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竹子的文章

2022/12/11经典文章

关于竹子的文章(精选11篇)

挖冬笋

文/吴丽珊

周六回家,车还未停稳,就看到弟弟背着锄头站在坪里,说是去后山挖冬笋。我马上从车上下来,跟着他就走。

冬笋难见天日,增加了挖掘的难度,我们又没有透视眼,去哪找呢?

弟弟告诉我,找土拱动的地方。土没有拱动,我们这个级别的人是找不到的。

我很好奇,什么级别的人可以找到呢?

弟弟说,邻村有位老人,可以根据竹子的走向判断冬笋的位置,昨天还挖了二三十斤,其中一个大的差不多有十斤哩。但是,他的秘籍绝不外传。

我抬头看了看遮天蔽日的竹子,想研究一下走向。但,横看竖看,竹子的枝叶都是向四周撒开,看不出什么走向。看来,我的悟性不够,还是按弟弟的方法找吧。

竹林的地上,铺着厚厚的竹叶,有的早已和泥土混为一体,只留下一个黑印;有的形状依稀可辨,却提拉不起来了;还有的刚刚落下,只是改变了颜色。在层层竹叶覆盖下,要看到土的拱起,并非易事。我扫雷一般,终于看到一处高高拱起的竹叶。我拿起一根枯竹枝,挑去覆盖的竹叶,看到土拱成一条弯弯曲曲的脊背,背上还爬着歪歪扭扭的细缝。一定是冬笋了,我激动得心跳加速,大叫弟弟。弟弟跑来,摇了摇头说:“要拱成圆形才是冬笋,拱成这长条状的是竹鞭。”他扒开土,果然,一条竹鞭裸露出来。

竹子真会作弄人,拿竹鞭让我空欢喜一场。

弟弟相继挖了几个竹笋,每一次发现,我都很惊喜,又不无失落,我怎么就找不到呢?

空中时不时地飘着毛毛雨,水汽似乎一伸手就可以抓一把。竹林里朦朦胧胧,美如仙境,却可视度不好,增加了寻找冬笋的难度。

长久地寻找,仍然无果,我的腰酸了,脖子僵硬了。

弟弟说,冬笋一般长在雌竹旁。

什么样的竹子是雌竹呢?

结节多而密的是雌竹。

有了这个法宝,我可以直一直腰,舒展一下脖子了。

怎样才算结节多而密?刚好此时,弟弟在一处找到了三个冬笋。我想,这个地方的雌竹应该很明显吧。可,比来比去,却发现,有的竹子下面的结节很密,上面却很稀;有的下面不是特别密,却上下均匀。如果算平均值的话,估计没有高下之分。

看来,我认雌竹也没悟性。还是地毯式搜寻吧。

我拿着一枝枯竹枝,睁着铜铃似的眼睛,一边拨竹叶,一边紧盯地面。

“回家吧,可以吃一顿了。”弟弟在叫我。

我向弟弟走去, 一边爬上高高的壕基,一边眼睛仍四处搜寻。一个也没找着,我不甘心呀。

吧嗒,我四脚朝天,来不及反应,就飞快地滑下去。久雨的壕基,如一架天然的滑梯。我吓得本想大叫,却本能地脚一蹬,踩到一个东西,又顺势双手猛抓,总算停了下来。正想抱怨,却发现,塞在我脚下,挡住我下滑的东西,很不一般。那拱起的圆包,让我眼睛倏地亮了。我来不及站起来,上身贴地扫过去。拨开枯叶,露出了一个褐色的小尖尖。我按捺住欣喜,继续扒拉土粒,这下看准确了,露出的是真真实实的笋尖。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我爆叫一声,吓得弟弟跑了过来。

刨开土,是一只茶杯粗的冬笋。这是今天挖到的最大一只冬笋。我抱着它,又亲又跳。

餐桌上,厨艺高超的弟媳奉上了她的杰作:冬笋炒腊肉。腊肉如琥珀,晶莹剔透、清香诱人,冬笋如白玉,清新扑鼻,脆嫩微甜,点缀翠绿的蒜叶、鲜红的辣椒,色香味俱全。我们围桌而坐,吃得格外欢。

不息华年

文/周临风

岁月荏苒,指尖滑落了记忆的碎片,紧捏不住的青春,叹息流年似水。拾起年华遗漏的光彩,捕捉瞬间浪漫的感动,让我今天出发。我想做一回勇者,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无悔于此灿烂的青春年华。我要绽放,绽放成一朵娇艳如阳的夏花。

青春不能如角落间荒弃的杂草,在阴凉与孤独中活着,然后在凄凉与痛苦中死去。青春需要阳光,生命需要雨露。要做一棵西北地区的白杨树,在黄沙风暴中屹立不倒,把铮铮铁骨献给世界,站成一片美丽的风景。生命的欢歌,生命的力量,生命需如白杨坚强。

在巍峨的山峰,在险峻的悬崖上,一棵苍翠挺拔的松树独树一帜。它如钢铁巨人一般伟岸,如雄鹰一般矫健,毫无畏惧,直指云霄。生命在呼喊,它叫唤我们要如松树般,要学会忍耐,要坚强面对险境。青春的寂寞,青春的烦恼,青春的困惑……这些只是生命的考验,鼓起生命的勇气,撑起梦想的一片蓝天。

生命的河流,见证了无数个春夏秋冬。每一次春暖花开,每一次冬雪飘零,只为了倾诉生命的起始与衰落。生命的历程由无数次的生离死别构成,在每次痛苦中,都需要我们永不退缩,从容面对。把生命看做梅花,要如它一般美丽,更要像它一般坚强。鹅毛大雪,呼啸寒风,只是人生一次无情的考验。闻梅花香飘逸,看它傲骨立寒冬。

有一种坚强如沙漠里的仙人掌,即便在恶劣环境里,它也没有放弃生命,而是用自己的行动改变现状,使自己能够扎根荒漠。生命的脚步,总会撞见羁绊前行的石子。这每一次的相遇,只是生命中本该拥有的考验。有时候,我们改变不了环境,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绝不妥协认命,不断超越自己,去克服环境。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生死对决,那就学习仙人掌一般忍耐痛苦不断超越生命吧!

