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散文
年夜饭散文(精选15篇)
年夜饭
文/徐振宇
时近农历年底,一些饭店又打出了“年夜饭火爆预订中”的宣传语。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很多市民为图方便、省心,选择在饭店就餐。面对“快餐式年夜饭”,我倒觉得缺少了应有的家的味道。
前些天,母亲在电话 中问起要在哪边过年,我不假思索地回答:“回家过年啊。”回家,于我而言一直不是个问题。虽然我从中学起就过起了住校生活,但并没有告别大人的关爱,因为父母经常会带些好吃的菜来改善我的伙食;上大学到了异乡,学业繁忙,书信的来往也能慰藉我的恋家情结;工作以后到了城里生活,电话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汽车拉近了彼此的距离,而父母在乡下所种的菜蔬稻米更是解决了我部分生活所需,让我不曾有过离开家的感觉。
又该回家过年了,我们为什么要忙于“团圆”呢?因为,国人都有着满满的思乡恋家情结,而回家恰是惟一的解药。家是身体疲倦的栖息地,心灵最温暖的港湾!正如歌曲《我想有个家》中所唱,家是“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她”,家是“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家就是人生的标配,在外拼搏的日子,无论吃过多少苦,受过多少累,都会被家人幸福的笑颜所融化。如果岁月不能慢下来,至少回家的脚步可以快一点。
除夕夜,你有你的心愿,他有他的念想。从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到事业有成、身体健康……从城市到乡村,无不呈现出一派喜庆欢乐的气象,人与人之间那真切的笑容,虔诚的祝福,殷情的期待……这一天,我们拥有一年中最多的幸福。
这顿年夜饭,是家在向游子召唤啊。这顿年夜饭盛满了家的味道,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化!赶紧回家过年吃年夜饭吧!
浓味年夜饭
文/黎燕
羊年的除夕就要到了。连日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又在心里回旋。
那时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婶住在辽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自建的三间瓦房里。那时候,除夕还没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业制度少有弹性的我,即使除夕这天,仍较晚离开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坐有轨电车,再坐火车,到辽阳换乘公交车,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公公婆婆家,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团圆乐和年。
刚走进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迎面而来,暖人心扉。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现着吉祥与喜气。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婆婆、小叔小婶与小侄子,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两个孩子像小鸟儿,咯咯笑着扑到爷爷奶奶的怀里。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齐了,美不胜收的年味儿更浓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老爸老妈早就构思好了菜谱,积攒下所需的钱款。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的品相……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审查验明后,老爸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待上几天。
自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正式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是一个重头戏。老爸在灶房地炉的火上,用旧铁辊做烧烤架,把事先拿进屋化去冰冻的猪头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们浑然不觉。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就将它放入开水盆里,泡上一阵子。之后,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再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过火,捞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压上几天几夜。 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切成片状,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神啊,那个爽啊,就别提了。
腊月三十这天,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就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大铁锅在东屋火舌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小鸡、红蘑和土豆块。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三个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里屋外欢实地蹦蹦跳跳。大人们兴奋不已,在热炕头放上面板,负责擀皮的男人站在紧挨炕沿的地上,包饺子的女人围着饺馅盆散落坐在热炕上。大家欢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饺子的包出花样来。饺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帘上,等待时辰下锅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鱼更是戏眼了。先是老两口必定一同出动选购,他们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才买下。婆婆是解放脚,加上大跃进时,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车,右腿受过伤,采购、烹饪走路多了腰酸腿疼,却其乐陶陶。刮鳞、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经她用心酱炖的大黄鱼一上桌,金灿灿的,诱人的鱼香直往肺腑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鱼盘里伸去。这时,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装不下那么多的快乐了,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绒绒的菊花儿。