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高中生抒情散文

2023/11/20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高中生抒情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1

1991年元月的一个深夜,待前来探视的亲友散去后,林枕岚将藏在怀中许久的一本发黄的小册子小心翼翼地取出,就着病房暗弱的灯光一页页翻过去。窗外,香港的夜景正美,林枕岚对此毫不在意。此刻病房中只有他一个人,没有了顾虑的泪水顺着那张干涸的脸淌下,濡湿了纸上沉重的.一笔一画……

——纸上是他毁于动乱十年中的千余幅画作的部分草图。图中的人物花鸟如久别的挚友,用最温情的姿态迎向老人爱抚的手。定格在画中的几十载岁月,就这样再度流转在老人脑海中。

青山深处,白云依依,有泉浅浅,有鸟嘤嘤。林枕岚随着祖父的脚步,访遍方圆几十里的墓石。层层叠叠的绿的交织,一座座安详和谐的墓碑,没有逝者的悲哀,唯有自然的宁逸。细细品味,原来是石上秀美遒劲的刻字与精致传统的纹饰的缘故,而这些刻字与纹饰均出自他祖父的手笔。烟岚缥缈,鸟语啁啾,祖父慈祥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山涧中——“枕岚,今后要像你的父亲那样继承林家的衣钵。”他当时就答应了祖父,殊不知,后来这成了一份沉重的承诺。

昏暗的刻石间,父亲领林枕岚走进一个广阔得超出他的想象的天地:战国漆器、汉代刻石、宋代瓷器、明清版画,甚至是福建的皮影。时光流逝,苍白的四面墙因雨水而层层剥蚀,留下灰绿的霉斑,但在他眼里,这是满满一墙舞蹈着的线条和色块,跳着古老的民间艺术的舞蹈。岭南的山太小,满足不了他迸发的求知欲,一封来自法国的留学邀请将他的人生分界。载着不舍,更多是憧憬,他扬帆起航。

春风裹挟着沁凉的芬芳,在林枕岚的生命里绘下秀美的一笔。从此他与艺术结下不解缘。从此,童年定格在那双好奇的明眸里。

巴黎的晚风撩人,巴黎的月色醉人。然而撩拨着林枕岚的心,使他沉醉的,不是这花都的浪漫风情,而是塞纳河畔万千艺坛巨匠构筑的不朽高峰。有多少难忘的傍晚,他在前人的画作前驻足沉思;有多少难忘的深夜,他还和河畔的写生画匠们把酒言欢。他迷醉于梵高炽热的明黄色和跃动的笔触,他觉得波提切利的精致难以形容。他也深知中国画的清隽,因此迫不及待地想把中西风格迥异的美集合起来。年华如逝水,转眼伤离别,他还忘不了市立图书馆里那卷未读完的普鲁斯特,却更期待着回国后走访名山大川,将祖国的万千种美收归笔下。

梅雨霏霏,打湿了古画里的江南小镇。桨声灯影的夜,星火斑斓的岸,闲卧船中,林枕岚耳听柔美富丽的昆曲,展开无尽的想象:小窗半掩,不知岸边戏台上是幅什么图景?细听,是《牡丹亭》。于是,杜丽娘的锦绣华服,后花园的花木深深在他脑海里浮现,在他笔下跃然。晨起游集市,他不再像个孩子那般为金丝笼中鸟所动,也不像许多年轻人那样中意擦肩而过的丁香般的姑娘,反而是一位绘瓷画的老者引起他的注意。老者持一细笔,熟练地在磁坯上轻轻几描,笔画灵动婉畅,分外传神。他心领神会,笔下又诞生多幅飘逸隽美的烟莎白鹭,白鹭优雅的长颈,正与青花瓷吟着同样的谣曲。

夏雨卷带着浓郁的诗意,给林枕岚的记忆泼下一片重彩泼墨。艺术与他的生命再也不能分离,从此,青年定格在那支飞扬的画笔上。

当红星照耀中国,当四海皆欢腾时,林枕岚执意辞去京城任教的工作,隐居水乡山野间。那种欢腾的气氛并不合他的心意,他骨子里喜欢乡间清净的美。田园牧歌,澄空万里,他知道这是西方油画永恒的主题。不同的是,在中国,他还有茶香相伴,还有琴声相依。他也不是不爱火车的汽笛,电线的绵延,只是觉得有青山为靠,这景物才有了鲜活的生命。