亲亲的岁月,我们叹息过生命的苦短,我们也懊恼过青春的迷惘。青春是风中的竹子,躲避不了招风的漂泊。那我们就要学习一下竹子,学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强。人生的漂泊,一路的诱惑,需要我们如竹子般坚强不屈。风卷黄沙沙起舞,雨打红花花凋零。唯独那座山上的竹子,却用它的坚强撑起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不要畏惧暴力,要相信梦想,不断更新自己,将生命的力量点燃,如竹子一般咬定青山,站成一片令人神往的风景。

生命如歌,需要豪壮。青春如诗,需要慷慨。拿起手中的旗帜,舞动心中的热血。用我们的毅力,用我们的坚强,超越生命的极限。不沉湎于华年浮梦,不妥协于暴力强权,坚强不屈,永不言败。不问风有多狂,不管雨有多猛。只为心中的梦,只为撑起那片属于我们自己的美好蓝天。

华年不息,不息华年!

连云山的竹

文/孔邯郸

从小,父亲就对我说,我是大山的儿子。

我的家在湖南平江县,地处湘、鄂、赣三省交会处、罗霄山脉西段,那里有一座海拔1600米的山峰,名叫连云山。它因山势巍峨峻峭,高耸入云,云气覆其上,缭绕壮观,有“连云翠壁”之誉。

连云山是有名的南竹基地,整座山上南竹林成片连海,达十万亩。一眼望去,四周是林立的碧绿竹林,置身其中,头顶是婆娑起舞的竹枝青影,脚下是软绵绵的枯枝竹叶。呼吸着伴有竹香气息的清新空气,我在山上的家中度过了15年的时光。

南竹在我的家乡也叫毛竹,它浑身青翠,四季常青,竿高达10余米,粗者直径可达20余厘米,秀丽挺拔,经霜不凋。毛竹生长快,适应性强,它不像农民种稻子一样,需要精心呵护,不必春种、夏忙,不必耕地、施肥。毛竹吸收大自然的阳光雨露,在山上布满杂草的地方或者石头缝里自生自长。等生长到表面略显紫褐色了,乡亲们就会把它砍伐下来,拖运到山下加工厂。毛竹的用途多,经济价值大,通过家乡人自办的小型的加工厂,会把毛竹加工成竹板、竹筷子、凉席、竹跳板等竹制品,再运往外地深加工或者销售。对于乡亲们而言,山上的竹子不需要经过自己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就可以变成家里经济的主要来源,也算是上天对这些住在大山深处的淳朴善良乡亲的一种馈赠吧,这也正应了那句“靠山吃山”的古话。

虽说竹子的自然生长不需要太多的人工劳力,但是,山里人从山上将它一根根砍伐下来,也是一件不比种稻子轻松的事,甚至花的力气要更大。记得小时候,父亲进山砍毛竹,常把我带在身旁。对于要把长十多米、重有三四十斤的毛竹用镰刀砍倒,除去枝叶,然后肩扛或用山里人特制的“板车”拖到可以通三轮车的机耕路上,这样的重体力活,幼小的我显然是无能为力的。然而,对我来说,那是一段美妙的时光。那里没有高楼大厦、锦衣美食,那里没有工厂、烟囱与柏油马路,也没有如今生活在城市的喧嚣与灯红酒绿,山里人经年累月守护着这座不知什么时候就形成的大山,山里生、山里长、山里劳作、山里把日子过得平淡真切。大山里有树木、竹林、青草,大山里也有花朵、溪流、鸟兽,大山里更有鸟儿的欢叫、森林的清香、泥土的味道,大山里还有我勤劳的乡亲、我的亲人、我的记忆、我的童年。

每次,父亲在进出大山砍毛竹的路上,都会给我念唐诗,讲山里人的事。有一次,我看到竹笋破土而出长成竹后似乎过了老长时间还是没长成可以砍伐的竹子,就一脸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这个竹子不长啊?是不是应该也给它们施点肥,让它们快些长大呢?”父亲哈哈大笑,然后郑重地对我说:“这个毛竹的生长过程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当毛竹还是竹笋的时候,它遇到雨就生长,但当它长成成竹时,就有三、五年的时间不长了。三、五年之后,竹子又会突然发力,以每天60厘米的惊人速度生长。在夜深人静时候,还能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父亲接着说:“其实毛竹在那三、五年的时间并不是没有长,只不过是以另外一种不被人们所发觉的方式在生长——向地下生根。你也要像竹子一样,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土里,才能长得高、长得结实。”

当时的我不甚明了其中的深刻寓意,但只要一走进大山、一看到竹子,父亲那句只有先向下扎根才能长得高的话就会响起在我的耳畔。

长大后,读到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想起小时候常常惊讶于竹子可以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头,不单单是破土而出,甚至是破石而出,更让我深刻地明白了这种深深向下扎根的力量。

如今,由于山里交通不便,也由于砍伐毛竹不仅辛苦而且所得较少,山里人陆陆续续把家搬出了大山,山里人也纷纷来到城市打工赚钱。大山渐渐清冷了许多、沉寂了许多。我也从大山走向了城市,但每次一回老家,我都会来到大山深处,感受连云山那伟岸的身躯、厚实的臂膀,脚踏上这片土地,就让我心安、让我浮想、让我沉淀。我最想看的是那挺拔修长的毛竹,它四季青翠,凌霜傲雨,让我的眼里、心里充满了绿色,充满了对家乡的情与爱,充满了一往无前的勇气,充满了走向成功的动力。

