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2024/04/25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精选1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1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

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

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2

《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作者以书信的形式,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通过比较高深的理论内容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生动的例子让我对此书有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每一篇文章中,作者都流露出了快乐又真实的心情,在她看来,和孩子相处是那样的简单、自然。

大自然给人一种无尽的力量,成人喜欢大自然,喜欢呼吸新鲜的空气,喜欢聆听清脆的鸟叫声,孩子当然也不例外,对于孩子来说,大自然就是一个大课堂。书中第41封信中也说到,让孩子在大自然的拥抱中快乐成长。文中一开始就提到“向自然性”,只是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和钢筋水泥的大都市建筑使我们远离了大自然,孩子们的“向自然性”都被压抑着,我们有必要让孩子们的“向自然性”得到充分的满足。其实,做到这一点并不难,除了走向大自然以外,我们也将大自然带回幼儿园了,那就是我们的自然角。其中,种植和饲养是最简便易行的两个方法了。先说说种植,种植活动能够满足孩子们对探索的需求,他们能够获得许多从书上得不到的东西,例如在种植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亲自动手、亲身感知来了解植物从种子发芽、长叶、开花到结果的过程。

在种植过程中,孩子们还会产生各种疑问,这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好机会,在这一过程中,要坚持让孩子做好种植记录,把自己的发现、试验结果和心得体会通过图画或文字记录下来。再来说说饲养,饲养小动物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和恒心。让孩子学习饲养小动物一定要强调孩子的'参与,从领养小动物开始,给小动物取名字,到每天饲养、观察、照顾,都应该鼓励孩子积极参与,老师和家长不要包办代替,要让孩子成为自然角的主人。

结合生活实际,我们常会看到这些情况出现:自然角是为设而设,四季常青物较多,因为比较容易照料;孩子的参与率不高,老师包办的较多等等,其实自然角对于孩子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应该好好利用,为孩子创设一个属于自己的自然角。

感谢本书给我带来的启示,我会继续品读,结合生活实际,切切实实的去和孩子们一起跳舞。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3

幼儿园需不需要教幼儿阅读以及如何教?这个问题其实很值得我们去探讨。现在,早期阅读在幼儿园已经步入白热化阶段,家长也非常重视孩子在这一方面的学习,因为早期阅读不但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也是在为幼儿未来的学业陈能够就打基础。吴放老师也认为,这种教育开始得越早,孩子得益就越大,将来的收获也就越显著。

关于阅读,美国国家阅读研究所是这样定义的:阅读是一个从文字引申意义的复杂过程。它包含了一下所有的方面:

(1)把文字与相应的语音练习起来的能力;

(2)解读新词汇的能力;

(3)流畅地阅读的能力;

(4)掌握足够的信息与词汇的能力;

(5)掌握通过文字建构意义的有效技能;

(6)发展并保持阅读动机。

其实对幼儿来说,兴趣非常重要。因此,就这点,我们应从兴趣开始培养,让这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不可或缺的,从而培养其爱读书的好习惯。

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真正认识的字并不多,我们也不可能要求幼儿认识多少字,能读懂这个故事。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重要的还是在于培养幼儿基本的阅读技能,教给他们如何读,培养的是一种好的习惯。比如说,读书要从左到右,自上而下进行,书要一页一页从前往后翻;对图书要爱惜,不折损,不撕页,不在书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习惯、方法都应从孩子上小班时就开始培养。

因此,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不能忽略的,教师在这一块也应该重视起来,不要一味让孩子懂得什么,知道什么,最重要的是培养他的一种兴趣,一种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园数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都是比较乏味的'。从教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幼儿对学数学的兴趣并不高,而且也较难掌握,长期以往,孩子间的差距就拉大了。

其实,数学教学并不仅仅局限于某些与数字或算术有关的教学活动中,尤其对幼儿来说,数学知识存在于他们身边的事事处处,而他们从事的各种游戏活动中也都会包含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的内容。

在美国教育中,幼儿就是通过游戏,通过动手在探究和发现自己生活中事物的共性、特性、逻辑性已经可转换性。比如让幼儿学习长度测量,教师不仅仅用叉子作为测量工具,而是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具体,与他们生活联系更加密切,更加有趣的方法,用空的可口可乐罐来测量,通过这个活动,并通过这个活动的延伸(如使用积木、铅笔等工具来测量),幼儿便理解了测量的基本概念。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涵盖着数学的内容。幼儿园的桌子有方的,但也有圆的;积木是三角形的,有红色的、蓝色的,很多不同的颜色;有的小朋友高一点,有的小朋友矮一点……这些都是我们随处可以看到的,空余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一起聊天,进行随机的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没有了上课的压力,也就学得更开心,记得更牢了。

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在从教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身边幼儿常接触的事物以及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在生活的意义。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4

拿到这本书,细细品味书名,简单中却又透着一丝神秘,另人很是向往。和孩子一起跳舞,不难看出,书中的孩子是幸福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作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又收获到了怎样的意外呢?

