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纳兰词》读后感

2024/05/07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纳兰词》读后感(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纳兰词》读后感 篇1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 篇2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 篇3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 篇4

最初接触纳兰,是在小学的语文课上,“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当时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觉得他的名字好怪,而且对于在诗句中描写的“夜深千帐灯”是为了反映将士们对家乡的思念之深切,夜深了将士们由于思念家乡和亲人无法入眠并不十分明白,只是一个单纯的场景描写,为什么要过多的去剖析甚至曲解它的意思呢?

后来,随着年纪慢慢增大,我渐渐了解了纳兰的生平和故事,也逐渐明白了也许哀伤凄切、痛彻肺腑正是纳兰诗词的风格,也是由于他多愁善感的性情,才让一些无情的事物拥有真挚自然的情感表露。

纳兰的父亲是康熙朝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纳兰看似出身高贵,可是也是由于这样高贵的出身为纳兰的人生附上了无法摆脱的枷锁。出于贵族的纳兰也许应该立志于政治,可是他生性不在勾心斗角,如果纳兰是个性格豪放的武将,他也许也不会寡郁结病英年早逝,可惜他性情生来忧郁,翩翩公子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免多了一些常人难有的情结。

《纳兰词》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诗莫属“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了。在一次偶然我听到有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最开始的开心是起于一个人,最后的苦恼也是来源于同一个人了,最初见面的惊艳早已不复存在。或许这句诗或多或少有一些这种意思,可是我总是感觉这样解释似乎并没有将这句话的灵魂表达出来,或者说,这样理解过于简单粗暴了。这句诗的点睛之字在于“若”。若,假若、如果。这个字对于纳兰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纳兰的亡妻卢婉君生前告诉纳兰的。卢婉君在当时的封建社会是难得的才女,两人在卢氏逝世前经常共同写诗吟诗,他们不仅是举案齐眉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卢氏问纳兰世上最悲的字是什么,纳兰不知,卢氏随即说道,是“若”这个字,因为一旦若这个字出现,就代表了无尽的悔,无论怎样努力都不能回到原来了,也不可能达到心中所期盼的假想了。“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也许就是在表达从前的快乐不再,如果能够像以前那该有多好。纳兰生性温柔,他又怎么会和妻子或者爱人争吵不止最终闹得两败俱伤呢,他的苦恼大概也是由于外在原因无法和想见的人见面吧,或是妻子难产离世阴阳两隔,或是迫于职位需要纳兰远赴他乡,才让他写下如此清冷悲伤的诗句。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片面之词,还有许多理解是结合全诗纳兰在感叹汉班婕妤被弃的典故。可如果纳兰本身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伤心事又怎么会有如此深的感悟呢?也许这就是诗歌的美丽之处,一句简单但又婉转的诗句就会有不同的解读和寓意。

纳兰许多关于抒发客居他乡孤苦伶仃的词句,比如“月也异当时,凄清照鬓丝”,又比如“明日近长安,客心愁未阑”。纳兰的词中并没有过多抒发对国家的情怀,他的敏感、细腻、多情并不允许他把视野放到如此宏观的角度上。他也并不是能放下一切去闯荡事业的存在,他更希望能够在自己留恋的家乡有熟悉的亲人平平淡淡度过一生。有人浪迹江湖,有人寒窗苦读;有人阿谀奉承,有人早已麻木;有人家财万贯却还失声痛哭,有人半杯酒便再无贪图。这几句话里似乎有着纳兰的影子,从小安于本分,文武双全,麻木于官场的勾心斗角,出身高贵却并不想在朝廷中争抢什么,只是希望能有和自己搭调的赏花吟诗的日子。

有人说人们对纳兰过誉了,也有人说纳兰太多愁善感了。多愁善感的人物最属林黛玉了,其次就是纳兰,一个出现在小说中,一个却是真实的存在。可正是纳兰的多愁善感,才让他留下这些感动了时空的诗词,他和他的作品也确实值得人们反复琢磨品味。

《纳兰词》读后感 篇5

若是问如今谁人的词能打动我心,恐怕五千年来,也只有纳兰容若一人吧!

