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上学记》读后感(精选16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上学记》读后感 篇1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
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
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2
高尔基爷爷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能给我带来快乐,更能使我进步。暑假中,我读了北猫叔叔的《米小圈上学记》系列丛书,其中的《小顽皮与老顽童》这本书我越读越喜欢,它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米小圈和二爷爷之间的故事。
北猫叔叔介绍的“偷师学艺”的写作魔法让我受益匪浅。平时我也读了很多书,可是都是走马观花地看看故事情节,也就是看看热闹。老师每次布置我们写作文时我都无从下笔,只好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东拼西凑。读了这本书,北猫叔叔的“偷师学艺”魔法告诉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一本好书要反复地读,读了很多遍之后,其中的意思就自然明白了。例如书中二爷爷这个人物,我读第一遍时认为他太抠门,米小圈买自行车只给了100元。再读时,我又觉得二爷爷并非“抠门”,而是那代人特有的勤劳、节俭的素质。他有养老金却还到公园捡饮料瓶去卖钱,给米小圈买了一辆自行车,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对米小圈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他是一个多么平凡而伟大的老人!
读书要有讲究,慢读细嚼。“撮其要,记其事。”才能领会作者写的精髓。我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我今后读书都要读出“偷师”的技巧——学习作品中的写作方法。把作者写作的精髓变为自己的知识的营养。坚持写日记,把观察到的,感受到的都积累在日记里。我一定会通过努力,使自己写作文的能力一天天地提高。
读书使人学会思考,读书使人取得进步。我要做一个“小小书虫”,吸收更多的知识营养。
《上学记》读后感 篇3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4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
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
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5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
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何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6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北猫先生写的《米小圈上学记》系列丛书十几本。这套书以日记的形式记录米小圈上学时发生的有趣的事情。米小圈是一个调皮、搞笑的小男孩,在书里,我还认识了霸道同桌—李黎魔头,好朋友—铁头、姜小牙、何伟,智商180的小神童—王聪聪,还有严厉的'魏老师和上课有趣漂亮的莫老师……
这本书里搞笑的事情特别多,例如:米小圈画了一个擎天柱,就把自己改名为米天柱;米小圈和他爸爸乘着时光机来到未来,发现米小圈是个卖冰淇淋的老头子,爸爸让他当画家的希望完全破灭了。还有小神童认为米小圈生来就是要挨打的……这一切都让我哈哈大笑。
还有,让我特别难受的事情是:王聪聪是一个只有7岁的小神童,爸爸就让他上四年级,每隔一两个月就让他升一个年纪,整天都是学习,没有朋友,没有时间玩。米小圈认为他爸爸把他当成了学习机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我觉得爸爸的教育方法有问题,7岁的孩子除了学习,应该有自己的玩耍时间,不能整天闷在家里,这样很寂寞,对小朋友一点好处都没有。
我很喜欢这套书,虽然米小圈是一个调皮搞笑的男孩,但他很快乐,给别人带来快乐,也给自己带来快乐,我要学习他乐观的态度。
我认为,北猫先生也是一个好作家,因为他在我每本书的后面,都会告诉我们作文魔法,我要学习北猫的魔法,坚持每天阅读,写日记,争取写出精彩的日记。
《上学记》读后感 篇7
我7岁生日的时候,叔叔送给我一套书《米小圈上学记》。暑假的时候,我读完了,我很喜欢这本书,因为我感觉我自己就和米小圈一样。
米小圈是个顽皮的小男孩儿,总喜欢画圆圈,所以爸爸给他取名叫米小圈。米小圈喜欢幼儿园,因为幼儿园不用写作业,还很自由。但上了年级,他就不适应了,闹出了很多有趣的笑话。
有一次,上美术课,老师要求同学们画梦卜,米小圈心想:“这么简单,比白菜好画多了。”他第一个举起手来,兴高采烈地说:”老师,我画好了。”老师看完米小圈的画说:“米小圈,我让你画萝卜,你画气球干吗?”哈哈……全班大笑。
还有一次,米小圈穿了一双刚买的白色带金边的球鞋来学校。“听说踩了新鞋会交上好运哦。不知谁说了一句,结果他们班的男生咳嗽诿仔∪Φ陌咨蛐喜攘艘唤拧体育课上,体育老师说:“米小圈,你的`灰色球鞋很漂亮嘛。”全班同学都笑得前仰后合。
小朋友总是要长大的,不能永远上幼儿园。慢慢地,米小圈做得越来越好,米小圈也喜欢上学校,喜欢上同学和老师了。
我刚开始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也不怎么适应,每天都得按时起床,起晚了,姥姥就会说:“迟到了!迟到了!”每天放学回家就得写作业,不然妈妈就会说:“快点儿写作业,别玩儿了,星期天再玩儿!”
