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霜降的抒情散文

2024/01/01好文章

老地方整理的霜降的抒情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1

微露晨曦满地霜,枯草黄叶霜花白,清新秋色千里景,枫红菊黄不胜收,莫叫好景逝匆匆,恰是香山红叶时,秋雨延绵云雾伴,秋殇别恋初冬寒。

虽已秋寒初冬上,却是四季更替时,风景依然如画盎然,山色水美,尽收眼底,无需粉黛,无需刻意去修饰,天然而成,不需点缀,那么自然,浑然一体,浸染满目,富有油彩画的韵味十足。

悄然间,从繁忙工作中惊醒,好似南柯一梦,已走进梦的边沿,站在了秋冬交替的十字路口,这秋,这景、这韵味、这秋雨别恋的雨滴,使红叶挂珠,让黄叶凋零,满地黄花,摇曳飘逸,十足的水墨自然画卷,人间画廊,来不及去尽收眼底,涌入自己的镜头,只因四季交替的轮回,哀叹中,离别絮语的惆怅间,刹那,深秋已悄然戛然而止,秋韵浓浓中,层林尽染,遥相呼应中的步步美景,悄然间,已经要落下帷幕,深秋雨中的丝丝寒意,踏过漫山遍野,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穿过行人渐渐包裹得冬衣和脸颊,只留住秋的尾巴,吝啬的想吸吮尽这秋日的丰满,让水瘦山寒,让枯叶遍地,落地黄花片片松软,仅留红叶黄菊为伴,银杏叶的满枝丫,柿子树梢挂的红火、透心凉的甜蜜和临近黄昏的胡杨林的坚韧挺拔,让夕阳余晖染醉这浮尘杂世,还有那秋收的愉悦心头,硕果满仓,初冬咋寒,不尽然,确已感觉到了初冬脚步的慢慢缓缓临近。

不尽的秋雨,眼看着就要云淡风轻,天高气爽,却就这样绵绵不断,初冬之上,赋予草木有了灵气,秋雨成霜化为露,滋润着,倾诉着,倾诉这离别、不愿割舍的情怀,柔情似水,难舍难分,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惆怅,让人也感觉到了却上心头的触痛,由衷而生起别恋、相思、扯不断的思恋和亲情的不舍不离。

一把相思泪,见物念亲人。都说深秋初冬别离寒,却盼故人早日还,遥寄嘱托温暖季,牵挂不忘倒也难。枯叶枝头,零星洒落,黄花败叶,随意散落,一叶知秋寒,忽如一夜秋风的扫荡,刹那之间,已经是别样的风景,与秋风瑟瑟中感到了亲人离别和相思的伤感。都说,这秋冬交接的季节,也是思亲遥寄送暖的季节,“寒衣节”,给远在天国的亲人,送去一份温暖的寄托,捎去一份相隔别离的问候,季节变化了,这份对亲人的情感,永远都是真实的。荒野孤坟,野菊围绕,是否还是依然烂漫,从来没有刻意去播种,却每年按时盛开,那是母亲的最爱,让苍天也有了灵气,荒草衰败,稀疏环绕周围新栽两颗松柏是否已经长大,那是儿女的永远的思念和寄托,是心灵、血脉的相应传承,是不能割舍情感的延续。

站在秋的路口,依偎秋的怀抱,时光里,故事总有讲不完,岁月流逝,老去了容颜,却成熟了心智,当繁华中叶片落尽,生命中脉络才会历历可见,走过属于自己的岁月,一路走来,回首经过的人间沧桑的不易,不愿意在彼此伤害中求得生存,只想做好自己,去适应别人,不求别人多么理解,一切只想平淡,还好有姊妹们的相互扶携,有父亲健康的身体,也觉得幸福了许多,荣华花间露,富贵草上霜,走的是平淡路,做的是简单事,让繁杂的事变得情趣简单,看的是书,读的却是世界,沏的是茶,泡的却是生活。斟的是酒,品的却是滋味,喝的是水,醉的却是生活中五味杂陈,不求最好,也不怕多好,就这样,安静、随和、祥和、平淡中走过,有朋友的相伴,亲人幸福的微笑,就这样,美好如初.....云淡风轻,又一年,花开花落,又一季,就这样,迎着秋日初冬的暖阳,孕育着冬天滋润,期待着来年春的萌发和生机盎然,那将会又是一个山花烂漫的季节和丰收的希望归宿。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2

