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篇1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水平,做好农村金融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加强我县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扎实做好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我县农村信用社在辖内积极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现将我县开展农户信用评级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共有12个乡镇,截止至20xx年6月30日,辖内共94个行政村,辖内农户46861户。正宁县联社辖内共有营业网点15个,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网点数14个,截止6月末,各项存款余额98756万元,各项贷款余额56935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53543万元,占贷款总额的94%;不良贷款余额2730万元,不良贷款占比为4.79%。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开展情况
自20xx年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推广试点工作以来,我县联社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理念,加大推广力度,规范业务操作,落实柜台办贷,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20xx年6月底,全县94个行政村已全部实现了柜台办贷。全县共有农户46861户,其中建立资信档案农户42647户,占总农户的91%;评级授信农户36983户,占总农户的79%,其中评为优秀的信用户4547户,占评级授信农户的12%,评为较好的信用户13552户,占评级授信农户的37%,评为一般的信用户18884户,占评级授信农户的51%;核发贷款证33340户,占评级授信农户的90%;柜台办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6515户,柜台办贷金额14522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达到16358万元。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进一步拉近了农村信用社与农民的距离,有力的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农村信用社服务观念和服务方式的转变,取得了显著成效。首先,推广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小额农贷专柜设立以来,方便了信用户办理贷款,缩短了办贷时间,农户只需手持“两证一章”,就可直接在柜台办理贷款。其次,实现柜台办贷以来,特别是随着信贷系统的上线,客户信息录入力度的加大,关联信息的建立,有效的杜绝了冒名贷款、跨区贷款、人情贷款的发生,降低了操作风险。再次,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推广,有效解决了农户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也解决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后劲不足问题,得到县、乡、村三级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存在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部分信用社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各社程度不同的存在着评级授信不认真、信息登记不准确,资信档案资料填写不规范、内容不完整的现象。
2、贷款管理不规范。信贷等级评定时,对农户的个人信誉,家庭收入,偿债能力等资信档案没有一套切合实际、科学完整的评定方法,信用等级评定主观性、随意性较大,操作过程缺乏科学性和严谨性。信贷工作人员较少,面对千家万户,工作难于做细,面对点多、面广、零星分散、工作量大的境况,信贷人员的贷后管理工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信贷环境不理想。当前部分农户信用意识淡薄,把信用社支农的善意当做是骗取贷款的好机会,还贷意识不强。当信用社收贷时,便四处躲藏或赖债不还,逃废债现象逐渐增加;再加上现行法律对债权人保护力度欠缺,对债务人约束软化,执行难问题突出,使一些欠款户的失信行为得不到有效的治理。
四、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各界对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认识。要牢固树立以农为本的经营理念,克服不良的思想倾向,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责任性和自觉性,提高支农服务水平。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做到“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注重实效”。严格按照省联社制定的《甘肃省农村信用社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指引》及监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同时根据联社安排的《正宁县农村信用社贷款清理清查方案》的有关要求,深入到户,做好贷款证的年审及宣传工作,争取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工作做实做细。
2、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管理,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首先要规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信用等级评定工作,构筑好第一道防线,要根据农户及家庭成员的个人身份信息、家庭财产经济状况信息、个人信用及品德修养信息等内容制定出细化的、符合本地实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农户个人资信评价体系,真实、客观、公正的确定农户个人信用等级。其次是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动态管理,及时掌握和反馈农户的资信变化。针对信贷工作人员不足的状况,重点是建立一个由村两委、评定小组成员、社会代表、村民代表组成的农户信用状况监控网络,通过他们实时性的现场监测,及时收集掌握农户信用度的变化,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
3、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为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工作创造诚实守信的良好氛围。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努力培育“讲信用光荣,无信用可耻”的信用意识,使农民恪守“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公民信用道德准则,并以征信体系为载体,以信用评价为手段,以构建激励惩戒机制为重点,积极倡导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大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构建和谐的农村信用体系。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篇2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将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人的`素质、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一标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多方受益”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是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
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是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xx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xxxx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xx%,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是密切了社群关系。
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五是实现了和谐共赢。
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不但农村信用社掌握了农户信用状况、农户特长和还款能力等大量信息,而且有效简化了贷款手续,农户仅凭贷款证就可随用随贷,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通过拓宽农户小额信贷服务领域、提高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等举措,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矛盾。今年截止9月底,全县农业贷款余额xx亿元,较年初增加xx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xxx%,增幅xxx%,高于各项贷款增幅xxx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篇3
