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2023/11/29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精选9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1

不知是什么时候开始,我喜欢上了陶公陶渊明。我想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尤其是生活在顶端的社会名流,向往陶渊明那种“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我相信这是肺腑之言。正如只有饮遍了世间美酒的酒徒一样,所谓平淡是真,背景必须得是无数的斑斓锦绣。如此,风吹烟云散才能让人看到万里苍穹。这是阅历的力量,也是底蕴的力量,只有经过这些力量洗涤之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

其实,身在官场中的陶公,是一只留恋山林的笼中鸟,是一尾思念昔日宁静水潭的池中鱼;一旦回到匡庐山脚下的小村,他便如童心在怀的赤子,见大地也可爱,观鸟兽也亲切。葱葱郁郁的榆树、柳树遮蔽着房屋后檐,成行成排的桃树、李树生机勃勃地排列在堂屋门前;夕阳西下,黄昏中远处的小山村依稀可见,近处的农舍上正升起袅袅的炊烟;守屋之犬在深深的小巷中汪汪轻吠,归窝之鸡在桑树巅上喔喔啼唤。徜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寻得了耕种之乐,觅得了垂钓之闲,找得了灌园之趣。

可以想像,陶公提上一壶酒,坐在向阳的坡上,沐浴着融融的秋日,在金风吹拂中开怀畅饮,直到微醉;不经意中抬眼远眺,只见悠然的南山时隐时现。他把盏自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寄情山水之乐,陶渊明如今才真切而深深地领略。晚上,在油灯微弱的光亮之下他写下自己那份独特的感受,一首首淡雅清新真率朴实不假雕饰而又生趣盎然的诗篇便泻出于他的笔端;一不小心,他便登上了五言古诗的高峰。李重华赞陶诗“五言古以陶靖节为极诣”,鲁迅称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与李白一样,都是头等人物。

不过,重新解读陶公留传下来的124首诗歌和11篇文、赋,我们还可以看到,陶渊明不仅仅是潇洒旷达的“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虽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辛苦,也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还有“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的酒趣;但更多的是“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的穷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悲苦,还有“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飘屡空”的凄凉;就连喝一口酒的嗜好有时也不能满足,不得不让好心的农父接济:“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饮?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甚至于儒道斯文也不复存在了:“饥来驱我去,不知近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一个学富五车的读书人,一个才情并茂的大诗人,竟至于不得饱腹,不得不乞食于野,这就是封建时代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但是,无论环境如何险恶,陶公都始终“不坠青云之志”,我们从他的一些诗篇中可以直接、间接地看到这一点。如:“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陶渊明生当晋、宋易代之际,黑暗的政治,犹如宏罗密网,使正直之士遭到压迫,而当时的社会门阀等级森严,官场“交通请托,贿赂公行”,趋炎附势、尔虞我诈者众。不少人为了往上爬而不择手段,人格丧失殆尽。陶渊明与此格格不入。他抱着既然不能“达则兼济天下”,于是只得抱定“穷则独善其身”的想法,借写古人以咏志,对刘宋王朝持不合作态度,宁肯辞官归隐乡间,也决不肯向腐朽的士风低头。朱熹在评陶诗时曾颇有见地地说:“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晚清爱国诗人龚自珍在《读陶诗三首》中说:“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父一分骚。”鲁迅先生也曾经指出,陶诗不仅仅是些浑身静穆的诗作,还有一些“金刚怒目”式的作品。这些诗作,表现了他对当时政治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意识。因此,他用满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男耕女织、怡然自乐的理想社会——桃花源;他与田夫野老、蚕妇村氓聚在一起,闲谈春耕夏耘、秋获冬藏的苦与乐,他性嗜酒,“造饮辄尽,期在必醉”,以这种自戕的方式使自己暂时忘却人生的苦痛;他也在宋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看望、赠以梁肉时挥而拒之,表现出一介书生的铮铮铁骨。

陶公生前抑郁以终,身后却极受后代诗人们的推崇,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等人从陶诗中汲取了极为丰厚的文化养料;陶渊明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达观精神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鲠之气,对后世正直的读书人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当中国历史进入到二十世纪初,又恰逢乱世。这时的中国,出现了两位文化大师:鲁迅与胡适。当代一些学者认为,他们是近代中国的两个价值坐标,两者风格截然不同,却共同构筑起那个时代知识界的脊梁。而在我看来,陶渊明之于魏晋正如鲁迅,胡适之于近代中国,他的学术成就为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文化思想成为统摄一个时代精神领域的核心力量,他的高洁傲岸的人格魅力则更是当代人所难以个个企及的。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2

