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导航
老地方 > 总结 > 工作总结 > 正文

个人金工实习总结

2024/12/05工作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个人金工实习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个人金工实习总结 篇1

新学期一开学,各系各教学单位就开始了紧张的教学工作。实训中心第五周实训课迎来了机电工程系xx机电班32名同学的实训。其实训资料为掌握钳工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及车床、铣床、刨床、磨床的基本操作方法,并对数控车、铣、火花机、线切割机等的参观。

为了搞好这次的实训教学,院领导指示大家提前一周对教学中的相关工作做了周密安排,委派经过实训教学课考察证明,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对教学用具进行认真的清理和准备,保证了实训课的顺利开课。

这次实训课的第一节课是安全教育,安全是实训中的首要问题,课上指导教师不是只讲安全要求,同时还讲述了自我见到的和自我亲身经历的安全事故,并且列举了过去同学们在实训过程中以往出现过的一些安全问题,由于讲述事例生动,使同学们的思路很快应跟上教师的思路,所以在这次实训课中,没有出任何安全问题。

对于机械加工实训课,安全问题一向是领导和教师十分重视的,而这次同学们表现出对安全的重视,为今年教学实训课开了一个好头。

这次实训课xx机电班的同学表现出了高度的进取性。从钳工、车工、铣工实训课过程中看,同学们态度认真,操作严谨,实训课的第二天,他们对钳工的基本要求,车工、铣工的操作规程都基本掌握,到第三天大部分同学都能加工出合格的工件。值得赞扬的是钳工课实训中的几位女同学,由于体力上的差别,她们在錾口榔头的制作中比男同学要付出更多的汗水。但凭着她们对知识的渴望,对工件质量的追求,在进度上她们一点也不比男同学落后,教师和同学对她们总是投以赞许的目光。

到目前为止,同学们对教学要求规定的正确读图,工序的确定,公差的理解、量具、工具的使用,操作规程的熟悉,对安全意识都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

经过教师们耐心细致地讲授和学生们的进取的配合下,在整个实训过程中没有一件安全事故发生,都顺利的完成了实训任务。学生都能够完成好实训教师给他们布置的课题,最终经过实训教师的考核,绝大部分学生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次实习实训基本到达了预期的实习要求,圆满地完成了3周的实习资料。

个人金工实习总结 篇2

与以往的师兄师姐们相比,我的这次暑期社会实习能够说幸运得多。在风机厂里我受到了不少照顾而不是像许多师兄师姐所说的那样到工厂里只是搬了一个月的砖头或者其他各样的体力活却没有学到什么更实际的东西。说起来,我想我的实习与其说起来是“实习”,更不如说是“学习”,因为我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无论是纯理论还是金工实习的操作在那里都几乎没有用处。前五天我的实习资料大多都是坐在工厂里的办公室里进行的,我相信,不会有哪个同学经过实习学到的东西会比我的更理论。当然,这样的实习也并不简便,经过了一个月不洗澡不理发每一天在自习室里学习14个小时以上的期末复习的煎熬之后在暑假实习,我也同样相信,所有人都宁愿去底下搬砖头。而之后的资料则是到车间里练习装配和平衡调试等工作,虽然都只是拧螺丝之类的打下手的工作(技术工作我也根本作不了),但凡是其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几位师傅都会详细地给我讲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得到了更透彻的理解,之前在办公室里学到的东西也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和工人师傅们在一齐很开心。

经过这次实习,我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是:我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工厂里究竟有什么样的用处。在实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机械原理和材料力学考试才刚刚结束。本来以为这些东西都会给我的实习带来很多帮忙,但实际上,它们几乎一点用处都没有(仅有机械原理关于动静平衡的知识点在给叶轮做平衡时有助于我的理解和操作)。在工厂里,我们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去选择用料,起码在我参加实习的工厂里,常用的材料仅有q235,16mn,ht250,zg45等几种,钢材常用的也仅有槽钢角钢和带钢,带钢在学校的相关课程里还没有学习过。工字钢和t型钢在建筑中可能用的会多一些可是风机那里基本不用,并且槽钢的用处大多是用作支架,不用像材料力学中计算扭转时那样麻烦。而对于钢的热处理,也不会要求到组织转换那么细致,只需要明白经过怎样的工艺多长的时间能得到要求的强度刚度就能够了。对每个部件都进行强度和刚度的校核然后对应地选取的用料,这是没有效率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很多部件的铸造已经有了对应的标准或者手册里有对应的经验公式,而设计中对相应的工件也都保守地到达了安全。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工程力学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此刻明白了,没人会花钱去雇用一个掌握着自我跟本用不到的本领的大学生。虽然这样说,我并不是说在学校里学习没有必要,相反,在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没有太多用处的同时我竟矛盾地感觉学习这样的东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里的学习提高的不是我们的技术,而是我们的本事,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到了工厂里我们将一无是处。

