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好文章 > 正文

散文阅读

2022/12/24好文章

散文阅读(精选20篇)

阅读春天

文/于金玲

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便爱上了这个春天。三月里油菜花,灿烂而金黄,为春天镀上了无限的光芒。爱上春天,爱上春天里五彩缤纷的日子,被春风拾起的鸟语,拥抱着春天的每一个日子。蒲公英的心事,也在春天里放飞。

一丝丝的春雨,拨动着春天优美的旋律。多么像从古诗词里走来的美女,千丝万缕的思绪里,有说不尽的乡愁。用尾巴剪春风的燕子,正在老巢上衔着新泥。江河奔跑着清新的韵律,九曲回肠的曲调里,歌唱着对春天的赞美与温润的情谊。

乡间的春意,已经醉上了柳梢。不要惊动春天,不要惊动如月色一样的心。醉人的春光里,花开的香四处奔跑。一片片返青的麦苗,正在春天里窃窃私语。爱上这个春天,不需要任何的理由。小草们竖起的旗帜里,我看到了一个盛大的春天已经悄悄的来临了。一朵朵的桃花,探过岁月的枝头,仔细的打量着春天。桃花肆无忌惮地盛开着,开放着春天里,唱一曲春天的歌谣吧!与春天紧紧的站在一起。从岁月深处走来的春风,四处张望着,将温柔的情感,洒遍春天里的每一个角落。

有谁能阻止一颗种子的理想,只要是春天来了,他们便迅速的将自己的思念膨胀。没有了羁绊,没有了束缚。悄悄的与土地说着自己的情话。

春天里,我一次次的闻到油菜花的芬芳。它们紧紧的簇拥在一起,盛开在春天里,黄黄的满是三月的表白。灿烂的金黄色,令春天眼花缭乱。一片麦苗,用返青的绿意轻轻的将三月覆盖。春天深处最美丽的风景,是画家随手一泼的墨。

所有的日子都在春天里发芽,生枝展叶,并在春天里一节节的升高。在春天里,我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比喻无限好的春日。在诗人的眼里,春天是连成一阙春日暖暖的诗。在画家的笔下,春天是一幅绝美的风景画。在风起的时候,仔细的阅读春天,阅读春风,阅读春天的泥土,阅读春天……

阅读一座山

文/董保纲

这些年,我的足迹多次踏入太行山区。行走在山水之间,便会想起清代张潮的名句“文章是案头的山水,山水是地上的文章”。阅读太行,心中常常豁然开朗。山,青崖如黛,赤壁若霞;水,凝碧清澈,潺潺缓缓。这分明是一幅幅水墨风景,这分明是一行行的灵动文字。它绘制的是一幅意蕴深厚的国画,它书写的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

一座山就是一部书。2012年初春,当我再次走进天梯山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我打开得太晚了。此前,倒是有过两次游览天梯山的经历。遗憾的是,每次都是匆匆一瞥,相当于只是浏览了一下书本的封面。

坦白地说,天梯山这部书的封面不够艳丽。论高度,它只有海拔500多米,比不上天河山、紫金山、云梦山的巍峨;论秀美,它的外表缺乏高大厚密的植被,比不上其它山的青翠。但是,就是这样的一本书,如果你真正的走进去,读进去,才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山,千姿百态。有雄壮的风采,也有朴素的品格。山豪迈,山也俊秀。奇险是山,逶迤是山,平坦是山,突兀是山,温柔是山,呼啸是山。山,时而鬼斧神工,时而又平淡无奇。山的性格是刚强的,不惧怕任何压力;山的性格也是包容的,以浑厚坦荡容纳万世汇聚百川。走进天梯山,你才会了解它独特的个性。

天梯山的迷人之处在于山洞。地下的洞,地上的洞,让你感受自然的神秘与历史的悠远。泛舟溶洞,你肯定会屏息凝神,一步三叹,因为你走进的是沉睡了亿万年的神秘空间——千奇百怪的岩石,给你多少想象的空间,也给你多少无言的感慨。徜徉在远古洞群,洞连洞、洞套洞,曲折回环,幽深莫测;洞中遍布石花石瀑石钟乳,肖人肖兽,千奇百怪,目不暇接。有的如密林竹笋,有的如倒挂金钟,有的如徐徐瀑布,有的如颗颗菠萝……洞内的石壁上,如粒粒珍珠镶嵌,含露欲滴。

天梯山是沉默的。慧心者多口吃,说得不多的人,他的内心往往丰富多彩,他的思想往往充满了智慧。山不论大小,都自有其世界,这世界往往因为山的沉默而不为人所知。简单的人只会一个劲地赞叹山的高大、山的宏伟,却很少去想山是凭着什么才高大、才宏伟。山经久不变地横亘在天地之间,不言不语,却总能让人不自觉产生一种敬畏和仰慕。这便是天梯山外表的沉默和内心的丰富融合的结果。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天梯山上,三皇姑的传说和当年牛皋在此地抗金的故事一直被当地人津津乐道。山壁上,依稀斑驳的石刻,镌刻下一段历史。触摸石壁,其实是在触摸一段历史。山虽无言,然非无声。那潺潺的溪流,是它默默的诉说;那汩汩而涌的泉水,是它靓丽的歌喉;那怒吼的山风,是它激情澎湃的演说;那大大小小的石头,都是一行行文字,是它对流逝岁月之记录。

天梯山不高,从山下到山上,据说有二百多级台阶,这些台阶直立、陡峭,你用脚步丈量着台阶,其实也是在丈量自己的耐力和毅力。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在一步一步的攀登之中,你会有不同的发现,攀登一步,就距离山顶近了一步,回头看看,就有几分轻松与欣慰。渐渐地,你眼中的景色就有了变化。在山下看,在山腰看,在山顶上看,一样的景色,看出了不一样的风景。景色没有变,变了的是你的视角和心情。天梯山就是这样,没有过多的拐弯抹角,更多的是直上直下。但是,付出汗水与努力之后,你才会领略到奇美的景致。

阅读天梯山,阅读这一部称不上巨大、厚重的书卷,依然能够感悟着天地之间的真理,静下心来聆听天籁之音,让灵魂受到山间风雨的洗礼,让纯净的山间云雾将心中的杂念淡化掉,让我们的视野胸怀俱澄澈。

其实,天梯山也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名着、一幅龙飞凤舞的佳作。天工造就的天梯山,是自然赐予我们的神奇的礼物。好书,不仅要浏览、粗读,还要精读,细品。读山,要行走、登攀、近瞅、远眺、思考、联想。读山,是乐,是趣,更是境界。

山脉是地球灵敏的神经,也是造物主最为杰出的雕塑之一。山是一位不受时空限制的旁观者和见证者、亲历者。不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不管昼夜更替,春夏秋冬,从不张扬。山最知道有容乃大的道理,它不推让每一粒细沙,不拒绝每一片落叶。人们常说大海胸怀广阔,可大海潮起浪涌,变化无常。而山以包容天地的胸怀,向万物施以无限温暖,所以高大宽厚,“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是至理也。

