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元宵的经典散文

2023/12/30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元宵的经典散文(精选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1

知道“汤圆”还有个名字叫元宵,因了那首著名的歌曲,“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大概上小学的样子,一个闭塞的时代,一个闭塞的乡村,穷中有念,苦中有乐,心中有盼的日子,形成一个稳定的概念,十五吃元宵,没有更多的意义,昭示的只是年真的结束了,相对安逸的日子得等到下一年了。童年的年是盼来的,元宵节是将快乐与轻松拉长的过程,如今的年是轰隆隆地驶来的,并拦阻不得。

往往一包汤圆,米黄色的草纸包装成方锥状,细细的麻绳系着,由父亲从县城带回来,土煤炉子上支起大黑锅,烧开清澈的井水,咕嘟着冒起大而亮的泡,到底是记忆中的错误,还是真的那样,那时烧开的水,冒起的泡的确是那样大而亮,白花花的小汤圆被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丢进沸腾的水中,勺子轻轻地推,静静地沉默几分钟,便纷纷浮出水面,在水泡间游动翻滚,汤水渐渐乳白、黏稠。如今想来,洁白的汤圆与粗笨的大黑锅实在是太鲜明的对比与记忆,简单却温馨的水墨工笔。

贫瘠的时代,一包汤圆便是美好的记忆,尽管内容是如此单调,核桃、花生、芝麻,有限的几种馅料,甚至有些略微的发硬,但已足以让唇齿留香许多日,淡淡的糯米香,乳白的汤,原始的香味构成的生活契合着一个纯净的心灵,人最深的记忆一定是这种简单。

我一直觉得,相对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是相对健康的岁月,物质上的改善带动精神的乐观向上,也还淳朴的民风支撑着基本的公序良俗。每每元宵节,县城必定举办灯展灯会,各个乡镇还要组织表演的队伍,而这种任务又要分解到乡村和工厂,两座岗楼的宣化大街这两天热闹非凡,表演队伍依次经过,舞狮子、耍旱船、踩高跷等等民间艺术争相露脸,锣鼓喧天,路两侧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人们脸上洋溢着真正的快乐,叫好声、嬉笑声不断,小小县城的沸腾状远比满锅翻滚的汤圆热闹许多。

我如今也还是挺留恋那种时光。北京城里有很著名的庙会,也曾前往观瞻,但除了浓浓的商业氛围,其实精神是死的,流光溢彩的闪烁与跳动是乏味的,而怀想的故乡的游行表演队伍是鲜活与灵动的,许是我老了的缘故吧,我喜欢由欢乐构成的愿景,喜欢更多普通民众参与的原始的冲动,喜欢市井百姓脸上灿烂无邪的笑容,可撷可取,可捧可掬,也许节日的意义就隐藏在那里。如今,烟花的'确愈来愈绚烂和蓬勃,耀眼的缤纷,视觉盛宴之后,耳畔还是萦绕曾经的欢闹,脑际盘旋的依旧是乡亲们生龙活虎的奔腾。

北京人爱吃元宵,有许多的老字号可以佐证,亦可以满足民众的口味与选择,“稻香村”门前总是排了长长的队伍,稍晚,便会售馨,每年我也会挤在这样的队伍中,“抢”一些回家。如今的元宵,花样繁多,口味丰富。,白白圆圆,绵软可口,几乎完美满足了味觉的享受。

我们习惯于赋予一种食品一定的寓意,伴着一种心绪,成全一种祝福,“圆”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是终极的快乐。

在沸腾的水中翻滚,大概也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2

一个人不是孤独,思念一个人才会孤独,思念一个失去的家就会满怀孤独——陈樟玙璠。

又是一个蓄满念想的日子——元宵节。

元宵熟了,漂在锅里,轻轻一拨打着旋儿,像我扑棱扑棱的心跳,我知道这又是一个心花摇曳思念的时刻。

满怀柔情,几丝眷念,花开有声,落英无语,甜黏的元宵嫣然了我的思量。是的,我在想元宵节真是一个让人无法释怀的日子,它是个让甜蜜和思念、离愁和失落、遥想和回忆占据春帏意闹的日子。