因为在那大山深处,我能够聆听到竹子拔节的声音。

魔幻冰棒

文/独石塘

村里有一位转业军人,在平时没事的时候,总爱对其他人吹嘘当兵时的所见所闻。多次听他说,以前在外面的时候,夏天曾吃过一种能降暑的冰,大家都称它叫冰棍儿,放在嘴里吮吸时,感觉清凉可口香甜。老人疑惑,夏天是否真有冰状物存在,能比我们这里的凉风洞更加清爽;中年人则调侃,它能和这儿山中泉水一样,清凉可口甘甜解渴;小孩听见他说的话后都一起放声大笑。他感觉无话可说,只是气呼呼地撂一句:信不信由你们,随后甩手离开。

记得有一天,同伴们正在村子里玩耍,你追我赶,玩得热火朝天,满头大汗。这时一个较大的少年兴冲冲跑过来,对大伙招手,说他有特大消息告诉大家。聚集之后他却故作很神秘地问:你们在场的有谁知道冰棒?在冬天见过冰的次数太多,山涧小溪滴水成冰的情景一目了然,大家也就很不以为然。这时他有点着急,脱口而出:夏天真有冰你们就不知道吧?转业军人以前曾说起过冰棍儿这事,你们现在还没有忘记吧?冰棒和冰棍儿应该差不多,确实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前些天他叔叔从县城出差回来告诉他的。听说他一下就吃掉多少根,牙齿都快冻掉了才住口。

随乡村马路逐年开通,闭塞的村庄与外界交流也日渐加强,更多的人有机会走出村庄去看看外面世界。这时陆续就有一些从镇上赶集回来的人告诉其他同伴,这个世界上夏天真的有冰棒存在并亲眼所见,现在凡是去镇上赶集的差不多有一半人都在吃冰棒,老远就能听见他们吃时嘴里面发出渍渍的声音,集镇里面见得最多的就是包冰棒所用的纸,地上踩的天上飘的到处都是,大家这么爱吃,味道肯定很好。于是相约下次逢集一起都去尝尝,这冰棒到底是什么滋味。

平时在一起的玩伴聚集起来,共同来商议这事,听别人说如要买一支冰棒得花两角钱,想要自己吃舒坦的话一支两支肯定不够,这样的话花钱肯定不少,向父母伸手要钱他们应该不会同意,得自己想法解决,提议每人扛一根楠竹到集镇里去卖掉,就用这钱来换冰棒吃。回家要钱无果也向父母提出这个折衷办法,他们迟疑一下,问我是否真能扛得动,是否能扛那么远,在我信誓旦旦表决心后方得许可。在赶集前一天把竹子砍回家,只等明天一早出发。

天刚放亮,村庄前后响起"走,吃冰棒去啰"的声音,一行十几人扛起竹子兴冲冲地从家中出发,并边走边谈冰棒的味道,有人说这次一定要吃多少多少根,有人还做出吃的怪象逗大伙开心,不知不觉便走出十多里路程,将近一半的路程。随路途不断延长,这时候感到自己已有些吃不消,肩上的竹子开始不听使唤左右晃动。这一动作立刻遭到其他同伴呵斥,警告太危险会伤到人,不得再这样,可我真没法稳祝大家为了安全,纷纷与我拉开距离,这时体力已明显不支,自己跟不上队伍,索性把竹子一端撂在路边的山崖,另一端支撑在马路上休息。可眼看同伴渐渐走远,没办法只好扛着继续赶路,已不再指望追上同伴,自己边走边歇,一步一步向前挪。

早已感到口干舌燥,正好前面有一处山泉可供饮用,为要喝水解渴我加快脚步。这时老远就听见有人在叫我,抬头一看,大伙都在那儿歇脚,自己身上又有点力气,迈开脚步,不一会儿功夫就赶到他们面前,把竹子放下后就一下子就坐在地上,开始大口大口地喘气。年龄最大的同伴过来告诉我,他们已经等我好长一段时间,得再继续赶路,吩咐我先喝口水休息休息后再继续赶路,为不伤及前来赶集的人,他们会在集市外面等我,帮我把楠竹扛到里面去卖。并对我开玩笑说:冰棒的味道可比这山泉水要好得多,为了吃上冰棒,得加油!说完他们就先行离开。

望着前面依稀可见的集镇,自己给自己鼓劲,扛!打起精神赶路。有几次我曾试着把竹子一端放在地上,自己抬起另一端也许会省点力气,可没走几步路,感觉拖在地上走路时抖动幅度得太大,根本控制不住,自己反而差点被竹子所伤,没办法,还得扛着继续前行。就这样走走停停望望,总算是来到集镇外面,看见几个同伴正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并对我大声嚷嚷,其实根本没听见他们在说些什么,实在没有力气再扛,只好叫人过来帮忙。把竹子交给他们,就默默地跟在后面,一句话也不说, 帮忙把竹子卖掉后,就把换来几张毛票交到我的手里。

同伴把旁边一位卖冰棒的拽过来,兴奋地问我打算吃多少根,望着就在面前晃动的冰棒,只是机械地回答先来两根吧。我剥开裹着冰棒的纸,慢慢地把冰棒放进嘴里,感觉它有丝丝冰凉,几分清甜,还夹杂一点顺额头流淌进来的咸,更多感觉则是扭过头时从眼角里面正浸含着的酸。手中拿着另外一支冰棒,也不知什么时候已被汗水浸染成黑色。

没过多长时间,一些人精明的小贩就把冰棒从厂里批发出来,装在泡沫箱里面,在多个集镇乡村间往返奔走叫卖,村庄里面经常能见到他们骑着自行车穿梭的身影,能清晰听见叫卖冰棒的声音。自己一天砍柴回家,正拿起瓢准备舀水解渴,父母告诉我他们买了几根冰棒已放在碗里面,叫赶紧尝尝,不然很快就会融化掉。村里有几个年青人也先后加入到卖冰棒的中,因做这生意的人越来越多,再要吃上冰棒相对容易得多,有时天气原因就不太好卖或者根本卖不出去,他们就在村中低价出售,逢天降大雨时没办法只好送给村庄里面的人。

