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2024/05/0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

朱永新的朱永新《新教育》,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2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朱永新老师将它解释成了四句话:第一,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所谓“追求理想”是说,新教育是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教育,而非单纯的传授知识;所谓“执著”是说,新教育人在教育的路途中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会退缩,都会勇往直前。

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是说把以前教育工作者只作“官人”、“学人”的观念转变为作“农人”,这一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行动家”,凡事要亲身体会、躬身实践,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这一点是要求各个教育工作者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从而建设更优秀的教育队伍。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便是这个道理。

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是说教育要惠及更多的人、更广的地区。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仍需改善,而这种改善便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具有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从而积极的投身于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去,比如社会各界捐助的各种教学设施、各个地区的支教教师等。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3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假期里,我潜心研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一书。读后,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带我缓缓上升,我感觉自己站得高了,视野更开阔了。经过反复阅读后,我才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提倡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新教育实验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最最显著的特点是帮助教师层,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这六大行动,意在推动整个的数字教育推进,推动教师的成长。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初始阶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也出理论。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构建。现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说,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像新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健康地成长,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习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真正的学习不是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而是今后的学习的能力与阅读的习惯。

这本书读完后,面对着新的一轮的教学,我又有了一股子大干一场的劲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那么的开心。当然也有课上得不理想,孩子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时候,但那时的自己总有更多的耐心,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跌倒了爬起来的力量。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同行,一起去晨诵,一起去读,去写,去绘,一起去融入诗歌,融入童话,融入每一个课堂。在路上,我们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幸福。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4

新教育的精神是什么?朱永新老师将它解释成了四句话:第一,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第二,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第三,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第四,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

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所谓“追求理想”是说,新教育是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教育,而非单纯的传授知识;所谓“执著”是说,新教育人在教育的路途中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不会退缩,都会勇往直前。

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是说把以前教育工作者只作“官人”、“学人”的观念转变为作“农人”,这一点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行动家”,凡事要亲身体会、躬身实践,然后形成自己的观点。

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这一点是要求各个教育工作者团结合作,互相交流,共同进步,从而建设更优秀的教育队伍。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便是这个道理。

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是说教育要惠及更多的人、更广的地区。现在很多偏远地区的教育条件仍需改善,而这种改善便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具有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从而积极的投身于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中去,比如社会各界捐助的各种教学设施、各个地区的支教教师等。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5

“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一直以来,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提醒我们青年教师在工作之余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充电学习。只有读书,才能拥有源头活水;只有读书,我们才能生成新的智慧。

假期里,我潜心研读了朱永新写的《新教育》一书。读后,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带我缓缓上升,我感觉自己站得高了,视野更开阔了。经过反复阅读后,我才初步了解了什么是新教育?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新教育首先是一个变革的梦想,一种成长的激情。提倡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是新教育实验倡导的一种回归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完整体现。

新教育实验有一些基本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追求,最最显著的特点是帮助教师层,新教育的六大行动,就是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双语口才训练、建设数码社区和构筑理想课堂。这六大行动,意在推动整个的数字教育推进,推动教师的成长。

朱教授说,新教育实验初始阶段的理念尚未形成,但他相信实践出真知,也出理论。事实上,他一刻也没有放松过新教育实验的理论构建。现在,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已经形成。这些理论不但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而且呈现出思辨性和丰富性的特点。

“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朱教授认为,教育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发展空间。要关注学生和教师、校长、家长以及社会上所有人的发展。新教育实验的目标是“追求理想,超越自我”。他认为,参加新教育实验的所有学校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梦,都应该给自己一种挑战自我的勇气,一种超越自我的精神。新教育实验的价值取向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朱教授说,目前以成败论英雄、以金牌论英雄、以升学多少论英雄的观点是错误的。新教育实验行动方案的关键是,教一些学生一辈子真正有用的东西。朱永新说自己是苏州大学毕业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比北大、清华的学生差。他说,他甚至可以到北大、清华去做教师、做教授。关键是怎么样让学生有一个真正辉煌的明天,而不仅仅是辉煌的今天。

“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朱永新对精神的作用高度重视,甚至有点儿夸大。他认为,死人与活人的最大区别就是死人的精神不再存在了。他说,有的人虽然活着,但精神不行,生不如死,与死人没有什么两样。这正应了诗人臧克家的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虽然另有寓意,但朱永新却借此说明精神的重要性。重视精神,就要让人们不断地感受成功,从而不断地相信自我,不断地挑战自我,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朱永新说,特色并不意味着圆满,但特色就是卓越。企业如此,学校如此,凡事莫不如此。去年美国的《时代周刊》评选了世界上九大新兴科技城市,苏州是唯一入选的亚洲城市。那么,能说苏州就是亚洲最好的城市吗?当然不能。但苏州有它的特色,它是一个把传统和现代结合得非常完美的城市,它有一体两翼的城市格局,又有2500多年的文化底蕴,是外商投资的聚集地。学校也是这样,没有自己的特色,是谈不上辉煌的。

