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有感

2024/04/30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读《三国》有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读《三国》有感 篇1

三国演义是中国的第一部代体古典名著小说,这书上的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起间,在这战火不断中出现了三个大国——魏、蜀、吴他们三国,他们经常争锋相对发生了许多令人惊叹不已的故事,有火烧赤壁、三英战吕布、刮过疗毒等等的故事。

那么有些功劳都归功于谁呢?当然是蜀国的军师诸葛亮了!就举一个例子诸葛亮在城里只有三千兵力,而司马懿却有是万精兵,诸葛亮的兵吓的东跑西窜乱了手脚,而诸葛亮却很淡定,他想起了一个计发,那就是空城计,只见他一声令下:“把城门打开,你们藏在房子里,而我在城楼上弹琴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别出来。”只见不远的天空全是尘土,十万大军就在不远处,只见诸葛亮在优雅的弹琴,城门前有两位士兵在扫地,他们的心情很好嘴上充满了笑容,司马懿心想我了解诸葛亮他一定会在城里设下重重机关,然我们大伤体力,最后再发动总攻那可就不好了,有一位大将说道:“这诸葛亮一定没有多少兵力我们就杀过去吧!”司马懿又说道:“安全第一撤退!”之间地上的尘土再次飞起。

至此诸葛亮吓得一身冷汗,但是他最终还是赶走了司马懿,得知消息的司马懿气得都快吐血了!

这诸葛亮真是说什么什么就有,说什么没有什么就没有。他只是神机妙算呀!

读《三国》有感 篇2

因为一直以来时间事情比较多,所以没去系里读书,但我本人私下确是很爱看书,所以就写一下我最近看的一本书。

我很喜欢历史。在中国众多的历史时期中,我最喜欢三国。与三国的情缘,要从我3岁开始。我的第一本故事书便是《三国演义》。从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我最崇拜的词人非苏轼莫属。究其原因,还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每次读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时,总是令我意犹未尽。

怀着这样的感情,我翻开了《品三国》。一读便爱不释手,我深深地被书吸引住了。易中天先生以其精彩诙谐的语言将我对三国的理解带到了新的境界。他通过考证,对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主要人物给予评价,同时还对小说、史书中的情节提出问题并再正史的基础上以一家之言的观点给出回答。

在戏曲中的曹操一直是以奸臣面目出现,而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三国演义》中,曹操也是反面人物。但是在品三国中,对曹操给了很高的评价,也使我第一次认识到了这个历史人物真实的一面。俗话说:“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其杰出的政治才能脱颖而出。曹操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主动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海纳百川。广招天下英才;在经济上实施屯田制度。之后的官渡之战中,曹操出奇制胜,最终以弱胜强,获得胜利。身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还是一位文学家。我很欣赏他的《龟虽寿》。

历史,不光是一些好听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通过研究一个民族的历史,能够从中看出这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是一面明镜,给了我们后人借鉴和教导,引领民族走向更辉煌的未来。三国时期这短短的九十年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缩影。中国人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区区8个字形象地概括了历史。中华民族正是在这一次次的“合”、“分”中充实了自我,吸收各方精华,积累了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中华文化为我们后人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常常将中华文化与其它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但每次,我总觉得无法找到可比性。因为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民族。我爱这片土地上所拥有的悠久文化,这是别的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中华文化,滋润着我的心田,陶冶着我的情操,升华着我的灵魂。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易中天先生在书中评价三国:“这又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不知多少风流人物在这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这里大显身手叱诧风云,正所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更是数不胜数。然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今天我以中华为傲,明天中华以我为傲。我们青少年在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应该善于汲取精华,通过自己的努力,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建设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使民族的明天更美好,祖国的江山更美丽!

