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端午节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写端午节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写端午节散文 篇1
但凡纪念端午节,就不能不想到,——屈原竟是此节之劫。
这个节日若失去了屈原,失去了汨罗江,失去了忠良与国之命运国之民意,失去了由此派生的一曲伤词,一首挽歌,以及一个个美丽而凄婉的传说,那么,这个端午节就难以成为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更难已成大江南北如此统一的淳朴的民风民俗了。
看来,纪念屈原不过是一个缘由,真正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纪念本身。
滔滔一江水,寂寂一个人;上下几千年,归一在人心。这份凝聚力这份向心力,这份爱国情这份忠义事,是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也绝不会忽视、也决不敢忽视的一股强大的民间力量。无论帝王将相是不是出于真心地为了纪念,为了天下苍生,为了黎民百姓,但,每一个朝代都不约而同地纪念了屈子,而且,还是有模有样地过这个节日的了。
一些附庸风雅之士,决不会放过这个由头,来一番太平盛世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表明百姓是多么幸福愉悦啊。其目的,就是安慰一下那些苦苦争名于朝的人们,更为了安抚那些苦苦挣扎的人们,要好好活着,何必非要选择一条不归路呢?进而来烘托我主万岁吾皇圣明。在古代统治者的笔下,即使是饿殍千里,怨声载道,而真正听取民意听信忠良的逆耳忠言的又有几人,更何况真正歌咏屈原的诗呢,那更是罕见了。而借此吟咏盛世的倒有;即使有,也会刻意避开屈子的死因,以及百姓的不幸帝王的昏庸,像李隆基所写的:
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李隆基
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李隆基
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一片与民同乐霈恩均的情景,何乐而不为?而见于被贬之人的诗作的倒也不少。像苏子有《浣溪沙》词云: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更有诗悼念屈子的《屈原塔》,令人撼动天地,悲恸之至:
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精魂飘何在,父老空哽咽。
至今仓江上,投饭救饥渴。遗风成竞渡,哀叫楚山裂。
因为,苏轼的境遇何尝没有几分屈原的味道呢,只是,他没有选择走屈原的道路罢了,谁说不是一种大殇呢?对于当时的楚国百姓来说,屈原是为民请愿真正为民的爱国志士,他是百姓的希望楚国的中流砥柱。而对于楚怀王来说,他是又臭又硬的石头,是他们那些统治集团集腐奢侈无度的拦路虎,是奸佞享乐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所以,屈原的命运在这样的尖锐矛盾中就注定了悲剧色彩。
与腐的楚怀王统治集团一起腐烂来换取今生的享乐玷污千年的美名,这是屈原不能选择的,即使是举世混浊,而我也要独清的节操,让他以死明志以死明节,绝不会苟且人世而骂名千载。这与当时的世风是相悖的啊。若不是楚国灭亡,谁会相信屈子呢?由此可见,屈原之死,不单单是个人的郁闷苦恼之殇,更是国之大殇。因为,从此,楚国没有了,楚国的百姓不再是楚国的臣民了。这让百姓怎能不伤怀楚楚,怎能不将屈原放在心上,警示后人:国将殁,百姓何堪?