但是慢慢地,我有了新朋友。我学会了拼音,可以自己看书了;我学了数学,可以和世越起去超市买菜了;我学了美术,可以给我家的小猫画画了。我发现,原来学习也很有趣,慢慢地,我也喜欢上学了。
书里的世界真奇妙,米小圈笑,我也笑;米小圈伤心,我也伤心。我们一起成长,一同进步。读书真有趣,做小学生真好。
《上学记》读后感 篇8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帮忙写。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
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9
谢谢谢璞老师的推荐,让我又多读了一本好书。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10
近日,阅读了《上学记》,印象深刻。何兆武先生在《上学记》里,对最精彩的回忆留给了西南联大。那一代人成长在内忧外患的年代,学子的理想都很单纯,那就是赶走日本鬼子,建立民主的新中国。单纯并不代表没有生机,单纯也不是简单的代名词。建国后出身的人,特别是70后、80后,更是无法体会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理想和情怀。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理想,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从《上学记》一书中,我触摸了70年前我们中国学子的理想和追求。近百年来,伟大的中国人一直都渴望自由,渴望解放,争取民族的发展空间。有思想、有理想的人,越在艰难坎坷的环境里,越会振作精神,积极思考。像何兆武这样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我们这片古老而焕发活力的土地!
你说,能不使人感动不已吗?想想前辈们舍生忘死的付出,才换来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难道不应该更珍惜自己的生活吗?我们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学习,这更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幸福啊!
《上学记》读后感 篇11
《上学记》是何兆武先生一篇口述形式的回忆录,叙述他49年以前的求学之路。书不厚,200多页的样子,大约2天时间就能读完。叙述的风格深深烙着何先生的性格特征:恬淡、平静,但骨子里透着一种坚韧。由于之前受《南渡北归》的影响,对旧中国(非贬义)知识分子的生活,尤其是西南联大的故事颇感兴趣,何先生的书很快吸引了我。读罢此书,心里有一种难以言述的感慨和向往,之前看完《南渡北归》后积留在心中的`那股“气”似乎一下子被引发了,不吐不快,说说我对本书、作者和那个时代几点最深的印象。
一、幸福
何先生的话语中充溢着幸福感,这是他的人生哲学,享受喜欢的事,不强求成绩,只是因为喜欢而沉醉,这是多么惬意的心境。记得自己在读研时,导师送了“不功不利,不焦(不是骄)不躁”八个字以勉励我,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接近这种境界,但越刻意的结果却是渐行渐远。曾感觉自己可能一辈子与这种心境无缘,但何先生的书又让我感觉到希望。
他告诉我们,幸福不是闭门造车,幸福也不是用各种世俗的成功标准来衡量的,幸福是一种涅槃,只要你保持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希望并经受了生活的洗礼,你就是幸福的。我现在学习,工作,心中有一种自己会越来越好的期盼,而且这种感觉有时很真实可以触摸到,虽然也经常被一些烦心事所搅扰,但总得趋势是好的,我希望自己能保持这股热情和势头,用越来越好的希望支撑起一种平和的心境,让自己在生活中变得成熟和强大。
二、朴实
何先生读书时的学风是非常淳朴的,虽然战火纷飞,但学生们都能静下心来学习,所以何先生说他一生中最快乐的读书时光中的大部分都是在西南联大度过的。淳朴的学风有个很明显的表现,就是学生不势利、不物质、不攀比,不会将家境作为划分地位的标准。何先生特别说了几个同学,比如孙念增,他的祖父曾是清朝的尚书(相当于今天的政治局委员),此外还有北洋总理的孙女,蒋介表姐的孩子等(名字记不得了,在书中都有),都是赫赫显贵之家,但子孙毫无骄矜之气,也和普通学生同学同住同吃苦,比之今天“四大名爹”的子女,实在让人感慨这社会到底在进步还是退化。想想自己,有时心中也难免(虽然尽量避免)会产生对金钱、物质、地位的欲求(所谓虚荣)的“俗”气,看了何先生的书,对把持自己抵制一些庸俗的习气颇有帮助。
三、自由
比之今天的所谓名校和专家,何先生就读的西南联大可谓是真正的群星璀璨。这里有饱学博识的大师:陈寅恪、华罗庚、叶企孙、吴大猷、梁思成、梅贻琦、朱自清……这里有冉冉升起的新星:李政道、杨振宁、王浩、殷海光……,看着这一个个世界级的名字,何先生点出了英雄辈出的原因:自由。首先是教学模式的自由,老师上课可以不用教材,不限范围,往往信手拈来,不拘一格却又博大精深。其次是政治氛围的自由,从校长到学生,遵从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各种主义、思想、理念或激烈碰撞或高谈阔论,可谓是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第三是用人的自由,学校真正实践着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并不像今天大多是停留在口号中),不以文凭论英雄,像华罗庚、沈从文等人,均是连中学文凭都没有的,但学校却授之以教授之位,可见当时的学术风气是如何的开明。