“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朱永新认为,如果说当今的教育对人的问题已经开始关注的话,那么,真正对于人类的问题,对于人类的命运,对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延续,对于文明的进程,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文明有可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或者说在我们这一代教育者的手里走向衰落。我们经常说文化的发展是人类发展和延续的根基。要想让我们的孩子、教师能够真正地融入社会,真正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就要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他认为,阅读中外名著是对话的最好途径之一。

真正的教育就应该像新教育,让孩子们快乐地读书,健康地成长,关键是培养孩子的兴趣与习惯,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真正的学习不是在课堂里学到的知识,而是今后的学习的能力与阅读的习惯。

这本书读完后,面对着新的一轮的教学,我又有了一股子大干一场的劲头。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个孩子都是那么的可爱,每一节课都有收获,每一次与孩子的交流都是那么的开心。当然也有课上得不理想,孩子调皮捣蛋、不认真学习的时候,但那时的自己总有更多的耐心,面对挫折的勇气和跌倒了爬起来的力量。

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其崇高建立于对每一颗稚嫩生命的呵护和关爱,对每一份生命尊严和质量的扶植,对每一颗纯洁心灵的理解和尊重。当教育被世俗的功利污染时,许多学校的课桌有了,精神没了,楼房高了思想矮了,纯粹、人文、博爱、————这些教育的本真被滚滚红尘淹没了,新教育就是教育的本质,是应该被还原的教育梦想。

在成长的路上,我们和孩子同行,一起去晨诵,一起去读,去写,去绘,一起去融入诗歌,融入童话,融入每一个课堂。在路上,我们收获着喜悦,收获着幸福。

相信岁月,相信种子,相信孩子,相信老师,相信家长,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要坚持,就有奇迹!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6

最近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什么是新教育实验?我觉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追求,特别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相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新教育重读书,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阅读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第一个行动便是营造书香校园,那么什么才是书香校园?其实我的理解是“书声琅琅,翰墨飘香。”

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在我们的学校,每天清晨,孩子们与黎明共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诗歌,领略优美的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们要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学校安排20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儿童读物;暮醒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利用晚上时间自己写点东西,学生可以写读书记录卡,老师可以向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个短信,甚至写个教育小故事。这些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比较难。但我想坚持下去,那将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教室里,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阅读了吗?”“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等警句时刻提醒着孩子们阅读。这学期,我和孩子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共同地阅读了《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当我看到孩子们手捧新书,酣畅淋漓地阅读时,我顿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确心走起来很艰难,但是这条路值得我们走下去,我们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提到师生共写随笔。包括师生一起来写班级的趣事,写学校的活动,写师生的情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这就达到了共写的目的。

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到了孔子,的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两年,就认真教了两年,他认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而成就这个年轻人的必定就是读书和写作,因为真的就是“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另外,我的学生已经写了三年日记了,我觉得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当然,还可以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

书中提到了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每一天早上常老师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诗开始的,有孩子过生日都是用一首诗送给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诗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共读《老鼠阿贝漂流记》,06年9月21号她写了一张便签,其中的默默数言便把爸爸妈妈们也带进了读书的世界。这样一天又一天,五年时间常老师和班里的孩子共读了524本书,有人曾说新教育开100本书太多了,但是对我们常老师这个班级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问: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绩早就被抛弃了。常老师五年时间所有的课都是全校第一,她还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师。她说过:“孩子们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会尽我的全力带他们走想走的路。心平气和不抱怨,我像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师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我们也要想她那样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在新教育下,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为了祖国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7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自己的职业是音乐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8

前一段时间有幸读了《新教育之梦》这本书让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激发心灵深处最美好的憧憬。在这样一个高呼素质教育然而应试教育仍然牵绊着每一个学生和每一个教师的时代,虽然是一个刚刚投入教育事业的新人,应该是有激情有梦想的时候,却不敢把教育想的很美好,教育是一个富有艺术性的工程,却更是辛苦的。如果不是因为要写这一篇读后感,或许就错过了一本好书,在拜读这一本《新教育之梦》的时候,让我最有感触的那章理想的美育。

