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手机的文章

2022/12/20经典文章

关于手机的文章(精选12篇)

岁月的眷顾

文/朱睿

平素双休日,八岁的儿子都是去我公婆家,起码在农村,玩得尽兴还不扰民,我也乐得清闲。可今年大雪节气后,气温陡然走低,所以,他只好窝在有暖气的家里。

周六,他用一上午的时间做完了功课。问我下午的安排,并无奈地说:“滑板什么的都在爷爷奶奶家呢。”“那我们去市图书馆吧。”儿子愉快答应了,并催促我赶紧行动。

中午的阳光让人感觉很惬意,我们乘坐双层巴士到达目的地,他借到了心仪的图书。回家后,他迫不及待地翻看《世界上下五千年》,而我则饶有兴趣地看他的课本与主题阅读丛书。

这让我不由暗生些许感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向好发展:记得我小时候,日常劈柴生火点炉子;可以算得上像样点的运动器材也不过是滚铁环或是骑大人闲置不用的自行车;出门坐公交车,人多拥挤不说,上车前、下车后还需要再跑很长一段路;另外课本也不同了,当时我们的课本都是32开的,只有两三张彩页,而如今的课本16开大小,全是彩页。并且通过学习如今的小学课本,我才知道“寒号鸟”原来不是鸟,是飞鼠。于是,我对平凡的日子充满了感恩,通过孩子的存在,还能够坦然回首过去,还能有重新学习的机会,这无疑是岁月的一种眷顾。

饭后,趁儿子刷碗,我与爱人赶紧拿起手机放松一下。“限制我看电视,你们却在看手机,这可不行!”在这个义正辞严“小法官”面前,我们满脸赔笑,不得不心虚地放下了手机。

突然,我灵光一闪,“我提议,咱们用扑克进行口算竞赛,随意抽取两张牌进行加减,抢答准确者为胜!”热火朝天的比赛开始,没想到每次落在下风的倒是爱人这个理科男,儿子洋洋得意,我与爱人则心照不宣地微笑。

时间不早了,儿子心有不甘地问:“明天我们干什么?”“我们去健身房锻炼去。”听到爱人的回答,他这才同意休息。我们正鼓励他单独睡,我给他按摩了一会儿,他终于安静了下来。我在他床边躺椅上陪着他,直至他熟睡才离开。

人们都说,父母与孩子是一个渐行渐远的过程,可我却分明感到:放下手机,亲子陪伴,这也是岁月给予彼此成长的一份眷顾。

矫枉不可过正

文/司马牛

网络时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对智能手机的痴迷程度,早已超出人们的想象,有的孩子连上课时也忍不住要玩玩手机,“抬头不看黑板,低头只顾手机”也已不是个例。其危害,不仅仅会使“小眼镜”日益增多,更在于互联网上丰富无比的新奇内容会使不少孩子染上网瘾,沦为“屏奴”。因此,以立法手段禁止中小学生在校园里、课堂上使用手机,无疑是可行的必要之举。但有学者呼吁:为了救救孩子,建议以立法手段全面禁止16岁以下中小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这就未免矫枉过正了。

在网络时代,没有谁能置身事外,完全脱离互联网生活。且不说中小学生需要通过智能手机进行网购、查找学习资料、获得新闻资讯,更何况,如今智能手机早已普及到每家每户,倘若父母不严加管束,眼睁眼闭,中小学生在家玩智能手机,那是根本无法管理和制止的。有了法规,却无可操作性,难以落实,岂不是一纸空文。

令我诧异和不解的是,这样不靠谱的建议,竟然得到了不少家长的点赞和支持,而且越是整天手机不离手的家长越喜欢“立法禁止中小学生玩手机”的建议,这是不是一种成人霸权,姑且不论,但这对正处于模仿期的中小学生产生什么样的负面影响却不可不说道说道。如果一吃完晚饭,赶紧撵孩子去读书、写作业,而父母却一个盯着手机刷朋友圈,一个盯着平板电脑追剧,孩子怎么能学习在心上?又怎么能不产生逆反心理——凭什么你们可以整天玩手机,却完全禁止我玩?

