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六年级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垃圾六年级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垃圾六年级日记 篇1
一夜之间,我们小区来了一个大变样,所有单元楼下面放着的垃圾桶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分岔路口一排分类垃圾桶。原来是南京市倡导了垃圾分类。
起初,我和妈妈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垃圾分类,这样让妈妈更辛苦了。早上,妈妈一边把垃圾袋中的垃圾进行分类,一边抱怨道:“唉,现在楼下的垃圾桶都没了,扔一次垃圾就要跑好远,太不方便了!”虽然已经倡导了垃圾分类,可是随处可见的垃圾桶减少了,有些人就开始乱丢垃圾,不按照要求分类。这样一来,小区的环境越来越脏,到处都有垃圾,到处都臭气熏天。
一天傍晚,我和往常一样背着书包回家,看见单元楼下以前放垃圾桶的地方依然有垃圾,垃圾多得堆成了一座小山。在小山旁边,一位环卫工人正在辛勤地打扫着,还要把垃圾袋解开,把里面的垃圾按照要求分类。看到了这一幕,我心中充满了自责,这些垃圾中,不也有我丢过的垃圾吗?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把楼下的事情告诉了爸爸妈妈,爸妈突然沉默了,过了好久,爸爸说道:“我们真不应该只为了自己的方便而给别人造成麻烦……”妈妈也说道:“对啊,既然南京倡导了垃圾分类,我们就应该做好它,不能嫌垃圾分类麻烦。”
从那以后,我们一家人开始认真学习“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妈妈更是买回来不同分类颜色的垃圾袋,我们积极响应着垃圾分类的号召。渐渐地,人们做到了垃圾分类,不再乱扔垃圾,小区的环境也逐渐优美起来。
行动起来吧!让我们积极地进行垃圾分类,为美好的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垃圾六年级日记 篇2
由于现在有许多人乱抛垃圾,以致环境那么糟糕,有垃圾箱不扔到那儿,还把它们扔在地上,公共椅子上…….所以对环境的威胁是非常大的。如果有了多功能垃圾箱,那就好办了。
多功能垃圾箱有一米多高,圆柱体的,和平时在街边见到的垃圾箱差不多一样大小。只是后面多了几个长五厘米,宽五厘米,高一厘米的长方体盒子,是用来装香味料的,和用来发音的。多功能垃圾箱使用钢做的,十分坚固,不怕人为的破坏。
说明它是多功能垃圾箱,他除了装了垃圾外,还有许多功能!首先它背后的几个小盒子会各发出杜丹香,玫瑰香,茉莉香和薄荷香等多种香味,让人们不因从前垃圾箱的垃圾的恶臭而软离塔它。接着它还当每一个人将垃圾扔到垃圾箱后,垃圾箱上的摄像头就会拍那个人的照片传输到微型电脑里进行分这个人的性别和年龄,发出一句温柔的话:“小朋友,谢谢你。”等,让人听了,知道把垃圾扔到垃圾箱是一种美德。
这个垃圾箱最大的功能就是它可以根据那件垃圾的性质将它分类,箱内分成四格,分别用来装塑料,金属和纸张,还有没有用的废垃圾。那么环卫工人的工作就会更加方便,自在了。当没一个箱满了以后,警报器就会发出“嘟嘟”的警报声。提醒环卫工人来清箱。
我相信我这个多功能垃圾箱并不是就完美的,相信会有更多人会为我没的世界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发明。
猜你喜欢1:我的老师六年级日记
我们的班主任蔡老师可是个名副其实的好老师。
五年级上册蔡老师来到了我们班,初见蔡老师,我被她那不怒自威的外表给吓住了,她的脸上一点笑意也没有,我想;又来了个不爱笑的厉害老师。
事实证明我想错了,蔡老师是一个风趣幽默的老师,她讲的课很生动有趣,常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让我们在快乐中收获知识。
蔡老师也是个严厉的老师。我们班是全校出了名的纪律涣散、不服管教,许多没有经验的老师,常常面对我们的调皮捣蛋不知所措,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猖狂。可是蔡老师身上仿佛有一种魔力,只要蔡老师往班里一站,全班立刻变得鸦雀无声。在蔡老师的管教下,我们班变得乖了很多。你能说蔡老师不是个管教有方的严厉老师吗?
