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
在学校的组织下,假期里东校的教师们纷纷借阅优秀书籍,浸润在这种读书的气氛里让我觉得心灵得到了回归。先介绍一下我读的这本书——《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是由王栋生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于20xx年7月出版,内设八个部分,分别是:独立精神与人格理想,教育者应当是思想者,以平等的教育实现平等,责任与操守,生命在于精神追求,爱的歌唱,修炼你自己,直面中国教育。只是读这些标题,我就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思绪立刻开始了延伸。翻开书页,我立时觉得自己走近了那些文人学士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读书是一次精神之旅。
读王彬彬的《心中的先生》一文,我悟到了独立之人格对于人的意义,再次深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伟大;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 “按时看日出”一句警醒我无论何时都不要忽略生命的.意义;读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让我认识到他作家、学者外的一面,即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他的严肃、端正和理想化的追求。
朱自清在文章中写道:“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对于教育的目的,他说“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先生特别反对功利化的教育,因此对某些人将教育作为取得利益的手段的行为和思想更是嗤之以鼻。朱先生做人清正廉洁,做学问和搞教育也是如此。我以为,这是教育者的立身之本,为师之道。联想起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办学现象,不禁让人摇头。正本清源,才能给学生真正良好的教育。
说到“信仰”,我想起一位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为我们熟知的教育家,他是魏书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动人的莫过于那100多封申请做教师的信了。我曾数次聆听他的讲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撇开他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不谈,我深深感受到他内心中充满了对教育的崇敬、对教育的尊重和热爱。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讲话没有提及“信仰”,但他的讲话没有一处不让听者产生激动的心情。“唯有源头活水来”,具有对教育的忠贞信仰,才促使他这般坚持不懈地走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吧。
朱自清对教育者发出的警示是切实而必要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想过教育的信仰是如此的重要(包括我在内)。身为人师,面对众多稚嫩而充满渴求的目光时,惟有心中保有那份纯正清洁,拥有积极热情的教育追求,才能担当得起“教师”二字。在平常工作中,可能遇到许多反复的情形,工作中难免产生消极情绪,然而我们不会忘掉最初的理想,这也许才是普通教师的真实状态。也许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人群中平凡的那一些,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目前的唯一。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忠贞和热情,做孩子们的陪伴者和领路人,这就是我——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信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2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对教育,对学生的爱。
读完书后,我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教学生涯中定位自己。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每每看到书上的某些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工作几年,虽然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好像还能再做得更好,更细致一些。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都为教师提出了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有摘录了《学习的革命》一文的部分片段,这本书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在教学生涯中不断的修正自己,提高自己,用全部的“爱”去关心爱护学生,做学生的“引路人”。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3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再次《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又重新净化一遍。
读着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是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教书匠,还是一位教育家?但是回过头一想,在自己每天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关注到每一学生,关爱每一个孩子,这不也是一项艺术吗?