读山久了,你就会懂得: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山。或壁立千仞,或舒缓平和。山就在那里,不是让你去征服,你也永远无法征服任何一座山,那山仅仅是给予我们一次次攀登、阅读的机会。每次攀登、阅读,都是一个自我与另一个自我的对话。但就在攀登、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能够渐渐懂得,什么是沧海桑田,什么是放下与自在……

因此,当你厌倦了阅读城市钢筋水泥的时候,不妨走出这座城市,去阅读一座山。

那些宁静的芬芳

文/路来森

喜欢读书,喜欢读书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

拿到一本新书,并不急着翻阅,总是先放到鼻端嗅一嗅,淡淡的墨香,游丝一般沁入肺腑,千回百转,滋润极了,熨帖极了,感觉那是世界上最有味道的清芬。心,被撩拨着,跃跃欲读的急切,也是读书人的一种快乐。

但还是不能急,先端详一下书籍的装潢吧,一边端详,一边用手轻轻地抚摸着。拆下腰封,腰封是一本书的广告,太夸张了不好,言过其实,不讨人喜欢;还是简单点,一语中的,如“煮豆撒微盐”,轻轻一“点”,虽是简单,却滋味存焉。再看封面,或淡雅、或华丽,都好。华丽的色彩,异彩纷呈,犹如面对热气腾腾的火锅,滋味醇厚,诱发着餐食的欲望。但我,还是更喜欢“淡雅”,淡雅的封面,给人一种明净、单纯的感觉,犹如“白水煮豆腐”,清则清矣,却保持了它的本色,留人一份自然,一份清素,一份明快。

若然,书是一本旧书,书上或许还包裹着一袭硬实的“书衣”,牛皮纸的,时间将其皴染成一种沧桑古旧的色彩;那色彩里,透着时间的光影,很是醇厚,耐得住你的一番咀嚼,你能在咀嚼中,体味其中深醇的滋味。或许书衣上还有前人的题跋,字体,或娟秀、或飘逸、或凝重……那人的性情,便在字体里书写着;题跋也有味,那里面留下的是前人的手泽;呈现的是前人的思想、情趣和爱好;这一切都会让你生发足够的联想,而对于一位读书人来说,联想亦生香。

打开扉页,一枚藏书票,豁然映目,真是一份意外的惊喜。

小小的藏书票,方方正正,粘贴在一本书的扉页上;图案,或木刻、或水彩、或素描、或漫画……大多淡雅宁静。似乎,很少有藏书票,华彩丽章,因为一枚藏书票,即如一本书的“印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这本书的风格特色。但说到底,藏书票凸显的终究还是一份“书人情趣”,一脉书香风流。

该是阅读的时候了。

一页一页,轻轻地翻着,不敢重了,怕惊醒了书中的生命。指尖触摸到纸页上,滑滑的,润润的。纸的墨香,透过指尖,在身体内布散、流淌,渐渐地变成一种书香的温度,温暖着人的身体。人的整个身心,感受得到的,全是书的芬芳。室内宁静而优雅,一个人静静地读着,你就会觉得,连空气里都流淌着书籍的芬芳。

一本书,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可以写景,可以叙事,可以议论,最重要的是,书中有人,有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本书,总会有一些东西,触发你、挑逗你思想或情感的味蕾,让你品味和享受到阅读的美感。

优美的景物描写,能让你浮想联翩,在丰富的联想中,你能嗅到花开的芳香,你能闻到一块草地的清新,你能品到果实的甜美,你甚至能听到一缕风吹过的味道,那都是大自然的清芬;书中的每一个人物,可能身份不同,性情不一,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身上,总会存在着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因之,从一定程度上讲,对一本书的阅读,同时也在享受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精辟的议论,充满了睿智和聪慧,那些语言洋溢着哲理的芬芳,耽思其中,亦是韵味无穷。

读得累了,信手从庭院中摘一片树叶,作为书签,插于书中;于是那本书,就留下了一个季节的芬芳。

合上那本书的同时,你的手泽也留在了书中;于是一本读过的书,也就留下了你生命的芬芳。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阅读一本书,即如欣赏一朵花的盛放,在宁静的氛围中,芬芳迷人,无处不在。

但前提是,你是一位真正的读书人,书必得是一本有意义的好书;在阅读中,实现心与心的交流,发生思想的碰撞。

阅读让我自信

文/孟宇涵

我是一条不折不扣的“小书虫”,平时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有时甚至一看就是一整个下午。如今,我已经看了整整两柜子的书了。我经常能用书中的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到家,发现奶奶正在对着桃子发牢骚。我急忙跑上前去,拉着奶奶的手问:“奶奶,怎么了呀,怎么了呀?”“哎,这桃皮很让人气愤!你看看,我都洗了好几遍了,可这皮上的细毛却始终除不掉。”“奶奶,要不然让我试试吧?”我用恳求的目光望着奶奶说。而奶奶却用瞧不起的眼神看着我说:“连我都没能把桃子上的细毛除干净,就凭你?”“对,就凭我,如果您不让我试一试,您又怎么知道我不行呢?”我一本正经地说。“那,那……那好吧!”奶奶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我。我赶忙跑进厨房,从里面拿出了一包食盐,将它倒入冷开水中,再把桃子放进盐水中,接着用手在桃子上轻轻一枺,只见桃子上的细毛一下子就没了踪影。奶奶见了,把我搂在怀里,在我的脸颊上重重地亲了一口,还问:“你怎么知道这些的呢?”我自豪地说:“这都是我从百科书上学到的知识哦。”

瞧!阅读让我懂得了知识,阅读让我获得了快乐,阅读让我获得了自信!

腹有诗书气自华

文/陆涛

好书,如报春燕衔来花红江蓝;好书,似登梅鹊捎去秋实甘甜。书籍是一杯酒,让你敞开关闭已久的胸怀;书籍是一首歌,喷涌出你内心深处的激情。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阅读,让我领略到李白的潇洒,苏轼的豪放;阅读,让我身临秦皇的霸道,汉武的强势;阅读,让我感受鲁迅的冷峻深邃,冰心的意切情长。书籍翰如烟海,我唯爱诗,史,文。

诗是诗人们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一花一叶,一丘一壑,原本是安静的风景,在诗人眼里,心里,笔下,活跃起来,流动起来,寄托着诗人的的诗心诗情。其实,中国人的心里是不缺少诗的。幼儿时,我们咿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忙碌时,我们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惆怅时,我们痛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使主观情感和客观物境融为一体,让人品味,使人沉湎。

读史可以明智,可以通古今,知兴替。史书是一个时代的精华,它是先人们智慧的结晶,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善恶美丑,战争和平,它教会我们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生活。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是一个国家未来的保证,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国家是很难有长足的发展的。读史让我明白“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读史让我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读史让我通晓“人心向背”。史书,是我智慧的启迪者,是我人生的导航师。

文章是最常见的一种文学形式,而在诸多文体中,我独爱散文。我爱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也爱梁衡笔下的辛弃疾。朱自清的荷塘,郁达夫的故都,龙应台的目送,也无不让我欣喜。散文以其短小优美,生动有趣的吸引着我,它是我的营养品,也是我的精神导师。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