所以,抗战时期,著名诗人郭沫若写过话剧《屈原》,以明世人。如今,还记得屈原的《橘颂》: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缘叶素荣,纷其可喜兮。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
精色内白,类可任兮。纷緼宜修,姱而不醜兮。
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
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闭心自慎,为终失过兮。秉德无私,参天地兮。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行比伯夷,置经为象兮。
屈原,选择的菊花的坚贞: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今日,我们快快乐乐热热闹闹地过端午,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蒿挂葫芦,喝雄黄驱蚊虫,等等活动都不为过。为什么千百年来,人们在浓化这个节日,在自发地纪念屈原,就是我们这个民族承载着的屈辱负担太重太沉,我们的百姓太过忍韧沉默,所以,想找到一种寄托,想提醒作威作福的统治者:兴,也忽矣;亡,也忽矣。
今天,我们常常听到一些东海有日本觊觎鱼岛之事,南海有菲律宾欲窃取仁爱礁之争,大的格局又有美国所谓重返亚太,虎视眈眈,篱墙之外。国人并不麻木,却有人让国人禁声。这些人,以国家之名,却是为了谋自己的一己之私,哪怕国家重蹈覆辙:蝇营狗苟之徒有之,玩世不恭者有之,崇洋媚外者有之,而忧国忧民者更有之。
盛世出恶吏,明主辨忠奸。如今,天下百姓齐渡端午,定然也知道此种道理:国之大殇之后必是百姓之福,民之大殇之后必是国家之祸。屈原留给后人的,不仅仅是一个节日的盛宴,更是一种反思:一种中华民族的历史与现实的反省,以及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阵痛反思……
写端午节散文 篇2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最早源自于江浙一带,农历五月初正逢初夏,气温逐渐升高,蚊毒虫活跃,容易形成疫情,对人体构成危害,因此,民间将这一天作为驱毒避邪的日子,喝雄黄酒、艾叶洗澡、门前悬挂菖蒲等习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这一习俗到了战国晚期又增添了新的内涵。著名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因主张抗秦遭奸臣迫害,被楚国君王两次流放,最终楚国被秦国所灭,不愿做亡国奴的屈原,带着最后的尊严投入滔滔汨罗江!
据说,屈原在自尽之前,立于汨罗江边面朝故乡吟咏楚歌,被一渔夫认出,问道:你不是屈原大夫吗?怎么落得如此下场呢?屈原答道:这个世界已经浑浊不堪,只有我清白,当今的人都喝的沉醉不醒,唯独我清醒,所以才成这样。渔夫又说:“圣人”是不会受外界因素的束缚,且能够适从世俗的变化而变化的,既然这个世界是混沌的,为什么不跟随大流而顺势而行呢?既然众人都喝的醉醺醺的,你为什么不吃点儿酒糟,喝点儿小酒呢?还将自己弄到这种地步呢?屈原说:刚洗过头的人,都会将帽子的灰沙弹干净,刚洗过澡的人都会把衣服的尘土抖去,既然不能让自己清白的身子被污物所污染,又怎能让崇高的品格被世俗的污垢所玷污呢?我宁愿投入大江葬身鱼腹也不会苟且偷生的!
此后不久,也就是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屈原抱起一块大石纵身跳入汨罗江,得知消息的渔民们纷纷划着小船在汨罗江搜救,然而,多日努力却仍无踪迹,大家担心日子久了,江中的鱼虾会蚕食屈原的尸体,于是,便划着船往江里投放食物,想以此喂饱鱼虾,保全屈原躯体。后来逐渐演变成用粽叶包裹糯米投入江中,就此,便有了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临终前,屈原写下了不朽诗篇“怀沙”整首诗没有过多的刻画个人的遭遇,而是侧重于表达忧国忧民的沉重情怀。据载,屈原一生屡遭奸臣陷害,但从未改变对自己国家的赤诚之心,特别是楚国被秦国灭亡之后,屈原流逐许多地方,尽管知道自己的祖国已经沦陷,无法改变亡国的局面,但是,无论何时何地他都面朝楚国都城,决不直视秦国都城的方向!屈原是以一身傲骨、满心赤诚、毕生节气结束生命的,因此,后人才会崇敬他、歌颂他、缅怀他……
