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老地方整理的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精选10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1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桥,它是飞架在江河湖海之上的交通工具;桥,它是城市交通高架的陆地之舟。桥,在我的人生阅历中,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司空见惯,枚不胜数。我既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多次目睹过气势恢宏的长江和黄河大桥,又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繁华的大都市数次游历过绚丽多姿的“南浦大桥”和高架彩虹桥;它宛如一叶轻舟荡漾在江河之上,又好似飘洋过海的万吨巨轮承载着千钧重负万马勇渡,寄托和希冀着人们的美好企盼与梦想。我从小学的课本里,就知晓中国有座保存完好闻名千古的赵州桥,长征路上有座十七勇士“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在看西方电影里,有“廊桥遗梦”令多少痴男情女神不守舍,又有南斯拉夫保卫铁索沃大桥中异国风情尽收眼底。在这古今中外所见过听过的无数座桥梁中,至今还铭刻在我脑海里念念不忘的唯一当数故乡的“朱氏桥”……
儿时记忆中,距我家的村南一里多地,有条小清河,是平舆县与新蔡县的界河。清清的河水长年累月自西向东淙淙地流淌着,不知流过了多少岁月,也不知发生过多少奇闻佚事,只记得一座青石板小桥在朱氏桥村埠口河面上屹立着。桥的两头,沟沟壑壑,显然是被日久月累的洪水冲刷,又缺乏河岸修复所致。追溯这座桥的历史,谁也说不准确,只是因桥名而推测:据传说,为了方便交通,造福乡里,明代有位朱氏富豪,德高望重,肯做善事,就在此埠口修建一座石桥,也可能是当地的一位乡绅官僚。河上架着十几块青石板,石板与石板之间有四指的缝隙,可以清晰地看到桥下的激流,有几块青石板还雕刻有龙头龙尾,可能预示着鸿福吉祥。桥面有三、四米宽,由几十摞青石磙做桥墩,高高的立为四排,中间为三孔,供南来北往的人们过河使用,此桥为了纪念他,名曰朱氏桥。
每年,当春姑娘飘然而至时,青石桥头,小河的两岸杨柳吐翠,野花盛开,河水清澈,芳草依依,鱼儿欢跳,鸭鹅成群。三三两两的姑娘媳妇们,经常一边聊着家常,一边端着木盆,携着棒槌,来到桥下河边洗衣裳,嘻嘻哈哈,有说有笑,气氛甚是热烈欢畅。桥上,过往行人匆匆,赶集上店的,走亲串友的,农田干活的,货郎担、剃头担、游乡收杂皮的,各色人等,日日川流不息,假如遇上个调皮的半大孩子路过,也会不时的应和着,嬉笑着,甚至从桥上手拿碎瓦片,冷不防地往水里顺河打起水飘飘,“唰唰唰”溅起一路水花,或者故意往她们身边撂块砖头,只听“呼嗵”一声,惊吓得她们大呼小叫,连连往河岸上跑。
当火热的夏季到来时,特别是到了每年的七、八月份雨季,小清河就一反常态,由往日的温顺怡人突然变得像一头发怒的猛狮,不时地咆哮着,像要吃人似的。狂风裹挟着暴雨,掀起阵阵惊涛骇浪,本来用糯米灌缝几百斤重的青石磙和压在它上面的青石板,经受不着日日夜夜的连续冲击,仿佛是战场上的败兵,坚守不住阵地不得不丢盔撂甲,无奈地被巨浪掀翻到河里,等待入秋再由人们把它捞上来,重新修复。而不下雨炎热的天气,我会在暑假无数次地和一群小伙伴来到桥头,脱掉上衣,只穿裤头,从桥上跳到一米多深的河里洗澡、扎猛子,捉鱼虾,捞河蚌,无忧无虑,快活极啦!
当飒飒的秋风扫落叶之时,河水又像是从猛狮变成一只猫,逐渐恢复了它往日温顺的禀性,悄无声息地往东汩汩地流着。桥头上会有一群群南来北往的人们在格外地忙碌着,那是因为离桥南不足300米的地方有两座土窑和一座24门的轮窑,土窑烧的是青砖灰瓦,轮窑烧的是红砖红瓦,每逢秋冬季节,都是农村修房建房、大兴土木的好时节,这时桥上行走最多的莫过于那些拉砖拉瓦的,来往土窑轮窑做坯干活的。拉砖瓦的:有的是几个人拉着人力车,有的是后面人力扶车把前面赶个小毛驴,有的是车把式赶着马车一辕三马,还有用三头老黄牛拉着千年古董四个木榖轮的太平车,在桥上悠着游着的通过,不论啥车,车轮碾压青石板都会发出“叽哇叽哇”的摩擦声,回荡在埠口的上空。
当数九寒冬凛冽的朔风吹拂大地时,河面上结成了一层层厚厚的冰块,连成一体,只有冰凉的河水在下面不见踪影,似乎还在潺潺地流动着。两岸的树木萧飒,突兀的枝杈傲视着灰蒙蒙的天空,仿佛要与严寒抗衡。光光的青石板上凝结下光头淋,桥面滑溜溜的光,人们走在桥上一呲一滑,稍不留意就会连人滑倒掉到桥下,骨碌碌顺河面上的溜冰滑向下游很远的地方,这也是漫长的冬季最难过河的时刻。这样的情形每年都会有个十天半月,不得已,石桥只能从两头封道,以免除发生意外的生命危险。