享受阅读

文/成锦明

古人说过:“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对我而言,读书这个好事,有时还真是难事。有时间没书读,有书读又没时间,岁月静好,如能捧书朗读,便是人生的享受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那个叫王垛的小村庄里,几年才出一二个大中专生。在当时,跳出龙门,光宗耀祖,绝对是全家族,甚至全村的头等大事。家里无论多么贫穷,父母都要置办几桌酒席,庆贺一番。村里的读书人少之又少,而更多的人就等着念完小学或者初中后,就扛起锄头,走向农田。有一天清晨,我突然心血来潮,搬了个凳子,坐在桥边老榆树下,大声诵读。路过的农人,个个啧啧称道,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听到赞扬,我心里美滋滋的,暗暗下了决心——要好好读书,读出点名堂来。

村里,家家有满仓的粮食,随处堆放的瓜果、蔬菜,而书却极少。这样的环境,找本好书的确不易。能好好读书,更是不易。挑猪草、薅草、烀猪食……连上学的小孩也有做不完的农活,更不谈滚铁环、捉迷藏、掏鱼摸虾……这些远比读书有趣、有吸引力。

我似乎又是幸运的。无意间发现了村里的“书库”。村子西头,有家小烟花爆竹厂。在一间低矮、潮湿的库房里,废旧的书报堆积如山。这些废品经过洗刷、晾晒、压制……就做成了炮筒。我央求父亲托熟人送我进去,躲在里面淘书,一淘就是半天,临走时,恨不得把“书山”抱回家,摸摸这本舍不得放下,摸摸那本还是舍不得放下,最后,捧回一摞摞《儿童文学》之类的书,可以读很长时间。乡村的花炮厂,条件简陋,设备落后,安全意识也差,不时会发生安全事故,连续几年炸死过几个妙龄少女。祁各庄胡老爹耳朵炸没了,脸烧糊了,人极好,花脸、裸露的耳洞,叫人不敢靠近。儿时淘书的日子,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

我曾经求学的初中校园,早已不复存在。如今,在地基上建成了气势恢宏的杨侍村部,是江苏最美乡村和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但在二十年前,校舍是青砖灰瓦,木格门窗,极其简陋。学校藏书极少,以教辅、农技类书籍居多。学生以能考上中专和高中为最大追求,很少有人读文学作品,偷偷地传着看的书也是琼瑶的言情小说和古龙的武侠小说。

上了高中,我有幸碰到一个失意的校园作家。他家里藏书极丰,对我也厚爱有加,可以随时借阅。高中课程很紧,只有中午休息时,偷偷地躬在被窝里,看上几页解谗。有一天,刚拿出书来,津津有味地读着,突然身后冒出一只大手,将书卷走了。待我转过头来,惊恐地看到一张冷峻的脸。年级主任徐老师以治学苛刻着称,学生背后都叫他“鬼子”。徐主任兢兢业业,每日必巡,连续带了我们二年,全年级学风大变,那年高考,全校有一百多名学生上了二本线,创造了这所乡村中学高考史上的奇迹。时至今日,高中同学聚会,仍有人时常提起“鬼子”诸事,言谈中不无感激之情。

大学四年,我尽情地泡在图书馆里,以书报为友,加之,有着很好的阅读基础,开始尝试写作。几年下来,发表了数十篇文章,后来集成一册,让我毫不费力地找到了一份不错的工作。

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已经十四年了。这期间,我经历了太多的人和事,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一捧书,困难就退却了;不管心情有多么乱,只要一捧书,心就静下来了……

英国作家毛姆说,“阅读应该是一种享受”。我感同身受。当今社会,阅读已不是奢侈,正渐渐成为一种时尚。无论是图书馆里排成长龙的借书队伍,还是市里“周一大讲堂”、“亭湖大讲堂”里的济济一堂,那种阅读盛况,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继续尽情地去享受阅读,去书写华彩人生。

收藏阳光

收藏阳光,收藏春季欣欣向荣的景象,收藏夏季绿草如茵的美景,收藏秋高气爽的氛围,好在严冬来临之际温暖自己的心房。

人生如四季,也有阴晴月缺,生活上的种种轮不到自己去主宰,有些东西你再努力地付出。到头来也只是徒劳一场,因此,很多生活上不必刻意的情节,无论我们用何种微笑和哭泣去对待都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这种付出却伴着一种叫做肝肠寸断的心情。也是一种付出的遗憾。

阅读辉煌的黎明,阅读静幽的夕月,阅读奇妙的童话,阅读壮丽的人生。那如花的春季,如水的心境,如雪的灵魂,如梦的岁月。都在编织着成长的故事。编成一首宴玄的歌,歌到情处泪双流,流入心田变成心路,这道路远远落后于生命的延伸。在狭窄的地面上旋转,如同拉着碾子的驴,艰难而沉重地转了一辈子,而又始终未曾突破那圆周的半径。

或许生命总要通过这样一个区段:渴望进取却怯于进取,追求乐观却得到苦闷。神圣的偶像骤然坍塌,精神在无边的荒原上流浪消沉颓废却又不甘堕落,企望解脱却又陷入重重缚。

一派呓语却找不到听众,灵魂的独白带来寂寞和更多的不安。往事像落日映照在河面,我们都应该拣闪光的珍藏在心间,收藏着这阳光,温暖整个黑暗的心灵。

卡片读书

文/欧金凤

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会有相对的捷径,读书亦是如此,然而,捷径未必一定适合你,有的捷径,不但不会适合你,而且还有可能会影响你,甚至让你陷入到一种失去自我的境地。因此,在读书的道路上,千万不要一味地迷信什么良方,良方,如果不适合你,就不是良方,甚至可能是坏方。

作为一个经常读书的人,在慢慢的读书征程中,我也摸索出了一套于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我的读书方法是什么,我的读书方法便是“卡片读书”。

为了读书,我买了许多铁夹子,许多白色的A4纸,相对厚的那种,每次读书的时候,我便将笔与夹子以及未写的A4纸打开放在书的一旁,然后开始阅读,一章读完,我便将阅读的简要感受与阅读的位置以及阅读的书本名称写在卡片上。其实一开始我并不是用的普通的A4纸,我用的是一种专门的卡片,从文具店买的,可是,后来一用,我才发现,那玩意儿太昂贵,通常没有记录下多少东西,一张卡片便写完了,而且那些卡片虽然好,却太厚,并不适合我记录,因此,久而久之,我干脆选择最普通的A4白纸作为我卡片的用纸,你还别说,这种极其便宜的卡片,很利于我阅读与记录,在我的书柜的一旁,如今,已经摆放和悬挂着许多这样的卡片,每当没有事情的时候,我便打开这些卡片看一看,不看不要紧,一看还真让我吃了一惊,多年来,我记录下的这种卡片已经有了一千五百多张,乍一看,这东西没有什么用,可是,当你真正要用它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这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卡片全身都是宝。