初读《纳兰词》,是夏日的某一个寂静的夜晚,空气干燥,令人心烦意乱。无事便抽出父亲书柜中的一本书,拿来细细品读。封面是纯白色的,印着“纳兰词”三个字,右下角是仿印章似的敲的“典评”二字。典雅,素朴,或许就是因为这装帧,是我对纳兰词有了初步的好感。意犹未尽的读完正本书,脑中浮现的满是一篇篇哀婉的词曲。我的烦躁随着读完整本书而渐渐消失,让我在这个寂静的夏夜,感到一丝丝的悲怆与哀伤。

《画堂春》,令我印象最深的词“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明明天造地设的一双人,偏要分离两处,各自销魂伤神,相思相望。他们在常人的一日里度过百日,他们在常人的十分中里年华老去。纵使翼北莺天,江南草长,蓬山陆沉,瀚海扬波,都只是平白变故着的世界,而并非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万年锦绣,无非身外物外,关乎万千世人,唯独非关你我。

诗篇悠扬哀婉,悦耳动听。开头,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用的是骆宾王的一首诗,诗名早已记不得了。原诗并不出名,但那两句却被容若用得淋漓尽致,成为千古绝唱,由此可见容若的才华横溢。若是细细品读,你会发现,这位才子充满了纯真。

《纳兰词》,大多以情感为主,容若怀念那些他曾深爱着的女子,那些红尘往事而写下的。《蝶恋花》,《画堂春》等都是悼念他亡妻卢氏而即兴作的。这类悼文并不多,著名的如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如元稹的“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本都是抒怀于具体的个人,却写尽了一种普世的悲情。容若的一生都在情感的世界中徘徊,迷失。其实,他想要的并不多,只是一张床,一些书,一些笔墨干粮,与一个红颜知己。以容若的家底,这完全可以办到,但事实并非如此,他是八旗子弟,要为家庭,为天子,为国家做事,这就是生于臣子之家的悲哀。

欣赏容若,是因为容若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他的悲怆,他的困扰,他对所爱女子的痴情,令人感动,为之着迷。生于温柔富贵,却满篇哀感顽艳;身处花柳繁华,心却游离于喧嚣之外;真正的八旗子弟,却喜结交落拓文人;行走于仕途,一生却为情所累;风华正茂之时,却匆匆离世……容若就是一面适合许多人的镜子,我们总是能在他的身上发现自己抑或是臆想中的自己。痴情的容若,哀戚的容若,泪泫的容若,为情所困的容若,有人曾对我说,纳兰性德不过是一个花心的,见异思迁的人罢了,只是多了几份忧郁。我的回答只是一抹似有似无的轻笑。没有真正体会到容若的内心世界,是不会明白从古至今那些人为何追捧容若的。因为容若的身上,有我还有那些欣赏他的人所追求的一份真真实实的悲恸。

容若,一个用天真和孤独雕成的小孩,一位几乎拥有世间一切的惆怅男子,在这个不属于他的世界上,演绎了一段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

各家词人争斗时,谁知纳兰心中事……

《纳兰词》读后感 篇6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曾知。——题记

王国维曾评价纳兰性德“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有一些人说:纳兰性德的词句不太有深意,且多困于儿女私情。

我却不以为然。纳兰性德活得真切,待人更是情深义重。我爱他的词,更爱他字里行间的情。这情伴着我时,仿若手执玉兰,一路走,一路开。

“屧痕苍藓径空留,两眉何处月如钩。”早期的纳兰,仕途坦荡,生活美满,与其妻卢氏琴瑟和鸣。此时的“纳兰词”,轻松愉快。写的竟是攀条折荣,遗以相思的思恋。我读着他与他的“蝉鬓”;他与他的“蛾眉”,只觉得心中最为柔软的弦被一阵阵相思奏出和谐的曲调。我起初就是被这温柔与婉约所吸引,只看见浅层的欢喜。

“一种蛾眉,下弦不似初弦好,庾郎未老,何事伤心早。”妻子病逝,纳兰可谓心灰意冷。人虽未老,却已经开始伤心了。此时的“纳兰词”已初显悲伤。我读着他与他的“断肠”;他与他的“泪纵横”,也发觉,心绪被牵引至赌书泼茶香,归期信如潮后,又被带向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我又怎么可能感受不到他的无奈。时时困扰着我的“何处觅知音”,也在纳兰这里,找到了容身之所。

