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农家的文章

2022/12/14经典文章

关于农家的文章(精选12篇)

冬日腌菜香

文/刘杰

到了天寒地冻的日子,各种腌菜的香味就游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

现在的农村,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够吃上新鲜蔬菜了,但是每年的秋末冬初,大娘大嫂们总是要腌制一些冬菜,一是吃起来方便,二是多年吃惯了的味道,一下子断了难受的要紧,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牙齿不大好使了,哪怕就是在嘴里咀嚼咀嚼,也算尝了味道。

早些年的农家,谁家能少了几口大缸呢?安口窑烧制的粗瓷头号大缸,虽然笨重了点,但结实耐用,我家的那两口大缸,差不多用了四十多年。一大缸酸菜就是一家人多半年的吃食。现在大多都是小家庭,不需要那么笨重的大缸了,各种腌制的冬菜就在玻璃坛、青花瓷坛,最不济也是小号的细瓷醋缸子里漫溢着诱人的香味。

最先腌制的是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腌制一小缸酸菜。白露过后,选取自家种的或者到集市上买来绿叶白菜,在开水锅里略微一焯,去掉菜腥味,然后在凉水里漂洗,一朵一朵码整齐,用洁净的塑料纸苫上,上面压一块石头,等到水分差不多滤尽了,再一朵一朵码进缸里,最后倒进盐和花椒水,压上一块适中的石头,捂严缸口,一周之后就可以开缸食用了。农家腌制的酸菜,色泽黄亮,口感脆爽,是冬季面食里必不可少的和饭菜。如果你能碰巧在农家吃一顿酸菜饸饹面,就算你有福口了,饸饹面的劲道和酸菜的脆爽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令人向往。就是最简单的揪面片,如果和了酸菜,味道就截然不同了。由于酸菜不仅脆嫩爽口,还具有开胃健脾之效,就是在城里,也有不少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酸菜缸呢。

腌好了酸菜,就要腌制咸菜了。农家的咸菜主要以绿甘蓝菜为主,把甘蓝菜切成条状或者片状,拌以食盐,然后装缸,压上石头,捂好缸盖,大概半个月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腌制好的咸菜,脆嫩清爽,是农家佐饭的主菜,尤其是寒冷的冬日早晨,一碗滚烫的玉米馓饭,佐上泼了胡麻油的咸菜,一气子咥上一两碗,浑身热气腾腾,那个舒坦啊,简直妙不可言。有些巧于搭配的主妇,在甘蓝菜里和上胡萝卜丝和芹菜丝,形成了很好的色彩效果,一盘咸菜上桌,未吃之前就已经令人爽心悦目,食欲大开。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人口的流动,外来的一些腌制冬菜的方法也传入了西北的小县城,更加丰富了腌制冬菜的种类,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酸菜、咸菜之外、还有酸辣萝卜、酸甜萝卜、酸辣白菜、以及各种泡菜,极大地丰富了百姓人家的餐桌,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上梁往事

文/陈青延

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在时间的推移的进程之中,农家建新房盖新屋,择一良辰上梁的事儿,尽管已经告别了历史的舞台,成了遥远的往事,但对于我这个亲身经历和感受过此事的农村人来说,记忆还是蛮深的。

那年,也就是上个世纪的1975年秋天,我家的老屋由于村里开挖一条中心渠要从那里经过,便拆迁到一个新的地方建造新房。在那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整个农村都还不富裕,建房盖屋都是用木头搭建。木架搭好以后,农家还要选择一个良辰吉日上梁,以巴望给家里带来好运好兆头。我家也不例外。

上梁那天,我那时还只有10多岁,父亲叫我在一旁放鞭炮,他自己宰了一只大公鸡,将大公鸡的血抹了几滴在梁木上,并在梁柱上系上一块红绸子,期望家里在以后的岁月里雄起,发子发孙,鸿运当头,鸿福齐天。

在一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中,随着我父亲一声喊:“上梁!”帮忙盖屋的乡亲们就一齐使劲,把梁木吊上去,稳稳当当,牢牢地固定到了屋顶中。

在那种因循守旧、政策不活的年代,农家建房起屋,寄望于上梁给家里带来福气的愿望是极难实现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守着传统的种田模式,改变不了家里贫困的现实,换不来发家致富的新面貌。

东方风来满眼春。上世纪70年代末,神州万里,涌动着改革大潮。农民纷纷调结构,改模式,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步入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十几年后,农家像城里人一样,相继拆除旧茅屋,建起了白墙青瓦的水泥楼房。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应俱全。

农民起屋盖房,不再用梁木上梁了,清一色地用钢筋水泥和预制板了。那种农家盖房上梁的事儿,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划上了一个句号,跟人们永远地说再见了。

尤其是那句“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成语,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它的本来面目,只能领会它的引申意义了,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历史前进的一种必然。

梨乡“雪雨”笑春风

文/袁晓燕

“梨花风起正清明, 游子寻春半出城。”古时候,每逢梨花盛开时节,人们喜欢在花荫下把盏欢聚,雅称“洗妆”。我不想效仿古人的文雅风俗,却经受不住州门司镇梨花的诱惑,于是在草木葳蕤的三月,挽一袭和风,欣欣然驱车前往。

远远地飘来缕缕淡淡的花香,隐约还有蜜蜂的嗡嗡声。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的诗描绘的是雪,却更像是写眼前的景。“南国梨乡”州门司镇六千多亩梨树在这个季节相约着一同盛放,花仙子妙手天成,把群山环抱的乡村装扮成了浪漫的“雪”海。雪白的梨花曼舞虬枝,缀在山岗,铺插于农田,芬芳着农家的前庭后院。“雪作肌肤玉作容,不将妖艳嫁东风。”走进这片花海,呼吸着春天的气息,感受着三月的浪漫,心底的某一处跟这里的花儿一样变得缠绵柔软。