还是在这条乡村马路上,几年之后自己就扛着大米,带上几罐咸菜,行进在求学的道路上,虽然不再感觉到肩上有多沉重,可脚步开始变得日渐匆忙。穿梭时光,不经意间人生前行的道路在不断延长,最后竟然跨步迈出家乡。岁月轻晃,工作生活一直远离记忆中的马路和自己出生成长的家乡,再未对这条道路重新实地足量,即使偶尔探望也是行色匆匆,车轮过后,尘土飞扬。

记忆深处,那次吃冰棒的经历仍保留在心中,曾经压疼过的双肩,迈酸了的双脚至今不会遗忘。魔幻冰棒,唤醒一个梦,激发无垠想,莫换冰棒,生活无渴求,前进迷方向。扛!告诫自己不能忘记过往,还要扛,激励自己道路依然很长,该扛还得扛。

后记 正在家中悠闲上网,小孩提出要买一点冰棒放在家里冰箱里面,口渴时候随时能拿出来吃,说现在的冰棒有许多种,单单颜色就多种多样,还有不同形状,各种味道都不一样,草莓味,菠萝味,香蕉味,真是好吃又好看,爱吃就买,随他吧。去年买的冰棒到现在还剩下不少,问我怎么处理,只是淡然说一句:如不想吃的话就扔掉,可最后还落得抱怨,剩下来的原因是我没给力。仔细回想,自己已多少年没吃冰棒,还真想不起来。

翠竹青青伴我行

文/老哈河之子

生在北方,对于绿色不太感冒。四季分明的气候,让绿色总带着很多短暂和忧郁。松柏倒是长青,但是过于苍老,缺少激情与活力。喜欢竹子,那一片空蒙和洒脱,总能在心底荡起丝丝涟漪,久久挥之不去。竹子是南方的宠儿,北方没有,想见竹子的念头一直不曾断绝。倒不是因为自己有多清高,或者多高雅,完全是本性使然,总感觉竹子很清爽,很直率,除了和自己心意相通之外,外加一种虔诚和膜拜。

可能是从小嗜书,读到的关于竹子的诗词文章不少,对竹子自然产生一种崇敬忽然眷恋,因此骨子里总想一睹快之。现在的媒体发达,影视、网络几乎无孔不入,也无意识地在血液里打上竹的影子。的确,竹子那修长的竹身,翠绿的肌体,高洁的情操,总会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于是,偶尔爬格子,文章的意象总以竹子为多,但均是以想象为主,竹子的神韵总也摸不准,像雾像雨,像云像风,倏忽而去,难以名状。为了弥补缺憾,便萌生了有生之年,不要亲赴江南,亲眼目睹其真容,以解相知之憾。

当然,心里也知道,想见竹子一面也是很难。竹子生于江南,能去江南一趟也算是很奢侈,工作捆着手脚,假期又短,总有许多不适宜的理由。想见竹子的念头只是偶尔萌芽几下,然后便被纷繁的杂事淹没,溅起丝丝淡淡的涟漪之后重又归于平静。不管是不是奢望,想见竹子的念头倒是一直没有断过,看着友人游历江南,拍回的一张张俊逸的竹子照片,唯有叹羡不已。自己天生形成的惰性和懦性,也不知此生能不能克服,对竹子一亲芳泽的憧憬,倒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愈发浓烈起来。

许是心诚则灵之故吧,一次偶然的出行,竟然与竹子不期而遇。前年去北京旅游,携妻带子的,经历了一天的奔波之后,难免要放松一下。说话间,几人顺道进入了中山公园。公园不是特别大,景致倒是不错,亭台楼榭,假山流水,翠柳扶疏,花香四溢,边玩边赏,边赏边憩,倒也自在悠闲。临出园之际,也不知到了哪个门,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竟然扑面而来。恍如一群佳丽横空出世,我当时是惊喜地叫了一声的。那确是从灵魂深处迸发出来的呐喊,一时间,竟有一种喜极而泣的冲动。竹林一片墨绿,密不透风,连甬道都暗了下来,洒落着斑驳的太阳碎金。人在甬道间走,心里油然而起一份肃穆,空气中似乎能听到呼吸的声响。想起花盆里瘦瘦弱弱的散竹,放荡不羁的文竹,哪有真正竹子的刚性!这才是真正的庐山,这才是真正的意象!如果不是隔着栅栏,我真想扑进竹林,躺在草地上美美地睡去。竹下一壶美酒,林间几首狂诗,该是多么惬意。不奢求那一片星空,只一颗寒星足够;不渴望那片大海,只一滴水滴可也。临行前,我虔诚地摘下一片竹叶,庄重地夹在日记里,带走一片竹叶的同时,也留下了我的相思和梦想。何必羡慕如水一样的江南呢,有绿在心,有竹在身,便是将竹的精神常留魂魄了。

对于竹的偏爱,家人朋友很是不解,但我心坦然,释然,悠然。对于自己,我有着太多的剖析。过于自负,却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过于自恋,总显得曲高和寡;过于自谦,对别人的承认总认为是恭维。每每想到这些弱点,恨不得剖来心来进行晾晒。人的本性应该的纯净的,善良的,我却在世俗的熏陶下如此的不堪。我太需要灵魂的净化了,在浮躁的时候沉淀一下自我,需要的是健康的心态,需要的是苍翠的绿色,一如那生机盎然的竹叶。

人生的路已走过一半,一直在不停地思考,我能否少做一些憾事,多做一些乐事,我的那片人生的竹林,能否在有生之年,给世人留下些许绿荫!

