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2023/12/16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描写中秋节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1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月饼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

月饼蒸好后,要有两人三掀两翻整体端正放稳,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暄腾腾的白面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个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块,便可吃了。新鲜时香甜美味;晾干了酥脆可口,层层叠叠,肥而不腻,中秋后的`日子就在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今天是中秋节,透过窗户,我看见月亮从楼角慢慢上升,好像害羞的小姑娘,升到楼顶时,似乎胆大了,一下子跳了出来,顿时,月光洒满了大地。月光照在杜鹃花的叶子上,在地面就能看见影子。我呆呆的瞧着月亮,仿佛看见了正在砍桂花树的吴刚,美丽动人的嫦娥,活泼可爱的玉兔。你瞧,嫦娥姐姐正朝我笑呢。

我突然想起和爸爸赛诗的事,便请了妈妈做裁判,并给爸爸讲了比赛规则:每人只能说带有‘月’字的诗,谁接不上就算谁输。

比赛正式开始了。我一马当先:“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妈妈说:“不行,这首诗太简单,重背一首。”我只好背起了《拜新月》:“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爸爸说:“你只会背这种短诗,看我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不甘示弱,背起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背完,我还挑战的看了爸爸一眼。爸爸沉思了一会,还是一个字也没吐出,我得意极了,和妈妈一起数:“5、4、3、2、1,时间到。”“天舒赢了。”妈妈宣布。我高兴的蹦起来,抬头看了看月亮,嫦娥姐姐仿佛在冲我笑,祝贺我取得胜利。

下一次中秋节赏月时,一定还要来一次赛诗大会,我也一定要保持冠军这个称号!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2

时间如水,仿佛是转眼间, 春去了秋又来,一年的工夫就这样渐行渐远。大街小巷、店铺商场里,花团锦簇、琳琅满目的月饼,弥漫着浓浓的中秋味。尝试着购买多种月饼,水果的、蔬菜的、豆沙的、五仁的;袋装的、散装的、盒装的;红的、黄的、绿的、紫的……就是没吃出那月饼的滋味——

记得小时候,每逢中秋临近,各家各户各人都充满了向往和兴奋,尤其是忙坏了妈妈们。

首先,妈妈要早早收集晾晒盏花、葫芦花、玫瑰花、香豆叶,接着用石头“匠窝子”捣碎挞面,再托人从城里购买些红曲、姜黄。其次,在日常劳作间歇,在田间地头荒坡沙滩上,收集枯树枝烂树根、或挖或拔薅子、冰草、岌岌、艾杆子收工后背回家晒干了,或者在院墙外晾晒些牛粪块。蒸月饼比不得平常蒸干粮馍馍,必须有烧灶火的好燃料才行。

在临近中秋的前几天,妈妈将自家提前制作好的“糟子”用温水泡开了,调上浇头子,发酵了,每隔一两个小时再接续半碗干面,用适量温水搅匀成成糊状,连续接上十次左右,大概有半盆了。再按一碗面的标准加适量温水揉面,揉一次发酵两小时左右,连续揉个十次八次的,积少成多,满满两大盆,松软而劲道,用手一按扑哧扑哧的。

一大早,妈妈就和婶娘、奶奶忙起来。

首先要按照我家“八卦”蒸笼的大小、月饼的薄厚、颜料的品种,将发好的面均匀的揪成若干团。接着,一手揉一手团,揉搓十来个回合,光滑了、瓷实了、圆溜了,用手心按平;再用擀面杖一下一下推开成半公分厚、直径四十五公分大的一张面饼,将新榨的胡麻油均匀地涂抹一遍;黄澄澄的,清香扑鼻,再撒上姜黄,撒上白砂糖,撒上一层厚厚的白面;最后紧紧地卷成一卷压成一团;压实了,再擀成刚才的形状,再撒上一遍,这才是个名副其实的好底层,是最好吃的一层之一。

然后,如法炮制,擀上一层又一层,用备好的颜料撒上一层又一层,一层层撂成十公分厚。或剪开翻出五颜六色的“抓抓子”、或卷成卷拧成“马绊场”、或盖上顶层做成一色“蒸饼”。最后擀一个薄如纸的面皮儿将整块月饼完全包裹起来,双人四手抬到笼屉里,一笼屉只装一块月饼,一次蒸两笼屉或三笼屉或四笼屉。