为了过年的圆满,今天人们又放响了鞭炮,向年发表最后的祝词,蔓延高挂的灯笼瞪着红眼乐淘淘地在春风里微笑,应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了,我是一个善感的人,总觉着这鞭炮声在此刻是如此的颤动思念的心,我想此时有多少漂泊在外的游子又会增添几丝念家恋亲的愁思;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更是心头盘旋萦绕难以下咽的悲苦。

元宵啊元宵从感性上讲成了过年的句号,人们的喜悦也将在一天随着爆竹烟花的鸣响、盛开、飘落,零落成狼藉的碎屑,最后归于灰飞烟灭·····

年啊从初一到十五算起,追溯的远一点,从元旦起年就让人沉迷,沉醉,沉沦,撩拨澎湃着这人们的心潮。因而说每一个节气里都有约定成俗的物象在推波助澜渲染气氛,当然属年的的物象最多,鞭炮,年画,春联,糖果,饺子等。元宵节元宵成了主角,各种口味的元宵代表着人们的饮食喜好和心情。

正月里来闹新春,元宵节一过你就算过完了,一切都变得平淡无奇,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团团圆圆,美轮美奂的繁华似锦又要归于平静。

生活是一个永不停息的轮回。

年年有今日,岁岁有今朝,良宵苦短,物是人非事事休。每个节气里都有一个念想串起人们的共鸣,只因为每个节气里都蕴含着相似的温暖,不同的人内心深处里流淌着不同的眷恋。逢年过节阖家团圆才算完满,节日里你会被宠着,疼着,爱着,念着,幸福着,当然也会被孤单和寂寞包围着、画心为牢、心甘情愿、不由自主地期盼、痴念、纠结,难过,但无论怎样日子都得过。

说白了年不过是一个字,元宵节也不过是个词,一个延展着生命时光与感情沾亲带故的词,人们寄予美好的憧憬。

元宵节里看看过年最后的焰火,嘴里一裹元宵,此岸的烟花在甜蜜见就变成彼岸的重温和回忆,人们又开始遥想下一个粘着念想的日子······

元宵节啊,你知道今日又让多少人感怀吟叹,编情为经,织爱为纬,细细地密织思念的网,用丰润晕染的唐诗念你,用豪放婉约的宋词粘你,用饱满情怀的丹青妖娆你,用感人心魄的乐曲萦绕你。

一锅元宵煮飘摇,一场团聚,一世离歌,惟有真情不老。每一碗元宵,每一个元宵都有亲人的疼爱,粘着血缘亲情,需要用心去咀嚼,或深或浅,或甜或淡····

元宵啊本身就寓意着团圆的圆满。所以我要说,你快乐,天天像过年,你悲伤,日日像末日。

过了今天的元宵节就算过完了年,元宵就是年最后的疼爱!但绝不是生命最后的疼爱!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3

静夜提笔,纵使思绪凝结,心情却此起彼伏!

你可知心头有一种痛,虽然不是触手可及,却也深入骨髓!也许是怎么也忘不了,也许是根本就不想忘或者不能去忘记,总之它就象你身体的一部分,想甩开却怎么也割舍不掉……

内心深处也有一种记忆,虽然不是伤疤,却同样不想触及,因为碰到了它一样会痛;尽管是一种深情,却同样也是一些遗憾,因为想起了它就会觉得心里面好像少了一些本该存在的东西……

在茫茫人海里,相遇是偶然;无数偶然,成就一段爱情!爱,是一个百转千回的故事,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又有几个懂得去好好爱人?爱,原来是一种经历,经历得多了,就会更加懂得如何去爱与被爱。

我在上海时很少乘地铁,但是每次乘坐1号线,经过一个个站点,路过彭浦新村,总是忍不住要向街头巷尾眺望,四处寻觅。心底的那一种渴望,总是想在眼前找到点什么!也许是一个人,也许只是一些感觉,尽管我心里很清楚落眼后的失落……

她曾说“我不知道天堂在哪里,但是有你的地方那就是我的天堂!”其实我一直很想告诉她“我从没有向往过天堂,如果真要我去寻找天堂——那就是有你的地方!”佛曰:“生命只在一呼一吸间”,那么想念呢?是否也在这一呼一吸间!宝贝,我想你了,狠想狠想!