朱氏桥,孩提时我不知步行走过多少趟,就知道我的姥姥家、三个姨家以及姑姥、舅姥、表叔等几家亲戚,就在河的南岸,每年我都要去几趟,特别是姥姥家,我去的最多,哪一趟都得来回走两次这座桥。去时走累了,我就会赶到桥头歇歇;回来走困了,我也会跨过桥,躺在向阳的河坡草丛上眯瞪一会儿。有时,我会坐在这座古桥的桥头发呆,一切都感到好奇:搞不明白为啥它叫“朱氏桥”这个名字而不是别的名字呢?那圆圆的青石磙是怎样从水里叠起高高的四、五层呢?那十几块长方体的青石板又是怎样搭在一起的呢?为什么要在青石桥板上雕刻龙头龙身?它仅仅是美观漂亮吗?是不是像听老人所讲的“青龙镇河妖”保佑沿河乡民不被洪水泛滥遭殃呢?这一连串的疑问至今也没有全搞明白。说来也巧,直到本世纪初的一天,我在驻马店市驿城区练江大道散步时,突然见到了一座很不起眼的桥,也名叫“朱氏桥”,看样子一点儿也不古朴沧桑,就是一座当代的砖经水泥垒砌的普普通通的方孔桥,我仔细观察,它根本没法跟我家乡有几百年历史的“朱氏桥”相提并论,难道这仅仅是桥名相同的巧合吗?它还有没有背后隐藏的故事,我不得而知,悻悻地离开了它。
上世纪豫南所发生的千年不遇的“75.8”特大洪水,不仅摧垮了板桥、石漫滩等上百座大中小型水库,也对像“朱氏桥”这样微不足道的民间古桥毫不客气地给予彻底的破坏,水后的惨象目不忍睹:十几块桥板和几十座石磙桥墩被洪水冲的横七竖八,有的顺水滚落到下游几十米远,陷在深深的淤泥里,顿时隔断了小清河两岸的交通。后来,几经修复,才能在春秋冬三季行人自行车勉强通过,汽车、拖拉机等机动车辆一律不能通行,不得不绕道20里河上游李广桥才能通行。一遇夏季发水季节,河水猛涨,两岸交通断绝,音讯全无,朱氏桥埠口成为一片海洋,两岸乡民望河兴叹,怨声载道,纷纷谴责各级政府不作为,甚至骂娘声不绝于耳,我也感到很沮丧。尤其是河北要到河南种地的农民,这没有了桥河两岸交通太不方便了,直接而极大地影响了家乡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平舆县政府水利部门遵照民意,终于投资兴建了一座多孔新大桥,桥址挪到了旧桥上游250米处,桥长等于小清河的上口宽,大约50米;桥宽大约7米,桥面中间能并排行驶两辆解放牌大卡车,建筑材料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两边还修建有一米高的桥栏杆,桥名仍叫“朱氏桥”。当大桥竣工通车的那一天,桥头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岸两县的几千名干部群众不约而同地来到这里,亲眼见证“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从此,小清河下游的两岸人民彻底地结束了汛期“近在咫尺难见面,隔河相望泪汪汪”的凄惨景象,极大地方便了两县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增加了亲情联系和民间交往,也了却了久久压在我心底的一桩心愿。这几十年,每每从小清河南岸回故乡驾车探亲,路过朱氏桥,我也分享了交通的便捷和道路的舒适,从新旧桥的变化而窥一斑知全豹,改革开放36年来,祖国大建设一日千里,昔日贫穷落后的故乡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呀,这全靠党和政府领导的好啊!
朱氏桥是座“近古桥”。自明清几百年以来,它不但经历了战乱频仍、朝代更替;而且见证了无数的天灾人祸所造成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它像一位古代老人不饱经岁月沧桑,焉能中流砥柱?为造福乡里,荫及后人,它巍然屹立于滔滔的河水之中,不惧惊涛骇浪,不畏暴风骤雨,以自己的坚强身躯顶天立地,铺就了几百年的“茶马古道”,支撑着千钧石桥天堑变通途!
朱氏桥是座“连心桥”。从古至今,淙淙流淌的小清河两岸,散居着回汉两大民族,而民族之间又结亲联姻,盘根错节,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年年月月,日日夜夜,亲情割不断,友情丝相连,乡情金不换。不因兵荒马乱弃亲情,不因县域分属乱姻缘,不因天灾人祸友谊减,不因生老病死人情短。这座桥的修建,把两岸人民的心紧紧相连到永远永远!
朱氏桥是座“幸福桥”。它的修建,不仅保证了小清河两岸道路交通的畅通无阻,为故乡人民出行提供了方便快捷,而且大大地促进了当地物畅其流、文化交流和经济快速发展。“道路通,经济兴”。路通离不开桥通,桥通才能“心”通。桥修到了人们的心窝,为人们增加了“幸福指数”,尤其是今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朱氏桥”就是故乡人民心中的一座“幸福桥”!
