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跑步随笔(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跑步随笔 篇1
连续跑了几天后,最近几天就没有再去外面跑步了,晚饭过后,我像往常一样躺在床上,看着视频,真的好惬意,但是我却感觉到了自己的肚子又长肉了,真是不能坚持锻炼身体才导致的。
本来放暑假时,我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跑步计划,一开始我也是按着这个计划来跑,但是连续跑了几天后,我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太累了,而且天气还是很热,每次跑步回来都会出很多汗。这也是我没有坚持跑步的原因之一,但是我却发现自己长胖了。
发现自己又长胖后,我决定以后还坚持跑步,因为一定的锻炼还是会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因为我怕自己不能坚持,我决定喊了邻居的一个好朋友一块去跑步,虽然他里不情愿,但是在我的坚持下,我们还是一块去跑步了,我们说好要互相监督。
通过跑步,我真的学到了好多,比如坚持,比如相互监督。我会努力并且坚持跑步的。
跑步随笔 篇2
我很喜欢这里的运动场,不大不小,刚刚好。
我喜欢跑步锻炼身体,每天只跑三圈,不多不少,但是这是我的方式。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无形的财富,所以我每天都要坚持跑三圈,虽然有点累,但是我一定能够而且必须要坚持下去,必须要每执行,当然了,这也是一种乐趣,我乐在其中。
每天让全身的`细胞运动一些,相信这也有利于身体健康的恢复,如果下雨就改成室内跳跃200下,总之除了工作意外,我将跑步当成最重要的事。
跑步除了可以锻炼身体之外,还能让我变得更自信,走起路来雷厉风行,干起活来干脆利索,毫不拖延。
综上所述,我一定会每天坚持三圈的!加油!
跑步随笔 篇3
完《名人传》这本书,我感到名人的精神是震撼人们的心灵的。这本书里的英雄,不是走遍天下无敌手的江湖豪杰,也不是功盖千秋的大伟人,这里面的英雄具有一种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使他们勇敢地与困难作斗争。
贝多芬出身贫寒,他很小就辍学。他的一生坎坷不平,他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他孤独的活着,他惟一的亲人辜负了他,他内心受到沉重的打击,可他还坚强活下来。他没有一个朋友,他就像与世隔绝……虽然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一直痛苦的活着却创作了不朽的传世之作,大部分都是他耳聋后创作的。他最后终于战胜命运,战胜疾病,战胜痛苦,战胜听众的平庸,战胜困难和障碍,攀上生命的巅峰。贝多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不肯屈服于命运,他改变了命运,他的精神震惊全世界。
米开朗琪罗出生在佛罗伦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艺术功底。他的祖国多灾多难,他眼看外族入侵,人民受到奴役,自己的作品毁于战乱,他受到别人的折磨,他的家族向他索要钱。他一生依附教皇,为教皇做事。教皇为自己树立碑立传,使米开朗琪罗达不到自己的理想。他一生遇到许多困难。他坚持,为了自己的理想,他活到了70多岁。
托尔斯泰出生于富贵家庭。他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他有很高的文学天赋。他曾经获得成功,但他蔑视自己拥有的一切。他不肯享受生活,不肯虚度年华,他想要通过照福人类来体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他弘扬真正的基督精神,对自由主义的蔑视。
我们要勇敢的与命运作斗争,只要你不屈服于命运,总有一天你会改变命运。人生就是奋斗,幸福就产生在奋斗之中,命运是自己掌握的。
跑步随笔 篇4
死琢磨的多了,透了,反倒懂得了该怎么活。
好好爱自己!
真正爱自己!
这里涉及什么是真正的爱的问题。爱,是我们一辈子要学习的能力。太多人借着爱之名伤害着彼此。感兴趣的可以看看《爱的能力》这本书。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爱自己的问题。以前我们接受了太多爱自己是自私的理念,如果你明白了什么是爱,真正爱自己的问题,那么你就会明白,爱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最近每天和一个50多岁的阿姨晨跑,我跟她聊我看到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活到这个岁数,眼界越活越小,觉得很可悲。
她跟我说,现在这个世界,我们永远不懂意外什么时候降临,所以不要想那么多,不要犹豫那么多,不要等,不要混,想做什么就去做。
她跟我说了,她和她老公年轻时候一件事情,那时她老公在单位负责采购,可以开车到处逛,她提出想让他带她去逛逛,每次都说下次吧,以后有的是机会。她笑着说,等到现在退休了也没实现。
不要等,不要混。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终点是死亡。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向死而生。
所以我们不用思考死的问题,只需要想怎么好好活着就可以了。
跑步随笔 篇5
我很喜欢下雪,妈妈告诉我,在我出生那年下了一场很大的雪,可惜我没看到。天气预报说,近日会有一场大雪。我好期待这场大雪。
终于下雪了,早上我打开窗户一看,哇!好美啊!只见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上飘落下来,就像蒲公英带绒毛的种子一样。不一会儿,屋顶白了,像戴上了一顶白色的大帽子;树上白了,像披上了银白的冬装,地面上铺上一层薄薄的雪,像一条条白色的围巾。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堆一个大雪人,于是我戴上帽子到外面去铲雪,可是雪太少了,堆不了雪人。好失望呀!
