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倾城之恋读后感(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
“流苏不知道,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的爱情,还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当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又回到书面,阳光照在那四个玲珑小字上,眼前悄然浮现了那一场罗曼蒂式的爱情……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生。在那样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属于上海独特的迷蒙气息,尽管新旧夹杂的文化冲击,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无疑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那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但是那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不仅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剩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生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生看成他脚底下的泥”。感情和婚姻原是他不坚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两个人的缘分因为一场舞会,香港式的恋爱跃然纸上,在各种机缘巧合中,两个人在感情上跳起了华尔兹,周转舞动中,发生了美丽的故事,也有凄凉的背后。可最终,这场倾城之恋会美好落幕,可崇高的爱情从来不会结束。流苏和柳原的爱情是一种美,需要时间的等待,需要反复的淬炼。在爱情中,谁又是自由的呢?我面对你,藏好所有心事潋滟,忘记闭眼去藏眸光流转,无人去问时移势迁,我只想静候和你所有的遇见。所以,当看见流苏他们两人在感情里你一步我一步攻于计策时,你会吃惊那些感觉是熟悉的,可眼波里明明藏不住事啊,干嘛要彼此折磨呢?细细想来,这是爱情的魔力,是他特有的地方,因为这一切看似俗气却那么真实、富有人间烟火气的事情,才让爱情变得伟大,让人着急,让人觉得它不可替代。
素色湘帘,帘风后面,所谓伊人,拨弄琴声三两声。倾城倾城,倾倒一座城,范柳原到最后一刻也还是清醒的,“此刻你可该坚信了:‘死生契阔’,我们自己哪做得了主……”一个善于低头的女生,也许终会成为一个安分的妻。让他在劳累和放纵之余有一个去处。男生的归宿最终只是一个女生。死生契阔前我闭上眼,犹记当初,人群中回眸莞尔,你我窗前采一瓣月光,折一段旖旎的回忆。
断弦琴铮,留香锦褥,梧桐滴雨,芭蕉声碎,画栏生愁,曲屏传恨,雁归人不归,春来人不来,飞鸿不传信,杜鹃空啼血。许多人说,在,《倾城之恋》这本书中,这篇却是个难得的好结局,可最后那段话“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胡琴咿咿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胡琴拉着拉着,又是怎样的'一段故事呢……都说张爱玲的文章是“她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这都是基于她的这种深藏着的爱”。出生于名门望族的她,从小经历了兄妹不合,家庭破碎,深受新女性的母亲的影响,张爱玲也有了自己独特的品味和独立的生活。可毕竟心里是有阴影的,所以造成她孤高气傲、冷眼看人。因为张爱玲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以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都市作为背景,展现了人性的堕落,精神的扭曲等等,给人一种苦闷压抑的感觉。她的文笔总是沉闷的,不知为何,或许她个人特色太重,我读她的文字总带有一丝檀香。她是独立的,她拥有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她似落入尘俗,又跳出尘俗去看一段段感情。张爱玲的爱情如同白流苏那样是轰轰烈烈的,但是上海的沦陷却成全不了她与胡兰成,最后以悲剧收场。她的爱情正正是印证“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这句话。即便他有家室,即便他背信忠义,即便他寡情薄幸,在他背叛后仍然不离不弃,直到他不再需要她。她依然像一朵傲立的白莲,只可远观,孤立到极致,不知道坚持的是自己内心那份清丽还是和胡兰成那段无法抹去的记忆。或许都有吧,或许自己早就分不清,或许两个理由早已彼此交融。有时,等一个人,不是有多爱,而是等习惯了,你哪天突然不等了,你觉得背叛了自己。这样一个有不凡故事的女子才能写出这样不凡的故事。
在这个万般千态的浮世绘中,在错乱复杂的名利场里,我们容易在无端狂热和纸醉金迷中迷失方向,在所谓的竞争中迷失自己,其实人生如梦,年华似雪,梦醒了雪停了,我们又得到了什么呢?