朱氏桥,我终生难以忘怀的这座“近古桥”,今天,它以历史的丰碑、崭新的姿态、与时俱进的风采和继往开来的精神,展示出现代化的“连心桥”、“幸福桥”的时尚风貌,它的丰功伟绩将永远铭刻在故乡人民的心头!!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2
浓浓的乡音,厚厚的亲情。在车开动的那一刹那,家乡离我越来越远,忽然间我流泪了,哭得一塌糊涂。几百里地把我和故乡隔离,远地不是距离,而是心中的那份感觉。年少的我曾经梦想逃离这个令我伤心的地方,去远方,去一个完全陌生的他乡。终于,我如愿了,尽管算不上多远,但是我会找各种借口很少回来:工作繁忙,身体不适,家务缠身……其实只是不想回到这里,不想看到那片枣树林,枣林里睡着我的亲人们——慈祥的奶奶,早逝的父母,夭折的小哥。然而只有我自己知道:多少次遥望故土,回到家乡人的问候里;多少次梦回枣林,回到儿时的那份记忆里;多少次泪湿被枕,回到亲人们的那份牵挂里;人到中年,那份对家乡的思恋,愈来愈浓。
每次回来,路遇乡亲,老人们的一声声满载乡音的问候,甚至小孩子们眼神里的那份陌生,都会让人感受到那份浓浓的家乡温情,那是满眼冰冷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永远无法想象的。名利重,人情薄。人们穿梭在街道上,楼群间,为生活奔波忙碌着。有空闲宁肯沉溺于虚拟世界,接受一个个面具下陌生人的问候,也不愿拨通电话,倾听那份乡音。虚拟世界是自由的,轻松的,无牵无挂的,同样虚拟世界也是冷漠的,残酷的,不可触及的。就如肥皂泡,阳光下绚丽多彩,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然而却禁不起你手指轻轻地触碰,刹那间消失地无影无踪,一不小心还会溅入你的眼睑,让你感受那种涩涩的,难以说清的痛。也如那海市蜃楼,人人都期盼看到,然而却总是那样,若隐若现,遥不可及,尽管迷人,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肥皂泡,海市蜃楼,都是瞬间的美丽。唯有对故乡的那份怀恋,厚重而绵长,犹如那根风筝线,永远牢牢系在你的心头!不管你飞得多高多远,它总会把你拉回到心中的那个起点。
都说叶落归根,原以为那不是对女人说的,“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了,也就“泼”出去了。曾经哥嫂以我“谈了对象”为由,不再给我一分钱的学费和生活费,甚至还想从我的嘴中再掏出点银子来。其实原本就早已不怎么指望了,却为那句话伤心透顶。那一刻的我,感觉自己已经被“泼”出去,心里暗暗发誓:哪怕饿死街头,永远也不会回到这个毫无温情可言的“家”!家,那时对我来说只是深深的压抑,只是沉重的枷锁,牢牢地套住我的颈脖,叫我喘不过气来。在家的日子,哥嫂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默默地,很多天不说一句话,再苦再累,再多的委屈,从没有一滴泪,连流泪的感觉都没有。倔强的我,宁愿饿着肚子,甚至几次晕倒在课堂上,也不会说出一句乞求的话,反正我只有一个信念:我要读书!我要走出这个家门!我要远离这个村落!其实我知道自己是不愿,不敢辜负长眠于地下的亲人们的满怀期盼,我一定要摆脱那根所谓的命运锁链……
多少年后,经历了人生的种种,早已经学会了原谅,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感恩,曾经一度淡忘了的那份思乡情却又在不经意间悄悄爬上心头,紧紧缠绕着我,让我难以释怀。有时我问自己:我真地是淡忘了那生我养我的故乡吗?其实从学生时代就一直喜欢听费翔的那首《故乡的云》,很多时候边听边流泪,心里隐隐作痛……
在我看来,抚平心灵创伤的也许是时间和人生的阅历,还有那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怀恋。每逢新春佳节,每遇中秋月圆,我都会忍不住遥望北方,遥望我的家乡,心底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淡淡忧伤。那天打电话,对方问我的单位,我随口说出了自己的故乡,别人都笑我:都快二十年了,记着的还是你的老家?二十年,哪怕是百年,又怎能忘得了自己的家乡?
故土难离,故乡难忘,叶落总要归根。在外的游子,日夜思念着故乡,“泼”出去的“水”,会变成朵朵白云,飘在家乡的蓝天上。但愿今夜,能再梦回故乡!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3
不知道什么原因,已经坐在台灯下,已经看了一会儿书,却又忽然的站起来,放下书,轻轻地走出屋外,为了——想看看外面的天空,月亮,星星。
刚才从外面回来,挂在天上的月亮已有大半个圆了,到处笼罩着一片朦胧的月光。能清晰地看见路和田野上一条条的田埂,以及远处村庄的一片高高低低的黑影,那黑影象连绵的山峰。这些我也只大略的看了一眼,心里只顾着走路,只系着零零碎碎的琐事,忽略了夜晚的天空的美丽。
当一些细碎的琐事做完,便上楼走进我的房间,开始看书。在往日我会一直看书,直到睡意来临。可是没过一会儿,心里却惦念起朦胧的月光来了。
一直生活在城市里,好久没有赏月了。城市里的高楼大厦处处林立,能看到的天空也只有巴掌大块,绝对看不到天空的那一份宽广,高远。天空:没有心里想要的那个天空,看天空的心情也就没有了。
夜晚的天空有月圆,月缺,月如柳叶,月如弯弯的小船;有时没有月亮,完全是一片漆黑,甚至于连一颗星星也没有。这些我们应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看得见。而在淡淡的日子里也会自然的平添了一份盼望、喜悦、珍惜。
当天空漆黑一片的时候,连一颗星星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的心里便会默默地盼望;盼望有月亮的夜晚、盼望有月圆的夜晚、盼望满天星星的夜晚,这样的日子里带着甜蜜,带着期待,带着诗意。
城市里的夜晚灯火通明,夜如白昼,远去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那一份美。生活在城市里,完全没有了那一份等待的美妙的心情,也忽略了月圆,月缺;即使看到满月,圆圆的挂在天空也有一种失落感。
有时抬起头仰望天空的时候,望不到远处,视线被一处处高楼挡住了,心里不免有了一份郁郁的惆怅。也只能寻找记忆里:皎洁的月亮,静静的村庄,广袤的田野。
回老家过年,刚巧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自然连星星也没有,那天黑的,伸手不见五指,漆黑漆黑的,什么也看不见,人走到面前才能看见模糊的人影。这就是乡下,自然的,不添加一点点修饰。那黑夜的深处里一点一点的亮光,在近处,也在远处,那是一家一家的亮着的灯光,这灯光像是天上的星星洒落在大地上。
一连几天的黑夜过去了,也终于盼来了月亮。心里忽然的高兴起来,所以我轻轻地走出来,要好好欣赏一下有月亮的夜晚。
我看见了月光,纯粹的月光,没有一点点灯光参进来真好。朦朦胧胧的,如薄雾,如青纱,如出水的芙蓉,如刚刚绽放开来的荷花,又如清晨含着露珠的荷花,纯洁的让人不敢呼吸,让人心生喜爱。天空,我看见了我的天空,从南到北,一眼能望那么远,那么高,那么一大片,从东到西也一样的宽广。天空很宽广,宽广到天边,直看到天边的黑影。那黑影有高高低低,高的是树,低的是房屋,远远的就像一座座山峰矗立在目光触及到的远处。黑影里有一点一点的亮光。这亮光围着天边一圈一闪一闪的仿若一串金光闪闪的项链。
朦胧的月光洒在树上,屋顶上,路上,田野里。那树冠,树身,树的枝枝桠桠,以及地上的树影婆娑的地画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得见;那房屋,院墙,在月光下,显出安逸静美;月光下的路长长的,如同一条白色的绸带顺着两边的树向远处铺展开去。
我欣喜的徜徉在月光下,脚步小小的,踩着月光,慢慢地来到田野里。月光下,一块块田地尽显安逸,褐色,看不见小麦的叶子,由于冬天的缘故,小麦长的很慢,才长出三四片叶子,小小的,嫩嫩的,青青的,在白天才能看见,在月光下只看见一片褐色,和一条条田埂。月光下的田野,有那种憨憨的,甜甜的,有那种勾出心魂飘逸到梦中一样。
眼前的田野,在月光下,那一块块的田地,静静的,游游的意象里,如温床,如摇篮,显出温馨,喜爱的氛围激荡着我的心胸;近处的菜地,在月光下能看见一颗颗和一片片的菜叶,这些菜长在月光下,长在肥沃的土地上。
再过两三天个日子就是满月了,就能看见圆圆的,亮亮的月亮了。但此时的月光已是很好的了,如果带着一份诗意的心襟更好,踏着碎步,慢慢地走在月光下,自会氤氲出一份不错的好心情,也许还能飘出一首好诗来。我喜欢这一片寂静,月光倾泻的夜晚,此时的我已有了那种微醺微醉的感觉。
月朦胧,影朦胧,意朦胧,如果再添一份情朦胧,一对恋人手挽着手走在月光下,时而静默欢喜,时而轻声呓语,该是一幅多美的画面啊!