看过第一封信,我就被吴老师生动的例子给吸引了。同时我也感到庆幸,因为这本书和我们以往所拜读过的不一样,这些事例是紧贴我们生活实际的,我相信它带给我的不光是启发。在第一段话中,吴老师就告诉我们|:孩子们每天都会教给我很多东西,他们教我把空洞的教育理论变成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他们更教我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而这个世界真的就变得美好多了。在她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拥有鲜明的个性,就像信中所说的乔嘉,老师会因为孩子的一句话而高兴一整天。可想而知,孩子在她的心目中是多么的重要。乔嘉的每一次手工活动,在老师看来都是那么的富有创意,也许在我们看来那些可能只是几张会惹人生气的画纸。不同的老师眼光真的是有所不同?我想,那是对待孩子的态度有所差异,所以才导致了看待孩子作品的眼光也有所差异。从信中得知,吴老师很喜欢和孩子交谈,她喜欢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她都能从孩子角度出发去看待,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我想,在这一过程中孩子是快乐的,老师也能从孩子天真、充满想象的创作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和乐趣,而不会为了那些看似是一堆“乱七八糟”的作品而生闷气了。文中还提到了孩子的妈妈丽莎,为什么吴老师在文中对于孩子和妈妈的对话、动作会描述的如此生动,我想,如果没有细心观察和一颗爱孩子的心,是很难描述得如此细致入微的。

回过头来,审视一下自己的言行,是不是总是在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要求孩子呢?平时会花多少时间来了解孩子,真正满足孩子的需求呢?

和孩子一起跳舞,也许就是:走进孩子的世界,充分尊重、细心观察,体会成长、体验快乐。让我们和孩子一起跳舞吧!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5

这本著作的作者是旅居美国的华裔教育专家吴放教授,书中以信笺的方式向我们描述了笔者走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历程,收纳了吴放老师的发给好友的50封信件,分别有童心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七个部分。涵盖了教师教学的各个方面,对我的理论思考和教学实践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一本好书。

喜欢书中的每一个篇章,因为是同行,更因为同样喜欢这份工作,所以在每篇文章中都有共鸣之处,从中感受到笔者对儿童、对教学、对家长的工作理念。

吴教授喜欢并善于观察儿童,在童心篇的文章中,每一篇都展现笔者不同的观察角度,有对一位儿童的跟踪观察,有对儿童互动交流过程中的偶发性观察,有对班级宠物小兔和孩子之间的活动记录,有对特殊儿童的特别观察,处处体现出教师对孩子的关爱和关注,尤其是特殊(盲童、肢残)的孩子的教育和照顾,让我非常感动,在一个班级中有两个不同残疾的儿童,想必对老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制造了不少难处,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对“上帝特别眷顾的孩子”那种恋爱和宽容,真实看见了两个小家伙的乐观和向上,他们和伙伴间和谐的交流,他们在活动中积极的表现,感受到他们性格的阳光和灿烂,孩子们真的在吴教授的班级中享受着童年的快乐,残疾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影响。佩服吴老师对孩子心理环境创设的能力,给特殊儿童创造和正常孩子同样的教学机会和条件,没有把生理残疾作为孩子不能做或者不想做的借口,任何活动都有他们的身影,有困难也应自己解决、有机会要积极争取,培养特殊孩子自信、自强、自立、乐观的性格是吴老师和孩子的家长共同的愿望。为孩子默默支持、帮扶、付出爱心的老师最终道出自己和特殊孩子接触中的感想:“我对自己教过的身有残疾的孩子们格外地偏爱,但这种偏爱不是出于怜悯,却是出于感激。”感激孩子出现在她的生活中,感激孩子对于她的影响,“教我把眼光放得更远,使我的心胸更加开阔,更加懂得真心每一个生命。”从残疾孩子身上学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博爱的胸怀,使我这个读者也深受感动。同样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吴老师,我会怎样对待那些孩子呢?我相信我的爱心不会比笔者少,但对待孩子的方式和针对他们的教育理念会怎样定位呢?通过这两个生动而又温馨的例子,为我和同行们指名了一个方向,特别的关注、特别的帮扶、特别的鼓励、特别的指导,但不是包办和宠爱,是给孩子同样的机会和条件,给与更多赞赏的目光和言语。