如张爱玲一样守住自己内心的云白山青,或许谁都可以感悟到弘一法师所说“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我爱你,所以我可以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爱有那么多种形式,干嘛非要用最简单最普遍的说呢?要知道,美人在骨不在皮,君子在德不在貌。如张爱玲一般内化于心的美才是极致的。
合上书,想到李娟一句话“虫鸣如流水,一派天籁。静夜里,读一本好书,悲也放下,喜也放下。天上夕月一弯,淡若清梦。”再次细细品味这场倾城之恋,从上海到香港,相距千里,每当我抬头望月色时,觉得这是你我唯一共同的东西了。爱能跨越时空,倾城的美,是你随意摆放的东西,在我心里都有独特的印记。
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草木皆有情,不如再遇倾城色。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2
昨天刚刚看完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小说集,其中收入张爱玲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重要作品,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十六篇中短篇小说。这个小说集实际上是张爱玲的第一个小说集《传奇》的再版,重新起了一个名字而已。
这是我第一次看张爱玲的小说,以前是只闻其名未见其身,这次终于在卓越买到了她的书,心理非常高兴。
这本书我看了有一个多月,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细腻!对人物形象、景致描写、动作描写都是非常的细腻,既细致入微而又不拖泥带水,让人看了对她想描写的场景产生一种熟悉的感觉,好像就在眼前一样。至于故事本身,我觉得一部分是反映的当时小市民的普通生活,还有很大的一部分应该是张爱玲自身的影子在里面,还有张爱玲内心的痛苦挣扎,要是现在能够有一本张爱玲的传记小说看看就好了,如果不了解她本人,看她的小说有时候会有一些迷茫的感觉。她的小说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每部小说的结尾,都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她不给你一个固定的答案,都是让我们来自己想象的。我觉得这是她的小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3
白流苏其人,光看她有过离婚的经历,就可以看出她是一名大胆离经叛道的女子。毕竟那是可不是现在,离婚后遭受的风言风语绝对少不了。而她又无处可去,只能回到娘家。
而那个娘家给她的又是什么呢,她没有感到温情,反而被处处排挤算计。白流苏的离婚多年的前夫去世了,她的娘家人却希望她能“替他戴孝主丧”。这自然是冲着他前夫家的财产去的。既能减少家里的一个人的花销,又能和有钱亲戚恢复关系,白家可谓是打的一手好算盘,只是这算法上没有白流苏的存在,无视了白流苏的意愿。
按理说,尽管白家衰败了,但好歹曾经是名门望族,怎会一点亲情也不顾,反而市侩得如地痞流氓。想想为了让白流苏答应守丧,逼她住到夫家去,连居住的房子都给她换成破破烂烂的,这等伎俩,有岂有一丝一毫的名门之风。白公馆更像一个吸血鬼,把白流苏往绝路上逼。白流苏刚离婚时,是带着一大笔钱回娘家的,可是七八年后,她的钱已经被当家的三哥和四哥拉扯得差不多了。现在她在家里要开销,如果要再嫁更要开销,况且家里还有七妹和八妹两个姑娘正待嫁呢,她当然也就成了白家最不受欢迎的人。明显的过河拆桥,摆在明面上的利用,真真的叫人寒心。
由于兄嫂的排挤,白流苏在白公馆已经是完全待不下去了,她急需一场婚姻来摆脱现状,而在范柳原之前,她也已经有了好几场相亲,甚至对象要么比她老,要么性格吝啬,但她都忍了,只希望能搬出去就好。尽管她把条件一降再降,但还是遭到各种挑剔,毕竟她已经不在是小姑娘一样年轻了,还离过婚。此时出现的范柳原何尝不是她紧紧握住的最后一棵救命稻草。
范柳原是个浮浪公子,无意于家庭的幸福,三十三岁了还没成家。但在范柳原和白流苏妹妹的相亲中,范柳原被流苏古典中国式的美丽迷住了。他要她,他怜惜她,他要征服她。
两人的爱情并不纯粹,简直像一场博弈,充满着算计。但白流苏被逼上梁山,她无路可走。只能下定决心、冒着身份与名节的危险与范柳原斗智斗勇,赌上一切来搏得这场战役的胜利。
一个城市的沦陷成就一场爱情,听着就带有传奇的色彩。()可是,比起祸国殃民的妖妃褒姒与幽王的爱情,白流苏与范柳元的爱情是否有那么情真意切?结婚后的`生活,张爱玲没有给我们详细描写,但是否会真的幸福呢?范柳原花心的毛病没有改变,在外面跟别的女人说些虚假但动听的甜言蜜语,而回到家中对着真爱的白流苏却只会“说些傻话”或是索性“异样的沉默”了。长此以往,难保白流苏不对范柳原有成见、不和他吵闹,甚至于再度扬言“离婚”。香港的沦陷成就了她的婚姻,但不能说成就了她的幸福。