放眼望去,那一树一树的梨花洁白无暇,不妖不俗,开得悄无声息,却又热热闹闹,真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一只翠绿的鸟抓住高处的树枝,婉转地呼唤它的同伴,不小心把花瓣抖落一地。梨花雨下得猝不及防,有的落在我的发间,有的如缺乏方向感的羽毛,故意兜着圈画着弧线落进脖子,柔柔地与我肌肤相亲,心中便有了一种润润的感觉。

在一片老梨树基地,我们与一群摄影爱好者不期而遇。这片老梨树经过修剪嫁接,不仅改良了品种,焕发了蓬勃生机,而且树型像极了有韵致的女子,每一株都称得上是盆景,姿态幽雅、曼妙,惹得摄影发烧友的“长枪短炮”执着地扫个不停。前来赏花的人不论男女,不分老幼,几乎人人免不了爱美的俗套,纷纷掏出手机、相机,不断变换姿势,把自己和这个季节的花事收藏进记忆。

花海深处传来鸡鸣犬吠。循声转过一个山坡,一只骄傲的公鸡立在低矮的土墙头,伸长脖子守望着它的领地。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咯咯咯咯”“叽叽叽叽”在花间奔跑、啄食。梨花丛中一位农家大嫂正在施肥,一束春日暖阳斜照在她脸上,那张仿佛腾着细细热气的脸白里透着红。不甘寂寞的狗儿在周围打趣逗乐,不时在鸡们面前撒两把蹄子,一时间鸡飞狗跳,原本安宁的梨园出现一番短暂的“骚乱”。

与农家大嫂搭讪,得知这里的梨个大肉嫩,津甜松脆,具有清火化痰之功效。大嫂抬眼看花,眼睛里的花都在笑。“这样的花势蛮带爱相呢,今年保准又是一个丰收年。”她热情相邀,请我们盛夏的时候再来尝梨。“‘三月枇杷四月李,五月杨梅糯蜜蜜,六月削梨大簸箕’,到那个时候,拳头大的梨子挂满枝头,比现在更好看呢!”

跟着就有了一份憧憬,也许我真的会应这个约,在阳光灼灼的夏日再涉足这片田间地头。听着锄头撞击土地的声音以及蜂鸟鸡犬的协奏,我悠闲地徜徉于梨林中,让自己恣意地湮没于花海,脑子里一幅画渐次铺陈开来:炎炎酷暑,搬一张小凳坐在果满枝头的农家小院,两手捧一个梨,“咔嚓”咬上一口,嘴角、手背顺势流淌着甜甜的汁液,这滋味要多美有多美!

幸福的农家小院

文/黄明彩

去年,我和单位同事去吴川市塘缀镇高岭村做房屋征迁安置工作,经过努力,与单位包干的拆迁户愉快地签定了房屋征收协议书,为建设湛江国际机场作了应有的努力,自豪之情难以自禁。

回忆历时将近一年的工作,风雨无阻,我享受了下乡路途收获田园风光的乐趣,还有走进农户吃上农家饭的满足和分享了他们的幸福快乐。

从城区到高岭村有四十多公里。一走出城区,朝着高岭前往,仿佛朝着人生的广阔天地,让人心旷神怡。坐在小车里,透过车窗,近观远眺,愉悦视野。每隔一两里就出现在路边的双轮板车上的特色甘蔗小摊,路边五彩纷呈的衣服摊子,风情洋溢的小墟,长势喜人的庄稼,林立的漂亮房屋,彰显着人民生活水平蒸蒸日上;田园乡村晨曦缭绕,笼罩在轻纱般的雾气里,神秘莫测,如梦如幻,当阳光透过云层照射下来,即美轮美奂,如诗如画;山水树木庄稼小草披着如黛的绿衣,布满视野,满眼的绿让人神迷。

走进高岭村,扑面而来的是融融的乡情,清新的乡土气息,浓浓的烟火味。那袅袅炊烟,映衬着一个个温馨的家园、一张张村民丰收的笑脸,让我感觉非常亲切,心情极其愉快。

房屋的一砖一瓦牵连着每一位村民的五脏六腑,当拆屋的钩机隆隆地打破早晨的沉静,开进高岭村,不少村民心情沉重,走出家门看钩机拆屋的震撼场景。一位六七十岁的村妇夹在其中,和她儿媳的交谈声恰好传入我的耳畔,仿佛熟悉的乡音穿过迢迢岁月而来。

我觉得农村亲切,村民亲切,乐于与村民促膝谈心,了解他们所做所想所盼,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也许是我生于农村,童年记忆铭刻在农村大地,村民的纯真、质朴早根植在我心中的缘故。当我和阿姨得知我们的老家同属远方一个小镇,相谈甚欢,一见如故。我应邀走进她家,重温农家生活,双手捧过她递上来的热气腾腾的早餐,还有她满腔的深情和厚意。

从那天起,高岭村多了一份我的牵挂,我多了一丝与阿姨之间的牵联。每当我走进高岭村,都情不自禁走进她家,亲近感知她,感觉就像回到了久违的老家,投进了故乡亲人的怀抱。熟悉的乡音、熟悉的情景暖暖包围着我,幸福感油然而生。

她家两栋小洋楼矗立在村口,像她那般热情地招呼着每天过往的行人。房屋门前是一个大庭院,厨房卫生间在正屋外,院里有口水井,有一棵青翠欲滴的大树。一对双胞胎孙子,她常背着一个在水井边洗洗刷刷,她的儿媳也背着一个在厨房里忙个不停,母鸡带着小鸡在吃食,也忙个不停。几位村姑少妇常聚在她家,边品尝她煮的各种糖水,边谈论机场、高铁建成投入使用及搬到新村后的憧憬,像一群喜鹊吱吱喳喳,歌颂着新时代新生活,笑脸如花,写满幸福之情,每每看到这情景,我都深受感染,一头扎进去,分享喜与乐。

