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还活着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我还活着随笔(精选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我还活着随笔 篇1
前些日子参加了一位同事母亲的葬礼,回来之后心情一直无法平静。逝者才61岁。前一天早晨她还打电话给女儿,说让女儿带着一家三口晚上过来吃晚饭。可谁知到了中午就突然猝死了。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听到亲人们那撕心裂肺的哭声,我的眼泪也止不住潸然而下。那天一整天,我的心情都沉浸在那种悲哀的气氛之中。想一想,好好的一个人,无病无灾,一眨眼之间便离开了挚爱她的亲人们,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真的让亲人无法接受。
曾经,我也过一段心情很差的时间,那时,总觉得上帝对自己太不公平了:生活不如意,工作不如意,曾经有的已经失去,面对到来的不能把握。尽管如此,还要强装笑颜,只能把悲伤留给自己。
但是,现在想一想,相对于死亡来说,这些烦恼又算得了什么,与死亡相比,没有什么东西不可以放下的,人如果没有了生存的机会,还何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一瞬间似乎明白了许多。
茫茫宇宙,无边无际;悠悠岁月,无始无终。人不过是沧海一栗,任你曾金戈铁马,官海浮沉;任你曾道德文章,从者如云,到头来在岁月面前都一样显得苍白无力。最后的归宿都将会化作一缕青烟,消失在茫茫的宇宙。
我们每个人都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但迎接你的却是一片笑声;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可能是面带笑容,但送走你的却一定是一片哭声。岁月是残酷无情的,对谁都一样。所以,我们要学会享受人生,好好地活着。
忽然间想起了曾经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英文:The best way to cure your pain is to attend a funeral.“治愈你痛苦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参加一场葬礼。”当时看到后并没有什么感觉,现在想来,真的是一句至理名言。
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健康快乐地活着,做自己想做的事!
我还活着随笔 篇2
平淡无奇的生活总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遗忘一些事物,大风大浪的经历会让人对美好的结果产生疑问。所谓的人生就是得与失的选择,有失必有得。
人生就像一个漏斗,从出生到死亡就是漏斗由满到空。岁月催人老,我们不可能让时间静止,也不可能控制或干扰漏斗漏的快慢!人的生命是相同的,没有别样的漏斗,所不同的就是漏斗的大小,或是从里面漏出的事物,可能是水也可能是沙,亦或者是其它……无论是什么,都是岁月过后留下的痕迹,或色彩单调,或缤纷多彩,总而言之是生命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没有创造前,可以说就是一张白纸,缺少的就是点缀的色彩,想要什么样的结果,并不是说拿笔就能添上,要的是你有创意和能力!
漏斗般的人生,描绘出七彩般的世界,能否拥有关键在自己。
人要像树一样活着,万物有灵,不是它们不懂的言语,而是你无法聆听它的心声!枝繁叶茂的树经历狂风暴雨而屹立不倒是因为它拥有牢固的基础……更懂得取舍
我还活着随笔 篇3
谈谈心态的改变:我一直这般的活着!
在整理我凌乱的书桌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在过去的二十三年里,我所走的路,所历经的事情都是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一切都井井有条的按照理所应当的趋势在发展。诚如这样,那按道理说,我此刻应该是目标明确、内心坦然才对,如果说我对我所要走的路都很清楚的话。但其实不然!更多的时候, 我发现自己的状态就如同此刻的书桌一样,凌乱无章。我常常思考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许多时候都会陷入一种内心郁结困顿的状态,心有千千结而不得解。又生性喜欢将喜怒行于色,不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因此给人留下杞人忧天、怨妇、悲观主义者等消极的印象,虽内心对此有所抗拒、不以为意,也会在知己面前酸溜溜的放言“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云云。但我也非愚钝之人,深知“旁观者清”一理,明白任何一种形态的形成都不会是空穴来风,其中一定有其道理。常把“存在即合理”挂在嘴边,并不全是我对无力改变的现状的一种阿Q,我更愿意将其看作是对一件事情的形成和发展因果的一种思考:一切的“存在”,必定有导致这一“存在”形成的原因,如果在这一“存在”形成的过程中,人们都未加以阻挠或反对,而是将其当作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发生,那么是否我们就可以理解为这一“存在”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是符合世俗标准的,即是“合理”的。因此,对于外界给我的定位,我是在乎的,或者说重视的。长久以来,我一直把“别人认为怎样……”当作是非论断的对照标准,而且也深信这样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而事实也证明这是没错的,我们生活在各种各样的圈子里,本质上是属于群居型,为了生活的和谐,我们必须达成某些共识,在对待某些事物上必须保持大体上一致,因此许多时候许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认为怎样……”就可以了的,还必须对照一些早已经约定俗成的标准,唯此世界才能保持一定的形态而不至于大乱。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在评定是非时都是有所参照的。