相比较把一切压在范柳原身上,白流苏其实完全可以选择自强的道路。可她的反叛精神早已被生活磨灭,比起离婚时拥有的勇气,现在的她变得胆小怯弱,因此她选择了依靠范柳原,这是她的选择,亦是她的悲哀。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4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流苏在这样的老钟下,本也是安安静静过活的,可惜只过也过不去,于是只好倾城…
我说,我向来景仰写字的女子,正因只有女子,才知道怎样写女子。或许雪芹是个例外,或者还有别的,但我依旧执拗地习惯从女生的文字中,去寻找属于女生的灵魂,才气,智慧,善良,包皮容,炫耀,做作…只有女生才懂女生矫情矜持的小伎俩,或是若即若离的小把戏,或是仅仅是满足一下虚荣欲|望的小动作。男生说一句话做一件事,果决到但是是眨眼间,女生心里已弯弯绕绕了不止九曲十环…
流苏与范柳原的拉锯战,赢得是流苏,赢得很险。如果不是那一次适时的轰炸,失之毫厘,谬的也就没有了边。流苏心思细密,就算扔在大清后宫里,也是个配的上戏的主角*,可惜偏偏遇上一个耐得下性*子,陪她玩心理战的人。也是幸运,如果没有这个有意思的对手,流苏这辈子,恐怕也就遇不上什么有意思的事了。一辈子受点小气,安心被老钟敲打着,做她的碧玉去了。但恐怕她出场跳舞那一刻起,她是明白了,就连碧玉也没得做,又何妨放手一博呢。不成功,便成仁,女生的筹码,无关家国,都下在感情上了。
何况,女生的胜,即使胜了,也没有那么光明英武,胜便胜了,不必声张。日子长了,柳原也难免觉得捡了个便宜,当时是非,也便不那么重要,俏皮话自是要放到外面说,家里有个不惹人厌的贤妻,“也宜墙角也宜盆”,未必不是快意。
因此,爱玲写出的胜利,细嚼嚼,发现原来有苦涩的味道。之前不信如她这样高傲,感情看的这样透彻的人会正因胡兰成而”低到尘埃里去”,此刻信了—薇龙在对乔琪乔说:”我跟她们不是一样的吗”的时候,脸上是没有表情的。
哀莫大于心死。
就算是错觉,抓住那么一点点的期望,又何必求全责备?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5
我喜欢她与柳原之间的暧昧的对话,那关于断垣的情景让我想起了<花样年华>中的苏利珍靠在夜幕下的街墙,想起了周慕云在吴哥窟的徘徊。"有些傻话,不但是要背着人说,还得背着自己。让自己听见了也怪难为情的,譬如说,我爱你,我一辈子都爱你""一般的男人,喜欢把好女人教坏了,又喜欢感化坏的女人,使她变成好女人。""一个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三分病态"这一系列的对白以及对"执子之手"的解释,以及开头结尾中谈到的胡琴:"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伊伊哑哑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不问也罢!”这一切都实在太让人回味了。
倾城之恋经历了香港沦陷这样的一个背景,确实够得上倾城,故事中两个精明的男女主角的故事。文写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我没去考据张爱玲与胡兰成是发生在那个时间的,却总感觉这个故事中有他们的影子。柳原是有过妻子的,流苏一直所害怕的也是柳原不能与她结婚而只是想把她当成情人这样不伦不类的结果。胡兰成原也是有妻子的,而且还有个护士的小情人。总觉得流苏那许多的感受和心境都是张爱玲自己曾有过的。想起流苏还真是一个地道的旧上海的女子,精明的计划经营着自己的一身,矜持的计较着许多得失,而当感情来临的时候,再怎么精明都沦陷了,原先所计较的也顾不得了。张爱玲是仁慈的,她给了流苏一个好的称得上好的结局,也许这也是她自己所希望而得不到的结局,让它在流苏身上实现了。
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张爱玲是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为一个怪人、异人而存在的,也许她将不仅仅属于现代文学史。遥想几十年、几百年后,她会像她欣赏的李清照一样,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据一个稳定的位置也说不定,而我们知道,那时候今天为我们所熟知的许多现代作家肯定都将被忽略不计了。“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个小时,然而白公馆里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6
近段,听朋友推荐读张爱玲的作品,对张爱玲其人早有耳闻,只是无缘拜读其作,偶然看了电视剧《倾城之恋》,心有所动,便买了一本细琢,想体味一番书中描写与剧中演绎的落差究竟在何处?