在课程篇中,我可以了解到美国对幼教的不同划分方式,2-4岁是学前班阶段,5岁是幼儿园阶段,6岁开始小学阶段。同时对不同领域的教学提出自己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是对早期阅读的诠释,提出“幼儿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和孩子们席地围坐,在老师翻阅优美绘本的同时,倾听老师娓娓讲述感情十足的故事。鼓励孩子自主阅读、坚持阅读,养成读书的习惯也是吴教授崇尚的理念。

这本书值得我经常重复阅读,里面有许多值得我学习,需要在今后的时间里潜心阅读,从中获得更多的感悟。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6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 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7

我曾经在《早期教育》上看过连载的《我的美国见闻》,读函授本科时听老师们介绍过美国教学方式的点滴。这些认知只能使我对美国的幼教制度、美国的幼教现状以及中美幼教模式等方面有粗浅的认识,那就是开放“自主”。对于美国老师究竟怎样组织一个个活生生的活动,仍然一无所知。自从我读到吴放老师撰写的书信体笔记《和孩子一起跳舞》一书,让我对美国幼教的理念及教育行为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细致地了解和感悟,我为作者介绍的每个案例而好奇,并为之感动。因为,每个案例都是作者亲身的体验、是作者对中美教育模式的对比与思考,更是作者对幼儿教育如何促进孩子发展的前瞻性的实践研究,让我对“开放”和“自主”有了更为深层次的理解。我认为这是一本幼教一线教师的福音。

其中让我感触最大、影响最深的是第20封信——《这是我的配方》。讲的是“怎样做好引导者让幼儿通过发现来学习”。教师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去满足孩子的操作需求。书中写道这样一段话:“越是看上去‘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感到兴趣,越是能弄个乱七八糟的地方,孩子们越喜欢去‘搅合’”。因此,老师为孩子提供了面粉、,油、盐、水、颜料、量杯、勺子、搅拌器等材料,给出了任务是:自己实验,创造你自己独特的面团配方。实验完了,老师写下配方,交流谁的配方和别人不一样。从活动的过程中,我感到老师的隐性指导价值非常大。老师让孩子在这个看似“乱”的活动中找到“乐”,从多种多样的材料中找到“趣”,在“搅合”中得到或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使“乱“变成一个充满温馨的经验分享会。

透过案例本身,联想到我们面对操作性的探索活动,往往比较追求那种平和、安静、稳定的教学过程。不太乐意向开放式教学挑战,唯恐自己驾驭不了活动,更担心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意外,因此,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有较大的暗示作用;组织课程的思路以老师的思维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孩子的思维空间;发现问题急于纠正;教师的主导作用超越孩子主体的地位等等。而吴放老师却将游戏活动和集体活动内容紧紧融合起来,使游戏成为孩子经验的摇篮,让集体活动成为幼儿新旧经验整合的平台。让操作体验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助推器。

其中这样一句话也特别发人深省:“一般来说,让孩子们通过动手来发明和发现的教学活动大都是以体验操作过程为主要目的,但这并不是说结果不重要,关键是确定一个适当的结果来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从“这是我的配方”这个活动说起,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明确结果的活动,其实是有结果的,那就是每个参与活动的孩子最后都用语言总结了自己的发现,并看到自己口述的配方转换成书面语言保留下来。

从以上的案例影射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将吴放老师的观点放到《纲要》中来理解,或者把《纲要》的指导要点与吴放老师的理念参比,我们不难看出,发现学习的教育理念完全吻合,而差距就在于如何将理念转变到教育行为之中。发现学习对老师来说是一种自我跨越的挑战,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潜力超越的挑战,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秉承吴放老师的教育态度,大胆尝试、才能跨越发展,不断提高。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8