这时,“坐卧”在灶台上的那口大铁锅里早已烧好了沸腾的开水,按顺序将笼屉次第撂在大锅上;再用干净的碎布片或其它什么软物,将锅沿、笼屉缝隙、锅盖缝等一切可能透气的地方都塞严实了;用枯树权、牛粪块等结实耐用的柴火一口气烧上半个钟头的旺火,防止“溜锅”。等锅盖上面热气腾飞好一阵子了就要暂时停入火;停顿一刻钟热气稍降,再用温火烧半小时。就这样烧四次,蒸两三个钟头,一大锅水也熬干散没了,月饼也就蒸好了。

那时候,为了蒸月饼,每年我都会向老师请假担任“烧火丫头”。

月饼蒸好后,要有两人三掀两翻整体端正放稳,用木制的“点朵子”沾上红颜料,在暄腾腾的白面上点上一朵朵红花,便有了色彩,晾上一个晚上,揭掉表皮,切成十五公分大小的方块,便可吃了。新鲜时香甜美味;晾干了酥脆可口,层层叠叠,肥而不腻,中秋后的日子就在这甜美中咀嚼着。

中秋月夜更值得一提。当皎洁的月亮爬过树梢立在屋顶时,深邃的天空澄澈透明,往日的繁星似有若无,亮汪汪的月光如水地洒落在农家宽敞的院落里,比白昼更亮堂。家家户户搬出自家方桌,端一块完整的、画着月亮的月饼,恭恭敬敬地供献在方桌中央,四周的拼盘里供奉上自家收获的水果或别的什么好吃的,叫“献月”。老人们还会讲“嫦娥”和“玉兔”的故事,举头望月,我总想从“玉盘”中看见正在舞蹈的嫦娥或玩耍的白兔。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3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也是祭祀月亮的日子,它不仅象征团圆,更体现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没有宗教色彩的节日,同时也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关于月亮的故事很多,最让人耳熟能详的恐怕就是嫦娥奔月了。在人们印象中桂花树下是嫦娥和玉兔,还有吴刚。其实远古还有一种说法,相传弈在射日之后,王母娘娘赏他一颗不老丸,岂料被嫦娥偷了去,嫦娥向巫师有黄占卜,询问自己的命运,有黄说她的命运很好,子孙繁多,于是她就飞奔到月亮,谁知渐渐变成了蟾蜍的样子,所谓的子孙繁多不过是她产下的卵而已。

也有的神话说,嫦娥并没有变成蟾蜍,她只是孤单地居住在月宫,而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在桂树下捣药的兔子,我们看到月圆时里面影影绰绰的阴影就是传说中的桂树,因而唐代诗人杜甫有诗曰:“砍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中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对吃都是非常讲究的,中秋节更不例外。良辰美景,轻歌曼舞的雅兴,觥筹交错之际是免不了要吃点东西的,这便有了月饼。月饼源于宋代,那时也只是官宦之家和富商巨贾的奢侈品,直到明代,才逐渐普及到民间,到了今天更是普天之下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食品了,吃月饼也成了中秋节一道亮丽的风景。

时至今日,祭祀月亮的活动渐渐变成了亲人团聚的节日。每到这一天,人们再忙也要停下手中的活计,家眷老小聚到一起,摆上瓜果月饼,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地赏月聊天。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有一些人为了国家和事业不能回家团聚,思乡心切的游子们也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行”了,孤杯问盏,默默品尝思乡的苦楚,借助圆月给远在家乡的亲人捎去祝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中秋月圆之时,是每个人慰藉心灵的港湾,看着月儿圆圆满满,祈祷诸事圆圆满满,人生圆圆满满。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4

静夜,一轮圆月高挂,清辉漫洒,独坐月光下,一份孤寂,一分清冷 ,增加几分思念。

抬头,望着那一轮让人燃起乡思的月亮,不由在键盘敲下那一首【父亲】,“那是我小时候,常坐在父亲肩头——”,龚玥的轻吟浅唱,又把我拉回儿时画面,那时候,我常在父亲瘦弱的脊背,几多温暖,几多欢快的童年。父亲总是在农忙收工时,背我去看电影,或是去邻居家串门。也许是我最小的缘故,父亲 他不管走到哪,都会带着我在身边。长大一些,我上学的年龄了,家和学校隔着一条河,每逢上学放学时,他都会把我背过河去,看着我快到学校时,自己才转身往家的方向走。那时候不懂的什么是慈爱,只觉得爬上了父亲的脊背就不用走路,还能去自己喜欢的地方。一直到四年级,因为学校集体降级,我转学去另一个乡镇就读,才结束他每天往返几次的背我淌过那条小河,可每逢暴风雨来临时,他不放心我自己回家。放学走近那条小河,总能远远看见他坐在河边石头上等我,看见我来,他就会背我,而过完河他也没放下,翻过一个小山坡,一直把我背回家。放下我时,他自己却累得大口踹气。那时的父亲,他真是一头拉车的牛。

