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2024/05/03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教育的奇迹》读后感(精选18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2

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 ,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3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4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5

《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6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7

暑假读了朱永新主编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描写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 “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八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算短,通过阅读,再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全书提供给读者十二个成功教育的典范,有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书中有几个孩子他们出生的时候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像众所周知的周婷婷、弱智指挥家舟舟等等。为什么出生有问题的孩子最后都能成才?这是我看完这本书后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阅读完本书后我得出了答案,那就是他们的父母没有放弃他们,他们的父母坚信每个孩子都是天才,就算是出生弱智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只要根据科学的教育理念坚持不懈,只要给孩子付出所有的爱,孩子就一定能够成才,而不是变成家庭与社会的负担。他们做到了,他们成功了。书中的几位优秀教师也是奉信这样的教育理念,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我们的教学理念,那就是无限相信学生的潜力。人的潜力是巨大的,上帝让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都赋予每个人一个成功的机会、成功的可能,每一个人都应该而且可能做得最优秀,做得最卓越。

第二,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但是有些老师只是喜欢这类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那么你所带班级的成绩与班风就会有大大的改善。

第三,包容他们的过错。

每个人都会犯错,包括为人师表的我们,更不要说一个几岁,十几岁的孩子了。对待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我们应该有亲切的语言,温暖的笑容和恰当的包容。孩子的成长过程需要我们的包容与鼓励。多点包容,多点鼓励,孩子的进步就会很大很快。有些老师碰到学生犯了错,不是去正确的引导他,而是斥责甚至打学生,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只会把这个孩子推向更坏的方向,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包容孩子们的过错,尽心尽力地帮助他们,帮他们排忧解难,做他们的知心良友,这样孩子进步了,老师也就成功了。

第四,爱所有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应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爱成绩好的学生,更要爱成绩不好的学生;爱听话的学生,更要爱不很听话的学生。因为成绩不好的'、不听话的学生更需要我们的爱。书中的李圣珍老师能把那么多“动物”变成了活泼向上、热爱生活的人。她是如何做到这样的呢?唯一的答案就是一个字—爱。她爱所有的孩子,爱所有的“问题孩子”,她坚信所有的孩子都有优点,所有的孩子都需要爱,只要你是真正对他们付出了爱,不管多“坏”的孩子都会乖乖地听你的话,都会乖乖地变成好孩子。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我们对孩子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如何做学生的引路人,这都是我们要好好思考的问题,那就是多读书,多反思,做所有对得起“教书育人”这四个字的事情,在教育这条道路上多有“奇迹”发生。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8

在《教育的奇迹》里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由得掩卷而思: 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记得去年刚接手二年级语文兼班主任,由于都是第一次,前头万绪,不知从何做起。班级里男同学多,行为习惯相当差,常规管理乱。接手后,我及时地了解原来班级的状况,根据观察,迅速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对班级里有威信的同学委以重任。随着班干部的走马上任,很快,同学们早读不再是教室外玩,而是拿出书,自觉朗读。作业收发,在组长的协助下,也非常有序,作业本丢失的情况再没发生。班级管理走上正轨,我轻松了不少。可班级里三村转来了五个学生,语文成绩排在末尾,还有施东东同学竟然自己的名字也会写错。第一单元一测试,他竟然不及格。每一天,他是最后一个交作业的。他不仅做作业拖拉,更麻烦的是上课不专心,下课贪玩。当我和他的家长联系时,他的父亲把他的语文书一扔,家长不愿管他。放弃吧?不行,得另想法子。终于,学校举行冬季运动会比赛,班级里田径项目没有人选,学生向我推荐:施东东跑步不错。在试跑之后发现,他是最佳人选。我觉得这是一个契机,让他展示自己的长处。我和他商量学习比赛两不误。果然,他上课专心多了,作业也能按时完成了。运动会上,他也取得很好的成绩。在班会课上,我表扬了他,当同学们羡慕的眼光投向他时,他高兴极了。后来,他对班级里的事非常热心。当然,语文成绩进步非常快。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9