时至今日,我依然坚持着自己的“卡片读书”方式,而且乐在其中。

2016,我们都要幸福

文/雨清泽

元旦刚过完,春节的脚步就近了。繁华街道的橱窗里挂满了好多彩色气球和颜色鲜艳的衣服,过节的气氛越来越浓了。

记得在读古诗词时,发现一个女子在春宴时,毫不委婉且隆重地表达出自己的新春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在宁谧而飘雪的诗意夜晚,让我们也挥笔写下自己新一年的愿望清单吧。

元旦三天小长假,我选择了休息和阅读。去图书馆里看书,我注意到依然有不少人在认真阅读,看着自己喜欢的书。我拿着自己带着的书单在电子查询系统找书,一连查了10多本,都是只有馆藏,而不能外借了,原来我喜欢的畅销书都被爱阅读的人借走了,一时间,觉得好失望。随即又很欣慰,原来这么多人也在喜欢文字,喜欢着阅读。虽然在网络发达、纸媒式微的年代,还是有人热爱着纸质阅读。

读书写文字是我小时候的梦想,而阅读就是实现这些梦想的路径,就像我们心中怀揣着看世界美景的愿望,而要看到美景,必须经过险滩、暗礁、黑暗的隧道等等。当你置身黑暗的隧道,感觉恐惧时,忽然发现有人同行,顿时便有了前行的勇气和力量,有了温暖而坚定的小确幸,原来,幸福的滋生有时就是这样简单。

住在隔壁的邻居在元旦那天搬了进来。他们秋天时就装修好了,选择在元旦搬家大概是图个节日喜庆。我去祝贺他们乔迁之喜,老太太就站在门口和我聊了起来。原来房子是她小儿子买的,小儿子是个残疾人,出生的时候,就没有手,这让她一直觉得对不住儿子。可儿子很争气,上学时,被到学校里选拔运动员的教练看到,就去练体育了,还获得了国内比赛的好多奖项。就这样他靠自己的努力奋斗买了房子。他还经常接济两个在县城工作的哥哥。现在老太太唯一担心的就是儿子的婚事。我劝她说,不要着急,婚姻大事,还是要先看双方的人品、性格,没有人只在乎外表,即便外表再漂亮,如果心理扭曲、不懂得过日子,也不是好婚姻,毕竟双方在一起,就是为了让彼此生活更容易一些。新的一年里,希望正在努力的邻居能遇到爱情,找到自己的幸福。

梦想清单,或弘大而长远,或细致而现实,总之,都是为了让每一天的生活不再抄袭昨天,为了让自己知道为什么而活,无论长远或短暂,我想,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2016,我们都要幸福。

阅读瘾

文/川理

我一直在想一个令自己也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我是怎么开始阅读上瘾的。

按理来说,阅读这种需要耐心的事情,我这个连洗完都会洗到抓狂的急性子肯定是干不来,更何况洗碗顶多是某一天某一小时的事,而阅读则非持续不可。

细细想来,这也许和我想成为作家的理想有关。

作家确实是个好职业——能出名,受尊敬,又多金。最初的想法十分朴素,不过是图个衣食无忧,顺带出出风头。生出这种痴想也并非我一个人的错,它是有人撩拨的,比如我的初中语文老师。我至今还是很感激这位时而严厉、时而温柔的陈老师,因为无论如何,她都让我相信自己拥有无与伦比的天赋。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作家呢?读书。读书!我能请教的所有人给出了一致的答复。现在想来,这或许是唯一一个能依靠凡人之力修改的变量。

小学的时候我就接触过莎翁的喜剧,但那是在他人意志推动下的结果,心里多少有点不情不愿。直到初中,我才开始了第一次真正出自本心的阅读,才第一次意识到心底里对文字的贪婪。

如果问一本书如何才算有趣,我会答最好是一个故事。是的,我爱故事,爱得无法自拔。从《血薇》到镜系列,从《佣兵》到《紫川》,或优雅或离奇,或幽默或感伤,它们在我朦胧的视野中铺展开一个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崭新世界。也许现在看,这其中有些故事并不如当时感受的那样深刻,有些手法也过粗浅简单,但这猛然一声惊雷对我确实意义非凡。沧月、小椴、老猪、说不得,每当细数这些名字时总是感慨万分。万一当时没有翻开那本印刷漂亮的书,万一目光没有投向工整的铅字,我错失的也许不仅是他们——张洁、欧亨利、芥川龙之介都将擦肩而过,而鲁迅、茅盾也许永远只是一个知识点。

从初中到大学,从网文到纯文,正如《剪刀与狗的正确使用方法》中狗表现出对阅读的狂热一样,阅读已经成为一种瘾。极端的饥饿与满足,高度的自由与公平,以及身外无法企及的终极意义和目的,这些力量将你扒光、丢进另一个空间里,给你一次次超越性爱和毒品的冲击。那一刻的我究竟是赌徒、酒鬼,还是强奸犯?也许都是,也许都不是。

不管我的梦想最终能实现与否,生活顺利与否,心情愉快与否,我都希望能将阅读进行到底。至少在这一刻,我的生活绝对不会无聊。

与女儿书

文/羽痕丢丢

亲爱的丫头:

首先很感谢你们学校给了妈妈一个最想要的,与你进行交流的美好方式。妈妈热切希望,在你今后快节奏的生活里,随着你的长大,这种交流能越来越多。

前天妈妈独自去爬山,整个途中都在想,这段日子该怎样给你准备一些营养午餐?该怎样开导你、陪伴你,迎接你人生中的每一个转折点?妈妈还想了很多很多想和你推心置腹好好聊聊的话题,关于青春、关于人生、关于追求、关于信仰……想着想着,不免感慨,时光真是如白驹过隙呀。眨眼间,你已经13岁,可以和你聊的话题居然有这么多了!

丫头,你还记得,你和弟弟小时候,咱们家每晚的阅读时间吗?是的,那是妈妈最快乐的一段时光。那时候,妈妈还开着店。常常是,一天下来,疲惫不堪。但只要每晚的阅读时间一到,妈妈就会瞬间精神抖擞。妈妈永远记得咱们一起阅读的《来一斤母爱》《父爱很疼》;妈妈也永远会记得当时讲述给你和弟弟的:生命就是为了爱的延续!无论何时,在你们最艰难的时候,妈妈和爸爸会始终保持着微笑告诉你们,我们在你们身后伫立已久!所以,亲爱的丫头,有梦就去追吧!