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我没有发现其实自己的思维重心已经有所偏移。换句话说,是我太在意他人对我的看法了,很少时候是从自身出发来思考问题的。小时候老师说成绩好才是好孩子,我便对“好成绩=好孩子”这一等式深信不疑,并且还思维拓展暗自总结出“差成绩=坏孩子=没人喜欢”的怪异等式来,从来没有真真的去想过这样的等式是否合理,是否是对的,仅仅因为这是某个我信任的人教给我的,那就准没错了!这算是从小就养成的思维习惯了。可小的时候还不明是非,有这样的认识是很正常的,无可厚非。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我们会在 成长过程中形成一套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用自己的一套理论来处事,这个时候的我们是以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于这个世界的,不依附于任何人。而我最大的问题在于我仍旧用习惯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和思考所遇到的问题,这个时候就会产生无法磨合的矛盾,一方面,在时间的堆积中我也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处事原则,另一方面,我依旧依赖于从小养成的思维模式,并用此模式思考和看待问题。倘若这两套理论相互吻合也还好,但总会有意见相左的时候,这也便是我最最痛苦的时候。我即不愿意抛弃自己内心真正所想,又无法解脱对惯性思维的依赖,于是我在自我认知和自我否定中徘徊踟蹰,而思考的越多,内心就会越分裂,继而“造就”了那个“杞人忧天、怨妇、悲观主义者”的我。
让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是之前遇到的一个陌生女子,在和她闲聊的两个小时里,我感受到一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状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对未来有明确的目标、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她像是一面摆在我面前的镜子,真真实实的照出了我的生活有多么不堪,这并非是我妄自菲薄,而是在这个世界上游走了二十三年之久,却依旧不清楚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的人,任凭怎样听上去都像是个悲剧。两个小时的闲谈,从生活中的琐碎到内心的彷徨,我将自己的姿态放到最低,当然没有到卑躬屈膝的地步,以谦逊真诚的心去和她交流,我知道,我太需要那样的朝气和正能量了,于是我把自己变成了吸血的蚂蟥(当然是与人无害的哈),肆意的吸取着她的正能量,好在她也乐意给予,真的十分感谢她。就这样我带着私心的和她聊了近两个小时,她很直言不讳的说我是个固执自卑的人,懒于实践,喜欢想不喜欢做,是一个很纠结的人。她说这些并未让我觉得不舒服,倒是欣然接受了她说的这一切,无论对错。或许这就是所谓人格魅力吧,她积极向上的态度增加了她所讲的话的可信度和说服能力,我本着从他人身上有所学有所悟的心态,认认真真的听她的“教诲”,受益匪浅。我此刻的豁然开朗有一部分来自于她,发自内心的感谢这个比我小的女子教给我的。
我还活着随笔 篇4
丁酉年国庆、中秋双节前夕,我曾共读于初中同班的一位谢姓同学在自家果园里刚刚销售完苹果后心跳骤停,撒手人寰,时年四十有八。他人本头活脑灵,但在校时因贪耍而未多用学习之功,初三毕业后遂再未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就开始服务于社会。在斗转星移自然规律的推动下,他由人子变成了人夫人父。他曾多年外出务工,近年来主要留在祖上田地里种植苹果,同时进行邻里乡亲的苹果代销业务,附带经营木材、农药等生意。由于他勤奋肯干,吃苦耐劳,因而家境积蓄得还算殷实。
前年秋天,我们组织了一次初中同学聚会。聚会场面上,一群似繁花竞艳的家庭骨干与三十年前一班如日中天的少年学子形成了鲜明对比,席间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对当年同学往事的回忆与之后个人的不同生活经历。我与谢姓同学从恰同学少年到各奔前程的中年期间也就偶见了那么一面,他与我邻坐相依,所以相互交流自然就多了一些。他主要讲述了自己拼搏生活的艰辛历程和对当下生活的极度眷爱,句句充满着对好时代的溢美赞颂之词。现在回想起来,他虎背熊腰的外形、粗声粗气的笑音和达观快乐的表情仍历历在目。
谢姓同学突然离世的噩耗传来,亲人悲痛,同学惊愕,邻人无语,业务往来者无奈。他的父亲已至耄耋之年,正在无知地接受着老来丧子的善意隐瞒;中年丧夫的妻子哭成了泪人儿,曾一次又一次地昏厥过去;分别就读于大学和高中的两个儿子面对突如其来的丧父之情,茫然不知所措。这个家庭当下的一切,皆被这千不该万不该急来的“死亡”打得乱无头绪了。死亡突然开始,死亡业已结束。但不知死亡的阴霾何日才能够从这个家庭消散,好减轻亲人的精神重压。
我曾与一同学说这是我们班第一个永远离世者,而那同学说,还有一位胡姓同学去得更早——因夫妻不和已于多年前主动弃阳投阴,魂归西天。
这令我想起了作家余华的代表作《活着》,作品中所展现的一个又一个人的死亡过程,掀起的一波又一波无边无际的苦难波浪,表现的一种面对死亡过程的可能的态度应该说是穷尽了人世真态。
的确,人活着本身很艰难,而为了延续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更为深刻的含义。请您一定相信: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当然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但我们必须好好地活着,活着……
我还活着随笔 篇5
人,为什么活着?