开始的几天经过看y4—73—11no20f的图纸(锅炉用离心引风机,压力系数乘以5后取整为4比转速73设计序号11机号20即叶轮直径xxmm联轴器传动叶轮安装在两轴承之间,好不容易学的东西实习报告里拿出来得瑟得瑟),对风机的一般工作原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当然,更细节的东西不是经过几天就能够学会的,我也就放弃了更细致的研究,而之后在车间实习的时候这些细节竟也都弄懂了。在工厂里学习的好处得到了体现:在看图无法理解的时候能够到楼下车间里找到对应的零件观察,比如说叶轮和调节门等相比较较复杂的零件,依然有疑问的话能够询问身边的设计者,比如说止推轴承和支撑轴承的区别。这个型号的风机进风口用的是马蹄性状的特殊式样,设计和制作都十分困难,很少应用,在车间里我没有找到对应的部件,只能想象它的样貌。工程力学系的工程图学和机械原理学的都是b(似乎08级的课程是a),所以对这样的方面我感觉自我没能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当然,拿过一套风机图纸,我已经能完全看懂了。至于实际加工,没学过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毕竟我读的是吉大而不是“技大”,想学到工人的手艺,师傅们告诉我:“没两年时间下不来。”

对《通风机选型实用手册》(孙研主编)的学习,我没能进行得太久,只和之前的图纸对应着看了不到200页,因为里面的东西实在是太过于专业让我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说是手册,实际厚度到达了1129页)。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教材里的理论部分比公式部分更好理解,而看过专业书籍之后我的感觉正好相反:经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和训练,我觉得这种书里的公式都不是很难,而对专业叙述说明的部分则实在是看不懂。在学习微积分概率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等课程的时候我们都在抱怨:这样的课学来有什么用,实际上,我在看手册的时候感觉到,这些课程对我们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让我们有了一个进行数字分析的本事,否则看到那么多抽象的符号图形和公式,我必须会疯掉。当然,如果此刻让我计算全压静压风速,虽然觉得比较简单,但我还真没有那个本事。

我父亲也搞了十几年的风机并且有着不少的成绩,我小时候也会去四平市鼓风机厂里玩,可能是由于离这样的领域太近,一向觉得风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是是几个叶片在转然后带出些风力而已。而看过工图和手册之后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简单粗暴的东西。工作时是选用离心风机还是轴流风机左旋还是右旋低压还是高压用d还是用c等等等等。尽管不是什么精致的机器不用做得像电子产品那样精细,但它会受到多方面影响。在我实习的第二天,办公室的一位设计者给商家打电话,说订购风机的厂商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海拔,风机工作时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使用标准规格的风机可能会有问题,风机设计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如果到装配车间里去看一看,许多资料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并且与汽车飞机等比起来,风机应当还算是比较简单的机械工业。在大学里没有具体的风机专业,可是有相关的重要课程:我在下学期要学的流体力学。据说这门课程不是很好学,特点是有很多的经验公式,看来下学期学习的时候我得格外认真才行。

而在练习cad制图的时候,我觉得在工厂里所使用的清华天河pccad要比学校里所使用的autocad方便得多。在上一个小学期工程图学设计课程中我画了我组所有的油泵零部件cad图,相比之下复杂的操作让我做了不少无用功,如果当时使用的是清华天河的pccad我想我会省力得多。比如说,在使用autocad时,尺寸公差要用特定的命令输入,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时候要建立块,剖面线有时会因图形不连续无法填充等等,这些都不是所谓的“土路子”,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方法。pccad就省去了这些麻烦,几乎所有操作都会有对应选项,尺寸公差的标注只需要双击尺寸进行对应修改,粗糙度能够在pccad常用命令中找到,剖面线视图放远即可填充。甚至说当时我们用auto时图纸的尺寸都需要自我画,pc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长时间没有用过cad,感觉很生疏,以后对这样重要的工具我会常加练习。

