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书心得
老地方整理的高二读书心得(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高二读书心得 篇1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德·亚米契斯。他凭着对生活的深刻热爱,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真正关怀,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家庭教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序中说这本书也能够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这本书是意大利学生安利柯,在一个学年的12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其中,也有他父母对他劝戒性的文章,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爱的教育》很吸引我,它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可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往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所以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其实随处可见,却也随处不见,因为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此刻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教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更让我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而应对我们的教育,爱应当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简便,每一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生活的热爱。
书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忙期望工程……尽管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我依然相信爱的伟大,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爱,而每一个人也感受和付出着爱。
高二读书心得 篇2
从我们诞生的一刻起,从我们踏上人生旅途的一刻起,我们开始选择。那些无穷的选择将会与你一起走向漫长的人生道路。
就像追风筝的人一样,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漂亮的风筝,它有时是理想,有时是希望,有时也是人格。我们既然选择了它,便要无悔地去追,追的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判断负责,否则,它将会成为终生的遗憾、悔过,即便是自责,也无法弥补,只有加倍的去补偿,去赎罪。
在《追风筝的人》种,讲述了一位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一起长大的.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一次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的事,当时阿米尔选择了逃跑,在事后令他感到痛苦,他逼走了哈桑……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当时的背叛,再度踏上故乡,希望为好友尽最后一点力,但在同时,他发现一个谎言,儿时恶梦再度重演,阿米尔做出了重大的选择……
背叛往往是一瞬间的决定,但救赎却是一条漫长的路。两者之间通常会夹杂着一个词:后悔。因为过去的永远都是过去,无论如何也无法挽救,所以后悔就是人心灵上的一种责怪。
当今社会,在追求进步,在追求人上人的同时,我们也会迷茫,迷茫着四周,我们该去做什么?该如何面对不断的选择?该怎样在选择中让自己的心灵无悔?一个左右为难的选择,在一瞬间的决定中已经决定了自我的命运,但在同时,一个小小的转折也将再次改变命运,这是一条能从背叛再次踏上好人的路,也是一个加以补偿的办法。但这种机遇并不多,重要的是对自我选择的无悔。
风筝只有一只,勇敢的追吧,去追回自己的理想!但也不要忘记,面对偶遇的选择,不要愧对人格,让心灵无悔!
高二读书心得 篇3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一样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提高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梦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我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我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一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高二读书心得 篇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一样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提高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梦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我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我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一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高二读书心得 篇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作为万里相隔的亲人之间维系感情的方式,自古至今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一对父之间的通信,能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得到如此多的认同,这就是《傅雷家书》不一样于普通家信之处。
我长期和父母生活在一齐,所以无法体会到那种互通家书时因距离而产生的淡淡的忧愁和丝丝的甜蜜。我很向往这种感觉,所以我拜读了这本《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年—1966年傅雷暨夫人写给儿傅聪、傅敏等的中外家信185封,其中大部分是写给出洋在外并最终成为钢琴演奏家的大儿傅聪的信件。洋洋万言,字字意涌动,阅者无不为傅雷教的精神感动。信中有对过去教过于严格的悔赎,有对儿提高的表扬和鼓励,有对音乐和艺术的指导和探讨,有对党和国家建设及运动的看法和意见,有对儿生活的嘘问和关心,“贯穿全部家书的情义,就是要儿明白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看一部家信录,就是看一片傅雷的“又热烈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微妙又率直”冰心世界,我们不光明白了傅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翻译名家的原因,更会从中学到如何育成才的人生真谛。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perfection(完美),其实perfection(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perfection。我们一辈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perfection,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梦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我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掠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此刻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是以严厉而著称,我以为他们父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经过书信一齐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掩卷后对书回想起来,的感触就是傅雷对艺术甚深的造诣。傅雷对于艺术尤其是乐曲的领会,颇有一番自我的见解。这便使我不禁想到,大凡在文学上有所建树的人,在艺术领域也有着较高研究。也许便是因为文学和艺术是相同的吧。不一样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让人读完了会产生不一样的心理效果;而风格迥异的各类乐曲,也会带来相似的结果。秀美的散文,带来的是有如欣赏了欢快的咏叹调后的愉悦;沉重的小说,带来的便是如同悲恸的交响曲给人的震撼;诙谐的杂文,带来的会是歌剧般幽雅的场景和事后无尽的思考。细读完这本《傅雷家书》,感觉是像戏曲那样给人以不俗的氛围和回味的余地。