我整天在高岭村做工作,中午不回城,她热情招呼我到她家里午睡,而她就在客厅守护着我。我伴着乡音、枕着乡情,甜甜入梦。我的同事也受到她盛情邀请,常到她家体验农家生活,了解农家境况,品味农家小吃。在她家,我美美吃上故乡式的稀饭、萝卜干煎蛋、酸菜、木薯糖、深薯糖等久违了的乡间小食小菜。当家乡式的饭菜在舌尖上绽放出熟悉的美味,总有美好的回忆涌上心头。当我回家,她热情赠送给我农家产品。

她家境殷实,餐桌上菜式丰盛。联想到不久的一天,机场建成,出行便捷,结束交通闭塞的局面,生活比蜜还甜,我真的替她感到高兴,心情如院子里的树叶迎风飞扬。

与她认识后不久,她的两栋房屋就拆除了。每当我路过她家旧址,与她相识交往的点点滴滴即浮现眼前。她的小院,曾拥有一汪山温水暖的情怀,她的家,家温菜暖、情深意长、爱意绵绵。

炕围子

文/陈树庆

北方,土炕是乡村人不能舍弃的港湾,让自己生活的港湾更美更舒心,人们总是将土炕扎裹得美观而得体。于是就有了美轮美奂的炕围子。

炕围子又叫墙围子、腰墙子,是北方农村广泛流行的民风民俗、炕头文化。在农村,因为很多时候,都要在炕上生活,大人靠在炕上休息,孩子在炕上闹腾,为防止墙上的泥土蹭在身上弄脏被褥,也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人们在炕周围的墙上装饰一圈炕围子。炕围子有成品的和画匠手工绘制二种,购买成品炕围子多为青蓝色布为底,上缀色彩斑斓的绣花,沿炕挂在墙上。画匠手工绘制以洁白的墙为底,按照居家的喜好,画匠用笔画上去的,花鸟鱼虫、春夏秋冬四季景物,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民间故事、爱情传说。

炕围子主色调是很有讲究的。结婚的都是大红的,老年人更多的是青色的,显得庄重大气。农家自有农家的生活情趣,土炕盘好之后,炕围子是家家户户都要做的,至于炕围子的图案,则全凭主人的兴趣爱好,题材十分广泛,几乎是乡村文化的风景。每户人家炕围子都有一个主题,爱鸟的绘有喜鹊、鸳鸯、孔雀;爱花草的绘有梅兰竹菊;爱看戏的绘有戏剧人物及神话人物故事;老年人的炕围子就是松鹤延年、二十四孝等;构图上,有扇形,有菱形,圆型等。不管什么内容,人们都会细致安排,协调布局,让人一搭眼就看出图案的板眼和寓意,看出主人的精心和巧手。新媳妇对新房的要求就着意在炕围子上。底色多用大红,绘有麒麟送子、胖娃娃、五福临门等,色彩鲜明,生动而欢快。寄托了理想和希望,寓含着美好的祝福,还有吉利避邪的意思。幅幅画作,每幅都饱蘸情意,将农家生活、劳动场景勾勒得淋漓尽致。

每逢春节前,装饰炕围子是最讲究的事。记得那时,我们都还很小,每天最有趣的是晚上躺在被窝里,端详那些炕围画上的细节。有时,母亲会针对某幅画给我们讲解其背后的故事。我们经常看得认真,听得出神。走亲戚时,欣赏炕围画成为我们必干的一件事,炕围画的内容通常有历史典故、神话传说、戏曲故事、花鸟山水、风景名胜。《三国演义》中的桃园结义、三顾茅庐以及《红楼梦》里的场景,鹊登冬梅、竹拥熊猫、蝶戏秋菊、绿树白云、高山奇峰、飞瀑流泉等。那一幅幅画,栩栩如生,喜鹊活蹦乱跳,熊猫憨态可掬,蝴蝶轻盈飞舞,绿树苍翠欲滴,白云肆意飘荡,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眼界的日益开阔,炕围子的花样也逐渐翻新,形式各样,五彩缤纷,色彩绚丽。但都会给人一种清新、干净、温馨、舒适的感觉。

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变化,农村人盖新房、也不再盘炕,年轻一代把炕换成了床,炕围子这种“炕头文化”随着“炕”的消失而逐渐消逝,炕围子渐渐退出农家。曾经很美的炕围画足迹难觅,它已成为一个时代的一种记忆。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成为一种永恒的记忆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农家土灶饭飘香

文/老吴所求

那天,我上周末上午最后一节课。下课铃还没响,我发现教室里的孩子们已经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和向往,悄悄地收捡着桌上的书本。

下课后,我笑着问跟我撞了个满怀的男生:这么性急啊?男孩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很干脆:赶车呗。出于好奇,我又逗趣地追问:家里有什么宝贝等着你啊?没空转身的男孩掉头冲我做了个鬼脸:那当然。先洗个痛快澡,再吃顿妈妈做的锅巴饭。

我深知,对于这些寄宿在县城求学,一个月才放次假的高中生来说,回家,是一种多么大的诱惑。

那一刻,我心头陡然一热,一股柔软的暖流在心底弥散开来。

想起那些父母在外淘金的孩子,我打心底为这个酒刺开始灌浆喉结开始突起的男孩感到庆幸。回家,那是一个多么亲切的字眼。家门口,还有一双慈爱的眼睛在期待守望;灶膛里,还有一堆新劈的柴禾在熊熊燃烧;屋顶上,还有一缕温暖的炊烟在袅袅升腾;餐桌上,还有几盘慈母的炖炒在飘散柔情。

