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描写新年的文章

2022/12/24好文章

描写新年的文章(精选18篇)

把每一天都过成新年

文/张宏宇

新年的清晨,打开窗户,清新的阳光,微冷的空气,一个干净的早晨,透明着生命中新的一天。新年就是这么好,细碎柔软的时光,零零碎碎撒落在日子里,岁月留下或遗忘的心情,在光阴深处散发着新的生机。

新年的来临,总是让人快乐的,可以忘掉忧伤与失落,委屈和痛苦。新年里更多的词汇是:愉悦和憧憬。新年这一天,和其它的日子一样,不会多一分钟也不会少一秒钟,会有风也会有雨。但新年这一天拥有着不一样的心情,心情是美好的,心里是暖暖的。在新年的钟声里,许的愿能不能实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都充满了希望,都有了幸福的表情。

新年来了,阳光雨水,空气和心情,都是新鲜的。在新年的时光里,揣着一颗清新的心,过着崭新的日子,虽然生活还是那样平凡,但有些东西永远不会老,比如爱与希望。 新年就是辞旧迎新,“年年岁岁春相似,岁岁年年景景不同。”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年是一种温暖,幸福顷刻间写在脸上,在新的生命年轮中,我们每个人都种着自己的梦想。

生活中,只要我们学会放下了一些东西,日子变得简洁单纯了。虽然每一天依然忙忙碌碌的,但只要把每一天过成新年,就可以活得出彩而不乏味。最重要的是,新年会让我们心底温暖,内心有爱。我们要把过去每一段走过的路,细细密密的将它们扎成岁月的花朵,在未来的日子里飘满花香。

新年,唤起新的起点,我们在成长中感受成熟和美好。把每一天都过成新年,新年每一天都是崭新的,翻过旧的一页,打开新的一面,带给我们一年无限的希冀。新年万象更新,新在美好的新生,新在希望的萌芽。只要我们从容的面对生活,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每一天都会怒放幸福、绽放芬芳。

新的一年开始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新的希望,新的动力。每一天都是新年,让我们健康愉快地过好每一天。新年的钟声敲响,新的脚步迈开,新的希望就在前边,愿我们把每一天都过成新年。

过时挂历

文/羽民

笔者一介书生,临近新年也期望着能有人赠送一两挂挂历以应景,有时也确有文朋诗友会想着我,及时相赠一二,让我新年的客厅不至于太过冷清寂寞,然而多数时候是难以如愿以偿,只能自掏腰包去小商品市场选购上一挂,让家里多少有点新年气象。

初时,我很老实地选择在年底前去购挂历的,一踏进挂历市场,会让五彩缤纷的挂历弄得个头晕目眩,尽管左挑右挑挑上比较适合自己口味的那种简洁文雅品位的一款,但仍对其不菲的价格望而却步,咬咬牙买上一挂,回去挂着,天天见着,因为是自己中意买的,就觉心安理得、也很当回事,有时妻子要在挂历上作什么标记,譬如每月水费、煤气费的读数之类,我就阻止不让写,为的保证挂历的清洁完整,用过的月份页面我也不让妻子撕掉,而是小心翼翼翻到后面,不然撕去的话,总觉得破坏完整、近乎糟蹋。就这样,一年下来,一册挂历仿佛如新。再回过头来仔细翻阅一下它的每页画面,除了欣赏艺术外,也咀嚼咀嚼流逝的岁月,回味这逝去的一年里哪些日子因甜蜜丰润而值得怀恋,哪些日子因失误痛苦而引为警戒。当然,用过的挂历终究都成废品,如果废物利用的话,且让孩子拿去做了新学年包书纸皮再说,后来,孩子包书都不用挂历纸了,学校规定须统一的塑料薄膜,(其实塑料薄膜包书哪及得上挂历纸,也抹杀了孩子们的包书趣味)过时的挂历再无用武之地啦,只能称废品卖掉拉倒。

后来有朋友提醒我说,年前买挂历是戆大,过了阳历新年去买才合算,才几天时间,至少相差一半价钱。我便试着去买了,果不其然,元月初五的挂历市场,挂历价格已经狂泻不止,往后的日子,价格几乎一天一跌。想想也是啊,过时的挂历谁稀罕?再说,由于挂历大泛滥,只要稍微有些路子的家庭,谁家没个几本赠送的挂历?便很少有像我一样自己掏钱去市场购买者啦。从此以后,我便年年都过了新年到挂历市场去买挂历了。

其实像我一样作派的也不乏其人,到了春节后,到挂历市场买过时挂历的人居然越来越多,挂历市场的生意出乎意料的红火,那些挂历摊点的老板无不笑逐颜开,他们说,即使大量打折出售过时挂历,也比以往公家滥印、公款消费时节生意好、收益大,真得感谢中央有了新规定,崇尚节俭、杜绝歪风,不得公家印制、公款买送挂历贺卡之类的新年用品。这样的规定大得人心,仅此一举,风气为之一清,我等普通百姓衷心拥护。

说起过时挂历,还令我想起一段有趣的往事,——十余年前我居住的一个小区有一位看守地下车库的安徽男孩,一到新年就向众多摩托车和自行车主讨要过时挂历——去年用过的真正的过时挂历。车主们当然乐意奉赠,但不知他派什么用场。没几天,谜底出来了,这小伙子将过时挂历中“大美人”的画片(尤其是“比基尼”美女画片)一一贴到了其栖息斗室的墙壁上,好美丽香艳哦。有些车主见之摇头,目为异类;我则说,这才正常得很呢,说明小伙子爱美、热爱生活,有活力,相信他工作会更有劲头、更加出色。如我所言,这位小伙子果然活力四射、服务到位,事事处处为车主着想,很受大家伙的欢迎呢。

等雪花迎新年

文/杨丽丽

岁月如流水,时光如白驹,当时间的日历一页页变薄,不知不觉又一年就要过去了。

回首旧时岁月,那些淡然如水的日子里,有欢喜也有忧愁。春暖冬寒,夏热秋霜,每个季节的风景都有它独特的魅力,时间把无数的过往变成了一帧帧照片,匆匆一年如白驹过隙,很多故事都成为了记忆里的片段。

