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2024/05/06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网名“当年明月”)本来只想娱乐自己,想不到发表以后捧场的人数以百万计。这精彩“一网打尽”好多识文断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两篇就会上瘾。为什么呢?精彩呗。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这几点:

一 把历史人物当“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明朝那些事儿》)没商量。

三 语言鲜活。石悦特别能来事儿,常常通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总之,是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嬉笑间接受了鲁豫大家豫的采访。他称朱皇大仙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崧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从里面吸收点营养呢?

一 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既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也要关注孩子的当下。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呵护和关爱。一代名相张居正用毕生的心血培养皇帝学生万历,想让他与汉武帝、唐太宗并列,千古传诵,青史留芳。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张大哥死后差点叫学生万历爷鞭了尸。多么刻骨的仇恨!看来我们真的要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 教师要善于讲故事。美国孩子最喜欢侃故事。我们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听多了也会侃嘛。课堂上,讲点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语的故事,课文背后的故事——老师侃,学生侃,师生总动员,还怕学不好语文,还怕课堂不精彩?

三 教师要会“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写得好的,管他(她)叫大书法家“王羲之’。读书读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黄莺小“赵忠祥”。会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习作好的叫他“韩寒”或者什么“宝贝”。会管事的叫“老总”或某某老师。读课文时,孩子们又自我设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阳公公”——娱乐的情境中,受到语感和朗读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又怎不风生水起呢?精彩无限,叫人期待呢?

历史永恒。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的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让人遗憾的历史,许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或许成功本来就是一种能力,既然他们已经失败,那就只是证明了他么还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开国容易建国难。开国需要得更多的或许是拼杀的勇气,但是建国需要的是权谋的智慧。更多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比气拔山兮力盖世的武夫更为可怕,金笔一挥,横扫千军万马。

尔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改变这个潜规则的人是悲哀的,却也是伟大的。手段对历史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成功了错误的也是正确的,失败了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历史从来不讲究仁慈,有时候为了仁慈却不能不残忍,这是历史的无奈,却也是历史的精彩。

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相权的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当皇帝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时候,皇权的权威才会存在;欺软怕硬并不关乎人格问题,这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反映,人们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总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反抗的条件,理所当然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沉默也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欺软怕硬显然是利益倾向问题,并且这个倾向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上的评判标准了。

或许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在他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的统治危机,因为这个皇帝凭借祖宗传承的遗产可以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只是在逐渐累积,并没有爆发;一旦这个皇帝驾崩,这个帝国的统治危机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人们也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而如果现实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危机就会无法掩盖下去。

奸险的小人似乎都有过辉煌的经历,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却都遭受苦难的命运。这并不是历史没有了公论,如果那些小人物没有了让他们炫耀的历史,他们就不可能能成为某段历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让人唾弃的历史情节;而如果那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人没有他们坎坷的命运或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中,也就不会有他们抗争的丰功伟绩?在批判奸臣汉奸宣扬伟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没有脱离历史的正常轨道,存在即合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2

这个冬天的夜晚,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想想我们的历史,可以说真的是这样。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其中一些着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或许每个生命都不能决定自己出生时的形态——或许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或许我是一条游动的小鱼,或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入世的态度与方式:是鸟儿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鱼儿就要游川入海跃向龙门……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面对最终的毁灭,我们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个过程。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装点、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贵与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我独有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精彩的过程!

我们喜欢历史,喜欢的是他那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是他那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会曲笔,不同的只是程度罢了。既然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历史的第一现场,那我们为什么不向前看?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3

