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山的散文

2023/12/25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描写山的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描写山的散文 篇1

古人说,“仁者乐山”,我不敢以“仁者”自居,但出生后取名就含有“山”字,冥冥之中,山与我,似乎有着割不断的情缘。

我总觉得,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血脉相通的。遥想两千多年前,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便觉山是人类的老师,它教人开阔眼界,神游八荒。试想,置身于秀山峻岭,侧耳有虫鸣鸟唱,松风阵阵,举目是浓绿滴翠,雾岚戏风。到得山顶,又觉天高地迥,万里风来,群峰皆伏于下,于是陶然悠然,顿生逸兴飞扬之感——山,可谓人的怡情之师。

时至秦朝,面对无情的逐客令,丞相李斯写道:“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山,告诉我们:要有宽广的胸怀。它正是这样,既接纳每一块奇石,也接纳平凡的泥土;既接纳参天大树,也接纳歪树残枝;既接纳百鸟歌唱,也接纳虎啸狼嚎。只要你来,山都无所嫌弃,平等相待,给你生存的空间,居住的自由。它兼容并包,厚德载物,拥有一个博大而宽厚的心,同时也成就了自己耸入云霄的雄姿——山,可谓人的智慧之师。

到了宋代,一座褒禅山,让王安石更坚定了变法的决心:“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故非有志者不能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登山之路,崎岖难行,荆榛挡道,乱石嶙峋,高崖峭壁,横入苍暝。经千难,历万险,到得高处,蓦然云开日现,光芒万道,照彻雾海云天,“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名言,会强烈地撞击你的心扉。你明白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训,强烈的进取精神由此迸发——山,可谓人的砺志之师。

游山之后,苏东坡把墨迹留在庐山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其实,观山所得,还因内容而有别。试问,谁能说得清,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寄情于山,有多少英雄豪杰曾经驻足于岭?他们或留下高雅的情致,或谱写血染的浩歌。欣赏他们笔走龙蛇的诗文,可感知其心迹志趣。察看他们残缺斑驳的遗迹,可以体悟历史的深远厚重——山,可谓人的博学之师。

南宋诗人杨万里写道:“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下山,翻过一座山梁,迎接我们的依然是山。伟人毛泽东年轻时就倡导“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神”,登高山,入森林,可以强健体魄。行走山中,观猴猿竞攀岩,兔走狐追,鸦雀争食,人亦可萌生野性,欲大吼奔跑,展脚伸拳,摆脱平日里身心受到的种种束缚、压抑、扭曲,这时,清新有力的血液灌流全身,平日的委琐也随风而去。——山,可谓人的强身之师。

杨万里还写道:“却有一峰忽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无论你的地位多高、名望多大,山决不会俯仰于你的地位和名望;你赞颂它也好,辱骂它也罢,山受赞誉不喜,临诽谤不戚,遭辱骂不怒,任凭风吹雨打,静看云卷云舒,一身正气,高挺身躯,用嶙峋的风骨,撑起一片蓝天。多少占山为王的英雄,如今在哪里?多少称雄一时的风流人物,如今在哪里?只有山,永远横空立世,昂然矗立,挺拔于天地之间,高标逸韵,卓尔不群,巍然独存!——山,还是人的刚毅稳重之师。

和山相比,人是何等渺小,人生又是何等短促啊!看山思人,以山为师,在与山的对话和交流中,我愿不断净化躁动的灵魂,感悟人生的真谛,让自己的生命如山。

描写山的散文 篇2

山有雄壮的风采,山也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但平素却显得和蔼慈祥,文质彬彬,英俊而柔情。因为有山,流水乃为之改道,因为有山,城市才缘依环绕。大山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

人在山顶,你会觉得山再巍峨,人也能把它征服,而此时的山正默默无闻地向你展示,不远处它的伙伴比它更壮观。人在山谷,常会感叹山高不可攀,而此时的山却悄然无声向你披露,很多人正从它的峰头悠然而下。

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飞流直下的瀑布,是它地裂般的怒吼;那潺潺而流的小溪,是它优美的琴声倾诉;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展示;那怒吼的松涛,是山对肆虐狂风之抗议;那清脆的滴嗒,是山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挺拔天地,粲然四季,垂范千古,启迪万物。这是山给予我的厚重酬报。我对于门前的山,仿佛读懂了李白与敬亭山,产生了“相看两不厌”的情感。

