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读书人生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书人生日记 篇1
“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昨天是第十七届世界读书日,我们特意采访与约请了五位嘉宾,畅谈读书之道。这五人中,有著作等身的学界耆宿,有德高望重的出版前辈,有慧眼识珠的编辑大家,也有作家与教授。他们谈到的内容,不少都是个人对读书的思考与感悟,是他们多年读书生涯的经验总结,亦是难得的智慧集萃。我们在此集中刊发,期望能对读者有所裨益,同时助推全社会读书之风的早日形成。
如果有一天,阅读再无需媒体的刻意倡导,而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自觉,成为人们赖以认识世界、提升自我的不可或缺的方式,成为一旦疏远便觉若有所失的生活之必需,那也许将是一个真正的书香社会与文化强国的到来之时。如今,我们正奋力行走在通往这个理想图景的路上_那么,先让我们一起来聆听读书人的言说,分享他们的阅读之乐吧。
谈起读书,我觉得无非是“勤奋”二字。勤奋是最为质朴又颠扑不破的读书之道。记得小时候读书,先生要求我们的,不仅是读文章,而且还要背下来。中国文学史上的诸多优秀篇章,小时候但凡花了功夫的,有很多至今都刻在脑子里。也许你要问:脑子里记住这么多文章有什么用?那么我告诉你:至少它能够给你的'写作带来灵感。人脑仿佛是一个宝库,多少东西都能装进去,脑子里的东西越多,下笔就越快,写文章就越丰富、越灵动、越容易碰见灵光迸现、左右逢源的情况。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这个道理。“破万卷”的“破”字,已经告诉了我们,读书不是点到即止,而是需要勤奋,需要下功夫。读书如果只是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收益是不大的。
仅仅读书还不行,最好能与调查、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求之于书,证之于实,在实践中检验知识、完善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至理名言。我们不能因为进入了网络社会,很多知识可以方便地从网上获取,就忽略了行万里路的重要性。我的感受是,很多东西都需要进入到具体的实践调查中,才能去伪存真,才能真正领会与理解。以我自己为例,玄奘是中国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个人,为了弄清楚他取经之后,到底由哪一条路回来,我10次赴新疆等地考察。当时心中有个疑问,为什么玄奘东归时要到公主堡去?公主堡既非寺庙,也非顺路,他没理由绕远路跑去拜谒。后来在当地牧民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公主堡,当地人说,公主堡下才是真正的瓦罕古道!我这才明白,原来玄奘从明铁盖下来时走的其实是这条道,所以必经公主堡,然后到塔什库尔干。而此前,我误将一条由部队开辟的道路认作“瓦罕古道”了_它与公主堡下的瓦罕古道还远隔着一条大河!类似的情况,我经历的不少,这也让我更坚信:实地调查,走万里路,能够让一个人的知识变得更加准确、更加可靠。
如果研究的领域分得太细,可能难以产生通才式的人才。为什么呢?就因为学问之间是彼此关联、互相激发的。好比一位武术家,如果他只会耍枪,其他兵器一概不了解,你会觉得他是一位高手吗?我们倒是常常看到,很多有成就的人,往往旁搜远绍,广泛从其他领域汲取营养,化为己用,提升自己。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搞文学的不懂历史,搞历史的不懂文学,都会事倍功半。文学与历史,甚至还有哲学、民俗等学科,本来就是共生共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不能全面涉猎,怎么可能获得精深的见解?所以,我认为学科可以越分越细,读书却该越读越宽,唯其如此,才能融会贯通,才能更全面地看世界、想问题。
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但读书宜早,著述宜晚。读书宜早现在大家都知道,著述宜晚却似乎没有多少人看重。古人说人生三大事:立德、立功、立言。立言需要有足够的人生锤炼与知识积累,不是随便为之的,怕的就是以己之昏昏,却欲使人昭昭,这怎么可能呢?那样只会贻误后人。
读书人生日记 篇2
除非人类灭亡,否则书不会比人类先走一步。——题记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望云卷云舒,看花开花落。悠悠中华五千载,有多少轻盈的步履辗转在这书山之中。他们收获了醉人的香,沁人的美和奋进的力量。漫步于历史的长廊中,我看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对吕蒙说的话仍在耳畔萦绕。正因为孙权劝学,告诉吕蒙读书“大有所益”才有了后来鲁肃口中的“非复吴下阿蒙”,有了令人“刮目相看”吕蒙,有了“结友而别”的鲁肃。
书是大爱,启人心智,淳厚而悠远;书是风儿,吹走了纷飞的枯叶,催生了无限春光。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陶渊明八岁丧父,家道衰败,却在母亲的带领下读了许多书,包括《老子》、《庄子》、“六经”以及文史、神话、小说等等。
读书使他固穷守节,使他坚守理想使他名垂千史!
