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散文
中国散文(精选18篇)
瓦城
文/罗玉环
缅甸是中国的邻居。与中国比起来,领土小人口少,科技不发达,可却是一个温暖有趣的地方。尤其是“瓦城”。
瓦城的气温很高。你若是在中国住贯了去到瓦城,在冬天会感觉很温暖,根本不用穿外衣;在夏天,会感觉很热,就像在蒸桑拿一样,坐着都会流汗,巴不得整个人泡在水中。
瓦城的太阳和风沙也很强。你出去的时候一定要像我姑姑一样,头戴安全帽(在瓦城出去都是骑摩托车),鼻上架墨镜,罩上口罩,身上穿一件薄的长袖外衣,全副武装才可以。否则你就准备好回家洗个澡吧。
在瓦城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例如,从我家直直上去经过三四个十字路口,就会看到一座皇宫。四面被一条绿色的河包围,接着是一道赤红的石墙把皇宫隔绝起来,里面长了许多百年大树,大体的布局与中国的皇宫有些相似。以前的战争之地成了现代人煅炼身体的地方,想到这儿不禁有些想笑。
动物园记得不太清楚,我依稀记得有一大半路都能看到皇宫的壮景。
动物园很大,正门进去是用鹅卵石砌起的小瀑布,其他的记得不大真切。我隐约还记得那趴在洞中不肯出来的懒洋洋的虎、豹;张开大口等着游客们喂食的河马;爱吃鱼的水獭;脚上锁链响个不停的大象,红着眼睛的黑白兔子……啊!还有数量最多,最吵最闹的猴子和那随处可见的大树!
对了!还有一座“小明山”。我和姐姐还有一位朋友曾起了个大早去山顶看日出。在佛塔前这儿蹦蹦,那儿跳跳,好不快乐!
今年的寒假我又要去瓦城了,但我已不是那时的我!
浅谈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
文/浮游胖虚子
中国从建立新的政权开始,即1949年开始,也开始建立了新的教育,新的人才培养的基础。在这六十余年的中国的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中,它确实在普众意义上确立了社会受教育的基础,并且,基本上实现了全民普众的教育,这无疑是中国教育事业上取得的一种成功。但是,中国现在的教育还只是浅层意义上的普众教育,而不是深入的文化素质和思想素养的知识教育和人才教育。所以,中国长久所提倡而又长久所缺乏的是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整个中国的社会在创新发展上都是落后的,这是现代中国教育体制的弊端。
首先,对于受教育者而言,教育所起到的作用应是引导和发现,而不是强加在人身上的某种价值观的同化和思想灌输。对于一个单纯的人的个体意义而言,他应当有他自我兴趣,自我爱好,自我价值观,自我价值判断的选择权力,只要他的这些选择无害于社会其他人,那他的选择是必然应当被人肯定和尊重的。所以,中国不应该在教育上强制的设定一个共同的思想框架,并且把这个思想框架从一个人最开始的小学到大学,甚至是成人教育里都作为一个束缚。正是因为所有的中国的受教育者都从小的学习一个共同的思想价值观,所以中国的受教育者看似不同却又全无不同。因此,大家共同的处在一个思想认知层面上,没有差异性,没有多样性,那么,它也就相应的没有了创新能够生长存在的土壤。所以,即使是当代的已经进入现代化社会的经受过中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也只是虚有其表的知识分子,而没有实质意义上的独立思考,独立思想的能力,也就更加无法做出实际意义上创新创造的事了。
自然,中国最初实行全民普众化的文化教育,有它客观现实的条件的影响:当时中国的整体人的文化素质低,国家经济实力弱,人口众多,没有现代教育的经验。因此,当时中国的现实要求进行的是普众的浅化教育,让所有人都具备一个识字,认字,写字的基础。但是,到了现在,中国总体的经济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层次的水平,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也达到了相应的提升,然而,中国专业化,深入化的教育却在绝对程度上停留在了一个口号上,中国相应的文化教育仍建立在一个恒定不变的唯一价值观的框架上。所以,中国的教育很大意义上仍只是形式化的教育,模式化的教育。虽然,在课程上,它提倡学习多样化,多元化知识,但是当它进行实质人才考核定标的时候,它便又走向了那种定量化,单一化的人才认定标准了。故而,中国的教育难以实行有效的创造出整体普遍有价值,优秀,有能力的人才,只能创造出一种框架下,适用于社会平衡稳定的机器型的人。中国现在的社会所在培养的人才,所在提倡的教育,只能是适用于它社会内部的体制下所培养的维持现状稳定的人,而不是接近自然状态下拥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独立行为的具有创造性和发展活力的人。
试问,即使现在中国所建立的教育机制有利于维护现在中国社会的平衡与稳定,可是它没有足够前进与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那么在若干年后的将来,面对外在的先进国家的压力与危险时,它又凭什么来保障它现有社会机制的自我稳定与平衡呢?虽然,我只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学生,可是我也是一名现实存在的,拥有自我价值意义的人,并且还少少的有一些社会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所以,我依照自己实际的对中国社会教育的认知来写这篇文章。
家乡早春
文/悠悠蜗行
早春,迎春花坚守着自己那份诚心的责任,绽放人间,释放出自由、奔放与信念。
那朵朵小小的黄灿灿花儿,像无数蓄势待发的船帆,只要一阵风来,便可驶向梦想的彼岸;又像无数只振翅欲飞的鸿雁,只要一声呼唤,便可冲向纯净的蓝天;像颤抖在晨光里的露珠;像久别重逢时无言而泣的眼。每一朵小花里,仿佛蕴藏着无穷的力量,辗转在冬去春来的时光里,用燃烧的快乐,弹唱生命的誓言。
春天来了,郊外,阳光照在松软的泥土上,空气中蕴含着青青麦苗的香。公路旁,田野,山坡,河岸,点点被绿染。谁能阻挡这春天里土地上草儿的萌芽,枝头上花儿的开放?这个从残酷的严冬里流泻出的优雅的春天,在河之阴翻开昨天:
沧桑历史留下深厚的文化积淀。宿州市南有陈胜、吴广盟誓诛暴所筑的涉故台;北有刘邦避秦兵之地,已被辟为国家级森林公园的皇藏峪;东有垓下古战场、虞姬墓;西有李白饮酒赋诗的宴嬉台;中有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黄河古道从其境内穿过。孔子弟子闵子骞、“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刘伶和后梁皇帝朱温等均是宿州人。李白、韩愈、白居易、苏轼等饱学之士都曾游历或流寓于此,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诗文和遗迹。
