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2023/12/24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家乡的元宵节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1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很热闹的。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了!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了。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了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了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还有的被开发成了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2

我是非常喜欢过元宵节的。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时间允许我都喜欢回老家过,因为在我的老家闹元宵才是正月里的重头戏,从正月十三开始,家家户户开始张灯结彩,大红灯笼从顶楼一直一溜烟地挂到一楼,门外的走廊上挂满了一盏盏精雕细琢的大木雕灯,到了夜晚这些灯全部被点得贼亮堂,光这些就足以把节日的喜庆渲染的一览无余,更不用说还有那些闪烁的彩灯也不偷闲来凑热闹了……

上面的这些还都不算什么,在我们老家闹元宵最热闹、最让人尽兴的就数那迎龙灯。龙灯在我的家乡意味着神圣、节庆、吉祥,会给大家带来好运,所以每次迎龙灯前,有把稻草窝成一个团点燃,准备去迎龙灯的人从火上跨过驱除邪气,以自己神圣干净的躯体去迎龙灯的`习俗。龙灯的头和尾都是用蔑等原料扎成龙的样子,然后用白纸糊上,彩绘上龙的花纹,把龙头、龙尾打扮的非常的高大威猛、栩栩如生,与传说中的龙一样。龙身是由每家每户的板凳灯组成,每桥板凳灯上扎两个非常漂亮的花灯,上面还点缀着美丽的插花呢;当然板凳灯也有很简洁,简洁的就只有两个清一色的灯笼组成,但是即便是清一色的灯笼组成,当灯亮起来时在那夜色中也是非常亮人眼的。当夜幕降临时,在锣鼓的喧天声中,在烟花爆竹的嘭啪声中,在大人孩子的喧笑声中,龙灯缓缓起舞了……龙灯所到之处,人们都蜂拥相迎,眼中到处是烟花所闪过的美丽、那些腾空而起的的烟花把夜空装扮的异常缤纷妖娆;耳中到处是鞭炮的劈啪声、锣鼓的喧天声、人们的欢笑声;鼻中所嗅到都是“硝烟”味,空气中到处传递着人们的幸福、兴奋、开心……

龙灯就在人们这样的期盼中开始表演了,在那笔直的街道上开始了“拉灯”,“拉灯”就是龙尾想要当“老大”,不愿意跟着龙头走,所以倒转过来往回跑,迫使龙头往回倒,等龙头反映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当然不愿意放弃做老大的机会啦,就会使出所有的劲继续往前跑,这样一来拉锯战就展开了,哪边的人力量大,哪边的人跑得快,龙就往哪边游动,随着龙灯来来回回的游动,锣鼓鞭炮在边上不停的凑热闹,龙灯越拉得欢,鞭炮也越放得欢,锣鼓也敲得越急、就象战场上的战鼓在擂动,人们也笑得更欢、哄也起得更带劲……有些时候由于人们使出的力量不均衡,龙灯中间可能被拉断了,而两边的人们还在往各自的方向飞奔,等到龙头发现自己的尾巴不见了时,龙头只有放下架子在锣鼓唢呐声中回头寻找自己的尾巴归队,这个时候龙尾就象一只斗赢了的公鸡似的,神气地等着龙头用鞭炮和锣鼓唢呐去赔礼道歉……一直到迎龙灯的人们跑累了,龙灯才缓缓的继续前行,远远望去那蜿蜒的龙灯真的就像是一条游动中的龙,随时准备腾空舞起。

龙灯的精彩不仅仅“拉灯”,更精彩的还有“偷灯”和“赛高”。当龙灯到了比较宽广的操场上时,龙尾就悄悄的把龙头围在了操场的最中央,而龙头发现被包围时当然是想突围了,所以就试图着左冲右突想冲出重重包围圈,这就是“偷灯”。正当这条龙灯在这边突围时,恰缝来了另外一条灯,这个时候“内战”就暂时被搁置在一边了,两条龙之间就展开了“竞美”比赛,当两条龙的龙头迎面相聚时,迎龙头的人们就尽量把自己的灯高举,比赛谁的龙姿态更高昂,这就是“赛高”。由于我们是在镇上,过元宵时几乎每个村都有龙灯,所以经常是好几条龙在同一个操场上“短兵相接”,记得最多的时候是九条龙在一个地盘上盘旋争夺,那一个个高昂的龙头此起彼伏,让人目不暇接,那么多绚丽的灯把那黑夜几乎折腾成白昼了,整个操场就只看见一片旋转的灯光……那灯旋转着旋转着,把人们所有的欢乐、把整个元宵都带进了那旋转而开心的世界,把人们带进了灯的五彩缤纷,带进了欢乐的顶峰……

我们家乡的元宵节不仅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就是山上也会被一盏盏红红的灯所装扮的,那是后辈在自家的亲人坟前点亮的灯,那是邀请已逝亲人一起欣赏一起闹元宵的灯,那是思念亲人的灯……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元宵节,是否是很热闹呢?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3

新春佳节的鞭炮声刚刚散尽,十五的元宵节紧随而至。人们在着喜庆的日子里,吃元宵、观花灯、放鞭炮。

晚饭后,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到了市委广场。今夜的市委广场真是灯火通明,亮如白昼。来参加牛年等会的人好多呀,放眼望去,好一片人群,真是人山人海!