与清明节不同,端午节更多的是喜庆。一直以来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主要习俗,我们不知道古人是怀着何种过端午的,但是从史料中可以看到在端午节这一天,古代许多地方、许多文人墨客及爱国志士都提及了屈原这个人。而今的端午节,唯有诗词会等少数活动中偶尔听到屈原的名字。也许,是因为时光的流逝,人们从起初对屈原的惋惜缅怀,已经发展到敬仰歌颂的高度,也许,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屈原的价值观有了全新的定位,也许,是因为人们在当今物质富足的社会中,不愿在这特殊节日里回顾的历史……
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而每个节日都有着特殊寓意,春节,是让我们享受一年到头难得的喜悦,总结这一年得与失,计划好新的一年,清明节是让我们不要忘记祖宗,这一天绝大多数人都会去自己的先辈坟前祭奠,中秋节也是团圆节,无论你在哪里身处何地,你的心都会想起家人,想到家乡的月亮!而端午节,更应该是我们中国人不该或缺的文明瑰宝,这个节日所传递的文明内涵是普天下中儿女受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不讨论政治,不必为力不从心的问题而纠结,作为中国人,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文明,无论世界如何变迁,不管走到哪里,我们还是中国人,然而,一旦忽视或是忘却了这一基本事实,就丧失了自己的尊严与存在的价值。屈原的死,虽然未能改变楚国的命运,却换来千年乃至万年甚至永远的敬仰!端午节的习俗有两个版本,一个是驱除邪毒,颐养身心的,另一个是纪念屈原,弘扬民族精神的。这两者之间根本风马牛不相及。也许,是民俗的巧合,也许,是历史的安排,千百年来这两个毫无关系的习俗竟然出现在同一天,似乎冥冥中古人想对我们后人说些什么……
如今,端午节用艾叶洗澡、门前挂菖蒲、佩戴彩线等驱邪毒的`习俗,在少数地方还在延续,但只是形式上的,因为,现在的科技早已超越这种以旧法驱邪气、杀病毒的的效果了。而吃粽子虽然一直是端午节普遍接受的习俗,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物的选择越来越挑剔,粽子渐渐地成为端午节的次客,更多的也只是一种形式!现在人们过端午,无非是吃顿丰盛的团圆饭,给长辈送点儿节礼!看似其乐融融的端午,其内涵却越来越淡。难道传承了两千多年的节日,会在高度文明的今天逐渐褪色吗?当我们静下心,仔细品味一下,我们会惊奇地感叹,时间可以改变事物出现的形式,但是一切都无法改变事物的本质!
而任何事物生存的原因都蕴含着一种不能撼动的精神。毒与邪也是一样,它们也会随着环境与时光而改变,出现的形式也就变化无常了。端午节纪念屈原是弘扬宁死不屈、洁身自好、赤诚忠义的崇高品质,而喝雄黄酒、佩戴彩线、洗艾叶澡等,是警示我们后人,只有刚正不屈、洁身自好才能远离邪与毒。这原本看似两个截然不同的端午民俗,如今,却在奔流不息的岁月长河中汇集到一起,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告诉我们的价值!
曾经,有人将端午节与联系在一起,原因是看了“白蛇传”中的一些描述,也有人对此表示质疑。其实,有关端午节的传说远不止这些,不过,无论什么样的传说,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对中华文明的一种传承,无需探究哪一种说法最准确。我们需要的是从这些古人留下的民俗中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令人担忧的是,当下有些人已经不关心这些了,在物欲的怪圈中放任自己,高尚与自私、付出与索取、善良与邪恶……已变得愈来愈含糊不清了!
走过了四十二个端午,看明白一个道理,看似卑微的收获,却给予人生无穷的动力!没有什么比明白活着的意义更有意义,没有什么比理解人生的价值更有价值!