我们家乡历史中,不能不提到一个人——赛珍珠,一位美国作家,父母都是美国基督教长老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她跟随父母亲来到了中国,福音堂就是她在宿州的故居,作为一段历史和记忆“赛珍珠故居”至今保留着。
赛珍珠对中国和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她曾在《自传》里,以饱蘸深情的笔触说道:“在南宿州(今安徽宿州,因靠近苏北重镇徐州,又称南徐州)居住的时间越长,我就越了解那些住在城外村庄里的穷苦农民,而不是那些富人。穷人们承受着生活的重压,钱赚的最少,活却干的最多。他们活的最真实,最接近土地,最接近生和死,最接近欢笑和泪水。走访农家成了我自己寻找生活真实的途径。在农民当中,我找到了人类最纯真的感情。”
在宿州生活的四年多时间里,凭着对宿州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深厚感情,她经常到周边农村,走进农家和田间地头,亲近农民,了解农民。以一个外国人特有的感情,深刻的描绘了旧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并相继发表《大地》三部曲:《大地》、《儿子》、《分家》,其中《大地》写得最经典,以她“对中国农村生活所作的丰富而生动的史诗般的描述”,先后荣获普利策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赛珍珠成为迄今唯一一位因写中国题材,荣获世界性文学奖的作家。
宿州古城和宿州农民的苦难,成就了赛珍珠。
这个春天,在片片萌生的无限绿色里,在层层积聚的无穷力量里,我又听到陈胜“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对天发问;听到项王“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慷慨悲歌;听到嵇康琴弦上弹奏出《广陵散》的生命绝唱;听到闵子骞“鞭打芦花”的诉说;听到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吟唱。那些名字、那些故事和那些诗句,随春天,植根在宿州的土地。
打开窗的时候,绽放的迎春花,翩然在早春温暖的阳光和灿然的星辉下。
别怕,再等等
文/梅见月一七
现在是2020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五,一个很美好的日子。可是,民政局前没有像年前预计的那样一条望不到尽头的长龙,大街上也没有一点点年味的余韵。
连世界都在问, China, what’s wrong with you? 中国,你怎么了?
“不吵,不堵车,晚上七点像凌晨七点。武汉,像被按下了暂停键。热闹被病毒藏起来了,每个人和每个人都隔得很远很远,还有多久才能脱下口罩,问一声,吃了吗?”一封来自中央电视台的信,打湿了我的眼眶,武汉的眼眶,中国的眼眶,世界的眼眶。
打从心底里问一句,武汉,你还好吗?中国,你还好吗?
是一个月前还是多久,谁也记不清,武汉出现了第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接下来,一传十,十传百,从武汉到江苏,浙江,疫情从武汉到全国。时至今日,已经有万余名患者,患病人数与死亡人数持续攀升。打开电视,每一个频道都在播放着预防病毒的公益广告和视频,在切到武汉的视频中,一条空荡荡的大街上飘着孤零零的“福”字。关上电视,听到村里的喇叭一直循环播放着,提醒村民不要外出。最怕早上睁开眼打开微博看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数字,晚上闭上眼又在想着接下来的一天要怎么度过。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任的时期,也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也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我想,用这段话来描述现在再合适不过了,病毒带来了恐慌、带来了伤痛,黑暗掩盖了年味。人们怀疑、不安,谣言在此时纷飞,自私的想法致使人们“四处逃窜”,而又被心墙隔离在外。
可是,别怕,等等,快停下奔离的脚步,回头看看。
你看,他们行动起来了。你看见了吗?一天接着一天,一省接着一省,全国各地的一线医护人员出征武汉,有已过古稀之年的钟南山学士,也有刚刚上任的九零后护士;有已为人父母的夫妻,也有处于热恋期的小情侣。他们从全国各地,乘飞机、火车,日夜兼程,奔赴武汉,不顾自身安危。更多的是基层的群众,自发组织自我隔离,在这个特殊的新年期间,管住了自己的双腿,也斩断了病毒的双腿。他们关照着武汉返乡归来的人员,这里没有歧视,只有温暖。而在武汉,更有放下口罩就跑的青年,一天天免费提供盒饭的小姑娘。当然,此时此刻,怎么能忘了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他们接到上级的指挥就立马全副武装奔赴武汉,以守护武汉,以守护祖国为荣。并且,中国的公益界力量也不容小觑,以韩红为首的明星们和以马云为首的“富豪”们纷纷慷慨解囊,所有的党员同志也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还有,在此时此刻,在此危难关头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建筑工人们,在全国人民的期盼下,用仅仅七天时间完成了火神山医院等防疫建筑。坚守在生产线上的工人们,向武汉,向全国输送源源不断的口罩,消毒,医疗用品。你听,细小而有坚定的声音从每个人的心底发出,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你看,在专家组的攻坚和国家的经济支持下,治愈人数不断攀升,这是我们给世界的答案!
我们这一代人,非典盛行的时候,尚在襁褓,汶川大地震的时候,远离震源的我们未没能深刻体会,可是,现在的我感受到了,在这些灾难面前,中国,就是这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以此,华夏泱泱大国,屹立不倒!
史铁生说,时间的伟大在于他能自圆其说。我想说,别怕,再等等,等武汉按下播放键,等地铁里的人多到挤不上同一班,等大排档里吵到必须扯着嗓子说话,等去武大看樱花的人比花还要多,等不早点就抢不到最爱的那碗热干面,等汽车把二桥堵的望不到头……等春暖花开,我们再聚!
我的中国梦
文/姚林宝
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梦的美妙不断地陶醉人生,并伴随着人的一辈子。梦的存在使我活得开心,知足惜福,珍惜每一天,并为多彩的生活努力奋斗。
我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幺,虽然家里日子过得清贫、艰难,但是哥哥姐姐和父母的怜爱,生活上得到格外照顾。母亲为让我吃饱饭,从未煮烂的红薯和稀饭中捞出一小碗米饭,再上锅蒸成饭,单独给我开小灶。我童年的梦想,就是全家天天能吃上白米饭和红烧肉,日子像过年一样温馨快活!