读《三国》有感 篇3

三国演义的诞生,让很多人都为之震惊,桃园三结义,诸葛亮空城计在现在还是广为流传。可以说三国里的故事已经影响到了很大一部分人,正是因为这种情况,才能让三国演义更继续流传下去。

三国之三英战吕布,当时在虎牢关,刘关张大战吕布的故事让人们都感觉到了吕布的强悍,战斗力超群的吕布居然能够以一敌三,那种英勇的身姿,给很多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在赵云出现之后,常山赵子龙也被人誉为当时能战之人,长坂坡救下幼主,独战曹操大军,这种英勇的表现也是很多人都为之敬佩的人物。

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人说,到底是吕布厉害还是赵云厉害。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常常拿这两个人做比较,可是赵云和吕布真的有可比性吗?说的也是,毕竟赵云和吕布两人没有真正的交手过,谁也不知道他们谁更厉害。不过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之后,两人根本没有可比性,虽然说赵云能征善战,但是和吕布的战斗力相比较还是不行,也就是说赵云要是和吕布单挑,最后的结果肯定是吕布胜利。

其实吕布的战斗力在当时就已经有很多人都承认过的,虽然赵云在大战长坂坡的时候被曹操称为猛将,但是还不足以和吕布相媲美。吕布在当时就被誉为是当世猛将,在后世也被称为当时无人能敌的猛将,想想也知道了,评价如此之高的战将,怎么可能有人能和其相提并论呢?

读《三国》有感 篇4

一般人眼中的三国,是一部打打杀杀的战书,也是一部机谋算计的权术。曾经有人说,老来不该读三国。这是因为年老更适合舒缓节奏的书本,三国里有太多的英雄剑气、峰回陡转,易引起激愤情绪,这对于心脏功能渐趋衰弱的老者,确实不适。在我眼里,我也不喜欢打打杀杀的场面,也不喜欢到处计谋兵策,因为不懂兵术,所以书中多处所用策略也完全不懂他的精要所在,于我,实话而言,某些地方类似于对牛弹琴吧。

但三国于我完全不是一本攻城略地、权算机谋的书。当然,看到曹操、刘备、孙策三个大boss一步一步壮大势力,扩大版图,看着他们之间的你来我往,确实也很吸人眼球。更吸引我眼球的是罗贯中在文中使用的文字,他刻画出来的形象。会十分感叹,他的文字像有魔力,人物一出场,好像你就可以看透他的性格,甚至有些人物竟然还能看到他的结局。我很喜欢他用一些“面如冠玉”“唇若涂脂”“燕颔虎须”“细眉长髯”等词,甚至有些词看起来都不知道到底这个人长什么样,比如“燕颔虎须”这个,如眼的颔,似虎的须,这到底是怎样的颔与须?虽然我脑海里勾勒不出具体的模样,但我能够感受到这个人定然虎势熊熊、才能不凡,当然,会是个粗鲁的`糙汉子,可能力气还很大。

我也喜欢看到,曹操还没有成为奸臣之前,他那种救济天下的雄心,当然,也不否认后来他选择了任人辱骂的道路也是为了救济天下,不过曾经寄希望于汉室,之后选择寄托于自身。在他们三大势力还没有正式形成鼎立之势、还在为汉室招兵买马之前,他们那种国家有难,大丈夫岂敢怯退之的宏大场面令人感慨,这大概就是深植于中华儿女心中的家国情怀吧,几千年后如此,几千年前亦是如此。

此外,也喜欢看张飞毛毛糙糙的样子,他不像刘备与张飞那样,能多方面去思虑,但他的个性是讨喜的,不藏着掖着,直来直去,讨厌就打,喜欢就说,他这样倒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说的“直男”了,比如他看作恶多端的督邮不爽,直接闯进府邸,绑其在马厩杆上,顺手就折柳条打上几十次。他不在乎官,也不在乎名声,他注重的是个人性情,我喜欢他这一点,但也很明白,这种性子注定了他的结局。