每每听到旁人讲起书中的一些精彩情节,我总是用那羡慕的眼神看着她——多好,空余时间读读书,可是自己为什么总是觉得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去读书呢?(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静下来心来想想,教育的目的除了教给他们知识以外,更多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4
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洛新局寒鸦小学刘海霞近一段时间,我重新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受益匪浅,现将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如下。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呢?《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其次,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公正,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是的,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5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是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进步了。谢谢新教育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6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布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穷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串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题目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实在,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固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回,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断,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往发现学生的优点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往。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兴奋,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往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卧逗"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 ,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7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天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布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穷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串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题目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副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挥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实在,每个人的命运还是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固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回,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直到现在也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断,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往发现学生的优点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往。
工作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和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兴奋,但又觉得自己做得实在是太少了,有点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的发展""教师的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的前进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往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卧逗"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 ,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8
近日,阅读《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其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文章《关于思考》感受颇多。 本文题为“关于思考”,但字里行间论述的是思考与读书的关系问题。在提倡教师读书的今天,在教师已经行动起来读书的时刻,我们的确应当把思考和读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或者思考还要比读书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有的人读书范围广,涉猎宽,但是这样的人不见得对所学习阅读的知识精通,或者说读过的书收益甚少,只还过是水过地皮湿,在脑海中有所印象而已。为什么呢?本文充分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读了什么,照单全收,不过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搁置了更多的知识、资料而已,它还不是自己精神思想的一部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们老师经常听取一些教育专家的报告,或是听、评课,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如果在会后,不去进行深入地咀嚼,这种思想会渐渐地冷却,直到消逝,相反,经过自己反思,专家的思想或许变成自己的思想,或许自己还能跳出专家的思想引发自己产生更为理性的思考,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呢。