一位老者,在落英缤纷的桃源深处,用人生舞着一曲淡泊,却在进退间遗万世芬芳。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无奈望着家徒四壁,望着操劳的妻,望着渴求的儿,迫于生活,他怀抱满腹经纶,依依惜别了故乡的青山,故乡的绿水,奔走仕途

他曾在满朝文武勾心斗角的风口浪尖,舞着一曲对名利地位的淡泊,以坚守的步伐,踏出清高的旋律,遗万世的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愤怒地望着钱财万贯,望着昏暗的官场,望着佳肴美人的颓废,迫于不满,他怀抱满心厌恶,毅然告别了江城的深府,江城的大殿,上任参军他曾在市俗纷乱歌舞升平的纸醉金迷里,舞着一曲对荣华享乐的淡泊,以轻蔑的步伐,踏出桀傲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依稀记得,有这样一位老者,满足地望着春色满园,望着倦飞知返的鸟,望着涓涓细流的泉,为免于玷污,他怀抱满心悔恨,匆匆回到了故乡的田园,故乡的山水,远离尘市他曾在硕果累累田间丰收的满目金色中,舞着对谷物满仓的淡泊,以轻盈的步伐,踏出悠然的旋律,遗万世以芬芳。

“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一位老者感慨着,田园都将荒芜了,以心为形役的自己怎能不归?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一位老者决然脱掉华丽的官袍,那些华丽如何比得上朴素?那些贪图如何比得上淡泊?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位老者就这样断绝了世俗,归居田园,以山为钵,以水为酒,饮着归真返璞,饮尽一生。

历史的诗坛多少次风起云涌,诗坛的天空多少次云卷云舒,天空又多少次变幻无穷然而,灯火阑珊蓦然回首时,我依然可以看到这样一位老者舞着一曲淡泊,桃花在他身边纷纷落下,遗留万世芬芳。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3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居生活。乡邻中有一少年,对陶渊明写的诗文钦佩不已,于是便向陶渊明请教读书妙法,希望自己也成为像陶渊明一样家喻户晓的大诗人。

陶渊明什么也没说,只是拉着少年的手来到自家种的稻田旁,指着一根秧苗说:“你蹲在这儿,仔细看看,告诉我秧苗有没有在长高?”少年按陶渊明的要求,静静地站在秧苗旁仔细观看,好半天过去了,不见禾苗往上长,便站起来对陶渊明说:“这棵秧苗没见长高啊!”

陶渊明问:“真的没见长高吗?那么,矮小的禾苗是怎样变得这么高的呢?”

少年低头不语,陶渊明便进一步引导说:“其实,它时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罢了.读书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知识是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不容易觉察到,但只要勤学不辍,就会积少成多。”

少年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陶渊明又指着溪边的一块磨刀石问少年:“那块磨刀石为什么会有像马鞍一样的凹面呢?”“那是刀子在上面磨成的.”少年随口答道.

“那它究竟是哪一天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摇摇头.

陶渊明说:“这是我们大家天天在上面磨,日积月累,年复一年,才成为这样的,学习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不懈,才会有所得,日知其所亡。”

少年恍然大悟,明白了所谓的读书妙法,其实就是“勤奋”二字。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4

一位从哈佛学习归来的人说:“哈佛的真谛就是,不是要象淘渊明那样去消极逃避。”

若真是这样,我只好说,这是哈佛不懂陶渊明了。

陶渊明固然不懂哈佛,但哈佛能懂“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情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芸耔”,热爱田园与自己家庭的和谐人生吗?