自己的职业是音乐老师,因此“理想的教师”也是让我特别关注的部分。书中讲到:“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对照这里提到的要求,我身为一名教师,觉得离理想的教师的距离很大。其中有很多要学习。这也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充实自己,不断完善自己。遇到挫折不气馁,要总结失败的原因。要完全做到书中所讲的八点,当然这个过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只要有这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努力,会慢慢向理想的教师靠拢,缩小其间的差距。

教育离不开爱。爱的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就如夏丐尊先生所说的那样:“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工作对象是学生。我们的工作和任务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人。一位合格成功的教师应学会如何去爱自己的学生。

教师爱学生,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学生。自尊心是人的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一旦自尊心受辱,轻者就此一撅不振,重者进而愤世嫉俗。现在的学生普遍在家里被父母长辈溺爱惯了,接受信息的途径非常多而新潮,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处于青春期发育的第一阶段的逆反心理很强,经不起教师的批评和责骂。所以只有尊重我们的学生,尤其是学生的人格,才能拥有一群灿烂的健康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为学生所尊重。

教师爱学生,其次,要相信每一个学生。为人师表还要能推己及人,以彼之心,度己之腹。也就是《新教育之梦》上所说的换位思考。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一件事情,从某一角度看是不可忍受的,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未必没有可谅之处。对于个别学生总无法及时完成作业,对于老师而言,这就是一个不认真至少是不重视学习的学生。然而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或许有别的原因,可能是客观原因如家庭因素,可能是自身原因,如这个学生可能上课没听懂,作业不会做。也可能是作业量超出了他能负荷的范围……。作为教师,应设身处地思考,才能解决问题。时时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诫自己,做到为人师表,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赢得尊重,赢得信任。

理想确实是理想,真的想做到也许很难,但它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前进的阶梯,这样不断前行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所以,要做一名理想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至少要有更高一点的理想以促使自己不断前行。《新教育之梦》——将时刻警醒着我们去做一个新时代的“理想教师”,培育一群新时代的“理想学生”。教育的未来充满阳光。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9

新教育,意味着一种教育理想,一股教育激-情,一份教育诗意,一项教育行动。它让我知道了原来自己从事的工作竟然可以如此诗意,如此浪漫。《新教育》这本书带给我很多的思考。

一、最新的理念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一直信奉的理念,做教师不为学生为谁?在此理念下,我们勤勤肯肯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然而,朱教授却认为,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创建和-谐社会是眼下人们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创建和-谐社会,教育应发挥怎样的功能?教育是要关注学生的生存,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一切,教育同样也要关注我们教师自己的生存,也要关注我们教师的发展,教育还要关注学生家长,实际上,一句话,教育只有关注到社会所有人员的发展,才是真正的教育,只有这样才是和-谐社会的教育。

二、最欣赏的两句话句话: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朱教授提出新教育四大基本观点,其中有一个基本观点说要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他引用米卢的一句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并将此改版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你去做,你就行;你去做,你就能成功。

是啊,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太多的理想,一路走过,我们总是实现的少,憧憬的多,人之惰性阻碍着自我的超越。对于新教育,我们不要太多的口号,我们需要的是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三、最新奇的事是“开办成功保险公司”。

朱教授有一个独具特色的做法,他美其名曰“成功保险公司”。他说,只要参加他这个公司,他包你成功。要求每一位教师每天写一篇千字文,十年后拿3650文章去找他,如果那时你还不成功,就以一赔百。

我们在教育工作中,有过许多的理想,但一路过来,大多随着时间而流去,要说成功的可真是很少很少。然而朱教授这个保险公司内含了一个前提条件,“持之以恒,十年不止”。朱教授倡导教师要每天写一篇教育叙事,他说每天坚持写,坚持写十年,你就能拥有玫瑰的芳香,你就能夺取胜利的桂冠,你就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最有意义的课程:儿童阶梯阅读课

在这个课程中,教师和孩子一起编织着幸福的教育故事,从中我能体会到教育的快乐。在每一次生日诵诗时,我想带给孩子的会是一生的难忘,心灵的震撼。所以我会为每一个孩子精选最适合他们的生日诗,虽然很费时间,但我觉得是辛苦并快乐着。

五、最震撼的一个工程:营造书香校园

朱教授认为,一所学校如果没有一定量的书,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可以在很多方面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这就足以称得上是学校了。一个不读书的教师,穷其终生,也只能是一个教书匠;而有着一定文化积淀的教师,教学时间未必太久,年龄不一定多大,却能够脱颖而出。

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新教育的践行者,成为新教育的尝试者,成为新教育的享受者……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0