难以割舍的情怀,不能触及的记忆,正如血浓于水,覆水难收!为一个人,牵肠挂肚、相思成灾,经常想办法麻醉自己,转移注意力,努力开心,努力不去想念,或者说努力不要不开心,不要太想念……

佛说每一个女孩都是一位天使,天使降落人间,是什么让她容颜憔悴,是什么让她流连忘返?凡人爱上天使,为什么要让她落泪,为什么不能为她放弃人间?原本美好的故事,希望不要有一个悲凉的结局!

某日我去佛前祈祷,佛看了看我,忽地问道:尘缘难断,苦海无边,你为何还执迷不悟?我望了望高高在上的佛,淡定回答:只羡鸳鸯不羡仙,何况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佛点头一笑,双手合十,“如此,祝你如愿!”然后闭目深坐,不再言语……我遂跪拜,转身飘然离去,自此我心坚意定,静候她平安归来……

后记:无论阴晴圆缺,你都是我心头最美丽的那一轮明月!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4

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我现在的心情,不只是简单的悲伤,更有许多难以数说的感情。

当我看到发下来的试卷的时候,真有一种天塌下来的感觉。但结果终究是结果,我所能做的远不止这些。

大起大落也曾经有过,只是从来没有这样的深刻。我应该看清楚自己的处境。其实,考试之前的几次小型考试也预见了这一次的失败。我突然发现,还有很多的知识点我没有掌握。于是也曾心急如焚,恨不能一天建造一个罗马出来,也曾为之努力,只是还不够。所以现在的我是很着急了。其实,在考之前,我看清楚了我存在的问题,就是有些毛躁、着急,于是我想去改,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不要急,我还有60天,我可以尽自己所能去弥补我应该得到的,我不能杞人忧天,更不能奢望,不能好高骛远。

有时想,我应该是幸运的,至少在这次考试中我暴露出了自己的不足,我还可以去做改,我还来得及,至少这不是高考。这次的警钟应该是我前进的动力而不是负担,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才是最重要的!

看着试卷,发现其实有很多的地方丢分是不应该的。看错题的一堆,算错数的一堆,漏条件的一堆,但是我想将这完全归咎给粗心而不去审视是万万不能的,因为认真也是一种能力。在这个阶段,认真可以关乎一个人的成败,可以将你带入顶峰,也可以将你拖入深渊,所以我必须认真对待,这是我应得到的教训,也是经验!

失误很多,甚至一个原因是我有些着急有些慌,导致看不清题,做不对题,我需要做的是稳住自己,保持平和的心态,去应对每一次的挑战,我想我可以做到。

对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也是我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基础是万万不能忽视的,不能本末倒置。基础打好了才能为以后的前行铺路。

其实,有时候自己回想,60天可以改变多少。现在我明白了,其实20天,甚至是10天都可以锻造黑马,也可以让你一落千丈。时间不是你逃避的借口,内心是你必须政府的第一个敌人。60天,虽不长,却可以创造奇迹。其实我想用奇迹是不合适的,因为就像一位学姐说的,每个人都有竭斯底里的本源,这是你应该得到的,不是上天照顾你。耕耘与收获从来都是成正比的。

剩下的60天,我想我应学会的第一个词是成长,在打击下成长,在磨砺中成长,在风雨中成长,在进步中成长,在奋斗中成长。

成长60天,奋斗60天,我要做一个无怨无悔的人!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5

雨还在下,雨水敲打着窗户,仿佛敲打在我心上,虽然轻柔,但却痛彻心扉;风还在刮,风儿吹拂着丝丝细雨,犹如拨弄着琴弦一般,虽然动听,却使人微颤。地上的树叶、纸屑随风而起,飘荡在无际的天空中,就像是游子坐上了归途的列车,让我顿觉暖意袭遍全身。

