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章推荐
阅读文章推荐(精选15篇)
愿用一生去阅读
文/汪春蓉
童年的夏天,整日流连在小伙伴家的图书堆里。连环画里的一个个故事如一颗颗剥开的花生奶糖,浓香诱人,而我似个贪婪的小孩,恨不得一口气全吞下,直至落日的余晖像橘色的归鸟落在窗台上,才恋恋不舍起身。走出屋外,篱笆上遍开的金银花扑入眼帘。童年早已远去,而落日余晖、袅袅清香与甜甜的故事共同编织成生命之初最美的记忆,在岁月深处若隐若现。
在深感前程渺茫的中学时代,是书籍赋予我蓬勃力量。上初二时,在机缘巧合中,偶然读到一本外国文学名着——《牛虻》,自此与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书中字里行间沸腾的爱国热情让我惊喜领略文字的魅力,我震撼于一个人可以为了心中的信仰不惜牺牲生命。牛虻坚如磐石的革命信仰激发我去无畏追寻心中梦想。每每回首青葱岁月,阅读时的如醉如痴、澎湃激情便又重临心头。
师范三年,心无旁骛地浸淫在书中,书又成了哺育我长大的食粮。生吞活剥咽下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托尔斯泰是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回味。陀思妥耶夫斯基如洋葱,有一股辛辣的味道。三毛和席慕蓉是少女时代的甜蜜和忧伤,恍若闪烁在天边的星星。而泰戈尔和冰心犹如一缕缕清新的晨风,日日拂过我诚挚的心尖。
毕业分配,命运的波澜把我推送到青山连绵的偏远乡村。在孤单中,青春如月迷津渡,书便成了我精神的慰藉。一遍遍读《飘》、《简·爱》、《红楼梦》、《傲慢与偏见》、《围城》以及张爱玲的《传奇》,勇敢乐观的美丽思嘉、清高矜持的简小姐、才华出众孤标傲世的黛玉如我的挚友,向我倾诉灵魂的密语,陪伴我度过彷徨青春时光。
初为人母,在亲子共读中,儿童文学如一只轻快的小舟,载我涉过光阴之流重回童年渡口。跟着爱丽丝走进兔子洞,与鲁滨逊一起沦落荒岛,陪海蒂帮助克莱拉站起来,为小公主撒拉陷入窘境依然保持高贵惊叹;潜入比矢车菊花瓣更娇艳的海水中,慨叹小人鱼为了获得爱和永生的灵魂化为泡沫升入高空;在快活的豆蔻镇,欣赏大象在街上闲逛……青少年时期的阅读大多浸润着沉重忧伤,给我的性格晕染上浓厚的忧悒色彩。而儿童文学带我游弋在多姿多彩的阅读之河,尽情享受生命的轻盈活泼。
教书益久,热爱益深。为寻求专业发展之道,阅读不再仅仅拘囿于文学,视野渐拓展到教育学。有幸读到闫学老师的《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特级教师的心灵低语仿佛在呼唤着我,去踏上没有终点的精神之旅。循着闫老师的阅读足迹,我如饥似渴地开始了教育阅读,并将阅读所得付诸实践。愿意像小林宗作先生一样去倾听小豆豆们稚嫩的生命之音;学习苏霍敏林斯基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我在读中彻悟,爱心和智慧结合,才能创造教学艺术。
喜欢黒塞柔和若风、明净如泉的文字;敬仰罗曼·罗兰用美构筑出神圣的精神殿堂;强调人内在拥有的叔本华让我对思想者倍加推崇,而最近阅读《语文:回望与沉思》,让我慨喟叶老“语文工具论”的时代局限和“立诚论”的凋零,促我思考潘新和教授倡导的立足于表现与存在的“言语生命论”真是E时代的语文梦想吗?我渴望深入语文教育学领域,在语文之流溯洄求索,洞悉语文教育的奥义。我仿佛看到光辉灿烂的文学、哲学、教育学如一座巍峨高山横亘在远方,登上高峰的小径,是一条光荣的荆棘路。
上天赋予每个人两条命,一条是物质生命,一条是精神生命。物质生命是外在的,显性的;而精神生命是潜在的,隐性的,如平静海面下的冰山,常常被人忽略。唯有在书籍的浇灌中,精神生命才能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渐渐茁壮。
岁月流逝无声,那个贪婪的小孩不觉已至壮年。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赏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中年的心境如澄碧夜空,宁静广阔,无遮无蔽,正是读书好时节。读过的书像群鸟扑喇喇飞过,心空留下了翅膀的划痕;未读将读的经典如夜夜升起的月亮,微笑着凝视我,召唤我去以生命的有限体悟大道的无垠,以自身的渺小探寻真理的伟大。
在阅读中,蓦然发觉,最快乐的时光,是从容地细品喜欢的文字,每有会意,心底便绽开明媚的花。对未来最美好的怀想,是皓首白发,依然坐在一架碧绿的葡萄叶下,捧着一本书慢慢看,任清风轻拂书页,偶尔,日影如一只浅金色的蝴蝶停留书中,又引发我无限的遐想。
在阅读中,觉察生命如纤细的常青藤坚韧地不停向上攀援,心灵微尘在阅读新雨中常常被洗刷一新。因为阅读,目光依然清澈如水;因为阅读,梦想如童年夏天不落的太阳,依然闪烁光芒。向书籍致以深深的谢意,愿用一生去阅读,在读中作无止境的心灵漫步,借用朱光潜先生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阅读《华为的冬天》有感
文/润物无声
阅读《华为的冬天》有感
文:润物无声
《华为的冬天》是一篇在IT业界流传的文章,任正非是我在2008年就比较崇拜的一个人, 虽然华为曾因员工 “跳楼事件”被社会归因为是“忧郁的华为”文化,但不得不否认的是,华为是一个了不起的企业,任正非总裁确实是一位杰出的管理者,一个务实严谨的实干家。
任正非在他的文章里这样写着:“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我们公司的太平时间太长了,在和平时期升的官太多了,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灾难。泰坦尼克号也是在一片欢呼声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这一天一定会到来。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怎样来处理,我们是不是思考过。我们好多员工盲目自豪,盲目乐观,如果想过的人太少,也许就快来临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
在看完第一章节后,我没有作任何思考就看下去了。坦白的说看完后我也是很震惊。在华为2000年销售额达220亿元,利润以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任正非这样大谈危机和失败。对大家来说这是多么让人震惊的话题,而其写作的意义和内涵确实发人深省。
今天拜读《华为的冬天》让我明白,我是有必要要重新调整我的方向和重心。因为外部的发展速度我还没赶上,我知道只有我的速度赶上外部的速度时,我才有机会跟上这个世界的潮流。面对这个世界,我也必须用这样一个速度跟上它,才不会被这个世界所抛弃、所淘汰。
曾有一些社会人士评价是“忧郁的华为,忧郁的任正非”,确实从某种角度来说,华为员工跳楼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华为单一导向的压强文化、压抑的华人文化。但正是因为任正非的这种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和危机意识,以及他那种务实敬业的工作态度,才使得华为度过了一次次难关,取得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着名财经作家、《华为真相》作者程东升这样评价:“华为因为任正非而成功,任正非因为思想而杰出,中国从来就不缺企业家,但从来都缺真正的商业思想家──在当代中国,任正非应该算是一个”。
任正非的这篇文章,唤醒了许多企业、很多公民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意识,不管是对IT界而言,还是对我们政府、我们企业,我们单位来说,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而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更是受益匪浅。在阅读此文章前我觉得我自己是很满足现状的,在看到任正非的“在这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惟有惶者才能生存”,我觉得自己丧失了前进的目标和动力,感觉很惭愧。为了我的春天,我必须调整自己,否则就是我永远的冬天。
对我院来说,但只要我们不断地发现问题,不断地探索,不断地自我批判,不断地建设与改进,总会有看到光明前景的。就如松下电工昭示的救冰海沉船的惟有本企业员工一样,能救我们的,也只有我们自己的员工。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要创造美好的明天,全靠我们自己。
冬天总会过去,春天一定来到。我们职疗的职工应乘着冬天,养精蓄锐,加强自身的改造和修炼,和单位一道,度过这严冬。
冬天来了,职疗的春天还会远吗?