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浓香的,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过的就是大人孩子齐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时,盘里仍剩有大块的鱼段,丰盈的水饺。老人心中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就听戏匣子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古城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喜盈盈地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压岁钱,揣进孩子们的兜里。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声与星光璀璨的欢笑声,将年味儿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那时的浓浓年味儿,多年以后,还在我的心里萦回。那样的欢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样的虔诚隆重,极富仪式感;那样的费时耗力,精雕细刻,满溢着一家一户独有的风味儿。色彩纷呈的年夜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年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夜饭里,我们团聚喜庆,辞旧迎新,吸取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乡愁和郁结。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气与力量。
一双双翅膀欣然起飞,向着美好的未来轻逸起舞。
话年夜饭
文/江白涛
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盛宴饭局比年夜饭更热闹温馨,更有文化内涵。
年夜饭不仅丰盛热闹温情脉脉,而且美丽高尚。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使其文化内涵更具张力。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富有而开明的员外,为了使嫁给穷书生的女儿一家能体面地吃上年夜饭(因为有出嫁的女儿不得在娘家过年的习俗),于是,在腊月二十四将女儿一家接来。女儿回家时,车载大量的金银钿软和鸡鸭鱼肉回去过大年。人们为了弘扬亲情美和人性美便将这一天定为小年。
这个传说在我的家乡成为美谈。我没有考证,中国的史籍浩如烟海,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因为有过小年的习俗存在。况且,这个美丽的传说在温暖人的同时,也净化人们的心灵。父女之爱本是人间真爱,纯洁而高尚。试问:世间有不为子女的平安、健康、快乐、进步和幸福操心的父母吗?用善的方法获得的财富又以善的方式进行馈赠,不是至善至美的亲情之美人性之美又是什么呢?这种亲情之中虽然也有同情的成份,但更多的是真诚和纯粹,不求回报,显示无私。“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有三:首先得“老吾老”“幼吾幼”,然后才推“及人之老”“人之幼”,而且前者的模式是推及后者的内容和方式方法。一个对家庭不负责的人肯定也是对社会不负责的人。因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即社会的组成部分,如果细胞发生病变,整个机体将受到影响,家庭将成为社会的负担,甚至造成社会后果。同情者如果使同情的对象感受不到被同情,其同情便是高尚、纯粹和美好的。同情者如果利用同情为自己涂脂抹粉就不是在同情而是在用同情作恶。因为这种同情被功利化了。它挫伤和侮辱了奋斗者的意志和尊严,它让意志薄弱者享受了不劳而获的快活而丧失斗志,它助长了懒汉的懒汉思想并使其堕落。同情的两面性既帮助他人获得新生,又伤害他人使其沉沦。亲情中的同情是无私美好而高尚的。美好的传说也就一直流传至今。因此,亲情美和人性美便成为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内驱力之一,传承和弘扬亲情美人性美是人心所向,社会所需。当人们的心灵美了,社会才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年夜饭不仅是一顿丰盛的晚餐,更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的一顿文化大餐,精神大餐。
鸡年年夜饭
文/普旭
农历新年(鸡年)将至,听说今年好多餐馆年夜饭的预定额已经出现爆满的情况。可见华人家庭还是很重视一年一次的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每年最后一天)的最后一餐。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除夕之夜,无论相隔多远,工作有多忙,人们总希望回到自己家中,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有时实在不能回家时,家人们也总是为他留一个位子,留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这年夜饭也叫“合家欢”,是人们极为重视的家庭宴会。
每年的年夜饭充分的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老人家看到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对父母的养育之恩来表达感激之情。
我是生长在一个很普通的大家庭,父亲年轻时以苦力为生,二十岁结婚成家,以后陆续有了我们兄弟姊妹七人。生活虽然淸苦,倒也天天难过天天过。
当时的祖母,却有着一般华人所重视节日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农历新年的传统团圆饭,更加重视。当时我们年幼,根本不晓得团圆饭的真正意义,时至今日,我也相伩团圆饭对每一个不同阶层年龄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及感受吧!
旧时,由于生活水平较低,平时做不到饮食丰厚,只有到了过年时才能改善一下,因此对年夜饭的质量和内容要求较高,饭菜要尽可能丰富,一是为了解馋,二是这种充实感预示着来年的丰衣足食。所以只有在新年时才能有机会吃到平时不可能吃到的食物,如鸡鸭,大鱼大肉等。当年的小孩,所高兴的就是能够吃到平时没有机会吃到的食物,而且大人给予有红包。当然对於长辈来说,其意义肯定不同。一年的幸勤努力,暂时放下生活的重担,看到孩子一天一天的成长,那种喜悦也是无法形容的。
所以祖母既使是长年茹素,平时是不与吃荤的家人同桌吃,然而到了除夕,总是会捧着她自己煮的素食,一小碟的青豆炒蘑菇,跟大家一起围炉,像徴着一家大小,平安健康,其意非凡。
团圆饭的日子,随着月的增长,小孩的长大,成家立业而有了改变。由於华人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是不可以回娘家吃团圆饭的,所以所有的妹妹陆续出嫁后,只有兄弟们,和父母一起吃团圆饭。然而人数倒也没有减少,因为增加了儿媳及子孙们,对长辈来说,还是甜在口里,乐在 心头。
这样的除夕团圆,名符其实是一年一次的兄弟/妯娌/侄子们的聚会。但是时间苦短,晚餐过后,年轻人又忽忽忙忙赴约去了。习惯了这一切,也就自然过了好多个年头。
如今,长辈已逝,留下我们兄弟轮流的准备每年的除夕年夜饭。可说是子孙满堂,原是一椿令人感到温馨及幸福的事。但是时间不留人,大家也渐渐露出老态。我们也开始担忧,再过十年或者二十年后,我们的后辈是否还沿袭着这种优良的传统,他们兄弟们是否还会每年聚在一起吃团圆饭,或者自顾自己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呢?
