网站导航
老地方 > 总结 > 总结大全 > 正文

新学年教师工作总结

2024/11/19总结大全

老地方整理的新学年教师工作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新学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1

白驹过隙,一个学期又匆匆流逝。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班一直在不停的努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下面就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工作总结

1.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一个学期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字、词、段、标点的运用、习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2.预习方式方法的变革。本学期的预习内容参照两导两练的一课时,预习形式为课前的独立完成与课上小组合作相结合。同时也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中。这种方式大大的增强了学生课堂上主动求学的意识。

3.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主动的模式。开学初已重新划分了六人小组,并且定好了小组讨论发言的顺序。小组内部讨论时,先是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力较差的放在了最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节省讨论时间又有利于优帮差。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还坚持了“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经过讨论能明白的不讲;太深太难的不讲。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语文的综合能、教师的教学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两手一起抓。这学期我班继续进行了指定书目师生共同阅读。

二、班级管理总结

1.班集体建设。这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意识。在集体中出现比较重大的事情时,如:元旦联欢、学期末表彰等事情,都是师生利用晨会、队会共同讨论、商量得出方案的。让学生从每一件小事中体会到自己身处在集体之中,应该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要有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

2.注重班干部培养。班干部是班集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本学期,我在班干部产生上采用了任命和竞选相结合的办法。除此之外,为了能让每个孩子都展示一下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发掘出更能胜任班干部的群体,本学期我班还制定了“我是代理班主任”的机制。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岗担任班主任一职,并每天都做好班主任日志。一个学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轮岗一次,体会到老师管理学生的不容易,也深刻深刻的认识到自我约束的必要性。

3.抓班级常规及少先队活动。本学期结合学校的具体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本学期还按照大队部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出好黑板报,办好手抄小报。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学习、劳动、游戏、生活等各方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品的教育工作。如:本学期的元旦联欢,我班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包饺子比赛”,比赛过程中,孩子们有的搓面团,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动作衔接自然和谐,充分体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本学期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我在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一些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新的一学期里,我将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虚心向老班主任、老教师学习,以便将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新学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2

时间的脚步在无声无息中走到了xxxx,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日常的繁琐事务常常让自己身心疲惫,偶有空闲,也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是时候该好好地反思总结一下了。

首先,关于我的阅读实验。

几年前,我心中都有一个想法,最初是源于山东的韩老师,她用她的“海量阅读”实验让我们所有人由衷佩服,她向我们证明了:孩子是读书成长的,不是做题长大的。想想7年前,我带了一年级,虽说自己工作了十几年,不是个“新手”了,但一年级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记得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想法,每天跟在以前带过一年级的老教师身后,她上一课,我听一课,然后到自己班级来“移植”。每天“照葫芦画瓢”,还要应付那么多琐事,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些什么!

就这样,转眼之间,六年过去了,送走了一届孩子,我想:难道就这样教下去吗?用六年前的那点书本知识来应对六年后的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对自己说,不能!今年我36岁了,在我40岁之前的这几年里,我想搏一把!我想走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崭新的路!也许一路上会有众多的荆棘与困难,但既然选择了,我会走下去!

于是,在今年的暑假,我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申报了徐州市级个人课题《小学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路径》,我决定从《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入手,来开启孩子启蒙阅读的那扇大门。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那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匠艺层面上,那它的衰势已无可避免。”

我想: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终极目的是让孩子们“厚积薄发”,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真正让学生的成长受益,让孩子们把文化的厚重感诉诸于文字,做一个真正“有根”的人。

基于以上的思考,今年的9月份,我自己主动到校领导处要求带一年级。人人都知道一年级孩子多,事情琐碎,又累又苦,但一想到自己心中的“宏伟梦想”。我所有的付出都不算什么!

“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首先我从诵读入手,每天利用晨读、午读,充分激发孩子的读的兴趣,辅以讲述里面的经典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孟母三迁”等,一方面帮助孩子记忆《三字经》,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其次,开展“师生同读、同背比赛”。说实话,作为孩子们的老师,《三字经》我也只是会背前面的一点点,在每天的教授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每次,当我与孩子比赛背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

再次,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亲子诵读”,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现在,孩子们经过一个学期的书本学习、背诵《三字经》、诵读古诗文,已经认识了一定数量的的汉字,就在最近,我已经开始着手引导孩子读整本的书,第一本便是《小猪晞里呼噜》,现在家长们通过网上购买,已经达到人手一本,进展比预想的好。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而有效的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我想,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应该是终生受益的。