《傅雷家书》全书是一个父亲在循循善诱,读来很亲切,既饱含了对儿的深情,也有着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
读《傅雷家书》,感受的是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父之间的感情因为艺术的崇高而得以升华,成为一份取之不尽的人类精神的养料。
高二读书心得 篇6
每次看《红楼梦》,总也看不到结尾,原因无他,只就是觉得林黛玉的生世可怜本就可怜,可为什么结局也那么的凄惨,为何要让她知道宝玉成亲,最后气结而亡。这个结局知道就够了,没必要去一遍遍的温习那种心痛。
我知道很多人写了红楼梦的续篇,以前对于这种书,然而我总就是排斥的。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圆,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就是没有好处。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但就是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读至尾章,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然而对于黛玉的遭遇,我依然惋惜哀叹不已,但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我一向就是不喜爱薛宝钗的,觉得她就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但就是此刻,我竟然不由不一样情她了。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杯具也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家也就是大家族之一,薛宝钗从小就家境富足,饱读诗书。理解的就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就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就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就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就是“不尊重。”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然而可也只就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此刻想来,其实也并不就是完全不能够明白的恶毒举动。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就应就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也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其实她才就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就是什么,没有开心也没有不开心,只就是按照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感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心过她。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认为夫妻间有的不就是真诚的感情而就是“举案齐眉”的尊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就是服从的孝道。这样冷酷的纲常,竟就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在封建社会的礼教中,做出这样的选取,也就是身不由己的。然而她只就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服从者。她就是聪慧有才的,然而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就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悉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淫词巧句就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而委婉的批评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期望有完美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正因母亲告诉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理解。直到最后宝玉出家,她的杯具到达高潮。即使在这时,她依然就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就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就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痛苦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然只能克制着,这就是她的“尊重”!
与黛玉相比,宝钗的一生也许更为可悲。黛玉至少曾得到过那虚无缥缈的感情,且她没有看到家族没落的悲惨下场,而就是一死解脱了时刻所有的痛苦。而宝钗一生“愚昧而不自知”而且依她的性格,终其一生,也只能就是任由生活这把钝刀一点一点割掉生命吧!
本应就是一个敢爱敢恨,个性洒脱,恣意生活的宝钗,却成了红楼数场杯具中的一个。“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然而对于她的一生,曹雪芹先生就应也就是叹惋的吧!
高二读书心得 篇7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
最近读了《于丹心得》,于丹的讲评着实让我佩服,但最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大家孔老夫子的这一句话,它让我想了很多。
孔子很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他主张我们交正直、诚实、知识面广的朋友,而不赞同我们跟那些性情暴躁、优柔寡断、心怀鬼胎的人做朋友。那些好的朋友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在自己疑惑时帮助自己做出选择。
其实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我们读论语,听于丹讲论语,从中学习到的是一种明辨的能力,是宽容的态度。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而能够选择什么样的朋友,先要看自己配交什么样的朋友,自己站在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坐标上,只有明确自己的目标才是交到好朋友的前提。朋友就好比一面明镜,可以看出自己的得失,也可以反映出自己的道德品行。当自己因为方向而迷茫时,又可以及时为你指明方向。
在书中看到这样一个苏轼与佛印交往的故事:苏轼是一个大才子,而佛印是一高僧,俩人经常在一起参襌,打坐。有一天俩人又在一起打坐。苏轼问:你看我像什么佛印答:我看你像尊佛。苏轼听后大笑,说:"我看你像摊牛粪。"表面上,似乎佛印又吃了亏。回到家,苏小妹对苏轼说:"参襌的人最讲究是见心见性,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说你像尊佛,说明他心中有尊佛,而你说佛印像牛粪,想想你心中有什么吧!"
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想:遇上开心的事,就尽情享受,与人分享,因为你的快乐也会让别人快乐;遇上难过的事,一时的悲伤难过人之常情,但长时间沉迷于此,你的生活质量就会大大下降。希望大家都能在有限的生命里快乐地生活!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朋友,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人生观、世界观。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是很相信这句话的。这并不是说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现实的可悲的社会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谭。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机会总会相对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处世哲学……正是在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纳的'基础上,才会成为朋友。事实上,你不能期望贵族会从心里真正接受平民成为他们的一份子。他可能对你和蔼可亲、体贴照顾,那是一种教养、一种礼仪、一种体现自身优雅高贵的表现形式。无法通彻地了解相互的生活习俗、知识结构、文化构成等等,又何来的沟通和所谓的心灵碰撞?又谈何长久的相处、融合及接纳?