当然,我们总希望当我们还健在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的子女沿袭这优良的传统,让彼此的凝聚力更进一步的加强,彼此之间的交流,更加的频繁,互相的关怀,鼓励及帮助,使每个家庭的生活及成长,更加的幸福及快乐。
在此也藉机提醒后辈们,地位财富和金钱不是最珍贵的,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才是最宝贵及应该珍惜的。希望每年的团圆饭,大家都能团聚一起,共同创造一个更温馨、幸福的家庭及社会。
年夜丸子
文/孙守仁
临近年关了,我家又该炸丸子了,将新加工的猪肉馅,加上蒜、姜、花椒、大料,盐、还有粉面子,用水和成,然后,将做成乒乓球大小的丸子,放进滚开的油锅里,不大一会儿,丸子颜色变黄了,灿灿的,并溢出一股股香味。多少年来,我家的年夜饭,都少不了这道菜,连我这个门外汉,都会做。晚辈们对我说,爷爷,咱家年夜饭为何少不了丸子?我看了她们一眼,反问一句:丸子不好吃吗?小孙女接过话头说,我最愿意吃肉馅丸子了。听了她们这么一说,我的神经被什么扎了一下,往昔年夜吃丸子的情景历历在目。
六十年代初,我们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非常艰苦,一半糠菜,一半粮,别说吃丸子,就是能吃上一顿饱饭,算是烧高香了。素常,父母省吃俭用,过年也要做上一顿年夜饭。那年月,家里穷得叮当响,没有鱼虾,不杀年猪,称上几斤猪肉,算是最好的人家,压根吃不上过油的东西。还是父亲有办法,他用苞米面、掺上豆腐渣、胡萝卜、蒜、盐、佐料和在一起,做成球状,过了油,这便是丸子。别说吃呀,闻着就香,哈喇子都流出来了。
我记得,那时候,我在阜新煤校读书,傍年根才回家。快进屯子时,空气弥漫一种油香,我想这是谁家炸什么呢?当我迈进院子里,那香味越来越浓。我见父亲扎着围裙,将做成的丸子放进油锅里,母亲在灶坑烧火,我的弟弟妹妹们围着锅台,伸着脖子,很想品尝“美味佳肴”。往往这时,父亲吼了一声,都到屋里去,这丸子是过年吃的。唯独我例外,父亲顺手抓了三四个炸好的丸子,对我说,饿了吧,趁热吃。我吃了一个,余下的分给弟弟妹妹。当时我想,什么“狮子头”、鱼丸子都比不上它。这是我家年夜饭的一道菜,像刀刻石板一样,刻在记忆里。那年月,我在外垖读了四年书,年年回家过年,炸丸子是我家必不可少的。因为家里人口多,炸上一大盆,算是改善生活了,余下的,留给客人。那时候,我思想单纯,为何年夜饭要炸丸子呢?我没有多想,直至后来,我问到了父亲,他说,家里实在太困难了,没有猪肉,没有鸡,没有鱼,只有平时省下的豆油,一来炸丸子省事,二来见着油星。说到这,他睃我一眼,很不高兴地说,亏你识文断字,连这个都不懂,丸子形状是圆的,只求家人平安吉祥,今后的日子越来越好。
如今,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年夜饭上丸子,约定俗成。已不像几十年前吃的“瓜菜代”丸子了。现在的丸子,肉多了,佐料齐全,炸出来满屋香。然而,父亲年纪大了,牙口不好,但他偏偏爱吃这口,哪年年夜饭都少不了这道菜。我知道,父亲是个聪明人,很有头脑的。但我知道他吃丸子用意了。近些年,过年或节假日,我给老伴打下手,或由儿媳妇来做。且丸子的质量越来越好,种类越来越多,什么“狮子头”呀、”豆腐丸子、清蒸丸子等,晚辈们非常爱吃。我小孙女问我,爷爷,你是不是爱吃丸子?我说,你太爷在世时,更爱吃,每逢过年,餐桌上少不了这道菜。知道为什么吗,丸子象征我们生活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有滋有味。此时,小孙女歪着脖,做个鬼脸,冲着我,夸张地笑了。
年夜饭的“大锅菜”
文/王建成
时光匆匆,一转眼又到了年关。妻子又在准备年夜饭菜,我特地叮嘱:“不要忘记烧盆大锅菜!”妻子笑笑说:“就忘不了你的大锅菜!”