相比而言,我更欣赏剧中的白流苏,文雅而不缺浪漫,庄重而略带叛逆,任性而又不失自尊,一个在娘家众亲人的讥笑,冷漠和无情的压力之下,而致使她不得不选择离开的女人,她想要独立却无更大能力,想要自强而又奈,抱着对爱情的一丝侥幸期待和违心不为,而被迫投入范柳原的怀抱。她虽不值得尊敬,却也没让人感觉可悲,可怜!
范柳原邀白流苏的香港之行是“用心”的,而白流苏的接受也有“有心”的,一个“用心”用在“只想曾经拥有,却未想天长地久”,一个“有心”有在对爱情的“侥幸”期待,敢用一生去做筹码,范柳原认定白流苏无力逃出他的“手心”,白流苏赌定自己将会是范柳原一生牵挂不忘的女人。不仅仅是因为她被范柳原的风度和魅力所征服,还为了摆脱那最痛苦的成分-----家庭的压力!因此,她不惜将自己暂时“沦”为情妇!
如果不是香港城市的沦陷,也许真的改写不了白流苏“情妇”的无奈命运,之所以范柳原最终会选择和她结婚,她在某种程度上真的应该感谢战争!在战争中,让两个对爱情都存有私心杂念的人彻底结合在一起,真切感受到:当成千上万的人死去,当成千上万的人痛苦着逃命生存,而唯有他们彼此还可以相互拥抱,相互依靠,乃至相互安慰,掩护,生存时,在那一瞬间,两个人内心的自私转化成谅解和真诚,两颗心才紧紧地贴在一起。是呀!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人生尚且如此,何况爱情!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生死离别都由不得我们个人来支配,可我们能够选择,并且能够做到的是,永远和相爱的人,一起手牵着手,微笑着,一直走下去,一生一世都不离开!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7
《倾城之恋》叙述的是一个寄居在娘家的离婚女人,白流苏,遇上了一个原本是介绍给她七妹的男人——————范柳原。范柳原对流苏有一点点爱意,但这点爱不足以让玩世不恭的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而流苏恰恰却只要一纸婚契 。她知道爱情不能天长地久,而婚姻能提供给她生存所必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的好一点而已!在缠绵的情话营造的虚幻的气氛中,展开的确是一场无声的战争,就像故事所处的大背景——————太平洋战争!他们各自设立了精妙的陷阱,期待着获猎对方,却都不能如意,流苏满怀着惆怅回到上海,以退为进,期盼着范柳原能妥协,能给她一份尊严,去生存!
然而,一个秋天,流苏已经老了两年———她可经不起老。于是范柳原的一个电报又把他牵回了香港。满怀着无奈何失败的心情,流苏已甘心于情妇的身份……
战争成全了白流苏,使她得到了范太太的身份。而范柳原却不再和她闹着玩了,他把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在一般人眼里是张爱玲擅长写悲剧小说里难得的喜剧,但在我看来,《倾城之恋》是彻头彻尾的大悲剧———倾城之悲哀!她从人的劣根性与道德观的残缺揭示了这个彻底的大悲剧。城之将倾,国将不国,一个封建的离过婚的女人的生存又要建立在一个不想缔结婚姻的自私男人的不长久的爱情里,一切的一切危如累卵,可竟还有人羡慕,视流苏为榜样。悲哀的年代!悲哀的城池!悲哀的'男人和女人!