是的,回家真好。

这让我想起了在外求学的女儿。每次放假回家,看见归心似箭的女儿餐桌上捧起妻子亲手做的饭菜,吃得满嘴油亮、大汗淋漓的的畅快劲头,我才最具体而真切地咀嚼出天伦之乐的真正内涵。我知道,那是一种由脐带连接的天地之间最结实的依赖和牵挂,从来就不曾分割,不可分割。而一起回到乡下老家探望时,我的老母又特意为孙女端上她最爱吃的农家尖椒小炒,蒸得松散而香喷的臭豆腐,蛋黄油亮鲜红的咸鸭蛋,焦黄松脆的土灶锅巴米饭。

是的,回家真好。

乡下长大的我,小时候放学回家后往往父母还没收工,吃口现成的饭是指望不上的,因此上山打柴就成为雨天外的日课。那时,最让人怦然心动的声音是村头老枫树上被敲响的收工的钟声,最让人眼热的风景是屋顶烟囱口飘出的缕缕炊烟。

炊烟升起处,饭菜飘香时。炊烟,是那个年代母亲召唤饥饿的儿子回家的信号。炊烟里,掺杂着柴禾的气息,氤氲着灶火的温度,浸润着瓜果甜味,弥漫着青菜的葱翠,渗透着井水的甘醇,飘散着锅巴的焦香,蓬勃着童年的记忆。

一台土灶,架起一口大锅,撑起一樽铁罐。灶膛里,燃烧的柴禾毕毕剥剥作响,红色的火苗舔着锅底。灶台上,蒸汽缭绕,香味四溢;野味家鲜,可烹可煮;粗粮细粮,可干可稀。饭桌上,家人围坐,尊卑有序,其乐融融。灶头上,水壶里的沸水,顶起壶盖,咕咕作响。虽然终年吃不上几顿鱼肉荤腥,甚至整年也难吃上几顿干饭,但在那个饥馑的年代,全家老少无嗔无怨。最让小孩嘴馋的是吃到顿干饭时,那贴在锅底处的锅巴,焦黄厚实,嚼起来嘎嘣嘎嘣,松脆而不打口,清香而不舍下咽。

可是现在,再也难以闻到地道的农家土灶做出的原汁原味的饭菜的飘香了。独处时清醒处,相信许多和我一样根在乡下的所谓城里人都有过这样的惶惑:不是没有时间,也不是没有胃口,而是我们匆忙的身影晃丢了那份心境,迷乱的脚步踏碎了那份痴迷。

四月的一个周末,一位生意圈里的发小把车开到校门口,邀我去郊外的农家饭庄搓一顿打打牙祭,电话一个接一个催促不断。听说是农家饭庄,我欣然应允。

农家饭庄是一排新盖不久的平房,不算大却规整有序,前面框着一堵两米高的院墙,院子内有凉亭几凳,翠柳鱼池。他静如处子,安详地躺在离县城四公里左右的一处山坳。

饭桌上,素有家常小菜,荤有土鸡煨汤,饭是粗米甑饭。看着满桌盘盘碟碟熟悉的黄瓜苦瓜,荆芥豇豆,番茄红苕,我却吃不出那地道的农家味道,闻不到那熟悉的农家土灶的饭香。一打听,这种纠结更让我对这农家饭庄的招牌大打折扣。原来,城里吃腻了大鱼大肉的有闲人和迅速暴富的土豪们慕名挤来,使得这里的生意十分火爆。饭庄哪能有这么多自产的纯天然无污染的农家时鲜蔬菜来自给?绝大部分食材都是从城里蔬菜市场拉来的。想来也是,时值四月,乡下时鲜嫩爽的蔬菜尚未成熟。

一直以来,我很羡慕一个由城里调到其家乡中学任职历练而自侃为“乡下人”的朋友。我去过他重新择基改建后的新宅。造几间红砖瓦房,栽几行翠柏青松,垒两爿鸡室猪舍。遇有闲暇,驾着坐骑,回到家中,享受着幽静田园带给心灵的那份宁静和惬意。更难得的是,他可以隔三岔五地在某个夕阳西下的黄昏,烫上壶陈年老酒,就着碟农家小菜,跟老父老母八卦着邻里趣事,乡下旧闻。

此时,我站在楼房的阳台,放眼远眺,街道渐静,行人渐稀。是的,该是这座小城万户千家生火做饭的时候了。可是随着物质文明脚步的健进,我看不见农家屋顶一根根直戳蓝天的烟囱,听不到灶膛里柴禾燃烧时毕毕剥剥的声响,闻不到大底锅蒸出的锅巴的焦香。

那扑面袭来的,不是一缕缕拥抱蓝天的炊烟,而是一股股透着腥辣腻味的油烟,刺眼呛鼻的热浪。

农家土灶,炊烟袅袅,饭菜飘香。那风干的记忆和窖藏的回味,如今已然成为一个褪去红颜后步态老迈的村姑,一个挥袖惜别永无归期的漂泊游子。

乡村农家

文/胡书睿

乡村农家,大小总有一个院子,他们在院子里肯定会种一棵笔直粗壮的大树,它或是橡树、或是榆树、或是枣树。如果是枣树,那么秋收时你会看到这样的情景;一家老小,拿着长棍,那棍常是粗大的竹子制成的,热热闹闹地用它打枣,南方的人们把这一天称作打枣节,那时的场面,绝不亚于我们的春节。

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子,绿的叶,青的杆。为农家增添了一片翠绿的浓荫。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散散步,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竹笋争先恐后地从地里探出头来。

鸡,是农民的好伙伴,每家每户,都会养个几十只。有慈爱的母鸡、活泼好动的小鸡,还有威武的大公鸡。母鸡身边总有一群小鸡包围,它带这小鸡们穿梭于林间,寻找虫子或小米。大公鸡可不一样。它威严地在院子里大摇大摆地走来走去,那气势简直像是阅兵点将的统帅。头顶赤红的头冠,不禁让人纳闷:它怎么没成人?