河畔上的人群犹如两条江河,溢出了东辽河欢快的“流”着。小一点孩子,坐到了爸爸的肩上,成了人海江河中的一座座无名“小岛”。

随着拥挤的人群我们看到了一艘大船,底下的两层是用蓝色的冰块做成的,船上挂着一个帆,帆上写着“一帆风顺”几个金碧辉煌的大字,我想家乡辽源的美好前途一定会一帆风顺发展下去。

再往右走,看到的便是一个灯笼的世界了。大大的灯笼挂满了假山,灯笼上写着十二个大字“快速发展的辽源牛年更牛气”灯笼前面是一个金色的牛,牛的全身都是金的,真可谓是金牛贺新春啊!

在市委广场附近,我们又观赏了礼花。仰望天空,漫天华彩,风流云散,千娇百媚,绚烂多姿,华光熠熠,五光十色,美不胜收。有的像绽开的金菊,有的如怒放的牡丹,有的似清秀的郁金香,有的像飞船,有的像流星,有的像水帘,有的像银柱,一朵朵,一串串,一条条,那种景观实在是太美了。哎呀,我实在想不出什么好词了。总之,这彩灯,这烟花,使元宵之夜更加欢腾。

俗话说的话:十五十六走。百病。可街上好几万人“走百病”的人流,可真叫壮观那。这是自春节以来最热闹的一个晚上,这已成为家乡一个风景、独特的风景。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4

又是一年清明节,一大早我就起床了,今天我要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尧帝园给奶奶扫墓。天灰蒙蒙的,下起了毛毛细雨,不禁让人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来。

尧帝园人山人海,到处是前来悼念先人的人们。每年的清明节我们都会拿着鲜花、果品食物上山来给奶奶祭扫,以寄托我们对奶奶的哀思。爸爸、妈妈先把果品食物等供品摆放好,燃放了一串鞭炮,点燃了两个香烛,再点上三炷香插在奶奶墓前,还在墓碑上贴了三张红纸以告诉奶奶我们来看过她了。我把手中的鲜花轻轻放在墓碑前,然后我们全家恭恭敬敬地朝着奶奶的墓碑三鞠躬,接着我和爸爸妈妈给奶奶烧了好多纸钱,我一边烧一边对亲爱的奶奶说:“奶奶,我出生后您只见过我一面,虽然当时您已卧床不能动,可见到我时喜欢得不得了,抱着我一直舍不得放手。您是在我满月的那天因病重去世的,您临走时还老念着我这个小孙子呢,可惜呀我都没来得及得到您的疼爱!亲爱的`奶奶,又是一年清明,我们全家又来看您了。奶奶您放心吧,我已经长大上小学了,长高也长胖了,我戴上了红领巾,当上了班长,还得了三好学生,我向您保证一定要好好学习,做个好孩子,希望您在天上保佑我健康成长,保佑我们全家平平安安,快快乐乐!”最后等香烧完了,我们又放了一串鞭炮,收拾好供品就回家了。

这就是我在家乡过的清明节,我们用扫墓、点鞭炮、烧纸钱等这些活动来表达对亲人对祖先的一种深深的悼念。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5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当我看到这首诗时,就会想起家乡的清明节。

清明节那天,村子里一下子变得很热闹了,外出的人会不约而同地从四面八方赶回来。家乡的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

一大早,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把准备好的酒菜、年糕、香烛和纸钱一起放进担子里,由爸爸挑着,我们一家人向墓地前进。

一到山上,我们就看到田野里的小草钻出来了,嫩绿嫩绿的。漫山遍野的映山红笑红了脸。小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啊,春天真美!

不一会儿我们就来到了墓地。爸爸一放下担子就拿起锄头把坟前的杂草清理干净了。奶奶就把那些酒菜和年糕拿出来整整齐齐地放在坟墓前,说是要给太公太婆“吃”。接着我们就恭恭敬敬地祭拜太公太婆了。奶奶还许了很多愿,祈望太公太婆能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的,大人们工作顺利,孩子们学习天天向上。然后奶奶把带来的那些纸钱烧掉了。奶奶说:“只有把纸钱烧掉了,才能给太公太婆用。”最后爸爸拿出鞭炮,噼里啪啦地放了起来。因为太公太婆在山里太寂寞了,就放鞭炮热闹一下。放完鞭炮,收拾一下东西,我们就要回家了。等到明年的清明节再来祭拜。

回来的路上,妈妈说:“我们不光要祭拜先人,更要孝敬在世的长辈。”我听了使劲地点点头。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6

正月十五,正是元宵佳节。天上那闪烁的孔明灯。美丽的烟花,地上那欢乐的儿童,满怀笑脸的大人们,都让人萌生一种节日的喜庆气氛……

大街上人山人海,传来一阵阵甜甜的笑声,我看到漆黑的天空,有着闪烁的会飘动的“星星”,原来是那是人们放的孔明灯。望着它,从地上一点点的升上天空,好像很想快点的投入到天空中的怀抱里。“真想买个孔明灯哟。”我心里想,并争取妈妈的意见,妈妈同意了。於是我去买了一盏。

到了天台,我急忙把孔明灯展开。有一个说法:“在孔明灯上写上自己的愿望,会美梦成真的。”我赶紧拿起笔甜甜美美的写上了自己的愿望,找来了哥哥,帮我点上蜡烛,刚刚点亮就飘上去了。放之前还是大的,可到了天空中却一点点变小了。

孔明灯飞走了,寄托着我的愿望,渐渐的消失在天空中……

元宵佳节可真好啊!大街上,小巷里大家聊着,可真是热热闹闹的。真想下一个元宵佳节快快来到,那该有多好啊!