到了少年时代,我盼着背上书包去村小学念书。母亲从做裁缝的姑妈家要来边角布料,挑灯为我缝制了一个小书包。我嫌书包拼凑起来的零碎花布太多,背在身上显得寒酸,便梦想能有一个漂亮的书包,这个愿望一直到四年级才得以实现。
经过少年的启蒙期、逆反期、成长期,少年的梦特别多,也特别美好,可谓五彩缤纷,觉得长成大人多好。但是成年后突然发现,青春年少,青葱岁月的日子才无忧无虑,令人留恋。
由于农村教育落后和资源稀缺,我和村里同伴都失去升学的梦想。为谋生,我毅然参加了生产队的集体劳动,跟着父辈开垦荒山造林、修建水利挖河,到东苕溪河里挖肥泥,甚至和同伴一起摇着木船去杭州积过肥料,日子过得艰辛而充实。父亲看我身体单薄,又受过腰伤,不适合繁重的体力劳动,于是求人让我进厂当了一名学徒。1979年经过体检和政审,圆了我久违的当兵梦。从此,部队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转业后,我从一名普通员工做起,成长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摆脱生活贫穷和知识的贫乏是我一生追求的梦想,从青年立志一直奋斗到中年,家庭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在城里换了房,买了车,不再为生计而发愁,妻贤子孝,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通过刻苦学习,我上了中专,并通过自学考试圆了大学梦。新闻报道、散文、论文等作品也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慢慢露面;我勤奋地耕耘在书的海洋,经典书籍读得越多,和这个世界越接近,从中感受到书香的快乐,生活也就变得更加光明和有意义。
岁月荏苒,时光匆匆,我已步入中年。回首往事,人生如梦,我对明天的梦想仍然执着坚持。我盼望着用勤补拙,期待出一本自己的散文集,更多作品见诸报刊杂志,美梦成真……
如果个人的梦想脱离了生活现实,丧失了勤奋工作和学习的基础,一天到晚胡思乱想,好比是空中楼阁,海市蜃楼,做的是白日梦,黄粱梦。我想,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理念,才能做出绚丽多彩的梦,让梦想变成现实!
春节,中国人的浓重情结
文/浦景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随着春节的临近,人们心中都会产生对家的深深眷恋和思念。无论你身在何处,不论你离家多远,人们都会迫不及待地踏上回家之路。虽然目前中国的春运依然紧张,可仍然挡不住进城务工人员和在校大学生的归心似箭之举。结束了一年的忙碌,在即将返乡的那一刻,人们的表情是那么地放松和喜悦。从此刻起,家的温暖,亲情友情,团圆相聚越来越近,思乡之情就如一匹骏马,快速向前飞奔。
在中国的民间,“年文化”极为丰富。中国人过年,与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紧密相联。在过年的日子里,人们祈盼着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这理想又被生活化,用文化加以创造,将美好的愿望与实实在在的现实生活完美地连成一体,使得生活变得异常亲近,并充满着喜庆色彩,年的味道甚浓。鞭炮、对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等,从衣食住行,到言语为人,生活的一切无不充溢着年的内容、年的味道、年的情愫。
近几年来,随着国门的打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以其新颖时尚的魅力悄然登上了中国的舞台,步入了青年人的生活,引起了更多年轻人的青睐和关注。然而,老祖宗代代相传留下的传统“过大年”,并没有失去其光泽,反而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涵。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的便捷和通讯设施的进步,如今的国人在过年时已不再局限于吃好喝好,而是融入了更多的思想、情感和文化,由单一走向了丰富多彩,由传统变为新潮。春节期间,人们除了走亲访友外,早已习惯了电话、短信拜年这种新的形式。大年夜在家看央视春晚,春节期间出去看戏、听音乐会,有的还利用春节长假,携家人或和朋友结伴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民族和国家,能像中国人这样对春节饱含深情,无比虔诚。也没有哪个国家和民族,能像我们一样对“年文化”孜孜以求,充满期望。春节,那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浓重情结。
七月礼赞
即使是一缕最普通的霞光,此刻流泻的也是光明与温暖;即使是一湾最平凡的溪流,此刻奔腾的也是希望与幸福;你追随着七月的脚步而来……
烈火在七月燃烧,雷电在七月聚合;七月的云彩斑斓,七月的土地葱绿;七月,有如火的旗帜、如火的激情、如火的青春。七月,历史的长河因你而显得多姿多彩。
翻开千年厚重历史,华夏大舞台,演绎了多少悲壮的史剧。多少代、多少人,画梦梦难圆啊!历史的长卷记下了页页凄风苦雨:中国,选择过一月的金田起义,义旗却被内讧的兵刃倒折;中国,选择过六月的戊戌变法,维新的大潮却被封建专制的屠刀扼杀;中国,选择过十月的辛亥革命,果实却被窃国大盗窃取……
关山险阻,沧海横流,谁开天堑通途?五岳苍茫,大浪淘沙,谁主千秋沉浮?穿过95年的历史烽烟,我看见了——95年前的那个茫茫黑夜,七月的明灯在上海望志路上点燃了,一颗闪光的种子播进了黑色的大地;七月的火炬在南湖的红船上举起,映红了华夏云烟密布的苍宇。
也许是中国选择了七月,抑或是七月选择了中国。95年啊,一路风雨、一路坎坷、一路曲折……七月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七月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七月的天空,因一面旗帜而肃穆、凝重;正是铁锤与镰刀的召唤,古老的黄土地上才江河奔涌、风雷怒吼。那火红的旗帜上,还留有韶山冲的阳光、南湖的涟漪、井冈翠竹的雨露、遵义城头的晨曦、延安窑洞的灯火……
七月,你冲越出几千年封闭的幽暗潜流,穿过血与火、爱与恨、枯与荣交织的时空旷野;你在漫漫征途上穿行,你在潇潇风雨中挺进;七月的歌融汇着雷与电的激情、光与热的默契,回荡着正义与真理的旋律。七月,在炮火与火光中孕育出一个先进的政党!七月,在黑沉沉的岁月里,孕育出一批英雄的儿女!
