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2024/05/08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1

干国祥在书中提到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现实中的课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将不会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2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2、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怎么教”,而忘了这个问题是服务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成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特殊处理,则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训练有素——行为上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学习的一般流程一节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解决。从定向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到课堂小组研讨的分工、主持、效度评估,课堂对话的聆听与应对以及做笔记,课堂练习的时间、准确度、评估,尤其是课堂上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无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5、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学科,以及更为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6、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干老师看来,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干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他还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课堂以及课程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产生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了共鸣,实现真正的对话。我肤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更过地关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长。

课堂上,他能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让课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处处牵引学生走向更高。这种牵引,没有丝毫痕迹,似乎学生的领悟本来就在那里,毫不费工夫,自然天成。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他能够审视整个课堂,迅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随时做出反应与调整。他是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人。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去练习属于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或许有笨拙的模仿、或许有不成熟的实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努力去经历、去实践我终归会收获那朵属于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3

再次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对理想课堂的收获又多了几分:

收获一: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教材及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对课堂上的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教学反思。其中,教材及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严谨的教学板块重点在于教材和教师,主要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大问题。有明确方向的预习,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的关注,预习是确保学生拥有真正的独立学习机会,有方向的预习是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朝向高处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清楚每个环节中每个学生应该如何做,只有这样,才是进入了真正的学习状态,而不只是旁观者。

收获二:有效教学框架,可以视为一个理想课堂的工具。它是地图,可以引导我们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它是支架,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它是工具,可以努力改善我们的教学。它提醒着教师关注重要的课堂元素,确保有效教学,也可以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

收获三:小贴士。有效教学框架是一个基础模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为六个部分,精细到每一分钟。它针对每一堂课,而非某一堂课。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教课者与评课者都有统一体系可以参照。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4

干国祥在书中提到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现实中的课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将不会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5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不期待我们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干国祥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理想课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而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而言之,理想课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与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无关系。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应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成为过程的体验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显现学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6

本学期品读了新教育专家干国祥的著作《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颇深:作为新教育学派的教育者,甘老师的教学思维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以一种新的教学理念诠释了语文的含义,教学的真谛。我阅读着甘老师的文章,似乎是踏上了一次陌生的旅程,旅途中见到的,听到的都是那些熟悉的场景,熟悉的声音,但是却能获得一种全新的体验。

首先使我认识到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不是一回事。文本的解读重在解决“讲什么”,教材解读重在解决“教什么”;文本解读要求全面、深刻,需要老师有更广博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入,教材解读则需要适宜、贴切、恰当。无论是文本解读,还是教材解读,都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无论多么完美多么详细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不能替代教师的解读能力,教师必须进行专业发展修炼,注重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

其次是我认识到新教育的三类目标不同于新课程理论的三维目标。两者是从不同的层面,提出的不同概念。新课程三维目标强调了目标的整体性、统一性,而新教育理想课堂的三类目标,则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分解、细化,强调了每一个目标的独特性,能更好的落实。

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以前我们的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举手如林,发言争先恐后,一个学生提出意见后,马上有许多小手举起来,对之补充或评价。这样的课堂更像是学生才艺的展示会。授课者对这样的课堂满意:讲的学生都听懂了,评课者对这样的课堂满意:师生配合的真好,学生也对这样的课堂满意:老师的提问我都会了。那么我们可以追问: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学生长期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习,最终是否能够获得我们满意的结果?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儿童中心主义,或者说主体性神话的失败,是已经被太多的事实所证明了的。对于这种课堂教学虚假主体性的拨乱反正,新教育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事实上也可以视为是向更为古老的人文主义致敬,或者说,是对因理解失误而导致方向失误的儿童中心课堂的反动。

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而且他还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如果课堂上没有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没有参与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对话,那么无论是个体学生与知识的对话,还是学生群体之间的对话,都有可能停留于肤浅的层次,而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当然,这里所说的人与他者的对话,严格地说,还不仅是教师,更应该是学生之间的学习合作。

教师是山,学生是水。山光水色,相互映照。师生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真情。我知道成长的路途中没有一步登天的魔毡,你的双脚必须坚实地踏在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我将在甘苦相伴中体味语文教师的价值,只有懂得付出才会拥有收获,心中才会荡起幸福的涟漪。但愿这样的幸福不断充盈着我的教育生活。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7

再次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对理想课堂的收获又多了几分:

收获一:框架主体由五部分组成:教材及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有明确方向的预习;严谨的教学板块;对课堂上的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教学反思。其中,教材及教材解读,确定教学目标,严谨的教学板块重点在于教材和教师,主要是“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两大问题。有明确方向的预习,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与规定是对学生独立学习的关注,预习是确保学生拥有真正的独立学习机会,有方向的预习是确保学生的学习是朝向高处的。教师在课堂上要清楚每个环节中每个学生应该如何做,只有这样,才是进入了真正的学习状态,而不只是旁观者。

收获二:有效教学框架,可以视为一个理想课堂的工具。它是地图,可以引导我们穿越最初的教学途径;它是支架,可以使我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它是工具,可以努力改善我们的教学。它提醒着教师关注重要的课堂元素,确保有效教学,也可以提供给参与课堂观察的教师一个观察课堂的框架。

收获三:小贴士。有效教学框架是一个基础模型。它将教学过程细化为六个部分,精细到每一分钟。它针对每一堂课,而非某一堂课。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教课者与评课者都有统一体系可以参照。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8

干国祥在书中提到理想课堂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教学,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在静态的教材下面,蕴藏着人类最伟大的奥妙:发现宇宙与人类,书写宇宙与人类的整个过程,课堂教学,是这一发现与书写的重温和延续。而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学生的小手林立是肤浅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实现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现实中的课堂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功利性的教学将不会给学生带来持久性的发展和影响。叶澜教授曾经批判“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样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突出其重要性,把完整的生命体当做认知体来看待。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9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题记

阅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最喜欢前言中的那一句:放弃漫步,练习舞步——用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约束自己、规范自己,以期达到教育的自由之境,即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有幸拜读了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其书,如听其课,其语文课堂,有如坐看行云流水之闲适惬意,又如雷霆万钧般敲醒我几乎沉睡的灵魂,听生命开花的声音,听生命欢唱的声音,仿佛这不是课堂,而是大自然的一幅幅画卷在孩子们的心灵慢慢舒展,一切都那么自然、和谐,润物无声,水到渠成。干老师深厚的文学积淀,对教材的把握、挖掘、拓展,对课堂的驾驭、对学生的引领,让我叹服。

一、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我们老师听课时往往会看到这样的课堂:课上老师激情饱满,学生小手如林,兴趣盎然,一节课的教学就在这样的氛围下落下帷幕。这样的课堂成了老师和学生共同的才艺展示会,那么像这样的课堂是不是理想的课堂呢?这种课堂只能称之为流于形式的表演课。而怎样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呢?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给出了自己的回答——它以扎实的教育理论为根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养料,以大量真实的课堂教学案例为土壤,提出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师生同步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是学生重现探索知识的神奇过程。第三重境界是实现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

二、三重境界的阐释给我的启示

1、实现三重境界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框架

教学框架体现了教什么和写什么,怎么教和怎么学的两大教学元素,是一个既能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描述课堂,又能帮助我们反思课堂、讨论课堂的基本结构模型,它的作用是让所有参与课堂的人——教学双方都有一个统一体系可参照,所要实现的,是一个极为远大的理想:让教学扎实、有效、有生命活动。它将课堂教学清晰地划定为若干板块,并在每一大板块及核心部分的不同小板块叙述后,注上本板块的要解决的目标序号及可能所需时间。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都不被老师随意的、漫不经心的讲解所取代。最影响我的是“左手教,右手学”的教学板块,真正体现了课堂大容量、小步子、快节奏的特点,使我们课堂的每一分钟都有计划、有目的。尤其是右手拦的学生学习清单,改变了以往教案只写教师教的部分,让每个教师在思考教学的时候,去思考明确学生的`学习,确保在教学中每个学生拥有足够的、完整的、有序的训练,真正体现“教”为“学”服务的教学思想。

2、找准文本在教材中的坐标——“教什么”和“怎么教”

拿到一篇课文,大多数老师已经习惯于一开始就想“怎么教”,而忘了这个问题是服务于“教什么”,而“教什么”又是服务于“这个文本有什么可教?”要了解这个文本有什么值得教,需要教师首先把自己当成一个读者尽可能全面、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对文本进行再度创造,自觉地把它转化成有清晰教学内容的语文教材,最终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文本解读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

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如果说教学目标本该是一切课堂教学的统率性概念,那么对预习的重视,以及采取的特殊处理,则是新教育有效教学框架的一大特色。如果说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是针对教师自身的预习,那么定向预习则是针对学生,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唯一机会。只有两者的扎实有效的落实,才能实现第二、第三重境界。新教育预习的设计有别于我们传统的读文识字的简单操作,是在确定三类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直指教学重难点而设计的全面、立体的预习单。它的目标是通过预习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学生带着独立的观点进入课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直接地接触问题与知识,因此,这样的课堂就不再是从零开始,而是成了学生思维碰撞的场所,课堂是学生能力展示及提高的地方,能有效地对学生独立学习效果进行检测。