大锅菜,是我童年除夕年夜饭的美好回忆,是那个年代全家人过年的特殊印记,让我今天一直难以忘记和怀念。
那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物质极度匮乏,食品是靠国有商店凭票供应。除肉鱼蛋鸡鸭外,还有粉条、豆腐、猪血、虾、大白菜、木耳、香菇等,也都要供应。而且平时只有供应少量的一点,一口人每月不过几两肉,条把鱼,块把豆腐,和几斤大白菜,一二两香菇。如要吃只够一顿,根本不能过瘾。所以家家都要计划着吃,一天一点。只有在逢年过节时商店才有集中供应,数量会比平时多一点。是县里商业部门从外地调来,数量有限,凭票购买,如买不到就没有了。那时的人们,如哪个人将自己的供应票送给你,就是很大的人情,不亚于今天相互之间的送礼。
一年除夕晚,母亲在做年夜饭,看到供应的大白菜、豆腐、粉条、香菇数量不多,不能多煮。想想就把它们放进大锅里烧,配上供应的一点虾、目鱼丝,放上辣椒、葱蒜等调料,烧成“一锅菜”。味道鲜美,清香扑鼻,各种菜肴都有,父亲给起名叫“大锅菜”。母亲马上给我们姐弟一人装上一碗解馋,我们喜出望外,埋头大吃起来。这“大锅菜”确是味美鲜香,多吃又不腻,让我们吃了还想吃,那年年夜饭的大锅菜可谓是我们吃得最过瘾的一道菜。从那年起,大锅菜成了我家每年除夕年夜饭桌上的一道主菜。
改革开放后,国家富强了,人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物质供应也丰富多了,票证陆续取消。不要说过年,平时的东西就很多,什么样的食品市场上都能随便买到,让你想吃都吃不过来。人们再不为每年过年的食品发愁,只要你想吃就有。但是我家过年除夕总还要烧上一盆大锅菜,一家人围着吃。是因为好吃,而且吃惯了,少了这道菜好像年夜饭桌少了什么,让人心理上受不了。过年的物质多了,母亲会放各种不同的佐料,把大锅菜烧得更加鲜美,更有味道,让我们更是“吃”而不舍。
到今天,我已到了老年,儿时过年的记忆不会忘记,特别是那道记录困难岁月年夜饭的大锅菜。我的父母亲都在前些年相继去世,童年的亲情,家人的温暖,过年的欢乐,成为我心中的无限怀念。于是每年除夕年夜饭时,我都会嘱咐妻子按照母亲的手法,烧上一盆大锅菜,让我记住困难的年月,重温儿时过年的美好,感受父母家人的亲情。更有生活条件很好的我们,蛋白质过剩,特别是过年吃过多的荤品,吃上一盆这全素而且各种菜肴都有的大锅菜,从营养学来说,有补益身体和消食去腻的功效,更有健康生活的意义。
浓味年夜饭
文/黎燕
羊年的除夕就要到了。连日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与公公婆婆一起吃年夜饭的浓浓年味儿,不容分说地又在心里回旋。
那时候,公公婆婆和小叔小婶住在辽阳,1975年2月海城地震后自建的三间瓦房里。那时候,除夕还没列入法定假日,遵守企业制度少有弹性的我,即使除夕这天,仍较晚离开公司。急急忙忙地和先生带着两个孩子,裹在如潮的人流里,从鞍山坐有轨电车,再坐火车,到辽阳换乘公交车,在除夕天黑前赶到公公婆婆家,为的是一家人聚在一起,过个团圆乐和年。
刚走进南门外的自家院子,喜融融的年味儿迎面而来,暖人心扉。庭院打扫得平整溜光,红红的灯笼、春联和福字红红火火,流光溢彩,凸现着吉祥与喜气。听到我们的声响,公公婆婆、小叔小婶与小侄子,满面笑容地走出屋子。两个孩子像小鸟儿,咯咯笑着扑到爷爷奶奶的怀里。大人之间的问好声连成一片,好不热闹。一家9口人在年三十聚齐了,美不胜收的年味儿更浓了。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年夜饭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老爸老妈早就构思好了菜谱,积攒下所需的钱款。腊月二十三前后,公公天天到商店、集市,反复比较猪头、猪爪、猪肘、猪下水的品相……用一双多年练就的火眼金睛,且不惜破费,将那些色鲜、质优的年货买到家。经婆婆仔细审查验明后,老爸便把它们次第装进小缸里,再用铁盖板封实,让它们在小仓房里的天然大冰箱里,安然无恙地待上几天。
自此,年夜饭这台大戏就正式开演了,主角就是老两口。特制的猪头肉是一个重头戏。老爸在灶房地炉的火上,用旧铁辊做烧烤架,把事先拿进屋化去冰冻的猪头仔细烧烤。灶房里焦皮味儿刺鼻,他们浑然不觉。待边边角角都烤得焦黄,老妈戴上老花镜里里外外看个遍,发话“好了”,老爸就将它放入开水盆里,泡上一阵子。之后,笑咪咪坐在矮凳上,用片刀一点一点地刮剔烤焦的表皮,直到深凹处都露出晶亮的光泽,用温水洗净,再放入铁锅里,放齐调料后,用慢火烀得熟透而不过火,捞出,放在案板上。剔除骨头,再用干净的白花旗包布裹好,放上重物压上几天几夜。 这道精心特制的猪头肉,切成片状,作为凉盘,肥瘦相间,花色妩媚,香而不腻,入口即化。吃起来那个神啊,那个爽啊,就别提了。