房屋附近或许会有一条小河。河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河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河底游动的小鱼;河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碧绿的宝石。河上难免会有一群鸭鹅在水中嬉戏。他们总是成群结队,时不时把头伸进水中捕鱼,使平静的河水泛起微波。炎炎夏日,乡下孩子会光着身子下水游泳,惊起大片水鸟。可鸭鹅却若无其事地照旧觅食,没有半点惊慌与叫喊。

河水两岸,会有一片富饶的农田,勤劳的农民在里面种些庄稼:有小麦、玉米、高粱……春种时那绿绿一片,如同翡翠一般,秋收时那金黄一片,犹如金黄色的海洋。辛勤的人们在这时总会露出满足的微笑。俗话说得好:自给自足,丰衣足食!

傍晚,一家老小坐在大树下,归巢的鸟儿在他们头上歌唱,傍晚的斜晖映照大地,此时鸟归巢,鸡回窝。大地一片安静,只有豪壮的农民畅谈古今的声音,慢慢地,夜悄悄地来了,可黑暗也奈农民那股激情无济于事,只有那浓浓的困意才使劳累一天的农民回到床上。翌日清晨,启明星渐渐升起,鸡叫了头遍、二遍、三遍,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在屋檐上,远方一轮旭日东升,这表示,新的一天来临了!辛勤的农民们又挥起了锄头。

乡下农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冬日腌菜香

文/关山狼刘杰

到了天寒地冻的日子,各种腌菜的香味就游走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里。

现在的农村,虽然一年四季都能够吃上新鲜蔬菜了,但是每年的秋末冬初,大娘大嫂们总是要腌制一些冬菜,一是吃起来方便,二是多年吃惯了的味道,一下子断了难受的要紧,尤其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虽然牙齿不大好使了,哪怕就是在嘴里咀嚼咀嚼,也算尝了味道。

早些年的农家,谁家能少了几口大缸呢?安口窑烧制的粗瓷头号大缸,虽然笨重了点,但结实耐用,我家的那两口大缸,差不多用了四十多年。一大缸酸菜就是一家人多半年的吃食。现在大多都是小家庭,不需要那么笨重的大缸了,各种腌制的冬菜就在玻璃坛、青花瓷坛,最不济也是小号的细瓷醋缸子里漫溢着诱人的香味。

最先腌制的是酸菜,几乎每个家庭都要腌制一小缸酸菜。白露过后,选取自家种的或者到集市上买来绿叶白菜,在开水锅里略微一焯,去掉菜腥味,然后在凉水里漂洗,一朵一朵码整齐,用洁净的塑料纸苫上,上面压一块石头,等到水分差不多滤尽了,再一朵一朵码进缸里,最后倒进盐和花椒水,压上一块适中的石头,捂严缸口,一周之后就可以开缸食用了。农家腌制的酸菜,色泽黄亮,口感脆爽,是冬季面食里必不可少的和饭菜。如果你能碰巧在农家吃一顿酸菜饸饹面,就算你有福口了,饸饹面的劲道和酸菜的脆爽很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味道,令人向往。就是最简单的揪面片,如果和了酸菜,味道就截然不同了。由于酸菜不仅脆嫩爽口,还具有开胃健脾之效,就是在城里,也有不少的家庭都有自己的酸菜缸呢。

腌好了酸菜,就要腌制咸菜了。农家的咸菜主要以绿甘蓝菜为主,把甘蓝菜切成条状或者片状,拌以食盐,然后装缸,压上石头,捂好缸盖,大概半个月之后就可以食用了。腌制好的咸菜,脆嫩清爽,是农家佐饭的主菜,尤其是寒冷的冬日早晨,一碗滚烫的玉米馓饭,佐上泼了胡麻油的咸菜,一气子咥上一两碗,浑身热气腾腾,那个舒坦啊,简直妙不可言。有些巧于搭配的主妇,在甘蓝菜里和上胡萝卜丝和芹菜丝,形成了很好的色彩效果,一盘咸菜上桌,未吃之前就已经令人爽心悦目,食欲大开。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人口的流动,外来的一些腌制冬菜的方法也传入了西北的小县城,更加丰富了腌制冬菜的种类,现在人们的餐桌上除了传统的酸菜、咸菜之外、还有酸辣萝卜、酸甜萝卜、酸辣白菜、以及各种泡菜,极大地丰富了百姓人家的餐桌,使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有滋有味。

文/兵辉

缸,农家的盛装器具之一,家境殷实与贫穷的见证者。在农家的小院屋舍,缸的家族从大到小,一系列的形制,分别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缸是泥土的涅槃。在古老的制陶村里,经过选料、制胎、上釉、烧制等工艺,缸才修得真身。与瓷器相比,缸粗糙、朴拙、灰暗,貌不惊人,可是它沉稳,肚量大,能包容。这样的乡野气质,是与村庄相匹配的,也是百姓所推崇喜爱的。

缸的出发地和归宿都是乡村。卖缸的,以板车拉着大大小小的套缸,中间用秆草隔着,由一头毛驴牵引,“叮当叮当”,活跃在乡间小道。一停下来,立即有乡人围拢,对缸进行品评鉴别。他们富有经验,一是看,看形状是否规整,釉质是否匀实;二是摸,感知是否光滑细腻;三就是以指节叩击倾听,以此判断它的成色。

缸被请进家门。矮墩墩的,放牛屋旁盛水,饮牛或者拌料喂猪;大号的搁在杂屋里,装小麦、玉米等粮食;细矮一点的腌菜,做酸菜用;小号的,放豆子。缸有高有矮,威武凛然,一字排开,好像在站岗,为农家保驾护航。

在灶间,留一个饮用水缸。这缸神了,祖母曾告诉我,它可卜算天气:若是缸的外表潮湿,水淋淋的不会干燥,便可预知天气要变,一场雨雪在即。我特意观察过,是比较准的。现在想来,那是空中潮湿之气在缸体上的吸附现象,是科学的、可信的。