张爱玲笔下的双城,在地理上,是流苏和柳原来来去去的那两座城:上海与香港。白流苏的两城之间的历程反映出心境的起伏。上海是流苏家人的所在地,代表着一传统守旧、充满压力的世界;香港则是一个冒险的新国度,代表着所谓的现代文明,是白流苏打算放手一搏的赌局。
双城,在心理上,又是流苏和柳原心中各自构筑的城。柳原的城建筑在对自由无拘爱情的渴求上;流苏的城却是建筑在所谓的经济利益上,她需要一纸婚契作为保障。最初,内心一样孤独的范柳原只想恋爱,他需要一个红颜知己;白流苏想结婚,需要一个体面的丈夫,好让她出净胸中一口恶气。两个人于是展开了一场爱情攻防战。范柳原想攻破上海女人白流苏期待婚姻的心城,而白流苏则想攻破范柳原只要爱情的心城,一对现实中的自私男女,于是这场心战就显得旗鼓相当精彩万分。而对他们的爱情攻防战而言,太平洋战争是一个转折点。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8
如果说“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那病态,也就成为人们心中渴望尝试饮鸩止渴的滋味。我倾慕上了倾城之恋里流苏的魅影,一个怀揣着家庭压抑痛苦的寡妇,选择了坚强的逃离,倚靠男人寻觅安顿之所。柳原曾经对流苏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是的,流苏善于低头,低到了尘埃里,那娇脆的轮廓,美的迷茫,却印在了我的心里,难以挥去。
我不懂得一个无助的女人如何理直气壮的保持那份高姿态生活在充斥难堪、恶俗的'现实世界,那份倔强太不真实了。“在这不可理解的世界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所以赢得了倾城之恋。流苏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女人,男人爱上了这种罗曼蒂克,女人也爱上了。
那些年代,人容易成为牺牲品,尤其是女人。怕后世的人看得清醒,张爱玲勾勒了圆满的收场。真实的感受是,那完满的收场也难以封锁内心的寒,只是,这小小的故事或许使得年轻人的爱情观多了几分认真。
我也渴望用浅薄的生命形式抵达深刻,但大抵女人终究愿意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持有单纯可爱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9
话说张爱玲,她十八岁时被父亲关起来,她患了痢疾父亲见死不救。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后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可以说,她生命里最重要的三个男人都是对不住她的,我觉的这样一个聪明的女子不应该受到这样的亏欠和辜负。所以我们明白她的小说为什么如此悲情,更明白为什么她最喜欢的词是荒凉。
《倾城之恋》的爱情与我们现代的感觉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现代的女人不会像以前的人那样麻烦,那样的暧昧。相同的是现代的人一样会害怕输给他人,如果不是那场大战令双方看到自己是多么爱对方,他们的故事会怎样的,当天地都好象不再存在的时候只是对方还在,又或者连对方也不在的时候,还计较什么输赢呢?流苏是个好女人,但她在恋爱市场上却给人家低估了价,原因是她离婚,幸运的是使她正式成为了他的妻子,从婚姻的保障而得到经济上的安全流苏从此便可笑吟吟的暂时把生命告个段落,可怜的女人。
作者把这些平凡的故事,平凡的人物描写的是如此的动人,便是不平凡的笔伐,尤其是这篇文章里充满了苍凉,忧郁而哀切的情调,这是一个胆怯的.女子给人家逼急了才干出来的冒险的爱情故事,不会燃起自己心中的热情,只会跟着生命的胡琴咿哑的响声,使人倍觉凄凉,然而也更会激起观众的怜爱之心。
张爱玲的这篇小说无论如何是结构和语言取胜,给我的印象最深的是对于爱情的这引自《诗经》的描述:“死声契阔,于子相悦,斥子之手,于子偕老”。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0
因为陈树所以期待着倾城之恋。想来想去也只有陈树是那个白流苏,因为她穿着旗袍的样子实在是很上海,很女人。
又因为看了倾城之恋的开始,所以迫不及待的到网上去看了全部,并且反反复复的看,以致于耽误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本业。
很惭愧,一直很拒绝去读民国时期的作品,以至于直到现在都不曾读过张恨水也很少去读张爱玲,大概是从小在电影里电视里感受到的那个时代实在是太灰暗太凌乱,总是觉得生活在那个时代实在是太挣扎,太辛苦,太艰难,太抑郁。
因为看了全部,所以又急忙去读了原著,发现我认为电视里拍得很唯美的部分竟然都是原著的东西,虽然原著里的男女是自私的情感,而电视剧升华成了爱情,但我以为,真的很美,原著很美,因为结局,改编也很美,因为过程。
发现张爱玲是有梦的,不管怎样,也应是期待着爱的`,虽然现实是那样残酷。后来,真的很担心改编的电视局把原著的结尾也改了,至少从前面的感觉应是悲剧一场,看到结尾时,长舒一口气,其实那已不是张爱玲的作品了,是邹静之的,是现代的。
编剧是现实的,在改编的作品里,处处体现了现实,现实得压抑,现实得残酷,现实得可怕,但我仍然愿意接受这么现实的改编,因为改编让人物更加丰满,更加立体,更加冲突,符合现代人的口味。
看得出,编剧是佩服女性的,因为丝毫感觉不到那个时代作为女性的无助和悲惨,电视剧里的女性都很强势,很有主见,甚至是男性的主宰。