写端午节散文 篇3
《白蛇传》源于我国四大民间传说,讲的是千年蛇精白素贞和杭州凡人许仙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故事中有白蛇和许仙的浪漫邂逅,有许仙被惊吓而死的凄婉缠绵,有白素贞盗灵芝草的动感撼天,有水漫金山的惊心动魄……关于《白蛇传》的故事是母亲告诉我的。母亲每讲起这个故事的时候,略现沧桑的脸庞总会出现旁人不经意的红晕。
记得第一次看《白蛇传》电影时,我6岁,弟弟5岁。放电影的地点在离家20里外的人民公社所在地。那天下午母亲早早吃了晚饭,喂了猪食,穿戴整齐后,背着弟弟,拉着我往公社赶。去公社得趟过一条小溪,然后上山。待赶到目的地时,电影已经开始了。诺大的操场上,人山人海,根本挤不进人群,我和弟弟傍着母亲站在操场边的街沿上。母亲轮流把我和弟弟高高抱起,晃眼看见黑白版的许仙被白蛇惊吓致死,白素贞痛不欲生的凄婉镜头……
弟弟因为太疲劳,偎在母亲背上沉沉睡去;我紧紧纂住母亲的手,借着灯光,看见母亲的脸庞满是泪痕……
那晚是怎么回去的,我现在已经记忆不起。只知道那晚没有月亮,黑得吓人,母亲背着弟弟,纂着我,一路上没有言语,我也不知拌了多少跤。回到家的时候,我才发现膝盖处破开了一个大洞,露出了白花花的棉絮……
以后不曾再看过《白蛇传》,而只有在弥漫着雄黄清香的端午节里去体会白蛇与许仙的浪漫情怀。端午时节,也是麦黄蟹肥的时候。因为母亲的勤劳,总能从生产队里多分些麦子,我们也总能吃上咸淡相宜的包子。中午过后,母亲便会取下屋檐上的菖蒲和艾叶,再加些雄黄,熬水给我们洗澡。那水黑黄黑黄的,如油一般,闻着有股清香的味道。母亲边给我们洗澡,边自言自语地讲:白娘子喝下许仙配的雄黄酒而摇身变成了白蛇。许仙看到真相后被吓死,白娘子痛不欲生……每每讲到此处,母亲便神色凝重,眼眶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多少以后,我才知道,母亲在嫁给父亲前,有位邻家的男孩对她很痴情,只因家里太穷,最终没有坳得过父母之命,18岁便嫁给了父亲。而那个男孩却一气之下远走他乡,从此再没有回来……
我们在白娘子的端午节里慢慢长大。童年的端午节里弥漫着雄黄的清香,我知道那是母亲永远无法割舍的少女情结……
写端午节散文 篇4
“五月初五,‘亲妈’地走!”这是我们家乡的一句俗语,大意就是五月初五准新郎要到女方家送礼去,要是不送或者礼送得不到岳母欢心那今年就难娶走人家闺女,抱得美人归咯!
当然,也不是每个“亲妈”都只收礼不看人的,俺妈就是只看人不看礼。老家的端午节不吃粽子,吃的是油炸散子,还有炖大猪蹄汤。那是一九九七年的五月初五,阿拉熊(这是我给老公取的外号)拿着一小桶鳝鱼、泥鳅到我家,我一大家子人都觉得这小子挺奇怪的,怎么端午节送这么些东西给“亲妈”,这不是不想好好孝敬岳母大人了嘛!说实在的,我当时就想这臭小子今年肯定娶不了我咯!结果,蒜苔炒鳝鱼、泥鳅炖豆腐却成了那次端午节最抢手的菜,俺妈笑着对阿拉熊说:“同意你们的婚事了,随时定日子!”至今我还记得阿拉熊那得意而灿烂的笑容。
就那么一小桶东西怎么就能够赢取“亲妈”得欢心呢?说起来连我都有些惊讶,阿拉熊一副文文弱弱的书生样子,竟然身怀绝技!原来他家后面有一大片竹林,所谓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他家正是靠竹吃竹。他从爷爷那儿学会了竹子的编织手艺,家里的箩筐,晒稻谷的簸箕,挑施农田粪便的挑子大多出自他手。更绝的是,他每天早起编织竹篓子,然后到水田池塘里捉鳝鱼、捉泥鳅,做成鳝鱼篓子后拿到集市上卖。要知道鳝鱼、泥鳅都得是勤快、有本事的人才能抓到的(捉鳝鱼、泥鳅得起早贪黑,不然就被人家捉走了),鳝鱼篓子要到半夜放到池塘水稻田里,天亮之前收回去,早上得趁小东西们鲜活的时候赶上十几里路到镇上去卖,又或者到赶集的时候多换些肉、排骨给家里改善伙食。这样勤快有本事的女婿也难怪俺妈答应得那么干脆!