我抬起头仰望满天的星星,望着望着,我的心噗噗地跳着,象小时候那样,在满天的星星里寻找北斗星,银河星,牛郎织女星它们还在。它们没有偏离自己的位置,它们好像是在等我回来,好一下子在星群里找到它们。多少年了我没有数过星星,没有看到这样的满天星星。也只有在我的故乡这片土地上,才能看到这么美的夜空,月光,星星。
我不知道有多久没有看到这样的夜晚?我爱这四周的一片寂静,也爱远处偶尔有一两声犬吠声,那星星,月光就不用说了。
城市里也有夜晚,月光,却没法和故乡的夜晚,月光相比。赏月:是需要一份好的心情,而好的心情,是寂静,怡然,素雅盈造出来的,没有喧闹,没有车来车往的惊扰。好的月光,是不需要灯光参揉进来。
月光如银,月光如练,月光如洗,这美好的月光也只有在故乡的这片土地上才能觅到。月光,要的就是这份纯粹的月光,其他的,多一分都嫌多。美丽的月光还需要村庄,房屋,树木,田野来相和,相融,加上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情深。
我爱故乡的月光,无论我走到哪里,我喜欢的,永远是故乡的天空,月光。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4
故乡如歌,当昔日的寒风是那样熟悉地吹进耳畔,吹进我的欢喜里,梦乡里无数次再现的故乡,今天终于呈现在眼前,见到故乡的那一刻,我被故乡碧蓝的天空所折服。也唯有在远离工业污染的故乡才能体会什么是蓝天和白云的意境之美!
正月初二,大弟推掉所有的应酬,开车来到母亲家的楼下约我看故乡的风景,我带着期盼将自己快速地塞进车子里。驶出小区,宽敞的街道很少见到一个人,这不仅是因为小城位居祖国边疆的缘故,更主要的是故乡地域辽阔,松林铺天盖地地主宰了这里的一切,宛若隔世之感,内心也随之开阔起来。
当车子驶出小城徐缓地行进在高速公路上,路旁的雪野里许多去年秋天枯萎的藤蒿,倔强地挺立在寒风中,随风欢舞着,冻僵了的肢体不畏风雪的洗礼,令人赞叹!
视野远处平原百里,偶尔可觅到几行小动物的足迹。我猜想这样大的积雪,它们挪着瘦小的身体,跋涉在荒野之地寻找食物吃,该有多艰难!不时的听到林鸟飞越凌空的欢叫声,我的心也随着飞扬。
一路上大弟逗着趣:“姐,这片地给你,你在旁边盖一栋别墅,二层的,四周用铁栅栏圈起来,在院落里设计一处仿真的自然风景……”我笑大弟异想天开。大弟一边开着车一边调侃道:“没什么,只要想住,努力就会做到。只是北方冬天寒冷,需要取暖,否则我真想盖一栋别墅,咱们住在一起,那该有多热闹。”这让我想到了旧社会大家族的生活,实际上那也是其乐融融的情景,有事大家一起出谋划策,也很不错。
说笑着,高速公里两旁的树丛遮挡了我们的视线,老房子快要到了。自从我十五岁被父亲送到外地读书,随后弟弟们也离开故乡求学在外,一家人从此分分合合,那里竟然成了我们每年小聚温馨的小屋,承载了我们许多童年美好的回忆。
老屋坐落在山坳里,空间狭小,似乎被那些迎风傲立的树木挤满,当车子驶进狭窄的水泥板路,一路上那些熟悉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叮嘱大弟慢一些开,眼前的景色与我回忆中的差别很大,略显萧条,一些机关单位已经搬迁到别处,遗留下来的房舍成了山民的住所,往日读书声朗朗的校园也贱卖给了山民,成了养殖基地。
车子沿着蜿蜒的山路慢慢爬行着,这时大弟掏出一副墨镜戴上,遮住了那双炯炯有神的小眼睛。我疑惑大弟的举动,大弟解释说:“自从咱家搬走后,只要我有时间就回来看看,很留恋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的日子。时间久了这里的人都认识我,大过年的不想打扰谁。”听了大弟的一番话,我内心百感交集,那些美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如今再也不可能重新来过。
车速很慢了,但我依然感觉,没等我来得及仔细辨别那些似曾相识的景物,那些触痛我回忆的旧建筑物已经一闪而过。真想叫大弟停下车,我一个人静悄悄地行走在那走过多年的山间小路,搜寻旧时的记忆,往事如过往烟云在我的脑海出现,一股酸楚蔓延在脑海,却又说不清是为了谁。
行至山庄中段,大弟有意识地停了一会,上坡处是商店,小时候每当冬雪降落,那些被猎人枪杀的野猪、黑熊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知道消息的山里人纷纷围拢过来,等待分割一点野味解馋。
也曾与大弟合伙买不同版本的小人书,躲在被窝里看,几年下来竟然买了整整两大箱子,搬家时被母亲当做礼物送给了亲属的孩子。今年春节问起母亲这件事,母亲似乎有些后悔,应该留下来当作我们共同的回忆。几年间家搬了无数次,一次次那些当时被认为无用的东西,都已经没有了踪迹,母亲唯一留下的是她的衣柜。每次回娘家进了屋,看到衣柜,都会想起那一连串的木质家具。我的书桌和衣柜毫无疑问的被母亲送了人。
