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工作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研究院工作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研究院工作总结 篇1
20xx年,我院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在院党支部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全院中心工作和年度目标任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单位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全院上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20xx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打造党建工作新常态
一是组织全体党员收听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x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等电视直播,及时传达学习和宣传贯彻十九大和党代会精神。
二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就“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院”开展深入交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和规矩意识。
三是制定并印发《党风廉政教育手册》,利用院业务例会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内法规、党风党纪的教育,力争实现管理精细化、执行常态化、落实规范化。四是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发展预备党员一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一名,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二)构建体制机制新模式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努力为发展改革保驾护航。新修订研究院及党支部制度xx项,分别明确了内部职级管理基本思路,开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建立了一套适合院情、科学先进、简洁管用的绩效量化考核管理新体系;理顺了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更加简化、规范的财务报销流程。进一步夯实了全院管理基础,提升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三)培养关键人才新力军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一是组织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强化高层领导班子建设,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通过考核,充分肯定了两名聘任副院长做出的成绩,激励他们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三是完成x名试用期满干部的考核和正式任用,激励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完成x名后备人才的考核,并提拔x名后备人才至管理岗位,推动骨干员工向更高层次发展。五是本着“自荐与推荐相结合”、“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拔x名骨干员工充实至新一期后备人才库,为我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开创科研发展新格局
一是完成土壤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实验室的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二是全院共计完成课题xx项,其中国家级课题x项,省级课题x项,市级课题xx项,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三是继续加大课题储备力度,新储备课题共计xx项,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成功承办第xx期“泰山科技论坛”,深入学习包括郝吉明院士在内的多位知名环保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五是参与组织“泉城国际大讲堂——土壤修复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外国专家讲座”,并借此契机,与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六是邀请美国环保署康代温教授来院进行深入交流。
(五)深度参与环保督察
我院共有xx%的员工参与了局里的工作和自x月至今的中央环保督察以及环保部强化督查的保障工作,尤其在x-x月的中央环保督察中我院许多同志xx小时连轴转不怕苦、不喊累,拼尽全力往前冲,充分发挥了我院职工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引人留人机制亟待完善
我院对高水平人才引进速度慢,现有人员发展速度慢,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综合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具体来说:
引人方面,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人才需求信息相对封闭,难以吸引到我院急需的人才。二是平台建设滞后,我院多个技术平台仍处于建设期,本身就难以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吸引力。在主要研究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也少,进一步增加了高层次人才来院求职的顾虑。
留人方面,我院虽然建立了后备人才库,但未建立起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缺乏对后备人才的跟踪考察,加上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力度,致使后备人才队伍成长较为缓慢。
(二)成果产出与转化总体质量不高
我院各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时,均存在对前期搜集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研究不够深入的缺点,以至于后期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科研成果。论文不少,但真正有水平,能够为我院发展提供支撑的论文很少。成果转化的滞后也制约了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尚没有形成产学研互助互补的完整成果转化体系,不能通过成果转化带来稳定的研究资金保障,也就是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纸面而得不到推广与应用,既不能够反哺科研的投入,也不能带动科研课题的进一步延伸。除此之外,大部分成果应用价值不高,距离高水平、高质量尚有一定差距。