七月的阳光,种植下一个个甜蜜的日子。七月,当你沿着南湖烟雨铺就的航线、驾着一叶小舟、载着中国命运驶向一个个浪激涛涌的黄昏、驶向95个金灿灿的黎明的时候,95支火红的蜡烛,便摇曳出喜悦、兴奋和自豪。七月,从昔日血与火的较量,到今日春潮涌动,“春天的故事”响彻华夏大地;从昨日的迷茫痛苦到今天的富强文明;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与奋斗,一个又一个领域的突破,中国以昂首挺胸的气概活跃在国际舞台,拥有了自己强大的正义的声音……七月,幸福地笑了;95年的风风雨雨,让这个七月的风景最为美丽。
七月,沉浸在95载的沧桑思考中。七月,将更加理性、更加成熟,组成你火红岁月中最为激昂的乐章。
当一个七月走向另一个七月,中国的形象将更加伟岸更加光辉灿烂;七月的旗帜将更有诗意地飘扬于崭新的世纪!
故都的秋
文/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的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的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并于秋的歌颂和悲啼。各着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地特别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能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俯》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和关系特别深了,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求阙斋
文/赵晓芳
月,阙。
这个解释让我着迷,也使我想起清朝的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曾国藩。
一个战功赫赫、才华横溢的人物,他把自己的住所题为“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追求完美?
缺憾有什么好?
缺其实是中国人性情的一部分。
苏轼写道:“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
原来他们都已看透,不完美是常态。
不再爱花好月圆吗?不再喜十全十美?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大地都是受伤的。女娲以柔美的双手抚平了一切残破。天穿了,炼五色石补天。地摇了,折断神鳖的脚爪垫稳四极。她又如一农妇,扫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我们都喜欢天地有残缺。
中国四大倾城美女也各有缺点。
天地有残缺,便造就奇峰幽谷之美。
四大美女有缺点,依然是所有中国男人心中的风景。
长江黄河有缺憾,一路浩淼向东流去,流出惊心动魄之美。
日月星辰有缺憾,点缀在寂寥宇宙中,平添妩媚庄严之美姿。
花好月圆,固然好,可谁不喜欢娇嫩羞涩的初芽和嫩叶,甚至深埋在地里的果实?
人生在世,哪一刻不是不完美中的完美?哪一刹不是充满感激的顶礼膜拜呢?
我们既爱圆月,也爱缺月——因为我们真心喜欢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和不完美的你,和我。
我看阅兵
文/余童茜
挺拔的英姿,整齐的步伐,坚定的目光,这便是我所看到的中国军人。他们的目光充满着对祖国的尊敬,他们的行动表达出对祖国发自内心的热爱,他们的汗水是他们忠诚的象征。
在严格有序的开场式之后,我们等到了阅兵,望着先进的武器,各国的国际来宾,谁又记起曾经的中国竟被外交封锁;望着雄伟的建筑,洁净的街道,谁又记得那浴血奋战的抗日士兵,那从死亡中挣扎着前进抗战的士兵,那年轻却又布满伤痕的身躯?国共军队在各自的战场浴血奋战,以血肉之躯抵抗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这场实力极其悬殊的战争,这是世界历史上的光荣史篇,更是应该永远铭记的中国记忆。
抗战胜利70周年,这不仅是为了庆祝一个胜利日,也是为了让人们勿忘国耻。古人常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国的强大已随着历史的沉积显示出来,但我们不应对此满足,仅享受于现在的和平。和平和发展是当今国际的主题,可动荡、战乱却又是国际的潜在危险。面对动荡不安、变化不定的国际环境,我们只能做的是强大自己,记住被鲜血染红的河水,记住刀下的冤魂,记住以前被他国侵略的耻辱。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伟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在阅兵式重要讲话时,习近平主席说过一句话“中国万岁,和平万岁,人民万岁!”自习主席上台后,他励精图治,整顿社会法纪,为人民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尽心为人民做事,赢得民心,他崇高的品格令我们敬仰,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人民在他的领导下安居乐业,国家在他的领导下走向复兴。
一个国家的强大取决于人民的信仰。一个人有了信仰,才有在黑暗中前进的勇气。实力是实在的,工具是实在的,信仰是抽象的,然而正是这抽象的情感凝聚抗日军人的心,化为一股力量令上千万人民用身躯直迎日军。回望当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共赴国难,浴血坚持。而如今中国上下十几亿人齐心面对日本现在的挑衅,这齐心并不是打着爱国幌子砸日本车,而是学习他国先进技术,学习他国优点,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国强民富,维护世界和平。
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情,是没有未来的;一个民族能审视灵魂,他们才有未来。作为中国第一次抗日战争纪念日,这足以说明中国对历史的铭记,只有铭记历史,坚持正义、和平,世界才能太平,人民才能幸福。正如习主席所说:让我们共同铭记历史所启示的伟大真理,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走进梦想
文/赵千菡
亲爱的祖国母亲:您好!
回首历史,您已带着自己的梦想走过了峥嵘岁月。
东西南北中,五十六个民族唱着那首歌,从历史的角落中站起来。高原雪山欣喜地告诉我,你是怎样走过,青藏铁路从这里穿过,改革的春风涌入了这千年冰封的古道圣河;泰山的青松自豪地告诉我,你是怎样走过,沿海城市发展潮流,中华民族的脊梁正如泰山一般挺拔巍峨;香港的紫荆花告诉我,你是怎样走过,孩子回归你的怀抱,向百年殖民告别,“一国两制”是海的胸怀,山的气魄;秦始皇陵的兵马俑昭告天下,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地下沉睡两千年,可他依然不垮;大沽口炮台那黑沉沉的宣示:弱国无外交,睡狮想要站起来。您的孩子们攀上历史的顶峰,在历代先人驻足的地方盼望着,盼望着东方红日的一次次喷薄、腾升。
我们是您的孩子,我们的身上有着你的明天,有着自己的梦,有着你寄予我们的希望。百年来,中国梦一次次地实现,明天的中国梦,将由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来实现,我作为其中一员,我也拥有着自己的中国梦。
梦想的实现需要成功,梦想不是空想,成功留给有准备的人,我想要成功,所以我在为我的成功准备着,也许,我成功的奠基石是课堂上比别人多记的三行笔记,是比别人多做的一题数学题,是比别人多认识的十个单词……这些奠基石要一块块稳稳地垒好,才能登上成功之峰,到可以实现我目标的那所高中,到我梦寐以求的那所大学,从事我最理想的工作,一步步实现我的梦,一步步为着中国梦前进。人生路很长,每一段路都有一个里程碑,上面写着自己的梦,人们通过努力来实现它,一个个梦想的实现,十四亿个小小的梦想实现,达到了一个磅礴浩荡的中国梦。孩子们用一个个中国梦的实现推动着你的发展,带动着你的前进,高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奔向繁荣富强。
今天的我们不需要战火的洗礼,不用担心国土的沦陷,但中国梦仍需要我们向前争取,我们是中国的新生力量,将为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
细说国学
文/天一尘
国学,到底包含多少内容,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谈到国学都是在各说各的,说来说去,也都是中国古代的文化知识。那么国学到底是什么?应该包括什么内容呢?