腊月三十这天,通常是早早吃过晚饭,就大张旗鼓地蒸炒烹炸、剁饺馅、和面,做年夜饭了。锅碗瓢盆叮叮咣咣,与满屋的喜气和香气交融辉映。大铁锅在东屋火舌正熊的站炉上咕嘟咕嘟地炖着小鸡、红蘑和土豆块。家养的小公鸡炖熟的香气四溢,在温暖如春的屋子里流溢。伴着滚沸的年味儿,三个男孩子快活地吃着花生、糖果,屋里屋外欢实地蹦蹦跳跳。大人们兴奋不已,在热炕头放上面板,负责擀皮的男人站在紧挨炕沿的地上,包饺子的女人围着饺馅盆散落坐在热炕上。大家欢快地,擀皮的神速地擀皮,包饺子的包出花样来。饺子很快包好了,整整齐齐地放在盖帘上,等待时辰下锅水煮。此刻,公公婆婆满脸放光,笑容如花,忙活得更起劲了,老迈的腿脚比平常灵活轻巧多了。
鱼更是戏眼了。先是老两口必定一同出动选购,他们边看边议,直到两人同时相中,才买下。婆婆是解放脚,加上大跃进时,在街道用人力拉大板车,右腿受过伤,采购、烹饪走路多了腰酸腿疼,却其乐陶陶。刮鳞、剖膛、清洗、刺口、煎制,非她一人主打不可。经她用心酱炖的大黄鱼一上桌,金灿灿的,诱人的鱼香直往肺腑里钻,大人孩子的筷子,不约而同地往鱼盘里伸去。这时,婆婆黑亮的眼眸已装不下那么多的快乐了,满心的喜悦飞上她的眼角眉梢,绽放成绒绒的菊花儿。看着心肝宝贝们聚在她的身旁,畅快地吃着喝着;一桌子浓香的,自家风味的菜肴和水饺,所有的牵挂和辛劳,在这一刻化为和暖的春水,汩汩地流淌。
年过的就是大人孩子齐全,平安和美啊。撤桌时,盘里仍剩有大块的鱼段,丰盈的水饺。老人心中熨帖极了,嘿,年年有余,日子越过越红火啊!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就听戏匣子播送的文艺节目。吃过年夜饭,快到半夜了,大人和孩子一个个精神头足着呢,听戏匣子的,唠闲嗑的,玩花灯的,欢声笑语在屋子里和院子里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按老规矩守岁,牢牢地守住一年的好时光,守住吉祥的福气和财气。
接神的时候到了。男人和孩子跑到院子放鞭炮,女人坐在火炕上贴着玻璃窗边看边喊:“注意,保护好孩子!”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响彻夜空,古城沸腾了。
回到屋里,一个新仪式开始了。
晚辈们依次给爷爷奶奶、父母亲鞠躬拜年。长辈喜盈盈地掏出事先准备好了的压岁钱,揣进孩子们的兜里。满屋吉祥富贵的祝福声与星光璀璨的欢笑声,将年味儿推向了新的高潮。
此刻,春之神正携着幸福和欢愉,载着梦想和期许,向人间飞奔而来。
那时的浓浓年味儿,多年以后,还在我的心里萦回。那样的欢聚一堂,慈祥仁孝;那样的虔诚隆重,极富仪式感;那样的费时耗力,精雕细刻,满溢着一家一户独有的风味儿。色彩纷呈的年夜饭,承载着华夏民族的年文化,将传统文化的底蕴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年夜饭里,我们团聚喜庆,辞旧迎新,吸取情感和热能的滋养,消解乡愁和郁结。以此走向新的一年,分明多了底气与力量。
一双双翅膀欣然起飞,向着美好的未来轻逸起舞。
直播年夜饭
文/翟立华
老家有个习俗,出嫁的闺女不可以回娘家过年,否则娘家会不吉利。遵循着这个传统,自打结婚后我就再也没有在娘家过过春节,但是我所有关于春节最美好的记忆都在那个充满烟火气息的农家小院里。每每除夕晚上,我和女儿对着一桌子鸡鸭鱼肉,便开始回忆起小时候那红红火火的年夜饭。
那会儿的年夜饭其实很简单,每人一碗肉馅饺子一碟儿醋,家家如此,这也是那年代所能达到的最丰盛的美食。孩子们对春节有多么期盼,在面对年夜饭时就有多么幸福。我对于过年的向往就像发酵的米酒一样,在渴望了漫长的时日后,年夜饭犹如揭开盖子的陈酿般愈加醇香浓郁。
小时候的年夜饭在我心里充满着温馨,那一刻,连脾气火爆的父亲说起话来都异常温柔,母亲更是对我们宠溺得不像样。饺子里大团的肉在平时根本就吃不到,父亲也不会因为我们吃相不好拿筷子敲打我们的手,他只是看着我们几个狼吞虎咽,边笑边喝着二锅头。那顿饭在我心里,吃的不止是饺子,更是“年”,是孩子们对春节最神圣的祭拜。
弟弟、弟媳妇看出我对不能回家过年有所遗憾,去年一进腊月他们便开始给我灌输,一块回家过年吧,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讲究那些陈年旧俗,迷信!我怦然心动。二妹却对着我摇了摇头,她说,这不是迷信,是对传统的敬畏。这句话让我心里震颤,现在生活富裕了,随着人们观念的更新,太多的年俗都被嫌弃而丢失了,我们确实应该对传统的东西心存敬畏。二妹说,不如这样吧,年夜饭我们来一个直播,咱们通过摄像头过一个团圆年。
这一提议让我们几个小家庭进入持续的亢奋中。我开始去市场精心地挑选年夜饭需要的菜和肉。这是我到这个城市以来,最认真的一次过年。