一只老燕子飞落在路边的石头上,啾啾不息,双足在不停踱步,印着谁也看不见的梅花痕,十分焦急愁煞的模样。

他足下的石头积着黑坳坳的一层苔垢,是历经岁月的烙印,在它不到一公尺处也躺着同样肤色同样形状的石头,分明是姊妹石。老燕子是哀嚎还是在唱歌,是在叙说还是在独白,无人知道也无人暇顾,问过路的白云,银朵悠悠飘然而逝;问路旁孤独的那棵柏树,象一个沧桑老人默默静伫或着摇一摇它哲者的脑袋,这株大炼钢铁浩劫遗漏下的柏树,逃过生命线今长得苍劲姿影,脉管里输送着活力的绿色,在“庙嘴上”下接地气上通天簌,唯一能证明这里柏林茂盛鸟语禅寺的佐物。

一个骑马的民族的经历,使崖城有了最早的历史记载,原来只是刻在暴晒日光的两截石头上,在岁月污垢下银魂炫目。崖城里最大的石头,最有生命力的石头,最有价值的石头,最有忍耐力的石头。因为它是崖石最早文化的标识,它能帮助我们时跨到七八百年前去寻找崖石的根!崖城年轮里的里程碑!所以,老燕子多次飞临,给古老的石头唱歌,讲述古老传说,不厌其烦地讲宣牛脊梁的神奇,生怕象石头一样遗忘在山路上,生怕遗失在岁月的尘埃里再难觅到。

霜降来了,天渐渐的变冷了,但崖城人的心决不应该渐渐的变冷!

这石头就搁置在崖城九泉山上,它就是《大元崖石镇东岳庙之记》石碑!所有崖城人珍惜的宝贝!不管你走的多远,飞得多高,你的根,你的乡愁都凝聚在崖城。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3

“萝卜,穿心红萝卜哎——”随着几声长长的吆喝,今年的萝卜上市了。

家乡出产一种绿皮红心萝卜,个头不大,不像南方的大白萝卜又长又大,也不像北方的红皮萝卜头小腚大,这种萝卜圆圆的,像一只青青的大苹果,绿叶、绿皮、肉色紫红,皮薄汁多,脆甜可口,只有绿皮略带点微辣,适合生吃,因此也叫水果萝卜。

循着叫卖声,巷尾一辆电动三轮车装满萝卜,翠绿的叶子晶莹着朝露,绿叶绿皮,犹如一车翡翠,萝卜上还带着薄薄的潮土,一看就知道是刚刚收获的新鲜萝卜。当地人卖萝卜,一般不洗掉潮土,并不是“萝卜快了不洗泥”,这种萝卜喜欢生长在粉沙地,萝卜上细细的粉沙土,只要用手轻轻一捋,或用毛巾一拍,就扑扑簌簌掉了下来,露出青青的子皮。卖萝卜的农家人往往是带着一把弯弯的旧镰刀头,一手提着萝卜根,一手拿着镰刀把叶削掉,然后就听到咔嚓咔嚓几声脆响,一个萝卜就分成几瓣,拿在手上,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鲜艳异常,往你手里一送:“弟们,尝尝咱的萝卜,不脆不甜不要钱。”卖萝卜的人一脸纯朴憨厚,让你绝对相信萝卜的脆和甜。

萝卜上市时节,不论是大饭店,还是居家便饭,都喜欢凉拌萝卜,把萝卜削去皮,切成细丝,或薄片或小块,撒上姜丝、淋上香醋、放点精盐,滴上几滴小磨香油,拌合均匀装盘,然后放上几根鲜绿的芫荽,红绿搭配,色、香、味俱佳,真可谓是一道下酒好菜。据说,这还是故乡的历史名人明朝马娘娘创造的一道名菜。只不过现代人在马娘娘菜谱中又加了一点味精,招待四川朋友就加点花椒红油,招待南方友人就加些白糖或黄酒,真乃招待四方宾客的绝品佳肴。