山是一部辞典,年轻时读它薄,年长时读它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山让人类读了千万年而永远读之不完。山依然那样虚怀若谷,山总是乐于把丰富的宝藏奉献给热爱它的人们。搜寻世上所有的形容词不足以涵括山的睿智。

山最朴素的品质是石头,而石头从不代表山,山是它身上所有存在的总和。山的身体潜藏无数的财富,金银铜铁,锡铝镍铬,鲜花美玉,矿泉温泉,钻石石墨,木材草药,珍禽异兽,只要你善于发掘,决不会宝山空回。即使普通如石头,也有许许多多的品格。山身上还有人类至今尚未发现的资源。珍贵出于山,平凡出于山,山的身上凝聚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的丰厚成果。

大地何其广袤,而山其实更壮阔。山的面积是陆地的三倍。山虽然以石为怀,却从不嫌弃泥土,始终与泥土相依相伴。山虽然雄奇伟岸,却甘愿把泥土表露在自体周围。人们赞叹山之伟大,而山却把泥土捧在自己的峰巅。山因为有泥土,孕育了坚贞不渝的青松,青松以其苍翠葱茏描绘着大山永远不老的情怀。山正因为有泥土为伴,方衬出挺拔茂盛英姿勃发青春常在。

描写山的散文 篇3

雪,慢慢下了起来。

大山深处的村子,慢慢下了起来的雪景里,炊烟却更加的清晰可辨了。有几只狗,黄的黑的白的土狗,在雪地里欢蹦乱跳的打闹嘻戏,偶而回荡在山谷里的犬吠声,摇落了松枝上的积雪。松枝上的积雪一飘落,一只金色的松鼠就欢实地跳了过来,去嗅那无色无味的.雪,它以为是什么能吃的,虽然有些失望,但它倒也很悠闲自在。它像似送过柳宗元的那只冬天的金色的松鼠。是柳宗元遗忘了它,才把它雕塑在雪野里的吗?仰或,还是金色的松鼠也还记得那雪野的飘来的山歌呢?

金色的松鼠它站了起来。因为它听到了雪地的远处,有一个人的脚步声在靠近雪路的边上传来,而且,那脚步声越来越近了。我和金色的松鼠都依稀听到了一个老者的吟唱: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江雪》一诗,寥寥二十个方块字,却勾勒出雪野苍凉的画面:飞鸟绝迹的群山,渺无人迹的古道,一切都已被皑皑白雪覆盖,只剩下一个钓鱼的老者。

那是空旷寂寥的雪景世界,荒凉得让人心里发怵,却美得人心灵干净而无杂忧。然而这只是画面中的远景了。我明白,就在那雪景的深处了,有人拍摄他美轮美奂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拍摄《原野》这样一些我记起的电影了。那是中国文化凝聚起岁月绵延而来的雪野呀。

冰雪封锁的江中,一叶扁舟似雕墅般凝固了。舟子上,一渔翁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手持钓竿,澹然若定,凝浓如雕塑一般。愕然,那景色就化成了中国宣纸上的画图了。

我分不清哪是渔翁,哪是柳宗元了。但是,我也愿意做那幅雪景里的身披蓑衣的渔翁,在苍茫雪野的江边锁住我一生的闲情雅趣,聆听美了中华千年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诗歌。

雪慢慢下……

描写山的散文 篇4

一场春雨淅淅沥沥而下,冲刷了累积多日的烦闷。暮春之初,人间芳菲尽,那些只于春日绽放的生灵便也开始等待下一场轮回,三月桃夭,四月樱舞,谁的眼泪,成就了一场凄艳的花祭?有那么一个人,历经千年沧桑,看遍阡陌红尘,于百转千回后,终开始了她的辩诉。暮色四合,浮云渐暗,天地归于寂静,似是未开天地时的混沌,于是,静觅一方青石,于菩提树下听这片大地诉说那一个个纠人心肠的故事。