我倚窗而站,遥望着家的方向,想念着家乡的味道,淳朴中透漏着高贵,简约中带点奢华,家乡的场景在眼前浮现,不觉泪如泉涌。

坐在家乡院子里面,沏上一壶茶,手捧着书,听鸟语闻花香,静静地品味茶中滋味,参悟书中道理,体会花鸟的自在境界。

躺在夏夜的床上,看着窗外浩渺的天空,辨识各类星系名称。夏夜的天空是静谧的,是空遂的,和着知了的悠扬叫声,更加彰显了夏夜的幽静。

伫立在村头河边,看落日余晖慢慢消失在天际;看小鸟归巢,体验家的温暖。夕阳西下,昭示着忙碌的时刻暂告一段落。母亲早早准备好了一桌丰盛的.晚餐,父亲举起酒杯小酌一口,喝下的是酒,享受的是幸福。虽然农村的生活艰苦,但看着微醉的父亲,勤劳朴实的母亲,又有谁不羡慕如此的生活呢?苦中作乐,也许是农村人最真实的写照吧。

和父亲一起,走在田间地头。黑夜降临,依旧慢慢地走着、聊着。父亲没有文化,却用最质朴的言语的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和准则,让我明白了天下最美是真情,人间最美是真爱。

在田间野外,感受四季的变幻。春天,绿意盎然,带着一点野性,大地一片欢腾。小草破土而出,探出头来,偷窥这世界的旋律;田间农作物早已经发芽开花,绿油油的小麦,金黄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摇曳,恍如一幅天然巨作,被哪位杰出的画家平铺在这浩荡的大地,与大地浑然一体,惟妙惟肖,让人叹为观止,赞不绝口。夏天,酣畅淋漓,带着一丝热辣,让人喜忧参半。

燥热的夏季,惹怒了知了,在树上鸣叫个不停,吵醒了在熟睡中的人们。大伙拿起工具,直奔田间,趁着早晨的清爽凉风,匆匆地忙乎着,锄草、打农药,不歇不等,只是偶尔脸上呈现出一抹笑容;孩子们在田间玩耍,汗流浃背却乐此不疲,脏兮兮的小脸上始终挂着童真的笑容,让人怜爱;回到家,切开在冰凉的水中冰了一上午的西瓜,大口大口地吃着,西瓜汁与汗水并驾齐驱顺着嘴角流下,冰镇的西瓜依旧阻挡不了人们内心的那份炙热,只因他们内心也深爱着夏天。

秋天,带着一丝凉意,席卷全身,让人不觉微微一颤。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看着田地里的那一抹金黄,那是丰收的喜讯,是希望。人们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看着一年的收成,笑的合不拢嘴,人们尽情地笑着,忙着,尽管疲惫已经爬满全身,却依然干劲十足,仿佛浑身有着无穷的力量。秋天的人们满载而归,他们是幸福的,是骄傲的,这预示着明年的今天会有更好的收成,这也是农民兄弟们最大的期盼。

冬天,寒风凛凛,雨雪交加,让人敬畏,又让人喜悦。瑞雪造丰年,“冬天麦盖三重被,来年枕着馒头睡”这是农村人耳熟能详的顺口溜,也是对大雪的虔诚和祈盼。冬天是人们已经告别了一年的劳累,休养生息调整的季节。人们围坐在炉火旁,总结着今年,畅想着明年。当炉火渐渐熄去,人们打着哈欠,伴着朦胧睡意,进入梦乡,让喜悦和希望在梦里继续游荡,迎接着崭新的一天。

四季交换,岁月变更,人们每日用梦想和祈盼迎接新的一天,他们的内心是虔诚的,他们的思想是纯净的,他们的行为是可敬的。书上说,复杂的事情简单做,你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一辈子做简单的事情容易,难就难在一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一辈子。

家乡,庭院式风格设计,弥漫着一股宽阔的自在气息。在屋内感受的是大家庭的温暖,走出院门呼吸的是泥土的味道。邻里之间相互串门,聊家常,无不透漏着农村和谐之美。

每次打电话回家,父母告诉我家乡变化是怎样的巨大,我心是向往的,希望父母过得舒服一点,安逸一点,我心又是抗拒的,家乡的变化,犹如新农村建设,充斥着钢筋混凝土的味道,把农民集体安置在高楼之中,不接地气,就断了农民的根本,也就把农村最后的一点气息随着发动机的日夜工作长埋地下。