近阶段的时间里,我增加了自己读书的时间,读的书目也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后思考却淡化了。这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的缘故,一昧地沉浸在阅读中不可自拔,自觉得这是一种吸收,一种快乐的心灵体验,现在看来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而已。其实,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古人早有论述:学而不思而怠,思而不学则罔。看来一种思想做到熟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逐步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得以印证,对其体会才会深刻。 思考和读书对人的精神上的作用,于每个人来说是有差异的,这与个人的爱好和性格有关。我喜爱读书,我LG更乐于沉思。论读书的量来说,的确,他读的书不如我多,但是,从实际来看,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感悟来说,我觉得他比我更为有效,可能他在读书之余加深思考,书本的知识和思想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而效果更为明显吧。如叔本华所述:“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资料和情绪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真是对自己最好的提醒:切忌因读书而舍弃思考,因为思考才是形成一个人真正思想的根本。
那如何摆正读书与思考的位置呢?“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此时,书籍便成为思想的“引绳”。于此说来,读书和思考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是表达,这应该是每个人的精神行走方式,不可偏颇任何一方。我思故我在,作为一名老师,在纷乱迷人眼的教学方式、流派、思潮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思考分析,用实际教学来实践,切不可迷失在别人的思想论述中。
“真正思索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的君王。”真正思考了,才能主宰自己的灵魂。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9
在学校的组织下,假期里东校的教师们纷纷借阅优秀书籍,浸润在这种读书的气氛里让我觉得心灵得到了回归。先介绍一下我读的这本书——《现代教师读本(人文卷)》是由王栋生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于20xx年7月出版,内设八个部分,分别是:独立精神与人格理想,教育者应当是思想者,以平等的教育实现平等,责任与操守,生命在于精神追求,爱的歌唱,修炼你自己,直面中国教育。只是读这些标题,我就已经被深深地打动了,思绪立刻开始了延伸。翻开书页,我立时觉得自己走近了那些文人学士哲学家科学家的思想和精神。读书是一次精神之旅。
读王彬彬的《心中的先生》一文,我悟到了独立之人格对于人的意义,再次深切地体会到鲁迅先生的伟大;读王开岭的《精神明亮的人》, “按时看日出”一句警醒我无论何时都不要忽略生命的意义;读朱自清先生的《教育的信仰》,让我认识到他作家、学者外的一面,即作为教育者的身份他的严肃、端正和理想化的追求。
朱自清在文章中写道:“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看成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对于教育的目的,他说“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他认为,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所以,他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
朱先生特别反对功利化的教育,因此对某些人将教育作为取得利益的手段的行为和思想更是嗤之以鼻。朱先生做人清正廉洁,做学问和搞教育也是如此。我以为,这是教育者的立身之本,为师之道。联想起目前社会上的一些办学现象,不禁让人摇头。正本清源,才能给学生真正良好的教育。
说到“信仰”,我想起一位当代著名的语文教师,为我们熟知的教育家,他是魏书生。他的故事,广为流传。最动人的莫过于那100多封申请做教师的信了。我曾数次聆听他的讲话,最早可以追溯到大学时代,撇开他的教育经验、教育方法不谈,我深深感受到他内心中充满了对教育的崇敬、对教育的尊重和热爱。在我的印象中,他的讲话没有提及“信仰”,但他的讲话没有一处不让听者产生激动的心情。“唯有源头活水来”,具有对教育的忠贞信仰,才促使他这般坚持不懈地走在教育改革之路上吧。
朱自清对教育者发出的警示是切实而必要的。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想过教育的信仰是如此的重要(包括我在内)。身为人师,面对众多稚嫩而充满渴求的目光时,惟有心中保有那份纯正清洁,拥有积极热情的教育追求,才能担当得起“教师”二字。在平常工作中,可能遇到许多反复的情形,工作中难免产生消极情绪,然而我们不会忘掉最初的理想,这也许才是普通教师的真实状态。也许我们大多数教师都是人群中平凡的那一些,但是在孩子们的心中却是目前的唯一。始终保持对教育的忠贞和热情,做孩子们的陪伴者和领路人,这就是我——一个普通教师的教育信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本《教师人文读本》,很多的内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其中,我最爱读的就是《读本》中——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一章节。并将自己品读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困惑:“我为什么而活着!”而他们也大都会用自己的一生去寻求这样的答案,因为他们不满足于上帝创造了我们,让我们拥有生命这样一种单纯的答案。
我在很小的时候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疑问,曾经问过大人,他们总是说:“活着呀,就是要快快乐乐的感受生命啊!”曾经品读他人,我的脑海中觉得每个人有每个人活着的意义与目的,可是,最终我也没有弄明白“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读本》中,收录了沈从文、史怀哲、罗素等一些诗人、作家、博士等名家的作品,初读此章节的时候,我还不是很能理解,为什么他们的作品会收录在“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章节中,不过由于自己也曾经苦苦思索过,不免反复咀嚼,体味其中真味。
从沈从文给时间“画出的肖像”到史怀哲放弃已有的成就,甘愿去非洲丛林当一名乡村医生,其中的种种让我看到一个个在生命的长河中努力寻求生命真谛的'身影。
他们可以冲破种种既定的条款,做别人认为“特立独行”的事,尽管在与其他人比较时,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可是,为了自己心中的那份执着,努力的去冲破着什么。
他们可以改变上天赋予的种种不公,用顽强的意志把生命诠释,尽管目不能视,但是却并不能阻碍他们想象,当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即便身体不允许我们跑、跳、走、越,但谁又能阻挡想飞的心呢?
他们可以鄙视已经唾手可得的成就,只为了“敬畏生命”就可以把滚滚红尘抛于脑后,把功成名就踩于足下,用整个人生将“生命的意义”诠释得透彻。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1
我们是教师,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民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我们付出了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爱,对教育,对学生贯穿始终的是爱,最多的爱。
读过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确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员还是舵手,是大夫还是士兵。每个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关键在于定位。冥冥中有双大手在指引着我,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我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