商店东侧的电影院已没有了踪影,陌生人来哪里会晓得这里曾经建立过一个供大家消遣的地方。就是在这里我被印度电影迷上了,喜欢上了剧情里的印度歌舞。直到今日我也时常在酷狗里搜找印度歌来听,而且百听不厌。
在这里我也喜欢上了越剧和古装剧,倾听荧幕里女子的呢喃细语,如沐春风让人心醉。那含羞带笑、闭月羞花之貌,也曾在梦里千回百转。钦佩剧中人物的温文尔雅,深感那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车子爬过慢坡,再走一段山路老屋就到了。沟壑下的小河悄无声息得静静流淌在冰层下,杂树闲散地伫立在河的两岸。山坡上还有人家,袅袅的炊烟缭绕在山坳,人工修剪的梅花树林立在寒风中,粉色梅花鲜艳夺目地绽放,枚枚如蝶展翅在枝头。
车子向坡下滑行,路左侧那棵高大的古树已被父亲的学生锯掉,当时很多走夜路的人都说,每走到此处心生畏惧,担心从树上突然跳下一个蒙面人拦路抢劫,古树就这样永远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
可我依然记得它高大挺拔的身影,每年的夏季都会从它繁茂的树叶里,传出幼鸟与天空中翱翔的大鸟会晤,那古树是林鸟的家,也是我梦乡萦绕得最热闹的场面,面对空荡荡的,古树曾经站立的地方遗憾潜留在心里。
那片绿草如茵的沼泽,积雪掩盖了它萧瑟的容面。前方,再走一段路就到了老屋,内心的狂喜打着鼓徐徐而来,临近河岸的一户人家不知去向,房子也被拆掉;那间是三舅家的,如今也更换了房主.....
狭窄的道路蜿蜒在眼前,原来路并不是记忆中的宽敞通幽。大弟在老屋门前停下,后偏厦子挡住了我的视线,我正要下车想仔细地看一看老屋,被大弟阻止,我只好坐在车子里仔仔细细地搜寻着,像被老屋遗弃的孩子突然又找到家的感觉。前方路两旁备战时留下来的房屋已经夷为平地,荒草毫不客气地长满了那片,人声噪杂的领地。老屋,此时近在眼前,而我仅能静静地贴着它的肌肤,感受童年的温馨,一家人住在老屋进进出出,吵闹声纷沓而来,如今也已成昨日的恋歌。
那条小河,隔着一片草地,就是它温柔的水面,河岸两侧柳树成荫,草长莺飞,现在也寂静得很。大弟回忆着小时候的一些事,而我只能沿着回忆的往事细数人间沧桑之感。曾几何时,自己就像长在藤蔓上的嫩葫芦,整天吵嚷着要离开母体的牵绊走天涯。如今那藤蔓老了,老得哪也去不了,才知道无知的年代才是人间天堂。
大弟一声喟叹,车窗外老屋的主人听到车声,早已经推开大门好奇地窥视车窗里的人,他哪里知道两位异乡的游子想家了,想念这里的一草一木,想念老屋的旧事,温馨如故。
大弟调整车头,带着故乡缠绵的不了情疾驰而去,人生如车速一闪而过,身后留下的是那些天真年代最真最美的往事!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5
文/沙漠里的鱼
离开故乡快30年了,时常在梦中回到我童年的时光,那里有我儿时的玩伴,有我童年的记忆,也曾留下我金色的童年金色的梦想。从小在这块土地长大,对她有无限的眷恋、深深的情愫......
做梦也没有想到10多年前,我们单位从甘肃庆阳搬回到了高陵。我的记忆像断了线的风筝越飞越高、越飞越远,在这里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就像昨天发生的一样,记忆还是那么清晰、那么深刻,就让我随着记忆回到曾经的昨天、曾经的过去......
小时候,学校离家比较远,冬天天还没亮,我就出发了,要走很长的一段路,记得那时路旁有一个很大的水池,现在怎么也找不到了。学校教室的窗户没有玻璃,全是白塑料纸订在上面,冬天也没有架火炉,我们趴的课桌是石板,有时候风把窗户刮得哗哗直响,我们坐在教室里瑟瑟发抖。过一阵子老师就让大家站起来跺跺脚,搓搓手。不知道上到几年级的时候,我们也要在学校上晚自习,教室没有电灯,都是自带的煤油灯,上完晚自习走的回家的路上,小路两旁是高高的玉米地,还要经过一片坟地,风刮过来,玉米沙沙的响声,当时感觉挺害怕,我就大声的唱歌,一路歌声的就回家了。那时候教室后面有黑板报,我在班里的字写得可能是最好的吧,经常下课了,我站在凳子上出黑板报,也能引来同学称羡的目光。有一次,记得是全村还是公社进行统一考试,我的考试成绩在班里还是公社里是前几名,学校用奖状印了一张光荣榜,上面有考试的名次和姓名,学校组织锣鼓队敲锣打鼓到我们家送光荣榜,让我母亲高兴了很长时间。
那时老家还种植棉花,我们有时候下午就去生产队摘棉花,棉花长得很高,我们在里面彼此都看不见,摘完棉花还在村里给社员演我们自编的节目,我扮演的是“四人队”里面的姚文元。到夏天的时候还要给生产队拾麦穗,记忆最清楚的是刚刚割过的小麦地,麦茬很高,我和同学脱掉鞋,在麦茬地里比谁跑得快,在小伙伴的加油声中,我经常跑的就是第一名。现在真是不敢想象啊......