以前总说门当户对是封建毒害的残余,但真的没有更现实的意义吗?就我看来,它是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经常被忽略的、精神层次上的铺垫。当然,我并不是说要把其当成一种铁定律例来执行,而是认为应该作为必要的参考来对待。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好的朋友是良师,他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思想、行动,令你觉得快乐幸福,生活处处充满阳光;好的朋友不见得时时刻刻陪伴在身边,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站在你身边,也许仅仅是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种态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离的。否则就是非爱行为,就是事君数,思辱矣;朋友数,思疏矣。
那么如何可以结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让自己成为善良的、乐观的、幸福的人,使自己与这些美好的品德相贴近,那么至少可以在与这样美好的人相遇时共品一杯茶。
高二读书心得 篇8
寒假布置了作业,是看书。这个作业我倒是很喜欢,学语文的人自然需要读很多课外的书籍来补充自己的思维。只是这次我没有在学校列举的书目之内选一个,而是在卓越亚马逊上网购了我一直想要的那本书《目送》。
很早就知道了这个作家——龙应台。很早就想拜读她别样风格的作品。只是这种渴求总是被繁杂的生活所湮灭,现在总算可以认真研读。书的扉页上写的是“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很温暖的话语呀。
带着一种欣赏的心情读完,读完却深深感动。感动于作者细腻的情思温暖的语调细细默默的话语无限深情的表白心中浓浓的亲情。从这本书里我也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也豁然也很多。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而这条路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牵绊,而那个人,那些事却永远只是守候。文中说“我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说得多么心酸又无奈。
作者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父亲今年又去了上海,去了兄长那里,和母亲团聚。父亲去之前来我这里住了一晚,可是那晚我也没有好好陪父亲说说话,倒是父亲和我交代了很多事情,要我好好照顾自己,又默默的说“是不是你在新地方工作还要更累些?”我低头了,只是笑笑。当然生活的改变会让我要多分出一点心力。但是从这句话中我已经体会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而我却没有花更多的心力来陪陪他,这一去,父亲说要一年,一年才会和母亲回来,因为兄长的女儿出生了,没有人照顾。而母亲已经去上海一年了,这期间的两年,分分合合,来来回回。辛苦自然不用说,可你从来不说,连火车票都要自己去买,怕耽误我们的工作,而这么多的事情还要让你一个年过六旬的人来做,父亲,真的对不起。看了《目送》我想,我是明白了龙应台心中的那份感情,而我自己也是这么多年来承受着父母不求回报的爱。但愿我们对父母的爱还来得及,还能更好的相容。
学会爱父母,懂得感恩,懂得天下父母心,才会在自己为人妻为人母的时候明白要善待老人,要善待孩子。以前有一位老师说过:把自己的孩子当学生来教,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教。现在我想,或许真的可以如此了。父母要让孩子远走高飞,而教师也要让学生远走高飞,唯有好好的教育学生,让他们学会做人,学会感恩,学会体会人生酸甜,只有这样才不后悔为人师。
而在现在的学生们,体会父母的关爱似乎很少很少,甚至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感情的漠视,小悦悦不就是一个人间情感漠视的活生生的例子吗?重拾温情,重拾温馨,从亲情开始,从自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可以更多的向孩子们灌输一种情感,让他们在内心寻找自己的那份感动,《爸爸的那些花儿落了》,也是很温情,很感动的人情亲情的事例。爱,可能一直都在,但随着社会价值取向的改变,我们在逐渐放弃着,漠视着,冷漠着,被迫着,但其实我们内心都渴望有一份爱降临在自己身上,可那也是需要奇迹的,除非我们自己一直都在付出而不是等待。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要明白爱在那里,但也需要靠近,有一份爱,孩子才可以更快乐幸福成长,青年才可以更安心工作甜蜜生活,老人才可以从容看夕阳,一切都源于心中有爱。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书,能给我们带来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从书中明白更多人生的道理。《目送》浓浓亲情,让生活充满爱,充满幸福。
高二读书心得 篇9
一直久仰阿Q大名,据说他的“精神胜利法”十分“利害”,可就是没看过原著。恰好最近又学了鲁迅先生的一篇课文,再次被他犀利的笔风征服,于是欣然前往图书馆,搜罗他的书,翻开《狂人日记》,便直奔《阿Q正传》。
粗略读了一边,算是和阿Q打了个招呼,仿佛那个穿着破夹袄,面带轻蔑走向王胡的阿Q正迎面走来;又仿佛对面镜子里,自己的脑袋下长出了阿Q的身子。