读《三国》有感 篇5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说到杨慎的这首《临江仙》,便会令人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三国演义》这部著名的古典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主要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所发生的一系列精彩故事:黄巾之乱、董卓之乱、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天下归晋等。本书作者罗贯中把人物、景物描写得淋漓尽致,甚至有些夸张,体现出人物的性格鲜明的特点:谦虚谨慎、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胸怀大志、弘毅宽厚的刘备,恩怨分明、忠肝义胆的关羽,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的张飞,狡诈多疑、雄心壮志的曹操,气量狭小的周瑜……这些人物是我们最熟悉的,他们之间有些人物令我感到十分震撼,十分敬畏。虽然《三国演义》里的人物角色关系复杂,但是当你读起来的时候,就会丛中体验出无穷的.乐趣,渐渐地,你也就身临其境了。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也许,你们都会认为,曹操是一个奸贼,他不是一个好人。但是,我却认为要看清一个人,就要从多方面收集证据来确定,而不是只靠单方面的证据来定夺这个人的好坏。因为,我始终觉得,曹操身上的优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在著名的“官渡之战”中,曹操的三万军队以少胜多击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这不是因为曹操的阴险,而是因为曹操能谋善断,善于采纳部下的建议。尽管袁绍地广、兵多粮足。但是,他轻视曹操,为人傲慢,听不进部下的意见,被曹操打败也是意料之事。还有,曹操非常器重良才。记得当时关羽为了保护两位嫂嫂,不得已只好屈服在曹军之下。这时,曹操并不是因为关羽是他的敌人而存心想谋害他,而是认为关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待之甚厚。但关羽却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曹操只好放弃关羽。说到曹操,就不得不讲讲他写的诗歌了。他的诗歌的一大成就,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造的全盛局面,还有诗歌里蕴藏的悲凉壮观的艺术风格,不能不令人佩服。他写的诗歌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坚定的信心、卓越的毅力和雄伟的气势,悲凉慷慨,激发着读者们积极向上的精神。总言而之,曹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还是一个出色的文才风流的才子!

其实,做人一定要有目标,踏踏实实,走好人生中的每一段路。古语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新。刘备、曹操、孙权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只传到儿子、孙子辈就失去了江山。魏、蜀、吴的三个末代皇帝——曹奂、刘禅、孙皓,跪拜在五晋皇帝司马炎驾前,三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而人们不会忘记:现在这位被人三呼万岁的人的爷爷司马懿,当初在曹操手下,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官。这就是历史!正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读《三国》有感 篇6

余读《三国》,最敬孔明,次则曹操,世观曹操多称其曹贼奸雄。余不苟同。人各有志,岂可鄙之?又曰其生性多疑奸诈狡猾,然思当时境况或有可怒,况人无完人,纵不可赞,又何必太究之,且其胆识谋略文才志向至今有几人能敌?故曹操可称真英雄也!

然读至“五十八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一时颇多困惑,亦颇多不满。书曰操斩马超父,结仇不共戴天,马欲雪恨,兴兵潼关战曹操。操寡马众,不几曹兵大败,马入军捉操,操混乱军中,西凉军大叫:“穿红袍者曹操。“操立脱红袍”,又叫:“长髯者曹操。”操立断其髯,复又叫“短髯者曹操。”操即扯旗包颈而逃,何其狼狈。依前所观,操实属敢作敢为,骁勇善战无所畏惧之大丈夫也,此贪生怕死之行如何肯为。士可杀,不可辱。,自辱乎?虽曰大丈夫能屈能伸,然此屈之甚矣。夫严蒿被贬庶民犹大笑而死,不肯苟活,而况曹雄,不知是否时人诋毁,抑或作者另有隐情,依当时之见,操乃乱臣,叛国自立实无可恕,时人毁之犹可谅解,然作者亦颇多偏见,此不公也!故余疑此并非事实。

再者,操生平所虑,西凉军也。以其智谋岂会轻与马战,此与前者多有不符。操既是首敌,欲混乱于军中谈和容易,又岂容其割髯弃袍。纵长髯者仅操,则短髯者又何止操乎?