什么是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学术和传统文化。
国学的范围。这个范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章太炎分为五类: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这是狭义的国学。其实,国学远不止这些,应该是:哲学、史学、文学、医学、宗教学等。国学应该是广义上的国学。这几项中还可以细分,就拿中国文学来说,还可以分为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字学、语言学、文献学等。
文字学在古人那儿称为小学。小学在古人的眼里是个简单的学问,因为时代久远了,今天的人才觉得难了。小学又分为:文字、音韵、训诂三大类。而这三类又成为今天的三大学科: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这方面的书有:《说文解字》、《尔雅》、《方言》、《释名》、《康熙字典》、《马氏文通》、《汉语音韵学常识》、《训诂学》(郭在贻)等。
哲学。可以看冯友兰的三大哲学史。分别为:《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若要是想系统地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就要照哲学史的路径走,一本一本地阅读原着,边读边思考。若只想粗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可选择性地阅读一些重要的着作。如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具体的可阅读《老子》、《庄子》、《论语》、《荀子》、《孟子》、《墨子》等。
经学:一般都是指儒家十三经。若有兴趣可以通读十三经。十三经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若嫌多或兴趣欠佳者,可选择性地看看。重点有《周易》、《诗经》、《论语》、《孝经》、《孟子》等。若没有古汉语知识,可选有译文的书阅读,也是不错的。
史学:中国的史书太多了,要一下看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二十四史,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等。再加上《清史稿》,又称:二十五史。这二十五史中也用不着一一去阅读,读几本重要的就行了。有人称六大史书一定要看的,这六大史书就是:《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汉书》(第一部断代史)、《后汉书》(断代史)、《三国志》(断代史)、《资治通鉴》(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和《春秋左传注》(第一部编年史)。这六部史书,不仅有详实的史料,更有文学性,值得阅读。 除了上述的史书,还有《国语》、《战国策》、《续资治通鉴》等等,也很是阅读意义的。其它的史书一般作为史料,需要时可以去查阅。若是喜欢历史的人,一定要读一下钱穆和吕思勉的历史着作。
诸子百家。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管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百家指的是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学术流派的代表家。这些都是哲学,至少也是含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着作。重点阅读下列书,如:《老子》、《庄子》、《论语》、《荀子》、《孟子》、《墨子》等,其它的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文学。我认为看一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1-4),郭预衡主编。注释详细,是一个最好的版本。若嫌阅读这些作品少,可以阅读具体的作品集或个人作品集,如:《诗经》、《三曹集》、《陶渊明集》、《搜神记》、《世说新语》、《王维集》、《李白全集》、《白居易集》、《柳宗元集》(或《柳河东全集》)、《苏轼全集》、《李清照全集》、《辛弃疾集》、《京本通俗小说》、《西厢记》、《归有光集》、《张岱集》(尤要阅读《陶庵梦忆》)、《牡丹亭》、《警世通言》、《纳兰性德集》、《聊斋志异》、《红楼梦》、《浮生六记》等等。还有唐宋八大家,四大名着等都可以阅读一下。
医学。《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千金要方》等。《黄帝内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医书,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一般人看《黄帝内经》也能从中得到一些养生的知识,不是没有收获的。其它的是医学方面的,可以看看,若不喜欢也可以不看。
兵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看一下这两部就行了。若对兵书有浓厚的兴趣可以看看:《尉缭子》、《诸葛亮兵书》、《六韬》、《草庐经略》等等。
宗教学。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要算佛教了。中国本无什么宗教。自从佛教传入后,信佛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最后,在中国生根了,成了中国人的佛教了。若喜欢或想了解佛教,可以阅读一下佛教十三经就可以了。佛教十三经有:《心经》、《金刚经》、《无量寿经》、《圆觉经》、《梵网经》、《坛经》、《楞严经》、《解深密经》、《维摩诘经》、《楞伽经》、《金光明经》、《法华经》、《四十二章经》等。这一套佛教十三经,由赖永海主编,中华书局出版,是最好的版本,有注释也有译文,阅读起来很方便。
其它的经典,也是值得阅读的,有《茶经》、《九章算术》、《棋经十三篇》、《颜氏家训》、《了凡四训》等等。
以上都是值得阅读和学习的着作。也是值得我们继承古人智慧的书籍。国学,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学会的,也不可能一下子都阅读完,就算能读完,也不一定能消化吸收。国学,博大精深,没有一个人能精通全部的国学,不管是谁,也只能精通其中的一部分。学习国学是要花点苦功的。学习国学也要用到不少古汉语的知识,对于缺乏古汉语知识的人来说,可以选一些有译文的书来阅读,这样可以从中节省不少的时间。
国学要重视,这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没有理由不去继承。要发扬光大我们的文化,这也是我们学习国学的一个方面。
重视国学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西学。西学也是有可学的地方,不要因为学国学而丢了西学,也不要为了学国学,而不重视西学。学国学,是让国人重视祖国的文化知识和思想学术。这是我们的根,也是学国学的精神所在。
冯友兰一生钟爱哲学,一生都奉献给了哲学的事业,其治学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学国学,不仅是为了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全世界都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么优秀,有多么灿烂,有多么悠久,这才是国学的真正的意义。
富不若福 福即为富
文/和似琦
富与福,读起来像是声调的差异,平平仄仄高低相错,而把两字演化为生活,则不免是两重国度两重天了。从许多实例看,富与福似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捧着若山似海的钱币等待幸福来敲门,大概也只是天方夜谭而已。
许多哲人都说过,幸福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从另一方面叙述,也就是福不能用富来称量取重的道理,金钱买得到钟表,买不来时间,金钱买得到医药,买不来健康,金钱买得到豪屋,却买不来亲情,金钱买得到你所能有的,却买不到你所需有的……如此种种,皆有所指,皆含其理。一如古老传说中展现的那样,疯长的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想象中的东西:幸福、归属感和尊严。一家的福兮富兮、祸兮贫兮,放射开来,就是家国的壮矣美矣、壮哉美哉,亦不乏有国困国贫的一面。
2011年出炉的一张榜单将各大高校的“造富”能力来了个大排序,巧妙地应证了“知识就是财富”这句话,把高校知名度与“真金白银”挂了钩。有趣的是,“造富能力”强大的高校也恰好是众望所归的名校,北京大学凭借79人的亿万富豪团队高居榜首,清华大学紧随其后,拥有亿万富豪70人,对比,又应是何种态度呢?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高校造富,不正是为国富而造富吗?由此,报告发表人认为,“国内一流大学应该向北大学习,努力培养杰出的党政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然而,这样的理论却违背了大学的本真,教育教人明理、教人行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为我们未来的幸福做基奠,而不意味着让我们成为追名逐利守望财富的造富者。造了更多富,中国严酷的食品问题能否有大的改观?中华大地的笑貌可否重现?众多触人耳目的“中国式”违规行为何以解决……几多问题都在风口浪尖上。若是能把“人民是否幸福”“中国多少感动”“高素质人才孝德为先,人才培养礼义为重”等做为标准,不就有了造了富的福吗?国之福气不就来了吗?