在父亲的背上,从幼儿到童年,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总有许多叙不完的情景,而长大成人之后的我们,却远离家乡,为了各自的生活,留给父母一份寂寞与孤单,父母为了我们更好地生活,从不会说起自己那一份落寞与孤独,只在某个时候,儿孙齐聚一堂,他们才把最开心的笑意写在爬满皱纹的脸上,他们在意的,不是你给他们多少礼物,多少钱才。再多的苦,一份团聚是所有的满足。

而今又逢中秋团圆日,月下的情思,却是重山阻阻,父母也会伴随一份失落,等来的,只是一声电话的问候。

此时,那月隐进云层,似乎和我一样,有些伤感,有些心酸的泪流,女儿也想借那清歌一曲,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5

一直以来,喜欢望月,凝眸明月有一种在夜晚穿越月色对视心灵宁静如水的清澈,仿佛灵魂有如月的高洁和隽永。那一刻就如一颗星与月在应有的距离间守望大地,不与月色争辉,只与明月遥遥相对,这夜,月是最亮丽的景。因为喜欢,月,时常在眼底暴光、成影、收藏,这种习惯虽然很久了,但我从来不觉得望月会疲惫和无趣,总是那样饶有兴趣地寻找或是凝视。应朋友之邀八月十五赏月,我竟然特别期待,宛如那天会有不一样的月亮不一样的月色,好似真得能看到嫦娥奔月,玉兔呈祥,吴刚捧着桂花酒,酒香飘渺,有令人荡气回肠一年一度不允错过的美妙和期盼。

我们早早地驱车去了乡间,为赏月做好一切准备。

想看月亮慢慢地升起,我满怀期待的心情在一点一点的升腾间因月圆而盈溢许多相聚的美好。

早在半月前我们就已约好了相聚赏月,去秋的田野,在乡村的楼顶,举杯邀月。天公作美,晴空万里,明镜似的月幽幽地在袅袅升腾渐次氤氲缭绕的炊烟里,羞答答满脸红晕地从遥远的东方升起。那轮月亮从枯黄的玉米秸杆的梢上款款走出,渐渐的高,从树的腰间走到树梢,也渐次地亮丽,退却了羞涩,与我们对望,深情而优雅,欢快而沉静,月光遍洒大地,盈射万物,我们在月色里守望,守望一种幸福。

中秋的月,就这样静静地在心中升起,在心灵里辉耀,在灵魂上飘移,在我们的嘻笑里灿烂,在我们的凝视间高远,在一份浓郁的怀想里续满淡淡的忧伤。

我喜欢在这样的地方赏月,因为宁静,因为田野秋色,因为袅袅炊烟,因为树影婆娑,因为农人的质朴,因为儿时的记忆,因为朋友的相伴,因为没有高楼的阻隔遮蔽眼眸,因为献给月亮的圆饼和美酒的香甜,因望月的心情恰似月光的皎洁和柔美,恰似朋友的关怀和愉悦,恰似想念不能相见的遥祭,让我在今夜的月色下以酒当歌,畅饮抒怀,或喜或悲或醒或醉,或遥远或眼前,或明亮或暗淡,将我的心与明月相照,与友相诉,与思念相融,寄给十五的月,伴着月光洒向相知的河流,流向心之所向的远方。

我说,一夜,做了一个梦,一个非常美的梦,一个海市蜃楼一样的梦。美梦虚幻,但也愉悦心境。漆黑的夜晚,有一片中国地图状样的空间,在月色里幽静地亮丽着,然后我惊奇地发现了彩虹,那么清晰,比现实中所见还要明丽。我惊呼,几个常在一起的同事也探头张望,那一刻我发现了新大路,真的太美了。

也许只是一个梦,可确实是一个让人心灵愉悦的梦。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地追忆那个梦,可就是一刹那。