我不是哲人,悟不出什么道理来。朋友给了一段视频,就是这个题目。这是一个很感人的短片,一开始的画面让人心情低沉,那是在这个看似简单却又深奥的问题中人们的徘徊,人们的彷徨……当看到那些耄耋老人奋起一搏,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实现了自己年轻时就努力实现的理想时,热泪已经夺眶而出。于是,我就有了一种意识,人为什么活着?因为“梦”!
大哥逝世三周年的忌日,我和侄子去祭奠。有时我是很不愿意去那荒郊野外的,倒不是我怕会沾惹什么孤魂野鬼,只是漫草洼里不时显出一座只露着一坨灰黄色土尖的凸显着形单影孤的坟茔,浸载着太多的忧伤。小时候,我最惧怕死亡,每逢村上有人过世,我和伙伴总是好奇地跟在送葬的队伍后面,看那棺木在一片哭声中被深埋土中。从此,再也见不着那些死亡的人,他们仿佛去了一个遥远的世界,特别是他们在你的心中又久久不能忘怀。于是在我心目中,死亡总是和坟茔密不可分,我讨厌那抔黄土掩盖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三年,让我确切地说出发生了什么,只能摇头,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我只知道侄子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整天抱着你的腿要好吃好玩的小男孩了,如今和我一般高了,我也已介入了不惑之年,两鬓已现丝丝白发……
这次是母亲也陪着来的。现在已是初春,村外连绵起伏的田野里,大大小小分布着许多坟茔,各自占着风水地势,无序地排列着,多被茂密的荒草和荆棘覆盖着。哥哥坟前没有墓碑,坟上只滋生出来的几根枯草,天此时也是造势的,在凛冽的风中,显得异常萧瑟凄凉。
母亲的悲痛是不言而喻的。每次清明节,母亲总是早早地给我们准备好祭品,并一遍又一遍地叨念,“这是你哥最爱吃的”。这次母亲非要来看看她的儿子,其实就是那堆黄土。母亲很小心地俯下身把坟堆上的杂草仔细地拔干净,不时抚摸着那被雨水和风雪侵蚀的沟痕斑驳的黄土,就像小时候那样尽心呵护着自己的儿女一样。
母亲一边摆着祭品,一边点燃烧纸。随着纷飞而起,在空中缭绕的纸灰,她喃喃地说着:“儿子,你不负责任啊,年纪轻轻的就丢下一家老小走了,人活着得有一个念想,放心吧,孙子我给你养大,我老了,不行了,还有你兄弟……”
母亲的坚毅一直让她倔强地挺直着脊梁,特别是在我们面前,对生活中的不幸和辛酸总是表现不屑的,能独自承担绝对不会累及子女。即使岁月再艰苦,母亲也没有过一丝怨言,她坚信通过努力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灾难来了,总会过去的,活着的人一切还得生活下去。母亲是平凡的,她用羸弱的肩膀,不仅仅赋予了我们生命,更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她留给我们的是对生活无尽的眷恋和思索。
人为什么活着?为了快乐,为了思念,为了活下去,还是为了活更长?你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不要再哭着回去吧!其实母亲的话最简单:人活着得有一个念想。那念想就是一份责任,一种理想,一个目标。
我始终敬佩着那几位老人和母亲。活着,为爱你和你爱的人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