故乡也有任何作料都不加的吃法。那就是大澡堂泡澡的地方。立冬过后,北方人喜欢泡大澡堂,一掀开厚厚的澡堂门帘,澡堂子像蒸馒头房,白色的水蒸气扑面而来。澡堂内玻璃窗都浸染得像毛玻璃,雾气腾腾,挂满一层水珠。一股桑拿的汗蒸味,水渍味混合在一起充满整个浴池。一个个赤条条地泡在水里,嘴里不停地哈着气,脸上大汗淋淋。泡够了,口渴了,冲一下淋浴,披上浴巾,慢腾腾地到休息室。接过来澡堂小伙计远远甩过来的热气腾腾的毛巾,擦一把脸,沙发上一躺。马上小伙计顺手从冷水盆里捞起一个红心萝卜,两头一削,只听咔嚓咔嚓几刀,放进托盘,再倒上一杯滚烫滚烫的热茶,送到你的面前,绿皮红肉,像一瓣瓣刚切开的小小西瓜,水润透亮。泡过澡的人拿起萝卜,咔嚓一口,又脆又甜又凉,再呷上一口热茶,热气伴着淡淡的萝卜清香从嘴里鼻里溢出,全身瞬间通泰,那才叫痛快。

此地还有一种吃法,就是把红心萝卜切成小方块下到豆里。本地老百姓大都会腌制萝卜豆瓣酱。小雪季节一过,发好一盆黄豆,煮一大锅,拌上盐放凉,然后伴进切好的红心萝卜和新鲜的红辣椒,撒上一些白酒封缸保存。经过一冬一春的发酵,鲜亮诱人,酱香扑鼻。早起做上一碗手擀的宽宽面叶,舀上一汤匙撒在面上,再滴上几滴麻油,捧起大碗哧溜哧溜两口,萝卜清脆爽口,豆瓣微辣香浓,汤汁红稠,下肚爽滑。再轻轻地吮一口热汤,这美味赛过山珍海味,常常吃得满头出汗。

随着外来文化的融合,近年也有人学着用红心萝卜做韩国泡菜。把萝卜去皮切成小块,放在一个大碗里,加入盐和糖,腌制一小时。滤去多余的水份,把鱼露、红椒粉、大蒜末和姜末放在一个小碗里拌匀,撒在萝卜上面,搅拌一下,再加入葱段。然后,把混合好的材料密封,在室温下放一天,即可装盘食用。这种吃法保留了萝卜的清脆,成了城里人家一道很不错的开胃菜。

我和红心萝卜有扯不断的感情。记得是三年自然灾害时的皖北农村,一片萧条破败。那时提倡“吃食堂”,凡是铁制的东西都拿去大炼钢铁了,家里没有锅,也没有刀,更没有油盐之类的佐料。为了躲过饥荒,刚一进入伏天,祖母偷偷的在一片倒塌的房子废墟中种上红心萝卜。祖母每天都偷偷去浇水,看着小苗慢慢出土,两片心形的小叶在阳光下摇曳,不几天,又慢慢长出两片花花的叶子,几场雨水过后,废墟中一片葱绿,很快就能看到根部渐渐变粗,有了萝卜的雏形。上天保佑,没人发现祖母偷种萝卜。一场寒霜降临,到了萝卜收获季节。祖母把萝卜叶子轻轻地揉搓几下晒在废墟中,晚上把萝卜悄悄收回院子里,在墙根挖了一个长方形的小坑,小坑中间垂直放上一把高粱杆,所有的萝卜都埋在小坑里。大雪飘飘,寒风咧咧,饥荒到了最严重的时候,祖母晚上偷偷从小坑里扒出两只萝卜,没有锅,没有盐,没有油,祖母总是燃一把火,把萝卜烤一烤给我吃,我总吃的很香很甜。萝卜慢慢少了,祖母舍不得吃,自己吃晒干的萝卜叶。最艰难的寒冬岁月,这些萝卜救了我们娘俩的命。因此,我对萝卜感恩戴德,很有感情。