最近我细细品味了由当代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朱永新所著的《新教育》这本书。什么是新教育实验?我觉得它大致反映了新教育实验对教育的一种理解和追求,特别是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句话更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阅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深深的感受到新教育就是“行教育”,新教育一开始就自觉地把“行动”二字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新教育的六大行动,虽然不是新教育的全部内涵,但是,由于这些行动相对是我们现在的教育所缺少的东西,所以显得很迫切,很重要。新教育认为:教育是唤醒,每一个生命都是一粒神奇的种子,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而阅读能够唤醒这种蕴藏着的美好与神奇。新教育重读书,重感悟,重意境,它提出读书,是孩子们净化灵魂、升华人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读书应该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这让我深深地意识到阅读是有多么的重要。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第一个行动便是营造书香校园,那么什么才是书香校园?其实我的理解是“书声琅琅,翰墨飘香。”

就是通过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阅读成为师生最日常的生活方式,像你每天吃饭、睡觉,看电视一样,最日常的生活方式,进而推动书香校园的形成。

在我们的学校,每天清晨,孩子们与黎明共舞,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诵读诗歌,领略优美的母语,有感情地朗读一段或一篇文章;中午,我们要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学校安排20分钟的读书时间,让孩子读他们喜欢的儿童读物;暮醒的时候,老师和学生利用晚上时间自己写点东西,学生可以写读书记录卡,老师可以向学生家长写一封信或发个短信,甚至写个教育小故事。这些事虽然比较简单,但是如果长期坚持下去会比较难。但我想坚持下去,那将会是自己人生中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在教室里,我给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很好的阅读氛围,在教室醒目的位置“今天你阅读了吗?”“让书成为我们的朋友”等警句时刻提醒着孩子们阅读。这学期,我和孩子们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共同地阅读了《特别的女生撒哈拉》,当我看到孩子们手捧新书,酣畅淋漓地阅读时,我顿悟了:新教育之旅的确心走起来很艰难,但是这条路值得我们走下去,我们也一定要走下去。

新教育实验的六大行动中提到师生共写随笔。包括师生一起来写班级的趣事,写学校的活动,写师生的情谊,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这就达到了共写的目的。

书中,朱永新老师提到了孔子,的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一个人很可能是教了一年书,重复了三十年,重复了一辈子。但是,一个善于思考的老师,教了一年,就是一年,教了两年,就认真教了两年,他认真教了五年,就很可能成为一个非常出色的教师,而成就这个年轻人的必定就是读书和写作,因为真的就是“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另外,我的学生已经写了三年日记了,我觉得写日记是个好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意志能力,当然,还可以让孩子练就一手好字。

书中提到了新教育实验的榜样教师,常丽华老师。每一天早上常老师的新教育都是用一首诗开始的,有孩子过生日都是用一首诗送给他,而且她把的名字嵌在诗歌里面。每天中午孩子们都会共读《老鼠阿贝漂流记》,06年9月21号她写了一张便签,其中的默默数言便把爸爸妈妈们也带进了读书的世界。这样一天又一天,五年时间常老师和班里的孩子共读了524本书,有人曾说新教育开100本书太多了,但是对我们常老师这个班级又是太少太少了。如果有人问:新教育到底能不能提高学生成绩?我会斩钉截铁地告诉他:新教育不能提高成绩早就被抛弃了。常老师五年时间所有的课都是全校第一,她还被评为新教育十佳教师。她说过:“孩子们走向哪里我不知道,但我会尽我的全力带他们走想走的路。心平气和不抱怨,我像一个农夫,静静的抵挡风雨,侍弄自己的农田,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常老师是我们年轻教师的榜样,我们也要想她那样与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成长,这才是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

新教育不但是梦想,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只要有行动就会有收获,在新教育下,老师们要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教室里,扎在学生的心坎里,努力让自己“开出一朵生命的花”。为了祖国的花朵有新的教育环境,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习惯培养恰恰是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教育活动之一。“新教育从这儿出发,新教育从这儿起航”,让我们以行动的召唤,让来访者努力加入新教育实施言之中。作为新教育的践行者,我们没有理由不为之高呼,没有理由不加入新教育实验。只有行动,才有收获,只要努力,总会遇到生命的庆典。

新教育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营建书香校园。让全体师生在浸满书香的校园文化之中不断前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而精神文化的灵魂就是要设计能体现学校特点的校训、校风,以充分显示学校办学思想和校园文化特色。

守望新教育,让梦想成真。旧教育就像一个圆,不过它引领我们向内看,过于注重分数,所以看到空间能越来越狭窄;新教育也像一个圆,不过她引领我们往外看,注重孩子自身的发展,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广袤的世界,一个意境深远的未知宇宙。新教育是一项细致而长久的工程。需要通过一代人去影响另一代人,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固步自封,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儿童就像花儿一样,需要慢慢培育,精心付出,静待花开。