“莫对明月思往事,也知消减年年。”不知不觉间,纳兰已如离群失伴的孤鸿。只能以拟写书来排遣自己的寂寞。此时的纳兰,已深感“月似当时,人似当时否。”他深知,再也找不回过去的杏花微雨,只能泼尽笔墨偷拭青衫泪。我读着他与他的“长叹”;他与他的“飘零”,总觉得,没有了之前的激烈,那也许是多次宽慰自己无果的平静。我那不值一提的'同情,又怎能施予这样的纳兰。我开始触碰到更深的,关于纳兰性德的心事。他是人间惆怅客,以笔墨为药,用文人的方式自医。我掀开他明媚的过去,看到了他清冷孤寂的现在。那种莹莹子立,才更让人着迷。

立身于如今的繁华都难免生出几许孤独。更不用说与我们相隔遥远时光的纳兰。人们只争相吟诵他的饮水词,却少有人探寻他的心事。他没有苏轼的豪迈,没有李白的洒脱。但他的这番恰似亭亭玉兰清清冷冷的温柔,散发的幽香,却足以慰这风尘。

我被纳兰的婉约温暖所吸引,最后却着迷于他的清冷孤寂。我解不完他的心事,但我可以沉浸其中,尽情感受其中的真挚。

纳香吐兰,性孤德芳。

我希望这玉兰可永执我手,常开不败,花香满径。

《纳兰词》读后感 篇7

《纳兰性德词传》讲的是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其中有一节——“知己何时泪纵横”,讲的`是纳兰性德的人生知己顾贞观,顾贞观有一诗友,名叫吴兆骞,他因放荡不羁的性子惹怒了顺治皇帝,别发配到宁古塔。顾贞观日夜难熬,想救出吴兆骞,纳兰性德知道后,自告奋勇,十年努力,终救出了吴兆骞。

谁会相信,当时的纳兰性德——一个锦衣玉食的官家公子,为了朋友竟冒着入狱的危险,一心只想救出吴兆骞呢!更何况,顾贞观,只是个汉人。可以说,纳兰性德能救出吴兆骞实在是一个奇迹。吴兆骞的案子是顺治帝亲定的,这个案子之所以可以翻案,不是康熙一时高兴应允的,而是纳兰性德日日夜夜地奔波、努力换来地。十年,谁会为一个不相干地人,辛辛苦苦努力十年?在那时,恐怕只有纳兰性德一人吧?

读完《纳兰性德词传》,我若有所思,纳兰性德,他是一品大臣家的少爷,要什么没有,却为了朋友,付出到这种地步。用一句话便可诠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问其他!”

《纳兰词》读后感 篇8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纵观纳兰容若的一生,总是无法脱离离殇二字。无论是从初恋入宫、父母离世,亦或是妻子病故、朋友离去。纳兰这一生都在经历生离死别。

初识纳兰,他还是那个‘掩红窗,梦到江南,依家博山沉水香”的少年;是那个因无法与相爱之人在一起而痛苦不堪的少年;是那个无法与伊人割断情丝的少年。

从他写给沈婉的词中,能够读出纳兰的无尽悲伤,也感受到了他的万般无奈。

再遇纳兰,我知他是那个写出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词人,是那个‘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将军,是那个有着“乡关何处是”疑问的思想之人。

钟于纳兰,我爱上了他的“一生一世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我艳羡于他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的深情,我感慨于他对人生若只如初,何事秋风画悲扇”的美好憧憬。

在旁人看来,纳兰容若的一生或许顺风顺水,但在我看来,他是不如意的,始终寻觅不到“称意即相宜”的意中人。

读完《纳兰词》,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淅沥的.风雨中,寂静的金井旁,为伊人葬落花的痴情之人;我仿佛看见了那位在禄水亭畔,清风徐徐的合欢树下,与朋友赏花观荷的潇洒之人;我仿佛看到了那位在深秋的黄昏,萧瑟的西风中,独自前行的忧郁之人。

读完《纳兰词》之后,我明了这位少年对爱情的期许,我明白他对世事的无奈,我愿在他的诗词中沉醉,为他悲,为他叹。

《纳兰词》,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纳兰性德这个人,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等,极具阅读价值。(马佳莹)

《纳兰词》读后感 篇9

初读纳兰词,不禁感触,这位自小出生于贵族家庭的才子望似得到了众人眼中所有的快乐,但,他真正快乐过几次?