又有人说:“陶渊明是因为仕途不得志,才放弃,归隐山河,去做一个隐士的。如果他仕途得志了,那结果又会怎样?”仿佛陶渊明是因为摘不到葡萄,才说葡萄是酸的。

看来,不懂陶渊明的不光是哈佛。总有人实在无法想象,即使葡萄摆在面前,又是甜的,还会有人吃了两口,并不满意,便再也不动它,只仍然喝清茶。

而陶渊明,便是这样只喜喝清茶者。

他做官的.机会多多,且做过官,那辞官的原因,只是在他做彭泽县令时,郡里的督邮将到,说他应该束带相见,陶渊明当即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不仅官不愿做了,还写了《归去来辞》这首名赋。

此后,他就过着农夫的生活,好几次有人请他做官,他一概拒绝。

他当年所居的庐山附近有一个闻名的禅宗,叫做白莲社,是由一位大学者所主持。这位

学者想邀他入社,他提出的条件是:在席上可以喝酒。本来这种行为是违犯佛门的戒条的,可是主人却答应他。当他正要签名入社时,突然又“攒眉而去”。另外一个大诗人谢灵运很想加入这个白莲杜,可是不得其门而入。可见陶渊明对名利之淡泊。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辞》)。

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像这样的人远不只陶渊明一个,更为甚者,当数庄子。他干脆指着在烂泥塘打滚的乌龟对朝廷派来请他进朝做官的差使说:你看我是像这乌龟在烂泥塘里打滚舒服,还是让人剥了壳,拿到祭台上去做贡品好?

视仕途为粪土者,实不止庄子与陶渊明二人。他们以高尚的情操辉耀着中国文化,实非仕途所能及。

还有一件趣事:陶渊明极为自负,交友尤慎。判史王弘很钦仰他,想和他交朋友,可是无从谋面,只好和一个朋友用计骗他,由这个朋友去邀他喝酒,走到半路停下来,在一个凉亭里歇脚,那朋友便把酒拿出来。陶渊明真的欣欣然就坐下来喝酒,那时王弘早已隐身在附近的地方,这时候便走出来和他相见。他非常高兴,于是欢宴终日,连朋友的地方也忘记去了。

用现在的话来讲,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见陶渊明对生命又是何等地热爱,何等积极。

他要逃避的仅是名利权的利益纷争,而不是生活的本身。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5

“思考不是不好,许多伟大的成就与发现都来自思考,但思考不会让人幸福,不会使人宁静,不会使人自由,不会使人解脱,这就是为什么大部分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都悲观不乐的原因”,当我从书中看到人家写出这样的话时,不得不击节称叹,这和我想的一模一样,难怪我那么有兴趣读此人的书。

我虽写过些许文字,但不认为是思考所致,而是情绪、性情所致,心理所想,就一气写成,过上几天,回头看自己写的文字,错字、别字以及语法不通之处很多,但在当时就是快快的把自己大脑里的东西倾注到文字上,若是酝酿文章,不是我的性格,我一般不会处心积虑的写文章或与人交往。

我喜欢自然,风与雨,雷与电,霜与雪,我皆以开放的心态对之,我喜欢登山,站在峰峦顶上任风吹起头发,吹起衣角,当然风也吹来了一身轻松,一份好心情,极目远眺,峰峦叠翠,莺歌燕舞;我当然也喜欢雨,潺潺小雨落在脸颊上,亲切柔和,如同一双温柔手,温暖而又贴心,倘若滂沱大雨,我也不逃避,张开双臂,与天地同在;我亦喜欢雷与电,通过窗户看过去,巨大的天幕下,闪电的光具有极强的穿透力,炙白而干脆,接着,你就等着清脆的雷声传至耳边,那雷声让你期待又让你有些恐惧;霜与雪,给北方萧瑟的大地披上一件干净的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遇到的,我们应该珍惜,感受这种美,有时候会觉得人心如镜,我们很多美好的事情都停留童年、少年、青年,那时候我们的心如此明镜,能照映出童年以及学生时代的种种美好,而毕业后呢,镜子上或许多了些尘埃,而因生活工作的繁忙、劳累、功利,慢慢的感受不到生命的美好了,其实不是生活不够美好,而是“心镜”有了尘埃,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正如俚语所说“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这点来说,我是认同的,记得神秀的那首词吗?“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尽管神秀和尚的慧根没有六祖慧能的高,但我觉得这才是修行所在,花园如果不修,杂草丛生,人心若是不修呢?不能和慧能师傅比,那是天生慧根,对我等凡众,还是静思一下为好,至少也得让自己快乐一些吧,如果你感觉有些累或不快乐,那的`确需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羁绊太多了,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到头来,压垮了自己,索性放空一些,随遇而安,率性生活。

美好的人生应该是“如蜂采花,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我想人与人的交往也应该如此,有着合宜的距离,就如同我们去一个偌大的公园,倘若人迹稀少,你会感觉到寥落或孤单或恐惧,倘若人与你走的太近,你又觉得破坏了景致和心情,他(她)就在合宜的距离上,他(她)装点了你的梦,也装点了你的风景。当然有时候我们也会迎面赶来,但在地球40亿人口中,我们能相遇岂不是一件值得珍惜的缘分呢?在我们的人生组成中,人是不缺少的,我们为何不给我自己一个美好的记忆呢?当你面对时,何必那么多的想法思考?转念之间,也许就错过了,你千万次的回眸或许看到的永远就是背影,佛说“活在当下”!