旧的一年即将远去,新的生活即将开始。生活一如既往的存在着艰难和困苦,但是有时候,我们低一低头,弯一弯腰,那些困苦便如云烟随风而逝。在尘世,热爱生活的我们,看惯了悲欢离合,看惯了春花秋月,依然云淡风轻活成最诗意的山水画。

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无论岁月如何变迁,我们的脚步都不会停歇,前行是生活的方向,也是人生旅途上的动力。日历在前行中被一页页撕下,而那些岁月的足迹却在日月更替中愈加清晰,愈加明朗。

回首往事,是一种自我检验的境界,时光如梦,青春如歌,那些落花飞絮的往事优美了斑斓的似水流年。人世沉浮,静静的回想,那些走过的路有坎坷,有崎岖,有荆棘遍布,也有鸟语花香,但都成了人生路途上难以忘却的风景。

一路走来,心中的梦想像似沿途的风景,有春天的花开,有夏天的雷雨,有秋天的收获,还有冬天的浪漫。季节的转换带走了一个又一个景致,而那一串串笑声,一个个背影,一缕缕思念,却烙印进记忆的深处。灿烂的阳光,和煦的微风,飘拂的柳丝构成了最美的景致,在记忆深处飘扬……

四季轮回,季节更替,有结束才有开始,有梦想才有希望。每一种事物都有她的生命轨迹,在季节的变换中,别去追问一颗树木的年轮,也别去探寻一朵花儿的花语,那些走过的日子都像一缕清风,带走悲伤,留下快乐。

新年初雪

文/谷春生

去年冬天暖和得不像个冬天样,数九天下雨,实属罕见。虽然冬天也下过雪,但由于气温高,很快就消融了。时至今日,雪终于降下来了,这虽然对过元宵闹红火带来了很大的不利,但对净化空气污染,对人们身体健康,湿润土壤,护林防火等方面将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山白了,地白了,就连房顶上也白了,长在道路旁边的风景树,每个枝桠都张开着,正好给雪以寄托。公园里藤萝上一片片,一行行煞是一景而白的雪面,也有着自已的思维,随着风儿选择了自已的落脚地,化为滴水,化为小溪,就甘愿滋润大地,停留了自己模样,就展现美感给人间。不在乎留在世上时光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静听自然安排!

美哉!我要对那些暖在室内的人们说:只是一上午的光景,自然所给予的美景,不出来享受一番实在可惜了……

妈妈的新年糖

文/刘万军

有一种记忆,从小到大,一直甜在我的心里,那就是妈妈的新年糖。

从我记事起,每到新年这一天,妈妈都会给我们几个孩子发糖吃。妈妈说:吃了新年糖,平安又健康。那时,糖在我们孩子的眼里,就是个稀罕物。一颗糖,我们总是舍不得一次吃完。常常是剥了糖纸,放嘴里含一会儿,然后吐出来,用糖纸重新包好,放进口袋里。就这样剥了吃,吃了包,一颗糖,竟也能吃上一天。吃完糖,我们总舍不得把糖纸丢掉,而是小心地捋展,夹在书里,当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虽然那是一种很普通的水果糖,但也不是每年都能吃得上。有一年,家乡遭遇旱灾,在外工作的父亲迟迟没有寄钱回家。新年那天,妈妈没钱给我们买糖,愁得直叹气。突然,妈妈像想起了什么,径直走到后院的地窖旁,挪去窖盖,猫着身子钻了进去。不一会儿,浑身泥土的妈妈抱着几个甜萝卜爬出了窖口。妈妈把这几个甜萝卜用水煮熟,把熟透的甜萝卜捣碎成泥,搅在面里,给我们做甜饼吃。直到我们把甜饼吃光了,母亲才长长地松一口气,说:“这下好了,吃了甜饼,跟吃了糖是一样的,新的一年,就会平安顺利。”

记得有一次,我问妈妈:“为什么新年这天,一定要吃糖呢?”妈妈看着我,问道:“那你说说,糖是什么味道?”我脱口回答:“是甜的!”妈妈笑了:“是啊,糖是甜的。吃了新年糖,日子就会像糖一样甜……”

后来,生活条件一年比一年好,糖果不再是什么稀罕物。什么时候想吃,随时都可以买来吃,而且种类越来越多,包装也越来越精美。但新年这天,妈妈给我们吃糖的习惯,却丝毫都没有改变。这些年,妈妈不在我们身边,但每逢新年,妈妈总会特意打来电话,叮嘱我们千万别忘了吃新年糖。

又是新的一年到。吃着新年糖,我不由得想起小时候吃糖时的馋样。有时候,想着想着,忍不住就会笑出声来。我知道,小时候妈妈给我们的新年糖之所以那么好吃,不仅因为那时物质匮乏,更因为那小小的糖果里,融进了母亲深深的爱意和祝福。

一抹书香

文/赵自力

我家有个传统,新年的第一天,给孩子们的不是压岁钱,而是他们喜欢的书。

于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一大早,在孩子们的“新年好”的稚嫩声中,长辈们把提前准备好的各种书籍一一分发给孩子们。在书香浸润中,开启了新的一年幸福模式。用书香压岁,这是新年最好的打开方式。

我小时候爱看书,就是受到家庭的影响。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我,在书里能看到不同的世界。在我识字还不多时,父亲常常到镇上为我买小人书。我非常喜欢那栩栩如生的人物,特别是像哪吒闹海、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图画,我百看不厌。我和妹妹常常缠着父亲,要他念图画下面的文字给我们听。识得一些字后,父亲就买些通俗易懂的童话书给我们,再后来就是一些名著了。那时非常喜欢读书,也有小小的虚荣,因为太多人夸赞我是个爱读书的好孩子。书读得越多,越知道自己知识储备不够,越是想读更多的书。可是,那时父母靠种庄稼谋生,没别的收入,还要拉扯两个半大的孩子,没有多余的钱买更多的书了。即使这样,父亲总要给我们惊喜,就是把我们心仪已久的书当压岁钱。于是,正月初一一大早,我们睁开眼就爬下床,争相给父母拜年。父亲乐呵呵的,变魔术似的拿出早准备好的布袋,里面装有我和妹妹渴望的书籍。在短暂的欢呼雀跃声后,我们立刻安静下来,爬上床窝在被子里,如饥似渴地翻看着书籍,感觉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了。现在的我经常感慨,农民出生的父亲,却有着如此开阔的视野,总是把最好的新年礼物送给了我们,让我们受益一生。