而之后到车间里所学到的东西,个人认为更加实用。正如几位师傅所说的,理论上东西到了实际中遇到问题,书本知识学得再好未必能够解决,更何况书本里也未必找得到。当然,这样的细节在短时间的实习中我还没能学习到但也有了不少体会。在车间里,我所能做的可是是偶尔拧拧螺丝或者帮师傅递些东西(之后也会跟着做平衡),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观察学习师傅们的工作。经过这样的实际练习,第一个星期里所留下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比如说在安装轴承箱时,虽然实际中我所看到的风机型号(比如说第一天看到的g4—72—11no10d轴承箱)和我之前所看的图纸不一样,但毕竟类似,明显的区别可是是d式风机止推轴承和支撑轴承安装在一个轴承箱中叶轮安装在两个轴承的同侧而已,所以有关轴承箱的问题自然明了,并且其加工装配过程也都熟悉了。在这之前,一向以为装配是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的,看过师傅们的操作和听过讲解之后,发现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比如说安装轴承就是完完全全的技术活。我所看到的轴承箱装配中轴承都是过盈配合需要进行热安装,安装之前轴承要在油中加热至一百度,然后安装到主轴上,如果轴承受热不均匀或者在安装时没有一推到底使得轴承卡在主轴上,可能一午时的时间都要浪费到处理这个轴承上了。而其他的细节,比如说轴承不能直接放在地上以免沾灰、轴承箱未经过时效处理需要在边沿部分磨出角度以免以后轴承箱变形将轴承卡死、一些部件不能装配需当做配件一齐出厂等等则都是书上所没有的经验。

同样的,在车间里我也能发现许多东西在学校课程中讲解的并不够详细。比如说车床加工,金工实习中所学到的都是用来加工规则的轴类零件,实际上,一些支座类的内孔除了用镗床外也需要用车床加工,在金工实习课上,我们无法想象笨重的轴承箱也能卡在车床卡盘上,而事实上,能够。再比如,铣工实习时教师只是提到过铣床能够用来加工键槽但我们所看到的铣刀都是盘状的,在工厂里看到用铣床加工键槽时我竟没有反应过来这是铣床因为刀具和我在校工厂里所见的完全不一样。在机械原理课上,第十章关于动静平衡的课程,我们主要学到的都是对于轴类的动平衡的方法和计算,实际上在风机方面需要做平衡的是盘类零件叶轮,而加工出来的主轴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平衡条件不需要做平衡。在对叶轮做平衡时,需要正确地操作平衡机。第一次的处理需要进行较大数值的平衡调整,调整方式是在对应角度位置上焊接相应质量的平衡块,在焊接时要注意焊接电机的工作方式,即要注意关掉平衡机以免回路对其造成损害。之后是焊接平衡块还是进行磨削加工需要以所差的质量为标准。焊接平衡块我们能够用天平称出质量,可是磨削则需要很多的经验以把握自我所磨掉的部分到底是多少克。

个人金工实习总结 篇3

与以往的师兄师姐们相比,我的这次暑期社会实习能够说幸运得多。在风机厂里我受到了不少照顾而不是像许多师兄师姐所说的那样到工厂里只是搬了一个月的砖头或者其他各样的体力活却没有学到什么更实际的东西。说起来,我想我的实习与其说起来是“实习”,更不如说是“学习”,因为我在学校所学到的知识无论是纯理论还是金工实习的操作在那里都几乎没有用处。前五天我的实习资料大多都是坐在工厂里的办公室里进行的,我相信,不会有哪个同学经过实习学到的东西会比我的更理论。当然,这样的实习也并不简便,经过了一个月不洗澡不理发每一天在自习室里学习14个小时以上的期末复习的煎熬之后在暑假实习,我也同样相信,所有人都宁愿去底下搬砖头。而之后的资料则是到车间里练习装配和平衡调试等工作,虽然都只是拧螺丝之类的打下手的工作(技术工作我也根本作不了),但凡是其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几位师傅都会详细地给我讲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得到了更透彻的理解,之前在办公室里学到的东西也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并且和工人师傅们在一齐很开心。