刚翻看到的一篇2009年的阅读心得
文/情系月光下
今天是年后开工第四天,大门口门可罗雀,静寂的楼道依然罕有人迹,我又一次抓紧这宝贵的空闲,网络大师的文字组合体,今天继续领略“北大醉侠”孔和尚--孔庆东老师的天马行空,偾事忌俗。
孔和尚(孔教授希望你看到了不要有想法,因为和你相识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大家这么熟悉小生就不必过多见外)的一本《独立韩秋》不知各位是否已阅,我这几天正在拜读,十分佩服作者的文字功力,大有集中华学问之博才的趋势,驾驭文字犹如金庸老先生笔下的绝世武学,铿锵有力,不拘一格,形似飘逸,神正其中,而且一击中的,领人神清气爽,豁然开朗!套用另一位粉丝的成文:孔氏文章无所不包,上至将相宿儒,下至抄手油饼;大至国粹弘扬奥运盛世,小则灭蝇之技国庆照片,不仅插科打诨风趣幽默,而且酣畅淋漓韵味深长!
《独立韩秋》中有一篇文章,“韩国人的革命精神”,讲的是关于韩国人在经历日本鬼子半个世纪的统治,又成为冷战的牺牲品被一刀两断,再遇国内军事独裁后,始终没有放弃斗争,无论是战时还是和平时光,他们一直坚毅的昂首挺胸,有一说一。韩国大学生为了学费问题,大搞旷日持久的学潮,搭帐篷,露天集会,激情演讲,最终捍卫了民主的本意。我着实佩服韩国人那种遭遇不公后,立即可以奋起抗争,引爆与生具来却不显山露水的革命斗志。又想到之前韩国民众为了向日本当年在韩迫使妇女充军做慰安妇讨要说法时,一名愤怒之极的纯爷们挥刀断指,这需要何等勇气,而蕴涵其中的更是韩国民众那满腔的爱国真情,让远隔万里之外的我也能嗅到大韩民族浑身上下的血气!也许有人说韩国人记仇,都是上一辈的事了有必要这么动真格的嘛!我说有!这些举动看似过激,实则让世人振奋,让世界刮目相看!
现在,社会上特别是年轻一代似乎曲解了革命的含义,也许是舆论导向更加偏重于历史的缘故,使革命一词远离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革命精神的内涵是与时具进的,不只是在解放前为了打鬼子才用得上,现在更是需要这种斗志,这种意识。社会是在矛盾中前进,真理是在斗争中被激活!而现在,太多人只能通过隐蔽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疏泻积聚的怨气。孔和尚说的好:现实的情形是,我们太注重自我。为了自己极其卑微的生存,放弃了太多的真理!丧失了革命精神,民主自由也好,经济发达也好都是不可能顺利到来的!
想起亮剑里的云龙兄,他总结军队的军魂就是一种亮剑精神,我觉得这不是一柄普通的剑,而是真理赋予每个人的尚方宝剑,斩妖除魔,刀光剑影之后换来的是开天辟地的新世界。唤醒灵魂,勇于亮剑!
阅读伴我度余生
文/景顺
我喜好读书,可读的书实在是太少了。参加工作40余载,每天上班都是忙不过来的行政事务、没完没了的应酬接待。总想从纷乱繁杂的环境里逃离出来,寻找一份安静,可这只能是一种奢望。偶尔被安排到上级党校脱产学习个把月,那对我是最好优待了,终于有机会可以静下心来读几本书。在工作期间,我的片刻安静其实都是读书带来的。
我家里的藏书不少。这几年生活条件改善了,住得宽敞了,便鼓捣出一个像样的书房,有整墙壁的书柜,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可这些书的作用通常都是用来装门面、摆样子的,炫耀我是一个好学习的文化人。有时候我坐在书房,望着那一摞摞排列整齐却很少翻动的书,真的为自己的虚荣心感到好笑。
人在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上往往都是自相矛盾的,比如说时间。在岗位上,总嫌属于自己的时间太少,常常羡慕那些整天无所事事悠哉悠哉的人;可一旦退下来,成了“时间爆发户”,又有些享受不了,于是平生一种孤寂和无聊,又开始羡慕起那些忙忙碌碌有事可做的人。我非圣人,当然也未能逃脱这个怪圈。
其实我何尝不明白,读书和工作有所不同,工作总有干到头的时候,而读书却是永无止境的,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既如此,那就用读书来填充自己的精神空间好了。对于喜好读书的人来说,有书相伴还会孤寂和无聊吗?问题的关键在于:不能把读书这一圣洁之事染上名誉色彩。比如我吧,就时常认为只有读书人才读书,结果把读书弄成了一种身份,一朝退下来,告老还家,对“读书人”这个身份失去了兴趣,读起书来便觉得索然无味了。
我曾同作家素素聊过天,那是在一个咖啡厅里,足足聊了两个小时。我本是向她请教写作的,而素素的话题却多半是在聊书,聊她的读趣,这让我很有新鲜感,也感觉出与她在学识上的差距。此后我读过素素的一篇散文《日子里的书》,这题目本身,就说明她是把读书当成日子过了,书对于他们这些搞学问的人,如同布帛菽粟,须臾不可离开。他们本已是名副其实的读书人了,却反倒不在乎那个身份,读书之于他们,已然升华为一种境界、一种素质、一种追求了。
素素说:“曾经有人问我,什么是你最向往的日子?我说,读书、写作、旅行……日子里的旅行得有金钱支撑,只能偶尔为之。日子里的写作要付出心血,而且写作的灵感不是经常有。日子里的阅读却是最廉价的了,因为书既可以买也可以借。然而,阅读看上去是节俭,其实是最豪奢的,他是一个人独享的精神盛宴。”说得多好!还有最使我受启迪的一句话:“阅读不只是读书人和写作者的独享。每一个人,你的生命在延续,你在日子里,就应该阅读。”
人总有一种惰性,在自觉性还未养成的情况下,要做成一件事情,得有一些约束和压力才行。我现在就给自己规定了每天不少于两小时的阅读时间,其实真要钻进去,常常是要超时的。我对我的那些藏书也重新进行了整理,按照素素的做法归为几类:经典类的,比如中外名着,列出书目,细细品赏,系统阅读;实用类的,比如史志、工具书等,有时来了灵感,要写点什么,便根据需要,有选择性地参考引用;休闲类的,比如各种报刊杂志,放在茶几、枕边或者外出的提包里,无事了随手翻翻,只当是一种消遣(当然有时也会碰出火花产生激情);流行类的,比如书市畅销的书,就千方百计淘来看看,以求自己的思维跟上时代的节拍。
这种持久的养成训练,使我渐渐地产生了一种读趣。每每在深夜,毫无睡意,便悄然来到书房,随手翻起写字台上的新书和旧书。拿起新书,有如初交的知己,它会毫无保留地把作者一生中体味的真谛讲给我听,我也默默地在心里用自己的感受作答;拿起旧书,宛如旧友重逢,它还是讲它已经讲过的老故事,我则把我最新的经历与之融合,久久不能分离……
下雨了,出行困难,我就一整天泡在书房里,并且在书里读出了雨势。书的紧张情节,会让我联想到窗外的滂沱大雨,它把内涵一股脑倾倒出来,不容人喘息;书的哲理,会让我联想到淅沥的小雨,它如贤妻良母,把心意一点一滴温柔地奉送出来,让人慢慢地咀嚼品味。
我习惯在阅读的时候泡上一杯茶,那更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品一壶好茶,浓浓地沁入心扉,甘醇无比。我想这不仅是我,那展现在书中的语言之美,风景之美,博学之美,就如同用清冽的甘泉冲泡出来的香茗,会滋润每一为读者的心。
书,还时常带我漫游我的未来之旅,涉过险滩,攀过高山,飘过云海,驶进港湾……奇迹就发生在这方小小的“魔城”,让你在作者的情感和智慧中一次又一次光彩风华,体味出畅想的欢乐。
“日子里没有阅读,不能算是有质量的生活,也不能算是文明人的生活。”素素如是说。退休后的我,何尝不想过上有质量的生活、文明人的生活?那就坚持阅读吧,让阅读伴我度过美好的余生!