有什么样的父母,便有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几岁开始,就对阅读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朋友们都说孩子是遗传我的。其实,我知道,一个家庭的读书氛围很重要,那才是对孩子最有影响力的。我们常常带着孩子去书店淘书,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读书是最温馨的画面。新年的第一天,我常常学着父亲的样子,给孩子送上我精心挑选的书籍。孩子常常一脸满足状,说收到了最好的新年礼物。

为新年添一抹书香,让年过得更有味道。

新年是一块站牌

文/韩国光

新年和雪花好像是邻居,雪花飞舞了,新年就到了。如今我已过了53个新年,回望人生走过的路,我有时觉得新年就像一块飘着雪花的站牌,这“站牌”之间离得很近,也离得很远。

小时候,我家住在电池厂附近。快过年时,我和小伙伴们常到西面的那道沟坎前捡垃圾,电池厂倒出的垃圾里有废弃的电池铜帽子、锌皮边角料,这些东西捡到后都很好卖钱。有时我们身上披着雪花仍站在那里,那么多的铜帽子一倒出来撒的满地都是,小伙伴们你争我抢,然后各自在手心掂掂有多少份量,或者大家将捡的东西凑在一起去卖钱,卖了钱就去买过年放的小炮。我们拿着大人给的烟头点燃小炮短短的焾子,“啪——”的一声,小炮的声响呼应着成串鞭炮噼噼啪啪的声音,顿时弥漫的火药味引领着新年不知啥时进了家门。

童年时,我们这些孩子学习上没有现在孩子这么大压力,过新年了,有的是时间和好心情。大年初一,我们挨个到贴着年画的邻居家拜年,邻居不管能否叫出我们名字,都会端起盛满糖果、花生、瓜子等年货的塑料盘子,成把地往我们口袋里装。

我家过年前,母亲常带我们弟兄三个去粮站排队买花生、年糕,花生每人供应一斤,我家连奶奶共五口人只能买五斤,年糕也不能随便买。买了花生、年糕,母亲喜滋滋地用竹篮子挎着回家,我和弟弟就在路上偷吃花生。母亲拎着篮子左右躲着我俩的小手。她回家就把篮子吊在房梁上,我们仍会想办法偷吃。到了大年三十,花生已被我们偷吃一斤多,大人也不生气,他们忙着炒起花生,“哗啦、哗啦”的声音和那股焦香味一直萦绕在我幸福的童年中。

如今,我从懵懂童年乘坐人生班车已进入准老年。岁月真是一位会开玩笑又会安慰人的家伙,不管你愿不愿意踏上人生班车,它都会载着你一路前行,以至于人生旅途中,自己都想不起来曾经细看过的风景,只有到了岁末劳累时蓦然一抬头才发现热闹的新年又到了,那显眼的站牌上恍若写着“2018”,而且这数字也是由易于消融的雪花组成的。于是,人们又过起了新年,短暂的相聚又为以后的人生增添了无穷后劲。

刻喜纸

文/刘庆宝

进了腊月,我就迫不及待地坐到桌前,操起刀刻喜纸,为扮靓新年而“努力工作”。

贴喜纸,是水乡人多年的年俗。每到新年,家家户户的门楣上、窗户上,都要贴上一排火红色的镂空画,在阳光的照射下,院内满眼一片红,年味儿一下子跃然而出。听老人说,过年贴喜纸是为了迎接门神;还有人说,贴喜纸为了避灾驱疫。我不知贴喜纸赋予新年什么意义,但刻喜纸是我儿时迎新年的“主打节目”。喜纸贴上门,过年的那份喜悦才会绽放。

喜纸是剪纸艺术的一种,水荡里的人称为刻喜纸。喜纸的形状是纵向较长的长方形,下部一般都是吉祥如意的字样和图案,精致的图案或是连环的或是交叉的。

我有个堂叔从他娘舅那儿获得雕刻的真传,一根废木棍在他手里,三笔两画地就能弄出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或花草鱼鸟肖像来,刻喜纸、扎纸房子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进入腊月农闲,他就放下锄头铁锹,操起刻刀,刻好一担喜纸,挑到集镇上去摆摊,赚个过年钱。他用的刻刀尖、细、圆、滑,应有尽有。打开刀包,哗啦啦的一大堆;还有那个刻盘,也很特别,长30公分,宽40公分,深2公分,把蜡烛烧化成油状,与过筛后的纯香灰搅拌,平铺在盘里,这样刻时不伤刀,空边光滑油润不毛糙。我儿时跟着他当下手,帮他递个刀,为他捧杯茶,他刻累了,就停下来给我吹他的“刻经”。我还果真从他那儿“偷”学了一点皮毛,10岁那年就自己动手刻喜纸了。我的刻刀是用半截钢锯条在水泥块上磨出来的,抓手的地方缠上布条,木盘用旧书本代替,虽是“小米加步枪”,但并没影响我动手为扮靓新年的那份快乐的心情。

我去商店买了两张大红纸,裁成24开,用夹子夹牢,不让它走形。第一页上蒙上版模子,版模子分中心、边框、穗儿,中心由文字和图案组成,有花儿环绕的 “喜”,也有两条鲤鱼抱着的“福”字等。第二页是白纸,衬托显眼,不至于看错眼、下错刀。

