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2023/12/20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名家励志短篇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1

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长跑运动员参加一个五人小组的比赛,赛前教练对他说,据我了解,其它四人的实力并不如你,于是,这名运动员轻松的跑了第一名。后来教练又让他参加了一个十人小组比赛,教练把平时其它人的成绩拿给他看,他发现别人的成绩并不如自己,他又轻松跑了第一名,再后来,这个运动员又参加了二十人小组比赛,教练说,你只要战胜其中的一个人,你就能取得胜利,结果,比赛中他紧跟着教练说的那个运动员,并在最后冲刺时,又取得了第一名。

后来,换了一个地方,赛前,关于其他运动员的情况,教练并没和他沟通过,在五人小组的比赛中,他勉强拿了第一名,后来十人小组的比赛中他滑到了第二名,二十人的比赛中,他仅仅拿了第五名。

而实际的情况是,这次各个组的其他参赛运动员同第一次的水平完全相同。

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自己上学的'故事来了。

在小学的时候,自己是班里的佼佼者,觉得第一名非自己莫属;升到初中后,人多了,觉得自己能考个前十名就不错了,于是一旦考到前10名,便沾沾自喜。高中以后,定的目标更低,即便考试稍有出入,也会安慰自己道:高手这么多,已经很不错了。就这样,我一步步从优秀走向了平庸。

是的,生活中,不会永远有人告诉我们,竞争对手的实力和能力。于是面对着周围越来越多的人,我们开始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妄自菲薄,主动的把自己“安排”到一个较低的位置上。这也许是前进的路上,许多人都要走的一条路。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2

一把刀生锈了,被弃置在一角。这把刀曾经锋利,被人天天使用,然而现在它却锈迹斑斑,被冷落了。也许是主人又有了新的刀,也许是嫌它太老不好用。一天又一天的闲置,这把刀就生锈了。

这把刀会失落寂寞吗?再也不像过去光亮了。还是庆幸退休的悠闲?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看见别的刀被宠爱,这把刀会心酸吗?会嫉妒吗?

说不定刚开始退下来时,刀会觉得无事一身轻。然而,生就的劳碌命,使它不久便闷闷不乐。沉浸于回忆,独自悲伤,锈迹是刀的眼泪吗?

谁都知道,刀是越用越快。这是刀的品格,用就是磨砺。无论是坚硬的骨头,还是柔软的肉,在刀锋之下,被切断分割!

刀生了锈,就钝了。刀一钝,人们更加懒得用它。

无论当年多么辉煌,可眼下毕竟廉颇老矣。

人说宝刀不老。活到老,学到老。人说用进废退,流水不腐。一个人怎样才能不被淘汰呢?人要劳动,要思考。不劳动就会生病,不思考容易迟钝。就好像那把生锈的刀。

你是一把刀吗?是一把怎样的刀?是一把宝刀还是一把生锈的刀?包袱就是一个人身上的锈斑。名利也会羁绊人的思想,令人越来越沉重,越来越犹豫。

如果你自信是一把宝刀,即使生锈了,那也不用灰心!完全不必自暴自弃。只要磨砺,依旧可以锃光闪亮!怕就怕斗志完全丧失,信心消耗殆尽,那样的刀,才真是一堆废铜烂铁。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3

有许多人都听过诸葛亮、刘备、曹操这些人物,不用问关于他们大家大都是由那本风靡一时的《三国》了解起的,我自然也不会例外的,毕竟我们也跟着潮流时尚一起走,是不可以落伍的。而我个人对《三国演义》这本书中人物则是十分的古怪,不应该说是十分古怪而是另有一番见解。我看我来说说诸葛孔明吧!诸葛亮,又名孔明,号卧龙,有代表作《隆中对》等。对于这个人我是既喜欢他又讨厌他,不知为何。

我喜欢他是因为他的才智。看当其冲的便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当时当诸葛亮作出三分天下的判定之后便成功预示着将来蜀国的存在。他与周瑜联系,以孙刘联军不到十万人的兵力硬是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有人说这都是黄盖,庞统之功,又与诸葛亮何关!