我一口气读完《明朝那些事儿》,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明六主要是写了张居正死后,万历十年至天启六年朝廷中发生的政治、权利争斗,边界的入侵,百姓的生活。主要描写了东林党的崛起和覆灭,魏忠贤的阴谋及势力的扩张,努尔哈赤的强大和对明朝的入侵,最后以袁崇焕领导的艰苦卓绝的宁远大捷和努尔哈赤的死亡作为结局。《明朝那些事儿》已经是才子当年明月的第六部作品了,风格不改,幽默、耍宝、充满智慧,虽然已经没有初次拜读明一的惊艳,没有其后五部的叹为观止,但是出于对明朝系列发自肺腑的喜爱,还是对明六充满赞赏,对作者充满钦佩。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相比前五部,感觉能让人记住的可圈可点、才华横溢、名垂千古的名臣、名将明显少了,不是作者的写作枯竭,而是真的没有了,明末那些像杨一清、李东阳、徐阶、张居正等那些很牛很牛的人死光了,接班人要么是天资平庸要么历练尚浅,况且朝廷面临前所未有的黑暗:作为老板的能力太差,奸佞魏忠贤等的素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空前绝后的低。没有很牛很牛的能力,想在这样一个乱七八糟、妖风肆虐、黑暗无比的时代明哲保身、肩负重任,几乎,是不可能的。天启年间,太乱。书中的几句对现实的细节描写真的让我毛骨悚然:某财主故意杀人,七品县官判其死罪,财主找关系,此人是魏忠贤之流,索要一万两,财主予之,附加条件因知县判刑,杀知县允没有天理了。庆幸自己没活在那个时候。虽然没有可圈可点的'人物,还是被一个天资平凡的人感动了。杨涟,他是一个纯粹的人,一个伟大的人,一个值得名垂千古、载入史册的人,当我看到黑暗中死囚杨涟的绝密遗书和绝笔还有素不相识、文化水平不高、道德水平未必好的监狱看守不顾生死、不顾地狱的折磨留存,寻找机会昭示天下的时候,我真的流泪了,我知道不管多残酷,高尚的操守终能唤醒良知!

读完《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感悟良多,如果是我,出于黑暗的天启年间,若身居高位,我是选择尚有操守和良知的东林,还是明哲保身的沉默?面对天启年间权监魏忠贤不顾家国天下,任人投靠即给官给权的拉拢与诱惑,我想,能直面魏忠贤的东林党人,即便有很多缺点,也可称作不朽,因为,他们尚存良知,尚悲天下!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4

最近沉迷于《明朝那些事儿》不可自拔,《未来简史》又被我放下了,几千页的书,不知不觉也看了三分之二了。

历史书中不乏名将,天分很重要,基本功更重要。虽然戚继光生来便是将军(继承祖上),还有一定的军事天赋,但如果没有后来的饱读军书、勤练武艺,再加上战场上的实操,也很难名留青史。

历史中也不乏蠢蛋,将有才之士长久的谋划毁于一旦(王本固)。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话也对也不对。遇到胡宗宪之前的俞大猷是金子,但是没有伯乐的赏识,千里马跑不起来;但是因为遇到了胡宗宪,金子开始发光了。

隐忍,成大事之前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等待最好的时机,再一举歼灭。徐阶就是这样对严嵩的,一等就是二十年,忍辱负重。然后他接着挤掉了高拱,实现了他的抱负,布好了棋局,心满意足的退休养老。可最终因为他未能赶尽杀绝,翻身的高拱利用徐阶提拔的海瑞,让想要安享晚年的徐阶在晚年颠沛流离、不得安生。

大功告成的高拱开始实现自己的抱负,明朝又一次恢复了生机,然而欲望惹怒了对手,年老的高拱被自己的老同事好朋友张居正和恨他入骨的太监冯保联合斗垮,灰溜溜的再次被辞退了。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铁打的.内阁流水的首辅。位置只有一个,人人都想要。纵观到张居正为止的首辅(只看到这),几乎没有安然退休或者自然死亡的。或许,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吧。看了千百页的勾心斗角、你争我斗,有一点点无聊,还有更多的好奇与坦然。这就是历史,这就是人类社会吧,只要有人,只要有欲望,斗争就必然存在。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5

每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无能,然而明朝却没有随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因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

几百年来,关于崇祯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位奋发图强的明君,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伟人,一代枭雄。他足智多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也许你会问,既然有这样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没钱。没钱当军费,更没钱安抚百姓。可以打个比方,一堵城墙,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渐渐腐烂,这时候你无论用多么优质的油漆来粉刷,最终也逃不脱塌陷的命运。准确的说,明朝就是那堵墙,而崇祯就是漆。崇祯上任时,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气数已尽,无论崇祯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终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当时,天启皇帝在阉党魏忠贤等人的压迫下,已经抛弃了所有的治国理念,换句话说,他就是魏忠贤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东林党与阉党相互对峙,自相残杀。朝廷中的官员为了活下去尔虞我诈,无心治政。就连贪污都是小菜一碟,没有谁没干过!所以说谈不上什么犯法。当崇祯上台后,对阉党赶尽杀绝,可谓一个不留。由此可见崇祯的聪明机智。但仔细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杀阉党头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连解决几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谁来干事。这是要你假慈悲饶了他们,他们会感激不尽,然后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再说阉党虽不是好人,但东林党也不是善类。尤其是言官,比阉党更厉害,一天不找几个人干一下就难受,所以当时朝廷没几个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状,非拼个你死我活,就算崇祯是神那都是没办法的事呀!