有句话说:”活在当下”。其实,每个人的命运都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虽然从出生到长大,基本是家长在为自己做主。但今后还有漫长的几十年,仍然有自己选择的机会,是选择努力踏实地度过还是空虚而归,全在自己。在学校所学的专业到现在还是拾不起来。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有心情(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情很快会提上我生活日程中。
我看到书上的某一片断,总在不停的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家人的态度。我感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的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的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广阔的天地去。
工作了几年,能够得到学校领导好人家长的肯定,心里自然很高兴,但又觉得自己做的实在太少了,有愧对家长的信任,领导的表扬。
“公平公正”“爱心”“教师发展”“教师专业”等等,新教育为新教师提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方向。所谓坚持,所谓勤奋,所谓的所谓.......。教师自身前进的动力,外在的推动力,不论怎样,都要去做一个问心无愧的教师,努力的.教师。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去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品德高尚的人。
在教育学生的同时,新教育也教育了我,在新教育实验学校,让我有了成长的舞台,我喜欢我现在拥有的一切:学生、工作、家人、孩子。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同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的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的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是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2
当我静下心来,仔细阅读《教师人文读本》,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是那么真切,那么富有哲理;都能引起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写得太好了。当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加强人文教育,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已经被世人所共识。回归教育的本体将是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看作是新世纪全世界教育的“四大支柱”,是一个非常有眼光也非常负责任的观念。这也是当前中国教育改革的理论基础与目标。
学会认知:这种学习更多地是为了掌握认识的手段,而不是获得经过分类的系统化知识,即获取理解的手段;学会做事:以便能够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使教育与未来的工作相适应,能够获得做事的能力、与他人共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学会共同生活:以便与他人一道参加人的所有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合作;学会生存:这是前三种学习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当然这四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一个整体,因为它们之间有着许多的联接、交叉和交流点。
作为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等。使他从小就能够具备一种独立的意识、进取的精神,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有完成任务的能力。以便长大了由他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他认为应该做的事情……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的目的在于使人日趋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思想家,来承担各种不同的责任。
作为教师,我曾在电视中留意到:在德国的教室里,墙上的德国地图是孩子们自己动手用彩笔画出来的(虽然德国生产的.“海德堡”是世界上最精密的胶印机之一)。回看本国,学校里的所有挂图(包括教学用图)都是用此类机器印刷出来的!“探索+创新”与“机械+重复”,这种反差造成的结果太可怕了。要知道“得到了一桶水的人”和“学会了取水的人,他们完全处于不同的起跑线。我们的学生虽然先“得到了一桶水”,但不会“取水”,不但没有“鲜水”吃,原来的水也会变质变臭,坐吃山空是早晚的事。在充满竞争的21世纪,我们的学生若不能及时学会“取水”的本领,那么他们恐怕又要重蹈“花高价买水喝”的覆辙。被社会无情地“淘汰”。或成为廉价的劳动力,或成为唯唯诺诺的幕僚……每每想到这,我就不寒而栗。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成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少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
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它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对教育和可爱的学生应付出更多的爱。等等。
相信《教师人文读本》一定会给我们每位教师带来深刻的启迪。“教育的四大支柱”这篇文章,作为《教师人文读本》的“压卷”,带给我们的启示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呼唤着人文精神的回归,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完成教育的使命。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3
读了《教师人文读本》后,我感触颇深。他们有的写出了自己凡人般的困惑和烦恼;有的写出了自己对学生母亲般的爱;有的写了自己对人生的执着追求;有的写出了自己对科学的万般热爱。文中那些真善美的心镜叙述,将成为我以后做人、做工作的指示灯。
读过《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我知道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我是一个小学教师,作为小学教师的我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因为我们培养的是基础。家长们把他们天真无邪的孩子送到小学,我们就应以博大的胸怀去热爱、关心、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使他们能茁壮成长,使家长满意、放心。在人的心灵中,教师的心胸最开阔,因为教师是“知识之母”,从身心两个方面积极的对学生实施全面的关心和教育。一个孩子在入学以前主要是在父母的关怀、教育下成长的,父母的教育和自身行为是孩子的第一影响源。进入小学后,我们教师就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孩子们很自然的把他们与父母交往中产生的情感、期望和对爱的要求,转移到教师身上,要求老师也像父母那样关心照料他们、体贴爱护他们。所以我们教师具备的不仅是教育技能,还要有像父母般对学生的爱。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4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的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的信任和敬慕。再次《教师人文读本》这本书,让自己的心灵又重新净化一遍。
读着这本书,经常思考的问题是:自己是要成为怎样的一个人?教书匠,还是一位教育家?但是回过头一想,在自己每天教学过程中每一堂课,关注到每一学生,关爱每一个孩子,这不也是一项艺术吗?