竹颂

文/白克信

“夹道万竿成绿海。”阳春三月,翠竹青青。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千姿百态,为大地增添了一番春色,给人一派生机。

竹子为“岁寒三友”之一。古往今来,竹是人们称颂高尚气节的象征。它和松一样“四季常青”,和梅一样“傲寒而立”,还有一种宁折不屈的英雄气概。它不择土垠,不管山边地头,还是河边沙滩,都能顽强地生长,给人一片绿荫。郑板桥写的《竹石》,全诗无一“竹”字,却写出了竹的坚韧无畏的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诗读后使人心生敬意,仿佛看到在石缝中顽强挣扎的竹子。郑板桥尤爱竹,在他看来,竹子的精神有两个——— 顽强和潇洒,不管生长在什么环境下,它总是昂首挺立,即使在寒冬腊月,竹林仍绿绿一团,抗击着寒风冷雨,抗击着冰霜严寒,到了来年春光明媚的日子,经历了风雨锻炼的竹林就越发坚韧且有力量。为此,“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成为人们对竹油然而生的崇敬。同时,“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们把做人的品德看得比肉体身躯重要,所以常把富贵竹或塔竹作为办公室或居所的装点饰物。

“未出土时便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托物抒怀,这是人们尊崇竹的又一理由。虚心抱节是竹子与生俱来的特质。元代吴镇《野竹》里的两句诗:虚心抱节山之阿,清风白月聊婆娑。此诗令人回味。野竹在深山幽谷抱朴守拙,虚心若愚,和清风白月相互吟唱交流。这是人生难求的一种境界。民间有这样的话,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这是人们体察物性后赋予的一种人格化的品质。竹子是空心的,可取虚心之意。竹之性,可谓一直,二节,三中空,这是竹子给人们的悟性和思考。正直,做人要光明磊落;有节得节操,不要贪赃枉法;中空喻虚心,故人们常常警醒,虚心使人进步。总之,只要做人品行正,有节操,能虚心,在事业上就会不断进步,终会有成。为此,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对竹的咏颂的诗句,才有了《历代咏竹诗丛》一书。请看历代诗人对竹的感情和抒怀:“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正直崇高洁,岁寒同我心”“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即我师”……这些诗句意蕴深厚,给人启迪,道尽了竹子的清白、顽强、谦虚的品格气节,它具有无比的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人们的师表,使人终身受益。

我国是世界竹子种类最多的国家,有三十多属、三百多种。晋代戴凯之所著的第一部竹子专著《竹经》中,就记载有七十多个竹子品种。据史籍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在太行山东麓的淇水流域,当时已有大面积的竹林了。竹子不仅碧绿长青,英姿勃发,不怕严寒,耐经风雨,它还无私奉献给人类。竹子全身都是宝,人类生活离不了。竹子枝叶茂盛,根系发达,可调节气候,能发挥维持生态平衡、营造人类优美生存环境的作用。竹子长大后,可制作农具、屋宇、生活用具、工艺品、乐器等,竹子加工后的碎料,是造纸的优质原料。竹鞭、竹根、竹蔸等,都可加工利用。从竹子中提取纤维,可加工成服装、毛巾。竹笋是美味的食品。竹的提炼物,可制成清肺、化痰、止咳、利尿的药物。竹子全身皆可入药。如竹叶、竹茹、竹沥、竹卷心、竹黄等,每个部位具有不同的祛病养身功效。竹子的一生,可谓忘我献身,创造了一种境界高尚的优秀人文精神,故在我国传统的“岁寒三友”中,有竹子在内。每当人们行在竹林里,听得竹声飒飒,见有绿意盈盈,就会感悟到它鞠躬尽瘁为人类谋福祉的品格,这应成为做人的准则,要不断地传承和发扬光大。

心中有竹

文/何仁君

宋朝著名画家文同擅长画竹,因为他的故乡竹多。我老家在四川盐亭文同故里,那里现今竹子仍然不少。那儿的家家户户,无不倚竹而居。小时候,我性格孤僻,少语,常常独自在屋后大片竹林里听鸟鸣、捉笋虫。那时,乡下孩子没有多少玩乐,于是就地取材,想着法子利用竹子玩耍,比如顺着竹茎往上攀爬,然后摸一摸竹子顶部的鸟窝。我就这样靠着与竹子玩耍度过了童年。

上学后,知道文同画竹的故事,也知道了“胸有成竹”的来历。于是,我对竹,有了些偏爱。读过《爱莲说》,却没有看过爱竹的文章。上初中时,无意间看见语文老师桌上摆放着一盆文竹,翠绿动人,格外赏心悦目。但比起我家房前屋后的那些翠竹摇曳的风姿和节节拔高的气势,自是逊色不及的。老师好竹,讲授了竹子的性格,让我受了些许熏陶。于是,在思维窄小的地域里,我更看重自家屋后那些竹子的品格。

后来机缘巧合又听到他人讲竹,更加宽了我对竹的理解。周末回家,见到竹林,看那一根一根粗壮的竹不断向上,感慨之情油然而生。一片竹林,那阵势、那高度万倍于一盆文竹。竹林根深蒂远,性情坚韧,颇有气节。我家竹林不多,但比其他竹林茂盛,这主要得益于老父亲经常担几担粪水来辛勤浇灌。在雨水稍好的春时,与邻里相比,我家的竹林,新笋更多,老竹更高更粗壮,很是蓬勃旺盛。

闲暇时,我喜欢去赏竹。去看它那蓬勃向上的生机,去看它那浓郁的色彩,去看它那摇曳的风姿,去看它那傲然挺立的骨气。然后,是听竹。最好听的是,清风徐来,拂面而过,只见一片一湾的竹林,于风涛阵阵中婆娑起舞,那“沙沙沙”的声音,好像在表达一方水土的浩然气场。之后,再慢慢跑上后山,远望竹林,满眼翠绿,家家相连的竹子看不到界线,户户房屋又起炊烟,在竹林上空袅袅,真是一幅绝好的写意山水画。

考入县城中学后,与竹的情意更深。在县城读书,开销自然要增加不少。但那时,弟妹都在上学,家庭经济十分拮据。家中花销的来源除了养猪,便是卖竹。幸好,我家的竹子茁壮成长得很是争气。每逢周末赶集,父母提前砍好两大捆竹子,一早就扛到乡场上,卖个好价钱之后,再步行近十里的路程返回家中。回家之后,父母又急急地扛起第二捆竹子赶往市场。就这样,每月几乎是连续不断地往返卖竹,靠着卖竹的微薄收入,供我度过了两年高中时光。

