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谈读书的散文

2023/11/28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谈读书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谈读书的散文 篇1

现在许多人装修房子越来越讲求雅致,比如挂上几幅名人字画,书橱里摆上几本名著。附庸风雅古已有之。有暴发户买新宅,朋友送金鱼几尾,白鹤数只,作为家园装点。日后答谢好友,说,您送的金鱼非常漂亮,可吃起来味道平平;您送的野鹤清炖有点腥气,红烧味道也许更妙。古代就有“焚琴煮鹤”之说。语堂先生说,恶性读书等同于焚琴煮鹤吃金鱼。

读书,不应带有功利目的。比如为应付考试,为附庸风雅。为应付考试而被迫去啃书本,是按规定套路去啃。有人会心生厌恶,不想读;有人根本就不会读,而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考试需要什么我就去啃什么,比如模特大赛本应是比气质比谈吐,但是考的是腰围尺寸,如果这样,往往是舍本逐末,无异于焚琴煮鹤。附庸风雅也是如此——如果为了显示自己有学问,读了若干若干名著,看过多少多少本书。数量不代表什么,关键是你读了多少本适合自己的好书,又吸收了多少。

读书是一门艺术。读书是修养人生的一种雅事。不读书或读书很少又不吸收的人,从时间和空间上说,他的世界往往受眼前事物所局限和禁锢。他的生活也往往是机械的,随波逐流的。而他拿起一本书,尤其是一本好书,就会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接触到新鲜的理念和更加深刻的思想。甚至,可以读到忘我。思想环境的改变,以及书对内心的深刻影响与触动,无异于一场远足旅行。

现在人们看书读报、上网浏览,每天都会获取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与读书无关。因为读报上网多是只是了解一些事情的发生或经过,更何况许多人就是猎奇或消遣,对内心没多少影响。而读书可以把人带入一个思想的境界,往往引人深思,让人沉浸其中,有所感悟。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乏味,面目可憎。读书可以使人获得一种优雅,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文字可以改变人,可以改变我们的内心,使之更加丰盈,甚至由内而外改变我们容貌气质。一颗丰硕的内心,其美丽可以从锐利的眼睛里散发而出,谈吐间也会因此更有魅力和风味儿。这种风味,要从书中读出来,从思考中体会出来,久而久之在其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谈吐中有了风味儿,写作中也自然会透露出来。

而前提就是爱好,或者叫“嗜好”。好(三声)吃不如好(四声)吃。读书跟吃东西一样,有人喜欢甜食,就有人喜欢酸果;对一个人来说是补品,另一人吃来可能就会拉肚子或是毒药。所以老师也好,父母也好,不能够以个人好恶来强迫学生或子女去读什么样的书。如果读者对所读的书不感兴趣,那么读书就是浪费时间。

古今中外,名著甚多,一个人一辈子也不可能把所有好书都读完。世间也没有必读之书。所以,选择感兴趣的,适合我们的书,用心去读就可以了。人生如水流,只要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我们的人生就有活力。读书就是补充新鲜的泉水。水流遇到石头便会绕行;遇见低洼溪谷,便会曲折回环一会儿;遇见深谷池塘,欢快如飞瀑,涌入深池,恬然停驻。或缓或急,顺势而为,终归大海。

不同的时空,读的书也自有不同。不同的人也会有差异。少年与中年读的书自然不一样。即使同一个人不同阶段读同一本书,感受也会不同。生命中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心智成熟阶段,读的书会有所不同,感悟也会不尽相同。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其实孔子《论语》里的温和味道和成熟智慧,也需要读者成熟到一定阶段才可欣赏。40以前读《易》是一种味道,50岁经历过更多人情世故后再去读,又是一番味道。

一本好书,每次重读都可以得到新的趣味、新的收获。就如同上中学时读欧阳文忠公的《醉翁亭记》,有个别词句还不太理解,只朦胧地听老师讲解其优美诗意;后来游历了一些名山大川之后再来读,更能够真切体会其文之美;年过不惑,阅历渐多,再来读其文,不但沉醉于其写景状物之美,对醉翁的那种出世情怀和心境,那一份怡然自得,有了一些更深的体会。