其实,智能手机也不是洪水猛兽,而是学习、新闻、社交、娱乐的新媒介,中小学生也不是绝对不能接触手机。在这个问题上,“堵”总不如“疏”好,关键还在于家长以及学校要引导孩子们科学使用智能手机,规范上网行为。一方面,严禁学生在校园里、课堂上使用手机;另一方面,家长要尽到监护责任,监督孩子使用手机,严格限制孩子使用手机的时间和用途,防范孩子长时间使用手机和使用手机玩不适宜玩的内容。实际上,父母如果对孩子多些陪伴,多些成人示范,多些双向交流,孩子们也就不会那么依赖手机了。

古人曰:“过犹不及”,做任何事情都有个“度”,纵然出发点挺好,而一旦做过了头,也往往适得其反,是谓:“矫枉不可过正”。

手机是口井

文/程应峰

我走进家门的第一件事,是在书房电脑前坐下。老婆在我走进家门后的第一件事是,影子般跟到书房,嬉皮笑脸地在我的口袋里掏手机。

你别以为她掏我的手机是为了窥视我有什么见不得光的秘密,如果是这样,你就想歪了。只要在家,我的手机就一定到了她的手上,她知道,于她来说,我已没有什么秘密可言。我唯一可以藏秘密的地方,就是我的文章,但她已不是文艺青年,从来不看我写的文章。在她看来,这是我个人的事,我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着,她已经习以为常了。

她的新爱好就是在做完家务活后,上网玩游戏。先是玩电脑游戏,打麻将、斗地主,能来的都来一遍。后来电脑游戏玩腻味了,便开始玩手机游戏。她最近在玩手机“消消乐”,玩得如火如荼,夜以继日。手机中的“精力”她每天都在按时领取,每天不把“精力”玩完,她绝不罢休。有时候,儿子和我都在家中,她便将三个人的手机通玩一遍,玩完A,玩B;玩完B,再玩C。只要人在家,手机在家,她就不忘领“精力”。有时候我出差,她还特地叮嘱我晚上九点前不要忘记帮她领“精力”。我问她,为什么是九点前?领了有什么用?她说,留着玩啊,不领就没有了。

有一天她对我说,眼睛好像没有以前好使了。我说,都是“消消乐”闹的,你该节制节制了。她想了想,好像想起了一个人,脱口说了声:“都怪小沈。”我知道小沈是她的好友,便好奇地问:“你怪她干什么?”“怪她教我学玩‘消消乐’。”接着她又说:“也怪我自己太聪明,一学就会了。”我一笑:“不关小沈的事,也不关你聪不聪明的事,只怪你面对手机这口井中无穷的诱惑,少了点节制。”

有一句话叫“坐井观天小”,但对于手机这口井而言,就有些不合时宜了。是的,手机就是一口井。在这口井中可以观天下兴衰,品人间百态,读世情万象,应是“坐井观天大”了。但这口井也可以让人低头,让人挺不直腰杆,让人神思恍惚,甚至让人痴迷深陷。一如我家沉迷在“消消乐”中的那位,乐而忘返,最后在身体机制上突然出现了不和谐一样。

面对手机这口井,这口不可捉摸的陷阱,还是节制点、悠着点好。

视频聚会

文/顾军

今年这个春节,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本来热闹的节日,变得安静。平时和老朋友们喜欢隔三差五,互相串个门,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聊聊天,喝口小酒。然而在这个春天到来之际,这样的日子,全被打乱了。哪里都去不了,我只好天天宅在家里,真的很郁闷,不知该怎样打发这无聊的日子。

一天早上,接到老徐打来的电话,说实在无聊,要不晚上聚下?我听了吓了一跳,立马反对,表示不能聚在一起,以免疫情扩散。老徐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我什么时候变胆小了。我不知道老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纳闷时,他解释说,不是叫大家出门聚,还是各自在各自的家里,只要打开手机视频联线就可以小聚了。这样一来,既可以展示一下各自的厨艺,又能聊聊天,举杯畅饮,还不用担心谁喝多了回不去家。原来是这样,我便爽快地答应了。

到了晚饭的饭点,老徐邀约的几个老友,都按时打开了手机视频,寒暄几句后,开始了小酌。每个人先展示了一下自己做的菜,然后品评一番,便对着镜头举杯。大家边吃边聊,说着各自的感受,以及与疫情有关的事,相互提醒出门戴口罩,多保重身体。不知不觉,这顿饭便吃了两个多小时,仍然言犹未尽,于是相邀明天继续。

这以后,视频聚会便成了我们的一个习惯,每到晚饭时间,大家都会准时打开手机视频。老朋友们觉得,如今这发达的网络,已经让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距离,打开手机视频就能聊天聚会,还有什么可寂寞的。尤其是在这种非常时期,保护好自己,就是保护好别人。不出门去添乱,还能自娱自乐,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老徐乐呵呵地说:“是的,不管遇到多大的灾难,只要大家一条心,就没有跨不过的火焰山。相信疫情过后,我们的生活依然充满阳光。”