因心里惦记刻喜纸,放学铃一响,我就像脱缰的野马,一阵风似地跑回家,扒碗饭,就伏在桌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刺骨的寒风从门缝里钻进来,刺痛着我瘦弱的身子,全身像筛筛子似地颤抖着。母亲给我装了铜焐子,我双脚放在铜焐盖子上,一股暖气就从脚下传遍全身。有时到了半夜,母亲会起床炒碗热粥让我“烫烫”。喜纸两分钱一张,各家各户再困难都必须买。母亲很支持我,她说,“弄吧,学个哑巴还不要过河钱呢,人要是有个长处,不愁没饭吃。”我紧握刻刀,抿着嘴唇,“咯吱”一声,用力刻下去,一刀一刀,轻微的切割声就像美妙的音乐,我手中的刻刀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灵活地跳动起来……

刻喜纸挺有学问的。粗犷处大刀阔斧,细微处行云流水。刻时要垂直执刀,自上而下,用力稳重,这样刻出的喜纸,花纹线条粗细匀称,缝边光滑。每刻一刀,就用刀尖把纸屑挖出来,再用嘴吹开,不影响视线。因为一不小心簇断一根线条,那就功败垂成了,就让人惋惜。堂叔有空也过来指导我,有时还动手作示范。每年完工,我都得把“作业”捧给堂叔批改修订,他先客气地赞许几句,再动手切光毛边,修正线条。经他这么锦上添花,刻喜纸就大功告成了。

乡邻们都要到除夕的下午才贴喜纸,而我猴急猴急的,一大早就拿面粉打好浆糊,搬条高腿凳子,早早把喜纸贴起来。红彤彤的喜纸在风中翩翩吟唱,引来了乡亲们的围观。他们一边端详,一边发出“啧啧”的赞许声。那时,我脸上洋溢着喜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似乎看到喜纸影映着的来年的美好生活。

站在新年门口

文/邓荣河

站在新年的门口,或年长或年轻或年少的你我,悄然间都会体味到一种从身到心的新;站在新年的门口,无需刻意迎接些什么,那些携带着新年气息的景致,总会如约而至。

首先映入眼帘的,当然是那只最漂亮最婉转的飞鸟。三百六十五个日子,三百六十五只形态各异的小鸟。很多鸟儿没有半点的耐性,啁啾着,在或翠绿或光秃的枝头蹦跳。跳累了,唱倦了,便箭一般冲向记忆的山林,性急的你我,还没有来得及细看它们的身影,一只只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唯有一只鸟儿与众不同,不急不躁,静静地,伫立在最高的枝梢。那只鸟儿叫元旦,拥有动听无比的歌喉,身披异彩纷呈的羽毛。

站在新年的门口,再木讷的,也会感受到一种普天同庆的热闹。在南国,冷风儿吹着响亮的口哨,和正在逼近地平线的春天赛跑;在北方,瑟瑟的杨柳儿轻轻仰着期盼——脚下或粗壮或纤细的根须,已经悄悄扎根新的自豪;在西域高原,喜马拉雅擎起海拔最高的快乐;在东海之滨,万顷碧波期待着新年第一缕阳光的照耀。

新年,是个坎儿,是个从记忆走向遗忘,又从遗忘走向新生的坎儿。站在新年的门口,每个人都会在心底滋生出各种各样的期盼。淡淡的云在头顶盘旋,那分明是些岁月无语的心音,那分明是些你我无需说出口的语言。是荣,是辱,是悲,是欢,该蒸发的早已蒸发,该沉淀的早已沉淀。一切的一切,都让你我借助流云的秀手,悄悄播洒于每一个逐渐远去的细微瞬间……

新年新气象,新年新打算。假如你是一位诗人,那就把阳光和瑞雪,晶莹成七彩的火球;把歌声和欢笑,融化成汗水的奋斗。假如你是一位饮者,那就斟一壶烈性的美酒,新的豪情,新的祝愿,一仰脖,一口气把它喝干!假如你是一位歌手,那就选一曲最强悍的节奏,火热的激情让严冬也会颤抖!假如你是一位画师,那就爬上最高的山头,整个世界都会匍匐于你的胸口……

小镇的年

文/刘先卫

农村的年要等到大年三十才肯姗姗登门,但小镇的年似乎有些迫不及待。

年还在路上,街上的超市、商店已里里外外装扮一新,一些广告单塞到赶集的行人手里,有的雇人挨家挨户送上门来,都是些印着猴年的大红彩印纸,写上诸如新年吉祥、恭喜发财的祝福贺辞,散发着淡淡的油墨清香和丝丝的年味。小到柴米油盐大到家用电器无所不包,丰厚的打折商品物美价廉,诱惑着居民鼓鼓的钱袋子。

过了小年,街上似乎一夜间突然冒出来很多年轻人。学校放假的学子、回家过年的老乡,他(她)们穿戴一新打扮时尚,携手逛街出入成双成对,成了小镇新年一道靓丽的风景。茶楼酒肆里更是座无虚席,要么是那些荣归故里的老友相聚,但更多的是阳光帅气的年轻后生,欢聚的愉悦感人的笑脸,使古老、沉闷的小镇有了些许青春的魅力和活泼朝气。

这时,商场里大多年货爆满,超市人多拥挤,农信银行、邮政银行的取款机前排起了长队,街道上挤得水泄不通。市场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只见人来人往,摩肩接踵,这样盛大的场景,在我们湘南小镇泉湖,只有过年和农历二月八民俗庙会上才能够见到。

322国道上和新农贸市场里,时不时看见公安民警和政府干部在疏导交通、维持秩序,为节日保驾护航,确保全镇人民平平安安过春节,让百姓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心海阵阵激荡起春天般的温暖。大红灯笼高高挂,张灯结彩贺新年。一串串火红的红灯笼、中国结、对联、福字……过年的装饰品和红灯笼将小镇照耀得光彩艳丽,使小镇凭添了祥和、欢乐气氛。