经过这次实习,我所认识到的最重要的是:我在学校里学到的东西在工厂里究竟有什么样的用处。在实习刚刚开始的时候,机械原理和材料力学考试才刚刚结束。本来以为这些东西都会给我的实习带来很多帮忙,但实际上,它们几乎一点用处都没有(仅有机械原理关于动静平衡的知识点在给叶轮做平衡时有助于我的理解和操作)。在工厂里,我们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去选择用料,起码在我参加实习的工厂里,常用的材料仅有q235,16mn,ht250,zg45等几种,钢材常用的也仅有槽钢角钢和带钢,带钢在学校的相关课程里还没有学习过。工字钢和t型钢在建筑中可能用的会多一些可是风机那里基本不用,并且槽钢的用处大多是用作支架,不用像材料力学中计算扭转时那样麻烦。而对于钢的热处理,也不会要求到组织转换那么细致,只需要明白经过怎样的工艺多长的时间能得到要求的强度刚度就能够了。对每个部件都进行强度和刚度的校核然后对应地选取的用料,这是没有效率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很多部件的铸造已经有了对应的标准或者手册里有对应的经验公式,而设计中对相应的工件也都保守地到达了安全。以前不理解为什么工程力学毕业的学生不好找工作,此刻明白了,没人会花钱去雇用一个掌握着自我跟本用不到的本领的大学生。虽然这样说,我并不是说在学校里学习没有必要,相反,在我发现学校里学到的东西没有太多用处的同时我竟矛盾地感觉学习这样的东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学校里的学习提高的不是我们的技术,而是我们的本事,而如果没有这样的本事,到了工厂里我们将一无是处。

开始的几天经过看y4—73—11no20f的图纸(锅炉用离心引风机,压力系数乘以5后取整为4比转速73设计序号11机号20即叶轮直径xxmm联轴器传动叶轮安装在两轴承之间,好不容易学的`东西实习报告里拿出来得瑟得瑟),对风机的一般工作原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当然,更细节的东西不是经过几天就能够学会的,我也就放弃了更细致的研究,而之后在车间实习的时候这些细节竟也都弄懂了。在工厂里学习的好处得到了体现:在看图无法理解的时候能够到楼下车间里找到对应的零件观察,比如说叶轮和调节门等相比较较复杂的零件,依然有疑问的话能够询问身边的设计者,比如说止推轴承和支撑轴承的区别。这个型号的风机进风口用的是马蹄性状的特殊式样,设计和制作都十分困难,很少应用,在车间里我没有找到对应的部件,只能想象它的样貌。工程力学系的工程图学和机械原理学的都是b(似乎08级的课程是a),所以对这样的方面我感觉自我没能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表层上。当然,拿过一套风机图纸,我已经能完全看懂了。至于实际加工,没学过也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毕竟我读的是吉大而不是“技大”,想学到工人的手艺,师傅们告诉我:“没两年时间下不来。”

对《通风机选型实用手册》(孙研主编)的学习,我没能进行得太久,只和之前的图纸对应着看了不到200页,因为里面的东西实在是太过于专业让我短时间内无法理解(说是手册,实际厚度到达了1129页)。在学校学习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教材里的理论部分比公式部分更好理解,而看过专业书籍之后我的感觉正好相反:经过在学校里的学习和训练,我觉得这种书里的公式都不是很难,而对专业叙述说明的部分则实在是看不懂。在学习微积分概率复变函数数学物理方程等课程的时候我们都在抱怨:这样的课学来有什么用,实际上,我在看手册的时候感觉到,这些课程对我们是一种思维上的锻炼,让我们有了一个进行数字分析的本事,否则看到那么多抽象的符号图形和公式,我必须会疯掉。当然,如果此刻让我计算全压静压风速,虽然觉得比较简单,但我还真没有那个本事。

我父亲也搞了十几年的风机并且有着不少的成绩,我小时候也会去四平市鼓风机厂里玩,可能是由于离这样的领域太近,一向觉得风机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可是是几个叶片在转然后带出些风力而已。而看过工图和手册之后发现,其实这并不是什么简单粗暴的东西。工作时是选用离心风机还是轴流风机左旋还是右旋低压还是高压用d还是用c等等等等。尽管不是什么精致的机器不用做得像电子产品那样精细,但它会受到多方面影响。在我实习的第二天,办公室的一位设计者给商家打电话,说订购风机的厂商所处的位置有一个海拔,风机工作时会受到大气压的影响使用标准规格的风机可能会有问题,风机设计之复杂由此可见一斑。当然,如果到装配车间里去看一看,许多资料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并且与汽车飞机等比起来,风机应当还算是比较简单的机械工业。在大学里没有具体的风机专业,可是有相关的重要课程:我在下学期要学的流体力学。据说这门课程不是很好学,特点是有很多的经验公式,看来下学期学习的时候我得格外认真才行。