中学期间,我任性地爱竹。每逢寒暑假,我总喜欢漫步于竹林,看嫩竹泻翠,听翠竹摇风,并怀着感恩的心做两件事,一是给父母当帮手,二是给竹林施肥。累了的时候,就倚竹而坐,看笋尖儿破土露脸,节节拔高,想它们不屈不挠,不受凡尘蚀扰,外青里白,便随其修身养性。当时我已懂事,便想,自己倚竹而居,该不该树立竹一样的坚韧品格呢?再一想,竹,在乡村很有用处,编农具,做家具,上墙篱,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联系自己,更生情分。我吹的笛子,写字用的毛笔,无一不是竹料制作而成。那些笛子吹出的曲儿真好听啊,连我自己都被陶醉了。而我握着竹子做出的毛笔,写出的东西也似乎有了灵魂一般,满含竹物柔软与坚硬的风格。后来,明白了陶渊明学直直而清清白白的竹,傲骨铮铮,不为“五斗米折腰”;知晓郑板桥画竹写意,“衙斋卧听萧萧竹”,常念民间疾苦,联想到“一枝一叶总关情”,就定下自身以后做人,要像竹那样,有不屈服于流俗世事、挺立站直的骨气,有一生追求一清二白的傲气。

不久,我去了部队。在十余年离开倚竹而居的日子里,家乡的竹林总是常常萦绕在梦中,竹的精神时刻激励我砥砺前行,激发我进步成长。那年,在部队小有作为之后,我专门拍了一张老家屋后竹林的照片,把它装入相框摆在案头,常常警醒自己: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要像竹子一样,高高洁洁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以不至于歪了身形,让人耻笑。

如今,在城市里工作生活,没有了房前屋后的竹林,但那张竹林的照片却一直陪伴着我。平凡的我,只愿像故乡的竹一样,永远都是正直地立在那儿,自在地活着。我时常以竹子之所以节节拔高,不折腰,顽强生长,在于其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襟怀坦白的傲骨、一生清白的品质,来警醒自己。现在,我遇事总能成竹在胸,挺直腰板,只因心中有“竹”。我坚信我的世界,永远充满竹子一般的葱绿。

竹园

文/温海宇

雨声把我从睡梦中吵醒。天渐渐亮了。我想到了屋后的竹园,不知它现在该是怎样的越发葱茏呢。一丛或者几片的竹子当然不能算作园的,能称得上园的定然是那竹子有了规模,在这个不大不小的村庄占有一席之地。

我喜欢竹子。这个意义无需我的诠释,它已经被各朝各代的雅士们所赋予。营造文墨的氛围,点缀生活的情趣,离了竹子,似乎就变得单薄了。竹子大约更适合长在江南,那里的文气更重些。小巧别样的仿古建筑,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假山粉墙,池塘渔舟,都比较适合有几丛竹子点缀其间。不然就像挥毫泼墨完成一幅字画之后单少了一枚猩红的印章一样,不能圆满。小时候爷爷讲民间故事,有一对子: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当时就是觉得很押韵,把竹和书对起来,也说不上好来。现在回头琢磨这两句就不一样了,单单十个字就把主人的身份和情趣勾勒了出来。书香门第的官家肯定是无疑了,清流人士似也不错,起码也是一个有节操的文人吧。他在这种门户的氛围里,该是怎样的生活?是每日饮酒作画,对竹抚琴,还是为他那三千父老的贫富悲喜,奔波于庙堂之上?可能谁都说不清,“可能”二字本身就带有无限解读的空间。

关于竹子的诗,最喜欢的两句是:未出世时先有节;至凌云处仍虚心。前一句似乎就是命中注定,有种坚不可摧的固守,为理想,为气节。后一句则更加难能可贵了,即便是有了高高在上的权相之尊,依然谦虚内省,有礼有节,不狂放,不轻浮。这样的人今天到哪里去找呢,一定是道德的标杆了。对于高高在上的竹子,每次看到它我都是仰视无语,虔诚膜拜的。再说到我屋后的竹园。它长在穷乡僻壤,没有江南园林中竹子那人为所赋予的尊贵和喧哗,也没有人跑到这闭塞之处与之拍照合影,但它却长得很健康,通身的绿,没有丝毫的瑕疵,这该是怎样的一种修为。

我为竹园独享这份寂寞的清福而感庆幸。

一下雨,竹园就欢喜了。竹园喜雨,就像这个村庄的农人之于过节。这个清晨我被雨吵醒后,我一下子就想到屋后的竹园,它们沙沙沙的声响像是在笑,开怀地笑。我也在窃窃地笑,为雨,也为竹。

以竹明志

文/雨凡

文人与竹,向来有不解之缘。竹有非同一般的气质,宁折不弯,傲立风霜,似恬隐君子、逍遥书生。一丛竹,婀娜多姿,清丽映日,也似风雨丽人、江南才女。竹有非同一般的用处,削竹作简,韦编成书;还可以做成笙箫琴笛,丝竹之乐,给文人带来写作灵感。

竹象征君子之道。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爱竹成癖,每到一个地方居住,哪怕是暂时的,都会叫人在宅旁种下青青翠竹,有人问他:“暂住何须尔?”他则指着刚种下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无此君?”后来王徽之因此被称为 “竹君”。

竹彰显气节,虽不粗壮,但却正直,坚韧挺拔。“竹林七贤”是魏晋时期出了名的文人学士,他们七人,或主张老庄之学,或柔老庄以儒术,或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但无论观点如何,他们都是生活上不拘礼法,清净睿智之士,七人常常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一片竹林之下,他们肆意酣畅,对酒当歌,促膝长谈,流连忘返。

竹的空心,象征了纯洁与虚心。唐开元二十五年,李白到山东,与孔巢文、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交友,世人称为“竹溪六逸”。他们隐居山竹之中,酣歌纵酒,颇得世人仰慕。他们寄情于山水林泉,柴门蓬户,兰葱参差,妙辩玄宗,尤精庄老。

与他们同时代的“诗圣”杜甫也是一位好竹之君,写过众多咏竹的诗句,如在《客堂》诗中他写道:“平生栖居地,必种数杆竹。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三言两语,写尽竹的挺拔清雅之貌。