今天,我有幸拜读了朱永新先生的《教育的奇迹》,读完后让我感觉到:它虽然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但是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仔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牛顿曾经是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在牛顿的亲人中,除了年迈的祖母和改嫁的母亲外,还有一个亲舅舅。他叫威廉·艾萨库,毕业于剑桥大学,是一位牧师。威廉从牛顿安静、多思的性格中,下意识地感觉到牛顿身上有别的孩子没有的东西。对学习毫无兴趣的牛顿,在期末考试中总是处在差等生的行列之中。班上的同学就给牛顿起了个绰号,叫他“笨蛋牛顿”。威廉舅舅对此很不满意。为了培养牛顿的学习兴趣,威廉经常给牛顿买学习用品、课外读物等。一有空闲,威廉就到农场给牛顿讲外面的世界。在舅舅的开导下,牛顿对读书有了一些兴趣。舅舅又给牛顿买来科学方面的书籍,对他进行有目的的引导。这些书都是关于数学、生物和科学简史等方面的。他想,读这些书也许能够培养牛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牛顿的成功是对威廉舅舅最好的回报。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也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绪万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对此,我深有同感。在我看来这些七八岁的孩子都应该是快乐幸福的,而在我曾经教过的一个班里,有一个学生却和别的孩子不一样,沉默寡言,课间还躲在角落里,上课不愿发言,性格孤僻,行为也较为散漫,学习成绩也不太好。为什么阳光般的年龄却是如此默然呢?我在脑子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于是,我决定去了解一下她的家庭,希望从那里能得到答案。通过我的了解,他七岁时,父母离异,她跟着父亲过,父亲没有固定工作,经常找一些人在家里酗酒、打麻将,很多家务活都得他干。即使这样,父亲一不顺心还要打他。在学校里,他总觉得老师、同学歧视他,对他冷淡,因而自卑心理严重。教师的爱应该像阳光照射在每一个孩子的身上,温暖每一颗还十分稚嫩的心,特别是那些心灵受过伤害的学生。父母离异,家庭变故给他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创伤,使他不能像正常学生那样得到父母的抚爱和家庭的温暖,许多要求得不到满足,不愿和人交往,胆小,天常日久成为班上的后进生。心理学认为,教师对学生诚挚热爱的情感,能够感染打动学生,乃至转化为学生的心理动力,影响其品德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的方向。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关心教育这样的孩子,并利用自身特殊的地位,协调好离异双方和孩子的关系。我决心以行动去温暖他,消除他的自卑心理,唤起他的自尊。在这过程中,不是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要号召全班同学和家长共同协助和配合,一起来帮助他走出迷茫,迈向成功。这个学生渐渐地变了,性格开朗了,学习成绩也上来了,特别是和同学们一起玩了。

其实“教育”不仅仅是教师的职责,更多是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还是舅舅、姑妈、后妈等人的责任!总之,无论是来自哪一个人的有效教育,它都能不同程度上创造真正的奇迹。而这一个个奇迹的背后,无时无刻不在显示人性的爱!是爱,各种各样的真爱,让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0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1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的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

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2

《教育的奇迹》一书,一本神奇的书籍我读完了这本书,受益匪浅,受到的启发很大。本书告诉我们的道理是: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同理,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每个父母都是农民,孩子就是庄稼,你对待孩子的态度,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是的,作为父母和老师切忌不要随意地把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和老师所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的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3

暑假闲暇之余,我也会翻翻书籍,品品书的清香。其中崔华芳编著的《教育的奇迹》这本书,让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

身处教育第一线,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地穿梭于学校和家庭之间,穿梭于教材和学生之间。催促着学生,追逐着时间,匆匆忙忙地奔向着那些既定的教学目标。总是在期待自己所教的学生个个都能出类拔萃,可又总在每次考试后为那些没能达到自己预期目标的孩子而叹息。牛顿、爱迪生、达尔文、爱因斯坦在年幼的时候也曾是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糊涂虫”“讨厌鬼”“愚笨儿”然而成年以后的他们却成为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个巨人。面对和他们类似的孩子,需要的是作为老师的我们,能够透过表面深入内部去寻找、发现那些他们潜在的能量,并将这些能量激发,使之成为他们前进的动力,推动他们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这些潜在的能量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我们激发,那就需要我们善于分析思考,设计适合他们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策略,而这就是教育的智慧——“因材施教”。

翻阅书中,仔细阅读那些奇迹的创造者的故事。无论是那些凭借成功的家庭教育将残障儿童培养成人的父母,还是那些书写学校教育奇迹的老师们,在他们身上有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热爱。他们热爱自己的孩子,热爱自己的事业。正是这份浓厚的爱,支撑起他们不懈的信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这让我从中悟到对每个学生都要充满爱,赏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此激励他们。对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比爱心更重要的。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会提到某某学生是差生。其实,我们不该随意地给孩子定性为“差孩子”、“坏孩子”,只有把每一个孩子当成“好孩子”、“聪明孩子”、“优秀孩子”、“正常孩子”来对待,他们才可能成为父母期待成为的人。实际上,每个孩子都具有无穷的潜能,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要和别的孩子攀比,也不要和家长当年有能力相比,应该多为孩子喝彩,多对孩子进行鼓励。关键是父母和教师如何去挖掘。