而在练习cad制图的时候,我觉得在工厂里所使用的清华天河pccad要比学校里所使用的autocad方便得多。在上一个小学期工程图学设计课程中我画了我组所有的油泵零部件cad图,相比之下复杂的操作让我做了不少无用功,如果当时使用的是清华天河的pccad我想我会省力得多。比如说,在使用autocad时,尺寸公差要用特定的命令输入,标注表面粗糙度的时候要建立块,剖面线有时会因图形不连续无法填充等等,这些都不是所谓的“土路子”,而是教师在课堂上所讲授的方法。pccad就省去了这些麻烦,几乎所有操作都会有对应选项,尺寸公差的标注只需要双击尺寸进行对应修改,粗糙度能够在pccad常用命令中找到,剖面线视图放远即可填充。甚至说当时我们用auto时图纸的尺寸都需要自我画,pc完全没有这样的必要。长时间没有用过cad,感觉很生疏,以后对这样重要的工具我会常加练习。

而之后到车间里所学到的东西,个人认为更加实用。正如几位师傅所说的,理论上东西到了实际中遇到问题,书本知识学得再好未必能够解决,更何况书本里也未必找得到。当然,这样的细节在短时间的实习中我还没能学习到但也有了不少体会。在车间里,我所能做的可是是偶尔拧拧螺丝或者帮师傅递些东西(之后也会跟着做平衡),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在观察学习师傅们的工作。经过这样的实际练习,第一个星期里所留下的疑问都得到了解答,比如说在安装轴承箱时,虽然实际中我所看到的风机型号(比如说第一天看到的g4—72—11no10d轴承箱)和我之前所看的图纸不一样,但毕竟类似,明显的区别可是是d式风机止推轴承和支撑轴承安装在一个轴承箱中叶轮安装在两个轴承的同侧而已,所以有关轴承箱的问题自然明了,并且其加工装配过程也都熟悉了。在这之前,一向以为装配是没有太高的技术要求的,看过师傅们的操作和听过讲解之后,发现这样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比如说安装轴承就是完完全全的技术活。我所看到的轴承箱装配中轴承都是过盈配合需要进行热安装,安装之前轴承要在油中加热至一百度,然后安装到主轴上,如果轴承受热不均匀或者在安装时没有一推到底使得轴承卡在主轴上,可能一午时的时间都要浪费到处理这个轴承上了。而其他的细节,比如说轴承不能直接放在地上以免沾灰、轴承箱未经过时效处理需要在边沿部分磨出角度以免以后轴承箱变形将轴承卡死、一些部件不能装配需当做配件一齐出厂等等则都是书上所没有的经验。

同样的,在车间里我也能发现许多东西在学校课程中讲解的并不够详细。比如说车床加工,金工实习中所学到的都是用来加工规则的轴类零件,实际上,一些支座类的内孔除了用镗床外也需要用车床加工,在金工实习课上,我们无法想象笨重的轴承箱也能卡在车床卡盘上,而事实上,能够。再比如,铣工实习时教师只是提到过铣床能够用来加工键槽但我们所看到的铣刀都是盘状的,在工厂里看到用铣床加工键槽时我竟没有反应过来这是铣床因为刀具和我在校工厂里所见的完全不一样。在机械原理课上,第十章关于动静平衡的课程,我们主要学到的都是对于轴类的动平衡的方法和计算,实际上在风机方面需要做平衡的是盘类零件叶轮,而加工出来的主轴基本上已经到达了平衡条件不需要做平衡。在对叶轮做平衡时,需要正确地操作平衡机。第一次的处理需要进行较大数值的平衡调整,调整方式是在对应角度位置上焊接相应质量的平衡块,在焊接时要注意焊接电机的工作方式,即要注意关掉平衡机以免回路对其造成损害。之后是焊接平衡块还是进行磨削加工需要以所差的质量为标准。焊接平衡块我们能够用天平称出质量,可是磨削则需要很多的经验以把握自我所磨掉的部分到底是多少克。

