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小学六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六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1
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就要结束了。在本学期的时间里,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为进一步完美教学教育,更好地教书育人、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一批合格与优秀人才,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提高思想认识,树立新的理念,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在课余时间自己主动学习,学习研究学科方面的教学问题及该领域的新技术,将理论联系到实际教学工作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能力,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很好的传授给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使自己逐步领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学理念。树立了学生主体观,贯彻了民主教学的思想,构建了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使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性差异,积极创造和提供满足不同学生学习成长条件的理念落到实处。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学工作,坚持每周的业务学习,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备课深入细致。平时认真研究教材,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力求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难重点。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校本教案,并不断归纳总结经验教训。注重课堂教学效果。针对各年级级学生特点,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并给学生多些实际社会问题。坚持参加校内外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汲取他人的宝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坚持听课,注意学习教研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认真听有经验老师的授课,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写教学反思,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也使我意识到了自己在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因此我努力借鉴老教师的经验,并向他们请教有关教学的问题,弥补自己的不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课前预习、课后提问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让学生在视、听中培养了理解记忆思维方式。
这学期的教学情况,我认为自身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努力提高自己,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了解学生的心理,想学生之所想,及学生之所急。转变自己的观念,认真领会变化,好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明白变化。另外,在上好课的同时我还尽自己的最大可能在业余时间不遗余力的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看读书、看报、互联网、电视等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通过这个学期的学习,我更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就可以在上课的时候的心应收,从容面对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学生学习方面多为学生提供便利。严格要求学生,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方面、尽量做到自己所能做到的;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积极补充新的学习资料,结合时代的发展引进新的学习资料,在互联网上找一些对学习有用的东西给学生学习。注重沟通,以利于学生的轻松学习。通过QQ和电子邮件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尽自己最大能力提供帮助。
小学六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2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对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常常会听到些不和谐的声音。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成为现代高中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精神的教育,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呢?这个学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情优教”的原理,贯彻对于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一、“以情优教”——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优势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以情优教”是情感教学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原则,它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
历史学科实施情感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具体的事实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其自身特点来看,一方面,它时空跨越大、人物事件杂、概念观点多;另一方面,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性强,有利于激发情感体验。不仅如此,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找到典型,如惩恶扬善、顺应潮流、忧国忧民等。同时,历史又似一面镜子,通过形象的材料使我们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并不断完善自我。历史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斗,如封建社会“大治时期”的安定与繁荣,“大乱时期”的动荡与衰败;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民族败类的猥琐丑陋,都会随时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引发心灵的升华。可见,历史知识之中,孕育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体验并受到熏陶。