4、训练有素——行为上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新教育所倡导的“训练有素”,既指学习行为上的训练有素,包括上课的某些程序,学习的一般流程一节对话规则等,也指学生思维上的训练有素,就是养成一种比较专业的敏感,能够迅速对问题进行归类,搜索出最接近问题解决的工具和方案,尝试解决。从定向预习的布置、运用、检测、评估,到课堂小组研讨的分工、主持、效度评估,课堂对话的聆听与应对以及做笔记,课堂练习的时间、准确度、评估,尤其是课堂上思维渐进过程、到课外独立完成某些延伸作业,新教育无不在强调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专门训练。

5、理想的课堂是什么样的——探索知识的神奇旅程

课堂的中心,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以及解决的过程,优秀的课堂教学要重视这一神奇的创造过程,是师生围绕着一个“问题——知识——文本”(由教材、考试所提出,与背后深广的学科,以及更为深广的人类生活相联系),展开一段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旅程。这段旅程将充满着怀疑、困惑、挑战,也不能完全没有机械记忆、挫败感、羞辱感。但它的核心是智力的挑战、思维训练,是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而涌现时的惊喜和喜悦,是对复杂问题形成新的理解时的豁然。

这是理想课堂的第二重境界,阅读此章节,感受到了干老师的神奇,他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带领孩子们探索一片他们未知的领域,而这片领域或许是大多数老师都认为孩子们无法达到的境界,而他做到了!比如,他可以将《月光启蒙》中母亲的形象与月光的意象叠加,让孩子很容易就理解“月光”与“母亲”、“母亲”与“故乡”之间和谐的统一,能细细体味这诗样的意境下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与崇敬,感受故乡文化对作者的滋养。他借一根哨棒,就能唤出一位真实的民间英雄——个性鲜明的武松;一池荷花,就将《论语》中“君子务本……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儒家的“孝”、《易经》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以及《爱莲说》中“出污泥而不染”的“君子”这些抽象的概念浅显地还原在王冕的个性中……

6、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在干老师看来,理想课堂的终极追求,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是一种教学中的顿悟,这是需要有一个漫长的、甚至深刻的修炼。干老师所理解的课堂终极目标需要实现的最后一个维度是:课堂于社会生活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用高超的应对在组织课堂教学,他还要能够认识到知识内在的魅力,并以一个真诚的探索者,一个智慧的求知者的形象把学生带向一个至少他领略到的理想境地,他理解的高度也就是课堂以及课程所能达到的高度,从而产生师生间、生生间、学生和文本间了共鸣,实现真正的对话。我肤浅地理解为教育应该有一种人文关怀,教育应该更过地关注人精神生命的成长。

课堂上,他能让词语复活,让文本复活,让课堂是一池生命泛活的春水。他与学生的对话是那么天然去雕琢,又处处牵引学生走向更高。这种牵引,没有丝毫痕迹,似乎学生的领悟本来就在那里,毫不费工夫,自然天成。始终关注学生是他课堂最大的特色,他的智力挑战,他的现场性与对话能力,均与始终关注学生密切相关。他能够审视整个课堂,迅速地判断学生的发展情况并随时做出反应与调整。他是将课堂从关注“教”转移到关注“学”的观点真正落实到实处的人。而且这种关注始终紧密结合着学生的思维发展,使得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很不容易分神,而是始终保持一种轻松愉悦。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这个例子能够说明哪些“道理”(语文知识)?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容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我们真正关注的,不是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课程,就是我们行走的这段旅程中的全部:意愿、计划、资源、行动、反思、建构下的经验。课程就是“道”,就是被我们用脚走出来的道路。课程,就是通过这条道路,走到道路终端的那个人。反思自己所走过的教育之路,对照《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渴望在教育中努力提升自己的文学积淀,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去练习属于自己的教育舞步。即便过程艰苦,但我愿意付出努力,不为别的只为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在那朵花里或许有笨拙的模仿、或许有不成熟的实践,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努力去经历、去实践我终归会收获那朵属于自己的花。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10

读了《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后,感受颇多,结合平时的教学也进行了很多反思,通过反复越多新教育理想课堂我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1、课前明确清晰的目标,即课后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于能力,哪怕掌握的部分知识是感受性质的,教师的心中也要能够获得清晰的描述。

2、依据掌握的其他信息制定出课堂药方,尽可能在课堂上及课下进行检测,用检测的结果,来检测我们的目标、策略是否合理及有效。

3、形成一种反思习惯,要持续追问:为什么我的估算正确率如此之低?哪些方法能够得到更有效的课堂反馈?