每每听到旁人讲起书中的一些精彩情节,我总是用那羡慕的眼神看着她——多好,空余时间读读书,可是自己为什么总是觉得工作上的杂事与生活中的事情搅得没有时间,没心情去读书呢?(其实我知道这些都是找借口)。既然经常思考,我想这件事很快会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在《教师人文读本》中,还收录了古今中外很多名家的各种类型的文章,每一篇都让我有所获益。《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每一个人。”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
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如何在教育的过程中让一个人具备品德的高尚?我想: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不论他为金钱去奋斗还是为理想奋斗,只要是正常的奋斗,正当的争取。在奋斗的过程中不忘父母,不忘时时去帮助别人,他都可以说是品德高尚的人。静下来心来想想,教育的目的除了教给他们知识以外,更多是教育他们如何做人。
《教师人文读本》同时也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教学观。这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总之,终身学习是我们教师能走在时代前列必不可少的前提。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最后,让我用徐匡迪先生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吧!——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5
近一段时间,我重新读了《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受益匪浅,现将我的一点感悟与大家一起分享如下。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我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用爱心去开启他们心灵的窗户。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教师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正是教师无私奉献爱心的典范。所有学生,无论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的,无论是安静听话的还是调皮捣蛋的,都十分需要老师的关爱。老师的爱与尊重是照亮学生心灵窗户的盏盏烛光。如何用爱心去打开学生的心灵窗户呢?《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对一个好教师而言,只有了解了每个学生的特点,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教育是对人类灵魂的引导和塑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不了解他的思想、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其次,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把每一个学生视为自己的子。公正,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第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造精神,与他们平等相处,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与学互为关联,互为依存。一名好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是的,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6
我坐在桌前读着《教师人文读本》,我一开始的想法是,读就读吧,不就是读书吗,可是当我静下心来读的时候,却被里面的文章深深地吸引住了,里面的文章短小精悍却又寓意深刻,如此多的佳作,让人爱不释手,真想一口气读完。《教师人文读本》,很多的内容给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思考,
《教师人文读本》指出了新的教学观。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品德,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在教学中创设使人思考、激励探索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实践“终身学习”理念的楷模。重视和加强继续教育,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自己是即将退休人,我一定站好最后一班岗,认认真真地备课,上课。做一个有责任心老师。
教师人文读本又指出老师的热心、诚心会赢得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这些话说的多好。教师也是我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让我的学生不能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所以我必须具备人格。这样,我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我才能够理直气壮,才能够挺直腰杆,才能够做学生们的镜子,让他们能有个明确的道德方向,能够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在爱学生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守和充实我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守信、博学、崇德……这些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基,是我们生活的坐标,也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基础。让我们把尊重和理解学生当成教育工作中的重点,让尊重和理解落到实处,让和谐的师生关系不再成为期待。
《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7
这本书真是一本好书。刚捧起这本书时,我就被钱理群教授的序《我的教师梦》所深深吸引,文章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育的含义,对教育的提出了新的诠释,让我深深地感悟到教育的真正的内涵,更深刻地领悟到如何做好一名新时期合格的教师,履行好自己神圣的职责——教书育人。