(三)整体发展速度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随着科研工作辐射领域越来越广、研究越来越深入,整体发展速度反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剖析自身原因,首先是从院领导到中层干部,普遍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偶发的惰性一旦蔓延,整体工作必然有所松懈。另外某些领导干部做事主动性不强,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前瞻意识且墨守成规,造成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和结果,长此以往对全院发展速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下年度主要工作思路
(一)探索服务新理念,创建管理支撑新模式
1.主动作为,运用服务思维,挖掘潜在环境管理需求
当今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环境管理水平越来越深入,我院要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服务管理”到“指导管理”的角色转变,由应急式的被动承接环境管理需求,转变为指导环境管理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好辅助环保管理部门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初步实现指导区县环境管理。
2.应对形势新变化,成立政策研究和对外交流专项工作组
从环境管理需求出发,抽调院骨干力量精心组建政策研究和对外交流两个专项工作组。政策研究组主要开展环境保护领域重点、热点问题的分析与研判,环境政策变化研究与对策提供等相关工作;对外交流组主要开展国外先进环保科研动态的收集与反馈、优秀外文文献翻译等相关工作。两个专项工作组将主动应对环境管理需求,在各自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务虚务实为环境管理服务。
(二)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1.确定科研工作新方向
以为全面提升为环境管理服务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为重点,以着力解决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环保问题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和环保产业发展趋势,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 实现新的发展。
2.拓展科研成果转化
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探索有效、灵活的机制与模式,通过物质奖励、职级晋升等激励手段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以技术科为主体,打通各级科技平台联络、交流渠道,明确各级、各类成果转化平台规则与要求,为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申报工作,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有效利用我院总工程师、学科带头人等资源,持续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高校、省部级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协助进行成果包装、人才培养,研究平台搭建。通过合作,提高自身科研层次和水平,推动我院自主研发项目开展,建立完善我院的基础设施配套,在部分子方向上,站上领域前沿、提高技术水平。
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在初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确定x-x家世界著名环境研究机构或一流大学与其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互派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申请国际项目以及其他方式的交流等活动,将现有的良好合作关系发展为牢固的、实质性的双边合作与交流关系。密切同外专局之间的联系,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畅通国际合作渠道。对接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协调和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
(三)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打造高效研究和管理团队
从研究和管理两个方向,汇聚优秀人才,打造能够引领和支撑我院跨越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摆在我院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要结合我院发展要求,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重要环节加以推动。
一是要加强对我院的宣传,积极推动我院“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上展现实力。同时要加强我院多个技术平台的建设,吸引紧缺人才和行业高端创新型人才加入我院,形成一批具有学术造诣精深、科研成果突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是以打造高效团队为目的,制定有助于团队形成和成长的制度。健全完善人才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坚持物质激励、事业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和环境激励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支持人才成长、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导向工作,为重点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引导性规划,最大限度地挖掘我院发展潜力。
20xx年是环保工作历史上工作压力最大、工作难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我院长期发展规划第一阶段中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给环境科研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敢于担当,直面挑战,加强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提出问题的远见卓识,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分析问题的真知灼见,一首抓为环境管理服务,一手抓环境问题研究,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努力推动xx市环境研究院做大做强!
研究院工作总结 篇2
(一)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倍增计划
持续抓好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围绕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瞄准关键小国新加坡、荷兰、比利时,创新大国德国,扎实推进“生根计划”工作,建设目标国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对接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加大与国内一流高校高端人才团队对接融合,与龙头企业共建7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数量倍增,质量提升。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突破计划