此余所疑,未全观之便下此结论实有不妥,拙漏之处难免,若有高见,望不吝赐教。

读《三国》有感 篇7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里的“孔明三气周公瑾”。

本文写了孔明用了三招气倒了周瑜。孔明先先夺取了南郡等地,然后刘备成功地把孙尚香娶回来,最后孔明识破了周瑜的假途灭虢之计策,使得周瑜被围,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从这篇文章我知道了孔明是一个有才智的人,但周瑜心胸狭隘,嫉妒诸葛亮的才智因此使自己受伤。

我们不应该嫉妒别人的才华而是向他学习。在我以前的学校同学都很喜欢玩棋,也经常比试,有一个同学输了象棋,很不服气,差点哭了起来!老师教育了他,结果他对结果的态度完全变了两个人,他先是:“输了又怎样我只不过是太久没练习!”,后来他总是说:“哇!你真厉害,能教我吗?”我去问了老师,究竟说了什么。老师说:“不服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你可以去请教啊!或者不要放弃去不断试着打败别人!”我瞬间愣住了。我在心里赞同了老师的说法。不要嫉妒别人比你好的.地方而是去学习,或不断试着做得比别人好。

我也有一个例子。我有一个很不喜欢的人,我不是嫉妒他成绩比我好,而是他老是说我成绩差。听了老师的话,我都不理他对说我不好的话,之后,我上课也比他认真……这一天,数学第4单元的测验卷发下来了!他比我先拿到卷子,99.5!他用很骄傲的眼神看着我。我心想我这次肯定又比他差了。我紧张地等着。突然老师大声说:“你怎么开小差,小心我扣你十分,不过这次你考得不错100+10!”我没有看他一眼。放学后老师给我发了一张表扬信!

读了这篇文章我再次提醒了我自己:我们不应该嫉妒别人的才华而是向他学习。要么去请教,要么试着去做得比别人好。

读《三国》有感 篇8

那是一个烽烟四起的年代,刀光剑影中闪烁着杀机;那是一个疑窦丛生的年代,上演着各种奸猾狡诈的'角色;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年代,黑暗笼罩着龙蛇混杂的乱世。《品三国》,作者犀利地把这风尘老朽的历史面纱层层揭开,抽丝剥茧,为我们讲述其中的传奇……

曹操,那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儿时虽然有一点纨绔子弟的形象,但在青年时代就已考取了功名。正因为曹操的正直,慷慨,大量,有眼光,才使得贾诩等有才能的谋士前来投靠。“治世之能臣,乱世之英雄”的曹操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论才略,“奉天子以令不臣”;论眼光,深谋远虑;论武艺,乱世之奸雄。曹操善于听谏纳贤,“奉天子,修耕植,蓄军资”就是毛?出的点子。

曹操的雄才大略,远胜于志大才疏的袁绍和袁术。曹操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虚名与虚荣对他来说只是过眼烟云,他要的是实力——身边的谋士、勇将。他的重义才使得关羽在危急时刻放他一条生路。而且娶妻娶贤惠,曹操的第一任夫人丁氏就十分有教养,十分贤淑,这才能为有一点野心的曹操开拓社交路线。只有能够体贴下属,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主人才能够得到下属忠心地拥戴。

如果曹操没有才略,就不会广招贤士;如果曹操没有雄心,就不会与刘备抗争;如果曹操没有宽大的胸襟,就不会有人为他出谋划策;如果曹操不会体恤下士,就不会受到众将士的拥戴和忠诚;如果曹操不会听取谏言,就不会用兵如神;如果曹操没有深谋远虑,就不会自己称王了。

现在,就来谈谈曹操的谋士吧!毛?为曹操提供的“纲领性文件”,使曹操赢在起跑线上;张良”;张绣和贾诩,投靠,叛变再投靠,被曹操完全信任,因感恩而出谋划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初中生的我们,应该像曹操一样拥有远大的目标和志向,并为理想坚持奋斗。我们应该做好我们的本份工作——学习。学新知识,温故旧道理,才能进步,才能有所收获。我们不需求像三国时的人物那么出名,令后人敬仰,只求做到自己的最好,问心无愧就可以了。名利是身外之物,我们要像曹操一样把它们当做是过眼烟云,不足以为其启齿。我们只要脚踏实地,不断地向前走就足够了。