我倡导积极的人生态度,过多的思考,让我们被思考所累,当然,也不能不思考,但最终还是面对我们自己的内心就好。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该笑的时候不忍着,该哭的时候也不藏着,风风雨雨皆有味~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6

记得小时候,写作文时总喜欢用“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等句子。到不是因为有如何的见解,而是因为只是听着句子漂亮罢。现在已经理解了这句话,不知不觉间,生出了几分惆怅……

白驹过隙间,我糊里糊涂的度过了十四个春夏,约五千一百一十多个日日夜夜。

不知什么时候,那个在杨树下,扎着羊角辫,在两根纤细的皮筋中间跳来跳去,还一边数着“马兰开花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的小女孩不见了踪影;不知什么时候,那个疯疯癫癫,在院子里和小朋友们疯跑的“假小子”,慢慢文静了下来;不知什么时候,那总是跌到后,大声哭泣的小娇气,渐渐坚强了起来……我不知不觉的长大了。

什么时候?站在身高测量仪前,头顶早就到了那“遥不可及”的1。65?什么时候,慢慢听不惯母亲的循循善诱,慢的叛逆,开始顶撞以前在心中亲爱的父母?什么时候,面对较差的成绩,不在自我反省,而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是啊,我长大了,长大了。

长大,一个简单的词,总共的笔画不超过七画。但是里面包含的含义,却深刻无比。长大,标志着我们懂事了,不再是以前那个做什么事都不管不顾的.傻孩子。我们长大了,代表着我们背负上了一个责任。为什么不在父母下班后给他们倒一杯热茶,不名贵的茶,就可以让他们开心好久。为什么不主动替父母洗洗脚,这平常不过的事,你可以感受到,为了你,他们劳累工作,以至于脚底磨出了厚厚的一层茧子。为什么不在你闲下来时,不去坐在电脑前看你空间动态或者打一些无意义的游戏,而是帮父母做做家务,你会更加理解他们……你长大了,你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因为长大,不只是简单的一个词组,而是一个沉重的责任。

还记得小时候总是爱在周末,自己闲逛在一条无人的小路上,慢悠悠的走着,耳朵里塞着耳机,听着自己喜欢的歌。开心时随着这飘舞纷飞的落叶,随意起舞。动作不要规范,不要好看,只要开心就好。或者是收藏夏天后微黄的枫叶,夹杂本子里,一打开,满面的沁香,好像留住了秋天的尾巴。那时候好像时时刻刻都充满斗志,好像冬天雪地里的火种,稍稍一引,就会燃烧。现在闲置在书架上的那白页本子上,写满了小时候充满豪情壮志的宣言。那时候,我们无忧无虑。

只是,随着学业的加重,我周末不再很清闲,伴随我的不再是儿时的歌谣,而是苍白的试卷。慢慢静了下来,稳了下来,但我好像又丢掉了什么。我们周末假期,成了彻底的“宅女”,看完书,完成了学习任务,就趴在电脑上。一整天的蓝白光印在脸上……

但是,我们不能这样,就这样耗掉青春吗?就这样无所事事吗?就这样,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成长么?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鹰的寿命平均有八十岁,但在它四十岁时,它必须做出一个决定。一是等死,二是“重生”因为在它四十岁时,它的喙不在尖锐,而是变得又长又弯;它的羽毛变得又厚又重,影响飞行;它的爪,不在灵敏锋利,而是磨得迟钝。它必须搬到悬崖边上,用喙去击啄岩石,使之变得重新尖锐,磨掉指甲,生出新肉……这样,它们便能重新遨游在天际,获得某种意义上的“重生”!我们人也一样啊,我们有时候,要丢掉旧的,去接受新的,这样,我们便能在时代的更新中跟着更新,不被时代所淘汰。