纳兰收留若是康熙帝时的一等侍卫,更是清代有名的才子。他多情而蜜意,风骚自赏,却仅仅活了31年。他的死,留给众人的却是说不清的惆怅。

之前一直很好奇,像纳兰收留若这样一个才子为何会怠惰于仕宦生活生计,直到读了《减字木兰花》,我才找到了我心目中的谜底。

纳兰收留若家世显赫,但在皇权的压迫下,他不得不眼睁睁地望着从小青梅竹马的'表妹往选秀,一进宫门深似海,从此形同陌路,无法相见。他感触感染到了刻骨的无助,他无法留住表妹,他深知自己爱的人就在那红墙之后,但他却无法迈入那个守卫森严的院落。只能仍由爱情的花朵在皇权下枯萎……

在打通喇嘛入宫后,却由于怕被人发现。只能相逢不语。轻轻拔下玉钗,在归阑轻叩,玉钗轻响,你知我知。就这样,千言万语,化作钗头脆响。这就是他们最后的相见。假如纳兰收留若早些预料到这个结局,他会不会不顾一切冲开人群,与她说一句话呢?

当他日后跟着百官三跪九叩时,定会想起他儿时的玩伴,终生的爱侣就在这宫闱深处。诚然他亦会想起这段刻骨铭心的爱恋和痛苦,又怎会对仕宦生活生计专心呢?

纳兰收留若是用他自己的生命在写词,文如其人,神秘莫测,让人说不出毕竟是喜仍是悲。然而,只要你可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就可在心灵受到震撼的同时,收成很多。

这便是纳兰收留若,永遥经典的纳兰词!

《纳兰词》读后感 篇10

第一次读纳兰词在何时,现在已经记不大清楚了、但是,第一次被容若的词深深感染我却是记得颇清楚地、那是在有些遥远的日子里:收拾妥当,乔迁之际的前夜。在整理行囊之余,百般无聊,随手拿来一本书,信手翻看,无意之中看到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花令》。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心人易变。

骊山语罢清霄华,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悻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当时的年岁是颇有些“矫情兮兮”的,便自忖找到了知音。便捧着他的词,在初秋的院子里边踱边吟;在昏黄的灯光下,小心翼翼的誊写,轻声低吟,便感觉自己真的受了词中的悲欢离合,爱恨痴缠。那个时候觉得自己真是诗意的女子。来到了这里,再也听不见旧友的低低呼唤了,眼前时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认知和此曾相识的人群。于是有一种伤感之情兀自充满了我小小的心灵,至于纳兰是谁,这首词好在哪里,却是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了。

现在想来,这些做法少不了有些孩子气了。然而“喜欢”,究竟是难以言说的。诗词有事舍弃了文学和生活的表象的,像一把利剑直指人的内心和魂灵,与我们的内心最微妙之处相互牵扯。我们每个的内心其实常常都会有一种既朦胧又清晰的韵律,如清波之渺渺,似荷香之淡淡,若杨柳之依依。这种韵律看似相互矛盾,实则不然。当我们读到某一首诗词之时,内心的这种韵律便会涌出,与诗词中的韵律产生一种奇特的共鸣,每当这时,我们便会被一首诗词打动了。尽管它们有时并不高明。仔细来说,诗人本来的风流韵事,爱恨痴缠反而更能打动我们。这其实也是一种心灵之间的联系,情感之间的拉扯,灵魂之间的交谈,就像我们喜欢某个人,一定是他或他生命的一部分打动了我们,于纳兰而言,尤是如此。

正是这种无名的喜欢中,我买来了纳兰词,开始逐字逐句地阅读,六月就要过去了,词也按着译文摸索了个大概。可是我心中的纳兰反而模糊起来了:这位公子究竟在何处呢?是在他魂牵梦萦的江南寻他那位沈氏才女?之时在轱轳金井处,于那伊人相遇?或是在身秋的黄昏里,萧瑟的秋风中,怀揣一卷诗词····不管纳兰身在何处,就是喜欢。就像前两天在网易云音乐上看到的评论:喜欢就甘愿。