全览《品三国》,推翻了人们对《三国演义》中事件的印象,并使历史人物真实而又清晰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假如说《红楼梦》是文学与历史的结晶,那么《品三国》就是感触与品位的精华;假如说《水浒传》是正义与勇气的代表,那么《品三国》就是谋略与才智的升华;假如说《西游记》是坚持与忠义的化身,那么《品三国》就是文治武功的冶炼。

所以,《品三国》是一本令人回味无穷、茅塞顿开的书,希望大家也能和我一样受益匪浅。

读《三国》有感 篇9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东汉末年,三足鼎立,战火纷飞,英雄辈出。刘玄德寄人篱下,阴云,亭下,惊雷隐动,青梅煮酒论英雄。敢问曹刘,谁乃真英雄?

曹操有着“舍我其谁”的枭雄之气,起初,曹孟德名微而众寡。但却能大败袁绍,挟天子而令诸侯,一举拥得半壁江山。刘备谦恭温厚,与关、张桃园结义,以“隆中对”为核心方针,得荆州,收益州。广纳贤才,外结孙权,内修政理,成就霸业!

曹操重视人才,但也忌妒英才。哭吕韦,惜郭嘉,却怒杀杨修,导致陈宫离他而去。刘备则不然,三顾茅庐,屡挽赵云,送别徐庶时,还不惜砍掉挡在徐庶面前的竹林。他的诚心使得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使得诸葛孔明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曹操心胸狭窄,疑神疑鬼,借居吕伯奢家,其家人欲磨刀杀猪款待他。可曹孟德疑心病起,误以为吕伯奢想要杀他,于是屠尽吕伯奢全家。对故友无情无义,还理所当然的丢下了一段丧心病狂的话:“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比之其冷血,刘备就胸襟宽广太多了。他可以不介意二弟投奔过曹操,他可以宽容地原谅利用来刺杀他的人。不愧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只为会和他。

曹操,刘备,各有所长。但倘若问我:谁堪称英雄,则非刘备莫属。因为他有善心。

茫茫历史长河,从未缺少过善。如果管仲没有选择和鲍叔牙和善相处,就很有可能在战败后被斩死。如果张良没有选择在桥上恭敬地帮助那位老人穿好鞋子,就不会获得《天子兵法》而帮助刘邦成就大事。如果没有那位登山者没有选择帮助那个冻僵的人,就不会使自己身心暖和,从而走出困境。这一切的一切,无不说明了选择善良,将会带来的巨大好处。

中国有句俗语:“予人方便,自己方便”。是啊,每次你帮助别人的时候,其实无异于帮助自己。正如刘备,择善待人,才能创立蜀汉,挣辉吴、魏。正是因为他深知善的力量,才会临终前告诫阿斗:“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选择善良,才能塑造优秀的自我,才能使自己生命的银行中饱藏财富,才能为自己的铺平前进的道路。

择善是火,点燃生命的灯;择善是灯,照亮生命的路;择善是路,引你走向黎明。因此心灵的选择,一定要择善而从。

读《三国》有感 篇10

三国,这是一段神秘的历史。这段历史有三种面目:历史形象、文学形象和民间形象。罗贯中,就写了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三国演义》。现在,我就通过“刘玄德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简单地品读一下《三国演义》以及罗贯中。

诸葛亮出山,《三国志》中仅用了一句话来描写:“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罗贯中依照这句话,写出了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这个故事由于太精彩了,被人们一再传唱。从这里,可以看出罗贯中的文字功夫非常深,描写场面也很出神入化。

罗贯中在这个故事中简直要把诸葛亮捧到天上去了:刘备一顾茅庐,只见隆中的山“清景异常”,景“观之不已”,农民会唱歌,童子不懂事,朋友知识渊博。这一切,让刘备大开眼界,也让我们觉得卧龙先生肯定也不一般。二顾茅庐,只见诸葛亮的朋友、弟弟和岳父都很厉害,刘备想见、想用孔明的心情就更加急切了。所以,第三次去时,离草庐半里,刘备便下马步行;到草堂门口,他就拱立阶下;诸葛亮在睡觉,刘备当然会等到底。借用易中天先生的一句话:“那心情,已不像一个礼贤下士的招聘者,倒像是上门求婚的痴情人。”