古往今来,只存在于史书里不仅仅是那些过去的人或事,便是那些曾让人感动或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也随时间变了模样。于是,山和水便只存在于那一幅幅水墨泼染的画卷里,一尺宣纸、一根毛笔、一方砚台、一块墨石,风景便似乎被保存了下来,成了永恒。但其实,何曾被保存下来过?那些过往早于千年变迁中失了最初的模样,留下来的便也只是给后人做念想的仿制品。古画之所以价值连城,深受后人追寻吹捧,可能也只是因为那些曾经,我们不曾经历;那些风景,我们不曾游玩;那些故事,我们不曾身临其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千年以前,民风淳朴,风、水、草木、虫鱼、鸟兽皆可作为媒人,与某一个人或景开展一段浪漫又足以惊艳时光的情。那个时代,安宁、美好、静谧,山和水可以遥遥相望,日与月可以毫无纠葛,共同守护那片天地下的生灵,宁静且平和。从远古而来,那个神话时代,孕育了华夏文明。然而,是不是有了大禹治水成功的先例,所以给了后人一种“人能战胜自然”的错觉?

四时之事,四时之景,本应按照节气的变化交替着。然而,流年偷换间,我们已有多久未曾真正的看一场四季交替,春去秋来?不知不觉间,四季的界限不再明显,仿佛一瞬间,冬天到了夏天,夏日又转成了冬至。多年以来,人类一直在希冀着改变自然,一直在向地球索取着,妄图征服自然,并于不断探索中逐一把幻想变成现实。然而,他们可曾反思过?反思自己已将这片神州大地弄的千疮百孔,反思自己已向自然索取过多,反思自己曾经荒唐的想法、可笑的行为。千百年来,这片大地孕育了多少华夏儿女,到头来却落得个满目疮痍,这种讽刺,不言而喻。

一阵微风拂来,带来夜的宁静,蛙叫、蝉鸣,嘤嘤梦醒时,草木染年华,一切仿佛回到原始的自然。那时,阳光正好,雨露闪着光亮,便连空气,也透着可爱的气味,仿佛一切未曾发生过,便于千年炼洗中,轮回再生。自然重新予以我们快乐,山水再次赋予我们性灵,一切都是那般美好,安宁。然而,恍惚梦醒,唤起了夜的无措,于是,开始重新审视历史,看它如何记录这千年沧桑,如何写就下一段历程。渐渐地,发现自己曾错的荒唐,固执的可笑,原以为的可以成为世界主宰的梦想便也随着一株株古树的倒塌而幻灭,那些幻想,不切实际却又伤人伤己。然后,开始急切的寻找,寻找一种补救的办法,希冀着,有朝一日,可以看见真正意义上的碧海蓝天,锦绣河山。

人这一生,有些错可以犯,有些错却是犯了就补救不回来了,还好,对于自然这一点来说,我们认识到的时间还不算迟的不可救药了。那么,是否有一天,当北国还笼罩在冰雪之下,而南国的风已带来丝温暖的气息的时候,可以与人相约泛舟湖上,以梦为马,以心寻路,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瞥见万里风沙之上一抹新绿摇曳着光华?

山清水秀,邂逅一场经年的重逢;静水流深,坐看沧海变桑田。如斯美景,世当珍惜。

描写山的散文 篇5

一平一仄两个简洁而普通的音节,深深地镶嵌在中国辞海里,似乎与天地共存,日月同庚,我无从考证,山水,在中国已经驻足了多久?也许我是一个过于传统或民族化的人,我以为,山水之于中国,犹如血脉和生命般不可拆开。设想,我们广袤的古大陆上若没有山之巍巍,水之汤汤,那是何等的憾事?我甚至还固执地认为只有中国的山水才可称之为山水,虽然我并没有见过西方的山容水貌,但在我的想象中,那里的山水大概也是有一些洋味的吧——这似乎严重不合逻辑,但我仍然坚持。就像西方的油画比之于中国画,写实有余而意境不足。也许,意境的深浅或有无便是我的头脑中两地山水之区别吧!宋词里说,山是眉,水是眼。我深信不疑,并且一直为这样的比拟赞叹不已。在古人眼里,山水是活生生的,有生命的,不然,这山水之间怎会有眉目传情?于是,我断定会有一段悠悠的古中国的情愫缠绵于山水之间。从此,每每出门在外,或车船跋涉,或客旅他乡,甚至站在自家居室的阳台上,我的目光也不忘在视线所及的范围内搜索着一些山山水水的影子,并且总能发现:远远的一道廓影饱蘸着苍黛色,重重地涂抹在蓝天白云下,牵扯着我的思绪和想象。视觉上的无所羁绊渐渐地净化为心灵上的开阔和舒展,所有为俗务而劳顿的神经就能得到一种休憩和平和,心目清朗,胸襟豁然。自然界中,有山的地方总是有水,山水总相依。不是吗?