也许人们总以为江南的春最美,他不觉得。他爱画江南的秋,田舍间比人还高的稻米,场院前小儿赶麻雀,屋檐下白发谁家翁媪。秋雨诉说哀愁的时候,他喜欢独自面壁,回想过往的见闻,驰骋想象里,挥洒笔墨间。乡间的生活如粮食发酵般地酿成一腔对艺术的虔诚,一支支磨秃的画笔渐渐堆成笔冢,画技日益精进。

秋霜代表温暖的离去与寒冷的降临,林枕岚平静地度过了这段转折。他完全拜倒在缪斯膝下,成为她忠实的信徒。从此,中年定格在一只消瘦而挥毫不止的手上。

风最寒雪最沉的年岁到了。毁家、入狱,林枕岚都不怕,他相信爱人有和他一样坚强温暖的心。他只是对不住过去的挚友,尽管撕去所有画册扉页,还是被红卫兵发现蛛丝马迹受了牵连。他还想竭力保护自己的作品,那是他的孩子,但愿一直深藏田舍里不被发现。

出狱后,他迫不及待地搭上南下的火车,想回到魂牵梦萦的小村庄。待他踏进屋里才知这是个毁灭性的错误——有人自他出狱之始就在跟踪他。他痛苦、懊恼,不想让多年心血毁于他人之手。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日子里,他毅然作出了决定:他要销毁几十年来的千余幅作品,不让它们流浪。促狭的卫生间里早已放下一浴缸的温水,浸着几十幅画。之所以用温水,是想在那些画离开时再给以最后一片温暖。柔弱的宣纸虽然入水即化,凝重的色彩依然不断抗争,他背过脸去,强忍着泪水,不愿看到一缸红的绿的黑的血。他用双手捧着污浊的尸体,颤颤地放入马桶冲走。他明白,这样挣扎的过程要反复多次。煎熬了不知多久,或许有几个世纪之长,他颓然瘫倒在卫生间,怔怔地看着空空的浴缸边沿残存的墨迹。窗外,远方山路上走来几个人,都别着红袖章,在苍白的背景上如同跃动的火焰。

冬雪最是寒冷无情,重重压在林枕岚的心头。他该向谁诉说他的悲伤?从此,老年定格在一缸触目惊心的墨痕上。

夜色更浓了。林枕岚拭干泪水,望着窗外的灯红酒绿。平反后他隐居香港这么多年,见证了艺术的复兴,生活的改善。随之而来的也有许多令他疑惑的现象。他不解为什么他最爱的弟子竟在暗地里做起他的伪画,也不明白为什么总有亲人向他打听早年画作的下落。他只知道有人把已被滥用的“大师”的桂冠戴在他头上,也发现过去自以为一文不值的画,竟有腰缠万贯的富商争相买去。香港是不眠的城,霓虹灯永远闪耀在天际,他觉得这番美景比不过故乡的深山。

我是否后悔当初的选择?他自问。答案不言自明,他不后悔。他只是希望因为有他的存在,这世间少了几分假恶丑,多了几分真善美。当初对祖父的一句应允,如今已兑现了,这使他无比安然。

病房的床头柜不大,他坚持放上一样东西——父亲送给他的刻刀。因为他知道,这刻刀不仅能雕出最美的形象,还能雕出一颗热忱无悔的心。

灯灭了。林枕岚的一生定格在那道含笑的泪痕。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2

家是什么?是在暴风雨中挣扎的风帆,所期待已久的避风港;是在异地他乡的游子,天空中高挂的圆月;还是那远古的战场上,鲜血淋漓的战士们,拿着战戢,挥着长鞭,直奔向梦里向往已久的“天堂”?