可见,成长也并非一个简单的责任,它也教会了我们许多。成长是公平的,它对每个人都给予了相同的东西,但是由于你的认知,你会领悟到不同的道理,从而促进你的成长。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7

谁,翻阅了记忆的信笺,把心事揉碎成风,落寞在这个冬天;谁,徜徉在岁月的河岸,把美丽吟咏成诗,摇曳在这个季节;谁,捡起了沙滩上的贝壳,把心声遥寄成月,清冷了整个世界。望苍天,临风而言:这个世界,我来过;这个季节,我等过;这个冬天,我无悔过。

伫立在岁月的十字路口,凝望思索。

潮来潮去的人流,谁是谁的缘分,谁是谁的唯一,谁又是谁的生命;车来车往的路途,谁是谁的车站,谁是谁的起点,谁又是谁的终点;缘起缘落的人生,谁是谁的寂寞,谁是谁的温暖,谁又是谁的谁。左手的冷暖,右手知道;思念的深浅,心知道;心的距离,其实只有自己最清楚!

空山寂寂,独望苍天。拣一截枯枝做笔,写尽冬之寒冬之荒冬之凉;捻一缕冷风做歌,吟尽心之语心之痛心之悲;绽一节白烛,燃尽天之淡地之遥人之殇。半生路途,水流无声,花深终是为泥;孤芳自赏,抱肩自暖,只是空落一地飞雪;天心月圆,松涛静默,疏淡了几分落寞的岁月。

那寒枝,多凉多冷,惟有自己知晓!

遥望山顶,喜欢那株野生的树。纵横驰骋的枝丫,极其自由极其奔放极其豪迈,只因是一颗野生的种子;不拘一格的姿态,极其放肆极其傲慢极其野蛮,只为有一颗干净的心灵;坚毅刚强的性格,极其沉默极其倔强极其精彩,只是以一种淡然情怀屹立天地之间。

不要华美娇容,不要众星捧月,不要斯人可想,只要一份深深的懂得!

一个人,就是一次修行。一个人静静走路栉风沐雨,纳日月之精华容天地之灵气,是一种胸怀;一个人默默吟唱横笛竖箫,观秋月之静谧听春风之柔美,是一种气度;一个人淡淡思索凝望聆听,寻自然之唯美感生命之豪迈,是一种大气。所有的沉浮,在一一落幕;所有的喜愁,在一一沉寂;所有的所有,也在一一禅然。

今生,我们所求所想所要的,到底是什么?跨过岁月蓦然回首,才知道:最后撑起内心的,只有自己;揽镜自赏难挽春秋,才懂得:真正美丽真正永恒真正应该珍惜的,其实一直在我们身旁;放逐心绪执着信念,才感到:人生如此短暂,苦难如此漫长。

因为寒凉,所以才有最厚实的温暖,最贴心的关怀,最实在的亲情;因为大海,所以才有这蓝色的徜徉,白色的飞翔,斑斓的心事;因为执着,所以生活才最美,最真,最淡!就这样,让思绪静静放逐在这个冬天!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8

端午节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这一节日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当时楚国的三闾大夫屈原被撤职流放到了南方。这位心系苍生的爱国诗人整天闷闷不乐,经常在江边诵读悲伤的诗歌,直到听说秦国攻破了楚国都城郢都。宁死也不愿同流合污的屈原选择了以死明志,投入了汹涌的汨罗江中。

楚国的百姓听说了之后悲痛万分,当地的老百姓纷纷划着船前来打捞屈大夫的尸体。一些人还将米饭用树叶包裹着扔进水里喂饱鱼虾。这一活动渐渐流传下来,每年的这个日子作为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也就渐渐成为了这一节日的习俗。

记得家乡的端午节都是在夏季温度比较高的时候,家乡的人们早在这一天来临之前就将东西准备好。端午节当天,每家每户都把早就备好的艾叶放在门口。然后在早上,家人一起忙活着包粽子,准备午饭。

中午,全家人坐在一起享受午饭,吃着可口的粽子,喝着香甜的雄黄酒,聊着最近几天发生的重大话题。粽子的香味、桌上饭菜的香味、杯中的酒香、还有淡淡的艾叶的气味全部混杂在一起,营造了一片祥和的节日氛围......