你看,水在山之上为云,山之巅为雨,山之峰为雾,山之涧为泉,山之壑为岫,山之峪为岚,山之崖为瀑,山之根为潭。山因水的滋润而生机勃勃,草木欣欣,愈发使人难以得见其真面目。在整肃庄重之中,凭空在天地间撑出一段阳刚之气。而水呢,因山的.呵护而妩媚空灵,娇柔多姿,或如缎带般缠绕,或似轻烟般缥缈,或如碎玉般飞溅,或似明镜般清幽。山解水意,水伴山行。犹如一对情深意切的情侣,互为知音,形影不离,心心相印。

一折山水一折诗,山水随诗入画屏。中国山水总是赋于更多的人文色彩,譬如中国山水画以山水为描写对象,乃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源远流长,在国画三大流系中,位居榜首,花鸟、人物次之。三尺绢丝,一方素笺,醇醪的墨香四溢,皴擦点染,濡写勾画,收无限于尺寸。其意趣发乎胸臆之中,流乎毫尖之上,溢乎纸绢之外,神韵无穷。我想,这其中绝不仅仅是艺术的魅力,更多的是山水之灵气和精神使然吧?无怪乎厅堂楼阁也好,茅蓬陋室也罢,只需一幅墨迹横陈,则山光水影泉林、野趣立见。

山可樵,水可渔。渔樵之乐原在山水之间也。即便渔父樵夫也会因沾染了山水之灵气,终年浸淫于山水之间而成为拥有“无价之清风、有声之书画”的富翁。而也恰恰是我国春秋时代,惟有一介樵夫钟子期,才能听懂当朝名相俞伯牙的“巍巍乎志在高山,汤汤乎志在流水”。——知音子期赏,弦断有谁听!那荒山孤冢前的千古一摔,八音决裂,又演绎出人间多少流水高山的故事?

山水,更可上升为心灵之屏障。古有谪官隐者,迁客骚人,今有寻幽百姓,墨客文人,谁不钟情于山水,惟有山光水影才能够涵容所有的客思愁旅抑或闲情逸志、沉浮荣辱抑或进退悲欢。一切境遇或情感,都能在这里变得真实而平淡,最终归于宁静和淡泊。

也曾倾心地作了几次山水游,既有名山大川,也有些无名山水,虽然寥寥可数,倒也弥足自珍。华夏的山水多不可数,譬如黄山的奇,华山的险,峨嵋的秀,青城的幽,三清的道场,普陀的佛境,三峡的神秀,桂林的婉约,潇湘的诗情,新安的画意……若能有幸一一拜谒,也算是人生无上之快事了!

古哲云“上善若水,无际惟山”。山无言而壁立千仞,是为无际自高,无欲则刚也。水无形,其至柔而克刚,上润天,下泽地,其性至灵至坚也。当我们蒙蔽尘埃的心灵在世俗和物欲中迷失方向时,不妨以山水为师、为友、为鉴、为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将山水藏纳于胸。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于我,前者可堪,后者莫及。但这颗心早已生根于山水之间,无论前生后世,恐怕都是收不回来了。

奇山不入中原界,走入穷边才逞怪。桂林天小青山大,山山都立青天外”。一过“北雪南风飞不过“的严关,连绵不绝的土山土岭便突然消失了踪影,一座座嶙峋的石峰平地崛起,峭拔玲珑,千姿百态,远远望去似万剑攒天,千树撑云。越近桂林,山愈峻奇,石愈灵秀,或孤峰婷婷,或峰丛连坐,森列无际。“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清彻的漓江水,曲折萦回在千山万壑间,犹如一条长长的青罗带,山环水转,秀丽无比,世人交口赞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群山倒水山浮影,无山无水不入神”。