我们再看看关外,后金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训练下越来越能干,八旗的威胁也十分严重!崇祯就是想打仗也没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没军饷!普天之下除了特种兵关宁铁骑有钱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几年没拿一分钱了,结果便是卖兵器的卖兵器,卖马的卖马。总不能饿肚子吧!这样没兵器的打什么仗!国库没钱也不是崇祯同志的错呀,他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祖上没留钱给他,他能怎么办?

那老百姓的税收都到哪儿去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天灾人祸都来了,打从崇祯即位那天,就一直灾荒,不然人家皇太极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刚死就来打仗,你想想,关内都搞饥荒,关外不更惨。没办法,只能操家伙来抢。农民被抢了没粮,朝廷又不赈灾,只能发动农民起义了,由此李自成的时代开始了。

最后,崇祯无法,为了尊严,为了不当俘虏,他只能踏上煤山,自尽……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个好皇帝,明朝也一定会在崇祯的手里变得更强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时上演,偶然的灾荒让皇太极打中,偶然的裁掉驿站创造了李自成的“辉煌”,偶然的地点让明朝走向灭亡。如果没有这三个“偶然”同时发生的话,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可是崇祯都遇上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还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听群臣们唇枪舌战,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可是他的一生不像电视里的主角一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因为他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6

终于读完了。

当我读到还剩几百页的时候,我不经意间就会这样想:真的快读完了吗。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一开始我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会读完,太长了,应该是我读过的最长的书了吧。

现在,真的读完了。但是一回想好像具体的人物,事件并没记住多少。基本上都是读的过程中激情澎湃,甚是感慨,读过之后就忘了个干净。这跟自己的读书状态有很大关系,我是以读小说的心态来读,闲来无事就看几页,一目十行常有的`事,笔记也不怎么做,这毕竟是一个朝代的故事,怎么可能一遍就知道个详尽。

但我应该不会忘记读这本书过程中所带给我的震撼。一个个人物跃然纸上,十分生动,他们或忠诚,或奸诈,或坚忍,或懦弱,或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或不曾听说的小配角。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很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或者对他们有抱有一种固有的偏见,庆幸自己现在对他们的了解略全面了一些。

这本书也算是我的历史启蒙书了。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历史,可真有意思。于是又剁手买了不少历史书,也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读下去。即使我们不可能改变什么,但我们在了解的过程中为之感慨,为之感动,为之嬉笑怒骂,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了。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7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

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

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

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

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8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讲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要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9

《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别开生面的历史著作,讲述了明朝自明太祖朱元璋1368年建立,到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共有将近300年的历史了。它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要样的朝代。

明朝是一个不一样朝代,是一个完全是汉人说了算的朝代,是一个雄霸的朝代,你能从中了解到明朝的经济繁荣、政治霸权,还能增加你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英雄辈出,从清廉正直的代表海瑞,到满身抱负,以安天下,为己任的张居正;从七下西洋沟通国外的三保太监郑和,到以败坏朝廷为己任的魏忠贤,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实在是精彩无比。

但是,明朝自灭亡以来,离今已有300多年了,离我们现今的生活很遥远,我们只能从一篇篇支离破碎,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中了解它,但现在却有一套书,完完整整的阐述了明朝276年的历史,它以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告诉你每一位伟人的成长都需要忍耐,以及忍耐过后的寂寞和无人能懂的痛苦。那套书就是——《明朝那些事儿》。

一本好书,能让人受益终身,特别是一本好的历史小说,更为难得,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希望大家有时间静下心来听,史书中的那些人物用自己的一生指引你正确的方向;安下神来看,细细品味“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你会发现自己变得更成熟。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我在这里说得再多再好,也不如大家亲自去笑一笑,读一读,所以,我在这里为大家推荐《明朝那些事儿》,希望大家能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0