红心萝卜也有让我心里隐隐作痛的时候。母亲常年在农村生活,改革开放前生活条件不好,红薯是主粮,吃多了总是胃胀胃酸。母亲喜欢让我买些红心萝卜,她说吃萝卜比吃药还见效。每年的萝卜收获季节,我总是买上一大袋子送去,母亲也是把萝卜埋在坑里,胃不舒服就扒出来吃一个,很是见效。因此,也总以为母亲是有慢性胃病,除了送母亲喜欢吃的萝卜,也送一些香砂养胃丸之类的中成药。母亲总是只吃萝卜不吃药,她总说“吃萝卜喝热茶,大病小病都不怕”。我们也不以为然,没有重视她的胃胀胃酸。有一年,母亲来城里小住,我带她去医院体检,结果查出是冠心病。医生说,冠心病前期临床表现和慢性胃病有很多相似之处,胃胀胃痛,胸闷胸慌表现都一样,只有做CT和彩超才能区别。我真后悔,为什么不早点带母亲体检呢。都怪这红心萝卜,让我放松了对母亲病情的警惕。最终母亲还是因冠心病不治而去,让我后悔莫及。从此,我一看到红心萝卜,心里就隐隐作痛。

不论心里怎样隐隐作痛,我还是喜欢红心萝卜。

每到秋后孩子们下乡回来,总喜欢随车带来红薯、花生,必定还带来了一些红心萝卜,顿时倍感乡情四溢。先熬上红薯稀饭,拌一盘萝卜丝花生米,撕一只烧鸡,切几片莲藕,焯两朵西兰花,再来一锅烧排骨,铁锅里一圈贴上几个锅饼,饼熟铲出,放入大块红心萝卜,立刻萝卜清香飘满厨房,萝卜刚刚断生,便迫不及待地浇上点香醋出锅,萝卜清香一下子就吊起了胃口。常常等不到老伴放到饭桌上就先偷吃一块萝卜。老伴打趣地说:“你也不怕烫着,小心一点。”一大桌菜一顿“豪吃”,几瓶酒大口豪饮,一会儿萝卜吃个精光,烧鸡排骨都剩下。是啊,近三十年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最近中央台播放的“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最好的注释。

平日里在家,一家人炒几道小菜,再来一杯小酒,生活舒心滋润。愁吃愁穿的日子早已远去,但咱皖北人那种“豪吃”的习惯恐一时也很难改变,对上点年龄的人来说更不想改了。好像只有这种“豪吃”仿佛才能吃出皖北的乡土味道。

美哉,家乡的一盘红心萝卜,像一朵盛开的莲花,那是浓浓的故乡情思,那是一首充满乡情的歌谣。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4

在农村里对节气并不是很在乎的,气温变换都有其规律,但也有其偶然性,就像今年的霜降气温就不如想象中那么低,听妈妈话的孩子固然穿上了秋裤,但也有不少像我一样穿单衣还出汗的另类,穿多的属于尊重节气,穿少的则属于尊重事实,小时候在家母亲属于前者,一觉得自己冷就把我包裹的严严实实,而父亲无疑属于后者,看我稍微多穿几件衣服,就说春捂秋冻,穿那么多干什么,不少家里的战争就是类似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对错,争几句也就算了,大家各行其道,很可能第二天同样话题又重复提起,依然如故。至今想起那个时候父母拌嘴我都想笑,他俩有时候也是说着说着就笑了,家里本就不是战争的气氛,我庆幸自己一直在父母恩爱的环境里长大。

霜降时候我最喜欢的事情就是远足捡漏,当时我们那里有个名词叫做“乱”花生,其实是不是这个字也说不清楚,可能是鲁西北的方言吧,含义就是在秋日收割后的地里寻找别人遗留在田野中的作物,不但是花生,地瓜土豆也属于这个范围,按照乡里约定俗成的规矩,土里没被收获的可以被别人捡走,但地面之上的如瓜果、玉米、谷物之类的即使主人不收,别人也是没有权力采摘的。开始的时候我是和村里的大人一起,后来我就习惯于独立活动了,撒开两只腿,在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奔走,当时因为花生地瓜等属于经济作物,并不是每家每户都种植,而且大庭广众之下肯定早被人扫荡过了,因此就要走很远的路,越偏僻越可能有收获。