雪不停地下着。中午,爸爸妈妈决定带我到森林公园去玩雪。进入森林公园,我们仿佛来到了雪白的童话世界,这里的雪好大啊!地上铺着一张洁白的地毯、树木们都穿上了白色的衣服,小花小草都盖上了一层厚厚地棉被。一下车我和爸爸就打起了雪仗,“嘭”的一声,爸爸的雪球扔进了我的脖子里,好冰呀!我赶紧捧起一堆雪捏成雪球扔向爸爸,爸爸像兔子一样跳开了,我和爸爸在雪中追逐着、笑着……
我请爸爸帮我堆一个雪人,爸爸让我先滚一大一小两个雪球,我先把雪捏成球状,再滚呀滚呀,雪球越滚越大,胖乎乎的身体就做好了,爸爸用锹把雪人的身体修好看一点,头放上去,雪人的模样就出来了。然后我们用树叶做雪人的眼睛和嘴巴,树干做雪人的鼻子,雪人的一只手是用我们带去的铁锹做的,另一只手是用树枝做的,我又找来一个小桶做雪人的帽子,用爸爸车里的毛巾做雪人的围巾,啊!可爱的雪人终于做好了!妈妈说这个雪人是世界上最丑的雪人。但是,我仍然喜欢它。
最后,爸爸用雪堆出了“20**”,负责拍照的妈妈赶紧让我们摆了个pose,为我们拍下了一张有趣的照片,留下了这美好的记忆。
跑步随笔 篇6
我有一个学生是学舞蹈的,她告诉我,舞蹈老师对学舞蹈的女孩子要求相当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程度,老师曾经这样教训她们:“当你练舞特别累想休息的时候,就问自己:我死了么?如果回答是‘没有’,就要继续练。什么时候练死了,就可以不用练了!”
其实,不止是练习舞蹈,一个人想在他所在的行业出人头地,都要付出远远超过常人想象的努力和心血。
2002年,我在北京工作,住在清华大学旁边的小区里。傍晚经常去清华大学的田径场散步。有一次,妈妈从老家来北京看我,我就带她去田径场散步,看到这样一幕:
一位年轻的.教练带着二十多个7-10岁的孩子来到场地练习长跑。做完准备工作,教练一声令下,孩子们开始一起奔跑。一圈,两圈,三圈,孩子们都跑得大汗淋漓了,有些孩子们的体力渐渐支撑不住,他们之间的距离也渐渐拉开了。年纪大一些的孩子跑在了前面,年纪小一些的孩子跑在中间,两个小不点(看样子只有五六岁的样子)跑在了最后。20分钟以后,年纪大一点的孩子都跑完了规定的圈数,只有那两个小不点还差两圈没有跑完,看得出来他们已经没有力气了,一开始我以为教练看到这两个最小的孩子支撑没下来就会让他们停下来休息,但是没想到教练根本就没有让他们停下来的意思。他们虽然支撑不住了,但是没有教练的命令,也没有一个敢停下来休息,他们一边大口喘着粗气一边吃力地向前奔跑……
跑到最后一圈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实在太难受了但是又不能停下来,就开始哭,随后另外一个孩子也开始哭,最后两个孩子一起哭,但是让我震撼的是他们虽然在哭,但还是咬牙坚持着奔跑,最后让周围所有人动容的是——两个小家伙手牵着手,肩并肩,一起哭着向前奔跑!看到这里,周围清华大学的学生,我的妈妈还有我,都为他们鼓掌,呐喊:“加油!”