小学毕业的暑假,在爸爸的引导下,我阅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小说共计九册,但我真正是“悦”读,在快乐和兴奋中欣赏,我感悟到了作者当年明月先生用文学的工艺雕刻历史的匠心,甚至到了刻骨铭心的程度。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从1344年到1644年三百多年间关于明朝的各种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的事情为主线,运用小说的笔法,对明朝17帝、王公权贵以及小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全景展示,尤其是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及宫廷争斗刻画得入木三分,并加入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和人伦道德的演绎。

作者自己说过:“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我觉得作者就是一位全新的书写历史开创者,他写历史就是写人物,写人物即写灵魂,通过人物透析灵魂。

《明朝那些事儿》有别于戏说历史。事件叙说直白,人物刻画传神,心理描绘深邃,历史评价公允。特别是对英雄人物,不惜笔墨,充满豪情,力透纸背,甚至一写就是几页,看得我拍案叫绝,连连称奇。好些篇章我反复朗读,都能直接背诵下来,一个个历史风云人物仍然浮现在我的眼前,对英雄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分析和理解。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有的英雄人物对历史的发展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无论是顺境还是挫折,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要象明朝的夏言、徐阶、张居正、戚继光那样,隐忍和坚持,在逆境中生存,不断磨炼自己,厚积薄发,不能在困难和挫折中迷了方向,失去自我。只有坚持正义和真理,即使最后失败或受到屈辱,也会在历史的长空中闪耀出灿烂的光辉。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1

这个冬天的夜晚,我终于读完了当年明月的大作《明朝那些事儿》。虽说窗外无轻扬的雪花,屋内也没有温暖的火炉,但我依然读得很舒服。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当年明月讲述了很多他读史和写作时的感受。按照作者的说法,他所读过的历史故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全都是悲剧结局。

想想我们的历史,可以说真的是这样。

“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对他本人而言是几十年,而对我来说不过只有几页。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这大概是作者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我看着书桌上那七本并不是很厚的书——大明王朝从建立到灭亡前后三百年的时光,就呈现在这寥寥数千页的纸上。三百年,是十万九千五百七十五天,是二百六十二万九千八百小时,还有明朝十六位皇帝,大明帝国的前前后后繁华衰落,都在这七本书中。其中一些着名人物的命运,他们每个人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的确确就只有几页。比如常遇春,这位大明开国第一功臣,自太平之战时自告奋勇,在其后几年中参与了帝国建立的`所有重大战役。后北出大漠取得大胜,班师回朝,经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即便是这颗耀眼的将星,在这本书中的记述,也不过就数页而已。

仿佛是逃脱不掉的魔咒一般,无论什么人自出世那天起,就注定了死亡的结局。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消逝,王朝也逃脱不了坍塌,地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太阳的消亡而消亡。再想想,其实毁灭又何尝不是新生命的开始?

春去秋来,斗转星移,在这沧桑的转换中我们终究还是把握住了一项权力——这就是能够驾驭自己生命的过程。是的,如何去驾驭生命的过程,演绎出属于你的精彩,是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自己的权力。或许每个生命都不能决定自己出生时的形态——或许我是一只飞翔的小鸟,或许我是一条游动的小鱼,或许就是现在这个样子……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入世的态度与方式:是鸟儿就要振翅翱翔于天空,是鱼儿就要游川入海跃向龙门……每一个生命体都要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精彩中去,去冲击生命的极限。

面对最终的毁灭,我们唯一所能倚仗的就是那个过程。我们必须以百倍的精力去充分装点、尽情享受这个美好的过程。毛泽东说“万类霜天竞自由”,我看到的就是每一个个体在生命的过程中尽情享受着自由的可贵与欢乐。

也许,生命的真谛就在于此——按自我独有的方式去创造和经历一个精彩的过程!

我们喜欢历史,喜欢的是他那丰富多彩的故事情节,是他那发人深思的历史现象。你要明白史官也是人,是人就会有感情。所以史官一定会曲笔,不同的只是程度罢了。既然我们已经无法还原历史的第一现场,那我们为什么不向前看?

