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的演讲稿
老地方整理的高一的演讲稿(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一的演讲稿 篇1
我们总站在富足的地方悯惜贫穷,总躺在安全的地方怒斥*,总在五十步笑百步后呼唤远离冷漠,总在血痕淡去后才忙着计算生命的价值。
于是,我们俯身怜悯的姿态伤害了别人的自尊。
每次灾难过后,都有太多的人争先领养孤儿;当这片热潮过去,又有太多的孤儿陷入苦难。据心理学家分析,领养孤儿要考虑自己的经济状况,家庭氛围要与孩子原先的家庭相似,教育方式、家长性格都要与孤儿相适宜。但是,太多的人仅凭自己一腔热血,用热心换回的却是家庭的*。孩子们再次面临家园破碎的痛苦,伤害再次打击无辜孩子柔弱的心灵,善良由甜蜜变为苦涩。
于是,我们用沸腾的热血烫伤了他人的*。
20xx年奥运会是我们中国人的奥运,举国欢庆,气氛火热,圣火传递,同一世界,同一梦想。但是,不和谐的色彩也玷污了奥运火红的火炬和绿色的橄榄枝。据报道,8岁孩童用55天时间完成抵京“马拉松式”的赛跑;10岁孩子*双臂在激流中前行;8岁女孩在父亲陪同下步行3000多千米到达首都北京……这些行为引起中国甚至世界媒体的关注,其中不乏外国媒体以此对中国奥运的诋毁。不实评论须全力抵制,但也不可否认,这是“畸形奥运热”。我们要举办一个理性的奥运,就需要以理性的行为作为支撑。我们的热情不该由火热的*变得疯狂。
甚至,我们在用热血烫伤他人*时,也烫伤他人的心灵。
20xx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以最迅速、最团结的行动援救了太多的生命,我们赢得了世界的尊重。无数的闪光灯聚焦四川,闪烁着无数动人感人的故事,但也刺伤了灾区人们的瞳眸。被成功救援的孩子本是幸运的,但有记者为了采访,一遍遍唤起他们沉痛的回忆,孩子失声痛哭,大人们也泣不成声;有些热心的志愿者毫无救灾意识却前往灾区,虽怀有一颗炽热之心实际却是给灾区添乱。不正确的救援动作,不完善的服务行为,不合理的安慰帮助,带给灾区人民的是“二次伤害”。我们发现,善良由本意的抚慰变成了利剑。
中华民族是坚毅、热情、善良的民族。当我们挺过洪水、挺过“非典”,挺过不法分子对祖国的*和对奥运的亵渎,我们也必将挺过惨烈的汶川大地震,成功地举办一届奥运盛会。
但我们需要更多的思索和行动,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理性而全面地看问题。让“爱人之心”深入我们的血液,让我们永葆善良的甜蜜,为善良保鲜,使它不褪色,不变质,不变味。
高一的演讲稿 篇2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很荣幸能够有机会在这里讲话。记得从前,每次路过二中,心里都会默默许愿:以后我也要来这里上学。每当看见二中的哥哥姐姐们,小小的我总是羡慕又钦佩。像所有的高一同学一样,当接过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我终于可以光荣又自豪地说:“二中,我来了。”
曾经的梦想终于实现,心中的欣喜不言而喻,但欣喜过后,我感到了不曾有过的压力。为什么,说不清楚,直到站在偌大的校园里,感受到那温馨中透露出的庄严而令人敬畏的气氛;看到那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摆放的整整齐齐的桌椅,黑板上老师条理分明的板书和同学认真演算后留下的字迹;还有上学放学时,学长学姐们脸上洋溢的自信的笑容。
我才明白:刚进校的我们来自四面八方,接受了不同的中学文化,今天有幸在这里相聚,成为同窗和朋友,但真正地学习二中精神,融入二中文化,还需要一个长期奋斗的过程。做一名学生不容易,做一名优秀的学生很难;做一名二中生不容易,做一个优秀的二中人更难。现在,我们微笑着走进这里,今后,我们还要微笑着带着二中人特有的面貌走出去,把二中人“厚德、励学、敦行”的精神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1:高一春节日记
除夕,当12点的钟声响起,夜,一下子变得热闹了起来,爆竹声、电视里传出来的主持人的祝贺声,以及烟花升空划破夜空的尖锐声响,参杂在一起,雷鸣般地响彻整个空间,绚烂的色彩肆意在天空舞动,满是繁华,旧的一年轰轰烈烈的结束,新的一年又轰轰烈烈的开始了。看着这美丽的夜空看着那稍纵即逝的烟火,我想,那么多的稍纵即逝叠加起来就能上演一场盛大的狂欢,但终究是会平息,可是什么事物能永恒呢?就像人生,终究会结束,但我想我也要像这烟花,明明知道自己的生命会结束,但也要在素色的夜空留下绚烂的色彩,把众多稍纵即逝叠加起来成就属于自己的锦夜。
后记
本来没有后记,但是想到大过年的怎么也得祝大家新年快乐,对在外打工的哥哥们也说上几句,我不是个矫情的人,但也要说些矫情的话:“哥,我想你们了。”大哥,你是我们四兄弟最大的,怎么也25岁了,该结婚生子养儿育女了,我可等着喝你的喜酒呢,二哥,你也一样,下次可要牢牢抓紧二嫂,别让她给跑了。三哥明年一定要回过年啊,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过你一定要赚好多好多的钱,你可答应了我给我个大红包的哦,今年欠下的也给我补上,嘿嘿。
猜你喜欢2:高一的英语日记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景, 写一段不少于50词的接续文字。
Mark is a middle school student. He lives in a tall building in the middle of the town. About a mile from Mark’s building there are many old houses. They are all empty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