“乱”花生也算得上是一个旅程,当时最标准的配置是一个旧的口袋或者书包,一把铁锨,再加上一天的吃食吧,条件好的自然还会有自行车等高级装备,当然几个变态的可以骑头驴,人和坐骑都在寻找自己的口粮,而我就只能属于低配了,甚至于早饭在家吃的多一些,连午餐都不带,一路上走在旷野里的时候有点小激动,幻想着体会一下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概念,出发时候身上冷呵呵的,走不多大一会儿就汗流浃背了,但一般说起来从开始到第一步落脚一般需要二个小时的时间,另外我比较好胜,经常大家采摘一天回到家里要比赛一下彼此的劳动成果,我做不到最多但我绝对不甘于最少的,因此往往喜欢剑走偏锋,别人不敢去的地方我去,别人不走的路我走,高唐也有过不少历史遗迹,有过很大片的乱坟岗子,也有石人石马破庙之类的古建筑,但当时那些地点往往被人视为阴气团团,白天时候都很少有人路过,他们附近的地里相对剩余的花生地瓜就多一些,我属于天生胆大一类,对这些牛鬼蛇神的传说嗤之以鼻,曾经有一次在古代传说的黑风口(就是水浒上孙二娘开店的古址)挖地瓜挖了满满一口袋,几十斤的重量,走到晚上十点多才到的家,把父亲和母亲吓得出来找过我好几趟,自那次后母亲就不怎么同意我外出的这种打野食的情景了,但我一再坚持,一到周日就跑出去,弄得她也无可奈何。

那个时候虽然家里也很穷,但已经不是吃不上饭的情况了,外出的这种搜集采摘其实是满足一种猎奇的心理,传说男人都有一种对打猎爱好的天性,现在社会已经不像历史上那样冷兵器时代猎物遍地的样子了,因此也就会寻找一些别的方式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霜降之后天气变冷,农作物基本上也收获完成了,男人闲着无事就要找点事情,这和历史上许多大的战役都发生在霜降前后也有着密切关系,外出“乱”花生的人们组合也是五花八门,有我这样的独行侠,也有分工配合的团队:有的负责找,有的负责挖,而有的则负责运,传闻有此挖掘大队刨粮食之余居然挖出过古代文物,但最后被他们换成了粮食,当时的老百姓眼里粮食就是天,也有传闻独行侠掉进井里不幸陨亡的消息,但大家的热情并未因这些传说而变化多少,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傍晚前后不少队伍或者个人归来,一般都要在村口集中一下,说一说自己的行程,比一下收获的多寡,大人吸几口旱烟,像我差不多年龄的则再一起吹吹牛就回家了。多也好少也好,父亲和母亲从不表扬或者埋怨,这也和我现在养成这种胜固欣然败亦喜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吧

上高中开始,去了县城,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5

突然想起“霜降”来,是因为我电脑桌面的搜狗壁纸自动切换到霜降的画面。一片大大的枫叶落在草丛里,枯黄的叶面上全是晶莹的细霜,周围的绿草也都覆盖着一层洁白,壁纸中间写着一句诗:“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我在城市里读书工作生活已有十年了,早已忘记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倒不是我忘本,而是这所城市只有冷热两种交替。落叶也跟故乡不同,故乡的落叶是一个过程,层层的树叶谁先熬不住寒冷和干燥,谁先挣脱羁绊,纵身跃下。城市的落叶不是这样,忽然起了大风,头天还满树的绿叶,第二天早上满树都是光秃秃的了,一如城市的节奏,快捷、高效。

我的故乡是很普通的北方农村,是没有多少风俗的,这也许与生活水平有关系,解放前吃饭也就是介于饱与不饱之间,哪能流传下来什么风俗呢。对于霜降的记忆,是一大清早就被父母从被窝里拎出来,穿上厚厚的衣服,跟在大人的身后去地里刨花生或者是地瓜,庄稼秸秆上、叶子上,草丛里,甚至地面上都是一层白色的霜,一开始我是不敢用手去碰白霜的,因为太凉,不像大人们,到了地头挽好袖子和裤腿,脱掉鞋子就开始劳动。我只有在跟着大人们的身后,等太阳出来之后才敢用手去碰,凉凉的,除此之外,也没有什么其他对于白霜的特殊记忆了。