那时村里的场畔还经常演电影,一部电影在这个村子演完又去另外一个村子演,当时看过的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地道战》、罗马尼亚的《回故乡之路》、南斯拉夫的《桥》、朝鲜的《苦菜花》,一部电影看了N遍,只要继续演还是肯定看。还有到了冬天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皑皑的积雪,大雁排成整体的队伍降落在被白雪覆盖的麦田里觅食还是短暂的休憩,这样的场景现在好像再也没有出现过。
放暑假是我们最高兴的事情,和小伙伴一起到九支渠去游泳,当时的水很大,流得也很急,有一个同学不小心栽倒了,被湍急的水流冲到一个闸口,因闸口开得不大才幸免一难,现在想起来都后怕啊。有时我们大中午用一个竹竿在上面绑上马毛,做成一个套知了的竿子,冒着酷暑在小水渠旁两边高高的杨树上套知了。回到家后,和泥巴把知了包起来,然后烤熟就吃掉了。
暑假也是我看书最多的时候,我的一个同学父亲在县上文化馆工作,他回家时经常带很多杂志,记得当时到同学家借了很多杂志,其中最喜欢的就是《人民文学》和《啄木鸟》了。我堂姐在高陵一中上高中,放暑假时就把她的课本带回来了,我在家门口的大树下支一张简易的行军床,周围是高高的玉米地,凉风习习,坐在床上看书哪简直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就在初中时我几乎看完了高中的语文课本,认识了雨果、巴尔扎克、契科夫、托尔斯泰、果戈理、莫泊桑、司汤达、奥斯特洛夫斯基、高尔基、丁玲、郁达夫、峻青、沈从文和他们作品里的玛缇尔德、奥西莫多、艾斯米拉达、葛朗台、波留希金、奥楚蔑洛夫、别里科夫等等人物。有时候看到伤心的地方自己都会哭得稀里哗啦的,我会随着故事里的主人公的不幸的命运而感动。也许小时候的记忆是非常深刻的,高尔基的《海燕》现在还会背诵。高尔基的原名叫阿里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可夫,还记得那么清楚,估计现在的中学生也没有几个能回答上来的。正是那时候看书多的缘故,为我后来的语文和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的作文在中学里常常被老师当成范文在作文讲评课上给同学们宣读讲评。我在高考的时候语文也得到了98分的高分。这些都值得感谢我的老师和同学,更是感谢自己在中学时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
上高中时因为分片上学的原因,我到了高陵三中,记得当时我们住的是大通铺,不知道现在的高中生是否还是这样,在初中时英语没有老师,因而我的英语成绩最差,我也曾努力的试图改变,但成绩依然很差,只记得当时还是语文成绩特别突出,我学习语文的方法也很特别,每次到中考或者末考时,我把语文课本按照生字、词语、文学常识、课文分析、诗词名句等等整理在一起,每次考试语文几乎都是班里的一二名,我把整理出来的资料也常常给和关系好的同学共同分享,那时我也是班里的团支部书记,班里的活动也经常是我组织,我还当过一段时间的学校广播员,这些社会活动都是对自己很大的锻炼。
在大家的印象中,高陵三中的教学质量没有高陵一中好,我母亲找了熟悉的亲戚把我从三中转到了一中,高陵一中离县城更近一些,相对来说路也好走,来到这里刚上高二,我就感到了学习的压力,刚开始我的成绩也不是很理想,在下学期分文理班后,我就感觉比较得心应手了。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前三天吃从家里带来的咸菜和馒头,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经常在一起吃饭,用罐头瓶子装的咸菜摆在一起,大家互相品尝,看看谁家的咸菜最好吃。那时候我自己依然很刻苦,中午吃完饭,我就拿着书本来到操场上,在大树底下看书学习,那个时候的学习氛围很好,人人都是如此。因我是高三班的学习委员,老师办公室的钥匙归我管理,负责打扫卫生,我打开老师办公室的灯光,不一会就进来一大批同学看书学习,天稍稍亮的时候,我们打扫完卫生就又来到了操场,下午饭后还是在操场看书,听着学校操场上唐昭慧塔上的铃声看书学习很是惬意。
记得那时上学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每周六下午回家洗衣,把脱下的衣服洗完晾干,冬天的时候洗完就穿在身上睡觉暖干,周日下午去学校又穿在身上。回家时,母亲总是做最好的饭让我吃,我总是感到很内疚,总觉得学习不好对不起自己的母亲,有时候母亲煮了鸡蛋,让我带上,我就说自己不爱吃鸡蛋,离家的时候也不带,并不是我不喜欢吃,而是吃了总觉得对不起母亲的辛苦。
上高三的时候,上届有一个考上南京大学的同学给学校写了一份感谢信,贴在学校的橱窗里。看到后给了我无限的动力,我想自己一定要考上,可是第一年高考我还是差了10多分没有走,给了我很大的打击。高考完我就去了一个砖厂打工挣钱,每天早出晚归,中午吃自己带的馒头,生活相当艰苦,劳动强度相当大。但还是挣了复读的学费,减轻了母亲的负担。假期完后我又开始复读了,经过了一年的拼搏我终于考上学离开了家乡。
毕业后,分配到了长庆油田,远离了家乡,那时父亲把我们家的户口都解决了,弟妹也随母亲离开了高陵。我很少回老家了,有10多年几乎都没有回过故乡。每年春节在父母哪里呆一段时间就又踏上了上班的征程,想不到10多年后,我的单位也整体由庆阳马岭川道搬迁来到了西安,来到了我梦寐以求的故乡,使我有更多的时间联系上了这里曾经和我并肩奋战的同学,也使我亲眼目睹了家乡的巨大变化。
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总是怀念那个飘渺而美丽的家乡,梦里梦外都挥不去水是故乡的甜,土是故乡的亲。有时想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故乡的水,故乡的土对我确实有一种抹不去的甜蜜。故乡的水、故乡的土是常年漂泊在外游子的一种寄托,一种欣慰。惟有深深体味过在外漂泊的人才最懂得甘甜醇厚的滋味。
远离家乡的日子,是离家的游子一步一回眸的伤感,走出故乡的水,走出故乡的土,却总也走不出故乡浓浓的亲情,欣闻故乡最近也撤县设区了,相信她的将来会更好。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6
故乡的天空一年四季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是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清晨,旭日东升,阳光似万缕丝线透过云层照亮大地,天际亮起来了。碧蓝如洗的天空映入眼帘,展现出晴空万里的样子,令人心旷神怡。故乡天空的美更是少不了白云的衬托。它们有的像一群小白兔正在吃萝卜;有的像一匹匹四蹄生风的野马在飞驰;有的像小花猫正追赶着老鼠;有的像巨龙在飞翔;有的像一艘飞船带着人类的梦想起飞——
看到这儿,我猛然想起有些地方的天空却因人们污染环境而变的“面目全非”。天空变得异常灰暗,白云和天空混在一起,一片朦胧。现在,天空一碧如洗的地方太少了。人类被金钱所控制,把保护环境抛到九宵云外,搞得跟个快要爆废的垃圾场似的。人类纯洁的心灵何在?保护环境的意识何在?借此机会,我呼吁全人类:别再破坏环境了,好好保护地球——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吧!