除夕夜里,早早地打开电脑摄像头对准饭桌,弟弟又从微信群里把我们一个个邀请到群视频,五个小家庭,五桌年夜饭汇聚在屏幕上。多少年了,我再次在大年夜里看到了母亲,只是当年喝着二锅头看着我们笑的父亲已经走了,那个当年为我们张罗年夜饭忙碌的身影也换成了弟媳。满头白发的母亲端坐在桌前,她感慨地指着我说了一句,你大姐的头发也白了。在这个最容易让心感动的时刻,母亲的话使得我眼里有了泪花。
母亲依旧保持着她年轻时的虔诚,年夜饭的第一碗饺子要给家里供奉的神仙上供。小侄子拿着手机跟在奶奶后面录视频,一圈下来,母亲把上供后的饺子分拨到弟弟、弟媳、侄子的碗里,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母亲说,上过供的饺子儿孙们吃了一年都有好运。几个小家庭静静地等着,直到母亲说,开饭吧,五桌年夜饭隔着屏幕热闹起来。
大妹妹最先吃到幸运饺子,她嘴里咬着那枚硬币喊:“妈,你看我运气好不好,第一个吃到‘钱饺子’。”母亲高兴地说:“你们今年都有好运气。”女儿也吃到了幸运饺子,一群孩子把头都凑到屏幕前喊:“姐,你今年一定能考上中央美院。”二妹偷偷地包了两个幸运饺子,让两个孩子一人一个。小妹妹咬到“钱饺子”,妹夫和她俩人抢起来,母亲乐得哈哈大笑。
这顿年夜饭一直吃到凌晨,我们隔着屏幕一起回忆着、憧憬着,直到新年的钟声敲响。母亲那边传来震天的鞭炮声,这鞭炮声无比亲切,我已经有好多年春节没有放过鞭炮了。正感慨间,小外甥女熙熙把脸凑到屏幕前冲弟弟撒娇:“舅舅,压岁钱拿来。”母亲掏出一张“毛爷爷”冲着熙熙晃,故意说:“你来拿吧。”弟弟笑了,说:“走,咱们去群里发红包,看今年谁的手气好。”随后家族群里下起了一阵红包雨,唰啦啦的祝福在鞭炮声中炸开,又是一年新旧交替,那一刻,我看着母亲和孩子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年夜饭
文/王诣煊
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又与我们相约了。
我在姨婆的带领下,来到了饭店。这时,冷菜已经上了,生煎小鲍鱼、白斩鸡、香辣辣的牛肉……令人垂涎三尺。如果不是顾及餐桌礼仪,这些菜估计一眨眼功夫就会被我们扫得干干净净。
在大家的期盼中,终于开饭了!我左手拿勺,右手握筷,不一会,那冷菜就成了一片狼藉。我舔了舔嘴唇,对着包厢里的镜子照了照,呀,我怎么变成“小花猫”了?刚擦干净,大龙虾、黄金鸡汤、牛肉炒杏鲍菇等菜就陆陆续续上了。我顾不上自己的形象,将筷子一个劲地伸向龙虾盘子。至于其他菜,我只能淡淡地瞧上一眼,偶尔夹上几筷。
好景不长,我的牙齿失误了——把舌头当成牛肉狠咬了一口,我立马疼得金豆豆在眼眶里打转。终于,在我不断的哈气声中,舌头渐渐不再那么疼痛。我只得放弃做女汉子,开始像个小淑女一样细嚼慢咽了。经过一番努力,我好不容易才把肚子安顿好。可是,金灿灿的蛋挞上了,每人有3个呢。呃,这是要撑死我吗?啊,有了,一个金点子冒了出来,吃不了可以兜着走嘛,我打包!
这次的年夜饭可真丰盛啊。好好地犒劳一下我那嗜肉的肚子,真是不错啊!
我喜欢春节
文/陈梦如
冬姑娘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了人间。她跨过千山,越过万水,千里迢迢地来了;她带着希望,带着美好,步履轻盈地来了。同时,充满欢笑的春节,也快来到了。
我喜欢春节,因为春节有漂亮的雪花。晶莹的雪花漫天飞舞,落在手心,凉丝丝的。雪花一定是冬的使者吧,不然怎么会这么纯洁无瑕?孩子们闹成一团,累了,就坐在雪地里。雪,似梦,如幻,似诗,如画,在天空中飞舞,宛如一个个舞女,尽情地舞蹈。
我喜欢春节,也因为春节有美丽的烟花。每当吃完年夜饭,漆黑如墨的天空中总会绽放出一朵朵绚丽夺目的烟花,红的、黄的、绿的、蓝的……五彩斑斓,目不暇接。烟花的形状更美,有的好似一条直泻而下的瀑布,有的犹如一朵灿烂的太阳花,有的如同雄狮脑袋上的鬃毛……孩子们手中握着闪亮亮的仙女棒,映照出孩子稚嫩的脸庞。
我喜欢春节,更因为家人能够团聚,一起堆雪人、一起放烟火……除夕夜晚,姐姐和大伯都会来我家吃年夜饭,一道道菜肴鲜美可口,楼道里佳肴飘香。吃完年夜饭,和爸爸妈妈还有奶奶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一直等到半夜十二点。当时针指向十二点,就代表我又长大了一岁,应该要更加懂事了,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早上醒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枕头底下有没有红包,然后向长辈拜年,去邻居家串串门。街道上,红色的大灯笼为春节又增添了几分热闹!