自古以来,家让我们寄托的情感,太多太多。一谈到家,那谈谈的温馨与温暖,那种归宿感和安全感,油然而生!在我的笔下,家永远是那不变的色彩,还有那些冰封的记忆,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依就挥之不去。

其实,家给我最原始的感觉,就像是一把巨伞,为我撑起了一片蔚蓝的天空,而巨伞的下面,那奋斗的汗泉,那牺牲的血雨,那纷飞的白发,那沧桑的印迹,那满脸的皱纹,那佝偻的背影……至今回想,依然历历在目。

母亲

母亲,总觉得她是那么地神圣——青松般坚韧,梅花般不屈,大地般博大,春蚕般无私,阳光般温暖,集众多品质之后,因我而幻化。真不知是因为母亲,才有了我的存在,还是因为我的存在,才得以使她幻化,就像“周公梦蝶”,若虚若实,若实若虚。

这就是我对母亲最原始的感觉,如山涧缓缓流过的清泉,天空中静静漂浮的云彩,不带一点杂质。那么现实生活中,经过理性的思考之后,在我的笔下,又将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呢?

一谈到母亲,又让我不禁跌入童年那记忆的黄昏中,但若要我去仔细去回想,只觉得像是一些零碎的拼图,拼不完整。

只记得当时年幼,母亲在一家墨水厂上班,一天六块钱,每天早出晚归就不必说了。每天放学,我都会步行到那家离学校不是很近的工厂,帮忙干些零活。工厂内部的色调,似乎总是那一层不变的灰色,就连那凹凸的地面,都不时的散发出一种墨汁味,现在回想起,那似乎是一种童年的味道。进厂的胆怯,回家的欣喜,似乎路过的野花,都是为我开放,在母亲的陪同下,那里是我儿时的游乐场,我记忆中的天堂。

童年的时光渐行渐远,迎来的似乎是过早的少年。上初中的时候,家离学校很远,近乎每星期回只一次家。回想起那条我走过了四年的小路,那野花,那游鱼,那断桥,那小溪,那落日……依然清晰可见。每次回家,在很远很远处,就会看见一个朦胧的影子,在家门口伫立远望,落日余晖,残阳夕照,指引着小路,伸向远方……温馨的画面,如那美丽的剪影,永远定格在我的心中。

在那沉封的记忆中,母亲永远都是那么年轻漂亮,就像门前的那棵长青树,永不老去。可记得上次回家,半年未见,那一条条皱纹,爬满她干裂的皮肤上,那曾经美丽的飞发,如今却像瑟缩的野草,枯黄枯黄,是我曾经的忽略,还是“岁月催人老”?我已不能知晓了。

父亲

提到父亲,心里似乎略显沉重,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做事还毛手毛脚,并且在我和弟弟面前,还老爱“高谈阔论”,把一大堆“人生哲理”搬出来,简直没完没了,如果再把“严厉”一词加再他身上,那就可以更好地形容他的为人了。一句话,和他相处,总觉得很压抑。

记得小学五年级,那天大雪,纷飞的雪花将大地裹得严严实实,冷冽的寒风在这一大冰窖里肆意地吹。在几个小伙伴陪同下,拿回了我那张分数少得可怜的成绩单,母亲没说什么,只是勉励了一番,可我还是一脸茫然。父亲就没那么好说话了,他接过我递给他的成绩单,一脸严肃,我只是低着头,不敢正面看他的脸。他那怒色,如火山里喷出的熔岩,顿时爆发了,他先将那成绩单柔成个球,狠狠地向我砸去,紧接着就是一顿痛骂,可能见我没什么反应,怒色渐长,于是抽出那条系在身上的皮带,猛抽一顿。我只是哭着钻到桌子底下,瑟缩成一团,母亲就在旁边拼命拉着父亲,冷冽的寒风还在屋外肆意地吹……

在我记忆中,这次是我父亲打我打得我最狠得一次,虽然上初中后就没再打过我,但那份畏惧,在我心中却一直都不能退去,也使得我在平时的生活中,本能地拒他于千里。如今回想起来,只觉得曾经的我,还不太理解他。

还记得半年前,我陪你一起到武汉进行车检,你说住宾馆贵,并且怕车被偷,于是我们就准备在街头露宿一宿。天已黑了,路灯也亮起来了,我想到网吧去通宵,你可能担心我的安全,思索了好长时间之后,终于答应了我的请求。可第二天早晨,我没有按时出现,你居然到街头的网吧,挨家挨户去找,心急如焚了半个小时之后,我突然出现在你的面前。直见你怒气冲冲向我冲来,嘴里还说着什么,当你冲到我面前,忽地拽下头上的帽子,狠狠的将它扔在地上,正准备用手打我,可你又控制了下来,接着又是一顿狂骂。我被这突如其来的场景给惊懵了,天旋地转……