虽然现在我们在城市里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每年端午和大多数人一样吃着粽子、咸鸭蛋,但还是不免想恋过去在家乡的日子,以及那两道有滋有味的端午菜肴!
写端午节散文 篇5
前些年,我们县里在川东第一村洋烈新村水域里搞过两届端午龙舟竞赛。赛场上,随着信号枪的一声令下,鼓点的敲响,十支龙舟船队像离弦的箭向终点进发,争夺第一,场面恢弘,鼓声震天,热闹非凡。从那一刻起,勾起了我对端午节的重新认识,也激发了儿时过端午节的思念。
再过一个多月又是一年一度的传统端午节了。此刻我想,那时候绿绿的飞絮将和往年一样,也会悄然隐没在浓浓的绿荫中,嫩绿的叶片开始浓重起来。最早的那些花儿也将在几场漓漓落落的小雨里散尽,接着又是下一场花事缤纷而来。一些果实,也将隐约在枝头,摇曳着芬芳的五月。记忆里那个五月的节日,此时就会姗姗而来,川东的端午节这天,一些地方举行了龙舟竞赛,包粽子,挂艾蒿,挂菖蒲等一些习俗,气氛浓烈。小时侯的记忆里,出了龙舟的热闹,艾蒿、菖蒲这些可以挂在门前驱邪,避灾。父母们美好的心愿,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便有了关于端午节最初的朦胧的记忆。直到自己长大了,成了父亲,又把这些习俗传教给了孩子,可是孩子们除了觉得这些好玩好奇之外,她们似乎什么也不会想,更不会懂得这样的节日对我们这些大人有什么意义。
五月里的这个传统节日,在我们川东南麓前些年比较浓厚。一直是记忆里那个传统而温暖,淳朴而幸福的节日。当早晨的第一道朝霞从对面山尖上冒出来从玻璃窗照射进屋里,亮闪闪的阳光把我从睡梦中唤醒,这天便是端午节的到来。于是,我和妹妹还有小弟在伸开胳膊时就发现,手腕和脚腕都系上了五彩线绳,这是妈妈头晚上提前悄悄准备好的,也是在我们的睡梦中悄悄系上的。五彩线绳是这个节日里幸福的标志。院子里的脸盆里,也早已盛满了煮沸后的艾蒿水,用艾蒿水洗脸,可以去邪避灾,艾蒿的淡淡微苦的清香涌进鼻孔,清爽,还有那么一丝芬芳。这是妈妈和我天不亮就到山坡上去扯回来的艾蒿,除了在门上插上一把,剩余的就将艾叶放到水里煮沸来洗脸,这是我们当地过节的习俗。端午节这天中午,爸爸或妈妈还要买回粽子,一家人吃了粽子才吉利,意味着这一年吉祥,幸福,平安。
早在七十年代初,我们川东的端午节是从初四开始过的。记得那时爸爸会在一大清早就把编织的竹器挑到街上买了,顺便从街上买点肉,买点鱼回来。一般来说,那个年代平时是吃不上这些好东西的,也只有过节这天才能够奢侈一次,叫打打牙祭。我那时七八岁,这天早早起床,等妈妈忙活好其他家务,一起拿上镰刀,和妈妈一起去田间地边或山坡上割些艾蒿、菖蒲回来,下午放学回来用妈妈烧好的艾蒿水洗澡,说用端午节这天的艾蒿、菖蒲烧水洗澡可以保整个夏天身体健康,不生皮肤病。
迄今我还依稀记得,那时在农村老家这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习俗之一。当中最重要的艾蒿和菖蒲之外,当然还有山林、路边的金银花,田里的薄荷草等,妈妈把割回来的艾蒿、菖蒲、野草、金银花、薄荷叶放在我家那口大锅里,把锅里放满了水,再在锅里放些鸡蛋和蒜头,这些都是必须得有的,这也是端午习俗之一,然后就一直把水烧开。烧开的水,是青绿色的,水烧开了,鸡蛋也煮熟了,蒜头也煮烂了。蒜头我和妹妹、弟弟不稀罕,我们稀罕的是煮鸡蛋。因为平时的鸡蛋都要省下来变卖钱补贴家庭费用开支的,只有端午节这天才能吃到煮鸡蛋。水烧开以后,捞出里面的野草,把水舀到洗澡用的木盆里,待半温半温后洗澡。
在我读高中的时候,我也懂事多了,也看到在老家端午节的习俗中,院子里的伯伯、婶婶在洗完澡的孩子脖子上,手腕上,脚腕上系上了那些五颜六色好看的五彩线,一直要戴到七月七那天才剪下,扔在屋檐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晚上的相会搭建七彩桥。说实在的,我一直都不知道这些习俗是怎么由来的,也没有听村上的老人和父母讲过。只知道那时家家都这么做。而且我一直奇怪的是那时每年的端午节,我们村上竟没有人自己包粽子,但家家却都热热闹闹的。即便是农村最忙的时候,也冲淡不了节日的气氛。我是直到上了高中才知道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