那段手机陪我恋爱的日子

文/milch12138

大学的第一年,我天天和手机做伴。不为了随时刷动态微博,只为那个隔着屏幕的人,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我的消息。

疯狂到了什么程度,我能单手骑车,单手回信息,一只眼看马路,一只眼看屏幕。后来因为这样容易出事故,就一直锁了车,孤孤单单地走路。这样也好,打字速度快,就是咯咯咯地笑总被路人白眼。

微信没有特别关心,怎么办呢,只能随时随地check啦,当那个傻傻的名字在屏幕上突然一亮,开心地整个人都要飞起来,却还要故作镇定不耐烦地回他,又干嘛啦!

简直不敢算花在上面的时间,起来?窝床上半小时,每个下课十分钟,水课四十分钟,中饭晚饭各半小时,晚上散步半小时,深夜躺被窝从十点到凌晨一点,整整三小时……后来他无意跟我谈到这些,说那时候的聊天记录拼起来可以连着地球好几圈。

记得有段时间,不知过去多久了,我会翻翻以前的聊天记录,总是翻着翻着,或者笑出来,或者哭出来,一个晚上也就过去了。那里面有什么?——有我对迷茫未来的恐惧,有你对我像孩子般认真的承诺,有我们一起追的综艺,有我们说好一起养的狗,你要哈士奇,我只想要一只?乖乖的萨摩……

那时候的我们,真不知道哪来那么多的话题,聊完这个聊那个,讲完这些说那些。第二天顶着浓浓的黑眼圈去上课,被教授们高深的理论弄得糊里糊涂。

是因为年轻吧,有个鲜活的灵魂和你一起?分享生活的点点滴滴,多美好的事情啊。

有人对我说,这不值得,熬坏了身子,说不定他就是个情话高手呢,你能怎么办。

人生这么短呀,年轻的日子很少很少,我能每天笑着面对生活,笑着面对那颗同我一样炽热的心,有什么不好呀,就算他不在我身边,我只要一想到那边的他也在笑呵呵地看着我打给他的字,整个世界都是热乎乎的。

或许异地恋最美好的地方也就在此吧,明明那么远,却总是那么近。

即使最终未能敌过生活,一路以来,感谢有你短暂的陪伴。

愿远方的你,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已娶妻生子,平安快乐。

愿此刻的我,不再有你的消息,来侵扰夜里难得的记忆。

找到自己的节奏

文/北京米粒

【妙】

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写文,一是因为忙,二是看着人们刷屏于传播正能量,轮到自己一时倒不会写了。

微信与微博,我开始是很感兴趣的,后来也淡然了。每次刷屏看朋友圈,大家各种秀美食、秀宝贝、秀恩爱……然后秀各种大师言论,各种感慨。想起一句大白话:社会精英阶层一边啃着心灵鸡腿和鸡胸,一边为我们送上心灵鸡汤,并语重心长地说,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你挣了多少钱和外在是否美。

有段时间很迷恋手机,跟人在qq上争论,每天几阅微信,像批奏折般全都阅览一遍,任谁发生点什么事,都要感慨一下,也恨不得自己发生点什么特别有趣的事,然后等着朋友圈的评论与点赞。我当然知道这样并不好,所以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是病,然后自医。

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某天,一不小心把身体对手机依赖的开关一下子swif了。其实也是到了对手机厌恶的状态,是发自心底生出的一种厌烦。

我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又恢复到看书、健身、做饭、看电影、旅行的过程中,无需有手机在身边的状态,甚至在周末,我也可以一整天不带手机,或者连关机了一整天都没有发现。这感觉真好,不加修饰、坦然面对自己的感觉,并真正享受正在做的事情。

这个时候应该配上艾弗列德·德索萨的小诗《去爱吧》:

“去爱吧,就像不曾受过伤一样;

跳舞吧,像没有人欣赏一样;

唱歌吧,像没有人聆听一样;

干活吧,像是不需要金钱一样;

生活吧,就像今天是末日一样。”