中国不缺人才,中国缺想象力,没有想象力的国家只能是急功近利的国家。中国不缺德,中国缺“德行”。德之不行,永远只是空洞的训令。中国不缺“中国制造”,中国缺“中国创造”。而“中国制造”是以牺牲子孙后代的碧水蓝天为代价的。
富不若福,福即为富。是到了卸下财富功利而转向内心和谐宁静,来问“你幸福吗”的时候了。党和人民奋发向上谛造美丽中国梦,我们亦需要更高一层次的起步。你我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我的中国。你我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我有光明,有向上的意识和行动,中国便不黑暗,便有了更多成功与飞越的可能。请把自己设定为一个追梦者,一个真正的追梦者。手里捧着爱国的热情,脚下踏着宽广的土地,脑海涌动起创新的浪潮——而更重要的是有一颗追求光明幸福的心。
火红的中国年
文/徐祯霞
春节,是中国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我们通常称为“过年”,它是中国人一年一度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庄重最喜庆的一个节日。
中国的新年,历来是红色的,它是被红色渲染的那种欢天喜地的色彩。而这种红色,便是被标上“中国”标签的“中国红”,因为它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独有的,它只跟中国有关,只跟中国的传统习俗有关。
过年的时候,要贴对联、挂灯笼、剪窗花,门上还要贴上一个大大的“福”字,这样,新年的气氛就出来了,喜庆的气氛也出来了,在外在环境的观照下,人心也新了起来。
在中国人的意识里,大凡喜事,都该是红色的,因为这正如中国人热情奔放的性格和火热的心情。
过年的最大主题就是团圆,一家人团聚在一起,举杯换盏,欢天喜地地庆祝新年。这个时候,近的,远的,出门在外的人都得赶回家,陪伴老人过年,一家人的团圆就象征着一种美满,一家人的团圆就象征着天伦之乐和人生最大的幸福。于丹说过一句话:“千里纵横,你总得有个家。万众首领,你也得有个妈。”这句话,充分诠释了人生的要义,一个人不论贫穷富贵,家都是最最重要的精神园地,而中国人的年,便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永远的精神领地。
一到过年,中国人多是雀跃的,这种状态表现在每一个人的神色上,一为团圆,二为新年新气象。王安石有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在这样的一个时刻,人们多会总结过去,重新规划未来,因此,新年所包含的最大意义在于“辞旧迎新”,过去,好的与不好的,统统让它过去,新年开始,一切都是新的,人们在新的心情新的喜悦新的日历中开始又一年的学习和工作。于是,一切都变得意义不同。
中国人的新年,一般是从腊月二十三号开始的,这一天也叫做小年,又称祭灶节。这一天,须得做上一桌丰盛的饭菜,备上酒,祭祀灶王爷,灶王爷管着人的一日三餐。人的善恶,人的勤劳与懒惰,灶王爷都看在眼里,人的日常生活,也都由灶王爷管着,对于吃饭,是所有人的大事,民以食为天嘛,因而灶王爷是不能怠慢的,对灶王爷要有所敬畏,有灶王爷的看护,百姓才能生活得好,过得一帆风顺,过得吉祥如意。
过了小年,年就已经拉开序幕了。二十四日是扫洋尘的日子,扫空中的蛛网,扫天花板与墙壁上的灰尘,扫屋子里的拐拐角角,扫院落,反正就是要将屋里屋外齐齐地扫一遍,擦洗柜子,桌椅板凳,打扫灶房上上下下,卫生间,甚至锅碗瓢盆碗筷,所有的地方都要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扫尘之意在于扫灰尘,扫晦气,将家里一切的不好的脏腐的无用的东西清扫出去,还一个干净整洁清亮全新的环境,这体现在一个“新”字上,一个从内到外全新的蜕变。
扫完了洋尘,就该置办年货了。这时,街上已是红火一片了,映于人眼帘的到处都是卖灯笼、卖对联、卖年画、卖鲜花的,卖新年物品的店子和摊点比比皆是,超市和商场里的喇叭不停地在播放着“新年好,新年好,丰收的新年真热闹……”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着人们要过年了。粮油蔬菜水果糕点,都是要备上一点的,自己吃,也供待客之用,过年体现的是一个丰足,啥都不能缺,有吃有喝,才叫“年年有余”,年年有余是百姓对平凡生活的一种渴求和向往,不光今年日子要好过,来年日子也要好过,而且今年要胜过去年,来年当胜过今年,这才叫好,好就是一种进步和超越,一种现在与过去的不同和改变。为置办年货,一般情况下,要在街上跑上好几天,才能办齐。
办好了年货,就该抽出一天时间洗衣物了,床单、被套、窗帘都是必须要洗的,当然,也包括身上的衣物,反正是将能洗的都得洗了,各人只穿上一套随身的衣服,其余的家里的所有见尘的绵织物,全部都要清洗一遍。当然,在年三十前还要洗个澡、理个发,古语道:“有钱没钱,光头过年。”值此,整个家里,才算真正地清理干净了。
忙完了这些,年也就真正地来了。
三十这一天,要做的事很多,挂灯笼、贴对联、糊窗花、祭祖、做年夜饭。
早晨,天不亮,人就起床了。起来后,就赶快做早饭,过年的饭都是有讲究的,在北方,早上多吃包子,煮的排骨萝卜汤。吃完了早饭,人们就各忙各的,男的忙外面的,女的就进了灶房,一家人欢天喜地的忙碌着,个个脸上绽放出花朵一般的笑容,这样的时刻,于众多的人来说,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这种幸福与功名利禄与生计与其它的外在的一切都无关,只与新年有关,只与一家人的团圆有关,每一家是个体的,但每一个家庭又都在庆祝同一个新年,因为,这是中国人共同的新年,大家的欢喜喜悦希冀又都是相同的,希望家庭幸福,希望生活美好,希望亲人平安健康,希望未来的日子每一天都红红火火。
鞭炮声响起,年夜饭也就开始了,在村庄和城市交相辉映的灯火中,人们推杯换盏,普天同庆,在一片炫目和明亮的中国红中,新年像一个仪态万方的新娘,从容庄重地来了,它在人们如花的笑脸里,它在几世同堂的天伦之乐里,它在人们深清款款的酒杯中,以一种气壮山河的耀眼与绚丽,步履矫健地来了,它跨过高山,它越过黄河,它走进每一户老百姓的家中。
放眼神州,中华大地熣灿辉煌成一片,那醒目而喜庆的中国红让祖国披上了节日里最华丽的盛装,此时此际,十三亿人的心中一起泛起了幸福欢乐的浪花,在这种幸福和欢乐中,他们重新打点心情,整装待发,走进每一个充满希冀和盼望的日子,所有的日子也因为这个火红的新年而意气风发、情暖心间。
生活,因此也便春光无限,风情无限,希望无限!
中国的脚步
文/杨徽
中国的脚步,从五千年前缓缓走来。长城,是他的血脉;高铁,是他的速度;“一带一路”,是他的目标。漫漫五千年,见证着中国发展的渊源、速度和方向。