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把白云染成五颜六色的了,红的像血;粉的像霞;蓝的像海——整个天空变成了彩色的世界,如同仙境一般。
这就是故乡伊春的天空,一个美丽、纯洁的蓝天!
我爱故乡伊春,我更爱伊春那片一碧如洗的天空!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7
年年有寒假,每每皆不一样。以往,在寒假我都只忙着吃喝玩乐,可这次不一样,不但我没玩成,还差点关禁闭。问我如何落的如此下场,哎,都是贪玩惹的祸呀!
那一天晴空万里,太阳格外的明媚,我兴冲冲的跑到外婆家,爸爸妈妈和亲友们好久不见了,所以分外激动。吃完午饭闲聊一会后,他们就兴致勃勃的打起了扑克。然后我一个人闲着无事,就一个人出去转转,并随身带了一只打火机、几十根爆竹;转了一圈也没见什么搞笑的东西,于是我就一个人在院子上放起了炮仗。但是那天风特大,我本想丢在地上的爆竹却偏偏和我做对,乘风而去飞到了旁边的草堆上,一爆炸,竟窜出丈高的火焰把草堆给引燃了,我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慌忙用竹竿抽打,可草堆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已完全脱水,再加上那风在一旁为虎作伥,火苗霎时间窜得老高,我顿时慌了神,忽然灵机一动发现井边有一个水盆,赶忙用水灭火,刚浇了一盆,那压水机也压不上水了,真要命,这老天好像在有意和我作对似的,我急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想放开喉咙喊,可怎样也喊不出声;碰巧妹妹出来找我玩,她赶忙把人都叫了来,顿时大家都忙开了,一桶桶一盆盆的水直往上浇。本来这水是能够压制火的,然后可这火和风成了盟友,火借风势,风助火威,情形越来越不妙了。虽然这时大火烧的是草垛但却像是烧着我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救火的村民也到了,他们不知从哪里抬来了一台小型抽水机,最后,这抽水机抽上来的水都供应了过来,眼看着这火就要被浇灭了,可不知怎样的,水突然断了。我们跑去一看,原先水源远,那拼接起来的管子接头处散架了,水正汩汩地向外冒,流了一地。当我们修好管子时,这快被浇灭的火又死灰复燃了起来。不好了,此时的风又大起来了,再不采取措施,不但这个草堆不保了,连边上的草堆和房子都要遭难的。在这紧急关头,然后只见姨夫拿起管子,冲上了正在燃烧的草堆,他不顾阵阵浓烟努力灭掉了外部的火,又让外公用锄头扒开草堆,用水向有火星的地方浇去,而最紧张的当然是我了,我一边抢着灭火,一边不断地口念“阿门”,真是病急乱投医了。但是,这一招好像还挺奏效的,不久,风真的停了下来,这火也自然而然地灭了。我长嘘一口气,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
虽然火灭了,但是我的职责怕是跑不了了,我作好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然后不一会,老妈怒气冲冲地走了进来,老远我就闻到了火药味,但是还好,老妈还没动手,不然我还能在这写作文吗?唉,我此刻真后悔,我干嘛要放那尽给我招惹是非的爆竹呢?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8
这里也有高楼
窗外也有美丽的天空、明亮的阳光和舒畅的呼吸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父亲搭盖的泥土房、煤油灯和暖乎乎的火炕
/
这里也有红男绿女
也有可爱的微笑、幸福的脸蛋和亲切的耳语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母亲反复的叮咛和甜蜜的亲吻
/
这里也有米线麻辣烫
也有米饭、烧饼和羊肉汤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母亲亲手包的酸菜饺子和打饭包
/
这里也有进口水果
柜台上也摆满了香蕉、葡萄和火龙果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父亲亲手种的小菇娘和大樱桃
/
这里也有服装城
里面也有各种品牌体恤衫、运动鞋和羽绒服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母亲亲手缝制的粗布鞋和小棉袄
/
这里也有繁华的菜市场
里面也有蕃茄、青椒、甘蓝和大白菜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外公外婆种的红土豆和油豆角
/
这里也有宽阔的马路
路上也有地铁、汽车和公交车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父亲亲手做的滑雪板和轱辘车
/
这里也有繁华的闹市
也有高耸的图书大厦、热闹的公园和文化广场
但这不是故乡
这里没有绵延的群山、清甜的井水和低矮的学堂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9
冬天,是属于沉思的季节,那漫天漫地的雪花,总是应了冬之约,穿过秋的门楣款款而来。
喜欢听雪,喜欢在雪天穿了红色的外衣,静静漫步于湖畔。漫天冷凛,漫宇琼瑶,雪花,似寻梦的蝶,袅袅绕绕,与我眸中的笑深情对舞。仰起脸,便有一片、两片、无数片的雪花袅娜到发上、睫上,唇上,仿佛少女的吻,羞涩、冰凉而不失温润,然后,心,就在那一刻,生出几多的怜爱和淡淡的暖……
有人说:落雪的声音,是天使的声音,能听见的人会幸福一生。静静听雪,品味的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轮美奂,感受的是“千门万户雪花浮,点点无声落瓦沟”的浪漫,也许,嗖嗖雪落的声音,更胜于梵哑铃上奏着的名曲,因为,又有哪一首乐曲能与这天籁之音媲美呢?