在我眼里阿Q是可悲、可恨、可气又可笑的人,但他始终不值得人可怜,即使是多于的同情,恐怕失去自尊的他也无法承担吧。
他悲的是生活在强权的压迫下,已变得麻木不仁,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基本人格,甚至把被压迫,视为理所当然,最终在“精神胜利法”的帮助下依旧可以活得“飘飘然”。他的可恨之处在于,毫无自知之明,专爱欺负弱小,把他受压迫的气愤转而发泄到比自己更软弱、低下的人身上,以获得精神上的胜利,如调戏小尼姑。然而可气可笑的是,直到死的那一刻,他最终也还是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何而死,却在“精神胜利法”的“光环”下,死得“泰然”……
我一直很喜欢用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来形容鲁迅先生的文章,但在这里我暂且抛开他的针砭时弊,也抛开阿Q所有的政治、历史、社会等背景,单从阿Q这个艺术形象看,他最大的“光环”便是他的“精神胜利法”了,而他的可悲、可恨、可气、可笑的唯一资本也注定是他的“精神胜利法”。
阿Q是那个时代的产物,那个时代缩影和“结晶”,可谓是“时势造就阿Q”可是一旦阿Q脱离了那个时代,他还是那个阿Q么?抛开了阿Q所有的政治、历史、社会等背景,他的“精神胜利法”还有什么意义可言么?也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但是作为一部有着鲜明时代烙印的经典小说,它能跨越那个是带仍以经典的名义走向今天,这徰说明了他的经典不仅仅停留在他的那个时代,而且还能穿越时空与今人产生新的'共鸣,那我们也理所应当给经典镀上新的金边,让“阿Q精神”在今天添上新的一笔。
有时读着阿Q,恍然间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即陌生又熟悉。小时候,考试一考不好便伤心落泪,每每此时,身为“前辈”的表姐便主动扮演了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来向我传授“阿Q精神”:“一次小测验而已嘛,有什么大不了?犯不着伤心、伤身,又不是大考。再说了,考都考完了,你伤心也没用,白白浪费时间而已,还不如下定心去好好复习,找出错误与不足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你要实在过意不去就想想那些比你考得还差的人,他们不也好好的吗?也没像你一样伤心啊……”听了表姐的话,再想想考得比自己还差的人,心里竟也真的平衡些了,也能定下心,平静地订正试卷了。
后来长大了些,遇到挫折,我便也将“阿Q精神”活学活用了,心里再难受也要学会自己安慰自己,学会自己解开心结。难受有何用?伤心又有何用?即使整天愁眉苦脸,日子也一样要过下去,明天一样还会来,困难也一样要面对,用一个好心情面对困难总比垂头丧气面对要强,微笑总比满脸愁容有魅力。于是,勇敢地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我能笑着站在这块崎岖不平的土地上已经很不错了,我并不比别人缺少什么,接下来我只要充满自信地努力去迈开自己的第一步就可以了,这样一切便柳暗花明变得简单起来了,于是乎一个乐观自信的青春少年重新人间。
当然,如果一辈子都像阿Q一样浑浑噩噩固然不可取,但以适时、适度、适量的“阿Q精神”面对苦难也未尝不可。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爱钻牛角尖,心眼儿真,一直想不通便很可能走上不归路。这时候,如果能适度、适量、适当地发挥一下“阿Q精神”难得糊涂一把,也许有些悲剧将会改写结局。尤其是在今天这个竞争激烈的高压社会下,也许我们需要的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阿Q精神”吧。
阿Q的牢车在众人麻木地目送下已渐行渐远,他单薄的背影犹如一篇秋叶,在我眼中无处一曲别样的“阿Q精神”后,安然落幕,徒留我一地感叹……
高二读书心得 篇10
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德·亚米契斯。他凭着对生活的深刻热爱,对孩子的真正了解,真正关怀,已经成为影响世界家庭教育的一位重要人物。他在序中说这本书也能够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这本书是意大利学生安利柯,在一个学年的12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其中,也有他父母对他劝戒性的文章,以及教师在课堂上宣读的小故事。《爱的教育》很吸引我,它诉说着崇高纯真的人性之爱就是一种最为真诚的教育,而教育使爱在升华。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一样,可是你会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以往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一样。所以它让我感动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爱的一些思索。
