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精选9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1
一碗温暖的冰糖竽泥
林清玄的散文是美的代名词,是作者情感的体现,颇有一丝禅意。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那篇《冰糖竽泥》。
记得小时候,在那个年代,食物十分单一,长年不缺的仅有番薯和竽头。虽然仅有两种食物,但母亲为了让“我们”吃不厌,总是每一天都换新花头。“我”至今还记得得到两个红心番薯是多么隆重的奖赏,剥开番薯皮,那甜蜜的滋味真不亚于在学校的讲台上领奖状。在冬夜里,做完功课后,尝一碗母亲亲手熬制的温热的冰糖竽泥当点心,顿时就能暖和起来。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仍然记着那番薯竽头,那最初的味道。一碗冰糖竽泥化作一股无私的、浓浓的爱,淌入“我”的心田,化作一股精神支柱,像母亲一般,永远推动着“我”,在“冬夜”里温暖着我,使“我”得以挺过人生中的大风大雨。一碗冰糖竽泥,是“我”对母亲的牵挂与回忆,是童年的象征,是母亲的化身,是舌尖上的一丝甜,永远珍藏在“我”的内心深处,永不褪色。
如今,再想吃一碗冰糖竽泥,已成奢想。母亲也随着冰糖竽泥而逝去。
如今,应对着大街小巷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我们总是随意挥霍。应对着母亲的关爱,我们总是大吼大叫。
请珍惜今日的和平与幸福。
请不要爱得太迟吧!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2
记得从初中开学到此刻一共读了三本散文集,它们分别是《张晓风散文》、《毕淑敏散文》和《林清玄散文》。这几本书都十分好,各有各的韵味,但,使我感触最深得还是《林清玄散文》了。作为一名初一的学生,刚开始读他的文章感觉会有很多地方难以理解,可是回过头来细细咀嚼,你便会懂得许多人生中的道理。恬淡自然,字里行间无时无刻不透露出淡淡禅意,小小的故事中往往蕴含着大大的哲理,这就是林清玄的文章。读了他的作品,使我浮躁的心慢慢平静了下来,是不可多得的养心妙药。
散文的第一辑就取了一个富有禅意的名字——心的菩提。这一集收录的文章大多以作者内心的感悟为主。其中《佛鼓》这篇文章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自从读了《佛鼓》之后,佛寺里悠远绵长的钟声似乎深深渗入了我的内心。隔绝了人世间的喧嚣,人的心平静如水。读着这篇文章时,仿佛有轻微的佛鼓声从远方传入我的耳畔。此时我的内心就像菩提树一样纯净、透明。
《走向生命的大美》一文中写到:唯有清明的心,才能体验到什么是真实的美。唯有不断的觉悟,才使体验到的美更深刻、广大、雄浑。也唯有无上正觉的人,才能迈向生命的大美、至美、完美。透过这些文字,让我体会到生命的美丽要有清明的心与无上的觉悟,心的纯美才使人洗涤心中的污垢,仅有心的修炼,才能跨越生命的苦痛。
读了这本书,就像看到了林清玄本人一样,那充满智慧与内涵的语言中表现出的是内心的恬静与淡然。我其实从来都不是一个信佛的人,当然,是本书也不是用来宣传佛学的,我想,作者只是想告诉世人们,心的觉悟真的十分重要。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3
望着书架上那花花绿绿的封面,我开始犹豫了。”选哪本好呢?“忽地,我眼前一亮:大片大片的荷叶,碧绿碧绿的,再配上两朵含苞欲放的荷花,显得清新淡雅。”荷花?我喜欢!就这本了!“
《林清玄散文集》。”林清玄?好名字!想必文章也不错吧!“《心田上的百合花》”夷?真奇怪百合花怎样不是长在土里的,而是长在心田上的?这怎样种得了花呢?“我小声的嘀咕着,于是带着好奇心,开始了阅读之旅。
”不管别人怎样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当我读完了文章的最终一句话,轻轻地合上了书。文章说的是一株百合花和一片的野草在一齐生长,饱受野草和蜂蝶的鄙夷,而百合却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明白自我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我喜欢以花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样看我,我都要开花!“最终百合花绽开了美丽的的花朵,并把种子撒向大地,多年后漫山遍野都是野百合,引来了人们的观赏。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又令人感动故事。