家乡的元宵节散文 篇7

在我的老家,有着过完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的习惯,元宵节无疑把从除夕开始的喜庆气氛又推向一个高潮。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据资料记载,大约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在中国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代,赏灯活动兴盛。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写道:“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写了元宵夜赏灯的繁华景象。到明清时期,元宵节与春节、中秋节一起被称为中国民间的三大传统节日。“元”指月亮正圆,“宵”是夜的意思,所以元宵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元宵节,民间多吃元宵(汤圆)来应节,象征家人团圆。此外还有挂花灯、猜灯谜、迎紫姑、踩高跷、舞狮、舞龙等民间娱乐活动,元宵节也称上元节或灯节。

元宵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情趣盎然的元宵吟灯联。北宋时,有个叫贾似道的人镇守淮阴(今扬州)时,有一年上元灯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唐诗诗句作门灯联牶“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赏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小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皆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佳节,张府照例张灯挂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试子“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思索时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顿时领悟,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恐怕是北宋王安石妙联为媒的故事了。王安石20岁时赴京赶考,元宵节路过某地,边走边赏灯,见一大户人家高悬走马灯,灯下悬一上联,征对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见了,一时对答不出,便默记心中。到了京城,主考官以随风飘动的飞虎旗出对“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即以招亲联应对出,被取为进士。归乡路过那户人家,闻知指亲联仍无人对出,便以主考官的出联回对,被招为快婿。一副巧合对联,竟成就了王安石两大喜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如今读来仍趣味无穷。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唐代诗人张悦也曾用诗赞道“花萼楼门雨露新,长安城市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把元宵节赏灯的情景描述得淋漓尽致。李商隐则用“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的诗句,描绘了当时观灯规模之宏大。值得称道的,还应首推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这里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盛况,却蕴含着十分欢乐愉悦热烈熙攘的场景。

宋代的元宵夜更是盛况空前,灯市更为壮观。苏东坡有诗云“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也有诗写道“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诗中的“影灯”即是“走马灯”。大词人辛弃疾曾有一阙千古传诵的颂元宵盛况之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花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充满诗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节,往往与爱情连在一起。历代诗词中,就有不少诗篇借元宵抒发爱慕之情。北宋欧阳修词“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抒写了对情人的思念之苦。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的喜庆关键就是在“闹”字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所居住的矿山为丰富矿区居民的节日生活,每年元宵节矿里都组织职工开展迎紫姑、踩高跷、舞狮子、舞龙灯等娱乐活动。一听到锣鼓响,全矿的孩子们都跟在长长队伍后面,满矿区的跑。队伍所到之处家家放鞭炮迎接整个矿区都图腾,成了矿区节日里一道亮丽的风景。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发展,各种娱乐活动的多样化,矿里已好多年没有举办舞龙灯活动了,节日里的矿山一下子冷清了很多。在看够了电视里娱乐节目的荒唐恶搞后,人们更加流露出对传统民娱活动的喜爱,爱他的热闹,爱他丰富的文化底蕴。

元宵佳节除了观灯游艺之外,还有吃元宵的食俗。元宵又名汤圆、说团、圆子等。元宵节吃汤圆,最早见南宋诗人宋必大的《平园续稿》,书中有“元宵煮食浮阔子,前辈似未曾赋此”的记载。宋时的浮圈子,亦名汤团。到南宋,仅临安的上元节食品,便有乳糖圆子、山药圆子、珍珠圆子、澄沙圆子、金桔水团、澄粉水团和汤圆等。记得小时候物质贫乏吃顿汤圆还挺难,母亲往往用小米磨成粉做成圆子,然后把圆子放入稀饭锅里煮熟给我们吃,虽然这种圆子寡淡无味可在物质贫乏的当时吃起来同样挺甜。现在条件好了超市里各色时尚汤圆都能买得到。有思念、稻香村、三全、好利来、湾仔三等,品种齐全,有清香怡人的黑芝麻汤圆、爽口润滑的麻蓉汤圆、酸甜开胃的山楂汤圆、口感细腻的豆沙汤圆、甘香可口的莲蓉汤圆以及香糯醇甜的枣泥馅汤圆。还有时尚的巧克力汤圆、叉烧汤圆、莲香汤圆、五仁汤圆……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白白的、圆圆的汤圆,取的就是团团圆圆、吉祥如意的好彩头,象征着团圆、象征着幸福。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元宵节已不仅是个吃和玩的节日,更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