爱,其实随处可见,却也随处不见,因为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此刻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爱的教育》一书中描述了一群充满活力,进取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我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那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教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更让我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而应对我们的教育,爱应当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夏丐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简便,每一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对于生活的热爱。
书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的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明白“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教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献血,帮忙期望工程……尽管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但我依然相信爱的伟大,相信生活中依然存在着爱,而每一个人也感受和付出着爱。
高二读书心得 篇11
《水浒传》中所描绘的108位英雄好汉,虽说是曾经盛极一时,可由于他们分别来自各种不同的阶层,彼此上梁山的目的和动机也各有不同,加上梁山的老大宋江希望能凭借梁山这股力量,作为和朝廷讨价还价的资本,以实现自己“升官发财,光宗耀祖”的人生追求。尽管梁山也有少许如李逵、阮氏三雄这样的贫苦农民出身的好汉,反对“招安”,希望能够有朝一日改朝换代,可由于没有掌握主要的领导权,起不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被朝廷“招安”利用,最后落个“兔死狗烹”的悲剧结局就可想而知了。
宋江率梁山众好汉接受朝廷的招安后,为了表达忠心,竟然充当了另一支农民武装——方腊农民起义军的'急先锋,几经鏖战,可叹那一百零八位好汉,只余下27人随他班师回朝。即使这样,满以为从此可以行赏,向朝廷乞讨到个一官半职的宋江,尽管如愿得到了皇帝赏赐的官位,由于当权者担心他们“贼心不死”,有朝一日还会再度造反,以赏赐御酒为名,将他和吴用等主要头领毒杀。即使像卢俊仪这种地主豪绅出身的头领也不放过,也以赏赐“御膳”为名暗下水银以其中,使他因水银中毒而“溺水身亡”。
尽管这本书的作者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来写这本小说的。小说对宋江的招安,极尽美化渲染,对宋朝的主要当权者一力庇护,把一切责任都归咎于蔡京、童贯、高俅、杨戬这“四大_臣”。我们从小说的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到封建统治的无能和罪恶。试想,如果没有皇帝的默许并充当这“四大_臣”的后台,这四大_臣何以能如此横行?我觉得,要想不再被“逼上梁山”,要想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招安”显然是没有出路的,只有_那种腐朽的统治制度才是农民起义的出路。
高二读书心得 篇12
书籍是人类的好朋友,是每一个人成长的良师益友。读书可以使我们忘忧、可以使我们超然、可以使我们充实。读书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也是老师的天职。古人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猛然一听,这句话说得很严重。可是,仔细想一想,又觉得很有道理。
《摆渡人》中写道“:生命就像一条孤独的河流,谁将成为你灵魂的摆渡人?”生活中,我们想要做的事情千千万万,但我们总不能时时依赖别人,我们自己也应该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枝繁叶茂的大树听了飞禽走兽的旅行见闻,也想领会世界的浩瀚博大,拜托他们帮忙却遭拒,于是自己想办法,结出果实,让他们把自己的种子遍布大地,从而看遍了世界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我们要勤于思考,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愿望,要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勤于思考,即使身处险境也能化险为夷。一支穿越大漠的队伍,被风沙扰的迷失了方向,又累又渴,他们无人可以依靠。后来,他们先是沿着仙人掌根的指向找到了水源,在水源处静候,等人来取水时为他们指明方向,如果一点人烟都没有,便支撑到了夜晚,沿着北斗星的指引走出大漠。他们勤于思考,想出了解决的方法,没有在原地等死,最终走出了沙漠。倘若这支队伍没有思考,他们最后的结局将会怎样?他们是否被困在沙漠之中?他们是否会被风沙吞噬,缺水身亡?所以,我们应该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
勤于思考,会成为你成功路上的关键的钥匙。彼得大帝的军队要去攻打某个国家,但士兵们因为一路的长途跋涉,脚上被磨出了很多水泡,士兵们苦不堪言,军队整体战斗力下降。于是彼得大帝出了一个好主意,让士兵们都穿上绑胶布,这样,就不会再有先前的症状了。如果彼得大帝没有勤于思考,那么他的军队会如此强大吗?他又如何能成功攻下一个又一个国家的城池,扩充自己的版图?他又如何能够成为千古被人们所知晓的帝王?