年龄那么小的孩子居然有那么强大的自律能力,忍受着身体上巨大的煎熬,还是不断地朝着目标奔跑。这一幕,永远在我们的心中顶格,化成一股永远激励着我的力量。
众所周知,如果想成为一名长跑选手,最重要的就是自我训练。而自我训练最最重要的就是强大的自律。如果规定自己早上跑一千米,有的人坚持不了几天,就开始找各种各样的借口赖床,最后就不了了之。
有的人可以坚持的久一点,平时可以坚持训练,但是遇到比较大的风雨天,还是会松懈下来。
再有些人,可以坚持得更深一些,即使遇到风雨也坚持每天的训练,而且逐渐加大长跑的时间和强度,并持之以恒。
但是,真正的绝顶高手与普通选手的最大区别,就是二者面对狂风暴雨的天气使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在大风呼啸,风雨交加的天气,普通选手连门外都不愿意多看一眼,舒舒服服地躺在床上休息。而高手一定是继续在风雨中训练,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到家里。擦把汗,换件衣服,再回头冲进屋外的风雨。
绝顶高手,永远不跟别人竞争,永远与自己竞争。
他们会有一种时刻都高于常人的“自我要求”,这种要求体现了他生命的最大价值。他会为了这个要求而释放全部的生命潜能,充分地绽放,从而实现难得的自我跨越。
哭泣着向前奔跑,这就是草根青年们对待生命真谛的最最真实的态度!
跑步随笔 篇7
“纳米比亚,是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国度。”这是带领摄影师团队深入纳米比亚,连续数周进行深度创作的摄影家郑良发,接受本刊采访时的第一句话。他说:“任何词汇,都难以充分形容那段奇妙旅程上的美丽与风情,因此我只能这样简单地感叹……”
如果说,非洲大陆是披在地球上的一块绚丽头巾,那么,纳米比亚绝对是其中色调最丰富的图案:浩瀚的大西洋依偎在延绵的海岸,带来绸缎般的蓝色柔情;海浪的冲刷将海岸打造得千奇百怪,恍若妖怪幽灵,恐怖而鬼魅;千百年本格拉寒流和干燥的南风日夜交替,将海岸上的一切都风化为细沙和粉末,蔓延成一片动人心魄的红色沙海……
但是,苍凉并不意味着一无所有。大自然只是在用某种特殊的方式,向我们揭示着伟大的造化秘密。这些秘密埋藏于纳米布沙漠中,雕刻在颓废方丹的岩石上,凝固在骷髅海岸的残骸与蜃景之间……
从世界上最古老的大漠沙丘,到骷髅海岸从未磨灭的鬼魅,大自然在纳米比亚雕刻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旷世美景,为蛮荒与苍凉做出了最精彩的诠释。在占了纳米比亚国土面积四分之一的沙漠中,红色沙流妖艳似血。随着太阳的轨迹和光线的变化,沙流的颜色也不断变幻,配合着形态怪异的枯树和沙丘,带来一种宛如隔世的荒凉之感。它或许没有撒哈拉的浩瀚,但它有世界上最变幻莫测的多彩沙丘,有寿命超过千年的草本植物,还有巨大的星形山脉,以及干涸的盐田自然风化而形成的绝妙纹理……而在非洲大陆上,野生动物是永远的主角。纳米比亚虽然没有肯尼亚动物大迁徙那样的震撼场面,但野生动物的多样性毫不逊色:从犀牛、大象到猎豹、狮子,从猞猁、豺狼到各种羚羊,当然也不乏羽色各异的鸟类,大的有在平川上奔跑的驼鸟、在蓝天翱翔的秃鹰,小的有袖珍的伯劳、金丝雀……由于它们大部分生活在远离人类活动的区域,因此显得更为自由、野性。摄影团从首都温得和克出发,感受人与动物的共存和斗争;在埃托沙,近距离接触野生动物,与这些自然的精灵亲密交流;当乘坐飞机飞越沙漠与海洋时,摄影团从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领略到了生命的自由带来的`震撼。
除了宛若蛮荒的自然景观、丰富的珍稀野生动物之外,这片奇幻的土地也记述了无数子民的传奇故事。从15世纪开始,为了逃避殖民掠夺带来的灾祸和战乱,许多部族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慢慢被遗忘在现代文明的视线之外。时至今日,有些部族依然保留着一部分原始而野性的生活习惯,成为非洲大陆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17世纪,辛巴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如今,他们依然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红泥人”。
还有一些从更早时代走来的种族,同样远离现代文明。纳米比亚的沙漠地区大多因为缺水而不宜居住,但依然有一个族群生活在其间,那就是大名鼎鼎的布须曼人,也叫“丛林人”。他们随着季节的变迁,追随动物的迁徙路线而扎营暂居,因此他们依然是纳米比亚各族中唯一没有传统领地的族群。
大西洋的洋流和从印度洋吹来的海风,一热一冷地拥抱着纳米比亚所在的西南非洲,无数岁月雕琢,创造了奇特的生态景观和原始民俗文化。在采访的最后,摄影家郑良发深有感触:“如果想见识地球上最原始的生态景观,最好的选择就是去纳米比亚;如果想要了解人类最原始的生活状态,那么一定要到纳米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