时隔三十多年,那些儿时的'节日习俗,也还在老家继续保持下来,而且县城、小镇里的超市还卖起了粽子。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天天都如过节,但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气氛还在继续延生。家乡农村的中年妇女和年轻媳妇至今还一如既往地在端午节这天早上,到山林里割些艾蒿、菖蒲、金银花插在门上,干了用来烧水洗澡、洗脚。只是不知道,孩子们现在不系花花碌碌的五彩丝线了,牛郎织女没有喜鹊搭建的七彩桥,他们该怎么相会呢?今天通过百度查找,知道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传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因此,南方和北方过端午节是不一样的,南方有吃粽子,划龙舟的风俗,而在北方,除了吃荷包蛋,带香荷包,还要在当天的窗前或者门梁上挂上葫芦。家家户户都飘着五颜六色的葫芦,似乎没有人关注是为了纪念什么,他们只是延续着祖先留下的风俗来过这个节日的,只是为家人驱邪免灾,祈求这一年平平安安,风调雨顺罢了。
如今,到这个节日还有一个多月,行走在乡村农户,徜徉在超市或街边,均还看不到街上和超市堆着的粽子,还有那满街艾蒿、菖蒲的影子,那种温馨的习俗与喜悦在心里淡了,远了。年纪大了的母亲与我在一起,也已经不再亲自到山坡野地割艾蒿或菖蒲了。回想着去年端午节前夕,我们栏目策划了一期端午节节目,看着货架上厂家做出的粽子很漂亮,那各种的样式也是手工做不出来的,比手工的更完美更时尚。于是,我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种亲切和质朴,包括那记忆里散发着淡淡清苦香味的艾蒿,那种香味已经变得有些枯燥和飘浮。
毕竟,有一些记忆也渐行渐远,然后淡去消失。岁月的年轮在一年年递增,而历经过那种温暖于我的,已经牵着如自己那时一样个头的女儿们,在这个古老的节日里,怀着心底的眷恋,淡然行走在季节浓郁的风里,时光静淌,而我们的温暖依然在心里。无论季节远近,芬芳的节日依然还会如期而至,叠加在岁月的长河,蜿蜒绵长,静谧无声。
我守在与这个五月相约的路上,用每天的日历缩短五月的距离,用目光里的能量温暖掌心的记忆。在一份平淡的相守里,静静感受一年一季的淡淡情思,安暖温婉。
写端午节散文 篇6
今年的端午节适逢周一,与周六周天连在一起又是三天假期,端午节一早,天还没大亮,我的手机就响了,母亲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家过端午节。说已包好了粽子正煮着等我们回家吃,母亲每年都包很多粽子,让我们回家大快朵颐,临走再每家带上一包。为此她得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活,买上各种食材,买上糯米、香米、黑米等好几种米。然后开始制作各种馅料,有猪肉馅、红枣馅、蜜钱馅、果仁馅、豆沙馅等好几种馅料。
粽叶是提前从老家买的,是大山里采的一种香树叶,大小比人的手掌大点,圆形的,从树上采下来晒干,用时再用温水泡透,有一种浓浓的醇香,有比荷叶、苇叶包的粽子有更加香浓的味道,吃过之后满口留下一股茶香味,母亲一直用这种香叶包粽子,来到城市20多年了,这个习惯一直未改变,城里是买不到这种香叶的。
以前每年在端午节来临前,母亲都要回百公里外的老家买回一些香叶,近年来,母亲年龄大了,加上我们不放心,我们不让母亲再如此奔波。加上现在村上也通上公交车了,于是就让家乡的叔买了,让公交车给捎来,我们上车站去取。