村上春树说“:有些悲伤不能向别人诉说,即使说了别人也不会理解,它犹如无风夜晚的雪花静静沉积在心底。”那么,为什么不勤于思考,解决自己内心的悲哀,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在漫漫无常的人生河流中,为自己指明方向,而不是迷失在河流上空的迷雾之中,不是随波逐流,取而代之的是面对任何困难险阻都可以理智应对,不被事物所迷惑。
没错,勤于思考,成为自己的摆渡人,会让你的人生多一份光明,少一分阴晦直至成功的终点。
高二读书心得 篇13
这是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心地纯洁、善于思考的女性,她生活在社会底层,受尽磨难。她的生活遭遇令人同情,但她那倔强的性格和勇于追求平等幸福的精神更为人们所赞赏。
小说主要描写了简·爱与罗契斯特的爱情。简·爱的爱情观更加深化了她的个性。她认为爱情应该建立在精神平等的基础上,而不应取决于社会地位、财富和外貌,只有男女双方彼此真正相爱,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在追求个人幸福时,简·爱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纯真、朴实的思想感情和一往无前的勇气。她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仆人地位而放弃对幸福的追求,她的爱情是纯洁高尚的,她对罗契斯特的财富不屑一顾,她之所以钟情于他,就是因为他能平等待人,把她视作朋友,与她坦诚相见。对罗契斯特说来,简·爱犹如一股清新的风,使他精神为之一振。罗契斯特过去看惯了上层社会的'冷酷虚伪,简·爱的纯朴、善良和独立的个性重新唤起他对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因而他能真诚地在简面前表达他善良的愿望和改过的决心。
简·爱同情罗契斯特的不幸命运,认为他的错误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尽管他其貌不扬,后来又破产成了残废,但她看到的是他内心的美和令人同情的不幸命运,所以最终与他结婚。小说通过罗契斯特两次截然不同的爱情经历,批判了以金钱为基础的婚姻和爱情观,并始终把简·爱和罗契斯特之间的爱情描写为思想、才能、品质与精神上的完全默契。
简·爱是个不甘忍受社会压迫、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性。无论是她的贫困低下的社会地位,或是她那漂泊无依的生活遭遇,都是当时英国下层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作者能够把一个来自社会下层的觉醒中的新女性摆到小说的主人公地位,并对主人公为反抗压迫和社会偏见、力争取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为追求幸福生活所作的顽强斗争加以热情歌颂,这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是难能可贵的。
《简·爱》是一部具有浓厚浪漫主义色彩的现实主义小说。整部作品以自叙形式写成。大量运用心理描写是小说的一大特色。全书构思精巧,情节波澜起伏,给读者制造出一种阴森恐怖的气氛,而又不脱离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背景。作者还以行情的笔法描写了主人公之间的真挚爱情和自然风景,感情色彩丰富而强烈。这部优美、动人并带有神秘色彩的小说,至今仍保持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高二读书心得 篇14
也许,看过《红楼梦》的大多数人都不明白黛玉,她也无需别人明白,正因不懂得她的人就是不会了解她内心深处的向往的。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然而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透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然而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就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就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就是香丘呢,我此刻所处的现实社会都就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
黛玉至死不放下对自由的'追求。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理解世界,世界不理解人的世界上获得明白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就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就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然而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一样,她就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就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高二读书心得 篇15
今日我有幸读了西方教育名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一本书,此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这是他进行了15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证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书中提到一个被勒令退学的孩子比利,因为他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终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能够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而被勒令退学了。
还有一个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原因是她总是在教师面前表露出自我的失望与迷惑。其实年仅六岁的她原本就是一个活泼好学的孩子,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的第一天她是何等地激动,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齐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景并非如此。她发现自我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教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她眼睛里充满了迷惑,教师就提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却被认为是痴呆生。