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时,心情本来是万分低落的,但正是永州那些潇洒挺拔、幽幽翠翠的绿竹,用清雅亮节抚平了柳宗元的心灵创伤,启发了他的文思。他在《永州八记》中多次以竹自喻。

苏东坡在炎炎夏日,“暂借藤床和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秋天,他尽情领略 “束束帘外竹,浏浏竹间雨”的意境。苏东坡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那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更是流传千古。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酷爱画竹、写竹,竹在这位“难得糊涂”的画家心中“一枝一叶总关情”。他画的竹子,神秀挺拔、疏淡飘逸,别具一格。郑板桥在自己两间寒房的南面种满了许多竹子,没事之时就凝视着那些竹子细心观察,渐渐这些竹子从入眼到入心,提笔一挥,朗朗青竹跃然纸上:“我有胸中十万竿,一时飞作淋漓墨。为凤为龙上九天,染遍云霞看新绿。”“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蒲松龄亦爱竹如命,他植竹于院内,朝夕与之相伴,他在《斗室》诗中吟道:“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他的窗下,白日翠竹摇曳,晚上月撒清辉,窗上还印着斑驳婆娑的树影。这是蒲松龄颇感惬意的地方,他在毕氏隐园赞竹如此:“尤爱此君好,搔搔缘拂天,子猷时一至,尤喜主人贤。”

竹让文人赞颂的是那虚怀若谷、凌风傲霜的气节。陈毅元帅这样赞竹:“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竹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展示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顽强拼搏的光辉形象。作家管桦以画竹而著称,他曾为周总理事迹展览馆画巨幅青竹,并题诗云:“根扎千尺土,叶上苍梧云,平生尽红日,萧萧金右声。”

中国人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与竹朝夕相处,风雨沧桑,自然养成了竹的文化精神;竹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父亲和他的竹林

文/康国雄

因为父亲喜欢竹,才渐渐有了屋后几株竹、几群竹、最后形成了一片的竹林。无论是春夏还是秋冬,竹林好像一片海,把我的童年和少年不时翠绿地包围着。

我的家,在衡东县城关镇大甸村,位于县城东部的一个小山村。早晨,每当我和我那个帆布书包一起离开家向学校出发时,我会经常看到门前水塘里有几只头戴红帽的鸭子在游泳戏水。我忍不住在自己的头上也要摸一下,摸到的却是扎手的短发。再回头看,家里灶房冒出淡淡的炊烟,目光游动的那一刻,我就看见屋后的竹子齐刷刷地倒映在水塘里,比水还要绿。和着在我屋左边的默默生长了几百年的那棵大樟树,以及开了花的篙笋、白色芦苇,都不约而同在被鸭子啄起的水波里一起摇摆。蓝色的水面于是就有了绿色、红色和青色,十二分的像一幅巨画,这是我长大后才知道的水墨画。下午,当我从学校返回家时,大都也是傍晚时分。夕阳落在竹子的头上,给竹子沐上了一层又一层梦一般的光,和着梦一起倒映在池塘里,让我往往在母亲叫我的乳名几回时,都没有听见!一次一次,我渐渐知道了父亲为什么如此喜欢他的竹和他的竹林了,是因为小小年纪的我都喜欢上了,难道父亲不会去喜欢吗?

这是两个男人的秘密,一大一小两个男人的秘密。但我没有说出来,父亲也没说出来,就像在夜里车水收工回来的父亲,他以为我已经睡了,于是蹑手蹑脚走到我睡觉的竹床前,在我额上轻轻地亲一口。而我只能假装不知,只是不好意思地动一下身子,把一次发自心里的笑容,留给父亲的一个满意的侧面。

所以,父亲去后山修竹时,我往往都静静地跟在他身后。有时,猛一抬头,觉得父亲就像是一株挺拔的南竹,他腰上系得那根军皮带,就像是竹子最坚韧的竹节一样。而我,就像他衍生的一株新竹。我们二株行走的竹子,在春天里往竹林深处走。父亲走得都是那么小心翼翼地,生怕一不小心就会将一棵新笋踩坏!父亲告诉我,春天时,竹芽一直在干燥的土壤中等待春雨,如果下过一场透雨,春笋就会以很快的速度长出地面。可以说竹子是水的女儿,它是有生命的!父亲这样的行走,有了对生命的尊重,我在心里不由得更加佩服父亲起来。

新笋的外衣是褐色的,它尖尖的头上挂着泥土,我就可以想象,昨夜或今晨,它沐上透雨破土而出时的那份喜悦是多么巨大!就像父亲偶尔会将他手中的钯子向一棵笋的根部切下去,对生命的尊重的父亲,仅仅是想让我们中午有了一餐丰盛的炒竹笋菜?父亲为什么要把那棵笋挖了呢?又是一个巨大的问号!父亲说,它们的距离太近,会互相抢泥土里的营养,最后会导致它们都长不大,成不了材。年小的我当时不明白父亲话里的含义。直到长大后来才明白,距离可以产生美, 距离还能够使人遥举杯,浊泪湿罗衣,这样的语言也许与竹笋生长的环境同一个道理呢。

竹笋渐渐大了,就像长大的孩子要离开故乡一样,孩子就会一定暂时把故乡抛在身后,让故乡的一双双眼睛盯着他的背影。要离开康氏“晋阳堂”了,走在离开的路上,就是不回头,他也知道老家堂屋挂的“忠孝、励志、正心;力学、勤俭、齐家”担在自己的左右之肩。连同家训,他记得那时的他穿着的就是竹笋叶织就的一双草鞋,他还知道那一片竹林也在望着他向着远方出发。

谷雨前,我和弟弟将竹衣一张张收回到家里,我们在池塘里,在鸭子和游鱼的眼皮底下,将竹衣它们洗净,再凉干,压平,打捆后交给爷爷,我们就完成了我们夏天有竹草鞋穿的希望了。这个希望在爷爷的手里很快就实现了。所以,夏天的石板再酷烫,竹鞋是我们与它斗争的最好武器。

还有那么多的一回回,我们把新鲜的竹的内膜贴在一根长笛的孔上,父亲一次次教我如何去把夏天的沁凉吹出来!那些我记忆里永远不会逃跑的细节,我想门前的那些枣树知道了,那些不知疲倦的知了也知道了,它兴许还一次次陶醉过,一下子都没有了声音,任凭我的笛独奏出一个难得的静谧的午后!

