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总结
老地方整理的同课异构总结(精选4篇),希望这些总结范文,能够帮助到大家。
同课异构总结 篇1
20xx年10月26~11月2日,我听了数学组孙国梁、米小玲、高秀梅、张红四位老师上的同课异构课。通过听课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四位老师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我学到了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非常佩服老师们的教学智慧,无论是他们的教学基本功,还是他们的课堂教学各方面都值得我好好去学习。
四位老师的课都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老师们在课前准备的比较充分,都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然后根据学情制定了详细地、符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同时结合教材,一遍一遍的研究、改进,最终把最精致的呈现课堂,可见,调查学情,挖掘教材对于上好一堂课是多么的重要。一步一步的教学,一环环的紧扣,让我感觉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做了详细的准备,每一步要做什么,学生要达到什么效果,都很明确,而且按照学生的能力范围,基本都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更好。对于组织教学,王老师也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因此。我学到了,一,组织教学的重要性。二,备课应该注意更多的细节。三,对于学生的教学,从哪些方面入手能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印象较深的还有孙国梁老师的课,他以独特的风格,幽默诙谐的形体语言博得了满堂彩,《认识方向》这节课开头设计非常新颖、,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在教学导入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判断方向,让学生判断面对黑板时前后左右的方向,再引导学生前后左右转,来亲身体验方向,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使其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整堂课效果很好。
高秀梅老师正确处理了主导和主题的关系,引导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提醒;学生能通过思考描述出来的,教师不引导;学生能自己总结出规律的,教师不告知等等,学生能将新知识纳入到自己适当的认知结构中去,能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新知识作出自己的解释,用自己的语言对其重现编码,对新知识与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性作出自己的评价和调整,并在两者之间建立联系,从而使新知识在心理上获得确定的意义。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出现分歧,创设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这也充分展现了高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临时应变的能力很强。高老师引发学生思考、和学生一块儿思考。除此以外,课堂中的提问,对学生的鼓励语言,也是非常的简练,很有启发性。诸如“只有善于观察就有新发现”等等这些话语让学生逐步去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本课的`重难点。高老师的板书非常的简洁,字迹工整清楚,设计的科学合理,让学生一目了然,对学生理解重难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听了老师们的课后我才真正明白要想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一个知识点,必须让他们自己亲身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去,而不是通过老师一味的灌输知识,而且作为老师要充分的相信孩子有足够的能力探索出答案,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注意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学!要让孩子真正去理解、去发现、去探索,他们才会很好的掌握,也才会把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
米小玲老师的课实在值得我细细品味,米老师的声音非常优美,评价比较到位,越是这样看似自然轻松流淌的课越是觉得每一句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语气每一个眼神动作都是很见米老师的功底的。我被她的教学设计和扎实的基本功折服,静下心来思考才发现原来米老师的课离不开她丰富的知识和深度的思考。本人粗浅的认为:什么样的课才算是一堂好课呢?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但这种习惯并不是上课发言、遵守纪律的习惯,而是能够和老师一起思考的这么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形成的前提是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特别是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得我学习。
听完这四节课,我们对解决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特别是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十分值得我学习,这些,都是我们年轻教师应该去好好学习的地方,并应借此,在不断在模仿与摸索中更好地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同课异构总结 篇2
20xx年5月13日上午,xx市直八年级历史学科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在市普教室组长黎老师主持下xx三中如期举行。xx市直及xx区八年级历史老师全员出席。
此次开课的是xx三中曾令狮老师和厦大附中的'林雅婷老师,开课课题为八下历史《第15课 新中国的外交》。两位老师课堂风格迥然不同,各擅胜场,但殊途同归:均能突出重点,详略取舍得当,史实脉络清晰,课堂条理清楚。两位老师都投入巨大精力,准备大量新颖精当的素材,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精彩纷呈,学习目标明确。其中,曾老师教风稳健,紧扣中考考纲,与时政紧密结合,取材精确妥帖,突破重点,习题直击中考,课堂实效性强。林老师则温婉活泼,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亲和力强。语言富于魅力,措辞优雅精练,注重细节描述,漫画史料穿插独具匠心,练习小结趣味盎然,具有很强的教学设计技巧和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诚如黎老师所言,本次教研活动不是比赛,而是给老师们提供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拓宽教学视野,拓展教学思路,使老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总结 篇3
本学期,学校为了更好的开展市、县教育局提倡的“校校公开课、天天公开课、人人公开课”的活动,从开学的第三周开始,学校要求同科组教师要上“同课异构”的公开课。除此之外,还把每周的周二定为自由听课日,每周的周四定为教研组的评课日。在听课日这一天,学校领导和每位教师都要自觉的听一至两节课。在评课日,全体组员要就本组的公开课做切实的评课。这两项讲课和听课要求无疑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触动。
“同课异构”,一般而言,是指选用同一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其宗旨那就是要实现真正的高效教学,提升我们的教学水平。“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它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至从学校提出“同课异构”公开课以来,我校的教师都加强了对教材的深入钻研,并且积极的进行交流和教研,有的还利用有效的时间上网查阅资料和制作课件,教师明显的显得忙碌了,但同时教师的自信心增强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热烈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显现出来。
本校八年组的三位语文老师上了同课异构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使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种教学理念给我们带来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各具特色