桂林是一个多山的城市,但却不象重庆那样山叠城高,街巷梯接,畅流的大道甚至少有象样的坡;桂林又是颇具规模的城市,却不似江南沪杭那样市井辐辏,楼屋拥挤。宽逸舒展的棋盘格里镶嵌着风格独异的座座山峰。虽然没有泰山的巍峨,庐山的飘逸,黄山的神奇,但它们却有一种腾空而起,戛然而止的狂飚风格,“环城五里皆奇石,疑是虚无海上山”。山立城内,城溶山中,城和山的结合是那样的潇洒不羁,那样的自然天成。“山因城而媚,城因山益奇”,更因为绕城环山的碧水充满了灵秀。桃花江、漓江用海水般碧绿的清流拥抱着古老的城市,绾连着碧玉簪般的点点青山,铺陈出“水绕青山山绕水,山浮绿水水浮山”的水墨长卷。榕湖、杉湖、桂湖、宝贤湖、丽泽湖、木龙湖这些由护城河演变而来的水泊更如明珠闪烁。粼粼波光,倒映着葱绿的古榕新柳,轻烟淡雾,蒸腾出几多梦幻和迷离。塔映玲珑,桥接清幽,轻舟荡月,弦歌吹春,夜幕下的两江四湖分外的妩媚动人。桂林是一座名满天下的风景游览城市,举世无双的喀斯特地貌征服了多少游人的心。“无山不洞,无岩不奇,无石不美”,鬼斧神工,瑰丽壮观,于是形成了“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桂林“四绝”,“山水之胜,冠绝西南”,“簪山带水,胜纪天下”,这便是桂林独到的丰韵,千种娇媚,万般风情,使桂林领尽了岭南风骚。

桂林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设置桂林郡,接着又开凿了灵渠,引湘入漓,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二大水系,湘桂走廊成为中原至岭南的重要通道。三国时,吴在此设置始安郡。史书云:“自孙吴以后,湖、广之间,事变或生,未有不争始安者”。中唐以后,桂林成为风景名胜之地,桂林山水不知陶醉了多少骚人墨客,岭头岩边不知留下了多少咏叹的诗篇,仅石刻、题书就留下了二千多件。唐代文学家韩愈诗开先河,“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之句绘声绘色;宋代诗人黄庭坚也津津乐道,“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缯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千峰万嶂何”的感叹情真意切。同时代的李曾伯曾写下“桂林山川甲天下”的赞语,历经千年终于演变成为“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广告词而传流天下。陈毅元帅在《游桂林》诗中称叹:“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洞穴幽且深,处处呈奇观。桂林此三绝,足供一生看。春花娇且媚,夏洪波更宽。冬雪山如画,秋桂馨而丹。四时景物殊,气象真万千”……“,发出了“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感慨。已故文史学家王力历游胜地,兴之所至,欣然命笔,挥就百字长联:“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似紫金,高若鹫峰,秀仿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土娄,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垒块。 冠环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翩遐想,农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鸿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字字珠玑,句句菁华,旁征博引,比兴倡和,把桂林山水之奇妙,人文历史之幽深阐发得清明透彻,挥发得淋漓尽致,神清韵丽,引人入胜。

到桂林,不能不游漓江。漓江是桂林的绿色血脉,更是展示桂林山水的天然画廊。人称“翡翠之路”的漓江游,起于桂林的象鼻山,止于阳朔的碧莲峰,全程83公里,景色特别迷人:两岸群峰挺拔多姿,似人状物,百姿千态,而瞬息万变更使人应接不暇。一江流水碧波回环,时而清波涟漪,山光树影,相映成趣;时而水流湍急,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青山、绿水,怪石、险滩,深潭、飞瀑,构成了长达百里的雄奇瑰丽。荡舟其中,仿佛“人在画中”。时当晴日,蓝天白云,山光水色共徘徊,古树翠竹葱郁繁茂,石壁危峰色彩斑烂,“分明看见青山顶,船在青山顶上行”的奇妙景象更醉人心魄。而当霁雨初歇,如烟如霰的雨雾中,“烟波迷万壑,雾海隐千峰”,群山若隐若现,雨过天青,从云环雾锁中探出头来的山峰洗刷得分外洁净,滋润得分外沁人心脾,一簇簇髻据螺盘,那景色就象墨迹未干的水墨丹青。漓江之游,四季皆宜:春天桃红满江,绿草如茵;夏季江风送爽,澄江碧透;金秋枫林尽染,丹桂飘香,冬日银装素裹,江山妖娆。世人感叹“阳川百里尽是画,碧莲峰里住人家”。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的诗句来歌颂漓江。面对优美动人的山水奇景,恍若身在桃源洞天、神游瑶池仙宫,意趣无穷,其乐也无穷。