“我都这么大人了,难不成还会丢了,犯得着这样吗?”回家之后,我思索着。

后来在一部电视剧里,偶尔看到这样一组画面:一位女孩深夜才回家,她父亲找了她好长时间,差点就报了警,当这个女孩突然出现在他面前时,令我没想到的是,她父亲居然狠狠地给了她一巴掌,接着两人相拥而泣……。我当时被这画面给振住了,至今回想起来,只觉得当时太聪明了。

弟弟

一提到弟弟,满脑子都是童年的记忆。一起顶着炎炎烈日,在稻田里抓龙虾,抓到日落西山;一起在泥田里插殃,却打起了泥仗;一起设计圈套,来欺负邻家的小A;一起在水里抓鱼,直到手脚都泡得发白;一起在田间追逐夕阳,直到累了、倦了,躺在田埂上,任和煦的春风吹打着稚气的脸庞……但偶尔也会因为一粒糖果争得脸红脖子粗,也曾经会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被侵犯而大动干戈。但对于那童年无法言喻的情感,如一幅意韵深远的画面,回味无穷。

纷飞的记忆,逝去的童年,还有那些泛黄的照片,都有我们的影子。童年的美好,因为你我共同而存在。

结语

如今的我,已在外地求学,平时的日子,也是聚少离多,即便是寒暑假期,也可能很难回去。也不知道,家中的小狗长大没,记得刚来的时候,它还是一小不点;也不知道,门前的小树苗长高没,那可是上次回家,我和老妈一起栽的;也不知道,今年的桃树结了多小果子,但我肯定知道,老爸又贪吃了不少;也不知道,那年弱多病的奶奶,现在身体是否安康,可上次弟弟告诉我,她又被送到镇上的医院;也不知道,母亲的头发又被岁月染白了几根;也不知道,父亲是不是还是因为胃病,仍三餐喝着稀饭;也不知道……

我爱我家!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3

夜幕降临,零乱的思绪,也都渐渐涌现。夜风起,栀子花香,随风飘散,着实让人沉醉。顺手拿起,下午摘下的栀子花,轻轻的嗅着那馥郁香味。不浓、不烈、幽幽清雅、淳淳清淡的清香。

其实,已经知道小区那片栀子花树,开花好几天了。

放眼望去,许多的白色小花朵,特别养眼!突然风来了,悠悠的摇晃着,清香四处,越发靠近花林,那缕缕清新越发浓烈,让我情不自禁加快了探寻的步伐。走近看着,那片片翠绿的叶子中,缀着朵朵或全开或半开或含苞待放的银白栀子花,还有那尚且青涩的花骨朵,低垂在绿叶底下。

六月,火辣灼烧的季节,可对当季毕业的芊芊学子来说,却稍稍夹杂了些许伤怀离别的情愫。很多人,都会把那拥有着洁白的花瓣,浓绿的叶子,幽幽的香气的栀子花比喻着感觞离怀的师生、同窗离别之情。

也许,每个在这个季节面临离别的人儿,都会永远记住此时的栀子花香。即使那花香弥久,也终会逝去。在那白色的花朵,芳香素雅,绿叶白花,格外清丽可爱的栀子花里,不知埋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

其实,那弥漫在栀子花香外的醉,才是最令人忘怀的记忆与想念。曾经的欢喜,悲伤,夹杂在栀子花香里,封存在我们的回忆之中。

六月,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季节。就让它,陪同着那一朵又一朵洁白的栀子花朵,一起香消迟殒吧!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4

又是一年中秋时。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 过年吃团圆饭、压岁钱、贴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节吃鸡蛋、五月端午吃粽子,虽然每个节日各有各的特色,但我唯独对中秋情有独钟,它给人一种特别的欣喜、一种特别的向往。