我们教者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好的导入方式十分的重要。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的乐于受教,也才能达成高效率的教学。这三位教者在导入的方式上各不相同,但都达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目的。史文超老师以引用式导入: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秀的诗歌同样如此,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诵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略这首诗歌超越时空的恒久魅力。孙志老师以音乐法导入:以古典名曲《昭君怨》为背景音乐,依次链接“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的滚动字幕、“杜甫草堂”凄冷的flash画面。“草堂有诗魂诗成泣鬼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零距离接触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他将要向我们讲述的世间怎样的故事。杨闯老师以优美的语言导入:在我们祖国灿烂的文学史中,唐诗是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在这串明珠中,杜甫的诗作以其强烈的时代感,深沉的人民性而独占鳌头,被誉为“诗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体味杜甫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背景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图片及相关音乐,进入诗的氛围)
二、突破重难点,各显手段
了解语文教学的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是较比难的语文教学课。针对这篇文章把握诗歌内容,体味诗人的感情这一重点和鉴赏语言这一难点上,三位执教者用了不同的教法来突破它。史文超老师是运用朗读感悟法:朗读是入情的最好方式,把朗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读出内涵,读出情境。孙志老师是运用问题探究法:问题设计精当,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而杨闯老师是运用阅读评点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并能从诗歌的内容和情境中体味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个性思维。这样一来,他们不仅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教学内容,又给每一位听课者以不同的体验和感受。
三、能力培养,灵活多样
一堂好的语文课,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和语文能力的提高,与能力训练的方向和形式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本课的能力训练题上,我们也看到了教者的别具匠心。史老师是设计的是:
(1)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2)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孙志老师设计的是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内容演了课本剧。杨闯老师设计的是让同学们以记叙的笔调写个结尾,可以尽情的展开想象,但注意要符合当时的社会特点,也不必过于拘泥,要体现创造力。在这样的训练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和创造能力、写作能力都不同侧面、不同程度的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四、课后反思,再获启迪
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这三位教师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成功课例,让我们看到了一堂高效的语文课的特点:教学目标清晰有致,不宜过大或过空、过多。在课堂上要把学生当做真正的主人,教学活动中学习的主体。让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有所提高,有所进步。教者在教材的理解与把握、环节的安排与设计、活动的选择与组织、问题的提出与解决等各方面,都表现出了足够的能力。不过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其中的不足,比如:杨闯老师在整节课过多的使用了多媒体手段,有时显得眼花缭乱,这是不是也会冲淡主体教学的内容?而孙志老师的课本剧又显得有作秀的'感觉,对于我们听课的老师来说更喜欢原生态的语文课。当然我们在评课的过程中也都指出了这些不足之处,我想这就是我们上课评课的意义所在吧。
这几节成功的语文课,给我的启迪很多:
1、关注学情,把握课堂
以往,教师们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精心地备课、上课、反复修改,有的甚至事先要做一些安排。在公开课上教师们又往往把事先排练好的程序又演了一遍,只顾展示自己的风采,却没有考虑学生的差异,以至于在课堂上,教师只顾按自己设计的思路走,却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困惑还没得到解决,学生的思考还不够深入,教师就为了赶时间匆匆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课堂缺乏生成性,缺乏创新性。成功的语文公开课,教师要真正的把学生看成课堂的主人,把关注学生的学情作为课堂教学的起点,让学生真正的投入到学习中,在不断的设疑和解疑的过程中完成教学内容。
2、学无止境,学无界限
语文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讲课的过程中,可以很广泛的涉及到历史、地理、自然、生物、科技等等学科的知识,因此它要求语文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作为底蕴。这样,在课堂上才能够旁征博引、解决学生提出来的各种问题,轻松地驾驭课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不断的学习和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自己语文课的基本知识,还要尽可能的涉猎其它学科的知识,并主动听其它学科的公开课,教学相长,取其精华。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我们喜欢这样的公开课。
同课异构总结 篇4
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20xx年3月9日,曹庄乡中心校邀请单县李田楼乡吴老家小学教师董绪伟、单县北城小学教师王琪,曹庄乡樊灿、马文、臧峰、付华四位教师,在曹庄乡中心小学多媒体教室进行“同课异构”研讨课。单县教研室教研员田知心主任、单县北城小学张秀领校长、单县张集乡中心校一行6人应邀参加了此次“同课异构”活动。此次“同课异构”研讨,旨在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对教材的不同理解、方法的不同选择、资源的不同选用,进行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使每位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不同的教学指导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心校力图通过这次教研活动,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个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平台,体现“教无定法”的教学理论。我乡樊灿、马文两位教师,单县李田楼乡吴老家小学董绪伟老师同讲五年级语文《二泉映月》一课;臧峰、付华两位教师,单县北城小学王琪老师同讲六年级数学《比例》一课。他们都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制作了教学课件,准备出了一节节具有个人风格、个性特点的精彩课堂教学,为全乡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机会,听课教师认真听讲,边听课边思考,对比自己的课堂教学寻找着差距,潜移默化中提高了自己的课堂教学。研讨课结束后,与会教师们进行了教学研讨,气氛热烈、交流坦诚,取长补短,在对比中大大提高了老师们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水平。单县北城小学校长张秀领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彩的点评,让上课教师感到困惑的地方豁然开朗,也清晰的明白了自己的闪光之处,同时听课教师亦受益匪浅。单县教研室教研员田志新主任对曹庄乡中心校此次“同课异构”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以及整个过程进行了高度评价,虽然曹庄乡教学设施相对比较薄弱,教学条件相对比较落后,但教师教学水平却彰显优秀,与先进乡镇相比毫不逊色。最后曹庄乡中心校张洪君校长对此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同课异构”研讨:首先,有利于教师更好的理解课程标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其次,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发展。中心校将以此活动为出发点,促进20xx年曹庄乡教育教学工作。此次“同课异构”研讨,组织有序,高质量、高水平的达到了预期目的,活跃了曹庄乡教研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后续开展教研活动细化了教学目标,明确了方向。曹庄乡中心校20x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