教师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所崇敬的一个职业。做为一名教师,从我从事神圣的教育事业第一天开始,我就想尽量把事做得最好,尽量让人生过得充实,以便以后当自己回忆起走过的路时,不因自己虚度年华、碌碌无为而悔恨,可以向人们自豪地回答 “我为什么而活着”。作为育人的使者,我们的肩上担负着太多的责任,每天面对着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老师有着无限的信任和敬慕。为了让我们教育的学生能够学有所获,我们付出多少爱、多少时间都是值得的。
在通读《教师人文读本》时,每当看到书上的精彩片段时,总是不停地反思自己,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待学生的态度,感叹自己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学习的革命》一文告诉我:“做教师首先要相信你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你才会认真地教育每一个人。”这句话使我领悟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不是要改变一个人,而是要帮助一个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性是育人。在育人方面杜威曾说:“我相信——教育必须从心理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它的每个方面,都必须参照这些考虑加以掌握。”对此,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老师要从事好自己的工作,就必须尊重学生,尊重孩子们成长的生理心理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若是一味的强行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们的兴趣与习惯时,结果会适得相反,甚至可能抹杀了孩子们的许多天性。对此,作为教师的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但为了在学生的身上体现出自己的教育成果,往往过多地去注重学生的成绩,在教学过过程中,不断地把书本中的知识强灌给学生们,不去考虑学生们是否有兴趣,是否是在快乐的.学习,不顾学生的能量、兴趣和习惯。
《教师人文读本》中的名言警句如醍醐灌顶,让我对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教育学生,了解学生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只有充满人性、人情,充满爱心才会培养出素质健全的学生。对于学生的教育,不能只是一味的从自己的想法去考虑,要学会了解孩子们的心态,要教育学生首先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习,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去学习知识,那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教学。教师是人生中的一面镜子,如果让自己的学生不能做什么,自己首先要能够做到。这样,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够理直气壮,才能够挺直腰杆,才能够做学生们的镜子,让他(她)们能有个明确的道德方向,能够有辨明是非的能力,成为一个正直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教师人文读本》给了我很多新的启示,我将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努力向上。
《教师人文读本》读后感 篇18
近日,阅读《教师人文读本》一书,其中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文章《关于思考》感受颇多。本文题为“关于思考”,但字里行间论述的是思考与读书的关系问题。在提倡教师读书的今天,在教师已经行动起来读书的时刻,我们的确应当把思考和读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或者思考还要比读书更为重要。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着:有的人读书范围广,涉猎宽,但是这样的人不见得对所学习阅读的知识精通,或者说读过的书收益甚少,只还过是水过地皮湿,在脑海中有所印象而已。为什么呢?本文充分解答了这个问题:“我们若要将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在诸方面相结合,或是把你的真理和其他的真理互相比较。”读了什么,照单全收,不过是在自己的头脑中搁置了更多的知识、资料而已,它还不是自己精神思想的一部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吧,我们老师经常听取一些教育专家的报告,或是听、评课,听的时候热血沸腾,但是如果在会后,不去进行深入地咀嚼,这种思想会渐渐地冷却,直到消逝,相反,经过自己反思,专家的思想或许变成自己的思想,或许自己还能跳出专家的思想引发自己产生更为理性的思考,从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呢。
近阶段的时间里,我增加了自己读书的时间,读的书目也多了起来,但是,读书的后思考却淡化了。这正是因为没有充分意识到思考的重要性的缘故,一昧地沉浸在阅读中不可自拔,自觉得这是一种吸收,一种快乐的心灵体验,现在看来这只是浅层次的阅读而已。其实,读书与思考的关系,古人早有论述:学而不思而怠,思而不学则罔。看来一种思想做到熟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逐步在现实的生活学习实践中得以印证,对其体会才会深刻。 思考和读书对人的精神上的作用,于每个人来说是有差异的,这与个人的爱好和性格有关。我喜爱读书,我LG更乐于沉思。论读书的量来说,的确,他读的书不如我多,但是,从实际来看,对于个人的精神世界的感悟来说,我觉得他比我更为有效,可能他在读书之余加深思考,书本的知识和思想就变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而效果更为明显吧。如叔本华所述:“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禀性和当时的心情,供应一些资料和情绪而已。所以,一天到晚沉浸于书中的人,他的精神弹力便要消失殆尽了。”这真是对自己最好的提醒:切忌因读书而舍弃思考,因为思考才是形成一个人真正思想的根本。
那如何摆正读书与思考的位置呢?“我们最好在思想的源泉停滞之时,才去读书。”此时,书籍便成为思想的“引绳”。于此说来,读书和思考是吸纳,写作是倾吐,是表达,这应该是每个人的精神行走方式,不可偏颇任何一方。我思故我在,作为一名老师,在纷乱迷人眼的教学方式、流派、思潮中,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思考分析,用实际教学来实践,切不可迷失在别人的思想论述中。
“真正思索的人,在精神王国中,等于一国的君王。”真正思考了,才能主宰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