“三顾茅庐”的故事,尽管被罗贯中说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但仔细一琢磨,就能发现破绽。刘备去隆中,每次都能遇到一些特别牛的人,比如会唱歌的农民、满腹经纶的朋友,道貌岸然的丈人,都是诸葛亮特意安排好的',就是想让刘备知道,自己是个非同寻常的高人,让刘备打心眼里佩服他,“出大价钱把自己买断”(易中天语)。诸葛亮很聪明,三顾茅庐才能见到他,摆足了架子,做足了文章。

那么,罗贯中这样写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原因之一,当然是为了好看,能吸引人。而另外一个原因呢,可能是包含了自己的志向。据《稗史汇编》记载,他“有志图王”,不过壮志未能实现。所以他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抱负投射到具体的某个人物身上。古代的读书人,都希望机遇不用自己去求、去考,而是人家给你恭恭敬敬的送来。诸葛亮享受的就是这种高级待遇,刘备请了他三回才答应出山。这很让人羡慕,罗贯中就利用手上这支笔,把这个故事吹的玄乎玄乎的,把其他故事里的孔明写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可谓是个奇才,好像诸葛亮干的事就是神干的事。所以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三国演义》“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假的终归是假的,不可能变成真的,编的再好也会露出破绽。对于这种文学的形象,大可以一笑了之,而对于历史形象,就必须要深究到底了。

读《三国》有感 篇11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政治、军事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称奸雄的曹操,庸主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作者罗贯中有着“拥刘反曹”的写作倾向,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在小说中彰显。他在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国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曹操求贤若渴是最令人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贾诩追随张绣时,用计杀曹操,若非典韦死拒寨门,曹操早就被杀了,而曹操对这样的仇人,非但不杀,反而予以重用,因为曹操知道贾诩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华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曹操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有感 篇12

刘备快老了,可仍是一事无成,他想找个人来辅助他。刘备四处寻找,徐庶慕名而来,找到刘备。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刘备夸徐庶很有策略,徐庶却说:“主公,您每次都夸我,但是我并不是很好,我只是一只乌鸦,您一定要找凤凰——诸葛亮。”刘备听后非常高兴,让徐庶带路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为了试探刘备,故意让童子说他不在家。刘备不死心,一定要请到孔明先生,第二次是寒冬,天气很冷,刘备一行人为了表达诚意,下马步行。到了孔明家,童子又说孔明不在家,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第三次去孔明家,诸葛亮假装午睡,让刘备等了两个时辰。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随他出山。

刘备真是胸怀大志而又忧国忧民,为了找到一个好军师,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不惜一切代价。寒冬时,天气很冷,手都被冻得通红,还请诸葛亮出山。我被刘备这种不屈不挠、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不禁想起了一年级的一件事情: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妹妹让我帮她搭积木,我答应了一声,然后飞快地写完作业。我高高兴兴的跑到积木旁,开始搭一个木头高楼。在快要搭好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把我辛辛苦苦快要做好的大楼吹倒了。我很生气,狠狠踢了积木一脚,回房间了。我想起这件事很惭愧,自己没有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的做事,下次我做事一定不会放弃。

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坎坷和挫折。只要我们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一定会一帆风顺的!

读《三国》有感 篇13

曹操的诡计、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然而却表达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生动形象的刻画每个人的性格外貌特点。但这篇故事,细细品味仿佛让读者进入到一个境界。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从智和勇来进行概述的。但是我永远赞同智永远是胜过于勇的。

我们要学习见义勇为而不能再去荒唐的傻乎乎的去见义勇为了。然而在古代却不是如此。例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领率的十五万大军……。这难道不值得学习吗?孔明用自己的智慧去打败了别人。但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

像刘禅汉室,他整天花天酒地、饮酒作乐,不管理天下的朝政,自己心甘情愿的把自己的国家——蜀国献出。虽然献出是好事,但最后竟然上演了一部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不假思索,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做出这么样俗易的事情来?