宋代一位名儒说,读《论语》,初读全然无事,没有感觉;再读之后,得其中一二句喜者(懂了其中的一两句,觉得很好);三读之后,知好之者(知道了此书的好);后又读,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竟然高兴得忘情而手舞足蹈)。

一个人遇见一本好书,是人生所幸。遇见一位前世有缘的作家,更是三生有幸。这样,他在知识上,认知上都会大大受益,有跨越式的提高。一个人,在众多的古今作家中,发现一位心灵相似、志趣接近的作家,可得益终生。正如一见倾心的邂逅,即使二人相距多年,读他的文字却像遇见另一个自己,一个比自己更深刻和智慧的自己。有人说苏轼是陶渊明转世,袁中郎又是苏轼转世(这些说法在冯梦龙的作品中也有)。苏东坡说,初读庄子如遇见幼年的自己;袁中郎读徐文长(元代很有成就的`书画大家,见本燕子回时空间《青藤之上夜明珠》有介绍)的诗词,竟然从床上跳起来,叫朋友来一起读,两人叫复读、读复叫……

也许,只有这样读书才有益处可言,像一个男人邂逅了他的情人,什么都不是问题。她的高矮、面相、毛发、声调、甚至于一笑一颦都是那么恰到好处。也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指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他有缘的作家,语言风格,思想观念,趣味爱好,连同他的文字一起被阅读了,而且都那么恰到好处。他们心灵相通。作家的魅力似有魔力,读者也乐于被吸引,其文章也很容易被吸收,被消化。一段时间后,他的音容笑貌也会渐渐与那个作家类似。

再几年之后,可能这种魔力消失,他对这个情人渐感厌倦(也许因为这个作家的不进则退或庸俗化)。他开始寻找新的文学情人,浸润在新的文学情人怀抱中,获得灵魂的食粮。直到他有过三四个情人,且把他们都吃掉,他也即将成为一名写者,一位作家了。可惜的是,有很多读者一辈子不曾坠入情网。更有的浮躁男女只会卖弄风情,不曾钟情一人,随便谁的书都读,不分优劣,甚至仅仅迎合低级趣味,自然不值一提。

读书,不需要监督,更不需要把头发拴到房梁上,也不需要拿锥子刺大腿,果真如此便失去读书的韵味了。读书也不需要良辰吉日,不需要优雅书斋。有读书心境时,随时随地都可以读书。毛泽东闹市可读书。曾国藩对四弟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也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否则,“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得之“三上”,即枕上、马上、厕上。我们只需将感兴趣的“良师益友”置于枕边,情不自禁地读下去,直到手倦抛书一梦长。

简单的事情只需简单化。读书不拘时间与地点,只要有心情,感兴趣,出自自然,即可享受读书的乐趣。读诗使人雅致,读史使人明智;读书可饱览世间万种风情,让心细品人间百味。

雪夜闭户煮茶读书,是金圣叹的人生最大乐趣;燃气一支香烟,信手览读,一边喷云吐雾一边任思绪随文字飞扬,是语堂先生的爱好;李清照每每与夫君购得碑文回来对坐展玩,一边剥水果,一边赏碑帖,或者一边品味佳茗,一边校勘不同版本,编写《金石录》:“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很是自得其乐。

谈读书的散文 篇2

我向来喜欢这样的画面:一个人,一杯清茶,一盏昏灯,一卷闲书。悠闲而安静,沉默又陶然。觉得那才是最美好的时光。

记得我在哪一篇中说过,安静的坐在书桌旁,脱去世俗忙碌的外衣,扫去贪欲的尘土,弹掉名利的雨雪,忘却买卖的竞争,心神归一,这个时候才是干净的自己,才是快乐的主人。

上几天,看电影〈梅兰芳〉非常欣赏这句话:“是孤单成就了梅兰芳,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我是凡夫俗子,知道再长久的孤单也成就不了大事,可是我还是喜欢这份安安静静的孤单,那是自己独有的喜欢。