我们有什么样的理想,我们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也许有人说,是现实太残酷,使我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理想,但我想说,正是因为现实太残酷,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自己的理想!正是因为有它,才使得我们在这彻骨的现实中保有一份温暖,保有一份信念,保有一份不放弃的精神。支撑着我们一路走下去。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2

石悦(《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网名“当年明月”)本来只想娱乐自己,想不到发表以后捧场的人数以百万计。这精彩“一网打尽”好多识文断字的地球人。呵呵,看了一篇两篇就会上瘾。为什么呢?精彩呗。为什么能精彩呢?我想不外乎这几点:

一 把历史人物当“人”看。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二 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明朝那些事儿》)没商量。

三 语言鲜活。石悦特别能来事儿,常常通过史料今译,情景置换,打比方,做类比,等等,总之,是将我们看不懂的冷着面孔的古人生活、心态还原到当下,让他们和我们面对面,嬉笑间接受了鲁豫大家豫的采访。他称朱皇大仙们为“朱老板”“朱同志”。严崧为“老牌的职业流氓”。亘古罕有的文武奇才王守仁仙逝后,他引用毛爷爷的话:“赞:王守仁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我们的语文课堂能否从里面吸收点营养呢?

一 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既要放眼学生的未来,也要关注孩子的当下。他们需要老师的理解、尊重、呵护和关爱。一代名相张居正用毕生的心血培养皇帝学生万历,想让他与汉武帝、唐太宗并列,千古传诵,青史留芳。结果怎么样呢?这位张大哥死后差点叫学生万历爷鞭了尸。多么刻骨的仇恨!看来我们真的要蹲下身子,走进学生的心灵,想学生之所想,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 教师要善于讲故事。美国孩子最喜欢侃故事。我们的孩子喜欢听故事,听多了也会侃嘛。课堂上,讲点文字的故事,作者的故事,成语的故事,课文背后的故事——老师侃,学生侃,师生总动员,还怕学不好语文,还怕课堂不精彩?

三 教师要会“善喻”。古人云:善教者善喻。字写得好的,管他(她)叫大书法家“王羲之’。读书读得好的,管他(她)叫小黄莺小“赵忠祥”。会侃大山的叫“于丹”“易中天”。习作好的叫他“韩寒”或者什么“宝贝”。会管事的叫“老总”或某某老师。读课文时,孩子们又自我设定角色,“我是小露珠”“我是天空”“我是太阳公公”——娱乐的情境中,受到语感和朗读的训练。这样的课堂又怎不风生水起呢?精彩无限,叫人期待呢?

历史永恒。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的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

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仅有一步之遥,微不足道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惨烈的失败;小人物却往往是决定历史发展的关键因素。很多让人遗憾的历史,许多的人似乎都是好像就在接近成功的时候失败了,或许成功本来就是一种能力,既然他们已经失败,那就只是证明了他么还不具备成功的能力。

开国容易建国难。开国需要得更多的或许是拼杀的勇气,但是建国需要的是权谋的智慧。更多的时候,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比气拔山兮力盖世的武夫更为可怕,金笔一挥,横扫千军万马。

尔虞我咋似乎就是官场上的潜规则,改变这个潜规则的人是悲哀的,却也是伟大的。手段对历史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成功了错误的也是正确的',失败了正确的也是错误的,历史从来不讲究仁慈,有时候为了仁慈却不能不残忍,这是历史的无奈,却也是历史的精彩。

皇权的衰落必然导致相权的兴起,这是历史的必然。只有当皇帝具有强大的统治力量的时候,皇权的权威才会存在;欺软怕硬并不关乎人格问题,这是人类在冲突中的必然反映,人们在权衡利益的时候,总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去获取最大的利润,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弱小的时候,他们具备了反抗的条件,理所当然的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当他们的敌对势力比较强大的时候,他们选择的沉默也是符合他们的自身利益的。欺软怕硬显然是利益倾向问题,并且这个倾向总是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没有了道德上的评判标准了。

或许当皇帝无能的时候,在他的统治时期并没有太多的统治危机,因为这个皇帝凭借祖宗传承的遗产可以将这个帝国维持下去,所有的矛盾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危机只是在逐渐累积,并没有爆发;一旦这个皇帝驾崩,这个帝国的统治危机就会立刻显现出来,人们也迫切的需要改变现状,而如果现实没有满足人们的需要时,危机就会无法掩盖下去。