妈妈等待着你拼尽全力后分享给我们的喜悦。就像你所知道的,妈妈这些年通过读书、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锻炼自己、告诉自己,有所追求远胜过行尸走肉。对你,我也一直是如此期待。你该把握好自己的激荡青春,该有勇气树立好梦想,该有最善良的心和最火热的信仰。而不是习惯周末依赖于互联网,追些口水歌、无聊的影视剧。你应该多阅读,多接受一些文化的熏染;多游山玩水,多一些广博的见识。妈妈真的真的希望看到一个阳光、豪气万丈的你,和无数个如此这般的,你的同龄们。

丫头,也许你会觉得,妈妈是理想主义者,一直都调太高。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我的好朋友王老师曾经的担忧。他说,我让你和弟弟认知的这个世界太过美好。生活是一个从理想慢慢变为现实的历程。而妈妈,总是让你们生长在理想之中的世外桃源。妈妈承认,这是一个母亲的失职。但是,妈妈也要让你知道,一直让你们生长在理想之中,也是妈妈永远的坚守。

等你们渐渐长大,你们会发现那种如影随形的浩然正气、精神魅力,足以击垮一切媚俗世态。真的,足以击垮!

最后,将前些天在一本旧杂志上看到的一句话送给亲爱的丫头,送给像你一样正在彷徨的“00后”——无论怎样,都请记得:你有光明,世界便不再黑暗。

永远爱你的妈妈

世界读书日

文/葵花朵朵向太阳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学校在上午搞了一个“世界读书日”读书主题活动,这样的活动真好,让孩子爱上阅读,让书香飘满校园,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现在,有的孩子几乎不爱读书。回家之后,写完家庭作业便看电视,或者玩去了。家长意识不到读书的重要性,有的家长以为买课外书就是乱花钱,他不知道几块钱几十块钱买的一本书,其阅读带来的价值是金钱买不到的。孩子小时,读书就是铺垫,就是增长智慧,近的来说是为他现在,远的来说是为他一生。

爱读书的孩子,谈吐气质和别的孩子不一样。阅读是成长的精神要素。读书多了,便是对这个世界、社会有了自己独特的看法,精神之路也走的更远。一本好书,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我觉得,读书越多,他对问题的思考和追问也就越深刻。文学类书籍读的多,可能会思考人性究竟是什么?世界究竟是圆的还是方的?哲学类书籍读的多,可能会追问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什么?而科普类读的多,则会激发人的科学求知欲望,面对一些现象更为理性。杂志读的多,文笔则会很好……

《窃读记》里有一句话:人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学习,这句话,我们都应该铭记在心。

迷恋,也是一种幸福

文/时光倒流

每个人都需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个空间里都有属于个人的爱好。在这个空间里,人可以无限放大自己的个性,从而获得更多的快乐和自由。譬如:有人迷恋象棋,有人迷恋明星偶像,有人迷恋搓麻将,有人迷恋网络游戏,有人迷恋……

年近半百的我,突然发现自己欲壑难平,心底里居然还有那么多的向往和追求。

年轻时候的我,曾经疯狂地迷恋过连环画和小说。在那个“文革”时期,文化生活极其落后,看书和看革命样板戏简直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那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好书可看。

我读初中的时候,隔壁邻居高年级同学不知道哪里弄来的手抄本《第二次握手》《绿色尸体》《查泰来先生夫人的情人》,我看见后,羡慕极了。天天跟屁虫一样跟在邻居高年级校友的屁股后面。终于有一天感动了上帝,邻居姐姐同意把手抄本借给我阅读。

但是,借别人的书是有期限的,为了按时读完一本书,我可以白天晚上连轴转,没日没夜的看,还得瞒着父母,好像搞地下革命工作一样进行看小说。每当夜深时,老爸发现我的房间那么迟还亮着灯,就会大声呵斥:都几点钟了,怎么还不熄灯!然后,我就大声答应着:哦,我马上熄灯睡觉了!接着,打开手电筒,在被窝里偷偷地阅读,看得我如痴如醉,惊心动魄。

我承认自己是一个受文字侵害很深的女人。常常会为书中主人公的命运彻夜难眠,感慨万千。当我看到一篇很感人的文章时,常常会掩卷沉思,如余音绕梁,那些精彩的文字片断甚至能左右自己日常生活中的思维。

长大后,有机会到图书馆借书阅读了,那种感觉是无比的幸福。那时候女孩子走在大街小巷,几乎都没有背包包的习惯,我在小镇的街上穿梭着,通常给人家的印象都是腋下夹着一本书。

我曾经很羡慕同学的父亲是印刷厂的工人。我经常跟一个女同学去她父亲印刷厂捡来很多做小小纸盒箱的边角料,我把这些边角料拿回家后,用小剪刀裁剪成一片片的小卡片,每次阅读时遇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者出彩的文字以及名人名言之类,我都会大段大段的抄录下来,闲暇时候反复阅读,有些还能背得滚瓜烂熟,那时候,这种感觉无比的快乐和满足。

我除了对书的迷恋以外,曾经还迷恋过收藏。我收藏过糖纸,把吃过的糖果纸一张一张搽干净夹在书本上,觉得自己非常富裕似的。我还迷恋过集邮、集剪报、集名人书画……

参加工作后,我在报刊上陆陆续续发表过不少的文字,我把它们看成是我生命的轨迹和思想的火花,一篇篇的收集起来,装订成册。尽管一些文字现在看来非常稚嫩,甚至惨不忍睹,但那毕竟是我自己处心积虑的心血啊!我珍惜它们就像爱惜自己的孩子一样,每有闲暇翻阅它们,嘴角上总会流露出一丝笑意,记忆的涟漪就会泛滥成灾。

小时候,我学过画画、书法、小提琴,但都没有迷恋上。父母恨铁不成钢!我从小就喜欢在运动场上自由快乐的飞奔,我的体育成绩向来很好,记得我第一次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就拿下全校年级段八个班级的女子三项全能冠军。我爸说我是一个野孩子,不务正业,专门爱干男孩子喜欢的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又迷恋上了摄影。我也会装模作样,学着摄影家们的全身装备,匆匆出门,迎着初升的朝霞,走入乡村,穿过嫩绿的小草,翠绿的山林,踏着枯黄的落叶,伴随着鸟儿的合唱,和着留香的轻风。细细品尝着大自然的宁静。每当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时,一身的轻松,脚步也变得更加轻捷了。在大海边,在田野上,在草原里,在山间中,我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一切。

但是,我迷恋文字的初衷至今未曾改变。学生时代开始,我就会把平时说不出口的话,却了然于胸。然后在文字里一次次做心灵的放逐,一直以来,这就是我一种奇妙的内心体验。

久而久之,我很自然地迷恋着这种随心书写的感觉。不管是晨曦初露还是华灯初上,抑或孤寂的深夜,我喜欢游弋在心灵的角落。一抹柔和的阳光,一盏昏黄的灯下,一首抒情或者伤感的音乐,一杯清茶,都能让我静静地思考,挥洒自如地在键盘上敲敲打打,如痴如醉地做着这无用的功。

我常常陶醉于这样的安宁。我觉得迷恋文字的女人,心思比较敏捷,也善于发现自已,总结自己。觉得心有多远,路就有多远。

感谢上苍,给了我一个迷恋的理由,给了我一个回归自我的机会。

有时候我想,像我们这样岁数的老女人,能够迷恋真是一种幸福!

我的2015

文/左马右各

对即将过去的2015我能说点什么呢?

在想说点什么之前,我想先说一点切身感受,也是一句寡淡无味的大实话:我又老了一岁。恍惚中我听见像是有一个对此嗤之以鼻的声音:又过一年,谁不老了一岁?