秋收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我最喜欢的季节,我不是对于那些白花花的花生或者是硕大的地瓜或者是满山的栗子、山楂感兴趣,我是对那些落在地里的和留在树上的感兴趣,因为我总是能在村里的山上找出一些来,再偷一些,然后在山坡上支起一个灶,用火烤来吃。霜降虽然也是在秋收的这个季节里,但已经属于末端了,农人也开始着急了,我便不怎么喜欢了,因为这时总是要被父母拉去打下手的。通常还没有结束的是晒地瓜,一开始用手推的推子(山东的一种农具)后来是用轮闸(山东的一种农具)一片片的把地瓜切片然后撒到地里,两三天后地瓜干会变干,农人们再把变干的地瓜干拾回家,我的任务就是摆地瓜干,蹲在地里一片片的摆好让他们没有重叠从而更快的干燥。我往往是蹲在地里羡慕的看着姐姐干着“高等级的技术活”(用推子推地瓜),而我只能蹲在地里做“低等级的体力活”(摆地瓜干)。我尤其的不喜欢秋季的这一段,过了这一段,到了种小麦的时候,又是我所喜欢的了,看着牛拉着耩子(有时候是人拉着,我也会去帮忙)把小麦种进地里,我记不清楚他们的表情了,隐约很神圣很高大,于是我也很欣喜。

古籍《二十四节气》中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这是对于霜降的气候解释。北宋大学家苏轼有诗曰:“千树扫作一番黄,只有芙蓉独自芳。”这是文人的咏叹。我记忆中故乡的霜降只有农人们的匆忙,他们匆忙的去收获,又匆忙的去播种,他们不晓得“芙蓉独自芳”他们只知道“霜降杀百草”他们没有莫名的惆怅,只有欣喜的去收获今年,努力的去播种明年。

前几天打电话回老家,老家早已收获完,播种好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机械化的推进,老家的秋收再也不像我小时候那样有一个极长的时间,而是很快的结束,村民们也不像以前那样准备享受整个冬季。青壮劳力选择了去打工,需要照顾家和孩子的女人们也在村子附近的花生米加工厂里打零工。妈妈絮絮叨叨的告诉了我很多,我很高兴于村子里在享受物质上的现代化并保持着原来的农人的勤劳本色。末了,妈妈告诉我村里的山卖掉了,我怅然了很久,不知道等我在霜降的季节站在那座曾经有着我少年时的快乐的山上会咏叹出怎么样的一首诗。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6

冬去春来,像姑娘的心一样的绿色柔纱在山林里,随风翩跹起舞。为那满山的烂漫而陶醉。于是,带上写生班和同学一起去玩。

山风扑面而来,混杂着泥土味儿,还有淡淡的清香——露珠和草的气息。小心翼翼地踩着那条发黄的羊肠小道。脚下青绿的草儿上,一滴露珠在太阳跃起的那一瞬滑落。就那样,与这一切融合在一起,自己也若有若无。

到了地点,我“哇”的叫了出来。那是一小片林子,每个树杈都恰好坐两个人上去,甚至树枝交错在一起,就是天然的书桌。在这里写生,恰好不过。

林子后面,是一片花田。田子并没有被围起来,种的也不是什么奇花异草,只是山上个一小段就能看到的小野花。它们赶趟似的聚集于此。我想,这并不是什么人刻意种植的。正因如此,那份自然的美好才如此浓厚。深吸一口气,仿佛那花草的清香,带你走进另一个世界——桃源仙境。

黄色的小花遍地开放,柔而不艳,媚而不妖,刚而不硬。它们的绿叶舒展自然,嫩生生的衬着浅黄色的话版权,橙黄色的花蕊。它的脚下,是崩裂的泥土,旁边还有腐化了的泥土块,它们在土里蓄势待发、瞬间迸发,绽放着自己的生命!不禁为它惊叹。虽然表面只是少女般的身姿,沁人心脾的清香,但这背后,却是多少心酸和泪水。那些泪水和汗水相融合,造就了它们的现在。

坐在树杈上,低头看阳光穿过叶隙,投下斑驳的树影,光斑投在地上,随风的吹拂、树的摇曳而舞动着。

抬头远望,最是山花烂漫时,那一闪的绿、红相映相衬,成为山间最靓丽的一道风景。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7

“天空的幸福,是穿一身蓝;森林的幸福,是披一身绿;阳光的幸福,如钻石般耀眼;落日的幸福,留下最后的美丽;我的幸福,要和友一起去采撷――每一份友情,每一丝快乐,每一片希望,每一线阳光......”