蔡老师还是个对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好老师。有一次,一个同学问了一个很难的问题。蔡老师一时也没有准确的答案,她说;“我中午查一查,下午再告诉你们。”我想;蔡老师工作那么忙,中午就那么一会儿时间,她一定不会去查的。可是我又想错了,蔡老师下午就把答案告诉了我们。后来我知道,蔡老师因为这个问题,花了一中午的时间,问同事、查资料、翻阅书籍,终于解答出来了。你能说蔡老师不是个认真负责的好老师吗?
蔡老师经常和我们谈心,了解我们内心的想法。她就像一个知心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替我们排忧解难,给予我们安慰和鼓励。
蔡老师还像个妈妈,总是“孩子”、“乖乖"地称呼我们,关心和爱护我们,让我们快乐地成长。
这就是我的蔡老师,她幽默风趣、管教有方、认真负责、和蔼可亲,你能说她不是一个好老师吗?
猜你喜欢2:六年级家乡的风俗日记
“五月五,是端午……”这句民谣相信大家一定非常熟悉吧!端午节这天华夏很多地方会包粽子、赛龙舟、戴香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
我曾在书上看到过关于端午节由来的故事:有一位名叫屈原的楚国爱国诗人,由于国家破败,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自杀的那条江边上的村民就包了粽子,扔到江里,想让鱼儿不吃屈原的尸体……去年端午,我就在外婆家学会了包粽子。
刚到外婆家时,外婆正在包粽子。粽叶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盆里,糯米浸在一个装满水的小盆里。她要包的是小脚粽,顾名思义,小脚粽形状如三寸金莲,顶儿尖尖,脚跟儿圆圆。她先用手指将粽叶窝出一个凹槽来,裹成一个漏斗状,裹紧一点,把米倒进去,封顶,再取了另外一片粽叶对着雏形一裹,最后用绳子包扎。外婆娴熟的手法,行云流水一般,令我目瞪口呆。
看见外婆做出了一个粽子,我便也兴致勃勃地想要上前试一试,我学着外婆的样子,窝出一个槽,把糯米倒进去。就在这时,“哗啦”粽叶里的糯米全都撒了出来,下面的口子开了,糯米就顺着这个口子洒了下来。再看外婆,她已经又包好两个了。尽管心急但也不是办法,只得虚心请教。
外婆手把手地教我,并告诉我:“你捏的太松了,所以才会散。”听到外婆的指导,我不甘示弱,重拾信心,又试了一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没有再漏了,第二片粽叶也顺利地包了上去。一个小粽子就这么诞生在我的手里,尽管有点小,但它毕竟是粽子嘛。而最后扎线的任务就交给妈妈了。有了之前的经验,包的粽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外婆和妈妈看见了,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很快,晚饭时间快到了。外婆端着一大盆粽子,喜滋滋地进了厨房。过了一段时间,厨房里传来一阵“噗噜噜”的声音,我想掀开锅看看,却被外婆拦住了:“还没烧好呢,现在开了锅它烧出来就不好吃了。”我有点扫兴,只得脑补锅中的画面:包住粽子的那本来碧绿的粽叶,现在应该已经成墨绿色的了吧?包扎粽子的原本雪白的毛线,现在也应该变得松散了吧?被粽叶包裹着的糯米,应该变得又软又粘了吧?
“吃饭了,吃饭了。”又是爸爸来喊吃饭了,我飞也似地冲进厨房,锅边两个大盘子里已经装了冷在那的粽子。粽叶和毛线,都是如我所了料的那样。粽叶里包裹的糯米膨胀,变软变粘,甚至有一些糯米,已经从粽叶缝隙之间迫不及待地钻了出来。厨房里的外婆看到了我,朝我招招手,并把手上一个剥好的“小脚”插上筷子,递到了我手里。我拿起粽子一大口咬下去,一团被粽叶清香环绕着的糯米入到我口中,明明什么东西都没放,却无比的清香甜美。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这是苏轼的一句关于端午的诗句。端午节当中包粽子这个习俗,不就是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素质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