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教无定法”的道理,这是历史的传承与扬弃。新教育不求什么高深理论,不求无懈可击的理论体系,而是强调:行动起来,在实践中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成就自我,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此,学校把走进新教育作为教育发展的优先地位,把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学校注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促使自己逐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由“教书匠”向“专家型”转化。在研究中反思,在反思中创新,在反思中发展,多思多益,常思常新。在这个过程中,使教师逐步具备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形成创造性的见解,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研究的主人。

作为一名乡村小学校长,我开始在新教育的大道上行走,如饥似渴的阅读新教育理论。新教育要求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整洁的校园环境,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良好场所,而且从侧面折射出学生爱护自身学习环境的程度。学校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良好的人文条件是必不可少的。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校园文化建设,锻炼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上确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各类信息的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华,促进学生自律、自强、诚信、创新。“自律、自强”是学生做事的基础;诚信是学生做人的前提;“创新”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先决条件。

守望新教育,让老师们、同学们一起行走,共叙“每月一事”。学校德育工作从养成好习惯,培育好品德开始。学校德育处成立了德育特色研究领导小组,按照每月计划,推行每月一事,开展德育讲堂,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习惯。例如:三月份确立了“文明礼仪月”系列活动,四月份确立了“红歌传唱,唱响未来”等专题每月一事活动。活动具体从一日生活常规入手,抓实常规,抓实管理。少先大队分别开展了“红领巾在行动”、“古镇文明小导游”、“特色书香班级评比”等等。以缔造完美教室为抓手,实现“缔造完美教室,共建理想家园”双提升,让新教育落实到学生行动之中。学校还积极开展了“优雅班级”、“优雅好少年”系列评比活动,让每一间教室成为师生共同生活的精神家园。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杨阳老师的“心梦班”等“完美教室”里师生们共同创造着“幸福晨诵”、“亲子共读、共写读书笔记”、“亲子合作读书分享会”等系列活动。在班级文化共建中学会合作、体验成长的快乐。尹艳平老师的“太阳花”班,老师和学生一起开展“阅读存折”系列活动,和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学生陆雨蒙说:“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和我们一起生活,一起读书,和老师们在一起真好!”。尹艳平老师的“走进新教育整本书阅读比赛”在新沂市乡村教育家演讲年会中荣获一等奖,她也迅速成为乡村教育家阅读团队主持人,从一名乡村教师迅速成长为新沂市乡村教育家骨干教师。

新教育是实现乡村教育快速成长的一条主要路径。良好的育人环境体现的是对和谐美的追求,在美的环境中培养人格和提升境界。学校布置了画廊,各班教室门前有班风、班训,教室内设制小书架、阅读平台,有阅读建议、名人名言等,浓郁书香氛围的校园,学生会被读书的气氛所感染,产生读书的激情,萌生读书的欲望,让教师、学生通过阅读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从书籍中得到心灵的慰藉,从书籍中寻找生活的榜样,从书籍中荡涤自己的心灵,从书籍中享受教与学的乐趣。学校积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通过黑板报、手抄报、征文、演讲、故事比赛等以及读书主题活动,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课外阅读成果的机会,促进读书活动不断深入开展。通过每天一次五分钟的课外阅读自由演讲,每天午间20分钟“诵读经典”主题系列活动,每周一次的班级读书活动和每月一次的年级组主题读书活动,为学生精神生命的成长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一是“营造书香校园”“缔造完美教室”,为师生输送丰富养料。二是“构筑理想课堂”,为师生的生命成长书写传奇。三是以学校德育项目融合“推行每月一事”、“家校合作共建”,让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在亲子共读分享会上,学生家长刘昌先生代表发言,同时提出了家校共建的可行性建议,他当场给我校捐赠图书100余册,希望孩子们快乐阅读、快乐成长,受到了与会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新教育强调:“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学校从实际出发给孩子搭建成长的舞台创建《青溪文学社》,设立《青溪文学》报。在学校建立学生阅读实验群,对优秀学生作品,及时给与发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学校长期坚持将阅读教学纳入日常教育之中,追寻新教育,播下成功的种子,收获明天的希望,静待花开。

新教育就像一株婷婷玉立的荷,出淤泥而不染。新教育渐入“清水出芙蓉”教育佳境,越走越美,越走越幸福。而高考高升学率等是对新教育的额外奖赏,是对成功教育的回报。新教育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教育之爱,永恒之爱。放开手,孩子会越走越远,走向更大的成功。