穿梭于书店之中,我知道——
眩目的'先秦文化,皎洁的汉宫秋月,辉煌的唐诗宋词。这里有孔子的颠沛流离,庄子的逍遥云游,太白的杯中美酒。神游其中,是君子好裘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词》,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
读书,让我们沐浴再先辈最好的文字里接受心灵的洗涤;让我们在充满欲望的物质社会保有一份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
遨游于书海之中,我发现——
书是一部交通工具,载着我领略世界的大好江山:舞跃于龙门石窟,攀登到万里长城,游览了故宫遗址,亲吻着布达拉宫,漫步于杜甫草堂,沐浴着国土泉水。他尽览山河壮丽,涂抹民族图腾,激昂生命斗志。它是解读祖国最好的诠释,是最惬意也是最廉价的旅行。
读书,历史尽显眼前。去参悟“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智慧;去品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去感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哀怨。
书是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浓缩,是灵魂的清洗器!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人生意义就在于不断的进步。那么,让我们驰骋于书的世界,点亮和升华我们的人生!
猜你喜欢1:最温暖的陪伴日记
偶尔还是能回老家,乡下的夜依旧很静,他的陪伴依旧很暖。
小时候,每到晚上,香气扑鼻的佳肴摆满庭院里的桌子,皎洁的月光撒下一片宁静。微风拂过,聊聊家常的我们都期待着那最动听的音乐。那时我特别爱听爷爷拉二胡,他那苍老的双手在琴弦上不停地跳动,显得格外年轻。爷爷那陶醉的神情感染了我,我用着不着调的声音跟着哼唱,奶奶和妈妈也不禁停下手中的活儿侧耳倾听。
从此,我便爱上了这种乐器,也不禁赞叹它的神奇,仅凭两根粗细不匀的弦,却可以拉出时而抒情优美,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悠扬婉转,时而黯淡哀伤的音乐。
到了合适的年龄,我迫不及待地催促妈妈去给我报名。从那以后,爷爷每天陪我练习二胡,二胡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爷爷那温暖的陪伴,让我的二胡之旅有了无数的乐趣,面对枯燥的指法和谱子,我也瞬间觉得是甜,我的技艺也随之提升了许多,并有幸参加了我市的三独比赛。那些备战的日子里,我每天练习三个小时甚至更多,爷爷始终寸步不离,在一旁悉心指导。有一次,我实在是累了,不想练了,便开始找各种理由。爷爷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深深地看着我,然后拿起我的二胡,徐徐地拉起我最爱听的曲调。看着爷爷专注的样子,我突然觉得不好意思起来,一直陪伴着我的爷爷一定也累了,可他却能陪着我,一直坚持着,我为什么要临阵脱逃呢?瞬间,我就来了兴致。比赛那一天,我的心里格外紧张。但一看到爷爷鼓励的眼神,如定海神针般瞬间冷静了。我在舞台上自然地表达着对这首曲子的感情,也自然地对着评委露出甜甜的笑。
八年时光,说过去就过去了。上了初中,越来越少的空余时间使我不得不暂时放下二胡。但和爷爷在一起的日子,却是我一直难忘的。
听,还没到家呢,耳边又缓缓地飘来了二胡声。在这宁静的夜晚,那么悠扬,让人温暖。
猜你喜欢2:四年级读书日记
我是一个比较喜欢读书的孩子,每当有空的时候,我就会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手捧一本课外书籍,仔细的阅读。
爸爸常说我“一见到一本新书就爱不释手,把什么都忘记了,连吃饭也忘了,好像叫书迷了魂。”有一天晚上,妈妈让我睡觉,我正在看《好朋友,坏朋友》,嘴里应着,可是一会就又沉浸到书里了。不知过了多少时间,妈妈走到我身边,告诉我说:“你已经看了一个多小时了,还不睡觉?”“马上就去,马上就去!”可是还是捧着书一动不动。妈妈只好“架起大炮”向我“猛烈开火”。没办法,我只好依依不舍的放下手中的“宝贝”去睡觉。边走边翘着嘴巴很不情愿地嘀咕着:人家看得好好的,真是的。
还有一次,我坐在茶几旁,一边用小叉子吃着水果,一边翻开《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我和书里的小爸爸一起踢足球、一起去马戏团,一起做好事……我完全被书迷住了,居然拿起叉子就往嘴里送,天哪!一口咬在了叉子上,这时候我的脑子才从书里走了出来。
现在,我每天睡觉前都要读一会儿书。无论什么书,它都是我无声的好朋友,它将让我的世界里少了一个又一个的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