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经过具体的记叙、细腻的描述,层层衬托,塑造了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认为人的富有即是人心灵中某些高贵物质的展现。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美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欲望,物质带来的美;第二个层次是文化、艺术、礼貌带来的美的满足。第三个层次是灵性、精神的美,这是最高境界的美。林清玄相信”尽心就是完美“,而野百合就是这样一个因”尽心“而近乎”完美“的形象,真正的体现了灵性、精神的美。
读着林清玄优美的语句,和他一齐追求做人的最高境界: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障碍。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4
“林清玄”三个大字印在封面正中央,再往左为他的经典作品,再是出版社。上下两块都是清雅的荷花;上面为一朵花苞被一朵硕大的荷叶遮住了“半面”,而又一朵清雅、正在怒放的荷花又被那荷叶衬着,诗意盎然。而下面是一朵墨荷与一朵粉色的荷花并肩立着,又使粉色的荷花显得倍加耀眼……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思过方知爱恨;很过方知情深。理智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感情才是人生的全部。生命中很多事,你错过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一生了。
这又是一个满怀愁苦的作家罢!我思忖道。在我所读过的台湾作家的作品中,很少有人会以一个轻快自如的笔调吐露内心愁苦的。众所周知的《乡愁》,虽写的婉转真挚,却也有句“乡愁是一座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的诗句,令人伤感之余,又多了世事的凄楚;刚读的席慕容的文字,也有优雅脱俗的篇章。虽在少数中我也会情不自禁地笑出来,但思过后留下的又是那种心灵的疮痛。
就像《月光下的喇叭手》一样。
“那时月亮很明,冷冷的月芒斜落在他的身躯上,它的影子诡异的往街边拉长出去。”
这篇文章讲述了作者与喇叭手的相遇、相知、相思。从字里行间不断地渗出了喇叭手的乡愁。一首骊歌贯穿全文,使我读完后那首歌还在我耳边、心头不住的荡漾。
一只喇叭,被上天吹奏着,音弦操动着老人的经历,拨动着作者的心。“老人专注地吹这首曲子,一次比一次温柔,充满感情,他的腮鼓动着,像一只老鸟在巢中无力地鼓动翼翅,声调却像一首骊歌,等他停的时候,眼里赫然都是泪水”我尤其喜欢这一段,这一段把老人的乡愁描写的淋漓精致,连无助的鼓动翅膀也是在温暖的巢中;“声调却像一首骊歌”又近一步说明了老人的悲伤。若不为此,为什么老人对那首曲子感动地满眼都是泪水呢?
一曲骊歌终了,是是非非散了,生命的红线被忽如其来的风扯断了;唯有封面那不起眼的墨荷,正在独怜倒影。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5
历史带来的是震撼与血腥。而艺术史却是令人深思与陶醉。她带我来到了全新的世界,领略了艺术的风采和背后的故事。
你们猜,原始的颜料是怎么来的?原始人常把带颜色的泥巴和动物的油脂混合在一起做成的,颜色通常只有红色和黄色。现在,不仅是颜料变得多姿多彩,还出现了许多绘画笔。转念一想,以往那些画家的画作怎如鬼斧神工如此出彩!
书悄然一翻,达.芬奇映入眼帘,我的心脏跳个不停,世界名人是怎么画出来的?到底哪里出彩?《达.芬奇自画像》就是很好的证明,那细长的堪比发丝的线条竟是粉笔绘出的!接着翻下去,哈尔斯《弹曼陀铃的.小丑》映入眼帘,那是多么与众不同!看着那幅画,我竟以为是相机拍下的一瞬间,似动非动,富有生机。小丑似乎要转头,头发飘了出去,眼睛也斜着看了过去,可就是那一瞬间,哈尔斯却把它捕捉了下来。柯勒乔是的光影大师,他的作品中的人物都非常优雅,面带微笑,举止优美,神态自然,使人一下子就会喜欢上这些人物。
我正要翻看下去,一句话把我牢牢的锁定住了,“什么”柯勒乔的《圣母升天图》曾有人评价看见了一群青蛙。柯勒乔会被这句话打翻自信吗?答案是错误的,柯勒乔不会放弃自己的画画生涯,直到有一天,提香来到了这个国家,看到了这幅画,他大吃一惊,深深的赞扬了柯勒乔的画。是的,在面度困难时放弃自己的梦想,得到的还是一无所有。阳光也总在风雨后。