缸,给乡人的是安全感。它告诉人们,要学会未雨绸缪、储蓄未来。缸壁,我是用手摸过的,它厚实致密,能阻断潮湿,杜绝鼠患虫啮,让粮食保持良好的品质。在欠收季,缸无精打采地空着,发酵人的忧愁与隐痛;在丰收的时候,每口缸都满满的,甚至要溢出来。这时,祖父就唠叨着,该添几口新缸了。

腌菜是农家的最爱。每家的厨屋,都有一口不大不小的腌菜缸,在四季里散发着熟悉的卤水味道。什么芥菜疙瘩、红白萝卜、苋菜梗,都可以用盐渍在里面。腌菜会认人的手,也认不同的缸。有人精心侍弄的菜,会烂掉;有人用手随便丢进去的菜,却保存完好。可见,腌菜要熟悉菜的品质,也要懂得缸的脾性,不断尝试和调整,才能做一手好的腌菜。

缸,陪伴着乡人一起度过漫长的岁月。在寂然无息的冬季,乡村不寂寞,挨挨挤挤的缸,装着粒粒饱满的粮,在瓦屋里安身立命,它是乡村岁月最好的陪伴。偎着火炉,锅内的粥“咕咕嘟嘟”冒着气泡,炊烟升腾。这时,像祖父一样的农人们,内心是闲适安逸的。

缸内还藏着祖母的秘密,总会在不经意间给我惊喜。譬如,我生日的时候,祖母会揭开一口盛装小麦的缸,伸手探入,掏出一枚硕大的鸭蛋,煮给我吃。有时候,我咳得厉害,祖母仍然会去某个缸里,掏出一块冰糖,给我冲水喝。

缸,亦是乡村生活的风向标。我的一个姑姑相亲,我曾跟随着到过那家。尽管那个男人五官周正并不令人讨厌,我祖父等长辈还是大为反对。返回后,祖父敲着烟锅子,颇为不屑地说:“一个家里,没有几口缸,朝不保夕,哪是过日子的料?!”眉眼里,我觉察到他的鄙夷。

缸属于乡下,算来,它同即将消失的一些农具一样,已经属于旧物了,我也很久没见过了。现在的故乡,缸仍然还在,同斑驳的老屋为伴,它蓄满岁月的过往,成为游子思想里的风景。

暮春踏青看炊烟

文/幽栖老歌

三年里,一直有上单位后面的南山一游的向往,可是一直没有机会。造化在昨,饭后与单位同事放弃了转广场的积习,而提议上南面的山上走走的建议被响应。于是两人徒步循单位墙后的农家院落门前信步踏上了上山的路。

暮春时节,踏着饭后昏黄的闲暇,信步爬上了从没去过的南面山顶,山路很陡,但并不险要。一路上满山的杏花随风飘落,撒在脚下积成厚厚的犹如棉絮似的柔软,仿佛走在地毯上一样。曲曲折折的羊肠小道,是一种久违了亲切。十几年的爬山涉水经历,对于山路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习惯和亲近。从单位出发,沿着山下农家小院的门前,寻路走去,心情自在轻松,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悠闲之中有股清闲徜徉。

站在半山腰和山顶,回首身后的小城,楼房林立于河谷,景色秀丽别致,三年里从没有过这样欣赏小城的心情。原来小城竟然如此多娇。

站在山顶,微风拂面,静山深处的脚步,却惊起了几只野鸡飞鸟,哗哗一溜烟消失在山谷对面,山下炊烟袅袅,山间田地里有捡拾野菜的农妇身影。放眼北望,汭河上橡胶坝堵成的河水在太阳余辉的衬射下熠熠泛光,山坳里的龙泉寺一窝青翠绿绿的。身后退耕还林的田间柳树绿条低垂,随风摆动着懒腰,犹如午睡初醒的少妇满眼惺忪。地边更上的侧柏郁郁葱葱,脚下小草吐绿,雨后不久的山路上没有尘土飞扬的呛人。只觉得空气缕缕亲新而沁脾入肺。脚不停歇,循人迹至,信步散走,边走边和随行游友闲聊,不觉就上山下山,回归原处。

一路归来,前后不到四十分钟时间,但要比在广场走动的效果好许多。浑身已微微发热,可人并没喘气,仿佛这样的饭后散步恰到好处。

农家悠闲的信步松散已经不属于我们。熟悉的农家烧炕的柴草味道的亲切勾起对于逝去岁月的向往和流连。世事难全,小时候是不得不走羊肠小道,现在却成一种奢望的享受。当我们穷的叮当响的时候,就没赶上如今的“联村联户”的帮扶好事。一直知道自己睡觉自己翻身乃天经地义的应该。思考往往破坏宁静,单位要联村联户的事需要职工捐钱给购买化肥,可是原本就给员工办不了什么好事的我对于募捐一直心存愧疚。然而昨晚帮扶果园建设的乡领导夜半电话让我久久难以入睡,他问上次跟县上领导到乡上果园开会帮扶的事情如何?某单位已经给一万了,某单位也给五千了,而我们给多少我也不知道。因为我也是等米下锅呢。可是还不能拒绝,也不能不热情。只能是说好话思考等待的应付。

向往村庄暮后的柴草烟味,身背背篓装满喂牛的青草,踏桌暮色,赶着群羊,哼着小曲进村,鸡鸣狗吠,猪哼鸟叫的情景过去艰难,而如今还有人帮扶。索取的应该,又有谁管我们发不出工资的艰辛呢?人愈发的向往村庄的暮后炊烟的日子来了。