在暑假读了吴放老师著作的《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如何做个“民主型”的幼儿教师,吴放老师就如何把握“和蔼可亲”与“严肃”的尺度做了深入浅出的分析,得出了“和蔼可亲”和“严肃”并非相互对立的这一总结性观点,并将这两类教师都归入“民主型”教师这一类别中,就“民主型的教师”提出她独到的见解,值得细细回味。

“和蔼可亲”与“严肃”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两种教学风格,而是一个如何来把握它们之间“度”的问题。

和蔼可亲的老师一定具有这样一些特点:他们对孩子的需求非常敏感,能够及时作出回应;他与孩子打成一片,会用孩子们的眼光和头脑来看待和理解问题;他欣赏孩子的每一个特点;他与孩子的交往热情积极.对孩子的态度亲切乐观,他创造条件让孩子们自主的解决问题,作出决定;他引导孩子们积极探索,不断发问;他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平等对待,在最具挑战的情境中也能尊重孩子的人格。

再来看看严肃的教师应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他对孩子说话算话,始终如一,信守承诺,以身作则,他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机会,随时准备帮助孩子们;他不怯承认自己的不足,能为孩子做出努力向上的榜样;他严谨对待自己的每一个教育活动,认真反省,追求完美;他平等对待班上每一个孩子,不论亲疏,没有歧视。

仔细看看以上特点,大家就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和蔼可亲”类的特点多是教师该如何对待孩子,而“严肃”类的特点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专业修养与追求。换句话说,“和蔼可亲”是针对孩子而言,“严肃”是针对教师而言。“和蔼可亲”和“严肃”应该同是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追求的境界。

首先,民主型的教师对幼儿的要求明确,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同样的行为标准,为幼儿提供了清楚的行为界限与学习目标。我们知道,任何个性品质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反复的强化,而教育中的一个大忌就是教师反复无常,幼儿无所适丛。当幼儿明确了的目标,又经过教师前后一致的强化以后,外部行为标准才能逐渐内化,成为幼儿自己的行为习惯。

其次,民主型的教师不但给幼儿提出要求,划清界限,而且能够耐心地为幼儿解释原因,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做了以后的后果可能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教师会及时地对幼儿的行为做出反馈,强化他们已经形成的概念,巩固学习成果。

再有,民主型的教师能够平等地对待幼儿,他们尊重幼儿的人格,悉心呵护幼儿敏感而脆弱的自尊心,对他们合理的要求及时给以满足。他们会给幼儿最大的自由度,让孩子们在可能的范围内去随心所欲地探索,去提问,去做决定。

一直以来,我自认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有爱心、有耐心、有责任心就算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看了这篇文章,我深深体会,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远非如此,不同的教育方式教育出不同的孩子,有人说,孩子就象种庄稼,种什么它就长什么,一个好的老师教出的是一班好的孩子,同样,一个坏老师也会教坏一个班的孩子,所以说,教育的艺术是我们不断的追求的境界,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只有把握好严与慈的尺度,才能做个幼儿喜欢且不失威信的好老师,做个“民主型的教师”。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9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10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11

好书《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12

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味道,与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芳香达到了高度的契合。这种契合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吴放老师所追寻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人性;另一方面,吴放老师弥合人性所凭借的“教育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完美代名词、最佳诠释者。

在书中,吴放老师从幼儿的现实生存状况出发,探讨如何使幼儿走向完满、和谐的状态,从而使不同的幼儿通过教育获得真正的自由和幸福。表面上,吴放老师虽然只呈现了短短50封信,引出她的幼儿教育思想,但实质上,其思想的立足点却在于个体生命的存在。所以,抛开作者的宏观目的,其思想体系本身是弥足珍贵、值得体味的。

薄薄50封书信,字里行间到处弥漫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之美,在一遍遍的阅读中,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可以说,作者深刻的思想中折射出的幼儿教育的闪光很美、很美,美就美在“和而不同”的渗透与彰显。

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和”,不是“同”,不是单一的声音,而是强调不同声音的存在,甚至是不同声音的对抗。这样的“和而不同”是建立在不同与差别基础之上的富于生命力的开放、多元的系统,是真正的和谐、辩证的和谐。这种和谐在于异质要素的统一而非同一,而且,异质要素走向“和”的前提是“不同”的真实存在,对“不同”的充分承认,只有这样,异质才能产生新质,天地万物才能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境界。