相遇总是太美。三百年后,我与纳兰相遇,隔着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我与纳兰结缘······私有低低的沉吟在我耳边盘旋:人生若只如初见。我粲然一笑,提笔写来:不负如来不负卿。

《纳兰词》读后感 篇11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斜阳。”

他可悲但他完美。他不但是清朝第一个大词人,而且是御前一品带刀侍卫;他出身贵族,父亲权倾朝野,家中宾客如云;他气质高贵,清俊不凡,才思独特誉满京华;他年少得志,身得皇恩,众星捧月如日中天;他高朋满座,以诗会友,肝胆相照危难相扶;他得娶娇妻,琴瑟合欢,人生得意闺阁缱绻。只怪天意弄人然而他的妻子命祚不长,如花年月猝然而逝,他也于三十岁而终。这样的人上天也许只造了一个,他就是留给后人无限悲伤的古之伤心人——纳兰容若。

三百年了,西花园内的海棠,几度花开花谢,渌水亭畔的红莲,依旧年年如霞似绢,可是,纳兰,你的魂魄是否夜夜归来?

孤灯西风里 ,隔着时光的幕布,我试图触摸你的气息。独坐,唯有一盏孤灯滴泪到天明。可为何你深邃忧郁的眼神里,总有着掩饰不尽的`哀伤?

朱栏翠瓦、雕梁画栋的大家府邸,终究锁不住的是一颗轻灵飘逸的心。“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却是堂前惆怅客”,出身满族名门的公子,却看尽了这繁华云烟。朝夕出入金殿碧宇的紫禁城,御前侍卫的光环,蹉跎了你的青春。 “莫把韶华轻换了,封侯,多少英雄只废丘”,一声长叹,几许忧伤,是的,纳兰,我听懂了你惆怅的心声。 “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赋大才华者必有大抱负。就像你在《金缕曲》中所言,“麟阁才教留粉本,大笑拂衣归矣”,寄情于山林野趣是在有了一番大作为之后的豁达与洒脱,如果失却了此种前提,这个念想就变成了退而求其次。空有旷世才华而无所成就,其实比天资平常之人的庸碌人生更可悲哀,那不更是对自己的最大的扼杀。

多情善感,率真热忱的你,视友谊爱情为生命。与落拓不羁的汉族文士为伍,为救友人于边塞,求父感皇恩破例释放,是何等重情重义!作赋首首《金缕曲》,尽诉浓浓金兰情。

渌水亭畔,听雨轩内,响着雅集联句、诗词唱和的豪迈之音。烈酒浓情,几多惬意,然而,友人在世事变迁中,如分飞劳燕,不断地离散,“人生何如不相识,君老江南我燕北”,它们与你凄美的爱情一起,在心上又剜了一道深深伤痕。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当婉丽柔美的卢氏来到你身边时,琴瑟相谐,伉俪情深,温暖了你怅惘的心。“十八年来坠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红菂桥边,轻轻牵素手,缱绻和幸福溢满了英俊潇洒的脸庞;渌水亭畔,双双身影留连于花前月下,陶醉在红袖书香里,年轻的心若朝阳般明媚。

可是一切如春梦逝水,年轻娇美的妻子却早早撒手人寰。破碎的心,顿时浸在寒更雨歇的葬花天气里,你泪流满面,心痛不已。一片伤心写不成,上苍啊,你可听到纳兰公子的痴情心语:“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曾经那么渴望友情,而友人却不得不天南海北地别离,如今这温暖的爱情,也终于烟消云散了。纳兰啊纳兰,你感到了从没有过的空漠与茫然!

你终于一病不起,“醒也无聊,醉也无聊,梦也何曾到谢桥”,只有在梦里,才能让这颗与生俱来的诗人性灵,得以无际飞翔。

容若的一生是可悲可叹的一生,尽管短暂,却深沉地令人刻骨铭心。宛如其词作一般,想要步步靠近,却总是不忍伸手揭去面纱。然而容若最大的人格魅力也正在于此,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虚伪的掩饰,他身居贵胄却早已从心灵上脱去了那件厚重的黄金甲,世俗羁绊着他的肉体却永远侵蚀不了他的灵魂。它由心而发,化作容若手中的毛笔,化作毛笔上饱蘸的浓墨,于纸笺上一触倾泻。三百年来物逝人非,唯有这《纳兰词》流芳后世,它所散发出的词人那清新脱俗的人格魅力更是换来了千万“异代知己”。