高速路上的农家小院

文/王蒙

听别人说,现在最流行的一种疾病叫做孤独,就像是一个水池里只有一条鱼,周围除了水别无他物,明明是被这个世界紧紧围绕着,却依旧抹不去内心的荒芜。

于是我们常常想家。

家,是每个人的情感归宿,是南飞雁来年的檐下巢穴,是落叶等待一秋的芳香泥土,无论忧伤快乐,无论失意得意,它总会与我们分担分享,让你我带着无穷力量去奔赴各自的梦想……有人说世界上有多少栋房子就有多少个家,然而房子只是家的载体,没有亲人与温情的房子就仅仅是一座空洞冰冷的建筑物;那么有亲密血缘关系的人组成的群体就叫做家?在我们没有走出社会的时候,或许是这样的,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求学在外、工作在外,有同学、同事、朋友,家的概念又发生了变化——家是天涯海角、兄弟手足,家是陌生相识、彼此关助。

英国剧作家菲利普有这样一句名言:“勇敢的人随遇而安,所到之处都是故乡”。在绵延无尽的大山里,在蜿蜒曲折的长路上,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勇敢”地在漫川关管理所组成了一个没有血缘却温馨快乐的家,每个人都努力为这个家添砖添瓦,使孤独远离、幸福留心。

多彩果蔬园 为家添“色”

三毛在她的《梦田》里告诉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亩田来播种梦想。于是,我们把梦播种在路上,播种在三尺岗亭。走进漫川关管理所天竺山收费站,这里也分布着几块播种田,种的是收费站二十多人的“蔬菜梦”。这是职工们利用闲暇时间自己开垦的果蔬园,地处大山,土地资源紧张,整个站区面积并不大,但职工们还是把有限的土地充分利用起来,黄瓜、豆角、辣椒、生菜、大葱、油麦菜、西红柿等各种时令蔬菜在阳光的滋润下精神抖擞,欢快地伸展着枝叶。

黄瓜架上,绿叶黄花,一根根顶花带刺的嫩瓜,有的卷曲,有的伸直,可爱至极;西红柿挂满枝头,青的像苹果,红的像灯笼,成熟后更是水灵灵、娇滴滴;六月,辣椒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用它似火的热情点燃了整个夏天……

若不是有了这个小小的果蔬园,大概很多人都不知道草莓是怎样生长的。最初草莓只有一棵,是职工从家里移植过来的,如今已经繁衍成了一个大家庭,颇具规模。到草莓成熟时,职工们最大的乐趣就是下班后去园子里转一转,看看已经“盯”了好几天的小草莓红了没有,这一转心情也好了许多,工作上的不快一扫而光。

所有的蔬菜经历买种、播种、浇水、施肥、搭架,都是职工们亲力亲为,定期浇水,定期施肥,用的都是有机肥料,少了市面上果蔬用的催熟剂、肥大剂,菜园实现了真正的自然成长,无公害、无污染。当这些果蔬变成美味端上餐桌的时候,职工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真是别有一番滋味,不自觉地多吃了几口。

既在过程中体验劳动果实的来之不易,又在劳动中释放了工作的压力;既节约了食堂成本,又吃上了放心蔬菜。小小果蔬园,种下了全体员工对生活的热爱,翠绿的蔬菜为职工们的生活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使整个大家庭活力倍增。

生态养殖园 为家添“味”

播种了“蔬菜梦”,还要再收获“养殖梦”。

漫川关管理所鹘岭隧道站,清一色的男职工,你能想到他们会做饭菜、会养鸡鸭么?是的,就是这样一群可爱的人,在大山之中建起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养殖园”。

“鸡鸭成群晚不收”是辛弃疾诗里描绘的山民生活景象,淳朴自然,隧道站虽不能与之媲美,但也颇有韵味。为了不破坏站区环境卫生,职工们先细心地扎起了两个篱笆,然后将鸡仔、鸭仔分别放养进去,小东西们被买回来时候很难辨别是雌是雄,但时日一长,它们都有了变化,雄鸡长出鸡冠,公鸭脖子出现了一圈绿毛,有了这些小东西,食堂剩下的饭菜都就有了着落,把菜皮剁碎和着剩饭和米糠作为鸡食、鸭食,再也不担心会把粮食浪费掉了。

一群大男人为这些小东西也是操碎了心,根据不同的毛色给每只鸡鸭起了名字;小鸡小鸭拉肚子他们也会担心不已,重点照顾……终于,在一个阳光正好的清晨,他们的付出有了回报——一颗鸡蛋安静地躺在篱笆里,后来第二颗、第三颗也陆续出现,这让职工们欣喜不已。鸡蛋、鸭蛋被蒸、煮、煎、炒,做成不同的口味,但从口腔经过食管再到胃里的过程,都透着一股家的香味。

欢乐生活园 为家添“情”

现代城市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父母两人都忙于工作,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短,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与关爱,是任何人不能替代的。深山不比城市,交通不便加上路费昂贵,漫川关管理所的职工们常常很久才能回一次家,这使得他们心中充满了矛盾与不安。

但管理所日渐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人性化的制度让工作与生活不再冲突。

干净整洁的客房为职工与孩子相处提供了便利,在制度的允许下,越来越多的职工愿意将孩子带到单位,以解相思之苦。职工当班期间,并不担心孩子没人照顾--休息的同事争着抢着带孩子,常常会看到几个大人带着三五个孩童在院内嬉戏玩耍,或是牵着他们在山路中追蜂赶蝶。孩子们的到来让站区俨然成了一个儿童乐园,给职工枯燥的工作增加了轻松的气氛,这让职工们感觉自己年轻了不少,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与父母在一起的更多乐趣,更加了解父母工作的不易。