是的,每一个努力过的日子都不曾辜负。相信新教育,她是种子,在风的作用下,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相信新教育,她是播种机,时刻在耕耘;相信新教育,她是宣言书,她用她深厚宽广的无私的爱,向世人宣示着她的爱的理念。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人为本,深入探索,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就能在特色活动创建中,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理念,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种事业,教育是理想化的追求,教育充满了诗意,充满了灵性!面对教育事业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将把农村小学特色化建设、规范化建设持久、深入的发展,创建农村理想化乐园。相信教师,相信学生,相信家长。守望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谁能够抗拒?守望新教育,和新教育同行,真好。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2

学校一直在积极倡导新教育,“晨诵、午读、暮醒”让师生共沐书香,“静听花开的声音”使教师感受到职业的幸福,寒假我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朱教授的新教育理念真可谓一字千斤,使我受益匪浅,它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了教育。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朱永新这位教育大师知识的渊博,对教育至真的感悟与至纯的挚爱,他对新教育理想追求的高瞻远瞩,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新教育这个词语很早之前就听说过,但是它真正的含义我未曾深究过。直到最近读了《新教育》加深了我对新教育的认识,使我心情澎湃,读后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在书中,我明白了理想的德育应该架设“德育合力网络”,筑起学生“人格长城”,让道德教育达到“不教之教”的效果。我也听到了朱教授对理想智育的呼唤:“教育是人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知的堆积”;“以人为本”;“让每个孩子抬起头来”;“用成功激励孩子获得更多更大的成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儿童不需要分数”。在书中我也领略了理想体育的魅力,经历了理想美育“幸福的战栗",在他理想的劳动教育中明白了“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在书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天堂理想的学校,这是人才的摇篮,人格的殿堂;我看到了理想的教师,他们自信自强、追求卓越,他们充满爱心,创新合作;我看到了理想的校长,他们胸情宽广、以人为本;我还看到了理想的学生和理想的父母。朱永新教授在书中为我们展现了如此美轮美奂的教育之梦,让人神往。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关于什么是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当然应该面向未来,面对当下。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生活的方式,是行动的方式。教育本身应该是目的,应该让所有的与教育关系的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

教育同时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教育必须确保学生的生命获得充分的成长,必须实现社会对于一个未来公民的希望。这种教育生活,不等同于学校教育生活,如在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的沟通。在职业生涯中每个人的学习,都可以视为教育的生活。我们理解的教育生活,应该是面向男女老幼的。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教育既然是努力的去促进每一个人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它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孔老夫子早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学习的本身就是充满了乐趣的。只有在愉悦快乐的情景中,教育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在当下的教育中,我们的教育是单向度的,片面的,是唯分数的教育。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德行的教育。人应该是完整的,包括他(她)自己个性的完整性。让人成为他(她)自己,一个完整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过去人们都说,教师是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其实这些比喻都是不贴切的。我们教师应该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我们自己,为学生带来幸福的同时也应该享受到教育的`幸福。因为“教育是一个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变得更完善的职业,而且,只有当教育者自觉地完善自己时,才能更有利于学生的完善和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感觉,就很难有学生的幸福感受,教师都感觉不到教育的幸福,学生的幸福又从何谈起呢?作为一个教师的幸福其实是无所不在的,虽然我们的工作压力大,但教师的幸福感也很强,

正所谓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物莫过于孩子,孩子们有最纯真的心灵,最诚实的态度,最善良的愿望,他们集真善美于一身。而我们教师,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有幸能天天和最美好的孩子们在一起学习生活。这就是一种幸福。

在这个浮华喧嚣的城市里,我们缺少了一份内心的平静,唯有读书,才能让我们找回一份宁静。幸运的是,教师这一份工作可以让我们天天与书为友,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在工作时间看书(当然是有益的书),在书海中翱游。教师有更多“静”的时间、机会,而一旦平心静气了,生活与工作就会是另外一番景致,人生也将更充实、更完美。这就是一种幸福。

关于书籍苏霍姆琳斯基曾说,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学校里可能什么都足够多,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所需要的书,或如果不热爱书和冷淡地对待书,这还不算是学校;相反,学校里可能许多东西都缺乏,但如果有永远为我们打开世界之窗的书,这就是学校了。”“如果你的你今天所讲的不是重复昨天讲过的话,那么,阅读就会成为你的学生的精神需要。”朱永新的梦想是,从“书香校园”走向“书香社会”,“从推进阅读来撬动中国教育改造”。阅读能让我们体验到教育的价值,享受到人生的幸福。

在书中朱教授还讲到了实施新教育的主体—教师,他说,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当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己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应当是一个非常尊重同事、尊重领导,非常善于帮助他人成长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应当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应当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