奸险的小人似乎都有过辉煌的经历,甚至是最后的成功;而正直的人却都遭受苦难的命运。这并不是历史没有了公论,如果那些小人物没有了让他们炫耀的历史,他们就不可能能成为某段历史的主角,自然也就不存在让人唾弃的历史情节;而如果那些值得我们纪念的人没有他们坎坷的命运或许就只能默默无闻的湮没在历史中,也就不会有他们抗争的丰功伟绩?在批判奸臣汉奸宣扬伟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历史是公平的。所有的一切没有脱离历史的正常轨道,存在即合理,看来也是有道理的。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舞台,岁月在期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消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才发现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3

每个朝代的覆灭都是因为最后一位皇帝的昏庸无能,然而明朝却没有随历史的轨迹走下去,因为他的最后一位皇帝是崇祯。

几百年来,关于崇祯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位奋发图强的明君,一直是众说纷纭。然而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位伟人,一代枭雄。他足智多谋,一切尽在掌握之中,也许你会问,既然有这样的一位皇帝,那么明朝为什么会灭亡?原因很简单,没钱。没钱当军费,更没钱安抚百姓。可以打个比方,一堵城墙,经过长期的日晒雨淋渐渐腐烂,这时候你无论用多么优质的油漆来粉刷,最终也逃不脱塌陷的命运。准确的说,明朝就是那堵墙,而崇祯就是漆。崇祯上任时,明朝已经是千疮百孔,气数已尽,无论崇祯多么努力地挽回局面,最终只能是大局已定。

在当时,天启皇帝在阉党魏忠贤等人的压迫下,已经抛弃了所有的治国理念,换句话说,他就是魏忠贤的傀儡,瓜分大明江山的工具!东林党与阉党相互对峙,自相残杀。朝廷中的官员为了活下去尔虞我诈,无心治政。就连贪污都是小菜一碟,没有谁没干过!所以说谈不上什么犯法。当崇祯上台后,对阉党赶尽杀绝,可谓一个不留。由此可见崇祯的聪明机智。但仔细想想,又何必呢!大家都是被逼的走投无路,只是为了混口饭吃,杀阉党头目就可以了,又何必一连解决几百人。人都被你弄走了,谁来干事。这是要你假慈悲饶了他们,他们会感激不尽,然后死心塌地的为你做事。再说阉党虽不是好人,但东林党也不是善类。尤其是言官,比阉党更厉害,一天不找几个人干一下就难受,所以当时朝廷没几个在干正事,大家都在相互告状,非拼个你死我活,就算崇祯是神那都是没办法的事呀!

我们再看看关外,后金军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训练下越来越能干,八旗的威胁也十分严重!崇祯就是想打仗也没人愿意干,原因是什么,没军饷!普天之下除了特种兵关宁铁骑有钱拿之外,其他地方的士兵有几年没拿一分钱了,结果便是卖兵器的卖兵器,卖马的`卖马。总不能饿肚子吧!这样没兵器的打什么仗!国库没钱也不是崇祯同志的错呀,他连自己的私房钱都拿出来了,祖上没留钱给他,他能怎么办?

那老百姓的税收都到哪儿去了?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呀,天灾人祸都来了,打从崇祯即位那天,就一直灾荒,不然人家皇太极同志也不至于父汗刚死就来打仗,你想想,关内都搞饥荒,关外不更惨。没办法,只能操家伙来抢。农民被抢了没粮,朝廷又不赈灾,只能发动农民起义了,由此李自成的时代开始了。

最后,崇祯无法,为了尊严,为了不当俘虏,他只能踏上煤山,自尽……

我想如果在太平盛世,他一定是个好皇帝,明朝也一定会在崇祯的手里变得更强大。可惜的是,有太多的巧合同时上演,偶然的灾荒让皇太极打中,偶然的裁掉驿站创造了李自成的“辉煌”,偶然的地点让明朝走向灭亡。如果没有这三个“偶然”同时发生的话,也许就不会有最后的灭亡。可是崇祯都遇上了,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啊!即便知道自己无论做什么也不能挽回,但还是做了,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每天听群臣们唇枪舌战,他孜孜不倦,勤勤恳恳,可是他的一生不像电视里的主角一样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有了一个美满的结局。