智慧于止
文/黎武静
“止”是一个有智慧的字。而《古文观止》是一本精彩绝伦的书,因为它将许多的精华集订成册,目不暇接地呈现给你看。
有许多经典都告诉我们“止”的智慧,《大学》里有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原本并不能领会它的佳处,缤纷世界流光溢彩,贪恋痴迷当然多多益善。然而当我在图书馆沉迷欲醉时才发现,止原来是一种我求之未得的智慧。
有人说一生读不了三千本书,或许说得太过仓促。世事无绝对,一目十行者也许一生囫囵吞枣也能吞得许多书,加上那些杂七杂八的阅读,也许远远不止三千。然而,我们一生中有价值的阅读,其实又有多少?有多少书籍是可以为我们照亮灵魂的花园,有多少书籍是可以激起我们深沉的思考?
当站在时间的桥上,看它逝者如斯,不舍昼夜,便知即使极速奔驰,也追不过时间的脚步。有这有限的时间里,如何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利用时间,便是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毕竟,每一段时间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时间的总数值之内,那些无效用无价值的阅读占去的时间,侵占了更美好的阅读的可能。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换句话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分辩美的眼睛。我们读许多年的书,懂得分辨好书与不好的书,便是最大的收获。在图书馆的丛林里,一眼望去,整排整排的书架里,单看那些书脊上的简短文字,便能猜出这本书将要揭开的未知旅程,待到看清封面与扉页,它的阅读轮廓已经若隐若现。
伏尔泰慨叹于图书馆的广博与芜杂,他说,“图书馆是真理与谬误的宝库”,而狄德罗和他的意思差不多,“我们这些巨大的图书馆,是才华成品和文字垃圾的共同汇集地。”
物以稀为贵。凿壁借光、读遍京城书坊注定了是属于古时的传奇,当文字从甲骨、金石、巾帛、纸张发展到电子格式,载体越来越方便易得,信息量越来越繁杂庞巨,我们该怎样面对?要学会在书山乱径间止步。
我常常在图书馆前迷惑,像站在一所庞大的迷宫面前。我阅读的速度追不上它扩张的速度,在这漫无止境的乐土,选择和舍弃某些不必要的阅读,也许才是求索的关键。
未必人人要做训诂方家,皓首穷经。除却那些为工作的专业阅读,在生活的余暇里,阅读是一件私人的事情。我们心里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挚爱书单,某些带着偏爱的目录。尽情任性,读自己爱读的那一部分,凭着感觉渐次地读下去,在时间上的前后缓急,无意间便做出了选择。
“止”是一种必要的选择,除此之外,我们别无选择,因为时间有限,图书馆无限。
读书
文/和文萍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可以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尽情地遨游;读书,可以让我们与高尚的人对谈;读书,它可以陶冶我们的品德、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当你枯燥烦闷时,读书能使你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面的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一本书有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叙述着一段人生,一段人生折射出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吧!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可以使我们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可以使我们看到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散文可以使我们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可以使我们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不同的朋友,都会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读书是我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感悟人生,将会帮助我们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旅程。
书是一盏明亮的灯,它可以照亮你前进的路;书是一座坚固的桥,它可接通彼此的岸;书是帆,它可推动人生的船。书会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天使与魔鬼,什么是鲜花与毒草。读书是一门人生的艺术,所谓读书就是阅读人生,阅读生活,阅读快乐。
阅读那些事儿
文/谯徵
经常有朋友让我推荐书籍,因此,我也常跟别人讲述自己的阅读经历。我真正开始在文字的海洋中遨游,应该是高中,只因小学和初中都在农村,家庭经济拮据,阅读的书籍屈指可数。自从我考到城里读高中,偶然间在报纸副刊发表一篇“作文”后,阅读的火焰由此点燃,并熊熊燃烧,“烧遍”我高中生涯的大部分时光。
毕竟,高中尚且属于中国教育中的“积淀”期,无数寒门学子为“跨龙门”而埋头苦读默默积蓄力量。我自然称不上应试教育中的佼佼者,有一颗无拘无束的闲心,喜欢读读书,看看报,写写文章。如今回过头来看,生活也过得丰富多彩,逍遥自在,甚至比后来的大学时光还要值得怀念。
那时,学生每天清晨6时起床(当然也有早行人),刷牙洗脸后,就匆匆赶去食堂就餐,而我则在去食堂的途中,拐向图书馆。图书馆每日收两次报纸,早晨是本地市党报,中午是学校征订的上级部门报刊。早晨,送报员来到学校,图书馆还没开门,就直接把几十份报纸放在门口,此举实实在在便宜了我。我从那里顺手捎带一份报纸,带进食堂,左手拿报纸,右手持筷子,边吃边看,假若意犹未尽,就干脆带回教室,课下接着再看。大课间时,我再跑到图书馆去拿一些“重量级”报纸,趁没事儿的时候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一些国家级刊物成为我课桌抽屉里的“常客”。
我在高中读书时,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一些散文,加入省作家协会,也被冠以“作家”的名号。实际上,这真不是我愿意接受的,因为自知作品水平不高,质量有限,写作之路遥无期。但是,倘若冠我以“阅读报纸达人”的虚名,我或许十分高兴。我敢说句不惭的话,当时学校学生,甚至包括老师,能比我阅读和了解报纸更透彻的人为数不多。以当地党报为例,报纸每周出版期数、版面设置甚至每版的责任编辑我都了然于胸。熟悉之后,我也开始为他们写稿,副刊散文、新闻通讯都有涉猎,百余篇作品在省市报刊发表,还成为一些杂志和报纸的特约校园记者。
考进大学后,我读的是音乐学(师范)专业,可居然“恶习难改”,闲来无事依旧热爱舞文弄墨,读书看报,课余为学院和校报撰写新闻稿。由于有一定经验和积累,二年级时,我已负责音乐学院所有学生新闻稿件的初审工作。在学校党委宣传部和相关学院举办的一次新闻竞赛中,我采写的退伍军人的新闻通讯作品竟然获得仅有的一篇一等奖。新闻系主任电话告知时,还特别询问我“是否是音乐学院学生”“新闻作品是否原创”,我都肯定答复。后来,学校在近两万名学生中评选五位学生个人或团队为“五四青年奖章”,我因写作方面的特长而名列其中。其时,我内心非常平静,因为我深知,所有的荣誉和奖励,都只不过是我坚持阅读写作,而带来的馈赠品罢了。
关于阅读的那些事儿,细细咀嚼起来,甚至有种唇齿留香的意味。在这个繁华的社会中,静下心来阅读者难能可贵。我们要学会阅读,学会思考,享受孤独,珍惜与自己灵魂对话的时光。
夜夜书声入梦来
文/雨兰
书是一种声音?