我觉得当一个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孔子说过“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无从谈起,感情虽不能取代教育,但教育必须充满感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好老师要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形象一点来说,教师的素养就像一个泡菜坛子,不同的东西会泡出不同的味道。同样,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会慢慢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从而形成独特的人文精神。其次一个好的老师需要对所教科目有一个透彻、宏观、一以贯之的理解,能够用最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最深刻的道理,用最精当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言传身教,把细小的学问升华到对人生理念的理解。

一个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老师讲课讲得怎样最终会从学生那里反馈出来。如果一个老师只是一个人在讲台上口若悬河,讲得眉飞色舞,全然不顾学生的反应,不去思考学生的兴趣,即使讲得再好,于学生来说,仍然是一堂失败的课。一个好的老师还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前途命运。有的老师从来不与学生谈心,更不用说交流什么思想,这样的老师,即使课讲得好,学生也只会产生一股尊敬之情,而不会有敬仰之感。

幸福是一种体验,让孩子们享受教育的幸福,让我们在幸福的教育中成就自己,这是教育的一种境界,就让我们在今后的共同生活中追求这种境界吧!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3

朱永新的《新教育之梦》,初步了解了他的教育理想。读朱永新的《新教育》,我对新教育的理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受颇深。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从师范院校走进中小学校园的年轻老师,都满怀教育的理想:按照自己对“教室”的定义,打造和学生一起快乐成长的“完美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体验成长的汗水与欢笑。

可是教育的现实很残酷,因此对教育理想的坚守就很悲壮。坚守内心教育理想的老师们,要么为理想英勇地死去,要么为理想卑贱地活着。在现实面前输得一塌糊涂,理想被生活磨得面目全非。

于是,大多数老师更会选择一种更适应现实的方式:为了生存和生活而背叛心灵,放弃理想。相信每个走进教师职业的人都曾拥有过教育的理想,那个时候我们很年轻,不成熟,在残酷的现实中,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成熟了。成熟就意味着放弃,放弃掉有过的美好理想,然后我们就这样没心没肺地活着。

一直怀揣的梦想,难道就是人生的枷锁?放弃梦想,却又心有不甘。谁能够告诉我们,这种悲壮的坚守,价值何在?教育理想之路,究竟在何方?

毕淑敏在《蓝色天堂》中说,旅行是一种学习,它给你用一双婴儿的眼睛去看世界,去看不同的社会,让你变得更宽容,让你理解不同的价值观,让你更好地懂得去爱、去珍惜。旅行让你以另外一种身份开始一种新的生活,进行新的尝试,让你重新发现自己。

其实,学习也是一种旅行,从一个已知世界到未知世界的旅行。学习是一种相遇,是对话,与陌生世界、他人相遇,与自己相遇;与新的世界对话,与新的他人对话,与新的自己对话。康德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福柯也写过一篇文章《什么是学习》,他们都认为学习是与客观世界的对话,与他者的相遇和对话,与自己的相遇和对话。按照这些关于学习的理论,我们就会发现,学习也是一种旅行。

旅行既要费钱,很多时候还很费力,但是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因为旅行从来都是旅行者心甘情愿的选择。那么,什么时候,学生的学习能够像旅行一样,让学生再苦再累也愿意主动投入呢?我们不断地进行着教育改革,但是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始终没有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

现代心理学和无数的教育实践证明,兴趣是推动孩子探索和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大都是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和保持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来自哪里呢?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通过挖掘学科知识内容本身的魅力,以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打开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学科内容的深入探究中获得丰富与充实,这种兴趣与快乐才具有持续的力量。很多成功人士往往能够将这种乐趣保持一生。当一个人能够终身坚持下去的时候,自然就可以达到极致,达到那个领域最顶级的水平。

爱是因为喜欢,喜欢是因为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在语文、历史、经济、政治、哲学这些富有人文精神的学科教学中,背诵,默写,抄写,填空,照本宣科的讲解,标准化的试题答案,我们看到了这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只是有助于直接提升考试分数的方式成为经验大行其道的时候,就可以明白现在的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喜欢课堂,越来越不喜欢学习。即使被迫坐在教室里,做出了学习的姿态,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学习。也许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如何让学习真正地发生?

