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随笔
老地方整理的红楼梦的随笔(精选3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红楼梦的随笔 篇1
红楼梦是小说,这一点我在红楼梦随笔(一)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何谓小说?我对它的定义就是庄严的谎话。说“谎话”,就是针对于虚构、构思而言;说“庄严”,是针对于它严肃、严谨而言。所以,小说绝不等同于胡编乱造,更不等同于普通意义的所谓谎话。小说是浓缩生活、表达思想、抒发情感,而这一切,全得按“事体情理”,不然,就会给人感觉偏离生活,不会给人以感动。
红楼梦第一回,有石兄与空空道人一段对话。石兄是谁?是曹雪芹,他到人间后挂在了贾宝玉的脖子上。
或有红迷朋友要问,这话从何而来?从“落堕情根”来。红楼梦第一回说女娲炼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多了一块便弃在青埂峰下。脂批朱笔眉批:妙!自谓落堕情根,故无补天之用。--当然,曹雪芹并非“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而是封建社会瞎了眼,随意埋没人才。--另外,我们还有许多证据可以证明石兄就是曹雪芹,但在此为文章简练,一概省略不提了。
石兄(曹雪芹)针对空空道人说无朝代年纪可考,怎么回答?--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如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别致,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这说明小说的朝代年纪在曹雪芹眼里根本是无所谓的,更不必拘泥。换句话说,曹雪芹明确表示红楼梦没有朝代年纪,当然也不受朝代年纪所限。如果哪位君子有瘾一定要深究,那不妨自己添缀汉唐等年纪就行了。另外,我得请读者注意,曹雪芹并不否认红楼梦里存有一定比例的“野史”。
石兄曹雪芹针对空空道人所说“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又怎么回答?--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特多。--这里,反映了曹雪芹反对程朱理学,赞成适趣闲文。所谓适趣闲文,正与程朱理学相对应,是指人类天性。
接下来,曹雪芹对“历代野史”表现出了明显的憎恶,又对“风月笔墨”、“佳人才子”进行了逐一批驳。曹雪芹豪迈地声称自己的红楼梦“虽不敢说强似前代书中所有之人,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破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徒为供人之目而反失其真传者。”这里面,“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反失其真传”等等,经常被人偷换概念。明摆着,曹雪芹所说,是指红楼梦故事情节、人物刻画必须符合生活中“事体情理”,而不是指红楼梦里暗写的清史。--事实上,红楼梦中所谓“清史”,其实有限。通常情况下,曹雪芹只能有意无意、见缝插针、随手隐射而已,但绝不是也不可能每人每事都有隐义,都有“微言大义”、“春秋笔法”。红楼梦说是一手两牍,但要做得非常完美、天衣无缝毕竟不能够。更多的情况下,曹雪芹的“一手两牍”表现在诗词创作中,而“一声两歌”表现在故事情节中,也就是含沙射影、一语双关。
空空道人被曹雪芹说服之后,准备将石头记抄录下来,问世传奇,其间有一句重要的话叫“大旨谈情”,这就将红楼梦作了定性。所谓“大旨谈情”,就是不干涉时世之意。--当然,是不是真不干涉,只有深入研究红楼梦才能知道。好在红楼梦并非传世小说,在当时也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传阅,所以一时半刻,曹雪芹不会大祸临头。
“大旨谈情”另外意义是说红楼梦谈情说爱,要将儿女真情发泄一二。有人认为红楼梦是以谈情说爱掩盖政治斗争,这样说法,显然并不妥当,有违作者之意。
红楼梦接着写了五个书名,它们分别是《石头记》、《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其实这五个书名,在曹雪芹在世时,惟有《石头记》与《红楼梦》并传。另有一个《风月宝鉴》,是红楼梦雏形,早已被曹雪芹弃之不用。至于《情僧录》,是曹雪芹信笔所至,点题所需,其实世上并没有题名为《情僧录》的这样一部书。
最后是《金陵十二钗》,我认为也没有。因为《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重要补充。书中曹雪芹不可能在吴玉峰题名叫《红楼梦》后去重复此题名,这样,无疑会暴露作者乃曹雪芹,而吴玉峰只是曹雪芹的一个化名。在当时,文字狱极其猖狂,曹雪芹说自己只是一个披阅增删者,否认自己是红楼梦原创作者是完全明智的,也是让人完全可以理解的。
接下来,“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该如何理解?对于这十六字箴言,红学前贤已经说得够多,不必我再来费辞。我只能说些新鲜的。我认为这十六字箴言,是书中贾宝玉一生经历。其实,空空道人也就是贾宝玉。何谓“空空”?一僧一道也。无论僧与道,都是空空。在红楼梦里,僧道不分,形影不离,他们是贾宝玉成为情僧之前的幻影,或说隐射。从空到空,自然毫无意义,是让人走向死灭。当然,我们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走向死灭,但我们珍视的是这生命的过程,绝不能虚度。在生命过程中,“情”字大放异彩,贯穿人生,当人如同凤凰涅槃就会大彻大悟,是为情僧,而贾宝玉就是情僧总代表。
僧与道,曹雪芹并不反对,但曹雪芹反对缺了情字的僧与道。或许红迷朋友要问,僧与道怎么能与情字挂钩?确实的,僧与道与情字水火不容,但问题是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非常特殊,他最终会超越释迦牟尼、元始天尊,成为情不情的情僧!--当然,这些都是我“探佚”所得,红迷朋友如有兴趣,可参阅我其他有关论文,在此我不予重复。
是的,红楼梦别开生面,打破历来巢窟,想前人不敢想,发前人未敢发。所以红楼梦万古不磨,千秋光耀,永照人间。
红楼梦的随笔 篇2
谁都知道,红楼梦是曹雪芹写的',他在书的一开头便亮出了“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接着又表明了他写书的动机、目的--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以告普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则一并使其泯灭也。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故曰’风尘怀闺秀’。