二.“以情优教”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践
1、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达到以“优教促学”,促使情知和谐统一。
教师应该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例如在中国百年屈辱史这一系列内容中,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画面;20世纪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其中最瑰丽的篇章。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修养,才能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满怀悲愤之情。另外,我也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
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节中教学时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生动的黄海大海战的激烈场面,当学生看到邓世昌率领受到创伤的“致远”号舰开足马力向敌舰“吉野”撞去时,内心不禁为民族精神中大无畏的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感动,而且为祖国有如此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而自豪,但是也为“致远”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二百五十将士壮烈牺牲而感到惋惜,同时也产生了为什么“致远”号撞不到“吉野”反而被鱼雷击中的疑问。这时候我抓住时机,补充史料:我方的旗舰最高时速14海里,“吉野”的时速高达20海里;我舰发一炮,“吉野”同时发四十炮;我舰靠目测,“吉野”有瞄准器,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是导致胜负的客观原因。此时我声情并茂,慷慨陈述:“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西太后等对外妥协卖国是主要原因。战前西太后为了她的60寿辰大庆,竟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如此腐败国家的科技怎能不落后,军力怎会强大!”这样以真挚的感情,寓情于理,使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侵略者的凶恶嘴脸,另一方面也对清政府的腐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到了实处。这种怀着真挚的感情去教育学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好评,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3、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首先,从教育观念上应从人的特点、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尊严等出发,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注重在民主平等、互重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当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前面所述的教师在最初的备课阶段对于教材的挖掘,没有教师主导地位的积极运用,以此做铺设,要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参与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还是要落实于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而且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有情感的共鸣,从而才能有话说、愿意说。
其次,古人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如果能够将这样的情感氛围延伸至课堂外效果会有出其不意的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贯彻。
三、德育在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则,避免情感教育荒漠化。因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情感的缺失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精神成为浮于表面的口号宣传。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教师讲述“四大发明”这样的内容,往往会没有灵魂的脱口而出“这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口号”,在课堂中出现的频率不在少数,很多时候甚至就是教师直接在讲述。
二则,注意情感教育的“矫枉过正”。教师情感的表达要平和、适当,既不可毫无表情,冷若冰霜,也不可以情害意,热情过火。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历史知识素材,自我地调控情感,当柔则柔,应刚则刚。“史求真”,如何客观、真实地将过去的事件再现始终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在中日关系史中,我们就往往会上这样尴尬的境地:当我们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滔天罪行滔滔不绝,自以为是利用课堂在进行充分的民族精神教育时,学生却在不假思索的说:“我们给日本人来个东京大屠杀”。很明显,这不是教师教育的初衷,但是却因为教师自身情感教育尺度上把握不当所导致,这也就造成学生对于历史认识的偏颇。
总之,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它是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
小学六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3
本学期,我担任二年级一班班主任工作,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爱心,一学期下来,班级在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做法如下:
一、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小学教育主要是养成教育,一个人能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思想品德,关键在于小学阶段的教育,特别是低段的教育。学生良好的思想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通过每一件事,每一项活动,每一节课,长期熏陶才能形成。学习“规范”,让“规范”深入人心。
1、要让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就必须首先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只有让“规范”深入人心,才可能实施“规范”。为此我们就“规范”向学生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深入的学习,各班级根据学校的周教育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每周分重点、分专题对学生进行“规范”的学习教育,使“学规范”更细致,更深入。
2、从常规训练入手,使文明具体化。行系统的“规范”学习后,要让学生真正掌握“规范“的内容,运用“规范”待人接物,我们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严格训练。
(1)全校性集合排队,进场秩序的训练。