人性各异,特点不同,儿童时代尤为明显。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经在《孟子集注》中注云:“对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意思就是说,善于施教者是根据每个孩子的特长而进行教育,使才能一般的孩子得到一般的成就,才能较优的孩子取得优秀的成就,没有不可以教育的孩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明白:尽管孩子的能力有高低,都应该根据孩子的才能、兴趣、爱好等不同来因材施教。我班的一名小男孩,生性懒惰,缺少教育,学习习惯差。自从我接管以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我先是找他谈心,旁敲侧击,及时表扬、鼓励。慢慢的,他和我越来越亲近,有事没事爱主动找我说话。我也以此机会鼓励他学习,半个学期过后,他从我班的后三名一跃成为中等学生。我们还一起制定一个计划,朝优生行列迈进。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一起努力创造,奇迹就会出现。

掩卷沉思,回忆着书中这些创造奇迹的老师、父母,在他们身上我首先看到了智慧的光芒在闪耀。教育是艺术,学生是璞玉,只知一味地凿击敲打,而没有预先的精心构思设计,是难以有精美的艺术作品诞生的。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父母老师的教育也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

在教育的漫漫长路上,我们需要思考、学习的还有很多。当然成功谱写教育奇迹的因素还有很多。但我想当我们有了智慧,有了爱,其余的那些因素也必会不难具备。只要我们悉心去努力,用心去创造,我相信教育的奇迹也定会属于教育一线上平凡的你我。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4

最近读了《教育的奇迹》这本书,感想很多。十几年的教龄,说来也不短,通过阅读,再结合现在的小学教学经验,感触颇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才真正感觉到教育的无穷力量,要当一名好教师的职责与不易。本书共录入18个真实的故事,每个故事都让人刻骨铭心,让人感动不已。书中不管是家长也好、老师也好、还是学校的领导,他们都相信一条:教育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相信孩子和学生,相信他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书写自己的精彩;就是要发现孩子与学生,发现他们的潜能与个性,让他们真正地成为自己。

那么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们该从中学习什么呢?书中提到了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看到这我不禁想起了刚刚工作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至今难忘。

记得一天布置完作业后,其他学生都飞快地拿起笔开始做了起来,却见某某同学仍在傻傻的发愣。我不由的怒火中烧,因为这个学生本来基础就差,再加上学习兴趣不浓,所以成绩很不理想。我站在讲台前厉声说道:“某某,你是不是又不想做作业了?”他轻声回答说:“我不舒服。”“你不要给我找借口了,不想学就早点回家。”说完我也不去看他,就去巡视其他学生做得怎么样。过了不多久,只听一个学生叫到“老师,某某吐了!”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把视线转向那里,我也赶紧走到他身旁,只见他脸色煞白,神情非常痛苦。我连忙叫一个学生去弄点水给他漱口,另外叫一个学生打扫呕吐物。此时我多想对他说声“对不起,老师错怪你了。”但却始终没有说出口,只简单的说声你休息一会,就走开了。

回到家我在想,如果那是一位好学生,我会怎样去做。也许我会走到他身旁,仔细地询问他哪儿不舒服,或者伸出手摸一下他的额头是否发烫。但我不仅什么都没做,而且还粗暴地训斥了他,这所有的'一切都只因为他是一个后进生。

所有的老师都喜欢成绩好、听话的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其实越是成绩不好的孩子,他们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爱护,他们的心更敏感。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越来越差跟他在学校老师对他的关心够不够,受到老师的漠视有着很大的关系。作为一名老师,只要你能做到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甚至多点关怀后进生,孩子们才会更亲近你。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5

朴实无华的封面上,《教育的奇迹(十八个刻骨铭心的教育故事)》吸引了我的眼球。这十八个教育故事如何刻骨铭心地进入读者的内心是我亟待了解的内容,同样身为教育者的我也很想知道那一个个教育奇迹是怎样创造出来的。

翻阅目录,知道这十八个故事被分成了四篇,分别是家庭教育的奇迹;教师的教育奇迹;自我教育的奇迹和学校教育的奇迹。这四种分类对我们这样从事幼教工作的教师来说,里面肯定会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饥似渴地,我扎进了“书海”中……