年迈的父母亲住在偏僻的乡下老家,打电话过来要我们回老家过年,老人年事已高盼子女回家团聚成了最大的心愿。直到大年二十八晚上,我们夫妇俩还拿不定主意,因为我们的小小复印店就在镇政府与派出所旁边,店子代收着电信缴费,机关单位还没有放假,也就是说还有一些复印生意。虽然复印几角块把钱的生意发不了大财,但为了老乡群众办事方便,最迟也要等到大年夜关门歇业。何况儿子正在念大学,经济上有一些压力,我们没有其他收入来源,靠勤劳的双手多挣一分是一分。

快过大年了,受不了老婆的唠叨,匆匆忙忙上街去理个发。平时5元钱剪一脑头发现在要10元还得排队,过年谁都没有时间和心思去讨价计较,理完头脸上乐呵呵的步子轻快快的。辞旧迎新贺新年,烦恼忧愁也随风而逝,仿佛一下子年轻了10岁。平时口笨舌拙的我,新年来到,自己自信起来话语也多了起来,遇到老乡熟人迎上去握个手,互祝一番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祝福之类的吉利话。

走在大街小巷上,腊肉的熏香、米酒的甜香、油炸豆腐的醇香充溢鼻孔,人们在努力寻找年味的记忆,你瞧:小镇的年伴随着人们匆忙的脚步如约而至,刻印在屋檐下的红灯笼上、跳跃在孩童的欢呼声中、荡漾在老人们的笑容里。新年到来,披上了节日盛装的小镇,显得既干净又清爽。

羊年欢腾辞旧去,金猴开岁迎新春。新春佳节的大年初一,我们踩着鞭炮的碎红,离开小镇去老家拜年,今天与大年街上的拥堵相比,小镇似乎显得有些异样的安静、平和,拜年的车辆三三两两驶上了山道,农舍院内笑语不断祝福不断,和着“噼噼啪啪”的爆竹声,喜鹊也叫得格外清脆、欢畅。

尽管人们觉着年味过的越来越淡,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但小镇的年与其他地方不同,也是极为隆重和富有地方风俗特色的。除了在腊月忙年货春节拜年走四方外,小镇的居民好客,有“拜年不歇客”要拜到二月八的传统和习俗。

衡阳自古有民谚云:“拜年不歇客,拜年拜到泉湖二月八”。农历二月初八,是民间传说中寿佛老爷(又称无量寿佛)的生日,庙会上举行农事体验、风味小吃、筑庙唱戏等原生态的非遗展演和文娱活动,在春天的潮汛中以隆重的祭祀礼仪和聚会方式开启春耕生产,那才是小镇真正的过“大年”……

敲响希望的钟

文/钱续坤

电视上的倒计时正在有节奏地读秒,窗外的鞭炮声开始清脆脆地炸响,新年的钟声承载着节令的使命,召唤着吉祥的未来,满怀希望且热情洋溢地准时敲响了。已过不惑之年的我,依然像孩子那样欣喜万分地推开窗户,眺望绚丽的焰火,将深邃的夜空装扮得五彩缤纷;聆听洪亮的钟声,将新年的祝福高喊得声振寰宇。

孩提时代,除夕之夜最为温馨的事情就是全家围坐一团,其情融融地交流,其乐陶陶地守岁。等待既是一种煎熬,也是一种幸福:煎熬的是,企盼那神圣而雄劲的钟声赶快响起;幸福的是,马上可以穿到垂涎已久的新衣了,同时还能够吃到可口的零食。这时的钟声似乎是最现实也是最物质的,吃饱穿暖与快乐无忧,就是最大的希望。

岁月悠悠,钟声袅袅。不知不觉地,我们走出了无忧无虑的懵懂童年,踏入了激情四射的青春岁月。这是充满幻想与憧憬的年龄,也是敢于挑战与实践的时光,每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我都会在心中默默地许下心愿,或者虔诚地进行祈祷。因为我知道,此时的钟声对于成功者来说,是深思熟虑的筹谋,是更上高楼的号角;对于失败者而言,是催人奋起的鞭策,是觅错改过的警铃;对于勤奋者来说,是丰收喜悦的赐予,是令人炫目的硕果;对于懒惰者而言,是覆水难收的震撼,是时光站台的昭示。

其实对新年最急切最盼望的,还是那些儿女不在身边的父母。家中的日历翻了又翻,墙上的时钟数了又数,粗糙的手指掐了又掐,焦渴的两眼望了又望,但是他们坚信千里之外的儿女们都会在新年的钟声敲响之前,像候鸟那样往家的方向飞,飞回他们的身边,送上幸福的笑脸。衣锦还乡的也好,囊中羞涩的也罢,父母根本不计较这些,在他们的心中,正如歌曲《常回家看看》中所唱的那样:“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呀,一辈子总操心,只奔个平平安安……”

不是一个小站,不是一年,而极有可能就是一生。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当新年的钟声遁去的刹那,给人以启迪一生的在于今。的确,我们不经常拥有新年,却时时拥有今天——在今天,我们要时刻敲响那希望的钟,向着更加令人向往更加绚丽多彩的美好未来,进发!

又是一年

文/翟冬梅

冬至10天阳历年。小时候母亲在冬至前后经常唠叨这句话。那时,只知是快到元旦了,却不太相信母亲所说的每一年冬至距离元旦只有10天左右的时间。后来专门留意观察并查阅了资料,果然是。每年的冬至都是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很神奇。

冬至后10天左右就是新年的开始。小时候,冬至过后一个美好的新年向往就悄悄地在心中产生了。

逐渐长大后,慢慢减弱了对新年的向往,才知过去的时光已如流水般一去不复返了。

生命于不觉中已进入中年。每每到年末,除了稍有对元旦假期的期待外,更多的是剩下些紧巴巴和心慌慌了。时光太过匆匆,总是来不及对新的一年有什么展望和非分之想,日子日复一日地重复,平凡、单调。不免在一日日多生的华发里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

在新年到来前的冬季时常雾霾重重,阴冷、抑郁、烦闷,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多么盼望一场东北风刮过,风来霾散。而在过去,自己是最不喜欢冬天刮大风的。北风呼啸、寒风凛冽,想想就冷得刺骨。此刻,刮大风却是对付雾霾的有力武器。

多日的雾霾被一场狂风吹散后,太阳犹如蓝天中的一把火,把心里照得暖暖的、亮亮的。有阳光就能驱散阴霾,冬日的暖阳真好,冬日的大风真好!