干老师所提出的课后反思他的出发点是学生学习的效果,他的方法可以是自我的,也可以是同行之间进行的,更为直接的方法是在教学设计上做批注,对解读、目标、预习等各个教学板块进行条思缕析的反思。

另外,干老师所提倡的这种录像回放法,或者说课堂的文本细读及批注法很有效,但也很耗时,目前我还难以真正的做到。

读《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我真正走近了新教育实验,了解了干老师们的一些教学策略,但它是否对我的课堂有效,我想还是边学边实践,取其有用的学之,力争让自己的课堂也能成为有效的课堂。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11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无不期待我们的教学如行云流水,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干国祥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便是这样一本好书。

理想课堂也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即第一章所指之有效教学的基本框架,它为课堂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第二重境界是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的内在魅力,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思”。第三重境界是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中的“诗”。干老师他证实了这样一个真理:只要用心体察,任何一个汉字,任何一个词语,任何一篇普通平凡的课文,因为系前人匠心所运,所以,都并非是平淡无奇的一堆文字,而是心灵的一次次运筹,是思维的一次次锤炼,是漫长字词史的又一次独特运用。

怎样构建我们的理想课堂?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只是教师展示授课技巧的表演场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而不只是教师呼风唤雨的场地;理想课堂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美丽,而不必一切都遵循固定的线路;理想课堂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平等、民主、安全、愉悦是最显眼的标志,没有人会被无情打击,更没有人会受到“法庭式的审判”;理想课堂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种,而给予火种的是一个个只有挑战性的问题。总而言之,理想课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

二、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间的界限,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学生而言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印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和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

与学生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相割裂不无关系。

教师在备课活动中,应仔细思考一下学生,在有关课本知识点方面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现实生活中哪些经验可作为教学的铺垫,让学生从哪些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不可忽视学生的生命价值和活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建立宽松的课堂氛围,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各种要求,精心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以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的激活状态,主动积极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自主的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要点燃学生激情,让学生成为过程的体验者、问题的解决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致力于创设情境、巧妙设计,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将静态的知识传授转化为动态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命体验,激发学生充满灵性的感悟、乐此不疲的探索、充满激情的创造,显现学生

《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读后感 篇12

今年暑假,我仔细品读了新教育专家干国祥的著作《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感受颇深:

新教育研究认为,课堂从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落实、知识理解抵达深度、主客体之间及主体间的对话质量这三个层次来考察成败,这可谓理想课堂的三从境界。

第一重境界是:落实“有效地教学框架”。

实现“有效教学框架”规定的教学内容,即通过“有效教学框架”表格,将课堂教学过程细化成若干步骤,具体到每一分钟该做什么,怎么做,让师生有条不紊,循序渐进。这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常规要求,也是基本要求。

教学框架主题有五部分组成:

1. 确定教学目标。

2. 有明确方向的预习。

3. 严谨的教学板块。

4. 对课堂上学生个体学习的预设和规定。

5. 教学反思。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

课堂,是真理呈现之处,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作为问题解决的工具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教学,不是重复前人定下的`知识,而是重现这个知识的发现过程,是重新经历,是知识散发出魅力之时。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那么教师的精彩表演时浅薄的,教育教学的真谛,将没有被师生在课堂上把握,课堂用表面化的热烈,替代了紧张的脑力劳动,而紧张的脑力劳动,有针对性的思维训练,正是课堂教学的本质所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发掘知识的内在魅力,才能打动学生,让学生陷入深度思考,才能让学生达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获得求知的快乐。

第三重境界: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

课堂教学,在实现人与知识深刻共鸣的同时,也实现着人际之间、自我之间的深刻共鸣!我们才能说,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学生与教师生命的复活。理想的课堂教学,需要实现最后一个维度: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息息相通,课堂与人类命运的息息相通。我们希望:在我们的课堂,与其粉碎任何刚刚觉醒的意识所具有的自然的好奇心,不如把它引向最初的探询:什么是人类、生命、社会、世界真理?(埃德加.莫兰)也唯有如此,课堂的师生关系,或者说学习共同体关系,它已超越了以亲密为依据,超越了以知识多寡为标准,共同体成员已成为一群为人类,也为自己的存在追寻着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只有实现了课堂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才能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所在。只有这样,学生不再为当前的一次期考或毕业考试而苦苦死记硬背,而是激发了他们对今后探寻世界奥秘、为今后人类生活的更美好更加努力学习。

因此要改变现有课堂上,见书不见人,人围着书转的局面,必须研究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三重境界,为我的工作,指明了方向,目的更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