描写山的散文 篇6

著名导演张艺谋的新片《山楂树之恋》,最近在各大影院放得火热。电影是改编自海外女作家艾米的小说《山楂树之恋》,其中描写了一棵“怪树”——开红花的山楂树。书中的王村长说:“这棵树呀,本来是开白花的,但在抗日战争期间,有无数的抗日志士被日本鬼子枪杀在这棵树下,他们的鲜血灌溉了树下的土地。从第一个抗日英雄被杀害这天开始,这棵树的花色就慢慢变了,越变越红,到最后,这棵树就开红花了。”

当然,“血染山楂花”是不可能的,它和我们小时候被告知的“红领巾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一样,只是一个象征性说法(真正用来染红领巾的仍然是各种染料——比如偶氮染料)。但这段话可以表明,山楂花的常态是白色,红色山楂花非常罕见。

山楂树是蔷薇科山楂属(Crataegus)植物的通称,广泛分布于北温带,即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欧洲、北美洲都有自己的本土种类。全世界的山楂树种数迄无定论,有人认为多至上千种,但这些种现在普遍认为分得过细,归并下来可能只有50种左右。中国有17种。

在这些山楂树中,绝大多数(包括我国的17种)都只开白花,原因是有一种叫花青素合成酶(简称AHS)的基因在花瓣中不能发挥作用,不能把无色的花青素前体转变为有颜色的花青素。一般来说,比起有颜色的花来,白花在吸引蜂类传粉方面具有劣势,但因为山楂树一面把许多朵花紧密攒在一起,形成更显眼的密集花序,一面又能让花瓣分泌更多的挥发油(可惜不是香味,而是腥味),这些特征已经足以吸引昆虫传粉。相比之下,花瓣是不是有颜色也就无所谓了。

顺便说一句:AHS基因虽然在这些山楂树的花中不起作用,但是在它们的果实中可以正常表达,所以山楂树的果实有那么鲜艳欲滴的红色,都是被花青素染的。

正因为如此,几个月前我就好奇:张艺谋会怎样在电影中呈现开红花的山楂树。是把白花全部染红,或者用其他开红花的植物代替,又或者做棵假树,还是干脆用特效来实现?我最后想,其实最靠谱的办法,可能还是找一棵开红花的山楂树,因为这样的山楂树还是有的。

上面说到绝大多种类的山楂树只开白花,但国外有个别种的山楂树也能开淡粉红色花。比如北美洲有一种“猩红山楂”(C。coccinea)就是如此,这从它的名字就能看出来。欧洲也有一种“平滑山楂”(C。laevigata),通常开白色花,但是有个别野生植株可以开粉红色花,据推测,应该是因为这些植株发生了变异,使AHS基因在花中也可以少量表达的缘故。

欧洲的园艺工作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变异,通过代代人工选择,先是培育出了开粉红色花的品种“重瓣玫瑰色”(C。l。‘RoseaFlorePleno),又在19世纪50年代从这个品种中选育出了开更深色花的“保罗猩红”(C。l。‘Paul’sScarlet’),近年在我国已有栽培。如果张艺谋能在外景地移植一棵“保罗猩红”,那么在电影中出现红色山楂花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虽然,要真这样做,这棵红花山楂树就绝非中国的土著,更不可能经历过抗日战争时期,但拍电影总是不免要使用一些道具的,相信观众也都可以理解。