长城是中国文明的符号。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其原始价值在于抵御外来侵略。岁月更替,风雨飘摇,从月球上能够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建筑物——长城,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文明的象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让世界惊现文明的曙光。造纸,让人类能够轻松地记录生活;印刷,让人类能够广泛地交流思想;指南针,让人类能够突破地域之囿,翻过大山,走进海洋;火药,让人类能够提升征服自然的力量。
高铁是中国现代的象征。新中国经过长时间的闭关修炼,强化工业、农业基础和国防,终于打开门窗,与世界接轨,从一穷二白慢慢走向富强。从阶级斗争为纲到农村联产承包,从洋火洋布到加人世界贸易组织,从白卷大学生到恢复高考,从砸锅炼钢铁到银河计算机,从汉阳造到航空母舰,我们有屈辱,有斗志,有机遇,有成功,有飞跃。纵横交错的高铁线,风驰电掣的高铁,就是中国走向现代的标志之一。如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自主产权的高铁,成为中国的骄傲。
“一带一路”是中国风范的代表。发展和强大起来的中国,首先考虑的是世界的大同。富强起来的中国,没有丝毫恃强凌弱的霸气,却有的是帮贫济困的豪气。中国有勇气和能力帮助第三世界国家走出贫穷,实现富裕。“一带一路”,其主旨就是为那些贫穷的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帮助他们建设公路、铁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快速发展。离开世界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中国始终将自己融入世界,关注世界。
中国的脚步,从洪荒中走来,走出了现代的风采,走出了未来的豪迈。
长城不仅仅是一座绵延万里的城墙,它更是中华民族汩汩流涌的血脉,代表着传承和发展;高铁不仅仅是一列速度惊人的列车,它更是中华民族昂扬奋发的斗志,标志着激情和飞越;“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一个引领世界发展的举措,它更是中华民族宽阔博大的胸怀,寓意着团结和和谐。
爱国从小事做起
文/敬婷
祖国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她不辞辛劳地哺育着我们13亿人民;祖国是实现梦想的摇篮,帮助我们踏进理想的殿堂;祖国是一幅壮阔美丽的风景画,带给我们无限自豪与骄傲。
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从中国健儿艰苦努力下取得的一块块奖牌,都标志着中国越来越强。再到我国的航天事业,中国从一无所有走到了今天,不仅研制成了多种导弹系统,还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这些都是中国改革振兴,走向世界的标志。
古往今来,人们爱祖国的方式多种多样。我呢?我用什么来爱祖国?首先是用心来装着祖国,用实际行动来保卫祖国。
我们无法像革命军人那样为国抛洒热血,无法像运动员那样为国取得荣誉,但我们心里始终装着祖国,以朴素的方式来爱国。
做一个合格的公民不乱扔垃圾,以热爱环境来爱国;努力学习,以优异成绩来报效祖国。鲁迅曾经说过,“爱国并不只是一定要为祖国作出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它是一种实在的行为,从一个动作就可以看出你对祖国的热情,当祖国取得胜利时我们感动得落泪,这也是一种爱祖国的表现。”我们不能消极地享受生活,要努力地改变生活,将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繁荣结合起来。
爱国绝非写标语,喊口号,而是将自己的信念转化成动力,用真心、汗水、努力、勤奋、付出来爱国。
榫卯
文/朱秀坤
旧时的木器加工,决不用铁钉,木料相连处就是榫与卯,一个凸出,一个凹进,榫穿进卯,用力一拍,即可契合。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牢牢地接在一起,浑然天成,打断骨头连着筋,全依赖于榫卯的功劳。由此亦可见中国传统工艺之神奇。
榫接是木匠的基本功,什么直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单肩榫、双肩榫、多肩榫,开口榫、闭口榫、半闭口榫、贯通榫与不贯通榫,各种各样的榫头,多了去了。细细琢磨,认真研究,每日里摸索、比较、思考,也就看出了些门道,然后根据木材的密度、硬度、纹理、弹性等自然形态,或砍或锯,或刨或凿,木头表面浮起一大堆刨花,如吐出的缜密心事,或明榫或暗榫、或整体榫或插入榫,无论哪种榫头,必须对应一个卯眼,就像天对地、阴对阳、高山对峡谷、桃红对柳绿。榫与卯的大小与形状必须对应一致才能装配在一起,这就叫“丁是丁,卯是卯”,但其结合在长度、宽度与厚度上,又得遵循一定原则,以防因天气问题,木材伸缩引起松动或走形。如此一来,无论木器还是建筑,小到一个抽屉,大到房屋梁柱,榫与卯一旦接上,斧头敲打几下,它们就会温顺乖巧地厮守在一起,志同道合,永结同心了。
一件中式家具,其灵魂所在说白了就是榫与卯的结合。风格简约的明式木禅椅,座框、椅背、搭脑、扶手、四条腿,用料极其俭省,但榫卯精密,坚实牢固,造型大方,清新典雅,一股空灵禅意扑面而至,多让人喜欢。
榫与卯结合成的木器从不锈蚀,必要情况下还可拆卸修复,甚至做到整栋建筑物的搬迁。起承转折都是活扣,推倒重来不伤器物,这也体现了榫卯“不把事做绝,不把路堵死”的优良品质,如一个善解人意的君子。据说三国时孙权迁都建业,曾诏曰“建业宫乃朕从京来所作将军府寺耳,材柱率细,皆以腐朽,常恐损坏。可徙武昌宫材瓦,更缮治之。”由此可见,古代榫卯结构的木材建筑早就可以拆卸迁移了。也简单,按照原来的榫头与卯眼,重新穿插组装就是。
木构架中最精密、最繁复、最能给人艺术美感的部分也体现在榫接上,那就是玲珑奇巧、独具匠心的斗拱。斗拱位于柱上、檐下,承载梁重,挑出屋檐,层层叠加,秩序井然,内敛而不张扬,往往却是一座建筑中最耀眼夺目之所在。不可否认,中国古建筑中至美的元素,就是斗拱。