人的愿望是会改变的,随年龄、随时间、随心境、随现实状况。一个人年岁渐长后,能握在手里的东西越来越少,想拥有的只不过是一些最简单、最原始的东西罢了,这些东西往往又是以前不太看重的。比如蓝天,比如健康,比如时间,比如在冬季的雾霾天里刮起的东北风。

人生如行路,一程又一程,一年又一年,一生一世而已。凡尘俗世里活不出真实的性情,一天天过去,一天天老去,如此而已。细想想谁人不是如此呢?

新的一年即将来临,尽力做些喜欢的事情,爱些该爱的人。人间有爱,或许就是对人生最有力的一个注脚!

新年头脑香

文/范利娟

农历新年的第一顿饭,家乡人称之为“头脑”。小时候,我总弄不明白它为何叫这个奇怪的名字,后来,我在民国《洛宁县志》里看到这样的记载:元旦……以豆粉煮汁使凝,切作小方块和肉羹烹之,名曰头脑,意言第一餐也。

“头脑”的主料是切成方块的凉粉,有豆粉、红薯粉、玉米粉、橡子粉之分。制作凉粉的过程说起来极其简单,无非是把粉倒进烧开的水里搅拌,让它凝结成形。可实际操作起来,粉和水的比例很难把握,还要勤搅多拌,否则做出来的凉粉会有干疙瘩,或者糊锅。配菜可随意搭配,干菜、鲜菜不拘。搁几十年前,人们都穷,不外是搭配些豆腐、青菜、蒜苗、腐竹之类,即便有少量的肉,也是肥肥的大肉片子,女人孩子都不爱吃。后来,“头脑”的材料逐渐高大上了,香肠、牛肉、大虾,随手都放进去了,作为主材的凉粉,倒成了配料。

做“头脑”很省时省事,把高汤烧开,各种食材一起下锅,等汤再滚起来,放入盐和调料,就可以关火了。但它的主厨不一般。早年间家乡的风俗,大年初一早上的这顿“头脑”,必须得由当家的男人掌勺。明面的原因,是主妇们辛苦做饭一年了,得让她们好好歇歇。细究起来,我猜还是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在作祟。新年的第一顿饭,关乎一家人未来一年的生活大计,岂可等闲视之?而根据农耕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但凡重要的场合,是必得要男人出头露面的,连平民百姓的一餐早饭也概莫能外。

“头脑”做成,不能自己一家人关上门来吃,得用它来孝敬长辈。也不单是自家的爷爷奶奶,同宗同族的长辈都要送到,请他们品尝自己家的幸福味道,也请他们收下晚辈的敬意和祝福。

大年初一早上,整洁的街道上,匆匆走着一拨拨端着“头脑”的孩子们。他们在一扇扇贴着红春联的大门里穿梭,把美味和爹娘的敬意传达到宗族里每一位老人的手上和心里。收到“头脑”的老人,也把自家的“头脑”回赠一碗,还忙不迭往孩子的口袋里塞瓜子和糖果。

家家的厨房里,锅还是那口锅,“头脑”已不单单是自家的“头脑”。重新加热,盛上,吃进嘴里的,是百家饭的味道,是千百年生生不息的宗族情。

除旧即布新

文/刘诚龙

新车一买就是旧车,新屋一住就是旧屋,新朋一交就是旧友。也不全是喜新厌旧喔。比如轿车不想旧,文物喜欢旧,朋友喜欢旧。很多新,想迎来;很多旧,想扫除。

过新年,人道是除旧布新。过去我之所喜,是布新;今年我之所望,是除旧。小时候,每到新年,母亲总是要给子女买一件新衣服,新衣往身上一套,人好像便是新的,其实是旧的,不还是那个小家伙么?名字是旧的,脸蛋是旧的,那一副皮囊依然是旧的。然则,每到新年,便要被理发师傅按住头,剪去三千烦恼丝;便要被老娘除夕捉将盆里去,这回断送旧头皮。

过新年,有很多仪式感,曾经最为忽视的、难入文章的,便是搞大扫除。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话是说得好,活是不曾做。屋早是旧屋,不曾天天扫;朱柏庐《治家格言》云: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这个多是钟鸣鼎食人家的卫生日课,未必是劳动人民的家常。老爹老娘,黎明即起,拽欛扶犁去了,哪有时间搞卫生?我等是闲人,黎明即起,也被竹扫把抽起,去打猪草,去牧水牛,也不会来洒扫庭除。

旧时的农家,洒扫庭除,其实不是日课,而是年课。想起了母亲,每到年尾,特别是腊月二十八到年三十,丢下所有活计,干着一件事情:扎起竹扫把,编织鸡毛掸,还把破得不能再破的烂衣裳做成抹布,带领一家老少,像出集体工,来一个新年大清扫。大姐扫东屋,小妹擦西窗,老弟被父亲顶着,去揭天花板上的蜘蛛网;耍无赖的我,也担起水桶,舀尽山泉水,来洗桌上尘。

过去这一年,于己有己恨,于家有家愁,于世界也有世界之窝心。这一年里,过得顺畅、舒心的人,一定是有的,然则,也有很多朋友过得并不如意,扳着指头数,活了这么多年,都不曾经历过这样的年份,于是心里积累了不少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如淤泥,如灰土,如尘垢,糊结心头,牛年来到之际,我们也该来一次大扫除。

每个人活在世上,会伤害人,也会被人伤害。多情总被无情恼,真情总被假情伤。我曾经相信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其实那也是一厢情愿,很多人与事,不是你想真诚便一定可以赢得真诚以待的。很多人,我想继续交际,很多情,我想继续交往,却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那么,这些人与情,是挽留还是扫除?