家,梦开始的地方。物虽是,人已非,不论家乡如何变化,我跳动的心不会变,我思乡的情怀不会变,我会把家乡的一人一物,一花一草刻在心间,把对家乡的思念永久封印在脑海,告诉人们,这是我的家乡,生我养我给予我生命和梦想的天堂。

我是身在异地的游子,身上流的是家乡人的血,我要凭借这一腔热血,满怀对家乡的一片炙热与真情,活出家乡的骄傲,活出自己的精彩。

无论走了千里万里的路,无论在外仕途跋涉,还是漂泊他乡为异客……家永远是一颗不熄的恒星照亮心头,跟随你的脚步,夜夜入你的梦乡,让你深深地想念。

无论你离家有多久,无论你地位有多高,无论你贫穷还是富有,最难割舍的是家乡情怀,最难忘却的是家乡山水,最想吃到的是家乡饭菜,最想听到的是乡音乡韵,最想做到的是能为家乡贡献自己的力量。尽管离家有千里之遥,但是心是和家乡息息相通的,心若在,梦就在,家就在。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6

“正月十五灯正新,满城灯火白如银。”元宵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正月十五闹元宵,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也是新年里的重头戏。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一盏盏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的灯笼,把原本寂静的黑夜装点得五彩斑斓,绚丽夺目。

灯笼象征人丁兴旺,团圆喜庆。正月点灯笼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除夕元宵的夜晚,更有小孩子打灯笼的民俗活动。记得小时候,年三十守岁刚刚结束,过了初五,母亲就张罗着要为我们姐妹们糊灯笼。灯笼的制作要经过扎,糊,写,画多道工序。要选竹节间距较长的竹篾,竹丝要剖得很细。

用这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篾丝编成椭圆形灯笼庸子(坯子)后,再用柔韧的丝皮纸将灯笼庸子团团蒙上,还要用刷子把纸糊得挺括而舒展。然后在纸上多涂上几遍,使其均匀而透亮。我们姐妹看着母亲用一双巧手在上面画上八仙过海,吉庆有鱼、五谷丰登等图案,心里羡慕不已。母亲一边做,一边给我们讲她小时候在外公家过元宵节,学做灯笼的逸闻趣事,逗得我们开怀大笑,抱作一团。

灯笼做好后,还未到元宵节,我们就迫不及待地点上蜡烛,用竹竿挑着,高高兴兴去游灯。小孩子们互相比着手中的灯,看谁的好看、漂亮,因为母亲做的灯工艺细腻,图案精致,内容丰富,总会受到邻里的称赞,我真是得意极了,好像自己做的一般。回到家,兴奋地向母亲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

时光飞逝,我们姐妹先后都结婚、生子,母亲年事已高已不再做灯了。每到元宵节,我就牵着儿子的小手,为他点亮一盏灯笼,领着他走出家门,去游灯、观灯、看舞龙、放焰火。街道上游人如织,大家笑容满面,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过来。舞龙、舞狮、跑旱船、扭秧歌,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节目让人目不暇给,也为元宵节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当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点亮夜空时,孩子们又蹦又跳,“哇!好美的烟花!”一个个璀璨的礼花将夜空点亮,似彩球,又像绒花,一颗接着一颗冲上了天空,霎时,一朵朵五光十色的花蕊,瞬间绽放,犹如一位美丽的仙女,把希望的花瓣洒向了人间。红的,黄的,蓝的,绿的,紫的各种各样的颜色把天空点亮如同银河一般,光彩夺目,分外耀眼。整个人群沸腾了,游人们不时发出惊叹声和叫好声……儿子简直被迷住了,看得如痴如醉。这真是“火树银花千光照,清辉映月色斑斓。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啊。