斗,方形木块也,拱,弓形短木也,斜置长木则叫昂,总称斗拱。斗、拱及昂上皆有榫与卯,斗上加拱,拱上是斗,又加拱,再加斗,加昂,又是斗,又是拱,加枋,加梁,加椽,加檐檩,层叠交错、越抱越紧的斗拱中,斗、拱与昂又有各种大小形状、不同规格,更让人眼花缭乱。当你在北京故宫看到许多构思缜密、精妙华丽的重昂七踩斗拱,那夺人心魄的形式美与装饰美,怎能不令人深深震撼而叹为观止。但斗拱也是木构架中最为精密的部分,尤其榫卯交接关系十分复杂,必须在地面先进行预安装,确认无误才能最终上架。正因为斗拱是古建筑的独特符号与重要特征,作为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结合的范例,斗拱才无可替代地成为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而上海世博园内具有浓厚中国气韵的“东方之冠”,直接就是从斗拱中获得的艺术灵感和精神依托,更象征了中华民族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和衷共济精神。
记得那年在山西,爬应县木塔。千年塔身,稍有倾斜,脚踩在木梯上,咯吱作响,塔内不置一灯,佛像、壁画与藻井皆显昏暗,印象最深的却是飞檐翘角下的斗拱,五层六檐八角,每一层每一面每一角都有斗拱,尤其是那转角斗拱,繁复如瓣瓣莲花凌空绽放,每一瓣都相互依托、彼此关照,劲俏自信而典丽古雅,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受到一种穿越古今的悸动。巍巍木塔穿越千年沧桑,至今笑傲苍穹,撑起一片安宁,实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只是,如今最普通的家具也少用榫卯了,用乳胶粘,用气钉枪钉,用电动起子紧,一片机器轰鸣声里很快完工,快则快矣,但总不如榫接的木器厚实耐用,让人放心。我家里藏有一个小花架,紫檀木的,有了岁月的包浆,泛出幽幽的光,摸上去温润如玉,如不再回转的流年叠印其上。花架用暗榫打成,“霸实”得很,祖上传下来的。
月,阙也
文/张晓风
"月,阙也"那是一本二千年前的文学专书的解释。阙,就是"缺"的意思。
那解释使我着迷。
曾国藩把自己的住所题作"求阙斋",求缺?为什么?为什么不求完美?
那斋名也使我着迷。
"阙"有什么好呢?"阙"简直有点像古中国性格中的一部分,我渐渐爱上了阙的境界。
我不再爱花好月圆了吗?不是的,我只是开始了解花开是一种偶然,但我同时学会了爱它们月不圆花不开的"常态"。
在中国的传统里,"天残地缺"或"天聋地哑"的说法几乎是毫无疑问地被一般人所接受。也许由于长期的患难困顿,中国神话对天地的解释常是令人惊讶的。
在《淮南子》里,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空和中国的大地都是曾经受伤的。女娲以其柔和的慈手补缀抚平了一切残破。当时,天穿了,女娲炼五色石补了天。地摇了,女娲折断了神鳌的脚爪垫稳了四极(多像老祖母叠起报纸垫桌子腿)。她又像一个能干的主妇,扫了一堆芦灰,止住了洪水。
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
我非常喜欢中国西南部有一少数民族的神话,他们说,天地是男神女神合造的。当时男神负责造天,女神负责造地。等他们各自分头完成了天地而打算合在一起的时候,可怕的事发生了;女神太勤快,她们把地造得太大,以至于跟天没办法合得起来了。但是,他们终于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们把地折叠了起来,形成高山低谷,然后,大地才虚合起来了。
是不是西南的崇山峻岭给他们灵感,使他们想起这则神话呢?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折,皱折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汉民族的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森森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的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然的方向,就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天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下去,只因我们相信残缺不但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是美丽的。
而月亮,到底曾经真正圆过吗?人生世上其实也没有看过真正圆的东西,一张葱油饼不够圆,一块镍市也不够圆,即使是圆规画的圆,如果用高度显微镜来看也不可能圆得很完美。
真正的圆存在于理念之中,而在现实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做圆的"复制品"。就现实的操作而言,一截圆规上的铅笔心在画圆的起点和终点时,已经粗细不一样了。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地球是约略近于椭圆形。
就算我们承认月亮约略的圆光也算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正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此外,我们更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阙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的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那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嫩嫩怯怯的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仍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恒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那一刻不美好完满?那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因为我们爱过圆月,让我们也爱缺月吧--它们原是同一个月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