曾有太多的欲望,想要职位更高一点,想要收入更多一点,想要友情更厚一点,想要名字更响一点,可是想要的越多,人活得就越苦。正如诗中所说:“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良田置的多广阔,出门又嫌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恐无官职被人欺;七品县官还嫌小,又想朝中挂紫衣。”年底,要了了陈年旧账,年底更当了了心情旧账:有一些人,不必是你生命中的人;有一些事,不必当为生命中的事;有一些欲望,不必成为生命中的负担。

如今,过新年的大扫除,或已非重要仪式。城里人,谁家不每天打扫卫生呢?我堂客别无事,基本上每天都是要拖地板的,玻璃窗不曾天天擦,天花板不曾日日扫,也不是太脏。然则,到了年底,她还是要请人搞一次卫生。卫生不再是新年大事,心里却当成大事。旧年过去,新年过来,岁月太匆匆,落满了风尘,诸位啊,大搞家庭卫生后,可否静下心来,搞一次心情与精神的卫生?删掉些欲望吧,我们太累了,我们可以好好地审视自己,打扫打扫心灵,清理清理情绪。内心干净与清爽,可以让旧的自己,活成新的自己。

“茅舍春回事事欢,屋尘收拾号除残。太平甲子非容易,新历颁来仔细看。”新年春回事事欢,心尘收拾号除残。人生活着非容易,如何活来仔细看。这个春节,我要在老家,让牛牵着我,我牵着牛,跟牛玩。

守岁

文/于春

中国过年的时候,很多地方都有独特的习俗。在我的老家,大年三十夜不能睡觉,必须守岁,等待着新年到来的那一刻。

据古老传说,守岁是为了抵抗“年”的侵犯,“年”是一种凶兽,天下万物皆是它的口粮,它喜欢每天换一种口味。人们经过无数次血的教训,终于掌握“年”的习性,它喜欢在一年之中最后一天到村子里吃人。这一夜,人们必须时刻警惕,以躲避“年”的伤害。虽然现在没有年兽了,但是守岁成为一种习俗传承了下来。

小时候,我最期盼新年快点到来,可以得到压岁钱,可以捡鞭炮。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父母就会给我压岁钱,对于小孩子来说,压岁钱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我可以买小皮球、玩具枪。同时震耳欲聋的鞭炮就会准时响起,噼里啪啦……这是各家迎接新年的序章——开门炮。千家万户的鞭炮在同一刻鸣放,这是一曲欢乐的乐章,让我特别地高兴,在鞭炮声中又跳又叫,用独特的舞蹈的迎接新年的到来,然后飞快地跑过去捡鞭炮。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们村才刚通电,电压很不稳定,时暗时明,让电视机成了摆设。没有电视机,当然不能看春晚守岁。长夜漫漫,父母会轮流给我讲故事。但是故事总会听腻,我不停地打着哈欠,眼睛不听使唤地要闭上。

这时候,父亲就会说: “不能睡,等下还有好戏看。马上可以看到老鼠嫁女。老鼠们穿着红色喜庆的衣裳,老鼠新郎骑在癞蛤蟆身上,四只老鼠抬着坐在老鼠新娘的花轿,一路吹吹打打,像缩小了的人类世界,特别有意思。”

于是,我又睁开了眼睛,死死盯着房间的各个角落,寻找老鼠结亲的身影。但是我总是没有坚持到最后,不知不觉睡了过去,当然也就没有看到老鼠结亲的身影,就怪父母不叫我。他们信誓旦旦保证下次一定叫我。可是每年我都会提前睡着了,没有见到神奇的老鼠嫁女,真是一件遗憾的事情。长大后,我才明白老鼠嫁女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老鼠是四害,人们希望它们在旧年把女儿嫁出去,新的一年里就会少一只老鼠吃家里的粮食。

随着时光变幻,我渐渐长大,不再期待压岁钱、捡鞭炮、老鼠嫁女,但是还会继续守岁,仿佛过年不守岁就少了一点过年的味道。

让母亲过一个“闲”年

文/朱超群

新年,对于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是惬意,是舒适,还有自由。不用上班了,可以睡懒觉了,可以呼朋唤友喝酒吃饭,可以随心所欲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可我知道,新年对于母亲而言,意味着忙碌,即使母亲不承认,即使母亲说过,再忙她也愿意。

说起来,新年里母亲很大程度上的忙碌是因为我们。早年,住的地方离母亲家近,公司一放年假,我们就举家搬回了母亲家。母亲欣喜地欢迎着我们的到来,然后开始给我们安排丰富的一日三餐,不厌其烦。我们也习惯母亲的安排,从来不曾想过,母亲会不会累,我们只是抽空串门、聊天,甚至不惜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忙碌的母亲,独自出门玩耍。

后来我搬了新家。去年除夕,母亲早早地安排我们吃了团圆饭,因为我们要回新家去守岁,考虑到路程变远,母亲便早早地催我们回去。车子开了半小时,我突然想起,我的手机好像落母亲家沙发上了。怎么办?老公说,才半小时路程,要不我们转回去拿吧。

车子已经开了半小时,转回到母亲家又花半小时,我从车上下去然后上楼,摁门铃。门开了,母亲举着湿漉漉的手惊奇地看着我,我也惊奇。母亲惊奇的是我已经走了怎么又转回来了?我惊奇的是,已经一个多小时,母亲居然还在忙于整理,洗刷清扫。那个瞬间,我的心里突然泛过一阵酸涩。因为想起一直以来,我们从来是吃完饭直接就走,从来没有想过也没在意过那满桌的狼藉带给母亲的忙碌,要不是这次突然转回来,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想到。

回去的路上,想到了很多往事,想起新年里,母亲的忙碌何止这些。记忆里,有很多次,我和老公约了朋友在母亲家吃饭。假期里,朋友们难得遇到,难免推杯换盏,母亲总是灶上灶下,忙碌不休。而我们吃完饭,一般还要转战别的场地,给母亲留下的从来都是一片狼藉和几个小时的忙碌。更别提新年的几天里母亲还要时不时招待各路亲戚,新年于母亲而言,真的只是更亲密地与锅碗瓢盆为伍,所谓休息,所谓惬意,从来与她无关。