我们要忘记原著才能看这部作品,要不然会有很多张迷表达强烈的不满,其实它真的是部好剧,有所有我们现实的元素,男人英俊且富有,对爱情执着又体贴,女人温婉且智慧,美丽也书香,至于前面的铺垫,完全可以不在意,因为那是编剧为了经济利益必须要有的扩充,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还能看到对爱情这么严肃这么执着这么单纯的作品也实属不易。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1
《倾城之恋》里最有名的那句话:“这一炸,不知炸断了多少故事的尾巴。”仔细玩味这句话,“被炸断尾巴”的故事的主语应该是“别人”。这也让我们从范柳原这句幽默的战争调笑中似乎隐隐看出故事最终大团圆的结局。第一次读完倾城之恋,那是一种深深的快意,倾城的战火中倾城的爱恋。
童年时的阴影以及少年时与人的尔虞我诈,让范柳原已经伤痕累累了。他的阅历犹如沧海——过早看透了人世的苍凉。所以才会用纸醉金迷的生活来麻醉自己,忘却痛苦。
然而,香港一战的动荡让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怀疑,并且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与白流苏的结合。很多人因此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故事最后的那些话:“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他把白流苏当作名正言顺的妻,却没有完全放弃他身后的世界。而原因就在于,战争让他意识到他对白流苏的感情,可是他却不愿意让白流苏彻底地了解他——他把心扉再次关上了。范柳原是幸福的,在这个利欲熏心的世界里,白流苏是纯洁的;范柳原也是不幸的,因为直到最后他都没有与白流苏完完全全的心灵相通。最终,他的悲剧就在于他那犹如大海般沧桑的心灵,而正是这份沧桑让他本能的保护自己的内心——不再相信世界上有真正心灵相通的爱情。
相对于范柳原的沧桑,白流苏的生活则应用苦涩来形容,离婚归家,寄人篱下。她对范柳原说:“炸死了你,我的故事就完了,炸死了我,你的故事还长着呢。”这戏虐的话,带有调侃的味道,却也隐含着苦涩。对于一个出身较好的良家女子,白流苏选择成为范柳原的情人,是对自己名誉与命运的孤注一掷。她就像一只蝴蝶,寻找自己的归宿,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可是白流苏自己也有点怅惘,因为虽然她达成了自己结婚的目的,却觉得这一切不过是机缘巧合,所以她才会隐隐不安。可以想象,与范柳原相比,她的底色是纯洁的。也许范柳原早就看透了她接近自己的原因,但也正是这份可笑而可爱的心打动了范柳原吧。白流苏是幸福的,因为范柳原爱她;白流苏也是不幸的,因为范柳原的阅历让他拥有大海般的沧桑,而她没有。
但流苏没有选择,只有这条也许可以通向幸福之路,可是天知道,每一条路都并不幸福。
“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的故事——”
又有谁知道流苏的下个故事是喜是悲?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2
如果说“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点病态”,那病态,也就成为人们心中渴望尝试饮鸩止渴的滋味。我倾慕上了倾城之恋里流苏的魅影,一个怀揣着家庭压抑痛苦的寡妇,选择了坚强的逃离,倚靠男人寻觅安顿之所。柳原曾经对流苏说:“有人善于说话,有的人善于笑,有的人善于管家,你是善于低头的。”是的,流苏善于低头,低到了尘埃里,那娇脆的轮廓,美的迷茫,却印在了我的心里,难以挥去。
我不懂得一个无助的女人如何理直气壮的保持那份高姿态生活在充斥难堪、恶俗的现实世界,那份倔强太不真实了。“在这不可理解的.世界里,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谁知道呢,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城市倾覆了”。所以赢得了倾城之恋。流苏是一个永不过时的女人,男人爱上了这种罗曼蒂克,女人也爱上了。
那些年代,人容易成为牺牲品,尤其是女人。怕后世的人看得清醒,张爱玲勾勒了圆满的收场。真实的感受是,那完满的收场也难以封锁内心的寒,只是,这小小的故事或许使得年轻人的爱情观多了几分认真。
我也渴望用浅薄的生命形式抵达深刻,但大抵女人终究愿意生活在理想的世界里,持有单纯可爱的。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3
其实早就听说这本书了,其实我也早就看过了,但是似乎是第一次看它的时候年纪太小,无法读懂他们这种冲破了世俗的旷世之恋。
最近闲来无聊,翻出来又看一遍,看完之后,总觉得心里有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范柳原和白流苏的爱情,让我觉得,原来爱情竟是这样美好。或许他们原本都已不再相信爱情,他们也都没有精力再去承受爱情的失败,所以他们起初无法用婚姻去安定。但是为了和相爱的人在一起,白流苏冲破了世俗,甘做范柳原的情人。
在我印象中,印象最深刻的,是范柳原谈论到让白流苏和他去马来西亚的森林去时说的话,他说:“我无法想象你穿着旗袍在森林里跑的样子,我也无法想象你不穿旗袍的样子。”白流苏和旗袍是一体的,至少在范柳原心里是这样的。我也觉得穿旗袍的女人,很美。上海女人一直都是很精致的,讲究美,讲究格调,讲究文雅,但是在那些表面光华的背后,其实都是孤独的心。我想,张爱玲心里的爱情,应该是足够美好的,不然,怎么会有倾城之恋这样看似波澜不惊,但却如此震慑人心的爱情呢?