周嘉宁写过一段文字:每个人都能够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式,并且变得不能自拔。

这大概也是我们都爱村上春树的原因,他能描述出个人的节奏和个人的生活方式。他描写天吾做饭的段落,切菜、炒菜之间只是按照步骤而来,脑子里却全然想着些其他的事情。

莫名地觉得很安静,与嘈杂相比,安静的生活更妙一点,也必须这样安静,才能听到自己内心的节奏。一旦它流淌出来,走在马路上、坐在地铁里、出租车里、独自呆着时、与朋友在一起时,游泳时、打球时、学习时,任何时候它都会在那里兀自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属于你的声音,身体的一部分,不用再担心流失。总有一天不会再有担忧。甚至当你感受到这种节奏时,你的心盛满了平静的喜悦。

嗯,做坦荡荡的俗人远比空喊仁义更需要勇气,也更可爱。可也得体谅那些空喊仁义的人,体谅各种说着也许自己都不明白自己在说什么的人,体谅自己都不相信自己所说的人,因为他们还没有自信和强大到不依附于表面虚假的外在和虚假语言来面对一些人和一些事。

我依旧对很多事情充满好奇,时常以观众的心态来看这个世界和此刻的生活,在北京生活得没有别人想象的那么辛苦,也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但依然感谢这段经历,让我有了更开阔的视野,也让我知道生命有无限的可能。

我依旧尝试坚持自己的节奏,不慌不忙;依旧尝试着过接地气的真实生活,脚踏实地;依旧尝试着时常整理自己的想法与思绪,尝试组织语言将它们表达出来,进行记录。

儿子的礼物

文/刘青菊

春节的脚步近了,繁华的滑州城,处处飘散着一股过年的烟火味道。

腊月二十六,几个月没有回家的儿子,总算平平安安到了家。一路劳顿,还未来得及抖去衣上风尘,儿子便迫不及待地手捧礼品盒,欣然喊道:“妈,我给您的新年礼物。快来看看,满意不?”

惊喜之余,轻轻揭开粉红色的盖子,一款时尚的红米Note3手机呈现在眼前。这款红米智能手机,和我原来使用的OPPO手机相比,不但款式新颖大方,而且功能更齐全,配置更高端。

“妈,还有一件礼物呢。您猜猜,会是什么?”正在爱不释手地欣赏着红米手机,忽听儿子又兴奋地喊道。

儿子拿着一个天蓝色的小盒子,故弄玄虚地在我面前炫耀。待我小心地打开包装精美的盒子,一条别致的施华洛士奇水晶项链展现在眼前。晶莹剔透的黑色水晶,外形像水滴那样圆润,高贵典雅而又韵味十足。

其实,我并不缺少首饰。金银项链、各色珍珠项链,红宝石手链、青玉手镯、蓝宝石戒指,一度充盈了我的首饰盒。只是一惯喜欢素淡寡静,不喜欢穿金戴银,因而昂贵雅致的首饰,曾经几度遭遇了冷落。

买下这两样礼物,儿子一定花了不少心思吧。虽然价钱不能和我最珍贵的红宝石手链相提并论,但是儿子的一颗感恩的孝心,却是这世界上最为珍贵的礼物,它是无法用金钱来称量的。更何况,我们一家正处在最艰难和拮据的时期呢!

前几年,老公贷款在新区买了一套楼房,十几万的首付交过之后,一个月一千六百多元的还款,对于夫妻双方都是工薪阶层的我们来说,也还能应付得去。

后来,突然婆家二侄子因贷款担保惹下麻烦,急需一大笔钱款,我们只得东拼西借,凑够十万。

“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刚替侄子补上黑洞,我娘家又出了一件倒霉的事情。事不宜迟,我们必须立即筹措一大笔金钱去打理。万般无奈之时,我们夫妻只得以郊区的别墅作抵押,到银行又贷了几十万元。

单单这几十万元的贷款,每个月就得还贷两千五百多元。这样一来,我们家每个月的还款数额,远远超过了四千元。我和老公每个月的工资除了还贷,所剩寥寥无几,家庭经济一时陷入困顿之中。

曾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儿子,看着窘迫得愁眉不展的父亲,不再伸手给家里要钱,自己铁定了心,要在大四去外面闯荡一番,尽管我和他父亲坚决反对。

一向大手大脚花钱惯了,优裕的物质生活也把他娇宠惯了,没有一点社会经验,他去花花世界打拼能行吗?况且他的学业怎么办呢?