近年来,xx县委、县政府将信用环境建设作为优化投资环境、提升人的素质、提高科学发展水平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按照“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统一标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多方受益”的原则,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有效缓解了农民贷款难问题,有力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群众“信用”意识普遍增强。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委、县政府率先垂范,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归还乡镇政府、学校在农村信用社的陈欠贷款283万元。同时,由县纪委牵头,对党政机关干部银行贷款进行全面清理,共收回贷款1350万元。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增强了农民群众金融意识和信用观念。各乡镇都把“信用村”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的无形资产,想方设法帮助信用社清收不良贷款,形成了良好的信用氛围,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以农村信用户为主体,信用社、乡(镇)政府、村委会和农户“四位一体”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
二是农村信用社营销机制进一步优化。农户信贷评分体系不仅对信贷相关信息进行评分,而且对家庭信息、综合信息等能表明农户非信贷情况信息进行评分,从而能更全面、更准确地对农户进行评价。信用评价体系推动了信用社贷款营销机制的变革,促进了信用社资金的合理使用,扩大了信用贷款的覆盖面,有效满足了农民的贷款需求。
三是金融服务经济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中,##县建立了“创业贷款”和外出务工人员贷款制度,加大了对农村进城务工经商户、小型加工户、运输户和其他与“三农”有关的城乡个体经营户创业金融信贷服务和支持力度;试点推行林权抵押和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拓宽了信贷条件;建立了“订单农业+信贷”服务模式,大力支持烟叶等主导产业发展;推行“富秦家乐卡”业务,实现了信贷消费一体化,还款还息智能化,开辟农户小额贷款“绿色通道”;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共评定授信个体工商户1842户,授信总金额xx3万元,组成“信用共同体”349个1109户,占授信总户的%,有效破解了个体工商户贷款抵、质押不足的`瓶颈问题。
四是密切了社群关系。信用工程建设不但给农民、个体工商户提供了经营资金,而且送科技、送信息,架起了信用社与客户的连心桥,使群众体会到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使社村、社群关系更加融洽。信用工程创建为农村信用社赢得了支持,赢得了地位,各村普遍与农信社建立了良好的互信关系,村级企业和村民的闲散资金,绝大部分存入信用社,壮大了农信社的实力。信用社以解决农民贷款难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良好信誉,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有效地促进了自身发展。
五是实现了和谐共赢。通过信用工程创建活动,不但农村信用社掌握了农户信用状况、农户特长和还款能力等大量信息,而且有效简化了贷款手续,农户仅凭贷款证就可随用随贷,缩短了贷款办理时间。通过拓宽农户小额信贷服务领域、提高小额贷款授信额度、改进小额贷款服务方式等举措,有效满足了广大农户的信贷需求,缓解了农民贷款难矛盾。今年截止9月底,全县农业贷款余额亿元,较年初增加亿元,占新增贷款总额的%,增幅%,高于各项贷款增幅个百分点。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总结 篇4
20xx年以来,人民银行临泉县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积极推进县域信用环境建设,并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小企业第三方信用评级、个人信用报告推广应用和清理整顿非法金融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良好成效,临泉支行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农村金融改革的基石之一,加大力度开展农户信用信息查询应用工作,深入开展了融资培育、信用创建及政策扶持工作,有效推进了临泉县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1.召开信用信息应用推广会。人民银行临泉县支行召开农村信用信息应用推广专题会,就下一阶段如何合力做好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出要求。要求金融机构高度认识推广应用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意义,把推广应用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作为降低涉农融资成本,支持三农发展的举措,要把推广应用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纳入信贷流程,探索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和涉农信贷产品,把信贷产品创新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平台作用。
2.深化拓展信用创建和信贷扶持。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评选创建工作。各涉农金融机构加大对有信用的农户及农村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出台相关信贷优惠办法,进而体现信用价值。截至目前临泉县两家法人金融机构当年支持家庭农场等农村各类新型经营主体213户,累放金额为xxxx万元,余额达到50004万元。临泉县金融机构办理劝耕贷26笔,金额为800万元,新型政银担贷款85680万元。
3.多措并举开展信用宣传活动。为有效提升农民信用意识,临泉支行指导金融机构结合农村文化特点及群体差别化服务状况,创新信用宣传方式方法,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金融机构开展了征信知识进家庭农场,进蔬菜大棚等特色活动25次;临泉县支行广泛开展流动宣传,抽调业务人员组成流动宣传队,赴扶贫村深入各村田间地头向村民开展宣传咨询活动,将征信知识送到村民手中;印发精准扶贫信贷宣传手册8000份发放到各乡镇、行政村、农村金融服务室,营造了农村信用建设切的良好氛围,实提高了广大农民信用意识。
二、取得成效
临泉县累计录入农户数476391户,占比99.13%,农民专业合作社累计录入574户,家庭农场累计录入105户。全县共开通农户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查询用户22户,查询量达11151笔,依托平台授信22689万元,惠及农户9459户,金融机构依托信用信息平台开展产品创新3个,金额达到34246万元,惠及农户3904户,较好地发挥了农户信用信息平台作用,在支持金融精准扶贫,增强贫困户信用意识,赢得扶贫信贷扶持,不断增收致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一是数据采集中数据录入不完整,特别是新成立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未录入农村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平台,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信用信息的.查询应用。二是金融机构在农村信用信息查询应用方面不均衡,临泉县对信用信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涉农金融机构,其他商业银行应用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户等农村经营主体信息更新缓慢,金融机构依托信息数据库开展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四、下一部工作打算
1.进一步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持续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2.进一步深化地方农村金融改革。进一步推动“两个基石”建设,加强农村信用信息应用,依托“农村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尝试开展“信用+补贴+信贷产品”、“互联网+信用+信贷产品”新型授信模式。依托信用信息平台,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发创新产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
3.进一步推进信用创建工作。加强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协调,建立诚信文化教育工作联系制度,开展社会信用乡、信用镇、信用村创建工作,加快推进“信用临泉”建设。推进农户信用评级运用工作,实施金融对精准扶贫的精准发力,积极推动政府建立金融扶贫工作联系制度和金融扶贫考核办法。
4.进一步建立完善征信管理与服务。探索建立信用社区评价体系,拓宽结果应用范围,力争在信用社区创建工作方面有所突破。建立金融机构征信业务风险监测体系,开展征信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征信服务与权益保护。加强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动产融资登记公示系统推广应用,提升系统运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