上面一大段文字,如果总结就是两个字:自传。但这自传是经“梦幻”之后得来,故与真正意义的“自传”大不相同。换句话说,这“自传”里有真有假,也就是作者所谓“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叙出。
那么,这究竟是何意呢?这是作者表明红楼梦乃小说,暗示贾宝玉乃曹雪芹之影,但又不是曹雪芹。说他真,是贾宝玉思想理念反映了曹雪芹;说他假,是贾宝玉相貌、经历、性格、所处环境等等与曹雪芹大不一样。这里面关键点在于“梦幻”两字。曹雪芹所谓“梦幻”,在我的理解中,也就是对来自自身的素材的提炼、加工乃至于虚构,实际上,“梦幻”两字表明了作者的艺术构思之过程。
有人把“梦幻”说成是曹家繁华如过眼烟云一去不返,所以在曹雪芹眼里犹如“梦幻”。这样解释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准确。我认为“梦幻”重点是指小说构思、创作,而不是指曹家由盛至衰。为什么呢?因为曹雪芹说得很清楚:故将真事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真事,指清宫秘史,也就是脂砚斋兴趣之所在;“假语”指贾府故事,也就是红学家兴趣之所在。但这贾府故事,事实上却入木三分地总结和概括了整个中国2000余年的封建主义社会。
这就要说到所谓“一声两歌、一手两牍”了。这话是浙江德清戚蓼生说的,他是进士出身,又为官几十年,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目光如炬、深入骨髓。事实上,红楼梦“表里皆有喻”,贾府一层,清史一层。问题是我们应以哪一层为重点。我认为,我们应以贾府为重点,虽然是“表面”,实质上却是历史的浓缩和再现。
在“作者自云”里,作者说自己“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这毫无疑问表明作者是充分享受过锦衣玉食、大富大贵生活的,所以曹雪芹生年应该远在曹家被抄之前许多。如果说曹雪芹生年在1724,则曹家被抄时雪芹才四五岁,根本不能说以上那些话。作者在写红楼梦时显然已经贫困潦倒,说“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他写红楼梦时年近三十,这有“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为证。“半生”当然是指年近三十。
“作者自云”还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但结局是这些女儿全都红颜薄命,极清楚地表明了红楼梦主题乃是“千红一哭悼红楼”。书中贾宝玉实乃护花使者,青帝无疑。
那么作者说自己“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规训之德,已至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之罪”我们当如何理解?应当说这是自嘲或说是反话。我们看红楼梦第三回宝玉二首《西江月》,难道不正是如此么?
或有朋友要说,“作者自云”,你怎么能把它完全当真话?我反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把它当假话?是的,“作者自云”里有真有假,但我在上面已经把真假分得清清楚楚了。这“分得清清楚楚”,不仅是我对“作者自云”已进行了深入解读,也是我对红楼梦全面地深入研究后所得出的正确结论。我想,我这点自信还是有。
红楼梦的随笔 篇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讲述上层社会中的四大家族为中心图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把一个个的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有以神话故事中的女娲为开头引出着一故事——石头记。有以甄隐士为线索开始即结束了整个的故事。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又一个国度——英国。她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杰出的、有天赋的,剧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亚。他用他毕生的经历发扬了本国的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戏剧。那时一个民族,他那时代不灭的灵魂,以各种形式表现着自己、充实着自己。正如莎士比亚与戏剧的微妙关系一样,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灵魂的一部分。与其说他是异步伟大的巨著,不如说它是中国通史。
与其说那是写贵族的生活,不如说是当时时局的真实写照。从一点点的细节来讲,那种语言的魅力体现出来,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塑造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从人物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张一弛。一丝一毫无不张显出人物的特点,可以说那种语言的叙述找不出一斯破绽。而从中又可以看出一个民族发展的问题,具体的症结,具体的民生国计,无不与此相关联。这不只是一部文学作品,又是一部柬书。
前面说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后四十回我认为恰恰相反。从中有许多的破绽,例如贾宝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经暗示到其是一悲剧人物,而到高鄂的笔下它又成了一个乐于学习又参加考试而考取举人,从一个顽童到一个好学之人,这中间几乎没有什么衔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后又丢下已经怀孕的宝钗出家为僧。而且据说高鄂是因为一个上任的资助,取续写红楼的,我认为一个初衷就不那么纯洁的人,并且也没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写的《红楼梦》。是无法写好的。再说想象曹雪芹一样的来刻画人物是非常难的,不是容易达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这四十回不写,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还是听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