错,若无诸葛亮有识天象熟地埋之才华,即便是那火攻之计再妙也无用。可恨就又恨在他的才智上。想当初他若是投靠曹操,恐怕就早一统中原。三国鼎立之势是他一手造成,曹操的军队死伤无数,南疆各个少数民族因为他而血流成河,最后自己大出祁山也未能善终,可这一场又都是那张“忠义”面具造成的。他诸葛孔明为什么会去投靠刘备而不是帮当时的曹操或者割据一方的东吴呢,反而向刘备靠拢呢!这恐怕与刘备本人脱不了关系吧!大家或许猜出来了,对,就是因为他一个汉王室后高的身份使诸葛亮投靠了他。他,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又何在呢,其实非常简单。为的只是一个名正言顺的说法,让自己帮助他人时不会留下一个犯上作乱的罪名,让自己习以名垂青史。让他自己为后人所景仰,让自己可名正言顺夺天下展才华抱负罢了。

可他并不知道,他好一展才华需要多少士兵,人民的血去填。真可谓是一将功成方骨枯!你诸葛孔明身后尽是那些忠烈之士与平民百姓啊!为了一个人的抱负牺牲这么多人值吗?不值!他诸葛亮的面具太深,不是那么轻易摘下的,露出的又将是怎样一颗心呢?其实每个都戴着一个面具,不管你怎样,只要你面具之后有一颗善良的心就足矣!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4

离家不远,有一条河。

这条河,石砌的,挺深,也挺宽,环绕着城池,只是年代久远,不知道它何时开凿,只知道河的水,是很多的泉,咕嘟出来的。

过了河,是一座湖。

这座湖很大,大得能淹一城的山色,浸了半个城。

湖的水,也是泉水汇流而成的,使得这湖,水波澄碧,鱼儿跳波。

湖边有座石桥,拱形的,接着曲水亭,连着百花洲,如神佛妙手出来丹青,特别好看。

桥下不远处,近靠着湖畔,有很多绿树、花树。

其中几棵,是腊月里才开花的梅树。

因了湖水的“倒影摇青嶂,澄波映画楼”, 几乎天天都有画家前来写生,摄影家前来撷影。

我本是俗人一个,却时常捡拾一份闲情,攀龙附凤,附庸风雅。

闲来无事时,常常踱过这条河,或沿着湖岸走走,或随便找块石头,盯着那几棵梅树,一坐就是半天。

而昨晚一场大雪,覆盖了一冬的萧索,躺在温暖的被窝里睡不着,忽然想起湖畔的梅树。

心想,雪中的梅花是什么样子?

第二天一早,推开家门,见天蓝地白,阳光还有些刺眼。

心想,今天的梅花定会更好看。

于是,急急踱出家门,踩着厚厚的雪,过了河,上了桥。

不曾想,“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一行清晰的脚印,深一脚、浅一脚地迤逦在桥上,蜿蜒到了不远处的湖畔。

我有些奇怪,有些诧异:是谁有这么大的兴致,跑到这里来赏雪观景?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顺着那串清晰的脚印,加快了脚下的步履。

“真情像梅花开过,冷冷 冰雪不能掩没,就在最冷枝头绽放,看见春天走向你我……”刚刚过了小桥,费玉清的《一剪梅》,时断时续地传进了我的耳畔,但不是“金嗓歌王”的原唱,而是女声的婉转悠扬。

我把紧盯雪地的眼睛,从近处移到了湖畔,四处寻找人间天籁的渊源,只见那梅树下,支起了一块画板,一位红衣女子伫立在树前。

天,一片的蓝;地,一片的白;湖,一片的静。

那几棵“不同桃李混芳尘”的腊梅,在这片素衣白纱上,独享着清孤的妖娆。

而那位“不为繁华易素心”的红衣女子,不失清雅,清丽,不失清秀,袭一身长裙,如下凡的仙女,孤傲地飘逸在这纯净、纯真、纯清的白色世界里,定格在这天蓝地白的人世间……

我看呆了,看傻了。

我无法想象,一个孤身的女子,何以有这样的雅兴,这样的情趣,在这样一个天气里,跑到这里来写生作画,独享短暂的素颜?心里想着,脚上又轻移步履,走近那几棵俏立的花树前,只见她一物扶着画板,一手挥着画笔,在一张素纸上轻点抹画,那一招一式仿佛是小泽征二,指挥着泛湖水中的`冷波,跌落在雪地里的暖光,指挥着俏立枝头的花朵儿,奏响一曲天地合一的妙曲。

而那块画板,却遮住了她的半张脸。

也许我的脚步不拘细行,过于轻率,未及跟前,惊扰了湖畔的宁静。

先是脆生生的歌声嘎然而止,紧跟着飘来一缕淡淡的清香。

我不知这清香来自于梅花儿,还是来自于红衣女子的身上,只听她猛一回头,惊讶地“啊”了一声,把我也吓了一跳。

我歉意地冲她点了头,算是打个招呼。

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放下了手中的画笔。

这时候我见到了她的的容颜。

但见她:瓜子脸型,妩媚着高雅;栗色的短发,卷曲着华贵;一付金丝眼镜,架在高挺的鼻梁上,张扬着她的恬静,掩去了双颊的泛红。

而圆纯的鼻尖下,薄薄的嘴唇,透出了矜持的孤傲。

她搓了搓冻僵的手,放在嘴边轻轻地哈了几口。

我明知故问,纯粹是没话找话,问道:“天寒地冻的,还来写生作画?”