加快高新园区提档升级,按照“大树移栽”和“育苗造林”相结合的方式,紧扣目标极限攀升,加大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增长20%以上,形成创新产业跨越发展强劲动能。
(三)实施打造一流高新园区计划
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打造建邺高新区企业优质服务链;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创新企业孵化链;完善高新区生活、休闲、商务等综合配套,打造零距离贴心生活服务链;加强金融和科技的结合,设立科技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打造“基金+创业空间+创业辅导+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融合链,形成一流创新生态,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00件,争创一流高新名园。
(四)实施优化“创业建邺”英才计划
做优人才服务大厦,组建创业创新联盟,启动省、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申报工作,打造一流引进与服务人才的生态圈。强化功能园区的引才主体职责,为人才提供优质稀缺的行业服务、一流专业的.市场服务、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打造全链条式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高端创新人才向建邺集聚,努力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研究院工作总结 篇3
(一)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倍增计划
持续抓好国际创新资源集聚,围绕数字经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瞄准关键小国新加坡、荷兰、比利时,创新大国德国,扎实推进“生根计划”工作,建设目标国家海外协同创新中心,引导企业对接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加大与国内一流高校高端人才团队对接融合,与龙头企业共建7家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数量倍增,质量提升。
(二)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突破计划
加快高新园区提档升级,按照“大树移栽”和“育苗造林”相结合的方式,紧扣目标极限攀升,加大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力度,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值增长20%以上,形成创新产业跨越发展强劲动能。
(三)实施打造一流高新园区计划
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打造建邺高新区企业优质服务链;优化布局、提质增效各类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打造一站式服务的创新企业孵化链;完善高新区生活、休闲、商务等综合配套,打造零距离贴心生活服务链;加强金融和科技的结合,设立科技企业风险补偿基金,打造“基金+创业空间+创业辅导+金融服务”的'金融科技融合链,形成一流创新生态,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00亿,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000件,争创一流高新名园。
(四)实施优化“创业建邺”英才计划
做优人才服务大厦,组建创业创新联盟,启动省、国家级人力资源产业园申报工作,打造一流引进与服务人才的生态圈。强化功能园区的引才主体职责,为人才提供优质稀缺的行业服务、一流专业的市场服务、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打造全链条式人才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高端创新人才向建邺集聚,努力打造具有全省影响力的国际化人才创新创业高地。
研究院工作总结 篇4
20xx年,我院在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的支持和帮助下,在院党支部的带领下,紧紧围绕全院中心工作和年度目标任务,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单位发展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全院上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较好地完成了20xx年度的各项工作任务。
一、20xx年工作总结
(一)打造党建工作新常态
一是组织全体党员收听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和x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等电视直播,及时传达学习和宣传贯彻十九大和党代会精神。
二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并就“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院”开展深入交流,切实增强党员干部的纪律和规矩意识。
三是制定并印发《党风廉政教育手册》,利用院业务例会对党员干部进行党内法规、党风党纪的教育,力争实现管理精细化、执行常态化、落实规范化。四是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发展预备党员一名,预备党员转为正式党员一名,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生机与活力。
(二)构建体制机制新模式
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更新管理理念,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努力为发展改革保驾护航。新修订研究院及党支部制度xx项,分别明确了内部职级管理基本思路,开辟专业技术人员晋升渠道;建立了一套适合院情、科学先进、简洁管用的绩效量化考核管理新体系;理顺了财务管理制度,形成更加简化、规范的财务报销流程。进一步夯实了全院管理基础,提升管理规范化、精细化程度。
(三)培养关键人才新力军
加强人才梯队建设。一是组织中高层管理干部培训,强化高层领导班子建设,提升中层管理人员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二是通过考核,充分肯定了两名聘任副院长做出的成绩,激励他们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三是完成x名试用期满干部的考核和正式任用,激励他们在领导岗位上发挥更大作用。四是完成x名后备人才的考核,并提拔x名后备人才至管理岗位,推动骨干员工向更高层次发展。五是本着“自荐与推荐相结合”、“优中选优”的原则,选拔x名骨干员工充实至新一期后备人才库,为我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四)开创科研发展新格局
一是完成土壤研究所的筹建工作,实验室的筹建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中。二是全院共计完成课题xx项,其中国家级课题x项,省级课题x项,市级课题xx项,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三是继续加大课题储备力度,新储备课题共计xx项,为我院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是成功承办第xx期“泰山科技论坛”,深入学习包括郝吉明院士在内的多位知名环保专家的最新科研成果。五是参与组织“泉城国际大讲堂——土壤修复及地下水污染治理外国专家讲座”,并借此契机,与瑞典环境科学研究院(IVL)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六是邀请美国环保署康代温教授来院进行深入交流。