我喜欢中秋,是因为秋天迈着她硕果累累的脚步迎面而来。瞧,玉米地里,一颗颗粗壮的玉米杆上都长着一两个结实的玉米棒子。果园里,红彤彤的苹果挂满了枝头,秋风吹过,吹来了一阵泌人心脾的诱人果香,是那样的清甜。黄澄澄的柿子挂在枝头,像一个个大大小小的橘黄灯笼。还有那一串患葡萄,紫莹莹,像是倒挂的串串紫色宝石。这一切惟有经历过乡村生活的人,才会有这种情感、心境和内心深切的感受。

我喜欢中秋。一进入阴历8月,各家各户都会自己用新下来的花生,买来豆沙 、葡萄干、葵花籽、青红丝等等,从东邻西舍借来各种各样图案的模具,自己动手制作。新出炉的月饼,图案鲜明,热气腾腾,一股清香味道儿扑面而来,烙的黄澄澄的外壳,让人垂涎欲滴!亲戚朋友,你来我往,相互品尝,那股浓浓的亲情难以用言语表达。

我喜欢中秋。秋高气爽,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着皎洁的月光,举杯畅饮,聊聊老家的亲人,这种意境实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记得我们小时候过节小时候的中秋,好像仅仅是对一块月饼的奢望。谁家的孩子,拿着母亲给的一块月饼,到处炫耀,却又舍不得一下子吃掉。放进嘴里,往往是回味时的想像多于咀嚼的时间,在那些夸张的馋涎欲滴里,我们都能很满足地吃出甜美、幸福的味道。菜大多是在自家的院子里,摘几根黄瓜、西红柿、豆角、买点肉做点可口的饭菜。现在的餐桌上,烤鸡、月饼、水果、没有点海鲜都不算过节。 “无酒不成席”,过去就是买一瓶算装白酒,现在很多高档的酒、饮料也上了百姓的餐桌,百姓日子的红火,逐渐成为千家万户实实在在的生活写真。

仰望着夜空,我的思绪早已沉浸在思乡的情结中,心,也落进在了那万般柔情的月色当中……我希望所有的亲人身体健康、平安快 乐;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5

当阳光和秋风共同吹熟了金灿灿的稻穗时,当一群大雁从空中划过往南飞时,当绿叶被风霜剪熬发黄从树枝悄悄的落下时,当湿润的晨雾掠过我耳际愈来愈去觉得有些冰凉时,我突然忆起了夏天,忆起了夏天难忘的夜晚。

通常夜晚是静寂的,静的可怕,然而夏天的夜晚与一般的夜晚截然不同,它不像春天那么静得巧妙,也不像秋天那么静得揪心,更不像冬天那样静得可怕,而是动得出奇。还有夏天夜晚的气温与白天的气温大大不同,它不会像白天那么炎热难熬,而是一丝凉风,吹得人们把所有的烦恼和忧愁都通通飘到九霄云外,心情特别愉快,特别喜欢和家人还有院子里的人们在院子里一边乘凉,一边欣赏夏夜免费的露天晚会。

当夜幕渐渐降临时,我和家人每天总是早早的吃过晚饭后,把小板凳通通搬到院子里静静的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大约在8点多钟的时候,“晚会”正式开始啦:你瞧!有几只荧火虫从围墙外飞进了院子里,好像灯光师一般,漆黑一团的院子打亮了灯光。哇!整个院子顿时热闹起来。几个小朋友和一个大人在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呢!有两个八九岁小男孩在表演翻跟斗,还有两个小女孩拿着一条棍子在比弄武术。你看,天上的小星星也不示弱啊!它们在玩变魔术,有的星星好像在和月亮玩捉迷藏。你听!大型的合唱开始了:从大树旁传来了蟋蟀清脆的声音;从不远处的稻田里传来了高亢的歌声;蝉儿也闪亮登台来了一曲《山路十八弯》;有时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虫子“咿” “哦” “咿” “哦”,简直好听极了。累了的小朋友们,在美美妙的音乐中静静的躺在爸爸妈妈的怀里直打呼噜。也许我的眼睛也经坚持不住了,悄悄地离开了晚会现场,但晚会还在梦中继续,那美丽的夜晚真是令人陶醉。

我怀念夏天,但我更怀念夏天的夜晚!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6

It may seem an exaggeration to say that ambition is the drive of society, holding many of its different elements together, but it is not an exaggeration by much. Remove ambition and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society seem to fly apart. Ambition is intimately connected with family, for men and women not only work partly for their families; husbands and wives are often ambitious for each other, but harbor some of their most ardent ambitions for their children.