因为他是真实的,而真实的东西,往往都很残酷!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4

这个学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是因为在书架上翻书,偶然间发现了这已有9年历史的书,我对历史很有兴趣,你让我说说各个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历史书籍”这四个字就激动起来,翻开书皮又看见“明朝”这两字就更激动了。看一本历史书,犹如穿越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看尽这个朝代的名人故事与兴盛衰败,真是棒极了!我立刻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了一章,觉得耳目一新:哇,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历史书吗?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贪污,我又气得牙齿磨得沙沙作响;看到喜欢的忠臣被设计害死,禁不住扼腕叹息,难过好久。记得每个朝代都有几位正直的君王,可是这个明朝倒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就愣是一个正直的'君王都没有,还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让我感觉这几百年明朝没白活。

我还注意到本书作者了,作者名叫当年明月,当然这是他的网名,读了这本著作,真是对他的文笔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一改人们对历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历史成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身边故事。对这本书,我还有几个细节感受:第一:幽默,充满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来,好钱好色不管国家大事的皇帝、贪污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以及好斗的蒙古人。这些人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演绎着他们那个朝代的故事。当年明月还特别喜欢跟古人打交道,一会儿称兄,一会儿叫弟,一会儿还攀个i“老大”,轻松诙谐的语言,让我不时捧腹大笑。第二:严谨,这些故事很多都是经过作者查阅资料得来的,有凭有据,不是想象,也不是贾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统又连贯的文章。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写出自己的文章特色来!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5

为什么会正儿八经的开始看《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我也不太清楚,或许是因为厌倦了所谓的正统,所谓的学究吧。历史本身的事情是很有趣的,就像史记里面的.很多故事,百读不厌,很有趣味。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传统的涉入历史的角度,有人选择搞学究,有人选择戏说,要么太正经,要么瞎胡说。

《明朝那些事儿》我个人感觉,就是这样一本书。看似调侃一般的语言,却呈现真实的历史事件,让人轻松的就能进入那些曾经或辉煌或暗淡或荣耀或耻辱的岁月,去了解去认识那些曾活跃在历史岁月中的人。当然,也可能是鄙人才疏学浅,看不懂太学究的东西,所以觉得这种文体比较好接受。但是,我记得白居易先生写文章有个习惯,写完之后会拿给街上的老太太看,他的用意很明显:争取让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看得懂。正所谓:通俗易懂。再有就是今天很流行的大家上讲台,百家讲坛,也是在普及历史,让普通的老百姓也能轻松的了解历史。所以我觉得,今天有人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呈现历史,很难得。不过客观的讲,不会不朽。但是不简单。有机会的话,大家也可以读一下这本书!

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 篇16

不知不觉中,我结识了一个叫《明朝那些事儿》的朋友。于是,我就成为了当年明月,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作者的又一个“粉丝”。这本书,从朱元璋起义开始讲起,用幽默的语气,讲述了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直到明末朱由检自杀为止。事实上,这本书就是我了解明朝的唯一途径。我知道这不太好,但我还是相信当年明朝的实力的。每看完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后,我都会迫切地期待着下一部“出炉”。我很欣赏当年明月这种写作风格。我认为这本书不仅仅只讲述了明朝的整个历史,还告诉了我们许多的道理。

首先,做皇帝就像开公司,经营不善就会破产。

但人家破产可以重来,一个王朝“破产”,估计“老板”生存的可能性为零。就像大结局中的结束语:走上了这条路,就不能回头。因为如此,我也不想当皇上。万一哪天国家出了事,自己能力又不怎样,岂不完蛋?还是共产主义好啊,有得选举,能力不好不用你当,当个老百姓活得实实在在才好。

其次,就是“祸从口出”的问题。

想唐伯虎当年由于口出狂言,在科举交卷后当着大家的面说自己必中会元,使大家猜疑他作弊而他则被逐出考场。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哪天随便说出来的`话可能就会毁了你。所以当心啊!

最后,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问题。

当年明月在书中写道:我要告诉你,所谓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以及一切的一切,只是粪土。先变成粪,再变成土。没错,正是这样。当你匆匆地过完了一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名利。然而当你在临危时再想这些东西,会觉得有意义吗?有,但不是指这个。死而无憾,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也是《明朝那些事儿》的最后一章的结束语: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