我想白流苏应该就是张爱玲自己的写照吧,张爱玲一生孤寂,没能和最爱的人在一起,她给了白流苏这样的归宿,也是自己心中对爱和完美的婚姻的向往吧!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被人诵烂了的句子,但是在范柳原向白流苏诵出来时,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么一个优雅地穿着旗袍的美丽上海女子,和这么一个风度翩翩而又似乎倦怠了人世沧桑的男子,他们在炮火和死亡的威胁中,终于明白,爱并不需要退却和害怕,爱只需要好好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4
《倾城之恋》讲的是一个经历了婚姻失败的女人(白流苏)在家中受尽了家人的冷嘲热讽,为了脱离这个这个家庭,获得自己的婚姻而两次离开上海,到达自己陌生的香港。在香港中,与多金潇洒的单身汉范柳原斗智斗勇,并在战争中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倾城之恋》的结局是平庸,是战争中的结合。
我看了《倾城之恋》后,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题目是《倾城之恋》,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结合是在战争中,是在日本攻陷香港的时候,是整个香港城成全了他们。
《倾城之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是白流苏与范柳原第一次在香港的交往,一个是为了不结婚而恋爱,一个是为了结婚而恋爱,两人你来我往,最终,流苏失败而回到上海。但是流苏为争取自己婚姻幸福做出了巨大努力,也为她的结局奠定了基调。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5
“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被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柳原说的这番话,原来是他们爱情的谶言。多骄傲的人啊,非得要等到文明被毁掉,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才肯透露出自己对对方的爱。
白流苏,一个结过婚,却未得到真正的爱的穷遗老的女儿;范柳原,一个人人倾慕,却也未得到真爱的富家庶出子。两个内心孤单得要死的人,遇到了一起,自然会产生别样的情愫,然而虽然他们内心孤独,却要装得很骄傲,这是他们武装自己的方式。他们就像是两只刺猬,拔了刺,又害怕受伤;不拔刺,又永远无法真正的靠近。所以他们就只有这样若即若离着,生怕自己受到一点点的伤害。流苏,太想太想结婚,她急切需要经济的保障,她所有的本事是应付人的本事,她深谙自己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来使柳原对她保持不灭的兴趣,她有着她的矜持,她有着她最美的姿势——低头,而当她低下头的时候,心却高昂着。柳原也是个固执的孩子,他明明爱流苏,却不敢真正的大声说出来,最多在无法压抑的时候,望着窗外的白月亮,在电话中低诉,我爱你,同时乞求流苏的爱,何其卑微。所以流苏以为这是个梦,想必柳原也愿意流苏把这当成是梦,所以当白天到来的时候,他们一如既往的保持着自己骄傲的姿态。
流苏要回上海,以此表明她的矜持和高贵,柳原却也不强留,因为他拿稳了她跳不出他的'手掌心去。两个人,谁也不肯退一步,在不是百分百确定对方是真爱自己的时候之前,他们绝不让自己吃半点亏,可天知道,爱情这样的东西,你不付出,又怎么听得到回声。只是一个秋天,流苏觉得自己老了两年,自尊、爱情和家庭使她不堪重负,她哭了,发现有些东西忍无可忍。在细雨迷蒙的码头,柳原说:”你就是医我的药瓶。”她红了脸。这样的别离让两个人都有着无法承受的思量,在那个夜晚,柳原在流苏的房间看月亮,更想看透的是流苏的心。终究还是他们还是在那样的夜晚,昏昏的吻到另一个世界。
柳原要去英国,流苏决定在香港等他,在一幢由她主宰的房子里等待她的爱人,她用一周的爱情下了赌注,流苏骨子里好赌。然而,战争的炮火却响起,在生命都受到威胁的时刻,她束手无策,她的本事可以对付人,但是对付不了战争,她只是一个软弱的很的女人。在她最软弱的时候,柳原出现了,回到了所爱的女人的身边,他要保护她,在枪林弹雨中,他们彼此才发现,在这一刹那,她只有他,他也只有她。他们对于彼此透明的很,彼此了解彼此的每一点想法,一个本是自私的男子,一个本事自私的女人,然而终究是遇上了这样的对方,使得自己不得不放下假惺惺的防备,用真心握住彼此。
残酷的战争成就了流苏和柳原美满的爱情,这样的想法是流苏的,也是张爱玲的,骄傲的人其实不是流苏和柳原,而是张爱玲自己,创作出这样的小说,本身就只要张爱玲可以做到,只有她才是如此的骄傲。在我看来,张爱玲最经典的照片,就是那张穿着旗袍,微微叉腰,昂着头的那张黑白照片。那样的姿态是完完全全属于张爱玲一个人的姿态。骄傲和孤独相互映衬,一种旷世而孤立的感觉。小说中的流苏和柳原,是骄傲的摆弄着爱情,然而,他们的这样的虚张声势的骄傲,却更让我感觉到他们内心的不安和卑微,因为觉得自己的卑微,而不甘于卑微,所以装作很骄傲,直到遇见一个正真对的人,才卸下了防备。张爱玲又何尝不是?一个骄傲的才女爱上一个多情的男人,最后自己却弄得伤痕累累。晚年的张爱玲,远居异国,过着近乎隐居的生活,最后孤独的安静的离开我们。她的一生,没有经历她笔下那样美丽的爱情,她所苦苦追寻的美丽的爱情只能停留在笔墨之间,在她的文字里,她给自己营造了最美的爱的世界。流苏的爱情可以说是张爱玲自己所期盼的吧,只是流苏成为了张爱玲的理想,她自己的爱情没有的得到成全,那些倾国倾城的人都是传奇,不是自己的事儿。