儿子硬是告别了我们夫妻二人苦口婆心的劝告,毅然去了向往已久的南方。意料之外的是,他以自己一个学期的学业为代价,赚取了人生第一笔财富。

对于自己辛苦挣来的第一笔血汗钱,他没有任意挥霍,他首先想到的是回报自己的母亲。儿子真的长大了,成熟了。

还记得儿子幼年时,路上看到别的有钱女人骑着罕见的大摩托,他羡慕得不得了:“妈妈,等我长大了,我也给你买一辆这么漂亮的摩托车,让你每天出门都带着我,像她一样威风。”

等到儿子上了小学,他看到街上奔跑的稀有小汽车,马上来了兴致:“妈妈,等我长大了,我要买一辆更好看的小汽车,每天出门带着你,让别人都羡慕。”

稚气未退的中学时期,一次暑假去海滨旅游,儿子看着海边一幢幢优美华丽的别墅,他发下誓言:“妈妈,等我挣钱了,我也在海滨买一套高级别墅,让你天天出门都能看见蔚蓝的大海。”

十年寒窗后,儿子在美丽的海岛读上了大学,天真和幼稚的色彩逐渐褪去,他的孝心也更加现实了:“妈,将来我一定努力挣钱,让你和老爸过上好日子。我要把你打扮得更靓丽、更富贵、更高雅。”

养儿莫过于此,世界上还有哪一种语言,比这种贴心的话儿更优美动听的呢?

儿子懂事了,他能够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了,他知道心疼体贴父母了。他再也不是过去那个任性自负、经常耍点小脾气的毛头小伙子了。

这是上苍赐给我的最美礼物,我还奢求什么呢?

如何逃脱这张网

文/荷华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感觉时间被悄悄偷走了,我眼睁睁看着它一去不复返,却无能为力。这种情况让我惶恐。我决心要改变一下。

周末,自然醒来之后,我拿过手机查看时间,6点22分——我很满意能在这个时间醒来。我心里盘算着:花几分钟时间看看新闻,处理一下微信消息,六点半正式开始看书写作吧。我首先打开微信,一个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发来消息,我回复之后,手指习惯性在他头像上一点,关注起他朋友圈的动态来。点了几个赞之后即刻退出,我都有些佩服自己的果断。几个文学群已亮起了“红点”,我想理智地选择比较喜欢的一个——征稿信息、名家名篇、文学评论,每一个都是我所喜欢的。于是,我毫无意识地东点西划,不知不觉地从一个场景转到另一个场景,此间还和群友们进行了文学探讨,观看了几个精彩的小视频——目光不经意飘过手机上的时间,已经8点多了。

怀着浪费生命的焦虑和懊悔,我将手机甩得远远的,迅速打开电脑。注意力还没被拽回来,手机铃声响起来了。我拿过手机,那边传来嗔怪:“给你发微信怎么不回?”我打开微信,回复之后,又被一个小视频吸引……等我察觉到异样,已经近10点了。

我和我曾鄙视的“网瘾患者”并无二致,这张细细密密的网,缠得我无法动弹。对此,我毫无还手之力。

被催稿时,我对老师们叙说我的烦恼。没想到,老师们也有这样的困惑,也会跟着那些毫无方向的链接路径飘忽,陷入一种如梦境般的恍惚痴傻的混沌状态。互联网观察家凯文·凯利称之为“互联网的白日梦”。全世界52.2亿网民在做着同一个梦,不愿醒来,也无法清醒。原来,被网套住的不止我一个。

互联网的积极意义不言而喻,我们都曾为它进入我们的生活欢欣喜悦,为它开阔我们的视野、便利我们的生活而充满感激。渐渐地,它在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占据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时间,最后竟掌控了我们的生活。特别在手机作为移动互联终端出现后,我们变成了“永久性在线”,手机像长在我们手上一样。

我一度认为是我们在使用手机,最后我悲哀地发现,是手机在操控着我们。某些所谓的算法,根据我们的浏览历史,来预测我们的偏好,投其所好地对我们进行选择性推送信息。于是,我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信息和某些网络平台想让我们看到的东西。最终,我们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圈子里,重复和强化着与自己的观点一致的认识,最后认为自己永远正确。

几十秒的短视频,被肢解的音乐,被切割的影片,片段化的小说,甚至科学论文都被断章取义。我们的大脑被这些看似有用的碎片化信息所迷惑,我们心安理得地“躺平”在这碎片信息的海洋里,丧失了深度阅读和思考的能力。著写《黑天鹅》的美国经济学家塔勒布曾说:“信息多得让我变得愚蠢和失去预测能力。”我们却满足于“大脑糖果”的喂饲,在看似有用的知识海洋里遨游,享受低级快乐,最后我们的大脑却一片空白。