作家邓涛如是说:“书是一种声音,它走过的地方,就有抚慰魂灵的温暖。书的声音安伏在心中,在某盏灯下,它会清亮地响起,像秋雨落地。”邓涛所说的这种感觉真是美好。当然,许多热爱书、热爱读书的人,心底也常常会有书的声音清亮地响起吧。
白天里在单位忙忙碌碌,难以安下心来,我的阅读大部分时间就在晚上。晚饭吃过,新闻看过,大字也写过,然后就放松地往沙发上一躺,或者在床头一靠,拥着棉被,阅读时间就开始了。这一读通常要读到11时。我喜欢两本书交叉着阅读,一本读来轻松有趣的搭配着一本读来沉重的,或者一本字密行稠的搭配着一本字大疏朗的,也或者如孙犁所言:书籍翻完翻字帖,字帖观厌观画册。床头枕边也总是放着书,枕着书香入眠,感觉心里很踏实。
春雨夜读,最是赏心乐心的美事。春天的雨声喜庆,听着雨声,总是让人想起杜甫的《春夜喜雨》,心底的喜悦也慢慢地荡漾开来。春雨声也细润,若有若无。《诗经》、《老子》、《世说新语》、《幽梦影》、《随园诗话》、东坡词……这样的夜晚,随便拣一本书翻看,都觉得熨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有美书相伴的夜晚,是不会有“但伤知音稀”的慨叹的。因为,一本本的美书就是知音。喜雨,美书,相得益彰,有时,听着窗外细润的雨声,真想就这样一直读下去,读下去……
夏天蚊虫多,而且天热心易燥,能够沉静下来读书不容易。少年时爱读书,条件差,为躲避蚊叮虫咬,只好钻进蚊帐里读,那时挂的蚊帐大多数是自家织的棉布缝制而成,透气性和透亮性都很差,没有电扇这等高级电器,在蚊帐里待一会就是一身汗不说,里面的光线也很差。有时就把煤油灯偷偷放进蚊帐里,被父母发现肯定会招来一顿斥责,熏黑了蚊帐是小事,稍有不慎会引起火灾。只好大部分身子在蚊帐内,只把头伸到蚊帐外,趴在床上看书,这样可以少挨些蚊虫叮咬,还能看得清楚点。虽然艰苦,但少年渴求知识的心浸入书中,倒也读得津津有味,乐而忘热。
手中有心仪美书,耳边有天籁声声,这样的夜晚真是完美的夜晚。朱光潜是着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我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美学家就是美学家,听雨读书这样的“美声美事”当然不能放过。读齐邦媛的《巨流河》,印象最深的一处是写朱光潜在武汉大学乐山校园,秋深了,院子里地上积着厚厚落叶,走上去飒飒作响,有同学想帮忙扫落叶,朱先生阻止,说:“我等了好久才存了这么多层落叶,晚上在书房看书,可以听见雨落下来、风卷起的声音,这个记忆,比读许多秋天境界的诗更为生动、深刻。”这段故事实在可爱,朱光潜先生倒也是生活美学的践行者呢。
不独美学家爱听雨读书,平庸如我等,也有此嗜好。秋天的雨声安静。在秋天安静的雨声里,最惬意的事,莫过于依枕观书了,当然,手边,还要有菊花茶半盏,缭绕着秋天的阳光和大地的清香。如此,就着五七朵菊花的清香,与书谈心,茶香书香,香在心胸。晴朗的秋夜,月色干净,小院一地树影如花,微风轻摇,满地的锦绣轻轻晃动,虫声明亮,美丽地起伏,这样美好的夜晚读书,不管他“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也不管手中书卷,是经史还是子集,入目皆是美文,触心都是妙章。
寒夜客来茶当酒,寒夜无客来,就是一个人安享读书之乐的幸福时光了。像莫是龙所说:“人生最乐事,无如寒夜读书,拥炉秉烛,兀然孤寂清思,彻人肌骨。坐久佐以一瓯茗,神气益佳,尔时闻童子鼻息,是当数部鼓吹,或风生竹树间,山鸟忽啭,倦魔都尽,往往徘徊达曙,强就枕席。晚凉箕踞,临池数酌,设笔墨摹古帖一二行,援琴而鼓之,神游羲皇矣。” 每每看到明代书画家莫是龙《笔尘》中的这段话,总是心生无限向往。这样的寒夜读书境界真美,书香墨香清茶香,香香生色;书声琴声鸟鸣声,声声悦耳。
最喜欢享受读闲书的乐趣。读闲书也需要有闲趣闲情,那些读书只为考试、或者只为找个好工作的人,大约是难得有闲趣的。古人所说的雪夜闭门读禁书,是闲趣。我喜欢听雪落时的簌簌声,若有若无,隐约飘渺,那种天籁之音,美妙无比,在这种妙音里读书,无论是多么枯燥的书,读来也会甘之若饴,齿颊生香。还有一次有趣的经历,参加招虎山森林公园文学采风活动,住在海景房,三面临海,躺在房间里的床上能看到大海的波涛,晚上涛声如雨,听着涛声读书,做神仙的感觉也有了。
在网上,博友的家园里溜达,看到王成玉先生有诗曰:十八学士齐登台,读书种子千年裁。艰难困苦玉汝成,历经风霜出尘埃。都夸旧人文章好,我喜新声剧怜才。今朝几人作郑笺,夜夜书声入梦来。最喜欢诗中“夜夜书声入梦来”一句,见情怀,见胸襟,见境界。写此诗的王成玉先生,被圈内人誉为“读书种子”,可贵的是,王先生在中年遭遇单位破产,下岗多年,衣食不丰的窘境下,困居斗室,依然坚持买书读书研究书,并撰写了大量文章,辑成《书事六记》《书话史随札》等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书籍,这也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他曾说道:“中国文化,历经坎坷,但读书种子,绵延不绝。有种子在,就有希望也。”
关于静夜读书,多年前也曾写过一首短诗——《夜读》:
深夜,我俯身在
众多的纸页之间
像一个词语
回归于沉默
回归于它自身的
安宁与澄澈
“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应该排除专业的、狭隘的、功利的阅读,是一种生命意义的阅读,是有着人生境界、高雅趣味、激情饱满的‘大娱乐、大消遣’。”谈到阅读时,着名作家张炜先生曾如是说。我等爱书情痴,能有书声夜夜入梦来,能成为书中一个安宁澄澈的词,此生也算无悔了。
不读书的国人与读书的国人
文/曹矞
依据是否读书的划分标准,可以将国人分为两大类:读书的国人和不读书的国人。您觉得读书的国人多,还是不读书的国人多?而您又属于哪类人呢?