这是记在我日记本上的一段话。每天翻开日记本,看见它,心情总会变得很蓝、很透明,冲走了沉淀在心底的失落和烦忧,那是一种幸福的感觉。时光匆匆,流年似水。不知不觉中我长大了,童年的记忆是一片片叶子,从童年的大树上悄然飘落,便再也无法重新回到树上,只是那片片叶子依然翠得耀眼。还记得,那个蹦蹦跳跳的小女孩总爱张开好奇的眸子仰望蔚蓝的晴空,想融入那片蓝;总爱和小伙伴们钻在“小房子”里,看调皮的雨滴在微风中嬉戏。那时的天很蓝,那时的草很青,那时的我真的很幸福。

现在,我依然爱蓝蓝的.天,爱蓝天下美好的一切,却鲜有时间和精力细细欣赏,偶尔抬头望望,觉得有种陌生的亲切,仿佛生活里少了许多情趣,平添了几许忧烦和困惑。岁月也让我明白了许多以前不曾明白的东西:人生本来就是充满荆棘和坎坷的,在这漫漫长途,要给自己信心,给自己希望,给自己拚搏的勇气,给自己点一盏灯,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幸福是什么?在我眼里,幸福不是一叠厚厚的钞票,一件华丽无比的衣裳;也不是遮掩痛苦的工具,贪图片刻欢娱的美酒。幸福,应该是心灵深处微妙的感受,是一个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在你颓丧无助时,路人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都会带给你幸福;幸福是你口渴难耐时一捧甘甜的泉水;幸福是你筋疲力尽时一张松软的大床;幸福是你孤寂时一封远方的素笺;幸福是你噩梦后一张慈祥的笑脸。

成功是幸福,失败也是幸福,那是一种酸楚的甜蜜。在任何时候你都要有勇气对自己说:我不怕失败,因为我的目标在前方,因为我有再爬起来的勇气,因为失败是一种幸福!又是一片澈然晴空,丝丝阳光温暖如昔。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其实世界究竟怎样,答案就在你眼里,就在你心中。采撷幸福,给自己一份愉悦的心境;采撷幸福,离幸福近些吧。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8

今年的雪,下得有些突然。偏偏选在了平安夜那天,真有点让人措手不及。

回想那天,我还在被窝里打瞌睡,只听见早起的妹妹欢呼“下雪啦”。半睡半醒的我打了一个激灵。确实,“雪”这个字眼已经与我阔别大半年了。哪种银装素裹、粉妆玉砌的冰雪世界早已淡忘了许多。

由于道路并不好走,没有吃早饭就踏上了求学路。刚下楼,一幅迷蒙的世界展现在我眼前。天空中飞舞着银白色的精灵,随着风朝着我扑面而来。它融在了我的脸上,水顺着脸凝集,好似一颗颗璀璨的钻石。那早已掉落树叶的梧桐也似乎被镶上了一道银边,那孕育了春华秋实的大地此时此刻也披上了一件洁白的毛皮大衣,安然入睡了。

我迈开脚步,传入耳际的除了风的呼啸声和雪发出的爆鸣声,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我一个人。不禁想起“风烟俱净,天山共色”这么一句话,尽管在这里不太符合原意。广袤的大地与无际的大地之间,除了我,万籁俱寂。

风在刮着,雪在下着,我仍然向前走着。突然发现小路上并非只有一层厚厚的、尚未有人涉及的雪,而是早已留下了几道深深的车辙,和几串大小不一的脚印。灯光,从前面的道路飘来。在我的身上,在身前的雪地上,都留下一片一片的温暖。金光,围绕着我,但并不属于我,它只是还在我的前方。

进了校门,一片生机。满校的笑,充斥着双耳。忽不丁,一个雪球从我头上砸来,正中目标。这,可能是对我的祝福,我心想。

上楼,脚下滑滑的,小心翼翼地,似蜗牛般谨慎,一步步地迈动脚步。

“嘿,圣诞老人!”我笑着坐进我的一方天地里。

窗外,那雪,还在肆无忌惮地下着。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9

许多人时常慨叹:知音难求。何为知音,知音难道不是人生中的鼓掌者?