“看过”“听过”,并不代表真正“学到”。我们依赖手机,接受低级的推送信息,渐渐停止思考,失去判断能力,被一张看不见摸不着的网所操控。微软开展了一项研究,结果是现代人的专注时间降低到了8秒——你永远不要指望你能在8秒钟学到知识,进行思考,研究出成果。日本学者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会》里忧心忡忡地说:“时代的发展反而使人们的智商在衰退。”网络可怕地蚕食掉我们的兴趣,让我们的认知越来越肤浅,让创造力、思想性、专注力、分析能力、主观能动性逐渐离我们远去。

有时候,我们根本无法预知,更无法控制网络的蔓延和发展。2016年,微软推出首款“Tay”少女聊天机器人,白纸一般的机器人,在聊天中迅速学习,最后却被网友影响,满口脏话,充满偏见与恶意。微软无法控制事态,立即将该机器人Tay下线——其下线时间,距她说出第一句“你好,世界”不足24小时。这是一场无声无息的战斗,这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但我们没有必胜的信心。谁也不能保证《终结者》《机械公敌》的场面不会在现实中出现。

手机里的信息还在不停撩拨我们的心弦。如何才能摆脱精密算法的操纵,如何才能逃脱这张精心纺织的网,如何才能成为自己的主宰,这不是个简单的问题。

我将手机关机,看着空白的电脑屏幕开始尝试集中精力。很多事情,也许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惯性行为,集中自己的专注力,不沉溺于低级快乐,有计划地开展深度学习与思考。今天我写下这篇文章,妄想证明我们能做到摆脱这张网,能操纵这张网,能让它为我所用——虽然这不容易,但抗争也是一种快乐。

放下手机,拿起书

文/殷君发

科技能改变人的生活习惯,亦能颠覆人的阅读习惯。通信科技的不断创新,让一个小小的手机,成了生活必需品。轻轻一点,尽在掌握,是当今阅读的“潮”,公交车上、等待开席的餐桌上、亲人聚会间隙,大部分时间都是沉默的,大家拿着手机,这个网站看一看,微信朋友圈浏览一遍,好像这个世界就真的在掌握之中了。难怪有人感慨: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在看着你,你却在看着手机。

如果你已经习惯了这样的阅读,并能从里面得到很多有益的信息,本也无可厚非。因为,手机阅读最大的优点是不但有文字,还有音乐,有色彩,随时随地想看就看,不打搅别人还能安安静静打发无聊的时光。但就目前来看,有一些信息未能得到有效的印证,还有一些信息违背科学道理和生活常识,被广泛传播,以致报纸和电视台这样的权威媒体专门开设栏目,以实验的形式去验证网上的传言,让专业人士站出来辟谣、澄清,实在是让人不知所措,难免产生被愚弄的感觉。

人的精神需求是多方面多样化的。有人喜欢快餐文化,有人喜欢关注社会热点事件,也有人喜欢经典阅读。对经典的阅读,需要境界,需要与作者有思想碰撞、有精神交流。说实在的,在看了一段时间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之后,我还是回归了传统阅读,放下手机拿起书,沉醉在一个个作家的精神世界里,细细品味经典作品的喜怒哀乐人间百态,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回归阅读的本意。

捧着书,与拿着手机,于我来说,是不同的两种感受。书,能给我厚重、馨香、沉醉的感觉;而手机,只能是感官的阅读,过目即忘,好像了解了许多,回想起来却啥都没真切地记住。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读王跃文的《大清相国》《爱历元年》,都能在书中找到生活的影子,能深深地、静静地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挣扎、快乐或者痴迷。特别是在读姜戎的《狼图腾》时,我反复品味、反复想象一群狼如何追赶、围剿一群品种优良的战马,直至最后将战马全部驱赶到冰湖之中的。动物界的惊心动魄和智慧超群的群体作战,每个人脑海里都有不同的理解,这就是文字的魅力,不是声光电和特技效果能够体现出来的——即便是根据小说改编的、由著名导演让—雅克·阿诺执导的电影《狼图腾》,也未能完全演绎出来,至少没有将我脑海中想象的场面演绎得那么生动,那么惊奇。

阅读需要境界,需要思想,也需要想象。对经典的作品,我采取传统的阅读方式,并非我食古不化,也不是因为守旧,而是一种习惯,一种理解。所以,我经常放下手机,拿起书!