人生,有多少刹那间的美好,会在记忆里永存。

朋友也兴奋地说一次奇观,仿佛如今对我们说起那种奇妙的感觉依旧,一年中秋,他们的车子在戈壁滩上驰骋,黄昏十分,远处大大的橙黄色放散着幽光的圆盘,在地平线上绚丽,他们猜想,那是一种巨型的灯饰或发光体,可它缓缓地升高,升高,再高时,渐渐的小,渐渐的小,他们焕然清楚那是升起的明月,那种因着戈壁的`浪波而海市蜃楼中的明月奇遇,让他们美美的看了一次巨型的月亮。相遇是缘,不知怎样的奇缘才能相遇那样美那样奇特那样刻骨铭心的景观。期待某一天,我也会在戈壁相遇一轮特别大特别神奇特别让我不相信自己眼睛的奇月。

想起在胡杨林的月夜,别是一番美,更有一种滋味。

那夜有风,那夜我是在沙漠深处与胡杨相依,与胡杨共享月明,与胡杨共诉相思,一杯薄酒在风中飘香,一缕温情伴着月的柔光。那夜的宁静有一种千年沉积的厚实和凝重,那是真正能够远离城市喧嚣和浮华的地方,那是无需灯火辉映亦很辉煌的夜,那是只有风轻轻的呢喃宛若朋友真挚而倾心的诉说,那是拥着风温柔而眠的夜,那是我站在月下如一棵娇小的胡杨一样静美。

那夜,你说,情如胡杨,相守如胡杨;清澈如月,相随如你的影。

也许那晚的月见证了杨柳相依的情,也许那晚的夜触到了风的轻柔,也许那晚的夜听到了心的呢喃和风的絮语,那一切是刻在心中不能忘却的情和景。

只要望月,我无法不想起那晚,想起胡杨之上的月,想起胡杨与风的对白,想起宁静中起伏的思绪。

在城市只见明镜似的月高悬,且在霓虹灯的绚烂间让人忽略清辉的月色,也因高楼的阻截而无法跟踪月的足迹,很难静静地从几乎是地平线上看着月一点一点地升起,或在树影间忽明忽暗,闪闪烁烁,躲躲藏藏;或挂在树梢或在炊烟里穿行。太阳刚坠入山凹,我还沉浸在晚霞将西天燃烧得彤红,红云朵朵,霞光在树影后灿烂。但白天的亮光慢慢退去,大地渐渐地昏暗,月色渐渐地亮丽,太阳与月亮的交接,就是最后一缕霞光还在西边红艳,月儿已是踩着时钟的步点缓缓地走来,大地寂静的仿若沉睡,偶尔的狗吠声、猫叫声增添了夜的魅惑和活力。

举杯邀月,举着相机藏月,吟诗对月,每个人描绘着自己心中的月,激荡着中秋月圆情圆人圆事事圆满。然而,谁的心中没有缕缕的牵挂和丝丝的忧伤,远方的亲人,离散的至亲,无一不是今夜最牵念的人最难舍的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月圆之夜,此情更胜。

望月相思,将一份相念相思寄给明月,借月光照亮相思的心扉,目光聚焦在月之上,深情汇集在月之上,从此,遥远,不再遥远。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6

提到中秋节,古人笔下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亦或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伤感的、思念的、圆缺的。然而除了秋意浓浓让人思念感怀外,还有一种是对美好事物向往的乐趣。

中秋节是儿时最喜欢的节日之一,因为每到中秋节爸妈就会放下田里的劳作,带着我和弟弟步行去两公里外的外婆家过节。在外婆家吃完晚饭,赶回家的时候月亮出来了。爷爷准备好月饼、水果和酒水祭月,一家人在一起一边赏月,一边吃着五仁味的月饼,一边听着爷爷奶奶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年年如此,百听不厌。对于儿时的我,此时满满的幸福感,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油然而生。在异乡一个人打拼的日子,每每看见黑夜中圆圆明亮的月亮,脑海中不觉浮想起小时候和家人一起赏月的情形,让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支撑着我走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中秋节自古延续自今,已超越了传统节日的本身意义。多少忙碌中的人们,因为这一天一家人从不同的地方欢聚在一起;又有多少人因为有这一精神支柱支撑着走过多少风风雨雨。我想说留住心中那些美好的场景,孤单时拿出来与自己分享,就像品味一杯醇香甘美的茶。然后充满力量的去为下一个目标拼搏奋斗。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皎皎明月,闲话家常,期盼化身繁星点点,穿梭在宇宙之上,倾醉月光之下,缓了流年,慢了岁月。一辈子不短也不长,愿所有在异乡的朋友,都能停下繁忙的脚步,回家看一看年迈的父母,也让他们感受一下儿时的温暖时光。