通常白天要为家庭亲人而奔忙而张罗,傍晚吃完饭坐在书桌旁,这段时光才是自己的,才可以心无旁骛的做回自己,我才是我。

喝茶,喝的是味道;读书,读的是心情。喝茶,我觉得会清洗肠胃,使思绪安然寡静,我向来不喜欢很酽的浓茶,失去了最初的性情。我喜欢淡淡的绿茶,清新淡雅,如绿叶在枝。我喜欢用玻璃杯沏茶,也许会被爱茶人所耻笑,但是喜欢是自己的,顾不了那么多了。我喜欢看那卷缩的绿叶在开水里腾挪,翻滚,舒展,沉落。象初夏阳光中的叶子,在雨水滋润里,欣然开放。那姿态是那么的幽雅,轻盈和淡定。清清的茶香飘逸,入口清醇,对视觉,味觉和有心灵都是一种淡雅的滋养。会使我想起山上的绿色,早晨的空气,甚至秋天的阳光。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开始有些苦涩,慢慢便感到了清香,这茶的清香慢慢地沁入心脾,如清酒般醉人。这时候,我是喜欢宁静的。和我一起宁静的还有那本简约的书。

那本书常常的漾着墨香,也许带着一丝遥远的尘土的味道,也许还有那些久远的时光的滋味。慢慢的浸下去。也或苦闷,也或欢畅,也或蹙眉,也或拍案,安静的坐在角落里,看风起云涌,读花开花落。时间与时间交错,空间与空间纠结,心灵与心灵缠绵。好的文字,精辟的语句,如同一颗石子被抛到海心,涟漪着,一圈漾着一圈,使心灵一会空灵,一会沉实;一会朗月悬空,一会惊涛拍岸。也许不知道是书里的那句话。在不经意间触动了风尘的心弦,一种久违的感慨,猝然心动。只觉得咽喉间有一种淡淡的干涩,不可言说,也不能言说。

其实,我们渴求的只是一份健健康康的安稳,清请淡淡的心情;是窗外爽朗单纯的笑声;是街角一位慈祥的老人和一个顽皮的孩子;是一枚泛黄的书签,被岁月洗染,又被安放到最初的话语里,

清代的学者朱锡绶《幽梦续影》说:素食则气不浊,独窗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内心喜欢。

让我们披着四季的阳光,品着清茶,回味那些句子,也或一个身影。

谈读书的散文 篇3

这场雨下的凄冷,无从捡拾亦无从捞起,只是记得梦里都在战栗。一个我,瑟瑟的发抖,不敢睡,生怕闪电会钻进被子。其实它真的有进来,只是砸在了墙上,忽闪了一下,黑暗湍急的吞噬了一切。

泪合着雨一起滴,心碎和时光一同老去。用心接洽每一滴雨,也许那也是一种疼惜,是另类表达的一种给予。哗啦啦的雨滴,就像珠子,更像天空的眼泪,带着它的思念落入大地的心里,只有哭了它们才可以在一起。原来天和地的距离,就是无尽的泪滴,若是断了,只能用咆哮宣泄自己。冥冥中的定数,万物皆是如此。若是泪水跟盐融合,那就是死海的来历。

有一些话,说一次就好,有一段情搁心里最真。有多少故事变成了曾经听闻,有多少人擦肩就不闻不问。爱过多少人,为谁最认真?是否从此落花无痕,再不想涉红尘!青丝变白发,只为思一人。雨下得很认真,湿了谁的心?

落泪的那人,为何不拭去泪痕!我不想追问,就让一切消散,云雾沉沉。化骨柔肠寸缕心,彩云逐日舞乾坤。半城烟沙为谁乱,呜咽声起不绝弦。煮酒放歌风流传,隔岸烟火耀夕颜。

当所有的念想凝成一个圆,该怎样点亮才不会萧索,厌倦?我以为,昏昏然睡去,烦恼可以少一点,所以把所有空闲的时间都用来沉淀,糊涂的日子比较简单。原来这光圈是个虚幻的投影,容不下我的孤单,夜里一下变小,窒息了睡眠。

天不觉凉了,被子裹得很严,还是有点寒意窜到心底。黎明的一缕光,照在脸上,很暖。我想睡了,一夜的疼,没有力气去分辨黑夜和白天,只想,累了,倦了,闭眼睡一天。

你在寂静的山水里休憩,也在打捞孤独与安逸。如若结伴,青草依依,会化作秋色迷离,夹杂着一蓑烟雨,浓淡两相宜。不说别离,不言爱意,只有静默的山清水秀,在心底流淌成水一样的过去!