2013年12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
从我国近十几年来看,1999年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曾达60.4%,此后多年,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相反,国民阅读状况总体上呈现出一种倒退趋势,2005年竟跌破50%,仅为48.7%。近两年,虽然国民图书阅读率一直保持着缓慢增长态势,但与十多年前相比,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与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水平更显落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由此可见,不读书的国人很多,大有人在。即使读书的国人书也读得很少,与读书多的国家相比尚有很大差距。依我的管窥蠡见,国家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包括大中小学教师,能够在工作之余潜心读书、钻研学问者都不是很多,一般性浏览阅读者居多,根本不读书的人也不在少数。就读书的人群当中,还有一部分人带着某种功利性目的去读书。即使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大多只满足于阅读教科书,课外阅读量不多,有的甚至根本不去阅读课外书。至于一般城乡市民和农民,不读书者更多,有的人一生也读不了几本书。哪些人热衷于读书呢?一般是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以及骨干分子、大学教授、诗人和作家,他们往往藏书多,读书也多,视野开阔,学识渊博。
那么,为什么如此之多的国民不读书或读书那么少呢?据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资料显示,在问及受访者不读书的原因时,获选率最高的选项是“工作忙,没时间”(占42.8%),其次是“没有读书习惯”(占35.8%)。其他选择较多的选项还有:看电视多、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等。而我觉得其根本原因在于,受世俗社会的影响,人们普遍重视物质享受,忽略精神追求;重视外表形象,忽略内在修养和气质;注重眼前利益,功利心太强,缺乏远见卓识。什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什么不知道读什么,找不到感兴趣的书,如此等等,纯粹是不想读书的借口和托辞。只要想读书,一切都不是问题。如果说对读书不感兴趣,没有读书习惯,还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这些倒是几句实实在在的大实话。
1995年4月2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这一天为世界读书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1995年起,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阅读日,向大众(尤其是年青人和儿童)推广阅读和写作,以及宣扬跟阅读关系密切的版权意识。而4月23日原来本就是世界文学的象征日,这一天是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着名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多年来,“世界阅读日”已成为许多国家读者的一个节日。希望我国媒体多多宣传世界读书日,乘世界读书日之东风,大讲特讲读书的作用和好处,大造读书声势,大兴读书之风;我希望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人,大力倡导读书之风,努力践行读书风尚,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总而言之,我们要尽快提高国人对读书的认识,增强读书意识,形成人人重视读书、个个喜欢读书的良好风气。
一个不读书、不学习的民族,必然是落后的民族,没有多少希望的民族。而中华民族是有着悠久历史文明和宝贵灿烂文化遗产的伟大民族,我们有着头悬梁、锥刺股、借壁凿光、勤奋苦读优良传统的民族。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历来是一个崇尚读书、热爱学习、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民族。让我们一起酷爱读书,继承传统,传承文明,团结一心,共筑中国梦。
伟人毛泽东曾说过:“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说他临终前还在读《容斋随笔》,真不愧是一位了不起的读书家,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莎士比亚这样启发教育我们热爱读书:“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读书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一个人有高低贵贱之分乎?也许有人要说没有,而我却要郑重地告诉您,有!人的高低贵贱之分,我觉得不在权势大小,不在财富多寡,不在长相俊丑,而在于一个人的灵魂是否高贵。
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高尚的人谈话。”您想成为一个灵魂高贵的人吗?那就请您尽快加入到读书的国人这个群体中来!请您赶快拿起书本,和许许多多高尚的灵魂倾心交谈吧!
今天我阅读了吗?
文/贾博
当你去欣赏一篇美妙的散文,它可以随时带你走进风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或是感受异域风情、或是欣赏春花秋月,无论远古还是未来,都仿佛是身临其境。若能读到励志之作,从中吸取足够的坚强与毅力,也可以把自己培养成一位生活中的强者,适应瞬息万变的世界。若是有幸读到几首好诗,品几阕宋词,更能让人心旷神怡了,此是读书之乐也。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览群书,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天长日久,自然会产生写的欲望。而且因为读的书多,写起来也会有信手拈来的感觉。当你爱上阅读,培养了好的阅读习惯,你就同时学会爱的方式,你会懂得爱自己、爱他人、爱生命、爱世界。
闲暇之余,读几本好书,不仅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可以开阔视野学到丰富的知识。所谓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的也正是这个道理。多看书可以提升人品,使人身心宁静。
现正值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变快、人才的需求也更为突出。所以,无论是从学习知识,获得技能、还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读书都是极其重要的。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则是了解人生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最好途径,使一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书不但可以让人类更有远见,还使我们拥有正确的判断力。当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透过伟人们的一生,或是从轻举妄动、愚不可及的人们的样子中,得到深刻的启迪。书籍给我们的另一个好处是,它给我们可以连接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的智慧。历史是一种纪录,把过去发生过的重大事件记录下来,传承给后代子孙,让他们可以了解现实,进而可以预测未来,这是一项必须且又很重要的价值。
阅读是一种美的习惯,一种愉悦,一种享受,一种境界,可以让人慢慢地充实与丰盈,只一瞬,便可以使人安静如莲。由此可见,阅读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过程,特别讲究刨根究底。比如自己关注、喜爱的作家,他们在知识结构、内在气质、个性特征等方面或与我们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可就此拓展、延伸开来,阅读他们的主要乃至全部作品,这种刨根究底,就像农民收获花生与红薯,循着地底的根须,一挖一刨,一拉一扯,就是一大串,会有一种溢于言表的丰收与喜悦。阅读的生活习惯、阅读的浓厚兴趣需要长期培养。一个人想学有所成,一个重要的法宝就是让读书学习成为习惯。培养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我们受益终身。
阅读也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有定评的经典性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一定有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内容,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峰巅。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是一种长期的没有终点与止境的“自我教育”。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就是生命的一种锲而不舍的长期追求,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不断飞跃与提升。说到底,阅读就是人生的一种修炼,与成长、成功相伴。
读书贵在坚持,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松一天紧一天读一天歇一天。如果每天都安排一段读书的时间,哪怕只有20分钟,或者10分钟也好,日积月累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尤其是,睡前半小时应该成为雷打不动的读书时间,静静的灯光下,静静地阅读,素读养心。
当然了,读书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氛围,如此才能保证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地读书。所谓书香门第多才子,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家庭读书的氛围好。如果家里人本身都有阅读习惯,自然能给我们良好的影响,引领我们学习知识,培养阅读兴趣。
阅读能够荡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世界经典名着《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不论从事何种行业,只要我们经常阅读,将其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便是一个有福之人。书香弥漫的人生岁月,能在有限的生命时间欣赏无限的生命美景,可使我们活得更加丰富与智慧、充实与从容,人生也因此更加精彩。用培根的一句话来高度概括阅读的好处:“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阅读是多么的重要,阅读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更能发挥其深刻的作用,请你不要远离知识更丰富、天地更广阔的知识的世界。
阅读能让岁月珍藏的记忆拨动人的心弦,激发人的斗志。在无垠的遐想中沉静,那生活的厚重与斑驳总在不经意间赐给我们生活的智慧。我想,在生活中,怎么能够容忍没有阅读的时光?柔和的灯光下,静静地阅读,是一种心灵的美的旅程。所以,我们每天都应该问问自己,今天我阅读了吗?