十年

文/范悦春

傍晚,叶明习惯了昏昏欲睡。

半梦半醒之间,接到一个电话。铃声轻轻,又绵长。8833833,叶明按下绿键,好一阵,听到一声“是我”。

叶明惊愕了一下,脑海中浮现那个少年,他那故意压低嗓门却无论如何也藏不住少数民族男人特有的浓重低音,精确辨析他的声音,是叶明一辈子为傲的。

“嗯,是我”,叶明知道他在等回应。他不喊她“叶明”,那年叶明笑他民族口音把她叫成“热门”之后。

叶明掩饰不住的激动,她多想告诉他,她还牵挂他。他说,“我在省城银都酒店,带领工作组来执行任务。”

“你真棒,会一切顺利的。”

叶明的声音仍带着激动。他的声音让叶明激动。

这么多年,叶明一直遵守诺言,不主动找他,他说会给她电话,尽管上个电话已是10年前的记忆。

10年前他一行人到潮汕考察学习,他说经停广州两个小时,“咱们见面吧”,叶明为了那两个小时一夜没合眼,两个小时也可以听他讲一堂王阳明和孔子的故事了。他喜欢读哲学书,叶明喜欢听他讲哲学故事。

叶明头重脚轻地赶到广州邮政大厦招待所,敲开201,他一把把叶明揽入怀中,呼吸急促,叶明用力推开他,他红着脸停下来,坐在床边,叶明坐在椅子上。他有些倦意,说“几年不见,你成熟了”。

他的变化也不小,叶明发现,他胖了,叶明想不明白,能够反手投中三分球的他怎么可以变胖。

“你还好吗?”叶明回过神,他真实的声音就在耳旁,叶明对着手机说好。叶明听到他哽咽“对不起”。

怎么是这样呢?叶明说,真的还是你吗?叶明的脑海中不停地闪现出过往的美丽,一颗颗的红豆,一叠叠的怯怯羞语,还有林间的小径,一同走过的青苔……

还记得那个寒冷的冬天,少年的他急匆匆跑来,“学校同意我不住校啦,我要专心冲刺,努力考大学,我要走出穷得要死的农村。”每次考试他都是第一名,领先第二名许多,学校对他很器重。可是他跟叶明说学习好是因为穷,学习好可以拿奖学金,参加选拔校篮球队是为了学校食堂的免费餐。

叶明看着他的眼睛,有点莫名的心疼。

叶明每天从家里带饭和他一起吃,在镇上当干部的爸爸以为女儿青春期发育吃得多,总是叫叶明多带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考上名牌大学,叶明分数不够好,最后还是爸爸争取到一个委培生名额。

毕业后他分配到县城,叶明回到委培单位山村邮电所。叶明每个周末从山里出来给他洗一大桶运动衣、解放鞋,五月摘来映山红,八月摘来杨梅果,他有时也到叶明工作的山村,山里的小伙姑娘们就聚在一起,叶明总是幸福地看着他和大伙“侃大山”,海阔天空,漫无边际。

那个时候被温暖包围的叶明以为可以这样一辈子。然而世事如此无奈,某天的传达室里,叶明抓着电话,“我要出远差了,愿意等我回来吗?”寒冷的冬天,因为他说的那句而汗津津。

可是,叶明等不到他的心回来,叶明不明白。后来他的好兄弟志宏说,前段时间全省篮球联赛,省嘉宾李领导注意到他,后来有人来找他,问他有没有女朋友。“李领导有个侄女和他年龄相当。”

叶明知道当年自己是任性的,眼里容不下半颗尘埃,志宏兄弟一句“你能在仕途上帮到他吗”,造成从此咫尺天涯。

叶明多想告诉他,离开以后的寂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不得细雨夕阳,每天走不出阁台,只肯与黑暗相伴。叶明多想告诉他,他让人带来雁字传书时她多想飞回去。

叶明常常在黑暗里读信:我不该犹豫,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没给我机会……每每读着,嘴边总是咸咸的泪。多少次,叶明坐在黑暗里放声痛哭,奠祭那年单薄的骨气。

然而,此刻的叶明却只对着手机说“我过得挺好的,我考过了中级职称,你别担心”。

“我们又有十年没联系了吧,一会我把手机号发给你,你以后有机会来找我,好好聚聚。”叶明在电话这头笑说,“不怕影响不好吗”。

他说,“前段时间封城,工作停了,我想清楚了很多事,这辈子最对不住的是你啊”。

刚放下电话,叶明就开始盯着还发烫的手机。

这个夜好长。

天边逐渐隐白,手机热度已散,世界仿佛很安静。

叶明坐到窗前,推开褪色的窗户,风迎面而来,吹痛了一夜未眠的双眼。叶明把那封珍藏多年的信撕成片,放开手,那些碎片便如漫天飞舞的白蝴蝶。

叶明忍不住再看一眼手机,隐约听到忽远忽近的一声“是我”。

多给母亲打电话

文/徐建中

母亲不识字,但那天凌晨,我却给她发了一条让我愧疚不已的短信。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住在老房子里,我让她搬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她却执意不肯。没办法,我只好给她买了一部老人手机,万一有什么事情,可以互通一下信息。