这是我愿意听到的声音,人生该有的诘问。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不断能够对人生发出诘问的氛围。但可惜的是,这种声音少之又少。大多数的灵魂沉默着。

这似乎是另一个话题。

对于“我又老了一岁”这样一句话,我的自我评价是:一个喜欢写点文字的人(有时可能还是一个稍显卖弄的人),说出来的话像似缺少一点文学腔调。

而我理解的文学腔调是什么呢?大概是这样四个字:人生易老。

不是吗?怎会不是。

面对年龄的增长,孩子只会说:我又大了一岁。青年人只会说:我又长了一岁。尽管他们也是在说年岁,但话里话外都是相伴成长的喜悦和希望。只有一个中年人说起:我又老了一岁,才会显得那么意味深长。因为他不会再用“大”或是“长”这样蕴含生机的词语了,他只会有选择地使用“老”这样的词语,来表述年龄的续增。

人生在不可避免的“老”去。

有那么一刻,我感到内心沉默着一个世界的钟声。

有那么一刻,2015就像一个人的脚步,在沉默着钟声的内心,响彻着经过了我。它(她)经过我后,并没回头。我想象过它(她)的回眸一望。但我终没看见那在想象中无比神魅的回眸一望。

在冀西南最僻远的一片山地中,2015——它(她),在我心中像是一个带着花香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被它(她)留在一个虚设的边界之外。但它(她)经过了我。我也在被经由中感到——它(她),在山地四季转换中的一个即在。也许,更为准确地说法是:这一年它(她)和我——我们,一同来过,又一同走过。它(她)和我——我们,是在一起的一个。我们一同经由着被山地见证的岁月。

我的,2015。2015,我的。只是一个。这有多么煽情,但又素朴到滥觞。

不是每个人都能这样说。也不会。其实,那些在热爱中沉默的生命,即便是一直沉默着,他们内心也有这样一个炽灼的声音:生活,2015来过——我们,一起经过着。

这像似有些虚幻。也许还带有一点精神胜利法的影子。也够“阿Q”。但我想战胜一下“老”,和它盘踞在一个中年人内心的强大。我壮起胆子说了一点有些真的“假话”。可这假话是真的。我像是在“老”,可仍幻想着灵魂内有永驻的青春。在一颗老之将至或老之将去的心中,生生着不灭的童话年龄。

这样的话,有多妄儋。它像似面临一个必然被嘲笑的结局。但这重要吗?有了这敢于一问的勇气,我想再说一句寡淡无味的实话:老就老吧!

人生怎能不老。

每个人都在经过2015,2015也经过了每个人。我也在盘点我的2015。要说这一年有哪些收获?我想,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读了更多的书。而读过更多的书后,内心也更加热爱阅读和阅读照亮的生活。

也许,我的人生需要这样一盏灯的光亮。

加拿大人阿尔维托·曼古埃尔在《阅读史》一书中,毫不避讳地把放在首页的一句话称为最后一页,他的寓意是明显的,贯穿整个人类精神的阅读史——只有一页。但这一页却又是无尽的。而他引用的一句话,是福楼拜在1857年6月《致尚特皮小姐》中写下的,这句话说:阅读是为了活着。

人到中年,再相信一点什么,变得艰难起来。在2015,我想,起码我相信了它。

我也庆幸,我还在相信。

这让我对自己又有了些许信心。

对于福楼拜的那句话,如果再加缀一句,应是这样:阅读是为了更有希望地活着。

“我的2015”大概就是这样吧!

用阅读温暖人生

文/潘玉毅

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读书日”,这个充满书香的节日已有20多年的历史。中国自古就有阅读的传统,北宋的黄庭坚就曾说过:“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言外之意是说人要勤读书,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算再怎么丰神俊朗,也很难招人喜欢。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张元济先生晚年则这般叮嘱他的后人:“数百年旧家无非积德,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由此足见读书的重要性。

读不读书、读多少书、读什么书,不仅事关个人的成长,更关乎国家民族的未来。但凡一个伟大的民族,必有伟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从学习中来,而阅读正是学习的基本方式。《朗读手册》中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和绝望的终极武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时代,只有拥有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风气,才会让人觉得有活力、有创造力,才能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无往不胜。

书籍是我们了望世界的窗口,窗口不打开,我们永远只是井底之蛙。许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就只是一本书的距离而已。然而,生活中常有人抱怨,工作太忙,没时间看书。可是有时间玩手机、玩电脑,怎么就没时间看书呢?我们只是缺少一种“每天读书”的自觉。

放眼我们的身边,除了传统的图书馆、书店,农家书屋、流动图书馆、“24小时书店”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试图唤醒普通民众的读书欲望。读书无等级,坐落在钱塘江畔的杭州图书馆曾用十年的坚守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使是乞丐、拾荒者,也有在公共图书馆阅读的权利和自由。面对不解和质疑,馆长褚树青的回答掷地有声:“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这是多么浓厚的人文情怀!无怪乎着名作家博尔赫斯会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

小到个人的理想,大到国家的梦想,都离不开阅读。阅读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持之以恒,便能久久为功。凝聚全民阅读的强大合力,能给一个城市、一个国度带来希望,亦是打造学习型社会的必经之路。

诚然,读书是一件苦差事,却也是一件幸福的苦差事。哪怕“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只要有书可读,那也是一段温暖的人生。

指引我的灯塔

文/康乔华

在基层乡镇工作的时间久了,有时会觉得生活变得有些枯燥、单调和乏味。这种感觉,对于在公平山乡工作的我来说更是如此。由于山乡离我在农村的九屋老家较远,乘车来回跑一趟需花上两个多小时,每个星期如果不用加班,除了周末顺利回到家休息外,其余时间基本上都是在山乡里度过的。在山乡这段时间,尽管工作繁锁、烦恼和焦躁,但我却因书籍或阅读使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惬意。我感受到更多的阅读快乐,仿佛找到了人生前进的灯塔。

山乡工作的环境是艰苦的,我所住的地方就是原先乡里的老计生楼改建成的职工住宿楼。据说我现在所住在一楼的那间宿舍是计生站曾经的办公室,面积不足十平方米。记得来山乡报到的那天,我提着一摞用麻绳捆好的书走进这个房间,房间里唯一的床和桌子成了我摆放书籍的地方。这些书大多是我从老家书房精挑细选来的,有鲁迅的《野草》、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塞格林的《麦田的守望者》、铁凝的《村路带我回家》、梭罗的《瓦尔登湖》等许多国内外作家的着作。在这里,宿舍同时成了书房。人在房间,抬头是书,低头是书,左右四周还是书,于是我不由自主地驶进了书的海洋。