Yet to have a family nowadays—with birth control readily available, and inflation a good economic argument against having children—is nearly an expression of ambition in itself. Finally,though ambition was once the domain chiefly of monarchs and aristocrats, it has, in more recent times,increasingly become the domain of the middle classes. Ambition and futurity—a sense of building for tomorrow—are inextricable. Working, saving, planning—these, the daily aspects of ambition —have always been the distinguishing marks of a rising middle class. The attack against ambition is not incidentally an attack on the middle class and what it stands for. Like it or not, the middle class has done much of society’s work in America; and it, the middle class, has from the beginning run on ambition. It is not difficult to imagine a world short of ambition. It would probably be a kinder world:without demands, without abrasions,without disappointments. People would have time for reflection.

Such work as they did would not be for themselves but for the collectivity. Competition would never enter in. Conflict would be eliminated, tension become a thing of the past.

The stress of creation would be at an end. Art would no longer be troubling, but purely entertaining in its functions. The family would become superfluous as a social unit, with all its former power for bringing about neurosis drained away. Life span would be expanded, for fewer people would die of heart attack or stroke caused by overwork. Anxiety would be extinct. Time would stretch on and on, with ambition long departed from the human heart. Ah, how unbearably boring life would be!

高中生抒情散文 篇7

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

我对这两个母亲怀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

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呆了几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别八年,在我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母亲弃养,只活了四十多岁。我痛哭了几年,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我真想随母亲于地下。我的愿望没能实现。从此我就成了没有母亲的孤儿。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一想到母亲,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如今到了德国,来到哥廷根这一座孤寂的小城,不知道是为什么,母亲频来入梦。

我的祖国母亲,我这是第一次离开她。离开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不知道是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

为了保存当时真实的感情,避免用今天的情感篡改当时的感情,我现在不加叙述,不作描绘,只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中摘抄几段:

1935年11月16日

不久外面就黑起来了。我觉得这黄昏的时候最有意思。我不开灯,只沉默地站在窗前,看暗夜渐渐织上天空,织上对面的屋顶。一切都沉在朦胧的薄暗中。我的.心往往在沉静到不能再沉静的氛围里,活动起来。这活动是轻微的,我简直不知道有这样的活动。我想到故乡,故乡里的老朋友,心里有点酸酸的,有点凄凉。然而这凄凉却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

11月18日

从好几天以前,房东太太就向我说,她的儿子今天家来,从学校回家来,她高兴得不得了。……但儿子只是不来,她的神色有点沮丧。她又说,晚上还有一趟车,说不定他会来的。我看了她的神气,想到自己的在故乡地下卧着的母亲,我真想哭!我现在才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

11月20日

我现在还真是想家,想故国,想故国里的朋友。我有时简直想得不能忍耐。

11月28日

我仰在沙发上,听风声在窗外过路。风里夹着雨。天色阴得如黑夜。心里思潮起伏,又想起故国了。

12月6日

近几天来,心情安定多了。以前我真觉得二年太长;同时,在这里无论衣食住行哪一方面都感到不舒服,所以这二年简直似乎无论如何也忍受不下来了。

从初到哥廷根的日记里,我暂时引用这几段。实际上,类似的地方还有不少,从这几段中也可见一斑了。总之,我不想在国外呆。一想到我的母亲和祖国母亲,就心潮腾涌,惶惶不可终日,留在国外的念头连影儿都没有。几个月以后,在1936年7月11日,我写了一篇散文,题目叫《寻梦》。开头一段是: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下面描绘在梦里见到母亲的情景。最后一段是: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我在国内的时候,只怀念,也只有可能怀念一个母亲。现在到国外来了,在我的怀念中就增添了一个祖国母亲。这种怀念,在初到哥廷根的时候,异常强烈。以后也没有断过。对这两位母亲的怀念,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在德国的十年,在欧洲的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