《纳兰词》读后感 篇12

《纳兰性德词传》讲的是清朝大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其中有一节——“知己何时泪纵横”,讲的是纳兰性德的人生知己顾贞观,顾贞观有一诗友,名叫吴兆骞,他因放荡不羁的性子惹怒了顺治皇帝,别发配到宁古塔。顾贞观日夜难熬,想救出吴兆骞,纳兰性德知道后,自告奋勇,十年努力,终救出了吴兆骞。

谁会相信,当时的纳兰性德——一个锦衣玉食的官家公子,为了朋友竟冒着入狱的'危险,一心只想救出吴兆骞呢!更何况,顾贞观,只是个汉人。可以说,纳兰性德能救出吴兆骞实在是一个奇迹。吴兆骞的案子是顺治帝亲定的,这个案子之所以可以翻案,不是康熙一时高兴应允的,而是纳兰性德日日夜夜地奔波、努力换来地。十年,谁会为一个不相干地人,辛辛苦苦努力十年?在那时,恐怕只有纳兰性德一人吧?

读完《纳兰性德词传》,我若有所思,纳兰性德,他是一品大臣家的少爷,要什么没有,却为了朋友,付出到这种地步。用一句话便可诠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无问其他!”

《纳兰词》读后感 篇13

“春风鬓,少年心……梦百转,离别轻,蓦然回首,才被思念惊醒”。一曲《山水又一程》,毫无预兆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三百多年前,想起了那个连名字都极美的纳兰容若。他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美到极致。我猜想该是一个怎样的男子?显赫高贵的身世,他有;怀抱珠玉的才气,他也有。乃至于说五百年来,如果非要评选出一位完美的贵公子形象,我觉得他都可以当仁不让了。

诗经中曾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当是来于世,却不被世俗所侵,但千年之前的人们怎么会预料到,千年后,有一位出生在冬季大雪纷飞之时的少年,仿佛自那传世的诗篇中走出来的一般。

顺治十二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自此,风容尽现,带着他与生俱来的绝世才华,仿佛天际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带着清新的气息,缓缓地、缓缓地坠入尘世间。看落花满阶,看烟雨江南,看塞外荒烟,夜深千帐灯,看尽天下风尘。

但纳兰的一生仅有31年,在这短短的31年之中,他家世显赫,他仕途亨通,他名满天下,他有爱慕他的妻妾,心意相通的朋友,对历朝历代怀才不遇最终郁郁而逝的无数人来说,他已是万分的幸运,他如上苍的宠儿,来到这人间,体验一番人世沧桑。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吧,上苍终究不舍得让他离开太久,只不过匆匆三十年,就将他召回,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传说,在风中耳说者,述说他缠绵悱恻的爱情与相濡以沫的友情,还有他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不是人间富贵花,却奈何生在富贵家!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纳兰词以小令见长,在古代,“诗”与“词”的待遇,是大不相同的。

诗,向来被看成是文人立言的正途,而词则被看作小道,向来被正统人士看不起,但好的词却不约而同地透着股清峻,更不乏雄浑之作,纳兰容若正是在这“被正统文人看不起”的词上,大放光华。

纳兰是以“清朝第一词人”的称号扬名的。后人对他颇多推崇,有赞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的,也有赞他“纳兰小令,丰神炯绝”的,而最多的,还是说其“《饮水词》哀感清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这本《纳兰容若词传》收录的纳兰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笺注、典评,从多个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感情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与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婉丽俊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立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早早离世的翩翩公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容若词传》里。

《纳兰词》读后感 篇14

一、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常

此词一说为悼亡词,一说为纳兰有一表妹,善诗文,本与纳兰有婚约,可惜后来不幸被选入宫,被迫与纳兰分离,此为追忆其表妹的词作。个人认为从文意来看后一种可能更像些,但是真实情形只有当事人才知道。