有人曾说,书是有命的。这些书在山乡里与我相依相伴,也算与我有了同一个归宿。虽然,独自远离家乡来到这个陌生的山区工作,内心有时会油然产生莫名的孤独感。但看到房间里这些与我朝夕相伴的书时,像是遇到了良师益友,感到莫大的喜悦。可以说,我的人生志趣、心路轨迹都因这些书发生了变化。当我劳累了一天,从工作岗位上拖着疲惫的躯体回到这一方陋室,环顾房间那些书时,我的心灵忽然就有了依靠的感觉。于是,我开始独坐在桌前,泡上一杯清茶,随意地从书桌上拿起书进行阅读,我的心就此安定下来。我的思绪便会随着书中情节或人物事件一点点融入进去,竟然就情不自禁地与作者共同品味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我幸福地浸在书的意境与回味里,往往读着读着,茶已凉透却忘记喝,一天工作的劳累早以悄然逸去,留下的是思绪的欢快和清新。这时,我的肉身也会因某些时刻的深入阅读而获得心灵的轻盈和洁净。在山乡呆久了,我还特别喜欢那种在乡间蛙声中读书的感觉,蛙声如雨,此起彼伏。密密麻麻的蛙声,像密密麻麻的农事。晚归的农人,把农事一搁,温上一壶浊酒,沉浸在有滋有味的日子中。我很向往这样的农家生活,在工作之外,我常常学着山乡里的农人,把手头的杂事交给白天,坐下来,安静地翻动书本,让密密麻麻的文字像密密麻麻的小蝌蚪,在昏黄的灯光下游动,“蛙声十里出清泉”。这时,或许整个山乡的时间就属于我自己了。

山乡的时间是闲适的,读书使这种闲适增添了灵性。在这种灵性的生活中,我平时除了阅读自己房间里的书外,还常常到圩街上开的一家租书店里逛,寻找自己喜欢看的书,花些零用钱租一些书回来,细细翻阅。在山乡陆续认识了一些爱读书的朋友之后,只要得知他们家里经常有新书买回来,我都会经常去拜访。随便找个什么借口打个招呼,然后就坐在人家家里看书。常常看到了饭点,自己还浑然不觉。有时,人家干脆把书借给我,让我拿回家看,等看完之后再还回来。书里的豪侠江湖、情真意切、成长感悟填满了我的山乡生活,支撑着我坚定地一路前行。就这样,在阅读与现实之间,我的生活又因书籍增添了别样的情趣。

对书籍的品味和领会充实了我平凡的生活。在山乡,我的人生与阅读同行,尽管自己的阅读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无法和老师相比,但聊以自慰的是我始终对书不离不弃。因此,我每次出门远行,除了带够足够的衣服,就是带书。坐在摇摇晃晃的车厢里,像是坐在摇篮里,字在纸张上飞,车厢在铁轨上飞,眼神在车窗外的田野上飞,真的是很惬意的。还有,我平时周末回九屋老家,从山乡车站开始坐汽车到达那里,需要花很长时间。在车上的时间特别难熬,尤其是遇到交通堵塞,心里就更加焦躁。这时倘若有一本好书在手中,便能瞬间度过漫长时光。在汽车上读书,只要真的读进去,就能旁若无人,就像在自己的书房里读书一样,任何躁声都不可能干扰我的情绪。于是可以说,读书是惬意、舒服、自由的人生享受,把我的身心内外调理得熨熨帖帖的。我每天向书房里摆放的书籍行着注目礼,这是我对书籍和文字的一种感恩,一种敬意。

书,真的可以改变人生,改变一个人命运的走向。我的眼界在开阔,精神在成长,对生活的认识和领悟在加深。我是热爱生命的人,在这个充满喧嚣与浮躁的尘世里,是书给我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使我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我,它能让我随时保持平和、宽松的心态,去感受生活。

我是你的读者

文/白薇

年岁渐长,阅读已成为一种习惯。夜色温柔,精美的铜版纸在台灯下反射着高贵的光泽,移步换景,万变瞬息被镜头和文字定格为永恒。线装书是沉静低调的,掩卷无声,青史又是几番春梦。近几年除了风行天下的网络阅读,又有时尚的电子书面世,掌中一握,览尽天下文章。

而我却更在意另一种阅读,顺着沉默古旧的老巷,沿着尘烟飞扬的街道,在嘈杂的井市拥挤的坊间,抚摸那些粗陋或挺括的纸张,阅读那些工整或潦草的字迹。字里行间,没有感叹,没有抒情,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主角,甚至有的没有读者。

“实惠小炒,满二十元送精美小菜两盘。”这是单位对面一个小小的家常菜馆的横幅。我知道那小菜一碟是煮花生,一碟是泡菜。煮花生粒粒新鲜饱满,尤其是泡菜,色彩分明,鲜辣爽脆,就是老家过去腌的老虎菜的味道。每次去点满二十元的炒菜,就为了这两碟小菜。一日问店主:“能否只买小菜,价格可议。”答曰:“不卖。”再问何故,再答:“泡菜是俺的老娘腌的,没法定价。”

长途车站的告示栏里贴满了白纸黑字的招聘启示。有一张的空白处多了一行圆珠笔的字迹:五哥:等不见你,我先回了,手机号码没变,二十四小时不关机。落笔很重,最后一勾划破了纸页。站在这片纸前痴痴地想:留言的是五哥的兄弟还是恋人呢?不知他(她)在这面墙下等了多久才离开。无论是谁,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二十四小时不关机地等待你,再远再难的路也一定要回去啊。

让人揪心的是贴在电线杆子上的寻人启示。是老人,纸上详细地写着衣着面貌,走失的时间,“重谢”两个字格外醒目。复印在纸上的照片是呆板模糊的,大约是从什么证件上翻拍下来的吧?白纸顺着电线杆一路贴下去,可以想见儿女的焦急。可为什么没有想过在老人的衣兜里放一张写着地址和电话的纸条呢?为什么他独自下楼散步时没有放下手中的活计陪他一段呢?如果知道他一去不回,是不是还会漫不经心地回应他的唠叨?一个人真的可以衰老到忘记回家的路吗?吞没他的是遗忘还是孤独呢?

心疼风中那些简陋的纸板,写着“家教”两个大大的字。人民桥上的风很大,那些年轻的身影就在风里站着,怀着一份期待,又似乎怀着一份倔强。在单位也会遇到同样年轻的人上门推销,有一种补酒,薄薄的粉色传单上触目的大字:“人类长生不老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这样的夸张到了幽默,却让人笑不出来。小心地叠起那张粗简的纸单,面对一张涨得通红的年轻的面庞,心中却有一种不知何来的歉疚。不会买他的产品,只能尽量委婉地拒绝,请他喝一杯热水再走。为人父母,想到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也会独自行路,祈望每一个遇到他的人都能善待他。

邻近的中药店有一种令人亲近的味道。橱窗在春天的时候贴着“中败毒上市”,秋天是“樟脑丸有货”。人生如四季,才买了一袋上好的杭菊未及开封,转眼间又来买煲汤祛寒的当归了。

街角那间最不起眼的土房子是卖寿衣的,没有招牌,一圈纸作的花无风的时候也在瑟瑟地抖着,中间一个墨色的“奠”字像层层压抑着的悲伤。生命中最后一家店铺如此简陋寒素,多少繁华盛事恩怨纷扰,都不过是纸做的花,花化的烟罢了。

惊喜于今年的第一场大雪,像一个被渴望已久的深沉的拥抱。天地之间一片安宁浩渺的洁白,仿佛回到了远古洪荒。对门的小馆子门口不知何时站起来一个胖胖的雪人,两个啤酒瓶成了胳膊,瓶口举着一块纸牌:“雪天地滑,行路小心。”经过的人都禁不住会心一笑,雪花飞落唇角,化做一份清凉滋润……

雪泥鸿爪,随风散去,在人间的烟火痕迹里,我努力地阅读和铭记,虽然不能改变和挽留什么,但至少,我是一个真心的读者,在只言片语间感受着谁的悲欢冷暖,分享着谁的淡淡欢喜,体味着谁没有说出的疼痛,虽然时下流行寂寞,可又有谁,真的喜欢孤单?