说到端午节,自然不得不提到除吃粽子外的另一项重大活动——划龙舟。在吃过饭后,我们跟着亲朋好友一起去看龙舟比赛。在一条宽阔的江面上,整齐有序地摆放了好几条龙舟。龙舟上的人穿着整齐的服饰,一个个看起来都健壮有力,坐龙首敲鼓的人更是信心满满。

龙舟比赛随着一声令下开始了,参赛的几条龙舟迅速带着呼喊声从起点冲出,争先恐后地奔向终点。龙舟上的队员们动作整齐一致,呼喊口号也是异常有节奏,敲鼓的队员也是格外卖力,鼓声震天!岸边的围观群众也是兴奋异常,拍照、鼓掌、呐喊......胜负在此时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看完龙舟比赛后,大家又一起回到家中休息,大人们打牌聊天,孩子们看电视玩游戏。到了晚上,大家又用艾叶泡澡,说是可以驱除疾病。

晚上,酒足饭饱的一大家子人又坐在一起交谈,直到大家都疲惫了才各自散去。一年一度的佳节就这样接近尾声,这些有趣的节日活动不仅仅让我们的节日生活更丰富,也为家人之间增进感情起了不少作用。

描写陶渊明散文随笔 篇9

与子偕老这般美丽而奢侈的愿望,到头来终剩惆怅,心也渐渐变得寒凉,不复当年一阵暖风携着花雨将飘落的梅花悄然拂至她的额心,不知谁在花雨中绽开盈盈的笑脸,让我有一种前世已相识的缠绵,花瓣与青春的梦想和岁月的芬芳融合在一起,便成了依旧满身花雨,又归来的味道。依稀看到你袅袅婷婷的背影,朝着江南烟雨深处走去,直至彻底消失的那一瞬,我还在呆呆的望着。

半梦半醒之间,半生半死之间,眼前已是凄清无人的楼台房檐,岁月淡褪了红尘,风呼啸寂寥,隐约听见了故人弹奏的琴声,伴着斑白鬓角,我的泪悄然滑落,月下,一壶浊酒,满地黄花堆积,几度酩酊大醉,内心的愁绪仍无法排遣,唯有独上高楼空自怜,一声轻叹,风卷残花纷飞中凄婉笼罩,寒风阵阵入耳,寒凉不散。我揽尽半生薄凉,太多温柔缱绻掩在了清冷之下,话在唇边徘徊了许久,最终只能化作无声呜咽,随着一个萧索孤寂的背影一点点的消逝。

我在红尘客栈看到了醉酒长歌的剑客,身世飘零,前半生是想伴相随,后半生却因各自的志向不同而逐渐同陌路。

看看那斜阳余辉下的西山,谁在东篱下与心爱的人耳鬓厮磨,在无数个辗转难眠的长夜,我不止一次深思。世间有太多的落魄剑客,不知情愁,独走江湖,风一样的踪迹,云一样的漂泊,带着岁月的沧桑,一路如浮萍般颠沛流离,我只是轻描淡写一句而过,而她却早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泪水,泪落一旦开始便很难停止,只能任一地凌乱随风飘散。

看透了世间的聚散离合,仰天长叹一声后,独坐屋檐下,燃一炉清浅的沉香,泡一杯雨前龙井,避开人世繁华,将爱恨离愁都付与东流,没有纠缠,也不再会有思念,心境清明。蓦然回首,一生之中处处遗憾却又毫无遗憾,即是残酷也是圆满。走过了岁月万千,许多事情看似到了终点,实则红尘故事只不过刚刚开演,谁义无反顾的坠入凡尘,处境与痴情叫人唏嘘不已。

我抚摸着千年前颓废的城墙,感觉到了千年前的情愫静静流淌过的沧桑,梦到情更深处,因相思不同,而形同陌路,回想往日种种,顿时泪眼涟涟,漫漫长夜,夜凉如水,相伴的仍是凄凉,欲哭无泪,蓦然想起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句子:人断肠,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泪落尽了,眼睛已经干涸,最深的痛深埋在心底,如同中药一样苦涩,形单影只,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万千愁绪都化作一缕笑,笑声伴随着落叶纷飞,却带有一丝悲凉与无奈。

当年的陈年老酒还散发着醇香,要归来的人却始终还未归来,在物是人非里,谁还在仰天长笑,笑得荡气回肠,穿过了冰冷的绝望

欢迎搜索小说《篮球雷霆杀》,不胜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