飘飞的思绪,合着朦胧的倦意,都停在掌心里。一杯水的呼吸,漂洋过海的游弋,此刻一点小小的心动,一抹淡淡的忧伤,犹然而起,随着音乐缓缓摊开。熟悉的角落里,收留了无奈的叹息,不想问结局,故事还在继续,谁在谁的梦里哭泣,谁在谁的心里欢歌笑语,答案就在眉间那一颗朱砂里。有一点委屈,被风遣散在岁月的谷底,没了痕迹……

故事画上了结局,要用一世的空虚抚平曾有过的醉眼迷离。一路的清冷,去掩埋烈烈燃烧过的痕迹。漂洋过海去看你,只是幻想的轨迹。连手中的照片都泛黄了回忆,泪划过脸颊,跌落在地,碎成了不能收集的微粒。

酸涩的记忆,不想再记起,从来也没有记起,原来我从来就不曾忘记。一叶秋的欢喜,红成了血色的雨,扬扬洒洒都是你,我被吞噬,没了自己,就连悲伤都要小心翼翼。熟悉的角落里,遗落的故事,在一枚叶子的脉络里栖息,不肯睡去。

委屈的双眸,噙着的泪光里都是思念的千言万语。注定的结局,佛也无语,就在红叶飞舞的季节,成为沉默的过去。一声叹息湮灭了缠绵的回忆,甚至不敢对那个无助的自己,说出怜惜。两个我,彼此孤立,亦无法舍弃。来世一定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强大的保护忧伤弱小的那个,好好疼惜。用最强悍的臂膀拥在怀里,不受一点委屈,一生一世爱着自己。

谈读书的散文 篇4

书,大家都看过,书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增长人的知识与智慧。

书的种类有很多,比如少儿读物,儿童文学,文化教育等等,总之,太多太多了。翻开书本,就能领略到金字塔的辉煌,埃菲尔铁塔的壮观,长城的宏伟,桂林山水的清秀。书能帮我们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

人生的历程就像是在奔腾的江河中行船,要绕过急流险滩,避开暗礁巨石,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而书就是照耀人生航程的灯塔。

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从小到大,有好书时刻伴随在你的身边,浇灌着你的心灵,你就是快乐的。当寂寞的时候,有书陪伴,当伤心的时候,有书抚慰,当困厄的时候,书带来希望,当失败的时候,书让我们重新树立了勇气……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都告诉我们读书的益处。读读书,读好书让你妙笔生辉。我喜欢读书,再也没有一件事能比人生途中有书相伴更令人快乐而欣慰的了!

书带给了我知识,也带给了我欢乐,相信我的未来会因为书中知识的充实而更加精彩。

谈读书的散文 篇5

闻一闻,这是沁人心脾的书香;听一听,这是悦耳的翻书沙沙声;摸一摸,柔软的纸张上蕴藏无限的智慧。瞧,读书多好,它好比严寒中的一泓热火,酷暑中的一泓清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人因它而名垂青史。三国时期,义绝刘备读《春秋》一书,从此便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东吴大将吕蒙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更是催人警醒。古今中外,哪一个知名人士不是以读书而成功的?哪一个文学家不是自幼刻苦读书而写出一篇篇名垂千古的文章呢?周**小时候说:“为中国之崛起而读书。”设想,他若无书可读,这一个理想会成功吗?有一句话说的好啊:“理想的书籍是万能的钥匙,不求知识的人就像没有翅膀的鹰。”若无书,我们的生活便支离破碎,变成麻木无知的人,我们便会丧失斗志,萎靡不振。是因为书籍,让我们的生活丰富、有趣,赋予我们智慧。

记得我小学时,还不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每天过得浑浑噩噩的,除了做完作业就什么也不知道做了,百般无聊。这时,舅舅从广东回来,为我带了一套《毛**诗词全集》,原本我是为了打发时间而看的,可是到后来,我就变得离不开这些书了,爱不释手的读。毛**的每一首诗,都蕴含他各种各样的思想感情:时而气势磅礴,时而气吞山河,时而愁肠百转,时而情意绵绵……毛**那种“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魄,真是无能人及。

之后,我就越发的迷恋书籍,不断地让母亲买更多。我一头扎进书里,一日三餐中不能满足我这饥肠辘辘的大狼,只有汲取书中的知识来满足我,真是古人说的:“菜根香,布衣暖,还是读书的滋味长!”