“哦,为了教给孩子画画,只好不避严寒,不避酷暑啦。”她看似随意的回答,让我听出了她对孩子的关爱,却又找不到下一句的话茬,不觉有些尴尬。

没想到她打破了沉默,问道:

“这么冷的天,你来干嘛?”

“哦,我是来看梅花的。

因为我与梅花有个约定!”

“哦,原来如此!”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5

透明的溪水,明净得就像母亲的眼睛。

春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斑斓;

夏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浓绿;

秋天,你的眼里是一片澄碧;

冬天,你疲倦了——合上眼睛,也停止了唱歌。

你摄取蓝天的云朵、黄昏的晚霞、夜空的星星;还留下我儿时的身影。

呵!这溪边沙沙作响的甘蔗林,带甜味的风,曾把我童年的梦吹拂!我躺在你的身边,感到靠在母亲胸膛上的幸福……

你是我们生活里的一支古老的歌——

你望见骑毛驴的迎亲的队伍来了,几支唢呐奏出悲哀的音乐;

你望见几个壮实的汉子,抬着笨重的木棺来了,把老人送上山坡;

你也听见:山脚下的独轮车,带着吱吱哑哑的声音,在贫穷的土地上呻吟而过……

如果没有你,谁给我们留下自然的彩色;

谁给我们记载山民的悲哀和欢乐呢?

透明的溪水,你给了我一双能够分辨色彩的眼睛。

当我在你身边,发现自己成为一个少年时,就不得不远行了。

你像养育我的母亲一样,送我出山吧!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6

人生就是一场苦难,苦难就是一笔财富。没经历过苦难的人生是不完善的人生。虽然它能够春风得意,一帆风顺地日复一日地过着舒适的,甜美的生活,但是它只是一朵生长在温室里的花朵,它没有经历过阳光的沐浴,也没有经历过风霜雨雪的打击,更没有遭受到自然界中形形色色弱肉强食式的残酷无情的生存抗争。它没法领略温室外的艳阳是如何的一番炙热,它根本就害怕风霜雨雪的冷漠无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对它来说只能是星外来客。它是与外界脱离的,它是受到异常精致的保护的。没经过苦难的人生就是犹如温室中盛开的花朵,尽管它开得很艳,但是它还是会受到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嘲笑和捉弄。它是不可能永远生活在温室中的,总有一天要承受大自然的洗礼的,大浪淘金,苦难只是人生的一些插曲和映衬,苦难是扶持红花似的人生的绿叶。温室中的花朵要想在温室外也一样地开得鲜艳夺目,就必须接受苦难,与苦难作斗争并战而胜之。

在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中,都或多或少地有过类似温室中的花朵一样的舒适,温馨的岁月。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温室中,外面的风霜雨雪都被挡在门外。那时候他们都是娇嫩的,还经受不起打击,自然需要保护。而一旦他们长大了,强壮了,具备了在外界残酷环境下生存的能力之后,他们还龟缩躲藏在温室中,迷恋沉沦而不可自拔时,那样的结局很可能就是悲剧了。他们这时候享受的是一种夕阳的温馨和舒适,是残阳的那最后一抹落红投射于云霞之上的最后一刻的绚丽和幻彩。而一旦他们所依靠的云霞无可奈何般逝去后,他们面对的将是无尽的黑暗,没有尽头,没有希望。残酷无情的黑暗会毫无顾忌地吞噬一切,当然也会一口把他们吞灭!

在他们具备了在外界恶劣复杂的环境下生存的心理和体质之后,他们不是迷恋往昔的“寄生”生活,而是信心十足地从温室中走出来,接受太阳的照耀和雨雪的滋蕴,不管适应与否,都是值得称赞和肯定的。走出来了,迈出了未来人生的第一步,成功可能会很艰难,万事开头难,要想从头一开始便是坦途,恐怕世上也难觅几人。他们摆脱了夕阳的余荫,尽管摆在眼前的困惑会多一些,问题也会复杂一些,也许眼前只是一片黑暗,连一丝夕阳的余光也无从看见,但是至少还有希望。不论希望多大,都是他们自己闯出来的希望,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真正希望,都具有为之奋斗的价值和力量。道路是曲折的,前途却是光明的。黎明前的黑暗不也正是漫漫黑暗中最黑暗的时候么!尽管它是黑暗的终点,黎明要冲破这黑暗走向光明也是要付出一定代价和奋斗一段时间的。