第二、关于读书。

案头的几本团队发的书已经搁置很久了,早在暑假之前就发狠说一定在暑假里读完的,但一个学期过去了,才刚刚读完两本,一本是《我与地坛》,史铁生的,一本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都是些与教学无关紧要的闲书)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惰性。人说,有志的人立长志,无志的人常立志。我就是属于后者。每每外出学习,总觉得心中有一股热血上涌,就暗下决心,回来后一定怎样怎样,但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被班级、学校的日常事务所累,当初的那一点“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抛到脑后,总想着,哎,太忙了,等等吧!谁知,这一等,一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难怪朱自清感叹“匆匆”啊!

第三,关于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是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如果说“思”是指“心”上有块“田”,那么反思就是“田”上有颗“心”。不断地反思就是指在心田上长出更多的“心”,从而产生“心心”向荣的“心”气象,创新也就信手拈来。

应该承认,我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时候,在自己的课堂上,或在听别人的课时,会有一些“灵光”闪现。但,真正用文字记录下来时,方感到自己语言的枯竭、理论的缺失。有时,写了一个开头,却再也写不下去。整天跟孩子讲“读写结合”,自己却因读得太少而使写作成了“无源之水”!以后要多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要多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新学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3

白驹过隙,一个学期又匆匆流逝。在刚刚过去的一个学期里,我们班一直在不停的努力,学生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下面就对本学期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教学工作总结

1、基础知识的掌握。通过一个学期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在字、词、段、标点的运用、习作能力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2、预习方式方法的变革。本学期的预习内容参照两导两练的一课时,预习形式为课前的独立完成与课上小组合作相结合。同时也将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落实到学生学习的每个环节中。这种方式大大的增强了学生课堂上主动求学的意识。

3、课堂教学改革。本学期的课堂教学真正实现了学生主动的模式。开学初已重新划分了六人小组,并且定好了小组讨论发言的顺序。小组内部讨论时,先是能力较强的同学,能力较差的放在了最后,这样安排既有利于节省讨论时间又有利于优帮差。除此之外,教学过程中还坚持了“三不讲”原则:学生已知的不讲;学生经过讨论能明白的不讲;太深太难的不讲。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语文的综合能、教师的教学效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4、课内阅读与课外延伸阅读两手一起抓。这学期我班继续进行了指定书目师生共同阅读。

二、班级管理总结

1、班集体建设。这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为集体服务的意识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的意识。在集体中出现比较重大的事情时,如:元旦联欢、学期末表彰等事情,都是师生利用晨会、队会共同讨论、商量得出方案的。让学生从每一件小事中体会到自己身处在集体之中,应该为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冲突时,要有个人服从集体的意识。

2、注重班干部培养。班干部是班集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集体意识、竞争意识的增强,本学期,我在班干部产生上采用了任命和竞选相结合的办法。除此之外,为了能让每个孩子都展示一下自己在管理方面的能力,同时发掘出更能胜任班干部的群体,本学期我班还制定了“我是代理班主任”的机制。学生按学号轮流上岗担任班主任一职,并每天都做好班主任日志。一个学期的时间,每个学生都轮岗一次,体会到老师管理学生的不容易,也深刻深刻的认识到自我约束的必要性。

3、抓班级常规及少先队活动。本学期结合学校的具体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班集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对学生进行爱校教育。本学期还按照大队部要求,积极组织学生出好黑板报,办好手抄小报。另外,还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学生的学习、劳动、游戏、生活等各方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品的教育工作。如:本学期的元旦联欢,我班组织了以小组为单位的“包饺子比赛”,比赛过程中,孩子们有的搓面团,有的擀饺子皮,有的包饺子,动作衔接自然和谐,充分体会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4、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本学期在转化后进生方面,我在课堂上尽量给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举手发言,及时给予肯定、奖励。一些孩子有了明显的进步。

总之,成绩只能说明过去,教无止境、学无止境,在新的一学期里,我将不断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虚心向老班主任、老教师学习,以便将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

新学年教师工作总结 篇4

时间的脚步在无声无息中走到了xxxx,回首过去的一年,感觉自己碌碌无为,日常的繁琐事务常常让自己身心疲惫,偶有空闲,也很难静下心来去思考一下自己接下来要走的路,是时候该好好地反思总结一下了。

首先,关于我的阅读实验。

几年前,我心中都有一个想法,最初是源于山东的韩老师,她用她的“海量阅读”实验让我们所有人由衷佩服,她向我们证明了:孩子是读书成长的,不是做题长大的。想想7年前,我带了一年级,虽说自己工作了十几年,不是个“新手”了,但一年级对于我来说,还是第一次!