春节,一个隆重、热闹、历史悠久的节日,充满了人们的欢声笑语。
节节甜
文/尹杭
大年夜下午,我正在家里算口算的时候,爸爸跑过来“报告”:“我们准备到奶奶家吃年夜饭,快点儿!”我最希望吃到年夜饭,因为它既是为春节准备的大餐,也是一家团圆的象征。
到了奶奶家,厨房里阵阵香味扑鼻而来,大碗小碗摆满了餐桌。好丰盛的年夜饭呀!我兴奋极了,一下子手舞足蹈起来。这时,墙角的两根甘蔗引起了我的注意,甘蔗又高又大,还黑乎乎的。爷爷问:“你们要吃甘蔗吗?”我胡思乱想起来:这么冷的天,吃甘蔗不是冷上加冷吗?再说了,过年好像也没吃甘蔗这个习俗呀!顾不上那么多了,吃呗!爸爸拿起刀,手起刀落,“啪啪啪”三声,就把甘蔗砍成了四段。为了把甘蔗洗干净,我飞奔到井边去打水,并问爸爸:“为什么要吃甘蔗呢?”爸爸反问我:“甘蔗甜不甜?”“甜!”“吃它节节甜”,爸爸停顿了一下说,“春节有很多习俗,来表达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比如吃年糕、吃团圆、贴春联等。吃甘蔗,就是希望来年生活更加甜蜜。”
爸爸削完甘蔗,我迫不及待地拿过一节准备吃掉。爸爸拦住我说:“我们可以吃,你可不能!”我下意识地摸了一下嘴巴,两颗门牙已经“光荣下岗”了。
看着爸爸咬着甘蔗大吃特吃的样子,我暗暗许下新年愿望:明年我一定长出两颗牙来,吃上“节节甜”!
热闹的大年夜
文/郭宛欣
今天是大年夜,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去外婆家吃年夜饭。一路上,鞭炮声一阵接一阵,真热闹呀!
来到外婆家,外婆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有鱼、有虾、有肉,还有象征团团圆圆的汤圆。外公拿出许多零食招待我们。我祝外公外婆身体健康,万事如意。外公外婆给了一个大红包,祝我学习进步,天天向上。每个人脸上都喜气洋洋。
吃过年夜饭,我和舅舅家的小妹妹一起放烟花,说说笑笑,玩得兴高采烈。屋檐下,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欢聚一堂;天空中,五光十色的烟花,像一朵朵绚彩斑斓的花朵。
真是一个既热闹又开心的大年夜呀!
过春节,好开心
文/樊盈颉
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习,迎来了我们盼望已久的寒假和春节。在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会喜气洋洋,他们忙着贴春联、贴福字、吃年夜饭、守岁、放烟花等等。
我家也不例外,大年三十一大早,我们一家子就忙开了:瞧,爸爸拿出前几天就买回来的“福”字正准备贴在门上,我眼明手快也要帮忙,于是我一会儿拿椅子,一会儿拿胶水。唉,不对啊,爸爸怎么把“福”字贴倒了,我刚问,爸爸笑着说:“聪明的你一定能猜到。”“福贴倒了,福倒了。哦,我知道了,是福到了。”我高兴得叫起来。“真聪明。”爸爸把我夸得心花怒放。晚上,我们一家团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吃年夜饭,其乐融融,因为吃了年夜饭,我又长大一岁了,明白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过春节时,拿压岁钱是我们小孩最喜欢的事了,我也不例外。今年阿姨刚结婚,年初二,阿姨家请客吃饭,我真是有些迫不及待了,傍晚,我们刚吃完饭,阿姨夫就走过来给了我一个红包,我一摸,有些厚,于是说了声谢谢就转身来到卫生间,关上门开始数起来,一百、二百、三百……我笑得都合不拢嘴了,但我假装什么也没发生,继续吃饭。
我的马年春节十分有趣,你们的呢,如果有,就讲出来一起分享吧。
我的年-许培良
文/许培良
今年是农历小进年,所以感觉过年的脚步比往年快了一点。农历腊月29便相当于往年的大年30。
虽然,我已届知天命之年,考虑到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对过年还是葆有一片隐约的激情。
腊月29日黎明时分,在暖炕上尚处于朦胧状态的我,偶尔听到周遭响起鞭炮声,便披衣而起。催着妻子说,起床吧,还要接年呢!