其实,教育是一门神秘的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无论古今中外不乏许多大器晚成的伟人,中国就有齐白石,年少时只能以木匠为生,五十岁时开始学习绘画,终成一代国画大师;而外国就有爱因斯坦,年幼时数次不及格甚至零分,也没阻碍他成年以后智力的蓬勃发展,最伟大的发明家桂冠无可分非议的属于他。所以,我们要把每一位学生都当成一块玉,一块可雕之玉,对他们一视同仁;并要坚信在爱的滋润下,另类学生终有一天都会成就自我,成为社会可用之材。
无论提高、落后,都不要让我们的学生经常生活在否定中。一个学生如果很少得到表扬和激励,总是受到副面的评价,就会产生自我的负驱动,进而自暴自弃。关注缺点,只会让学生在充满挑剔的眼神下,变的越来越不自信、甚至绝望;关注优点,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殷切期望,体验成功的愉悦,获取前进的动力,奔向成功的彼岸。据说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位渔夫在深海里打捞到一个硕大的珍珠,他无比兴奋,因为珍珠实在很大,但美中不足的是这颗黑珍珠上有一个白点,渔夫不满意。拿到家后细心的剥掉白点,就在渔夫细心而谨慎的剥离下,珍珠越来越小,到最终渔夫泪流满面珍珠没了。其实,渔夫的心态和我们的选择思路有着相同之处,就是错误的钟情于缺点,更可悲的是总跟在缺点后面,只看到学生的缺点,无法以全面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我们的学生。
实际上人从愚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总有一个过程。教师决不能因为学生的暂时混沌,便将其看扁看死;也不能为了让学生所谓的早日开化、醒悟,而不惜违背教育规律去拔苗助长。教师要坚信学生将被唤醒的必然,要学会等待。等待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进取发现的过程。学生的品质、智慧、浅能,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得以显现。这种显现,往往稍纵即逝,我们要有灵动的心与锐利的眼光,善于于无声处听即将响起的惊雷。教育,自其诞生之始,就注定是一门关于唤醒的艺术。然而,唤醒,离不开对话。对话,不止是语言的勾通,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或许能够提及牧师这一职业。从某种意义上讲,牧师与教师的工作一样,都以净化他人心灵为己任,只可是前者以上帝的名义,后者以知识及技能的名义。在牧师的字典里没有命令,仅有对话。因为在其眼中,教徒、教友或求助者与自我一样,都是上帝的子民倘若对话,双方永远平等。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勾通与交流,不也正是民主的、平等的对话吗因为,他们都是真理的子民。教师在课堂内外,不妨以诗歌般温暖的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使学生天性中最完美的东西发挥到极致。
同时,唤醒需设置情境。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我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当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所以,教师要创造对话双方共同探讨的平台,要乐于倾听,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提出怀疑与批判,但决不居高临下,要让孩子有选择的余地,即使有错,也以各种方式来维护和谐的对话情境,以求对话得以持续。这并非敷衍,而是一种宽松。这样才让对话双方有足够的空间互动,在互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得以唤醒,心灵潜能得以发掘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杯具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忙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一样的方法。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正在理解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
高二读书心得 篇16
《红楼梦》就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读完它感触颇深。它讽刺了我国古代封建恶势力独霸一方的丑态与它最终将会走向灭亡的必然命运。
《红楼梦》刻画了两百多个人物,他们各具特色。然而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但也就是正因这样,他的父亲贾政才会不喜爱他,宝玉也很惧怕他的父亲。虽然大观园里的人尽就是心灵肮脏,但就是也有真情在,贾宝玉与林黛玉真心相爱,最终却套但就是封建婚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命运。
林黛玉也就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但就是只有她才拥有贾宝玉这个知己。薛宝钗在大观园里可算就是最有心机的一个了。她为人处事很能干,蒙住了很多单纯人的眼睛,她人缘极好,却得不到宝玉对她的真爱,她极力讨好没一个人连贾母也不在话下。
王熙凤就是最泼辣的一个了,不仅仅办事干练,而且心直口快,然而常噎得人说不上话来,她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但就是早逝的`命运。
大观园里的人物我喜爱的要数探春了,他心机不如宝钗,文学功底不如黛玉,但就是她为人爽朗,而且冷眼看一切,或许她有一点孤高自诩,但就是能在混浊的世界里冷眼看一切的又有几个呢?但她的命运同样也就是远嫁,离开家乡,离开父母。
贾母可算就是仁慈的了,她疼爱孙子孙女们,然而甚至连与自己毫无血缘关联的小孩子也疼爱,但就是她的话何尝不暗藏玄机呢!黛玉刚进荣国府时,贾母让她做上座,她不肯,贾母说了句“你就是客,本应如此。”暗示了她从来没有把黛玉当成就是自家人,虽然表面上和谁都很亲切,但就是她但就是就是假慈悲罢了。
读完《红楼梦》让我见识了人间的美与丑、善与恶,让我懂得人们之间并不只有完美的事物,也有肮脏与丑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