见义勇为、有勇无谋,用自己的珍重的生命捐献出去。然后吕布、颜良就是个例子。因为吕布如果不在白楼门上,听随于长某士的策划。那又何必,被曹操生生的吊死在城门上呢?还有颜良把刘备在问北的事情和张飞叙述的清清楚楚,哪会有义气的关羽所被砍呢?这时他们不能用自己的聪明智慧转一下嘛。可惜的生就白白结束了。

俗话说的好,“性格决定成就”在三国中,曹操我们是众所周知的。他欺压百姓,疑神疑鬼的。司马懿,阴险狡诈,但是刘备却不如此。他爱民如自己的儿女。孙权被称霸了江东。

在蜀国,我们都很崇拜的巨星诸葛亮。“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说明了他有非凡的过人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人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

在吴国里,有位贤将在里面。这个地方是一个人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家,可以算是有才能、有谋略的。周瑜有些价值我们得学习。比如熟读兵书,精神布阵。经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当上水军的大机智。但他很可惜的缺点事心机过重,过于嫉妒别人,最后到在二十六岁就离开人世了。

这些都验证了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目标,都想完成目标,都会踏踏实实的去追求成功的每一个角落,相信自己不会远。

然而在我们羡慕别人成功时的收获时,却往往忽略了他在成功前的功夫可所付出的艰辛。就像冰心奶奶所讲的“成功的花”!人们只有羡慕她现实的美力明艳,却未看到她在萌芽时浸透的奋斗泪泉,洒遍了全世界,接受给每一个人。

读《三国》有感 篇14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中我最喜欢的一部,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每次阅读它,我就仿佛进入了一个金戈铁马的年代里面有高超的武功,令人叫绝的智谋,侠肝义胆的英雄,太精彩了!

这本书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赤壁之战,这场战争也是书中最经典的一场,曹操占兵百万,最后却中了周瑜的计谋,相信了庞统,把几百艘战船用铁链相连。在诸葛亮用神功借来东风的那一天,黄盖假意投降,点燃了自己的草船,引起曹操兵营的大火,曹军大败,幸好张辽舍命相救,曹操才捡了一条命。

读完这个情节,我思考了曹操失败的两个原因:第一,曹操太骄傲自负了,当时的他手握重兵,已经占领了大半个中原,武将有夏侯惇、李典等。文臣有程昱、许攸等,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这些都让他太过自信,造成了轻敌。第二点,错信他人。他先是中了周瑜的计谋,相信了蒋干,错杀了最关键的两员大将蔡瑁张允。还有盲目相信了凤雏先生,把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又信了黄盖会真的投降。这些都造成了他最后的失败。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是这样,四年级的一次期中考试,我取得了很好成绩。我有点得意忘形,走路也摇头晃脑的,面对同学的祝福,我还告诉他们自己平时是多么的用功和努力。时间过的很快,又要期末考试了,妈妈叮嘱我要好好复习,努力迎接考试。我骄傲地回复着:“没事的,我相信自己的实力!”等成绩出来后,我傻眼了,语文没有考好,我与优秀也擦肩而过!那一刻我才知道后悔,真是骄傲使人落后啊!

我们经常在新闻里看到这样的事情,有个女学生被骗子骗走了学费,然后想不开自杀了。还有许多人相信诈骗电话,被骗光了所有的积蓄。这些都是轻易相信别人的后果。我觉得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我特别喜欢《三国演义》,我觉得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智慧。比如和曹操学乐观,和刘备学宽厚待人,和诸葛亮学管理,和关羽学诚信……总而言之,《三国演义》是部伟大的著作,让我获益良多。

读《三国》有感 篇15

小时候,读《三国》的时候虽然不怎么看得懂,但不知为什么我竟沉浸在其中,将整本书都看完了。当时看书只是因为有趣,所以我能记住的情节不多,能说出来的情节只有桃园三结义丶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等耳熟能详的了。

《三国》里我记得最清楚的人物便非诸葛亮莫属了,我想大概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对他有深刻的映像,不需要深刻了解他的忠义,也不需要读懂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需要感受到他的经天纬地之才便能将他记在心中。