我想,这样的倾城之恋也绝对不是我的事儿,我遇不到,也担当不起,今天是5。12周年祭,回想去年的今天,那样的灾难,有没有锻造一段倾城之恋呢?但是试想,无论是谁,也不愿花这样的代价来成全一段爱情。
文尽于此,而意味无穷。《倾城之恋》,我喜爱的小说,我喜爱的张爱玲,却是我承担不起的爱情。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6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子,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
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倾城之恋读后感 篇17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除了《倾城之恋》以外,都是悲剧的结尾。在我看来,《倾城之恋》虽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缘,但实则以世俗的表象虚掩了真正的悲凉,越发比悲剧更像悲剧。
白流苏,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个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是要受道德谴责的。而白公馆无疑属于守旧的那一派,“他们家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应钱财盘剥净尽之后,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恐怕再无其他了。
范柳原,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爱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内心深处是渴望安稳的。
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就这样,两个各怀鬼胎的人遇到一处,展开了一场相互试探的爱情攻防战。白流苏的目的显而易见,她希望他能承诺她一纸婚姻。一个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个安稳于是两人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
在连续的试探之后,流苏没有寻到半点进展,索性有些气急败坏,遂恼了起来:“你干脆说不结婚,完了!还绕得大弯子!什么做不了主?连我这样守旧的人家,也还说‘初嫁从亲,再嫁从身’哩!你这样无拘无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谁替你做主?”接着更是赌气狠下心来从香港辗转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这次又加上了“淫”的恶名。可见她不惜为争取婚姻冒了极大的险。此时,心迹更是表露无疑,思忖再寻个职业,也怕自贬了身价,被柳原瞧不起,“否则他更有了借口。拒绝和她结婚了。”权衡的结果是:“无论如何得忍些时”。这是在和自己打赌。她并不见得有多大胜算的把握。如果柳原还再来找她,就算赢了一步,这是她此时的底线。果然,过了些时日,香港来了电报。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许多,也将自己放开了些,同他上了床,虽然不见得是主动,但也并没有拒绝。然而,此时,“他们还是两个不相干的人,两个世界的人”。
人说“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许这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
在《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只是一个生长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离了婚,在一个特定的机会下结识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欢这段话:“在日常世界里,他们间存在一场征服的战争,他们内心明争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欢他用更优厚的条件前来议和。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谁知道呢,也许就是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也许流苏是幸运的,一场陷落让她等到了一个男人,一段婚姻。然而这终究是偶然的,正如张爱玲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一个女人,把命运当作赌,想来没有什么比这更可悲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