而温情时时都在。同事大婚,众人加班加点赶在她婚前绣出一副代表祝福的十字绣;同事孩子参加六一表演,大家出谋划策为孩子准备出彩的服装,就好像那是自己的小宝贝。喜事共分享,困难齐帮助,有情有义,有我有你,爱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孩子与孩子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蔓延,终有一天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特色采摘园 为家添“趣”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曾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多不胜数的馈赠——我们从大自然中获得所有的食物和资源。商洛地处秦岭深处,被外界誉为“南北植物荟萃,南北生物物种库”,在此扎根工作,大山就像我们的宝库,无论春夏秋冬,它都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和收获。

春夏时节,槐花飘香,职工们经不住诱惑分分山上采摘,采回的槐花或做成槐花饼或做成槐花麦饭,别提有多香了;倏尔又传来了金银花的香气,在这个“天然药库”里,山民们把采摘来的金银花当作药材出售以补家用,职工们平时只喝金银花茶却并不知它的生长环境,带着几分好奇也上山寻采,也是第一次知道它还有一个美丽的名字——鸳鸯藤。听山民们讲述金银花的制作方法,也忍不住有模有样地学习起来。秋冬之际,核桃、板栗、柿子大面积成熟,职工们在闲暇时间学着山民背上竹篓去打核桃、捡板栗,除了这些,职工们还能在山里采到桑葚、木耳、猕猴桃、五味子等果实药材,给繁忙的工作平添了一份趣味。

职工们享受田园风光,体验采摘乐趣,释放工作压力,互相增进感情,家的味道在漫川关管理所蔓延,就像是一座美丽淳朴农家小院,少了城市的喧嚣,多了一份家的静谧,职工们在家的氛围中慢慢找到了归属感、责任感、幸福感,所以,孤独与我们无缘,爱和欢乐才是这个家最终的归宿。

农家喜宴

文/李明富

稻子收割入仓,麦子播种下田,村庄便如秋水一般宁静了。静水中泛起涟漪的,便是那隔三差五的喜宴了。

李家嫁女儿,张家娶媳妇,王家老人过大寿,赵家热锅进宅,乡村的喜事好似压在箱底的棉袄,不约而同地被翻了出来,披挂上阵。秋冬闲时,爆竹、焰火和礼炮犹如迎风盛开的腊梅,将接二连三的一场场筵席渲染得喜气洋洋,将乡村的大地和天空铺张得五彩缤纷。

结婚要暖房,过寿要暖寿,进宅要热锅,喜宴在正日的前一天就拉开了帷幕。暖房、暖寿、热锅,类似于重要会议前的预备会,大型文艺演出前的暖场,正式比赛前的热身赛,真是既温暖又热闹!

偌大的院子,里里外外喧腾着一股热浪。红色拱门被鼓风机吹得圆鼓鼓的,高高地树在大门口。喜棚内,张灯结彩,熠熠生辉。十几张圆桌有规律地摆成两三排,一律铺了洁白的桌布,摆了圆圆的转盘,每张桌子周边挤挤挨挨地放了一圈凳子,犹如花瓣守护着花蕊。十碗八碟布好阵势,白酒、饮料摆放整齐。堂屋中,或是红烛高蹈,或是寿桃层叠,或是檀香缭绕,欢庆的音乐高分贝地响着,热闹喜悦的气息顶风十里也能感受到。

主家自然不必亲自张罗,只管吩咐,帮忙打杂的分工负责,各执其事。有的负责摆放餐巾纸、酒杯和碗筷,发放香烟、喜糖或者寿果,忙得热火朝天,仿佛旋转的陀螺。专门择菜的,围坐在一起,手指灵动间,一篮篮葱蒜韭菜拣得清清白白,一枚枚鹌鹑蛋松花蛋剥得清清亮亮,一条条长鱼鳗鱼洗得清清爽爽。小媳妇们驾轻就熟,边干活边聊天,叽叽喳喳的,仿佛树上的鸟窝里提前飞来了喜鹊。

厨房外面,四五个煤炭炉一溜儿排开,颇有一种行军打仗的意味。煨的煨,煮的煮,烧的烧,蒸的蒸,香气四溢,热气腾腾,驱散了秋冬的寒意。

焦点人物是厨子,方圆几里有口皆碑的师傅,左手握锅柄,右手掂大勺,热油锅、放主材、添调料、加老汤,拿出了看家本领,潇洒自如,在跳跃的火焰映衬下,洁净的围裙更显飘逸了。

暖融融的太阳照在大院内,小孩子屁颠屁颠地跑来跑去,相互追逐,大人们眉开眼笑,红朴朴的脸庞映衬了大红的“喜”字或者“寿”字。客人陆陆续续来了,主人热情地递上一支香烟,敬上一杯茶。人越来越多,熟悉的则相互寒暄,熟稔的则相互逗趣,欢声笑语响成一片。这样的热闹让主家忙得不亦乐乎,忙得春光灿烂,沉浸在幸福与喜悦之中。

喜宴开始了,端盘子传菜的女子在席间穿梭不已。先冷菜,后热品,大荤小素,大多是本土的。一道道特色菜上了桌,没有刻花打扮,味道是绝对的好。大家斟满酒杯,或饮料,或白酒,也有喝啤酒的,都边喝边吃菜,举杯频频,笑语盈盈。

酒过三巡,主人走到席间挨桌给亲朋好友敬酒,一脸的喜气,接受宾客真诚的祝福。说笑逗乐之间,大家推杯换盏,开怀畅饮,喝得酣畅淋漓,满面红光,一次又一次地把喜宴推向高潮。主家也喜不自禁,很享受这种其乐融融的时光,生活的辛酸在相互嬉闹相互守望的和谐气氛中得到消解。

一道道美味佳肴接踵而至,盘子、碟子一个摞一个,桌面实在摆不下了,传菜的女子就带走一些吃得差不多的盘子,让那边帮忙洗碗碟的人去洗涮,准备下一场的宴席。

席散时,吉庆的炮仗冲天而飞,璀璨的烟花腾空而起,一时间绚烂而喧腾,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空气中弥漫了温馨祥和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