个人金工实习总结 篇4

为期三周的金工实习即将进入尾声。或许在开始之前也就是我对这个课程,或者说短期工作还不了解的时候我还真的希望这个传说中又苦又累的时期赶快过去;但是现在我却有些不舍。金工实习带给我的真的很多。

发自内心地讲,从技能上说,我并没有学到很多,只是在每项基本技能中体验了一点点皮毛,是的,不能用“掌握”,只能用“体验”;而且我能预想一段时间之后,缺乏长期的巩固锻炼我也会忘记的吧。因此我所说的收获应该更着重于心灵上的。

讲一讲我感触最深的吧。由于整体上工作难度不大,因此我很少觉得力不从心,甚至还曾经觉得这个小学期可以很轻松地水过去,然而焊接彻底改变了我的想法。

看老师演示的时候,我觉得焊工除了有点小危险,并且保护措施比较严格之外并没有什么难的。但是真正轮到我做的时候问题接踵而至。

首先,由于各种焊接方法氩弧焊、气焊、锯条电弧焊,都是需要将金属加到较高温度,并且还会伴着耀眼的光,所以我们要戴墨镜面罩这种护具,于是想要看清楚工件上的情况真的很难。说实话,焊了这么多焊件,我从来没有真正完整地看清楚任何一个焊件,都是处于“半盲”状态摸索着焊的。

其次,每一种焊接方式,对于电弧高度、焊件表面熔池情况等都有要求,且对我这种初学者来讲还真的是很难掌握。只能是照着老师的要求,体会一下感觉,如果焊上得好就记住,如果焊不好就考虑下自己哪点做不好。一次次练习后才能在考试时“碰碰运气”。

另外,焊接时经常爆出我想象不到的情况,例如接触不良、电火花飞溅虽然我一再告诉自己,有护具没危险,但是总是处于一种自我保护的心态本能地向后面躲,这样就更看不清工件的情况,出现的失误更多,并且形成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一次练习就这样被毁掉了。

焊接是我相当失败的一堂课,但是给我的感悟也最多。我真的明白到,看了,学了,和自己做了是完全不同的。尽管我多次看老师的示范和同学的操作,甚至在别人做的时候还能稍作指点,可是真的轮到自己的时候却像“睁眼瞎”一样,金工实习报告

完全摸不清状况。此时原本还成竹在胸的一套动作理论显得苍白无力,除了未知仅剩下慌乱。即使我告诉自己要放平心态,脑中努力回想示范动作,但是想要指导自己去摆出那样的姿势确实难上加难。那时候真的希望能有个人手把手地教我,帮我摆在一个正确的姿势上。

由这样的经历我又想到了今后的发展。作为一个工程力学系的学生,我相信我的理论知识将会很充分,并且我以后应该也不需要做金工实习中所接触的事情。但是实际的生产中我将会遇到更加复杂棘手的任务。那时候甚至连演示都没有,完全要从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想象出发。这是我这种从小只学习过理论的学生都要面对的一个问题吧。曾经也朦胧中对这个问题有过一定的'考虑,但是都自以为可以很轻松地解决之。实习给我敲响了警钟:如果我不能在最近的几年培养自己转知识为应用、转认知为动手的能力,那么我很可能变成“百无一用”的“书生”。改变自己吧,就从现在开始。

我相信,如果我以后在学习过程中,多从心出发,并且多与实际情况进行联系,上面的问题会有解决的一天,而我也将摆脱学无所用的尴尬境地。

感谢学校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丰富而有意义的金工小学期。

关于老师:

金工实习的这些天,老师们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钳工的柏孝友老师和铸造的王春友老师。

不可否认,金工实习中每一位老师都是经验丰富相关知识渊博的,而且对学生也很耐心,给我们带来了不少的欢乐。但是这两位老师给我印象极深的原因是,首先他们对学生特别关心,每当同学遇到困难和疑惑,他们总是伸出热情的双手并且耐心地予以解答;其次,他们经验非常丰富,制作工件不墨守成规;当然最重要的是他们有强烈的作为教师的责任感,这使我非常佩服和有感触。

因此我推荐这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