希利尔喜欢画画,可是遗憾他并没有当上艺术家。其实我也喜欢画画,因为画画带来的乐趣可不是说出来就能体会到的。如果你问我我的梦想是不是当一位画家,我会告诉你以前有过但现在没有了,因为就如希利尔所说,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所以我会跟着艺术史,跟着希利尔,探索艺术的真谛。
希利尔曾说:艺术源于生活,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而每个正真的艺术家都保留一颗童心。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6
一时的心血来一潮在旅行后带回一本周国平的《人与永恒》,很有哲思的书,每一句话都值得背诵,但每天却连一条语都不曾读过,只是把它放在书桌的一角,这样仿佛心里能有少许慰藉。也许有这么一种书,不是用来品读的,而是用来平静。是的,是平静。在这个无比燥一热的杂乱无章的时代的.夏季里。
有的时候我会很急躁,急着读书、急着吃饭、急着催促,想要早早了解一切可能会发生的事情,可是,又会懈怠下来,终究,慢慢看书、慢慢吃饭、不再催促了。人生就这么长,每天读一页即可。
前几天我读的人生里有部叫做《偷书贼》的小说,闲来无事,便用手机屏幕来消磨时光,把这个冰冷的机器摩挲的滚一烫。那是一个悲凉的故事吧,我却看到了一位温暖的死神,披着巧克力色的外衣。还看到了那个黑色白色与红色交织的社会中一个可怜的小女孩偷书的偏执,是对知识的偏执。我们该羞愧。这一页的人生告诉了我什么是色彩,每个生命中都纠缠着色彩碰撞出的绚烂。
今天我读的一页人生则是《消失的地平线》,原来“香格里拉”是从这里来的,多么迷人的称谓啊!如若能置身在那蓝月谷的清幽中,我会毅然决然抛弃俗世的纷扰。世人所追求的无不是用来绑缚手脚的,然而看穿看透谈何容易。那嶙峋的冰崖、瑰丽的青松、超脱的喇嘛,画面太干净,配得上古琴的质感和流水的吟唱。消失反而是一件好事,这样它才不会消失。
也许,明天我会读叫做感情的一页,亦或是生老病死的一页。可是我是在读着人生的,不快不慢,刚刚好。
这些读出的字句,会随着时间愈久弥香,而我们,却会渐渐老去。人不可避免的喜悦痛苦得到失去,不可抑制的伤害付出倒下挺一立。是这样。那我们就逼着自己去拥有一颗平常心吧,就像所谓的“中庸”。让自己每天读一页人生,每一天消化这一天里的变故,尽量不让悲伤蔓延,这也是对自己的最大慈悲!
人不会永恒,人又是永恒。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7
我向来喜欢这样的画面:一个人,一杯清茶,一盏昏灯,一卷闲书。悠闲而安静,沉默又陶然。觉得那才是最美好的时光。
记得我在哪一篇中说过,安静的坐在书桌旁,脱去世俗忙碌的外衣,扫去贪欲的尘土,弹掉名利的雨雪,忘却买卖的竞争,心神归一,这个时候才是干净的自己,才是快乐的主人。
上几天,看电影〈梅兰芳〉非常欣赏这句话:“是孤单成就了梅兰芳,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我是凡夫俗子,知道再长久的孤单也成就不了大事,可是我还是喜欢这份安安静静的孤单,那是自己独有的喜欢。
通常白天要为家庭亲人而奔忙而张罗,傍晚吃完饭坐在书桌旁,这段时光才是自己的,才可以心无旁骛的做回自己,我才是我。
喝茶,喝的是味道;读书,读的是心情。喝茶,我觉得会清洗肠胃,使思绪安然寡静,我向来不喜欢很酽的浓茶,失去了最初的性情。我喜欢淡淡的绿茶,清新淡雅,如绿叶在枝。我喜欢用玻璃杯沏茶,也许会被爱茶人所耻笑,但是喜欢是自己的,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喜欢看那卷缩的绿叶在开水里腾挪,翻滚,舒展,沉落。象初夏阳光中的叶子,在雨水滋润里,欣然开放。那姿态是那么的幽雅,轻盈和淡定。清清的茶香飘逸,入口清醇,对视觉,味觉和有心灵都是一种淡雅的滋养。会使我想起山上的绿色,早晨的空气,甚至秋天的阳光。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开始有些苦涩,慢慢便感到了清香,这茶的清香慢慢地沁入心脾,如清酒般醉人。这时候,我是喜欢宁静的。和我一起宁静的还有那本简约的书。
那本书常常的漾着墨香,也许带着一丝遥远的尘土的味道,也许还有那些久远的时光的滋味。慢慢的浸下去。也或苦闷,也或欢畅,也或蹙眉,也或拍案,安静的坐在角落里,看风起云涌,读花开花落。时间与时间交错,空间与空间纠结,心灵与心灵缠绵。好的文字,精辟的语句,如同一颗石子被抛到海心,涟漪着,一圈漾着一圈,使心灵一会空灵,一会沉实;一会朗月悬空,一会惊涛拍岸。也许不知道是书里的那句话。在不经意间触动了风尘的心弦,一种久违的感慨,猝然心动。只觉得咽喉间有一种淡淡的干涩,不可言说,也不能言说。
其实,我们渴求的只是一份健健康康的安稳,清请淡淡的心情;是窗外爽朗单纯的笑声;是街角一位慈祥的老人和一个顽皮的孩子;是一枚泛黄的书签,被岁月洗染,又被安放到最初的话语里,