夕阳后的黑暗是无边的黑暗,看不到阳光也看不到希望,黎明前的黑暗只是暂时的黑暗,黎明穿透黑暗就带来了一轮冉冉上升的红日,给人以无限的力量和希望。夕阳后的黑暗是黑暗吞噬了夕阳,黑夜是主宰未来的魔鬼;黎明前的黑夜是黎明冲破黑暗,黎明是新生力量,朝气蓬勃,永远向上。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苦难,人们也不对不去面对苦难。苦难就是黑暗,苦难的黑暗与自然界的黑暗都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上帝派来考验人生的绊脚石。上帝在人类眼前布起一道屏障,有人看到了夕阳后的黑暗而义无反顾地走进了黑暗,有人看到了夕阳后的绚丽与多彩而选择了不思进取的依靠。选择勇于面对黑暗的人最终走向了光明,而迷恋于夕阳的无限风光的人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无底深渊似的黑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只能去观看借鉴而不能去依靠和迷恋。这种美好只是一种顶峰过后的美好,有一种衰老的凄凉之美。心脏每跳动一下,生命便缩短一秒,黑暗就又向前迈进了一步。这种美好才是真正需要到温室中去保护的。

黎明前的黑暗固然黑暗,却是黑暗的终极点,黑暗的尽头将是一片无限美好的光明世界。

人生是一场苦难,苦难就是财富,财富也就是在与黑暗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生活经验。

温室中的花朵走出温室将无疑会遇到一片黑暗,只有学会了在黑暗中摸索生活,才有可能走出黑暗,生活在大自然的阳光雨露之下。温室中的花朵才真正成为自然中最绚丽的花朵。

黎明前的黑暗,是唯一可以选择的黑暗。

名家励志短篇散文 篇7

郭启宏

徜徉于芳林之中,采红撷绿,每见枯枝败叶,却无触目萧索之感,反觉新陈代谢,生机盎然。文艺创作中也有类似情形。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因作家恰到好处地写出其外形和内心的某种“缺陷”,而别具魅力。

水浒传里,黑旋风李逵憨直忠勇,却又鲁莽得可爱;拼命三郎石秀是一个精细人,狠劲上来,其尖利歹毒,叫人刻骨铭心。红楼梦中,聪明、活泼的史湘云偏是个“咬舌子”,把“二”说成“爱”;还有林黛玉的“小心眼”,晴雯的“使性子”……一个个人物无不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古往今来,大凡成功的艺术形象,恰恰由于若隐若现的微瑕,而显出璞玉浑金的天然光彩。这就是美学家所称的“缺陷美”。

我想,“缺陷”之所以为美,在于它的真实。谚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水浒传红楼梦的例子,正是作家基于真实的艺术的生命这一着眼点,才在“完美”的面庞上点出“缺陷”的痦子。即使作家主观上有某种“神化”的理念,只要他尚能依据生活进行创作,最终仍不得不归于“人化”的描写。鲁迅批评三国演义作者“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笔者认为,欲显长厚,是作家或可揣摩的意愿,似伪则是“七实三虚”的描写所以产生的客观效果,至今民间仍流传着“刘备摔孩子——收买人心”的歇后语,可见似伪的一面却是刘备这一形象深入人心的缘由之一。即使作为智慧化身的诸葛亮,作家在绝对化的描写中,也还有着被姜维识破计谋的千虑一失以及在先帝托孤时刻的惶恐心理等笔墨。

“缺陷”愈真实可信,就愈有生命力,于是就愈美,“美是生活!”“ 缺陷”之成为美,还在于它的独特和恰如其分。外形的“缺陷”是千人千般,万人万种的。美人长有痦子,或者浮现在嘴角,或者隐匿于颈后,绝不相同;内心的“缺陷”更有千差万别,任何分类精密的批评家也无法归纳出几条几款,让人按图索骥,抑或对号入座。这是“缺陷”的独特。所谓“恰如其分”,指的是“缺陷”不过是缺陷而已,既非外形的丑态,也非内心的恶德。这样,“缺陷”便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特殊的韵致,使人物又各具风采,艺术魅力由此而生。正如捧心西施独特的却又风情十足的“缺陷”竟使东施起而“效颦”一样,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都是她们各自独特的“不检点”的行为,相信红楼梦的读者不会据此认为这样的艺术形象是丑陋的。或问,难道只要“缺陷”都是美,无缺陷的“完好”不是美吗?无缺陷的“美好”当然是美,我们能说镜中花、水中月不美吗?然而这种美却难以捉摸。从文艺创作来说,塑造美的人物形象,并不排斥对其“缺陷”的描写。这里,还须再次说明,笔者所称的“缺陷”是有条件的,即:“缺陷”只是局部,而非整体。

整体的美不但可以容纳而且必须包容局部的“缺陷”,不是有“爱屋及乌”的成语和“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俗语吗?艺术的逻辑和生活的逻辑一致。至于身心俱丑的人物,已经不是什么“缺陷”了,鞭挞这样的人物,也不是在表现“缺陷”。

一言以蔽之,瑕不掩瑜,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

瑕之美,在于真实与韵致。何止文学作品如此,人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