直到片子上映之后我才发现,原来电影里面的山楂树还是开白花,而不是红花,真是出乎意料。看来张艺谋觉得无论用哪种办法表现出开红花的山楂树都没有必要,要么费钱,要么费工夫,效果还不一定好,倒不如照实拍摄好。这样还让观众对影片的解读更加丰富多彩,也不失为好事。( )

最后还有一个小花絮:老一辈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苏联歌曲《山楂树》,其实是一个误译。这个歌名的俄文原文是Уральскаярябинушка,第一个词是“乌拉尔的”之意(乌拉尔是俄罗斯山脉、河流名),第二个词则是对一种叫рябина的树的爱称,这种树其实是花楸,而不是山楂。花楸和山楂同属蔷薇科,虽然在很多方面差异巨大(如花楸没有刺),但都有白花红果,这可能就是误译的根源。

描写山的散文 篇7

乱石如画,浪花似雪,那翡翠一般的河水,从山涧深处缓缓而出,在经过大川之后,就不知所踪。我们一行人逆河而上,沿着栈道,向水源处挺进。 清凉,此时不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味道,在你的肌肤之外,在你的舌尖之上。天空在峡谷之中只是一条线,那轮如日中天的太阳光,此刻不再如此霸道,姑且做为一种陪衬山水的颜色而存在。这里是山的家园,这里是水的世界,山的骨与水的魂,于此交汇,继而构筑了一处水天洞地的景致。

你在这里找不到名人古迹,那峭壁林立、峰峦叠嶂、沟壑连绵的自然景观,似乎就容不下名人古迹的虚名,只是凭借着自己的风韵而衷情于世人。这就象一位高贵的女子,即便她没有妩媚的诱惑,也足以令世间的男子对她情有独钟。当山只是一块石头的时候,人们既不会去关心它的地质构造,也不会去追问山上林林总总的植被有哪些,只是会对那藏在丛中的奇花异果感兴趣,这种兴趣不再是把它们带回家,插养在花瓶里,而是要把它们带到那浅浅一湾的溪水前,送给那位含情脉脉的女子。

就是在此时,我在临河的栈道上想起了《诗经》中的几首诗歌,“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于是我明白了自己此行的目的,不是为淑女和伊人,而是为曾载负着淑女和伊人的水而来。水在这里,是山的灵魂所在,它不止有深水静流,还有那陡峭处的湍流,湍流的上端是山势落差而形成的瀑布。

对于瀑布,或许除了李白那句流传千古“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之外,几乎没有人敢于再颂瀑布了,我也不例外。但李白诗意中的瀑布,是我所见这般吗?还有那句来自《道德经》第八章的“上善若水”,还在等待着我的顿悟呢?况且山对于许多人来说,不在于它有多高,而在于做为登山者,你是否有山高我为峰的豪情壮志。鉴于种种原因,我把自己从谷底,逐渐向半山腰的彩虹瀑布推进。意志在平铺的尽头得到了考验,山还是那般郁郁葱葱,水还是那般清澈见底。台阶成了登天的云梯,远处能够触及的山峦被雾或者云给遮掩,唯留下深不见底的悬崖峭壁。喝入口的矿泉水,尚来不及下肚,就从全身的毛孔里淌出,一颗又一颗,一珠又一珠,或自由落下,或被我用手挥下。这就是水,上善若水的“水”,它或是穿透我的头颅成为汗水,或是穿石、破石而过成为仙鹤瀑布、烟霞瀑布、龙口瀑布、彩虹瀑布,那种一落千丈的气势,使你绝不敢相信它是天下至柔的水,它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

水的魅力震撼了我,在于它的以柔克刚,在于它润万物却从不万物相争,只是在遵循着从高处往下流的自然法则。于是山成了青山,水有了瀑布与河流。于是山成了骨,水成了魂。于是我也知道了《道德经》六十六章里,“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的道理。于是我更明白《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生之脆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真谛了。倘若明白了这些道理,这山如果没有了水的滋润,只能是一块没有生机的巨石,又怎么可以称之为青山呢?

但凡在青山的深处,都会有水的存在,它们或成瀑布或是溪流或如大河。它们在有源头的地方,寻找着自己的归途,只因不争,故有其长、有其大。青山深处是归途,归在了水的奔波中,也归在了游山玩水者的空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