清代的学者朱锡绶《幽梦续影》说: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内心喜欢。
让我们披着四季的阳光,品着清茶,回味那些句子,也或一个身影。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8
你平时是读什么书的?阅读的速度怎么样?我平时喜欢读一些小说类的书籍,读书速度比较快。
刚才,我们就进行了一场读书比赛。老师刚宣布要举行读书比赛,全班都情不自禁地“啊”了一声。在组长上去讲台拿文章的时候,我心里异常紧张,因为我害怕有人比我读得快,我就进不了三强了。比赛开始了,我迅速地把文章反过来,开始看起来。我本来可以很快地看完,可不知道是不是比赛的时候太紧张了,越想快点看完就越看不懂这句话的意思。终于看完了,我一站起来,就看到黑压压的人群站成一片。我不免有些失望,不过我却很想看看三强们PK赛的`表现。
PK赛开始了,他们走上了讲台,有戴眼镜的韩昱铭,有个子矮矮的李茜弦,还有苗条的吴韵琪。我觉得韩昱铭可能会赢的,因为看到她镇静而斯文的样子,我凭直觉觉得她肯定会赢。
老师开始问三强问题了,第一个问题被韩昱铭抢到了,她答对了这个问题,她旁边的吴韵琪做出一个哭笑不得的样子。等韩昱铭接连不断地回答了不少问题,吴韵琪依然是嬉皮笑脸的样子,她做出了一个双手抱拳放在胸前的样子,好象在企求上帝给她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最后,韩昱铭获得了胜利。
这场读书比赛,我知道了读书要读得又快又好,才能把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
林清玄散文读书心得 篇9
书名为《茶馆》,我不由得想起了小时候外公每次带我去茶馆打牌的情形,在我印象中,茶馆就是一个热闹而常常笼罩着烟雾的地方。可翻开了书,才发现它并不是仅仅讲的是在茶馆里的事,而是以对话剧本的形式讲述了一副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的黑暗社会,老舍从小小的一个茶馆中反映出了整个社会,以小见大。是由茶馆中的客人的话中而得。语言朴素却能体会出许多意味。书虽短小而精致。把我印象中的茶馆的形象完全颠覆,同《骆驼祥子》一样,老舍也是无情的批判了这个社会—他不让好人有出路。
书的主人公是王利发,他是他裕泰茶馆的老板,他也是整本书的线索。在第一阶段中,拉条的为太监娶老婆,暗探遍布社会,麻木的旗兵无所事事,寻衅打群架,另一方面是破产的农民卖儿鬻女,爱国的旗人常四爷因几句牢骚被捕,新兴的资本家企图“实业救国”,王利发左右周旋,企图使生意兴隆。而在第二阶段的发展中,恶势力越来越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暗探宋恩子、吴祥子的后代子承父业,继续敲诈勒索,拉条的刘麻子的后代青出于蓝,依托当局要员准备开女招待“拖拉撕”,庞太监的侄子侄媳组成的迷信会道门在社会上称王称霸,甚至做着“皇帝”、“娘娘”的美梦,而一些企图有所作为的良民百姓却走投无路
老舍先生在《茶馆》中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十分鲜明,这也是这个剧本的一大特色,王掌柜、常四爷、松二爷、刘麻子、唐铁嘴、宋恩子、吴祥子等人物的个性特点都跃然纸上。只需读过一次,不必像上语文课那样细细品读,也能把各种人物的性格特点弄明白。例如裕泰茶馆的王掌柜,他为人正直、不做坏事,但有些软弱,遇事就给钱、说好话。茶馆的老主顾常四爷,他跟王掌柜一样,正直、不做亏心事,跟王掌柜不一样的是他比王掌柜要硬,骨子里有那么一股傲气,怎么也不肯低头,不肯让步。
读完《茶馆》,我体会到我们现在是多么幸福,那时候的很多孩子连一碗热汤面都很难吃上,而我们现在汉堡牛扒可以随便吃。那时的人们真是生不逢时,生活在那样一个黑暗的年代。
在《茶馆》里,我最敬佩的人还是常四爷,特别是他那种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常四爷是满族旗人,在清朝时有份“铁杆儿庄稼”,不用干活就有钱拿。后来清国灭亡了,常四爷并没有像他的好朋友松二爷一样挨饿,而是自己去种菜卖菜,自食其力,不向困难低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现在缺少的,由于生活条件优越,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假如生活在那个年代,没有常四爷这种精神恐怕也很难在社会中生存。
我认为这部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事实,对我们有有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