感恩书籍
文/雨兰
人生识字读书始。
说起书,我的心中总涌动着一种感恩之情。
关于书,日本作家鹤见佑辅说得恳切,也道出了爱书人对于书籍的感恩之心:“寂寞的深夜,干游子之血泪;凄清的早晨,温老人的胸怀。日暮穷途之日,给予生机;心灰意冷之际,鼓舞以勇气。于傲慢的情感中,唤起谦虚的冲怀;于彷徨歧路之时,使归返于康庄。这些都是读书的恩惠。花晨月夕,旭日皓皓之朝,飞雪霏霏之夕,无论怎么的时候,没有不适宜浏览卷籍的。书本诚然是人类的最大恩人。”
鹤见佑辅所说的字字句句,我想,也是许多读书人的肺腑之言。
几十年来,与书相守相伴,我活得丰富也自足,充实也安心。是的,丰富也自足,充实也安心。
感恩书籍。感谢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美妙的世界。阅读,丰富了我们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精神日渐丰盈和澄澈。因为对写作的热爱与痴迷,书籍,又让我拓开了另一种美好的天地,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踏实坚定,渐行渐远,也渐入佳境。
说到诗歌写作,我不能不提到《昆虫记》的阅读。我不能不感恩法布尔。不仅给了心灵与精神的愉悦,对我的诗歌写作而言,《昆虫记》实在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重要的标识。《昆虫记》,这套十卷本计200 万字的美书,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慢慢地、欣悦地读完。整个阅读过程,我是在愉悦的享受中进行的,而且,我还为我的享受设置了限度,每天看那么几十页。每天,我心情美好地阅读着,偶尔,闭上眼睛,想象,品味,感受……是的,我得感谢《昆虫记》,感谢法布尔,他给了我另一种视角,其实他也是给了我另一种立场,另一种观照。我感觉,它推开了我生命中的另一扇门,一扇隐秘的门,一扇可爱的门。它开启了我以后诗歌写作的生命烛照之门。
一本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历史学家钱穆说过,书的背后必该有人,读其书不问其书作者之为人,决非善读书者。一本伟大的着作里,总会站着一个伟大的灵魂。读到一本好书,你可能就此结识了一位诗人或者文学家、哲人、圣人。像我们读司马迁的《史记》,曹雪芹的《红楼梦》,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纪伯伦的《先知》,莎士比亚的《李尔王》等等。美术史学者、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范景中曾如是说:“读完陈寅恪之后,我对自己有一个评价,与其写书,不如译书,读者可能更受益。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太残缺不全,最好的读书年华都被历史风尘淹没。也因此,我对书籍一直抱着感恩的态度。”这是读书人对书籍的感恩,也是一本书对于一颗心的觉悟与警醒。
感恩书籍,感恩童年时的阅读,那是一生的岁月里珍贵的井,清澈的涌泉。“一种令人反复回味的甜蜜。这种情绪几乎是秘密展开着的,属于一个人的回忆。我知道,除了上帝,这样的回忆已经无人与我共享。”和作家蓬桦说到童年时的阅读,他对书籍也是充满感恩之情。但童年时读过的那些给他的生命带来重大影响的书籍,因种种原因难得保存下来,所幸,有一些爱书人开的旧书网,得以让许多对童年时的爱书“旧情难忘”的人,能够“重返旧时光”。“在旧书网上看到童年时读过的心爱书籍,我总是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作家蓬桦是这样,许多爱书的朋友也有此好吧。
为糊自己的口,为糊家人的口,这几十年奔来波去的,其中的幸福与辛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甘苦自知。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常有八九。于我来说,这些年来所处的境遇,实在不算是顺境,但因为有书籍相伴,加上我性格里的隐忍与倔强,也总算是处逆若顺;因为有文字可以安放灵魂,苦境也就当成了乐境。感恩书籍,尽可以让我躲进书本成一统,与书中伟大的心灵交谈,从书中汲取温暖与力量。像《坛经》、《四十二章经》、《金刚经》、《心经》等一些佛学典籍的阅读,给了我很大的教益,佛经里那智慧的光芒照耀着也惠泽着我的身心,让我学着放下,让我惜缘,让我慈悲。虽然,我并不是虔敬的佛教徒,佛教书籍也不是避世的港湾,但于我,这些美好的书籍,是沉浸与洗涤,是充实与慰安,是寂静与欢喜,是大智慧的醍醐灌顶。
生活里的苦难与磨折,可以让一个人沉沦,也可以让一个人的内心变得强大。自认为,自己的内心能够变得强大,正是受惠于大量而系统的阅读。书籍,他们给了我双倍的酬报,既是愉悦的精神漫游,又是丰美的心灵盛宴;既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又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因为书,我也交结了许多爱书、藏书、写书、编书的朋友:王稼句、赵德发、伍立杨、郁葱、止庵、逄金一、陈忠、刘玉栋、张丽军……这也将是一个无限绵长的名单,无论是在书里还是在书外,他们都给了我深厚的教益。我深深记得,诗人郁葱先生曾经说过,放大自己内心的美好。我也常常在生活中践行这句话,勉励自己。在生活与工作中,也见惯了一些人人心的险恶,人性的丑恶,看惯了一些人粗鄙的嘴脸,放大自己内心的美好,那些丑陋、粗鄙、伤害,就可以忽略不计,内心里就充满温暖与光明。
感谢书籍,这些沉默的朋友,这些沉静的大师,他们照亮了我的灵魂,开阔了我的视野。书与书多相参照,给了我丰盈又开阔的人生。让我的一颗心在阅读中摈弃浮躁,沉静下去,再沉静下去,沉潜于文字之中,自乐其乐,自适其适。我知道,生活还在继续,阅读还在继续,阅读的幸福还在继续……这一切,多么好!