(2)做操动作规范,整齐化一的训练。
(3)每天进校时敬礼、问好姿态的训练。
(4)队礼、队歌、国歌、升旗仪式规范性的训练。
3、争当行规示范员,形成良好的'文明竞争风气。
在整个“学做文明礼貌小学生”活动中,“争当行规示范员”一直贯穿始终。“争当行规示范员”的竞争,必须是通过自荐、班级核实、大队部批准三个程序。
自荐其实是给每个学生改正缺点,努力上进的一个机会,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努力,也能当上“行规示范员”。在“争”的过程中,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规范自己的言行,自觉做到文明守纪,主动养成文明习惯。不管这个学生最后当没当上“行规示范员”,在“争创”的过程中,他或多或少受到了教育,规范了自己的言行;而当上了“行规示范员”,除了用良好的文明言行为大家作出示范外,还要纠正校内不文明行为。这样既强化了文明小卫士们的文明言行,又监督、纠正、制止了不文明行为,在学校形成人人争当行规示范员。
二、重视在课堂内的常规训练。
对于每学年的开学,我们各位班主任首先要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和训练,严格要求,一抓到底。一学期以来,我们针对班上学生实际,利用一切有利时间加强了学习习惯的培养。首先训练学生正确读书和写字的姿势,每天提醒他们注意"三个一",读书时要求全班同学都拿起书做到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只要做作业,就不停地提醒纠正不良姿势。当学生起来发言时,则要求他们站端正,两眼平视前方,态度自然大方,并且说话时声音要响亮,吐词要清楚。现在学生在课堂上读写、坐站听说的正确姿势逐步养成,增强了自控能力,课堂秩序有明显好转。
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学生成为生活的小主人,学习的小主人,班级的小主人,培养出一批有工作能力的小干部,也涌现出一大批好人好事。各班上学生生病,同学互相关心;同学有困难,互相帮助,同学吐了,不怕脏臭主动打扫,有学生拉肚子弄脏裤子,学生争着找裤子给同学换上,充分体现了学生热爱集体,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正在逐渐形成。
三、重视与家长的联系。
教育是个大家庭,学校、家庭、社会应共同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各施其职并互相促进,提高教育质量。为积极开展社会满意工程活动,切实增强服务群众、服务家长的意识,加强家校沟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家访工作。为了进一步搞好学校教育,协调各种教育力量,本学期我们年级组的班主任及科任老师对班内学生进行了家访工作。下面谈几点体会:
1、认识到位。教师们提高了对家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家访前都作了细心准备、周密安排。在家访过程中,积极征求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极大地促进了班级管理水平的提升,提高了家长对教师和学校的信任度。
2、程序到位。家访前老师们制定了家访计划,对家访的时间、对象、内容、形式及工作要求作了详尽布置,并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家访中,教师们深入到社区及各个学生家庭,耐心细致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许多教师还主动帮助家长及其子女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家访结束后,都进行了认真总结,收集整理家访工作有关情况,并一一记录在册,有的教师还对收到的家长意见,及时给予了答复。
本年级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合。
4、克服家庭与学校教育弊病的方法:
(1)家长要严格要求和仁爱相结合;
(2)对子女的学习辅导和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并重,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机会;
(3)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开导,使其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4)适当开辟学习渠道和提供合适的媒体,并加强监督和引导;
(5)协调好家庭成员内部的教育力量;
(6)家长要多与班主任联系,及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思想动向,并对症下药;
总之,已过去的这一学期中,我们年级组在家访工作中做了很多切实有效的工作,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好家访工作积累了经验和教训。
存在的问题:
1、本年级家庭中父母外出打工,做生意的不乏少数,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力量。有些交由爷爷奶奶管教,他们却更加宠爱,使得学生的心理放纵,让学校教育工作难上加难。家庭成员内部不一致的教育力量难于与学校教育配合。
2、由于是低段的学生,他们的自控力非常差,班主任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多学生工作也有疏忽的地方如:对个别特殊学生的教育太少;班级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与学生的交流时间还不够等等。针对在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我们各位班主任与科任老师一定会在以后的教育管理中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努力将我们二年级各班打造成为班风正、学风浓的优秀班级。
改进措施:
总之,这学期,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的各个方面有了可喜的进步。也形成了一个团结互助、积极向上的班风,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亦有出色的表现。今后的工作,我将更加努力,再创佳绩。
小学六年级德育教学工作总结 篇4
在平时的历史教学,对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常常会听到些不和谐的声音。民族自豪感的缺失,成为现代高中生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民族精神的教育,历史教学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作为历史教师,责无旁贷!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呢?这个学期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运用“以情优教”的原理,贯彻对于渗透民族精神的教育。
一、“以情优教”——历史教学中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和优势
所谓情感教学,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以情优教”是情感教学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条原则,它指教师在教学中应自觉地在传授知识、技能,传播思想、观点的同时,伴以积极的情感,达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教学效果。以情动人、以事感人,营造浓郁的民族精神教育氛围,形成强有力的舆论导向。