在哲学课堂上,我给学生讲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提到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不仅仅只是学生时代的事情,而是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即使大学毕业找到工作了,工作也只是新的学习的开始。有学生惊叹说:那这辈子岂不太痛苦了!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对学习是痛苦的体验,即使学生在考试中获得了分数,这种方式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对于教育而言,更可怕的是,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观念指导下,我们认定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吃苦的过程,于是不断强化学生这种痛苦的体验。

西方成功学曾经有一个理论,是说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这种业余时间的学习往往效果特别好,因为是在用中学,而且出于自己心甘情愿,没有任何人强迫。

在互联网、在线教育、各种社群爆炸的时代,我们最不缺的就是学习渠道、学习资源了,可以选择的学习方式非常多,而且门槛还很低。这个时候,只要你想学习,机会随时就在你手上。关键是你愿不愿意学习,学习的过程是不是快乐而有真正的收获。

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手机互联网的时代,可是我们的教育确实还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知识的传授,方式的训练,已经越来越失去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我们的教育需要进入通过思维和视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充实与快乐,以激活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内在动力作为教育发展的方向。

通过阅读《新教育》深刻体会到了朱永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我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朱永新的新教育理念和思想为指引,努力提高课堂教育效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我们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教育的幸福!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4

对新教育第二节新教育学理基础进行了阅读。新教育的学理基础分为: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个性论,崇高论,和谐论六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它独特的视角,读完后,让我感受颇深。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在朱永新老师的发展论中,他把“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作为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我深表佩服。“教育”这个词语,从人的角度来说,本身就包括老师、学生、家长。在这个要素中,其实是相互影响、相互成长的。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要关注教师,关注校长,关注父母,关注一切和教育相关的人,无论他是什么生活状态,什么精神状态。因为新教育觉得: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没有父母的发展也不可能有孩子的发展,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

行动论: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

新教育讲到就教师教育行为的改变而言,“新教育实验”主要是通过倡导教师撰写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实现的。其中讲到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质。谈到反思,我应该好好自我反思一下,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管理班级中,我缺少的恰恰就是经常性的自我反思。

潜力论: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相信相信的力量。刚毕业的时候,就有一位老师这样告诉我,相信学生的潜力,只要你相信,他们就能做到。但是那时的我,不相信学生,课堂上不敢放手。一个知识点,讲了一遍又一遍,生怕学生不会;一个任务,强调了一次又一次,生怕学生玩不成。其实,老师们不仅不相信学生,也不相信自己,总觉得自己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

个性论: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新教育崇尚个性,新教育崇尚特色。而我们平时所做的,很多时候从事的却是规模生产,整齐划一。很多时候,不知不觉中,我们不但不鼓励个性,还扼杀个性,就爱干枪打出头鸟的事儿。先有个性,再追求特色,我觉得这个顺序不能颠倒。

崇高论: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

新教育认为,教育是一个培养人的事业,是一项通过培养人,让人类不断走向崇高,生活得更加美好的事业。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实现的重要途径就是阅读,而且要阅读经典。坚持阅读吧!

和谐论: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新教育说,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对学生的人生负责,人的一生有许多比考试更加重要的东西,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的习惯、技能和生存,那我们就应该教给他们这些东西。当了十一年的老师,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我教给学生的那些东西,到底有没有用。

总结一句话,因为有梦,所以冲动;因为冲动,所以行动;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朱永新《新教育》读后感 篇15

新教育中我最欣赏的一句话是它的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教育就是教师塑造学生的崇高灵魂的事业。新教育就是一项通过塑造人,让人类拥有幸福完整的生活的美好事业。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东西,其中最关键的是一些重要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所以,我们要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而新教育正是这样做的,新教育强调阅读、写作与反思、网络学习,这些都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习惯、技能与生活方式。一个具备阅读、写作与反思、可以利用网络学习的'人,其实就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

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让我感受颇多。如何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呢?我认为有一点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学会欣赏一切的学生,只要我们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就会为无数个学生找回他们的自信,寻回他们的幸福。教师的这种欣赏,不需要刻意的努力,不要掺杂任何的功利心,也不是恩赐,是教师对学生发自内心的欣赏,是真诚的赞许,是教师对学生的呵护。而对于学生来说,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肯定的赞赏,一次温馨的关爱,都会让他们产生自尊之心、奋进之力、向上之至,甚至可能让他们铭记终身,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所以教师如果都能学会欣赏,我们的教育就会改变摸样,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就会充满阳光,变得幸福而完整。

当然,作为教师的我也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的素质,才能努力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千百年来社会、学校和家庭达成的共识,也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不断学习。管理学大师彼得杜拉克提醒世人:“这个世代和前一世时代最大的不同之处是,以前工作的开始是学习的结束,当下的社会则是工作的开始就是学习的开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如果离开学校后不再持续学习,这个人一定会被淘汰!因为未来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因此,今天多读几本书,就是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不断追求终身的知识成长,未来才有立足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