记得当时,我没有任何的经验和想法,每天跟在以前带过一年级的老教师身后,她上一课,我听一课,然后到自己班级来“移植”。每天“照葫芦画瓢”,还要应付那么多琐事,忙得不亦乐乎,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思考些什么!

就这样,转眼之间,六年过去了,送走了一届孩子,我想:难道就这样教下去吗?用六年前的那点书本知识来应对六年后的孩子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对自己说,不能!今年我36岁了,在我40岁之前的这几年里,我想搏一把!我想走一条自己的路,一条崭新的路!也许一路上会有众多的荆棘与困难,但既然选择了,我会走下去!

于是,在今年的暑假,我上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申报了徐州市级个人课题《小学低年级国学经典诵读的策略与路径》,我决定从《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经典入手,来开启孩子启蒙阅读的那扇大门。

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说:“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那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匠艺层面上,那它的衰势已无可避免。”

我想:开展“经典诵读”的目的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终极目的是让孩子们“厚积薄发”,为他们的一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真正让学生的成长受益,让孩子们把文化的厚重感诉诸于文字,做一个真正“有根”的人。

基于以上的思考,今年的9月份,我自己主动到校领导处要求带一年级。人人都知道一年级孩子多,事情琐碎,又累又苦,但一想到自己心中的“宏伟梦想”。我所有的付出都不算什么!

“经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要学生能熟练背诵,里面的意思自会理解,对于一些典故和字的读音,教师要做适当指导。首先我从诵读入手,每天利用晨读、午读,充分激发孩子的读的兴趣,辅以讲述里面的经典故事,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孟母三迁”等,一方面帮助孩子记忆《三字经》,另一方面,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其次,开展“师生同读、同背比赛”。说实话,作为孩子们的老师,《三字经》我也只是会背前面的一点点,在每天的教授中,我也在不断地学习,每次,当我与孩子比赛背的时候,孩子的积极性别提有多高了。

再次,开展学习型家庭建设。引导、鼓励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开设“家庭经典时刻”,要求孩子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每天在孩子放学后、睡觉前,抽出一定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亲子诵读”,家校合作,共同引导孩子进入国学的殿堂。

现在,孩子们经过一个学期的书本学习、背诵《三字经》、诵读古诗文,已经认识了一定数量的的`汉字,就在最近,我已经开始着手引导孩子读整本的书,第一本便是《小猪晞里呼噜》,现在家长们通过网上购买,已经达到人手一本,进展比预想的好。

通过学校和家庭组织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而有效的方式,获得传统文化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我想,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应该是终生受益的。

第二、关于读书。

案头的几本团队发的书已经搁置很久了,早在暑假之前就发狠说一定在暑假里读完的,但一个学期过去了,才刚刚读完两本,一本是《我与地坛》,史铁生的,一本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都是些与教学无关紧要的闲书)

我发现自己有一个很大的惰性。人说,有志的人立长志,无志的人常立志。我就是属于后者。每每外出学习,总觉得心中有一股热血上涌,就暗下决心,回来后一定怎样怎样,但一旦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每天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每天被班级、学校的日常事务所累,当初的那一点“雄心壮志”很快就被抛到脑后,总想着,哎,太忙了,等等吧!谁知,这一等,一年的时间就这样一晃而过!难怪朱自清感叹“匆匆”啊!

第三,关于写作。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个公式揭示了“反思”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意义。

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是汲取经验教训的最有效手段,是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的一种方式和途径。

如果说“思”是指“心”上有块“田”,那么反思就是“田”上有颗“心”。不断地反思就是指在心田上长出更多的“心”,从而产生“心心”向荣的“心”气象,创新也就信手拈来。

应该承认,我反思自己教学的习惯还没有养成,有的时候,在自己的课堂上,或在听别人的课时,会有一些“灵光”闪现。但,真正用文字记录下来时,方感到自己语言的枯竭、理论的缺失。有时,写了一个开头,却再也写不下去。整天跟孩子讲“读写结合”,自己却因读得太少而使写作成了“无源之水”!以后要多在总结经验中完善自我,要多对照教育理论来反思自己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