雪花,是世界上最圣洁的花,当你静静的倾听天籁,尘世的浮躁与喧嚣,似乎都已离你远去,剩下的惟有纯净,那是心灵忘却一切的畅然,那是在没有尘埃的世界里,生命自由呼吸平淡与安恬。
雪小禅说:“听雪,也是听心,听雪的刹那,心里定会开出一朵清幽的莲花”。是的,扬扬洒洒的雪花落下,该有多少宁静的心,在此刻倾听与领悟?又该有多少清澈的眸,在凝视这天与地之间的绝世爱恋?
常常想:人生,如雪一样洁白,心灵,也该如雪一样纯洁吧?一个人要以清醒心智和从容的心境走过岁月,也许恰恰不能缺少的,就是像雪花一样的恬淡。任何时候,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的人,你便会多了几分面对一切的坦然……
岁月沧桑,漫步人生的旅途,惟愿我的生命,也如此刻般宁静与安恬,恪守生命里的素色与信约,让心灵在听雪中,开出一朵禅意的莲……
难忘故乡的朱氏桥散文 篇10
月亮悄悄爬上柳梢,透过窗棂,洒下满屋子清辉,又是中秋之夜,月光如水流淌,清风暗送秋波,遥望苍穹,星疏月明,油然而生“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愁绪,也自然生出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惆怅。月圆之夜,思念如藤滋生、蔓延……
透过窗,看一轮明月如盘似玉,倾洒着柔美的银辉,似母亲温柔的目光,抚慰着一个思乡的孩子,这样的夜晚又会勾起多少人的思乡之情?久别故乡,总会在明月当空时,思念故乡的蓝天、白云、夕阳、浓雾、大山、小河,窑洞,还有那暖过心窝的浓浓乡情。
儿时,喜欢坐在院子里的青石板上伴着繁星,月亮,晚风听母亲讲述一个个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故事,凄美,感人,我听得如痴如醉。院子里不时有萤火虫打着灯笼穿梭行走,似在为路人引路,又似在开一场灯火盛宴;蟋蟀不知躲在什么地方尽情弹唱,琴声悠扬、婉转,有节奏,响彻夜的每一个角落。有一种昆虫喜欢在院子里的花丛里转来转去发出嗡嗡的声音,它们不仅喜欢采花粉,还喜欢玩泥巴,用长长的触角拖着泥巴转圈子,像是推磨子,一会儿功夫,一堆泥巴被它们滚成一个个小泥球,甚是有趣。也许是因为觉得不可思议,那时的我对这种昆虫倍感兴趣,格外喜欢,至今,那种情怀都难以忘记。
如诗的夜晚,依偎在母亲身旁,看流星划过天际,瞬间即逝的璀璨,可否带走我的夙愿?看月宫寒冷凄清,是否有嫦娥在“起舞弄清影”?我哼着小曲昏昏欲睡,母亲的脸上挂着微笑,父亲疲惫早已荡然无存,一把蒲扇伴我享受着多少童年的甜蜜,两双大手牵着我走在成长的路上。祥和的夜,织着暖暖的幸福。时过境迁,母亲慈祥的笑容早已模糊,熟悉的身影早已远去,只能在春花秋月中留下一声声长叹,在寒来暑往中留下一串串回忆,还有深深的思念……
今夜,风清露白,秋高气爽,记忆的闸门被汹涌澎湃的情思冲开,一泻千里。那年,那月,那一条曾经熟悉的小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载着多少求学少年飞翔的梦。春夏秋冬,披着星光上路,踏着月光回家,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淋春雨,顶冬雪,虽有甘苦,却是青春飞扬,快乐如风。而今,星转斗移,那一段美丽的时光何时才能梦回?还有多少快乐留存?
那一排排窑洞,与日月同在,与山水相依,冬暖夏凉,青砖绿瓦,错落有致,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饱尝了多少辛酸和沧桑,却初衷不改,永不枯竭的暖暖气息,牵动了多少游子的心?那一方热土,养育了多少朴实无华的好儿女,憨憨的笑容,真诚的言语,纯朴的情怀,都是每一位游子对故乡的留恋和牵挂。每一次回乡都被那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腔如火的热情所感动。故乡的人啊,男儿似大山,伟岸忠实,粗狂豪迈,女儿似清泉,清澈纯美,柔情万千。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延续着爱的血脉。
浓浓的乡情,大山的情怀,明月的寄盼,装满了我梦的小屋,在每一个月圆之日,便开出思的花,生出念的叶,摇曳在清风中,静静绽放。“清风明月本无价,远山遥水皆有情”山有情,水有情,故乡的人情更浓。谁又能忘记那一起走过的岁月?忘记“春看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悠然?黄昏、夕阳、牧童、老农,篱笆的影子,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闲适。那蓝盈盈的天,清粼粼的水,飘逸自在的云朵,又怎能不牵起无数思念?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遥寄一曲诉相思。那山,那水,那人;那情,那缘,那念,轻轻滑过岁月的指尖,植入心扉,掀起无数的暖。看烟雨斜阳、渔舟唱晚,心中荡起丝丝温婉,为谁染指流年,诉一曲魂梦牵。几许怅然,几许留恋,任时光流转,情深依然,梦醉千年……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在这样的秋夜,反复浅吟着这样的诗句,思乡之情如潮涌起,那山,那水,那些永不磨灭的记忆,还有那一轮明月久久萦绕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