(五)深度参与环保督察
我院共有xx%的员工参与了局里的工作和自x月至今的中央环保督察以及环保部强化督查的保障工作,尤其在x-x月的中央环保督察中我院许多同志xx小时连轴转不怕苦、不喊累,拼尽全力往前冲,充分发挥了我院职工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得到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引人留人机制亟待完善
我院对高水平人才引进速度慢,现有人员发展速度慢,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综合人才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具体来说:
引人方面,一是宣传力度不够,人才需求信息相对封闭,难以吸引到我院急需的人才。二是平台建设滞后,我院多个技术平台仍处于建设期,本身就难以对高层次人才形成吸引力。在主要研究领域缺乏有影响力的领军人物,年轻的有发展潜力的科研人员也少,进一步增加了高层次人才来院求职的顾虑。
留人方面,我院虽然建立了后备人才库,但未建立起与之配套的人才培养管理体系,缺乏对后备人才的跟踪考察,加上培养缺乏针对性和力度,致使后备人才队伍成长较为缓慢。
(二)成果产出与转化总体质量不高
我院各研究所进行课题研究时,均存在对前期搜集的数据和资料分析不到位、利用不充分、研究不够深入的缺点,以至于后期不能形成有竞争力科研成果。论文不少,但真正有水平,能够为我院发展提供支撑的论文很少。成果转化的滞后也制约了我院科研工作的开展,尚没有形成产学研互助互补的完整成果转化体系,不能通过成果转化带来稳定的研究资金保障,也就是研究成果往往停留在纸面而得不到推广与应用,既不能够反哺科研的投入,也不能带动科研课题的进一步延伸。除此之外,大部分成果应用价值不高,距离高水平、高质量尚有一定差距。
(三)整体发展速度呈现下降趋势
目前随着科研工作辐射领域越来越广、研究越来越深入,整体发展速度反而开始呈现下降趋势。剖析自身原因,首先是从院领导到中层干部,普遍缺乏压力感和紧迫感,偶发的惰性一旦蔓延,整体工作必然有所松懈。另外某些领导干部做事主动性不强,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前瞻意识且墨守成规,造成工作往往流于形式、不注重实效和结果,长此以往对全院发展速度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下年度主要工作思路
(一)探索服务新理念,创建管理支撑新模式
1.主动作为,运用服务思维,挖掘潜在环境管理需求
当今环境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环境管理水平越来越深入,我院要完成从“要我做”到“我要做”、从“服务管理”到“指导管理”的角色转变,由应急式的被动承接环境管理需求,转变为指导环境管理工作。发挥引领作用,切实发挥好辅助环保管理部门决策的参谋助手作用,初步实现指导区县环境管理。
2.应对形势新变化,成立政策研究和对外交流专项工作组
从环境管理需求出发,抽调院骨干力量精心组建政策研究和对外交流两个专项工作组。政策研究组主要开展环境保护领域重点、热点问题的分析与研判,环境政策变化研究与对策提供等相关工作;对外交流组主要开展国外先进环保科研动态的收集与反馈、优秀外文文献翻译等相关工作。两个专项工作组将主动应对环境管理需求,在各自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工作,务虚务实为环境管理服务。
(二)全面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提升科研能力
1.确定科研工作新方向
以为全面提升为环境管理服务能力和科研技术水平为重点,以着力解决制约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关键性重大环保问题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和环保产业发展趋势,拓展新的业务领域, 增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能力, 实现新的发展。
2.拓展科研成果转化
激发创新主体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探索有效、灵活的'机制与模式,通过物质奖励、职级晋升等激励手段激发科研人员成果转化积极性。以技术科为主体,打通各级科技平台联络、交流渠道,明确各级、各类成果转化平台规则与要求,为成果转化提供基础服务保障。积极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等申报工作,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3.加强对外交流合作
有效利用我院总工程师、学科带头人等资源,持续积极推动与科研院所、高校、省部级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协助进行成果包装、人才培养,研究平台搭建。通过合作,提高自身科研层次和水平,推动我院自主研发项目开展,建立完善我院的基础设施配套,在部分子方向上,站上领域前沿、提高技术水平。
扩大国际交流,加强国际合作。在初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确定x-x家世界著名环境研究机构或一流大学与其加强交流与合作。通过项目合作、互派技术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共同举办国际会议、申请国际项目以及其他方式的交流等活动,将现有的良好合作关系发展为牢固的、实质性的双边合作与交流关系。密切同外专局之间的联系,及时获取第一手信息,畅通国际合作渠道。对接中外人文交流机制,协调和推进重大项目的实施。
(三)加快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打造高效研究和管理团队
从研究和管理两个方向,汇聚优秀人才,打造能够引领和支撑我院跨越式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摆在我院面前的重要战略任务。要结合我院发展要求,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管理等重要环节加以推动。
一是要加强对我院的宣传,积极推动我院“走出去”,在更大范围更高平台上展现实力。同时要加强我院多个技术平台的建设,吸引紧缺人才和行业高端创新型人才加入我院,形成一批具有学术造诣精深、科研成果突出、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队伍。
二是以打造高效团队为目的,制定有助于团队形成和成长的制度。健全完善人才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坚持物质激励、事业激励、情感激励、文化激励和环境激励相结合,形成一整套支持人才成长、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加强人力资源导向工作,为重点员工做好职业生涯引导性规划,最大限度地挖掘我院发展潜力。
20xx年是环保工作历史上工作压力最大、工作难度最大的一年,也是我院长期发展规划第一阶段中的最后一年。一年来,我们经受住了种种考验,各项工作扎实推进,为环境管理提供全方位技术服务的水平不断提高。当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给环境科研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的一年,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敢于担当,直面挑战,加强科研和管理队伍的建设,以提出问题的远见卓识,发现问题的火眼金睛,分析问题的真知灼见,一首抓为环境管理服务,一手抓环境问题研究,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努力推动xx市环境研究院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