描写中秋节的散文 篇7

那年的中秋节,是五年前的八月十五。

五年前八月十五还不是公休,还不是公休的八月十五,学校临时调整了作息时间,早早地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提前一个小时放了学。

那天放学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站在大门口,目送欢天的学生闪过大门的身影,目送喜地的老师急匆匆地跨过校门的槛,心里盘算着静校以后早点回家,省得让白发苍苍的老娘,再站在门前的槐树下翘首,省得让老娘不知疲倦地长时间地期盼。

传达室的保安轻轻地摁下了大门的电动开关,折叠的大门开始缓缓地打开,缓缓地拉长,形成了一道黑色的屏障。这道黑色的屏障,隔开了门外叫卖月饼的喧嚣与噪杂,显得安静的校园更加的寂静。我向保安道了一声辛苦,送上了一句祝福的话语,然后沿着每天不知要走过多少次的校园大道,急匆匆地扫视着教学楼、实训楼、学生公寓,看看楼上的窗户是否关好,看看大楼的楼门是否锁好,看看学生公寓里是否还有没有回家的学生……

教学楼的大门虚掩着,没有上锁。我的心里有些纳闷:下班的时间若是在平时,老师批个作业,写个教案什么的,早来晚走是常有的事儿,但今天是八月十五,是传统的阖家团圆的日子!谁还在加班加点?

我带着这样的疑问,推开了虚掩的大门,轻声走上了老师们办公的三楼。

语文教研组的门开着,数学教研组的门开着,英语教研组的门也开着。我礼貌性地敲了敲语文教研组本已开着的门,张老师和两个学生站了起来。

我提醒张老师说:天不早了,有什么事儿明天再说吧。别耽误同学们回家。

张老师向两个学生挤了挤眼,会意地笑了笑,又向我挤了挤眼说:看我的学生多懂事儿,今天不回家了,要陪我过节!

看得张老师真心的笑容,我夸奖学生说:你们长大了,也懂事儿了。不过,也别玩儿的太晚了。张老师家毕竟还有老人和孩子。就在我转身将要离开的时候,发现两个同学的眼里噙满了泪珠,发现张老师的脸上带着一丝焦急,似乎感觉她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但又不好问,也不好说,便说了一句你们聊着我再去看看,转身走向了数学教研组。

敲了敲数学教研组的门,里面鸦雀无声,没有一点的声音。听到我的敲门,教数学的董老师从隔壁的英语教研组里走了出来。他一看是我,一边和我开着玩笑说“是不是要和我们一起过节”,一边悄悄地给我使了个眼神,示意我到他的办公室。

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也和他开起了玩笑:看来是弟妹不让你回家了吧?他苦笑地说:不是她不让我回家,是我不能回家。

不等我再问他是什么原因不能回家,他给我发起了牢骚:你看看现在这些年轻人,一点责任感都没有,两口子动不动就离婚。你离婚就离婚吧,可你把孩子安排好呀?这倒好,两口子离了婚都不管孩子,弄得这些无辜的孩子无家可归!

我有些丈儿和尚了,不知他这话从何说起。看到我满脸的迷茫,他悄声告诉我:

这几个学生的父母离婚以后,谁也不管孩子,不是跟着爷爷奶奶过,就是跟着叔叔大爷过。听说学校为了让老师和学生过好中秋节,提前放学以后,知道他们心里很难过,我们几个老师一商量,决定和他们一起吃饭,陪他们过节。

我有些感动了,掏出手机,打了两个电话,一个打给了母亲,告诉她不要等我吃饭;一个打给了开小餐馆的朋友,告诉他去买几斤月饼,买,几斤水果,再给我炒上几个菜……

当一轮皓月高高地挂在树梢的时候,我匆匆赶回了家。电视里仲秋晚会接近了尾声,母亲盖着一件棉衣依在了沙发上。一桌子的饭菜已经冰凉,桌上的碗筷似乎一点也没有动。

听到我走路的声音,母亲睁开了昏花的双眼,问我吃饭了没有,我给母亲撒了慌说:学校有点事儿没顾得上吃。她掀开那件盖在身上的棉衣,端起已经冰凉的.饭菜,打开煤气灶,一一倒在锅里,又一一盛在盘子里……

中秋晚会结束了许久,母亲关掉了播放广告的电视。问我过节了怎么还这么忙?我告诉母亲回来晚的原因,母亲什么话也没有说。尽管那晚我吃的特少,但母亲没有象往常那样问我为什么吃得这么少,只看到她岁月雕琢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