我就更加明白父亲为什么喜欢他的竹林了。我有时还突发怪念,如果父亲不爱我们,他会去育那一片竹林吗?最后的答案是,我又想可能是中性的,因为竹子可以做我们睡的凉椅,做盛红薯和稻谷的容器,做下河淘虾和小鱼的鱼篓,做过年时把鸡和鱼高高挂在梁上的篮子。我想父亲爱竹子,是在不易的生存面前去爱的,就像父亲担起一大担青石,他起肩时,腰是那么深深地弯下去,但在他站起来的那一刻,就像一株竹挺拔着,把生活中最累最苦的汗水一路流淌。

前些年,父亲离我们而去了。我想,肯定会有竹子会和他相携而去了天堂相伴。我看到那些开过花的竹,慢慢地老去时,我就想,父亲把他生命之花开全了,他也就老去了!我还相信天堂里还会有父亲的竹林!去年夏天的傍晚,我躺在自家禾坪上乘凉,我眼前面对的是竹林,竹林面对的是我。偶一激灵,风就像父亲的手从我少年的头上滑过,我以为我拿到了父亲从天上给我摘下的一颗星,不觉酣然入梦!直到妻叫我进屋,我猛地站起,发现眼角有一串什么东西滑落了下来,打到竹椅的靠背上。我弯下腰努力想去寻找,它却像精灵一样倏地不见了。

家乡的篾匠

文/游水方

我们村曾出了一个名篾匠,人称三叔,他编织的竹器流传甚广。成就他的技艺当归功于村里那连片的竹林。

我们村子的周边种上一片一片的竹子,因竹子年年发笋,越生越多,片片相连,翠绿的竹林竟把村子围得严实,成了一道绿色的屏障,抵御了台风的袭击;仿佛一条绿色的画廊,荡漾着醉人的诗意。

因村里竹子多,自然篾匠也不少。三叔自幼聪明灵巧,喜爱学习篾匠技艺,常到篾匠处观摩,回家用心研习,博取众长,技艺自成风格,各种竹器无所不会,而且花样不断翻新,美观耐用,人见人爱。如此,他织出的竹器价钱自然要高。尽管价钱高,但找他编织器物的人很多,他的活计忙也忙不过来。只见他终日在门前那棵老榕树下忙碌,不是弓着腰破竹,就是坐在矮凳上修篾条、织器物。他破竹时噼啪作响,使人想起势如破竹这成语。他修篾条很专注,批的篾条大小均匀,表面光滑。他织器物时篾条起舞,碰撞有声。夏天中午,不少村民聚于树下谈天,看他编织。在谈笑间,一个个器物便在他手中诞生了,常引发褒奖之声。

编织竹器要经过选竹、破竹及编织三个环节。三叔曾说,要织出好的器物,每个环节都马虎不得。

选竹要凭眼力,织不同的器物需选用不同的竹子,老嫩要适当,过老篾条够硬但脆,过嫩织出的器物硬度不够,不耐用。编织猪笼、箩筐等大器物,一般选大的竹子,不是很直的也无关紧要。编织竹筛、鳝笼比较精致的器物,就选用较直的竹子。如织精细的如鲦笼等器物,就选用竹节较疏的竹子。竹子选得好,就会各得其所,使用率就高,就会降低成本,织出的器物也美观耐用。

破竹要靠手势,手艺好了,才破得均匀。篾条均匀了,编织的器物才美观,竹子的利用率也高。破竹有粗破和细破两个环节。粗破是将一条竹破开大的竹片,分开篾青与篾肚。细破就是根据器物的需要,将破开的篾片破成小的篾条,再用刀削去篾条棱角。三叔破竹如行云流水,轻而易举。

编织就讲究技巧了。三叔技高一筹,在于他织的器物均衡硬朗,造型美观,像艺术品。在众多的物品中,筛子、鲦笼、鳝笼等要求的技艺是最高的,从这些物品就可看出一个篾匠的真正水平。三叔织的筛子篾条如一,筛孔大小如一,而且编织的筛筐很圆,其曲中规。他织的鲦笼篾条很细,六边形的笼眼均匀地斜排着,仿佛一朵朵花,笼口的倒插口柔而有弹性,让鲦鱼进得来而出不去。三叔一边编织器物可一边与你交谈,有时还说一些笑话让你大笑不已。

三叔除了织用品,有时还用一些排不上用场的小篾条编织一些小动物逗我们小孩子玩,我们举着那些小动物开心地跳着跑着。

那时,我们家家户户的许多物品都是编织的竹器。大到箩筐、畚箕、簸箕、筛子、炊架、鸡笼、猪笼,小到菜篮、竹兜,鲦笼、鳝笼。使用这些竹器既大方又环保,用坏了一把火烧掉就成了肥料。可是不知从何时起,这些竹器被塑料的器物所取代了。箩筐被尼龙袋代替了,菜篮被塑料袋代替了。每天买菜便一起带回不少塑料袋,因而每天都有许多塑料袋被丢弃在路边屋旁,红红白白绿绿,周边变得肮脏起来了。

竹器被塑料取代后,三叔的编织手艺便闲置起来,他也老了,有时去村里的小买部打打牌,早已风光不再。

那些竹子当然也不再风光,可它们照样年年发笋,越长越密,竹下堆积起厚厚的落叶。家乡翠竹空自长,多可惜啊。

回到乡下,看到三叔,我不止一次说,要是大家还用竹器多好啊。三叔也很无奈,说,大家都图方便,结果处理垃圾就不方便了。

我曾想,什么时候人们的环保意识提高了,人们使用竹器的意识复苏了,村里的竹子又值钱了,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