当年,俞伯牙轻奏《高山流水》时,钟子期为之高声喝彩,于是钟子期便成了俞老先生的知音。高山流水不断,流传着一曲千载称颂的金兰之交的赞歌。然而,水已去,人也亡,弦断有谁听。人生中的喝彩者走了,生命也就枯萎了。

人生,就像开放在郊外的野花,万紫千红,芳香四滥。人生的掌声犹如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叶花瓣。恩赐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而掌声比恩赐更为重要,精神的鼓励激动着每一个孤独无助的行人。

人生,就像颠簸在海上的小船,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人生的掌声犹如远方的灯塔,引你挂云帆,济沧海。恩赐是一缕海上轻柔的微风,使躁动不安的人感到人世的温情,而掌声比爱心更为重要,心灵的通道连接着每一个沉思忧郁的哲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街头卖艺者,其琴声悠扬,令人感动,吸引了不少行人。拉完一曲,周围的人纷纷向钱罐里丢钱,转眼工夫,钱已装满了罐子,但卖艺人脸上并没有一些欣喜的笑容。后来,一个旅游者抬起手来为之鼓掌,卖艺人跟里溢出了感激的泪水。可见,卖艺者是哲人,他寻求的是知音,期待的是掌声。人生需要掌声,掌声比恩赐比金钱更为重要。

当你失落丧气时,你希望有人给你勇气;当你犹豫彷徨时,你希望有人给你理解;当你精神穷困时,你希望给你热烈的掌声。是的,我们在不断地等待着,祈求着爱心的降临,但我们更在时时刻刻寻找着知音,寻找着精神世界的同路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至于绝望,也会像那位卖艺人一样流出感激的泪水。

没有掌声的演出是可怕的,有谁受得了死一般的寂静;没有掌声的人生是可悲的,有谁愿意在压抑中生存。人生缺少了掌声,只会剩下英雄垂泪、七子悲歌的结局。正如当年的屈原,世人皆浊唯他独清,世人皆醉唯他独醒,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没有掌声没有理解只有渔夫的叹息,终于使他熄灭希望之火,生命之灯。

人生的掌声永不能停息,它永远激励着人追求灵魂的高尚与完善,掌声比爱心比金钱更为重要。

让掌声响起来,人生需要掌声。

霜降的抒情散文 篇10

有位著名作家曾用一天中的时光来比喻一年四季,他说:“春天是早上,夏日是中午,秋天是夕阳,冬时是夜晚”。

秋天是夕阳暮色。

秋,没有春的蓬勃旺盛,没有夏的热烈、奔放,没有冬的清静纯洁,但,秋时,有独特的韵味!

秋时,是悬挂在古庙檐头的一串风铃,风儿一吹,就送来番番思语,感化叹化悲秋的少男少女们;秋,是一座古城,虽历经千年己破旧不堪,但时光的隧道容纳了它的存在与鸿宇的价值,蕴蓄了它不朽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的精湛学识。

秋,是一首诗,一首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诗。秋是夕阳————

在我心中,秋有如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夕阳西下之际,对着如血的残阳追忆讲不完的故事,眼中满是泪花。

秋天,让我想起那个去年过世不久的一位老人————老人个子挺高,瘦瘦的,走路从不抬头,一向沉默,然而对人却是无比的和蔼可亲,那堆起的层层皱纹展现着他凄苦的历程和清贫的一生。

曾记得老人是一个夏秋在松花江畔撑船,冬春去城里修鞋(摆地摊),老伴去世了二十多年了。他活了七十九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条江边,无论赤日炎烈,还是冷风飒飒,他都会把过江的人们送到对岸。当松花江封江了,他就会去城里摆个小小修鞋摊,五十多年来,这只小铁船无时无刻不徘徊逗留着他瘦大佝偻的身影,不管松花江上修建了多少新桥,他从来不间断,五十多年来,老人不知用船来回渡了多少人,然而他也在人生长河中慢慢把自己撑到了河的尽头,老人悄然无声地走了,留下这条小船和前来送行的56名老人生前资助过的大学生,留给大家一个撑船老人的传说!

老人在平凡中默默地走了,在这结满金色果实的秋天。

秋,满椈着人间真情,满蕴着大自然的意韵,亘古不变地向人世间倾述一个老人与56名大学生的故事。

平凡中的不平凡,还是不平凡中的平凡,一串串秋的思绪,留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