开始,母亲并不同意买手机,她说:“我又没读过书,手机的倒顺我都摸不着,买来做什么?”于是,我给她讲解了老人手机的诸多好处,并说学起来非常简单,保证一学就会,她看我说得轻描淡写,才勉强答应了。

买了手机后,母亲没几天就学会了接听和拨打,并很快就熟悉了那些阿拉伯数字。于是,每过几天,我就会给她打一个电话,她总说自己吃得好、睡得香,身体挺好,让我不用挂念。一次,我又给她打,她说:“你工作那么忙,以后没什么事,就别打了;我有事时,会给你打过去的。”“没事的,妈,我也没有那么忙。”我口上这样说着,却把“给母亲打电话”这件事给淡化了,以至于,我给她的电话越来越少。

那天晚上,我关了电脑正准备睡觉,忽然手机的短信铃声响了;一看,原来是一个远方朋友发来的,我立刻给他回复信息,但不知怎么的,却按着了母亲的号码,等我发现时,信息已经发了出去。本想打个电话向母亲说明下,但看了下时间,已经凌晨12点多,她应该早就睡了。

没想到,只过了一会,母亲居然打来了电话:“大半夜给我发短信,有什么急事吧?”我连忙向母亲解释说是发错了,并问她都凌晨了怎么还没休息。她说:“已经睡了,正好起来上厕所,听见手机的短信铃声响了,但我又不认识字,不知道你发的什么,所以打电话问问,没事就好。”

我忽然很是愧疚,大半夜的居然发错信息让母亲担心,我赶紧要母亲好好休息,以后一定不会再发这种错误信息了。

一个多月后,姐姐到我这来玩,我随口说起了发错短信的事,她看了看我,有点感伤地说:“其实,妈妈是希望你多给她打电话的,但又怕耽误你时间。你知道吗,妈那天根本就不是起来上厕所,而是手机短信铃声一响,她就醒了;她一直把手机随身带着,睡觉的时候,就把手机放在枕边,唯恐一个大意错过了你的电话……”

浓浓的愧疚涌上心头,我的鼻子酸酸的,以后,一定要多给母亲打电话。

你最后一封手写信给了谁

文/张红

前段时间整理旧物,发现了一大包信,全部是手写的,连邮票都保存完好。这些信多是高中时代的好友寄送给我的,也有上大学的前两年好友们寄送给我的,装在一个小盒子里面,厚厚的一大沓。

那时候,最美的事情,就是收信。然后,课余的时间,抽空给朋友写回信。

每当写好了一封信,装进信封,细心地贴上足额的邮票,小心翼翼地投进邮筒,就开始盼望能够早日收到朋友的回信。

这种书信时代,大概持续到我大二结束,因为那时候手机基本普及,有什么事情,发一条短信,就能够说清楚了。

工作之后,手机逐渐更新换代,而我们已经懒得连短信都不想发了,有时候干脆一个电话搞定。现在智能手机普及,微信和QQ都支持语音功能,直接语音。在不断地升级换代的过程中,我联系的朋友却越来越少了,原来那些写书信的朋友,多走失在旧时光里,有人结婚生子,有人换了城市,有人换了工作,再也联系不上了。

看着眼前的一沓信,我在想,我最后写的一封信,是寄给谁了呢?都想不起来了。

很遗憾,也很无奈,随着成长,我们基本没有人能够坐下来,用笔安静地写一封信了。

现在,多是用手机电脑打字,一旦真正的提笔想在纸上写些什么,却是提笔忘字,很简单的一个字,有时候也不会写。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要像过去那样,买一沓漂亮的花花绿绿的信纸,每次写信之前都会惆怅地纠结下,给这位朋友,我是用哪一张信纸好呢?

很快乐的享受,在写的过程中,我似乎都能够想到朋友收到我的信时候的笑脸,美丽的画面。

只是这样的画面,也只能永久地停留在记忆里,我抱着一沓旧信,回忆往日那美丽且青春的日子。

如果可以,我还是想手写一封信,寄给远方的你,用我温暖的文字,温暖远方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