也是从那一次,我开始心生愧意。想着无论如何,以后的每一年,再不要母亲如此忙碌。再和朋友聚会,尽量安排到饭店;有亲朋好友来拜年,我再不做“甩手掌柜”,我要给母亲好好地打下手,也适时地秀一下自己的厨艺;再隔三差五在母亲家“蹭饭”,也一定亲自动手,并做好善后工作,绝不留下母亲一人清理“战场”;如果自己有什么别的安排,也一定及时告知母亲,以避免让母亲牵挂。就是从这个新年开始,我要让母亲过一个“闲”年,一个真正融合喜庆和团圆的幸福之年,我更要让母亲知道,我爱她,从这一年,到每一年。

致新年的第一朵雪花

文/江南一叶

2011年元旦午上时分,当你冒着凛冽的寒风轻轻地、轻轻地从几千米的高空款款飘来的时候,注定你就会引人注目,不同凡响。是你的慷慨爽约成就了许多人“瑞雪兆丰年”的梦想。于是人们便有了新年第一次的欢呼雀跃和心情爽亮。他们把对你发自内心的欢迎融汇到了新年到来的欢呼声中,写进了互相问候和祝福的手机短信里,注入了广场上、公园里游人们快乐惬意的脸上。

在我们这个城市,已经很少看到一场十分像样的雪了。那种曾经给我们童年带来过无限欢乐的厚厚积雪只能成了朋友偶尔交谈时的回忆,那种飘飘洒洒、纷纷扬扬下雪的场景只能留在了我们可能出现的梦境里。盼望下雪甚至下大雪似乎成了我们所有人的愿望 。所以你的如约而至不知激起了多少人的憧憬和热情。这里可能有矫情的成分,也不乏有人附庸风雅,但有一点共识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你的端庄美丽和洁白无瑕。在这个纷乱和浮躁的社会里,即便是看你一眼,就可能使心态沉静,心灵净化。

在我家院子的一棵树上,我拾起一片树叶,凝视你附着在它身上的倩影,你是那样地完美,还有点娇羞。我只是伸手一触,你便不见了,化作水珠融进了叶面。我对我伸手的举动有些后悔,真的不该去打扰你,让你永驻枝头,扮靓更多人的心情,该有多好!

我仔细端详了你的身姿,你是一个十分规整的六角型的水晶体。其实,你哪里是雪花,你分明是希望和幸福的化身!人们把理想和宿愿寄托在对你的期盼中,更寄托在你到来之后的365个日夜里。于是你便有了生命和灵性。虽然你的归宿最终会化为乌有,但你生存的过程是闪光的,是灿烂的。有了这个过程,你便有了终身炫耀的资本,这就是你生命的意义。

从元旦出发

文/赵月娥

明天就是元旦了,新年之首,万物之初。饱含着新生的力量,四季的风采,收藏了春耕秋收的喜悦,珍存着人世间最真的情感。它就像是一本无字的书,雕刻在岁月的老墙上,让你用心去品读;它如一幅五彩的画卷,让你赏心悦目,让你真切地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它又好似一条人生弯曲的道路,让你勇敢地用脚步去丈量。

怀揣着对新年的憧憬与美好,我们用最饱满的热情,迎接新年的第一缕阳光,而新年亦正笑盈盈地敞开怀抱,等着我们去紧紧拥抱。向新年献礼,表达了世人对新生活的渴望,人们用唱歌、跳舞、吟诗、作画等不同形式展现出对新年的热爱。更有各大商场、超市在元旦期间,全场降价销售,以商品最优惠的价格给新年增添活跃的气氛,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元旦,又称阳历年、小年,虽不及春节那么庄严、忙碌、热闹红火,但它具有非凡的意义。它会告诉你,过往的一切不必追,未来的一切等着我们去开拓,它让我们学会放下,懂得感恩,无论曾经多么辉煌、多么落寞,都无须恋恋不舍、纠缠不休,我们只需好好享受新的人生,打点新的行囊,整理好心情,准备新的行程。

年幼之时,我并不知道元旦这个词,只记得大人们常说冬至10天阳历年,由于对春节的渴望,阳历年就成了我过春节的眺望台。阳历年,更换了我的心情,每一天都在企盼,每一个日子都快乐而有意义,掰着指头,数着日子,等着鞭炮声声的春节。轻盈的雪花飘落,大红的灯笼高高挂起,屋门两旁贴着红红的对联,空气中飘散着大枣馒头的甜香,我们穿上新衣、捡拾花炮、吃包着钱的饺子、给长辈拜年挣压岁钱。看穿着彩色古装的秧歌队从身旁扭过,看踩高跷的男男女女一步一顿,用别样的风韵演绎古老的故事。和母亲一起去看一场老戏,和妹妹一起去拉着平车沿街叫卖的货郎那里扯上二尺红头绳,系于发梢,这香味浓烈的年,这蕴含着古老气息的年,就这样笑着向我们走来了,我们沉醉于它的美好中,久久不愿意醒来。

古往今来,新年都是这样令人振奋,阳历年过后春节即将来临,人们的心情变得愉悦而紧张,每天脚步匆匆,身影忙碌。超市、集市上的年货愈来愈齐全,孩子们备战考试,外出打工的年轻父母准备返家。女人们打扫庭院、屋舍,清洗被褥,男人们想多挣几个钱为女人和孩子添件新衣,老人梳理好心情等着归来的儿女。买几束鲜花,贴上几张年画,挂一幅亲手绣的花开富贵的十字绣匾,春节就这样在人们的前拥后簇中拉开帷幕,推向高潮,生命也变得精彩而美丽。

生活可以选择,不可以放弃;过去的可以回忆,不可以重复;未来可以展望,不可以虚度。既然岁月给予我们丰厚的馈赠,我们就要好好地把握,过好每一天,过好每一季,过好每一年。那么,我们就从元旦出发,静赏春花秋月,播撒希望的种子,收获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