书,是我驶向知识海洋的一叶小舟,是我近距离的就近伟人的桥梁。你看那钢铁战士保尔·柯察金;那一身正气的文天祥;那铁骨铮铮的文学斗士鲁迅先生;那清新隽永的朱自清……每个人物都可以让我震撼,让我捧腹大笑,让我反思……每天过得有滋有味。

我游走在历史长河,漫步在诗人笔下的桃源,欣赏伟人的事迹,穿过一件件的人情世故。是书,是我的生活过得如此的丰富多彩,让我寻找到了奋斗的目标、努力的方向。

谈读书的散文 篇6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时间是不等人的,从朱自清清秀的笔墨中,我体会出朱自清的感叹与无奈。是啊,时光总是匆匆地逝去,在你一不留神时,一秒便过去了,永远不会再回来了。

所以,抓住现在,每分每秒,用这些时间,打造努力,打造成功。珍惜现在的每时每刻,不让它白白浪费!不然到那时,只能够掩面叹息了。

时光如梭,转眼间,这学期已快过完了,记得在刚进入这所学校的考场上时,我们还只是一名小学生,那时候的的画面还如此新鲜,就像昨天一样。

把握现在,为这学期画上完美的句号!

谈读书的散文 篇7

第一次在书柜里找到这本书,立刻都被它那至美的名字吸引了。繁星春水,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浮现在我眼前的是淡远、深沉、自然、清新,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惬意的呢?

轻轻掀开扉页,读着一段段轻巧的文字,似乎也带我走进了文章的'最高境界——诗歌的天堂。把本不十分喜欢诗歌的我,静静地也爱上了这种文字,喜欢上了这种情趣。

“繁星闪烁着——深蓝的太空,何曾听得见它们对语?沉默中,微光里,它们深深的互相颂赞了。”第一段零碎的思想,冰心奶奶把这繁星描写的如此可爱,在我面前勾勒出一幅宁静的、自然和谐的图画。冷冷的天空被作者丰富的想象描绘得那样温馨,它们互相颂赞,互相交谈,给大自然添了许多清幽、明丽,富有了更多的魅力,也十分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对“人类之爱”的追求。

读着另一段话,我发觉作者又流露出了一种感受。“风雨后——花儿的芬芳过去了,花儿的颜色过去了,果儿沉默的在枝上悬着。花的价值,就因着果儿而定了!”也许这是世间最好明白的一个道理。人们就如花儿一般,有风光,年轻的时候,但是我们却会经受着生命的磨练,当风风雨雨过去后,我们就不再年轻,现在我们的价值就将得到体现,到底我们酝酿的果子是如何的呢?短短的几行话却把这人生的大道理婉转的表达了出来,我也仿佛明白了作者的追求,我们也都要证明自己的价值。

了解作者的,都知道冰心是思念母亲,赞扬妈妈的。她又一篇著名诗作《纸船寄母亲》,诗人凭借叠纸船嬉水这种孩提时常玩的游戏,遥寄自己对母亲的怀恋,不禁令人凄然泪下。然而在《繁星春水》中母爱又是作品的主旋律: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他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真的只是简短的几句,也充分写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对母亲无私的爱的赞颂,对母亲培养的感激之情。寥寥几笔,把这份感情描写的淋漓尽致,让读者们由衷地感觉母爱是伟大的!

在《春水》中,有那么一段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春从微绿的小草里和青年说:‘我的光照临着你了,从枯冷的环境中创造你有生命的人格罢!’”诗人描写了这段话,我似乎也看见了未来美好的生活,我将要去创造灿烂美好而且辉煌的人生。冰心奶奶她借春光也告诉人们命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由此我们也看出了诗人对革命乐观,热情的精神。

读《繁星春水》是一种享受。读它不必太拘谨,更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这本诗集中有许多富有哲理、充满灵性、晶莹清丽的句子,内容有着作者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带给我很多道理,也给了我人生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