妻子并没怎么梳妆,就陪我一起进入厨房。她将昨晚精心打理的东北大米,注入高压锅内,然后拧开电开关,接下来,就听到高压锅的“嘶嘶”声,像一首天籁般的音乐。
我是妻子的助手,在厨房里捣弄着菜板、生肉和佐料等,每年接年,我都希望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毕竟这将预示着新生活的到来,无论日子过得贫穷与富有,这是我惯常的想法。
饭菜做熟了,独自到院外放了鞭炮,再回到内室唤醒儿女们,一起吃罢早餐。母亲因为患有脑血栓,需要我们将饭菜端到床前用餐。母亲咂着嘴说,今年的接年饭要比往年有味道。
腊月29上午,就要筹划年夜饭菜问题,因为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隆重的大餐。妻子和女儿在厨房内,“砰砰啪啪”地剁菜,做馅子,包包子,包饺子,程序一步步地进行。
我和儿子则准备贴对联事宜。据我们当地农村习俗,闲置下来的老屋也要贴对联,老屋里也要有新年的气象,或许这是处于一种对故居的怀想与尊重。
忙活着,忙活着,就临近中午时分。回到新居,厨房里已经散发出浓郁的包子香气。一打开锅盖,呀,那码放齐整的包子,昭示着来年生活的如意吉祥。
腊月29下午3时许,我和儿子带上纸钱香烛鞭炮和酒菜类等供品,与本家族男成员一起去坟地举行祭奠活动——上坟,这是我们当地农村不变的风俗:先是摆放供品烧纸烧香,其次是放鞭炮浇酒磕头,最后是低首回望行注目礼。返回的路上,有时还能听到长辈们讲故人过去的事情。
回家后,我洗罢手,在家影(硬纸做的,上面写有亡故先人的名字)前,摆供品,上香,烧纸,浇酒,磕头。于是,居室内就弥漫着一种过年的氛围。
往日,过年最大的盛景在于年夜饭,其实,也就是吃一顿香喷喷的饺子。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几乎每位家庭主妇都是倾其所有地将年夜饭做到极致,于是,年夜饭就显得极为庄重和神圣。
现在,年夜饭内容丰富了,先是大吃大喝,再次是吃年夜饺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吃喝已不再是问题,人们却不断讲究吃喝的品位。
夜幕降临,年夜饭开始了。今年与往年不同,我们吃的是火锅,由儿女们操作。现在青年人接触面广,思想先进,吃饭做菜也都很潮流,我们做父母自愧弗如。
享受着现代的物质文明,心中却怀想着往日的年景。记得,小时候过年,我为了能吃上3顿白面,差点挨了母亲的巴掌。那日子就是穷啊,现在说起来,母亲还一直心酸得很。
吃饱喝足后,同事朋友亲人之间,手机短信拜年就到了高潮,我赶紧处理了一番。和家人一起看完新闻联播,又看了会儿春晚,就独自躲进书房。我有一种爱好就是喜欢看点书,平时由于时间紧,许多想看的好书没能饱览,年夜也是读书的好时机。《漂泊者萧红》让我读得好心酸,萧红,是中国少有的悲情才女!
迷迷糊糊,就临近夜里12点。大厅内电视机还在呜呜作响,书房内独有一番春光。妻子嘱咐我,好烧锅了,准备煮饺子,迎接新岁。我放下心爱的书,来配合妻子。
放了鞭炮,吃罢年夜饺子,已是丙申猴年时分,或许这就叫做“一夜连双岁”。我们关闭电视,和衣而眠。
因为母亲是我们家族年龄最大的长辈,所以初1早晨,本家族来拜年的络绎不绝,妻子在家应酬,我和儿子则到同家族长辈们处走走,拜拜年。整个上午几乎就这样泡进去了。
中午时分,室外起风了,呼啸着,尘埃飞扬。在儿女的敦促下,我独自饮了几盅,因为过年了,适当小饮也是情理之事。之后,我感觉身心比较疲乏,就躺到了床上,进入休憩状态,但耳旁却一直传来风的吼叫声。
妻子也因为劳碌过甚,躺倒炕上睡去了,直睡到黄昏来临。她一觉醒来,发问:“呀,天明了?”我说:“是天黑了,夜来了!”对话就这样简单。母亲笑我们睡得不知天昏地暗,嘿嘿,没事的日子,吃点东西,接着睡去!
睡去又醒来,看看网络,敲敲键盘,已是掌灯时分。考虑到日后还要串串亲、送子女上学上班、自己也要开始新生活,其实,年在我心中,就这样已经结束了……
一年又一年
文/程锦弘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喜庆,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期盼的节日。因为这几天,我们可以放下沉重的学习,抛下繁琐的工作,放松自己的心情,和家人一起享受这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
大年三十早上,我没有和往常一样睡懒觉,因为我和爸爸有个重要的任务——在8点18分贴春联。爸爸选择这个时候贴春联是图吉利。因为这时间寓意着来年会交好运,发大财。8点过后,我们拿出春联、透明胶作准备。看着时钟,等到18分,我便和爸爸将春联贴上,随后我大声读起来:“人寿年丰大吉祥,物华天宝长安乐。”我想我们的生活也会像这春联一样吉祥快乐的!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三口和姑姑一家三口一起到奶奶家吃年夜饭。
我们一进门奶奶就给我和表哥压岁钱,并祝福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更上一层楼。
餐厅的圆桌上已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菜。年夜饭正式开吃了。大家边吃边聊,姑父指了几道菜问我有啥寓意,但是我却回答不上来。奶奶见了,乐呵呵地说道:饺子,像元宝一样,象征有财运;汤圆,表示团团圆圆;红烧鲈鱼,这道菜不能全吃完的,一定要剩下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八宝饭,表示生活甜甜蜜蜜……
吃过年夜饭,我们全家准时收看马年春节联欢晚会。今年春晚的舞台绚丽多彩,变幻莫测的场景是那么的隆重而喜庆,节目更是一个比一个精彩。最后,熟悉的《难忘今宵》响起。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我随即拿起手机给外婆拜了个年。同时,我也许下了新年的心愿。
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又长了一岁。我觉得长大一岁后,应该比以前更加认真学习,比以前更加孝顺父母,我一定会努力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