如烟红尘,寻常巷陌,我默默地读着,静静地走过……

说好的坚持呢

文/许群兄

坚持了两个月的公众号停了一个多星期了,有三个原因:一是工作太忙;二是阅读量逐日减少;三是我“受伤”了。

工作确实忙。我是从事财务工作的,每个月上旬要忙着整理票据,中旬要忙着申报,下旬要忙着核对进、销项。每一个流程都得兢兢业业,不能出一丁点的差错。

公众号自建起来以后,粉丝从无到有,从个位数到十位数再到百位数,对我来说就相当于一个成长的过程。一步一步,虽然“走”得比较慢,不过看到它一天一点的进步,我的心里美美的、甜甜的。

我在公众号里发文以后,会继续将其转发朋友圈,每次一转发,都会在动态下方收获十几二十几个赞,然而我这个人始终对数字很敏感,有时看到动态里有二十个赞,但转到文章,却只显示几个“阅读”,心里就会感觉很失落,因为“点赞”的人并不会都去看文章,甚至于不会打开文章的链接。

现在的人都很忙,并且当时间成本逐步成为人们计较得失的主要标尺之后,还有多少人舍得利用自己的时间,来阅读我那些名不见经传的文字呢?我有些茫然。

有一个关系很好的姐妹,我们之间几乎是无话不谈的,并且很多时候能喜着对方的喜,痛着对方的痛。自公众号开通以后,我第一个发信息让她成为我的“粉丝”,之后又发信息让她第一个留言,第一个赞赏。

隔个几天后,我发现她逐渐淡出我的公众号,遂笑着说:“你也帮我转发转发朋友圈啊?增加点影响力。”

她说:“我的朋友圈里有领导在,看到我在上班时间转发朋友圈影响不好!”

“好吧!那你帮我赞赏一个呗!”

“最近比较穷,微信里一分钱也没有了。要不,你给我发点红包,我每天给你打赏?”

呵呵!生活如此简单,我却很“受伤”。

我坐下来,开始思考一连串的问题:写文章是为了什么?建公众号是为了什么?要别人转发朋友圈是为了什么?希望别人阅读、点赞、打赏又是为了什么?我是不是离自己的“初衷”越来越远了?我还是以前那个单纯的“文学爱好者”吗?

我需要静静。

很晚的时候,我一个人开车在回家的路上。街头一排排做生意的店面也大都熄了灯、关了门。然而,很明显的,有一家小饭店却亮着灯,店里的灯光将门前的道路照得通彻明亮。

小饭店只有一个顾客在埋头吃饭。这家小饭店我每天都会从门前经过,生意一直不好,但奇怪的是它却一直坚持开着。店门的玻璃上一左一右贴着广告语:宁可一人吃千遍,不求千人吃一遍!

看着那对广告语,我终于释然:写文章和开饭店其实应该是一个道理,宁可一人读千遍,不求千人读一遍。如此,又何必去在乎每天的阅读量、点赞数、打赏额?

说好的坚持还在吗?还在!

阅读天梯山

文/姚勇

翻开春天的一页,阅读天梯山,嫩绿在山野间跳跃,多彩的小花芬芳浪漫,小鸟在岩石上鸣唱,曾经朦胧诗一般沉睡在冬天的天梯山,在一场细细的润雨之后苏醒了。睡美人刚刚苏醒后的微笑,一丝丝含蓄的温情,被内心激动的风接受了。

风在抒发着花香般的爱恋,花树在和悬崖对话,花草和岩石对语,天梯山的峡谷里,一阵阵春天的爱之丝语,拨动着那座长长的心弦般的浮桥。

风,还在借跳跃的鸟语表述着天梯山悠久的心声;风,还在借祥和的飞翔表达着天梯山永恒的心愿。歌唱与飞翔,总是天梯山情感的亮点。

登越一级级石阶,就如同在阅读一行行力量与生命的诗。诗的最美境界,就是向上与憧憬。天梯山的千级阶梯,就像一首长长的倒叙诗,时时鼓舞着每一位攀登者的意志。

天梯山古朴庄重,却不失清新与秀丽;天梯山雄伟高大,却不失温情与灵智。阅读天梯山,我觉得就是在阅读上万言优美的文字。

你会读书吗

文/郭华悦

一旦被问到这个问题,不少人恐怕都有点嗤之以鼻。在你看来,一有空闲的时候,甚至坐车或者走路时,你都是如假包换的“低头族”,沉迷在多媒体的触屏阅读中。如果这都不算读书,还有什么能算读书?

可如果认真读完王蒙的新作《诗酒趁年华》,你恐怕就不会这么想了。

这本书,集中了王蒙关于读书与写作的一些看法和心得。书中,提到了很多阅读的误区。以多媒体的触屏浏览,代替纸质的阅读,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恐怕都不记得,上一次认真地读完一本纸质书,是何年何月了,快餐时代,连读书也未能免俗。我们习惯用多媒体的浏览,来阅读自己喜欢的信息和文章,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阅读。

其实,这不是。

王蒙直言,浏览并不等于阅读。广义上,阅读包括浏览。可狭义上,真正对人有益的读书,大多是异于浏览的精读。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触动,以至于对你的思想和生活,都有了助益,这往往是在全身心地投入阅读,也就是精度中才能有的状态。

所以,多媒体的传播,看似让生活便利,但却造成了很多人阅读和思考能力的退化。你习惯了一目十行,习惯了用快速浏览的方式,来对待文字;结果,哪怕有令人深思的文章摆在你的面前,你除了错过,也很难有其他选择了。

浏览,是一种增加资讯的方式。信息的增加,是从量到质提高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思考,也只能是在信息量足够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进行。但是,两者并不能画上等号。我们习惯用浏览的方式,代替阅读,结果对任何讯息都是浅尝辄止,自然谈不上深入,更难以有所得。

以快速浏览代替精细阅读,以快餐代替细嚼慢咽,这就是我们所谓的“阅读”。这是浅阅读,但多数情况下,并不是能让我们精神和思想,都得有所提高的阅读。

所以,别再以为,自己真的懂得阅读。读完了王蒙的这本书,掩卷深思,也许我们该好好想想,到底该怎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