书籍,我一生的良朋与佳侣,我心灵与灵魂的福祉。有书相伴,我感受着友情的温暖与温馨,在这些师长、挚友的砥砺与鼓励中,我也一步步走向自己所向往的澄澈之境。
欲说还休
文/赵国勤
午饭后,天还在下雨。
这是2015年初冬的一个中午,我在家乡赵河初中教学楼的三楼朝南的窗户边的办公桌前。
最近一直阴雨连绵,从在外的亲友反馈的消息,很多地方天气都大同小异,老总在苏州电话说下雨,二妹在合肥也这么说。前一段时间感冒,一直未痊愈,适逢阴雨天,心情总无法阳光,尽管不属于那么不爽。
窗外的雨淅淅沥沥,周围屋顶上滴水的声音远远近近的传来,不十分清晰,有如梦中发现隔壁在喝酒,距离很近感觉依然是那么朦朦胧胧的遥远。
昨天晚上一口气把《边城》再看了一遍,老沈的《边城》是我最喜欢的经典作品之一,尤其是有阅读欲望,或者心情需要阅读促进改变的时候,我总习惯阅读它,也许是里面描写的恬静安逸的生活状态是我的向往,也许里面艺术化的人物形象能增加个人美的享受,开卷有益,此言不虚。
上午看看莫言的《红树林》,只看了一会就来了客人,莫言的作品我觉得看的过瘾。阅读当代文学,我喜欢贾平凹,余秋雨,路遥,孙犁,外国文学我喜欢阅读歌德的作品,近、古代文学就是《红楼梦》了。是我有幸遇到了他们还是他们有缘碰到我,不管怎么说,都是一个不错的机缘。
前不久在合肥,和在安徽电视台当制片人的作家于继勇聊了一个下午,老于说我最近几年没写什么,鼓励我继续写下去。这几年,尤其是孩子们大学毕业后,我的写作反而终止了,就是阅读也没往日勤快,我当然不会内疚,因为出现这种情况也是预料之中。我在四年前,就打算静下来调整一下自己,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特长的写作模式,借机会给自己充充电,进一步了解和熟悉看起来很熟悉其实依然陌生的生活,对自己生活历程做一些反思,顺便把孩子的一些人生大事办理妥帖,也好安心做自己的事情,加上前几十年家庭建设欠下的事情需要补课,也就是说,完善生活过程中一些重要的问题,是我这些年一直没有写作的原因之一,加上迟迟没找到突破口,以至于一事无成,所以这些都在情理之中,我没有后悔过,也没自责过,人嘛,离开了真正的生活,再怎么追求都是徒劳。
蜗居,喜欢清静,很少参加外界活动,成了我这几年的常态,以至于不少熟人觉得我变了,也有人说我消极了,这些都没有影响我的习惯,我觉得每天在家陪陪父母吃吃小菜饭,每天沿着村里的公路走走,遇到熟人打打招呼,聊聊,的确是一种超级享受。
再也不留恋大碗喝酒的场面,早就远离了鲜花和掌声,走自己边缘化自己的小路,尽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无怨无悔,尽管付出的不少,得到的回报不多。
人只有自己想办法静下来之后才能看清过去看不清的人和事,才能想通一直无法释怀的纠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行业,每个人都要退出的,一个人在家庭中在亲友中是不能缺席的,感谢体制造就我无权无势,让我的身体没有被酒精伤害,让我还能闻到泥土的香味。
雨天能有感想,说明我还没麻木。阅读,是崇尚简单生活的人的不二选择,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高级的精神享受过程,与自己敬仰的作家对话,倾听他们的诉说,自然会进入忘我之境。
书香行
文/胡文英
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爱上的阅读。小时候,家乡贫穷的不仅仅是物质,精神食粮同样匮乏,一个村子里,没有一户人家有小说之类的读物。那时,非常渴望开学,开学领到语文书后便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全部课文。没事时,再把喜欢的课文反复细读,并在脑海里进行画面填充。
后来,去镇上读初中,语文课本依然是我的最爱。街头有一家不足十平米的租书店,一毛钱便可以在里面看一本连环画,我的零花钱大部分都给了守店的婆婆。但仍然觉得书荒,毕竟连环画快餐感太强。初二时,班上突然有很多人喜欢看琼瑶小说、亦舒小说,大家互相传阅,看得津津有味,不知为书里的痴男怨女洒下多少眼泪。那时,我应该是书虫里最痴迷的一个,不分上课下课的没完没了地看。以至于二十多年后的同学聚会,有一个同学指着我半天说不出名字,最后来一句,“你就是当年最爱看小说的那个女生。”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爱好阅读,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陶冶了我的情操。不管生活如何忙碌,我的良好阅读习惯却一直没有改变。
女儿出生后,为了不让女儿留下自己小时候没有书看的遗憾,便为她订了《婴儿画报》,每天没事就给她念儿歌、讲故事。于是,女儿双手刚会乱抓东西时,就习惯了自己拿着画报“咿咿呀呀”。后来,她慢慢长大,便为她换订了《幼儿画报》,然后是《米老鼠画报》《儿童文学》等等。女儿和我一样,从小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家里的书架上堆满了各种读物,有《读者》《意林》类的休闲杂志,也有《乱世佳人》《基督山伯爵》等世界名著。
女儿的语文成绩一直在年级名列前茅。尤其作文,基本是班级高分。这些,应该是与她良好的阅读习惯分不开的。
因为爱好阅读,我们之间有了很多共同话题。看完《骆驼祥子》,她会和我探讨老舍的描写方式;看了《城南旧事》,她说就像看了一场慢慢推进的黑白电影。
老公身为女儿班上的物理老师,虽然是理工科出身,却非常热爱阅读,四书五经、中外名著几乎读了个遍。每天晚饭后,都是我们全家的阅读时间。大家各自泡一杯清茶,围坐在一起,各自陶醉在自己的书香世界里。此时,仿佛世界是静止的,我们在书本里,与自己的灵魂相遇。
因为阅读,让我们一家人不仅增长了知识,更增加了彼此间的了解和感情。在书香的世界里,我们且行且珍惜,是阅读,让我们的生活平淡而充实。我想,无论以后时光如何变迁,我们家阅读的习惯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学会真正享受读书
文/齐璐嘉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很少有时间、有心情去读书了,就算读书也无法真正地享受读书的过程,那么如何才能真正享受读书呢?
现在,很多人支持“读书无用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是看到寒窗数十载的大学生难觅工作,或者是忙着赚钱认为读书浪费时间。
其实,现在很多人读书都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着名学者于丹日前做客某文化论坛,把现在的阅读分成了有用的阅读和无用的阅读。在于丹看来,所谓游泳的阅读就是知识的阅读,为了拿一个文凭,为了在职场中提升自己的阅读,它不见得给你一个直接的文凭,不一定给你专业的技能,但是它给你心灵的辽阔,给你幸福感和安全感。
是啊,以前大家总爱说“学以致用,”做什么都要立竿见影,殊不知,这样的功利心让我们无法真正享受读书的快乐,无法真正进入书中所传达的境界。其实,所谓“无用的阅读”才是真正最有用的阅读。请大家对待阅读不要太功利,很自然,很平静地阅读吧。当你进入这个境界时,阅读就会为你展开一个新的天地!
读书是有品位的。所谓品位,就是能够通过阅读,使你对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终处于活泼的状态。
也许没有一个时代拥有像今天这样多的出版物。然而,很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阅读得少。在这样一个时代,一个人必须懂得拒绝和排除,才能够进入真正的阅读。
自然而平静地读书让你感悟读书的快乐,懂得拒绝让你思索人生的真谛,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享受读书!