书中每一个故事都那么激励人心,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如何更贴切地对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如何让自己获得更多、更高的提升;如何配合学校,共同为学校的各项建设尽力,这一切都有值得借鉴的内容和实例,这真是一本好书啊!而那么多故事里,“教师的教育奇迹”中五个故事更让我感慨万千。在里面,除了“沙利文老师和海伦·凯勒”的故事略有耳闻,其他四个都非常陌生。有幸,我再一次“认识”光明使者“沙利文小姐”,她的“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使海伦“有了学习语言的钥匙”,开了眼界,生活变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联想到处于3——6岁阶段的幼儿,他们许多经验都来自于亲身的体验和实践。《纲要》和《指南》也非常重视幼儿体验习得的经验,如果我也像沙利文小姐那样充分利用好“通过生活本身学习”的教育,我们面对的健康幼儿是不是发展会更出色?我想,有了这样阅读的体会,在教育教学中,我的思考会更全面。

在拜读用“生命铸就辉煌的孙维刚老师”的故事时,我一次次被故事中的事迹打动,眼泪一次次从眼眶涌出。孙老师的一生看上去确实平凡,就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可他真的创造了一个个的奇迹。看这些事例时,我总不自觉地问自己:假如那个时候的老师是我,我是否也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虽然,我也知道在面对我的那群小朋友时,我也是充满真诚与真爱的,但我却不敢说我能做到像孙老师那样。我非常认同孙老师的“做学问,先做人。”虽然,在幼儿阶段,小朋友们还不需要有很多学业上的担当,但是,幼儿期的小朋友如果能学会做人,那将影响他们一生的成就。孙老师认为:“作为一个中学教师面对流俗,我也许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是啊,面对刚入园的幼儿,他们就是一张毫无瑕疵的“白纸”,在这“一张张白纸”上,我添上的是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还是万综复杂的社会流俗?在幼儿期的三年时间里,我也可以“构建”我工作范围内的“小气候”。我不期望这些小朋友们毕业后能够有多记得我这个最启蒙的老师,我只期待,我的付出能对他们的成长有利。如果能达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欣慰了。所以,孙老师的故事看到后面,我的心里好像被什么堵住了,就像他的学生和同事们想的那样,我不希望他这么早就走,他应该长寿 ,应该让更多的人爱戴,让更多的人在孙老师的带领下,共同创造新的教育奇迹。

同时,我也非常敬佩富有挑战及创新精神的刘京海校长和苏静老师。可是,最让我觉得暖心的,还是平凡的母亲——李圣珍老师的人性教育。李老师的核心教育理念就是爱孩子,爱教育,提倡人性的高贵和尊严。李老师真懂孩子,真懂孩子的心理,她那一个个化腐朽为神奇的故事仿佛很远,又感觉很近。故事中小主人公身上发生的事情似乎就存在于我们的身边,不管是亲见的,还是听闻的,我们有没有也如此地爱孩子,如此地理解他们的心理,并给予一定的尊严和权利?我爱李老师,喜欢李老师的教育理念,但我现在却没有李老师那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我唯有的也只是一颗爱孩子的心,如果用这样一颗心去真切地体会,感受幼儿的内心世界,相信,在幼儿面前,我也能读懂只属于他们的“语言”,他们也会对我有充分的.信任。

虽说现在的孩子难教,除了那些无法避免的客观原因外,现在的孩子获取信息的渠道比我们那个年代不知多了多少,而且,现在的孩子从胎儿时期就或多或少地有过一些 “早教经历”。在这样的大前提下,老师如果无法预知或感受到孩子的心理,我们的教育可能真的做不到“事半功倍”。从莎利文老师到年轻的苏静老师,他们的故事各有不同,他们采用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但纵观前后,有一点他们是共通的,那就是“爱”。有了这份爱,所有的困难都成为了强大的推动力让老师们去战胜;被这份爱包围的人将获取更多的正能量去面对属于他们的人生。我愿意做这份爱中的一小部分,让我的孩子们能感受到人性的温暖与尊严。我想创造的——是这样的师爱奇迹。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6

《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著作,他通过,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的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

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如果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

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7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知识的海洋,取之不尽、用之不绝。假期里,学校要求在假期读一些有意义的教育书籍,写写心得,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遨游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

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一书中的教育成功经验来自教育的门外汉,给我很大的感触。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

我们呢?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不断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教师要学会在言行中思考,在反思中成长,在学习中升华。