如今,时间的流逝,观念的变化,那些热闹的老场景已经渐行渐远,那种默默地燃着蜡烛的纸糊灯笼也随之远去。现在到处都有买灯笼的,大红灯笼高高挂,欢欢喜喜过新年。旧时纸糊灯笼在今天的孩子们的眼里,也说不出是个什么样子来。但那份快乐却伴随着我们成长,成了我心中难忘的记忆……

写到这里,我眼前又浮现出元宵节成群结队的孩子们打着灯笼追逐的场景;耳边仿佛回响着那熟悉的童谣:“游、游灯笼,灯笼灭了回家睡……”

元宵的经典散文 篇7

我非常怀念小时候闹元宵的时光。家乡有句俗话,“正月十五闹元宵”,这元宵节就是要很热闹的。

元宵节闹花灯。孩童最高兴的事就是吃过晚饭后提着花灯找自己的小伙伴。二十年前经济条件都不好,所谓的花灯,大多不过是自己用酒盒子制作的,挖成各种形状的空洞,用透明的带有图案的塑料纸贴上,再用泡沫凿个洞安装蜡烛,当做底座,用一根绳子穿上,找根木棍做把手,就是一盏灯笼,能够玩上一个晚上。那时候也有塑料的成品灯笼,但是我觉得暗淡,不喜欢。最豪华的就是装电池的现代花灯,有的还带有音乐,比较流行的是《渴望》的主题曲。那会儿电视剧《渴望》热播,贤惠善良的刘慧芳已经走进千家万户。如果有谁提着这样的花灯在村里谝,其他人都会投以羡慕的目光。这可是最高级的玩意儿了!

对于元宵节吃元宵的记忆我倒是很模糊,因为我向来不爱吃那东西,甜的腻人,我不喜甜食。但是元宵节那天家家户户都会蒸干菜包子,有干荠菜,有干豆角,用肉和馅,出锅后特别香。干菜本身蕴含的菜香和肉的腻人的香正好中和,相得益彰。那天的包子也不是圆形,而是半月形的,就像是大号的饺子,家乡叫“角子”。这种习俗从何而起,有何寓意,我倒从来不得而知,老年人也说不出为什么,只说是老辈儿传下来的。

在蒸包子的同时会蒸面灯。十二个或者六个,分别象征一年和半年。面灯必须用没有发酵的面制作,否则无法成型。面团抟成品茗杯的形状,边缘还捏一圈花边儿。出锅后,老人会看看灯的情况,如果哪盏面灯有水,说明哪个月会有降水。用火柴或者牙签做灯芯,一头缠上棉花,栽在灯里,倒上油,就可以点了。如果家里有人属龙或者属蛇,还要蒸相应数目的龙灯。家乡人认为蛇是“小龙”。这个习俗我也不知其寓意。点着的面灯要拿到每个房间去照照,犄角旮旯都要晃一遍,说是这样家里不闹蚰蜒。等到面灯油尽灯枯,看看灯芯爆裂的形状,家乡人据此会得出今年丰收的是大豆高粱,还是小麦。我那时便不以为然,直呼迷信。是迷信吗?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庄稼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期待。

今年,我家元宵节也蒸了六个面灯,奶奶去世后,时隔多年,再次见到面灯。家乡有个风俗,家里有人去世,三年内不能蒸面灯,但是别人送的可以点。今年有些新奇,却没有了点灯的童心,更没有兴趣看油尽灯枯后灯芯的形状。村民多是如此。如今没有多少人种庄稼了,村里的田地也都被承包了,还有的被开发成了小区和公园以及广场。城镇化的速度非常惊人,每年回家都会感到一丝陌生。小孩子倒是还有提花灯的,但是绝对看不到一个孩子提着自制灯笼,都是电子的。现在的孩子,保不齐都不会自己做。一零后这一代完全是在电子产品的陪同下成长的,他们没有体会过乡村生活的童趣,也没有机会。

元宵节那晚,烟花灿烂,一盏盏孔明灯,载满人的愿望,慢慢悠悠飞向辽阔久远的夜空。那一晚,很多人都在观赏绚丽的烟花。我在房顶,仰望夜空,一轮明月照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