去见一个人
文/禅香雪
见到他时,他第一句话便说,我们见过。那时,暮色已经浮上城市的街头,乳黄的路灯光勾勒出他健硕的身体轮廓,给我梦境一般飘忽的感觉。我朝他的方向走,他朝我的方向走。握住手的那一刻,我知道,这不是梦,是前所未有的真实。他朗朗地笑着更正,说没见过,是没见过,但事实上,我们认识很久了。
他的五根手指,软软的,像饱满的火腿,感觉不到骨节的硬度,也不是丝绸贴身的那种轻软。一握一放之间,有熟透的秋的意韵,是调色适度的菊画,是明暗得体的山水风景。所以,即便是初次见面,也不会有十分的生疏感,仿佛遇会多年前的一座山林,走进去,惊喜只是瞬间,回味却是沿途看不尽的草木,清芬之中摇曳着露花的淡定。
跟他去他的办公室。楼道很窄,光线很暗,楼下饭馆炒菜的油香味,一柱一柱地飘上来。我刚吃过饭,心里一点也不急乱。他在前面带路。步子碎碎的,轮换的频率很高。每一步落下去,都是格外的稳健。甩开的臂膀,一前一后,有着谐和的节奏感。白亮的短袖,笔挺的黑色裤子,筒接在一起,他魁梧的身材便给凸显出来。硬朗朗的骨骼,没有一丝一毫的慵散之气。直直的脊梁骨,挺起一颗历经风霜的头颅。头颅里,构建着我们无法想象的文学圣殿,活跃着琴棋书画的因子。
此前,常常读他的文字,看他的书法,揣摩他梅兰秋菊画作背后蕴藏的情思,想他临近退休的日子,心里莫名其妙地为他担忧。那段时间,他的情绪不是很稳定。文字透露出来的失落那么明显。毕竟,要离开了。我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离别,是唐诗宋词里最为敏感、最为情绪化的字眼。即使不加任何修饰,单单蹦出两个字来,遇着漫天风絮的日子,读着孤零零的一个瘦词,你也会生出峭壁飞瀑一般突兀的伤感。更何况他工作了那么多年,付出了那么多心血,寄予了那么多情感的单位?
上到二楼。黑洞洞的,没有一丝灯光。他径直走到他的房门前,掏出钥匙,插进去,门就打开了。灯亮的一瞬间,我看到房里到处摆放着东西。茶几、沙发、办公桌,一箱一箱的,都是书籍。一个老式搪瓷痰盂,摆放在醒目的位置,里面是深色的茶渍,厚厚的,灯影下,像涂抹的一层茶色釉彩。他说,要搬走了,白日里整理的,所以乱。人家没说让他搬,但是,还是赶快腾开的好。说这话时,他猫着腰,低着头,打开一个纸箱,找茶叶。纸箱里,有三桶茶叶,他说都是新茶,味道也不错的。
他有点手忙脚乱。沿着房间转一圈,似乎不知道该干啥,旋即提着铝壶,打水去了。那种铝壶,是我十多年前用过的,现在早已弃置不用。他提水回来,把水灌到烧水器里,这才坐下来,和我说话。他说,这些书,大多是要写序,或者写评论的。欠下很多债,又不好推脱。要走,这些书也要带着。总得完成,不管是初出茅庐的,还是老字辈的,都得写。厚此薄彼,对谁都不好。其他人尽可以推托,但他不能,毕竟,他还是当地的作协主席,有扶植文学新人的责任。
我写过几篇评论,知道阅读的那种苦累。文章好,阅读是一种享受。文章差,文理不通,阅读就是念苦经。我不是专业写评者,偶或写成的评论,纯粹是率性而为。只有文字入到我心里去了,只有文字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神经了,我才会反复阅读,把内心压抑不住的冲动形诸文字,心里就释然了。也许是多年教学高中语文、大量阅读鉴赏文字的缘故,我的评论一出来,还有些味道。但是,我知道,写评论绝对是一件苦差事,它不同于单纯的文学创作。你要有阅读的勇气、耐心和毅力,你要有深厚的文学积淀,要有博览群书的阅读意识,你还要有把冰冷的铅字读出鲜活的情感的智慧,还要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奉献精神……
我不喜欢读那些用高深理论堆积起来的评论。这些文字,枯燥得像冬天的秃枝,没有一丝灵动的生命气息,仿佛啃一块干硬的骨头,弄不好,牙齿便被崩掉两颗。但是,读他的评论,即使不读原作,我依然能读得津津有味。他的语言是诗意的,有着音韵的美感。他的观点外化成日常生活的一草一木,你一读便能想象得出。但是,又不是那种纯粹的诗意,你能读到支撑这些形象背后的文学理论架子,怎样自然地提升了感性形象的理性色彩。在他的评论里行走,你的阅读有梯级上升的曲线,有自山底攀爬绝顶的亲历体验,也有登高望远看尽秀美山川的震撼。
我喜欢读他的散文,特别是文化散文。他的文化散文,沉甸甸的,承载着历史厚重的风蕴,寄予着他浓烈的情感色彩。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不灭的人文掌故,一经他的笔墨点染,全都鲜活起来。他的胸口是深深的一潭激情,潜藏着一座历史文化的休眠火山。只要有激活的凭介,他便会借着文字的大手,洋洋洒洒,万语千言,挥洒出一篇篇热情洋溢的精美篇章,呈现在读者面前。你走进去,仿佛品味一道精美绝伦的精神大餐,哪怕有一丝疏漏,你也会倍感遗憾。
他写形式自由不受格律约束的新诗,也写对仗精工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他喜欢用典,随意拈来的典故,提升了诗意的高度,拓宽了诗意的厚度。诗句虽短,意境却格外悠远。读他的新诗,你有一种深巷游走的曲折幽远感,也有一种行走江湖的湖面开阔感。他的新诗,是他情感类聚的圆顶粮仓,满满储存的,是他对生活,对人事,对文学的万端感慨。他的近体诗,圆润流转,不事雕琢,是溪水流动的影迹,映着他清清白白的过往,留下一池日夜静谧的水草,任路人反反正正的评说。
他喜欢书,喜欢画。书画是他文学之外用笔墨纸砚行走的另一种方式。我以为,书画需要激情,更需要淡定。淡定之后的笔墨,一定是静默的山石,有着风吹不动、雨淋不透的刚劲,也有磨去棱棱角角的浑圆与韧性。我没有读过他早年的书画,认识他,他已过天命之年。他的字,一笔一划,柔中有刚,追求圆和,力求融通。可惜,依他的性格,我觉得此生要完全达到这般境界,恐怕不易。他的画,梅花居多,多为雪梅,老枝雪梅最多。我其实是不懂书画的。因为我曾经的笔名中,有雪,也有梅,所以,便轻易走进了他的画境。艺术,不是你懂不懂技法的问题,而是你的心境是不是与作品呈现出来的刚好合拍。我觉得,我懂他的画,是因为我有着作画人游动笔墨时的那种心境。
他的办公室,没有看到他张挂的字画。他絮絮叨叨地跟我说,说他的退休,说他的评论,说他要做的事,说我的散文。仿佛我们约定好谈话似的。其实,我连他的电话都没有,联系到他,是另外一个朋友,是走近他所在城市的一瞬间,忽然有了想见一见他的愿望。其实,我们真的认识很久了,我一直能看到他行走的姿势,他留下的文字,文字背后喜怒悲欢的表情。我们一直聊,聊过人生,聊过文学,聊过我遇到的解不开的疙瘩。他见证了我文字上升的梯阶,给我留下大段大段的点评文字,有褒扬,有告诫,有一个文学前辈不老的精神追求。
如果不是有事去医院看同学,我们还能聊下去。一室灯下,摈弃了白日里城市的喧嚣,摒弃了夏日里世人的浮躁,面对面坐着,聊着文学的那些事儿。自然坦然,没有一丝戒备的意识,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多好!可惜,我终究得走了。他送我出门,双手抱拳,潇洒的一举,一动,我便记住了他临别时的表情,笑笑的,笑呵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