《教育的奇迹》书中介绍了周弘用母语玩字法教女儿识字,他从来没有强迫女儿非得把这些字认会。正是这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的心态使女儿对文字发生了兴趣,从此婷婷在书的海洋里自由地汲取知识如痴如醉。周弘带着双耳全聋的女儿走上了一条与命运抗争的路,一条充满希望但不平坦的路,一条没有捷径的路。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所着的《幼儿才能开发》正是这本书改变了周弘一生,也使女儿实现了超越,从一个聋哑孩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少年女大学生。

胡厚培看到了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教授申白普利和美国职业作家奥个兹合着的《儿童世界》一书,书中阐述的观点让他深受启发,他选择了音乐刺激法。使舟舟对音乐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舟舟的早期教育中,第一次有成功的喜悦感。他便有意识地让舟舟欣赏更多的歌舞和交响曲的排练,并对舟舟进行适当的启发和提示,舟舟认识了很多的乐器,懂得了很多世界名曲。这为后来舟舟当上乐队指挥起到了很大作用。书中还有很多的例子不再一一介绍,每个教育成功的经验背后都有一条不平坦的路,他们用耐心、爱心、责任心来填平这条不平坦的路,使残疾人成为有用的人才。

看了此书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认为教育需要思想。教育不光需要有思想的教育工作者,有思想的行政管理者,有思想的教育刊物、书籍,更需要有成千上万有思想的教师,这些教师应该有自己明确的教育理想和教育追求。做一个有思想的教育者,它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一是用思想武装我们的行为,用思想去重塑我们的教育行为,“观念改变,行动改变;命运改变”。命运的改变,远远不只是个人命运的改变,也将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改变。

二是用思想陶养学子的心灵。只有思想才能滋养丰富的心灵和厚重的.人格。在教育世界中,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熠熠生辉,倘若有丰富的思想相互碰撞,倘若有高尚、丰富、独到、深刻的思想来鼓舞人心,我们的事业,我们的人生,才更有趣味,更有魅力,我们才真正无愧于上苍给予我们的——不可重复,不可替代,无比珍贵的生命。

在教育新形势下,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教者,学习是唯一的途径:学习,学习,再学习;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学习,不急功近利,不心浮气躁;从错误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学习是人深层的精神需要,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漫游。学习是辛苦的,但更是快乐的,是一种用努力酿造的快乐。

有这样一句话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学不好的学生。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向《教育的奇迹》中每个教育成功的人士学习,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每位学生,使他们人人成才,我们必须认真读书学习增长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书育人,认真、有责任心地工作,只有这样才不愧为人民教师。因为学习,我们胜任着我们的工作,我们将学习与工作合为一体,我们实现了我们美好的生活,“爱”是教育成功的基石。

《教育的奇迹》读后感 篇18

从来不相信奇迹,总认为奇迹是不会发生在我们这些小人物身上。当我读了朱永新的《教育的奇迹》后,给我很大的感触。从书中深深地感受到所有这一切来自一个“爱”字——人世间最普通也伟大的父爱。他们用父爱使教育出现奇迹得到成功,成为教育家。我们呢?我想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

我被书中成功的奇迹所感动,细想平时的教育生涯。在我们的身边,总是不乏一些调皮捣蛋、行为散漫、性格怪异的学生。他们的个性、缺点各不相同。由于成长环境不同、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年幼的孩子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也不同。许多人都把孩子比做一张白纸,所以我认为是白纸就一定能描绘出美丽的图画。我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需要。那就是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爱。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学会去赏识每一个孩子,要给予孩子关爱的目光、鼓励的微笑、赞美的语言、亲切的拥抱。让他们在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地成长;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鱼儿离开水一样。我国童话大王郑渊洁说:“差生是差老师和差家长联手缔造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父母和老师在教育中的责任。从舟舟身上我深深懂得: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要我们去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获得成功。我相信:爱的确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看完这本书中的许多事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前一阵子在荧屏“中国达人秀”上,人们记住了一个用脚趾弹奏钢琴的倔强身影——刘伟。他说:“我的人生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成了激励更多怀揣梦想青年的座右铭,并迅速成为网上流行语。他成了吸引世界目光的“达人”。

在《教育的奇迹》里我读到一则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需要具有伯乐的眼光,赏识每一个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宽容,让他们在老师爱的眼光中充满自信,健康地成长;或许我们真诚的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呢!最后我想说: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我们一定要相信孩子与孩子的潜力,给他一个舞台他就能给你一个精彩,给他一点空间他就能给你创造无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