历史学科实施情感教学有其独特的优势。它以具体的事实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就其自身特点来看,一方面,它时空跨越大、人物事件杂、概念观点多;另一方面,历史是生动、形象、具体的,情境性强,有利于激发情感体验。不仅如此,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都可以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找到典型,如惩恶扬善、顺应潮流、忧国忧民等。同时,历史又似一面镜子,通过形象的材料使我们了解过去,认识今天,并不断完善自我。历史充满了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斗,如封建社会“大治时期”的安定与繁荣,“大乱时期”的动荡与衰败;志士仁人的高风亮节,民族败类的猥琐丑陋,都会随时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引发心灵的升华。可见,历史知识之中,孕育着人类所特有的高级情感,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都能得到体验并受到熏陶。
二.“以情优教”在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实践
1、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达到以“优教促学”,促使情知和谐统一。
教师应该从历史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挖掘教材中的民族情感因素。例如在中国百年屈辱史这一系列内容中,列强的侵华和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是贯穿中国近代史的两条主线。列强的侵略,是导致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的根本原因,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政府官兵英勇抵抗和人民大众自发组织抗击外敌入侵,构成了19世纪中国军民捍卫民族尊严的画面;20世纪持续8年的抗日战争,谱就了其中最瑰丽的篇章。中国军民在维护国家主权中所形成的强大力量,汇聚成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很好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加强对学生民族素养的培养。此外,历史教师还可以把历史和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态度。
2、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教学植根于教学活动始终,教师要善于研究与反思教学实践的能力,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把握情感教学的契机,使课堂教学活动实现更完美更理想的境界。只有教师自己拥有了丰富的情感修养,才能去潜移默化感染学生的情感世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涟漪和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起学生的情绪与情感,形成师生情感交融、温馨愉快的学习环境。
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通过生动形象、风趣幽默、感人肺腑的言语,以扣击学生心弦,产生情感共鸣。如讲“南京大屠杀”,义愤填膺、慷慨激昂,满怀悲愤之情。另外,我也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创设特定的历史情境,通过掀起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以唤起学生的民族情感。
例如在《中日甲午战争》一节中教学时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面前展现一幅生动的黄海大海战的激烈场面,当学生看到邓世昌率领受到创伤的“致远”号舰开足马力向敌舰“吉野”撞去时,内心不禁为民族精神中大无畏的为国捐躯的精神而感动,而且为祖国有如此高风亮节的爱国志士而自豪,但是也为“致远”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和全舰二百五十将士壮烈牺牲而感到惋惜,同时也产生了为什么“致远”号撞不到“吉野”反而被鱼雷击中的疑问。这时候我抓住时机,补充史料:我方的旗舰最高时速14海里,“吉野”的时速高达20海里;我舰发一炮,“吉野”同时发四十炮;我舰靠目测,“吉野”有瞄准器,双方武器装备实力悬殊是导致胜负的客观原因。此时我声情并茂,慷慨陈述:“但是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最高统治者西太后等对外妥协卖国是主要原因。战前西太后为了她的60寿辰大庆,竟挪用海军军费去修颐和园,如此腐败国家的科技怎能不落后,军力怎会强大!”这样以真挚的感情,寓情于理,使学生一方面认识到侵略者的凶恶嘴脸,另一方面也对清政府的腐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培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落到了实处。这种怀着真挚的感情去教育学生,以情动人,以情育人的教学方法深得学生的好评,在学生心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3、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历史学科运用情感教学,首先,从教育观念上应从人的特点、人的需要、人的动机、人的尊严等出发,把学生摆在教育的主体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注重在民主平等、互重互信、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一切非智力因素,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当然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没有前面所述的教师在最初的备课阶段对于教材的挖掘,没有教师主导地位的积极运用,以此做铺设,要让学生自觉、自主的参与是比较困难的。但是要发挥学生的积极情感,首先还是要落实于课堂情感氛围的营造,而且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学生才会有情感的共鸣,从而才能有话说、愿意说。
其次,古人常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如果能够将这样的情感氛围延伸至课堂外效果会有出其不意的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体验中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精神教育在学生的主动学习中贯彻。
三、德育在课堂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就目前的教育现状而言,教师在课堂上容易出现两个极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则,避免情感教育荒漠化。因为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情感的缺失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精神成为浮于表面的口号宣传。这就使得学生面对教师讲述“四大发明”这样的内容,往往会没有灵魂的脱口而出“这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口号”,在课堂中出现的频率不在少数,很多时候甚至就是教师直接在讲述。
二则,注意情感教育的“矫枉过正”。教师情感的表达要平和、适当,既不可毫无表情,冷若冰霜,也不可以情害意,热情过火。历史教师要学会把握自己的情感,依据历史知识素材,自我地调控情感,当柔则柔,应刚则刚。“史求真”,如何客观、真实地将过去的事件再现始终是历史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则。
在中日关系史中,我们就往往会上这样尴尬的境地:当我们为南京大屠杀中日军的滔天罪行滔滔不绝,自以为是利用课堂在进行充分的民族精神教育时,学生却在不假思索的说:“我们给日本人来个东京大屠杀”。很明显,这不是教师教育的初衷,但是却因为教师自身情感教育尺度上把握不当所导致,这也就造成学生对于历史认识的偏颇。
总之,民族精神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它是民族维系的精神纽带,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所以,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