谢家庭院指心上人家的庭院,纳兰词中多处出现谢娘、谢桥等,古人以谢娘指代心仪的女子,再由谢娘引出谢桥、谢家等。首句当为追忆与心上人深夜并立庭院的往事,深夜并立庭院,说明两人情意相投,并立多时而不觉倦。一“残”字我认为有双重含义,一为夜深,二为暗示美好的时光已经不长了。下面就说到燕宿雕梁,燕指心上人,雕梁当指候门,即为唐崔郊的诗:“候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同意。月度银墙,书中说是以月喻自己,据说纳兰曾扮喇嘛僧混入宫中想见小表妹,可是当时自己混在人群之中,心上人即使在现场也不能看到自己,故而说“不辨花丛那瓣香”。

此情已自成追忆,化用李商隐的《锦瑟》诗“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句,雨歇微凉可能是写实景,也可能是想象之景,是以景表情。雨停了但是还是能感到一丝凉意,意思是说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想到当时两人被迫分离,到现在想起来还是觉得很遗憾。末句“十一年前梦一潮,意思是:十一年前的那一切就如同做梦一般。这里的十一年可能是实际时间,也可能是因为格律需要而虚设。

二、没读过纳兰容若的词就等于说你不是一个真正的热爱中国古文学的人,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历史上的一位成就显著的人,纳兰的生命却与他的成就显得那么的无法成正比,正是这也构成了围绕着纳兰容若身边的一个文学史上的一大遗憾之事。

就来介绍一下纳兰容若的身世背景。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逝。

纳兰性德的主要成就在于词。其词现存349首,刊印为《侧帽集》和《饮水集》两册,后多称《纳兰词》,他的词清新婉丽,直指本心,在他生前刻本出版后产生过“家家争唱”的轰动效应。在他身后,纳兰被誉为“满清第一词人”、“第一学者”,后世学者均对他评价甚高,王国维有评:“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画堂春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在纳兰的所有词中,我不是最喜欢他的《减字木兰花》(相逢不语),也不是最喜欢他的《梦江南》(昏鸦尽),反而最喜欢在《纳兰词》中也许显得平平的《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虽然在这首词中容若用了骆宾王的《代女道士王灵非赠道士李荣》诗中成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诗词被加以化用,令其巧妙更加。骆宾王的原句不知能有几人记得,可经容若之手化用成的诗句,让成千上万的人记住了纳兰这个拥有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魅力的人。

在读到这首《画堂春》的第一句时,身上就感到一阵酥麻,深深地被这两句给震撼到心底了。细细品读更是感到了一种深幽的魅力。

纳兰的文字令人不住称绝,会让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震撼感,一直传递至全身,让人感到一阵颤抖。

纳兰是千古的`优秀词人,强推《纳兰词》。

《纳兰词》读后感 篇15

很多时候想起纳兰容若,眼前总是浮现出一幕,他落寞的身影永远都是背对着世人,衣诀临风,吹起一袭白衣,孤寂而清冷的气质,那来自灵魂的悲伤,深深的灼伤了我的心。

我的容若,如此至情至性的.男子,却饱受情爱之痛。

年少爱恋深情如许,却如同泡沫般易碎,成婚后与妻琴瑟和鸣,奈何佳人早逝,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而后结识江南女子沈宛抚慰了他满是哀愁的心,然而却因满汉不能通婚,沈宛在身怀有孕的时候被迫离开,久居江南。所爱之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无能为力的痛失去挚爱的痛,如何不让他痛不欲生。

我的容若,如此显赫无比的男子,短暂的一生却是郁郁而终。

生于金鸣鼎赫之家,为父乃权倾朝野的明珠丞相,而他又身居一品的带刀侍卫,深受康熙喜爱,如此天生富贵极尽荣耀的贵公子,如此身世,却依然没能带给容若片刻的快乐与幸福,他自喻天上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此不着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公子,连着眉宇间都带着丝丝忧愁。世人把他喻为寒梅,傲立雪中,遗世独立,独自散发着暗暗的清香,让人不禁为之黯然伤魂。

我的容若,如此绝才潋滟的男子,却早早离世,享年三十一。

英年早逝,是遗憾还是解脱,我们不得而知。他曾在诗中这样说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身为文官却被康熙当武官用,心有所爱却无法相守,看似风花雪月炫耀四射,心却敏感自省,是以,他总是逃不过寂寞,寂寞是容若最终的定命。

我的容若,我透过这三百年的时光来看你,却依然会心疼到为你落泪,如若你有来世,愿做一个平凡,简单的爱着你所爱的人,如若你有来世,愿我遇见你,为你抚平那眉间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