近日,重拾《三国》,打开书本,闻着那时间的清香,在微微泛黄的纸上阅读时,我又有了许多小时候不曾有的感悟。

在读到刘备三人破黄巾有功,却因不愿只能担任平原令,而黄巾贼的手下败将董卓担任大官时,我在叹息之余更是感到了当时朝廷的。

看三国前面一段的时候我还不觉得曹操有多坏,我看到了他率兵马与黄巾贼交战,在董卓得势其他人无计可施的时候他单刀刺杀董卓虽然事情败露但仍让我觉得勇气可嘉,直到他在逃亡途中被陈宫所救,而他却在误杀陈宫朋友吕伯奢的家人之后更是为永诀后患而杀了吕伯奢,我开始觉得他十恶不赦,罪该万死。

董卓虽然未被曹操杀死却死在吕布手里,杀死这样一个奸臣应该是让人大快人心的,只是杀他的目的却让人不敢恭维,吕布也反复无常地弑“父”我不禁为丁原的失败感到惋惜。

最让我敬佩的武将就是关羽了,我不知赞叹与他温酒斩华雄是所显出的高超武艺,更赞于他不被曹操给的好处所诱惑,一路寻求忠义,过五关斩六将,去追寻刘备。

细读《三国》时我仍对诸葛亮独爱有加,他信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却因刘备三顾茅庐,欲救天下儿感动,便随刘备进入凡世,匡扶汉室,在刘备死后,他明知刘禅难扶,却依旧扶之,致最后心血东流去,就连我都为他感到不平,并且随着他的死亡也让我对之后的内容失去了兴趣。

我只知最后三家归了晋,诸葛亮无力回天,奸邪压倒了正义,汉朝难以抵挡历史的潮流,走向了灭亡。

现在,《三国》给了我更多的感受,我不知从中看到了英雄们的追逐,不知看到了诸葛亮的超凡入圣,刘备等人所信奉的忠义,我更看到了战争的血与泪,阴谋交织的蛛网一级那不容置疑的岁月脚步。

读《三国》有感 篇16

你知道什么是忠诚?你听到或看到过忠诚吗?忠诚就是武圣人关云长被曹操俘获后在名利和金钱的诱惑下依然不肯背叛自己的主公刘备。这是要有多大的定力才能守住底线。在看罢《三国演义》我对忠诚有了更多的认识。

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两个故事最能体现出关云长的忠义。在刘备投靠袁术时,曾奉命去平定叛贼曹操,在一个战斗中刘备手下的一名大将被曹操俘获,这时我心里一惊,在想这一员猛将难道就这样牺牲了?但是曹操十分爱才,不忍把这样一员猛将杀害,于是就送给关羽大量的财宝和战马,赤兔就是当时曹操给关羽的礼物,但关羽不为所动,曹操又封关羽为大将军,关羽也不投降,一心想着主公刘备,后来历经艰辛终于逃了出来。

第二个故事是发生赤壁之战后,关羽被派到麦城去保护荆州。当时魏国不甘失败,就再次发兵去攻打荆州。去荆州必定要经过麦城,刘备知道魏国要进攻麦城,急忙把关云长召回来,但是关羽拒绝了,他说:“我走后,荆州必然失守,不能再让魏国这只猛虎壮大起来了,我必须留在这里。”关云长真是义薄云天啊!他不顾自己性命也要把曹军打败。不久,魏军进攻麦城,关羽英勇杀敌,杀了一波又来一波,曹军以人数上的优势压制了关羽,双拳难敌四脚,一代枭雄就这样牺牲了。

关云长的忠诚真让我们敬佩,在我们平时生活中也要牢记忠义二字,对待知己更要忠义,朋友有不愉快的事向你倾诉,你如果一时嘴痒把他不愉快的事情偷偷地告诉了别人,别人会因为这件事情取笑你的朋友,你让你的朋友面子往哪放?这就是对朋友最大的不忠义,我们要时刻警记“忠义”二字,不要让我们失去一个又一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