母亲的手艺很高,包的粽子香甜可口,味道好极了,我们都爱吃。可是,眼看母亲一年比一年老了,体力已大不如以前,曾多次劝过母亲不要再辛辛苦苦受这份累,现如今超市里的粽子啥样的都有,想吃去超市买些吃不就行了,可母亲说,超市里的粽子哪有自己包的好吃?
去年为表孝心,我就偷偷花二百多“银子”从超市里买回个大礼盒,煮了来吃其味一般,味如嚼蜡,根本不是正经味,大人、孩子都不愿吃,最后,还免不了母亲受累,还百花二百块钱,落得母亲好一顿埋怨。今年再也不敢擅自行动。
等我们回到家,母亲子煮已将粽熟了。正好可以尝个鲜。拿起一个醇香扑鼻而来,不用吃就勾起极大的食欲,轻轻剥去粽叶,红白相间的光滑的粽肉呈现眼前,甜软的糯米,再加上饱满的`红豆,真是清香四溢;轻咬一口,满嘴芬芳,味道极好。
儿子早就等不及了,摊开来用勺子插下一块,放进嘴里,又迅速的吐出来伸着舌头,妻子说:“真有料,就不会等凉一下再吃!”母亲忙问:“烫着没?”儿子直摇头,很快几个粽子下肚,还要吃,母亲拦住了,“不能再吃了,粽子虽然好吃,但难消化吃多了会涨肚子”。
儿子恋恋不舍的放下了手里的粽子,母亲接着说:“都给你准备好了”,然后提出一个袋子,里面是满满一袋粽子,儿子一看抱住母亲就亲,满嘴的米浆抹了母亲一脸,母亲假装生气,“去——嘴也不擦弄的我满脸米渣,”脸上却是一脸的笑纹。
晚上回到自己的家,妻子说:“明天早餐就吃粽子吧“,我说好呀!多好的早餐啊!一年之中,能有几次这样的早餐?”“粽叶清香裹糯米,红豆其中惹相思”。吃着粽子,就想起母亲日益显老的面容,这已不仅仅是一枚粽子,这里面包着的是无尽的母爱,它映照着的是母亲一颗疼爱儿女的心,让你吃着香香的粽子,便别有一番甜甜的滋味涌上心头,不觉间泪已模糊了双眼。
写端午节散文 篇7
一年端午至,临江思屈原。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在当今不仅表现为庭院里粽叶飘香的亲情,还表现为江河上百舸争流的进取,更表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缅怀先烈,不忘为国捐躯的人。我们今天的安定环境,是先辈先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缅怀他们,不忘记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永远铭记这些爱国者,继续发扬他们的爱国精神,不辜负他们的付出。
居安思危,励精图治国强民富。今天,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取得了很多成就,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我们仍然要保持一颗谦虚谨慎的心,居安思危,励精图治,牢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方向前进。
奋发有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事,我们应当传承屈原的爱国精神,奋发有为,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持“四个全面战略”,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
先烈已逝,精神长存。我们要充分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爱国精神,立足本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努力,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和人民的幸福生活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