中国古代文化中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性之光,在吴放老师的《和孩子一起跳舞》中彰显得淋漓尽致。吴放老师经常让新老师做的一个练习是挑出班上最让人“头痛”的三个孩子,写出每个孩子的五到十个优点和长处。不少教师写完之后都吃惊地说,想不到这孩子居然有这么多的长处,我以前怎么从来都没有注意到呢?我想,原因之一就是人们的思维习惯倾向于用比较单一的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一切,这就好比我们只从一个窗口向外看,能够看到的当然就很有限。她强调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打开了许多这样的窗口,我们能够看到的自然就要全面的多了,其解释的就是“和而不同”的完满、和谐的教育理念。

总之,不管是吴放老师整本书所折射出的.智性光芒,还是具体层面所流露出的教育光辉和“美”的光彩,都无不洋溢着一种“和而不同”的和谐之美。而这种美正是幼儿教育思想的坚实根基,倘若抽掉了这种根基,幼儿教育概念的提出及其论述便是形同虚设,没有分量可言。所以,一切教育之美就美在“和而不同”!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13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书中从儿童篇、课程篇、教学篇、行为管理篇、教师发展篇、家园沟通篇、随感篇纪录了作者所看、所听、所做、所想的一些事例直观而又生动的刻画了幼教工作的多姿多彩,一封封信抨击在我心灵深处,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行为管理篇》中有这样的一篇文章《允许孩子们在行为的反复中学习与成长》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你班上有这样的一个孩子,平时常会犯一些错误,对老师的批评教育也很容易接受,但不久又会犯一些小错误。”让我想到我班也有一个幼儿正是文中所讲的那样,记得梁梁刚插班进来时,他非常好动,总是喜欢这里摸摸,那里挤挤的,平时我行我素,开展活动时也不认真,于是我们开始教育他,他很容易就接受了,但好景不长,没几分钟有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一些幼儿甚至开始响应他,一起这里摸摸,那里挤挤,再教育他时,又会说:“老师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那样了。”我们只知道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动作,行为往往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是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但《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了我不一样的想法,当孩子反复出现“问题行为”时,老师不妨自我反省一下,先看看自己的教导方法是不是合适,有时候,只要改变一下方法,效果就可能好得多。于是我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让他从“值日生”工作做起,给他一些小小的任务,并且要求他不能影响其他的孩子开展各种活动。在这过程中,他的“问题行为”也慢慢的好转了许多,有时还能成为老师的小帮手。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

《和孩子一起跳舞》读后感 篇14

《和孩子一起跳舞》是旅美教育学者吴放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历撰写的,作者将自己的教育生活以简洁朴素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故事,书信的形式娓娓道来,读起来倍感亲切。读这本书时,我通常是在繁忙的工作间隙,快速地打开书本,投入地阅读一两篇,调节一下紧张的情绪。书中介绍的一些方法,有时能轻而易举地解决我遇到的一些困惑。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善于倾听与理解儿童;具有敏锐的专业的眼光,仔细观察与及时捕捉生活中的小事,通过环境的创设,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价值。这是一个完美的教师,既有精深的理论素养,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是值得我用心去学习与效仿的。

儿童是聪慧能干的。书中讲了两个残疾儿童的故事,以此来充分说明:每个孩子各有所长。认识有不同能力的儿童,这是多元智能理论的精髓,也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诲。陶先生曾说过:“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孩子身上有巨大的潜能,只要给他们创造机会,孩子的才能就会展现在你面前。

儿童是富于想象的。书中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叫乔嘉,她每天放学离开幼儿园有一个固定节目,扮演各种角色与母亲游戏,通常是小动物,偶尔也会当一两次其它角色。这在孩子们的生活里随处可见,除了把自己想象成各种角色外,孩子也会把各种事物想象成有生命的对象(即泛灵说),孩子还会将一种物品想象成另一种物品,或者做一个动作来代替。正是有丰富的想象,孩子才能顺利地游戏,在想象与游戏中,孩子们的身心是愉悦的。

“孩子像太阳,每天把光明带给我们;孩子像星星般闪耀,颗颗都放射出它特有的光芒;孩子像花儿朵朵,只要得到足够的时间、关爱与耐心,他们就会绽放;孩子像湿的水泥,千万当心你会在他们身上留下的、无法磨灭的印记……”孩子就是这样的,需要成人多一些关注,少一些干涉;多一些引导,少一些制止;多一些欣赏,少一些责备,才能长成参天的大树,成为社会的栋梁。

用书中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保持一颗童心,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也祝愿大家拥有美好的心灵,永葆青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