记得《南渡北归》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读完《上学记》后,我更清晰的感觉像何先生那一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思想以及他们对于人生的“悟”对于今天的我们,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宝贵的财富。只要用心去阅读,我想,每个人都能从他们身上收获良多。
《上学记》读后感 篇12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经历了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甚至于大学的学生时代,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上学记。读何兆武先生的一本《上学记》,让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我在忆往昔年少时光的同时更感慨于当下中国学术氛围的不自由。我们的上学记与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相比,或者更加多姿,但却少了些许自由的学院自由因素。
何兆武先生在书中写到:“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我们那时候什么立场的同学都有,不过私人之间是很随便的,没有太大的思想上和政治上的隔膜。”他说这是他在西南联大最美好的读书时光。教师的聘任不以政治信仰和学术见解为标准,他们上课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尤为难得的是,他们讲课近乎绝对自由,没有人要求他们应该讲什么或不应该讲什么。学生的权利也得到充分的尊重。何先生曾说“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这大概就是西南联大能在国家灾难深重的同时培养出大批国家栋梁的原因。
而当下中国的学院氛围确实截然相反的,自国家把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以来,成果未曾有多大改变,高考仍是打着“素质教育”幌子的“应试教育”,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灌输教科书知识。学生每年的阅读量相比于以前,相比于同时代其他国家,大大的落后了。学生的思维被局限于“标准答案”、“模板参考”等等,乃至于我们都是类似于古代科举制的高考制度下的高分学子。但走出大学,走出国门,却变成实践能力低分的学子。原因何在?因为我们学的知识无法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知识,指导实践。更深层的原因呢?因为中国的学术氛围不自由限制了学子思维的培养。
社会要进步,学术必须自由,思想必须自由。希望在我们后代孩子的上学记里,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唯有如此,中国的未来才能进步,才能更富强!
《上学记》读后感 篇13
这几天上班回来都会抽点时间看下《上学记》,没多久就看完了。这是一本小书,类似随笔,是何兆武老先生口述,文靖撰写,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出版。主要是讲述何兆武老教授大学时代的一些人和事。书中谈论了许多东西,谈的最多的是关于幸福。
什么是幸福?何兆武老教授是这样认为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又是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是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无能下去,个人是不可能真正幸福的。在书的另外一处他又强调,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个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越来越美好,一个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就是他的幸福观。他的幸福观是把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起来,不光是觉得个人的前途是光明的,整个社会的前景也是更加美好的。当我把何兆斌老先生的幸福观与几个朋友分享后,他们有点不理解。
关于幸福,这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个人人生观的一部分。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想过,幸福是一种状态,必须是现代式,而不是过去式,仅此而已。至于什么是幸福,我没有想过,甚至没有想过能找个好工作、可以买房买车,这就是幸福。
这些年,整个社会对幸福这个词也很关注,经常谈到幸福指数。前段时间一部电视剧《幸福来敲门》又引起社会对幸福这个词的热议。我们谈论着自己的幸福观,有人说幸福就是幸福就是猫吃老鼠狗吃肉,奥特曼打小怪兽。这是一种网络说法,更多还是谈及自己的生活、事业、爱情、亲情等等。
我的幸福是什么呢?我想我应该思考这个问题了。这是对自己的负责。
《上学记》读后感 篇14
何兆武的《上学记》是一部与众不同的书,在于它是由何先生口述,由他人记录整理的。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种形式的书,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以为是由于何先生过世了,只能有旁人代替。其实不然,我想何先生是有意而为之,这种写法有一种妙处,那就是有一种亲切感,平易近人,感觉就像是和作者本人面对面的交流,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这也是《上学记》的核心、精华所在。西南联大的学习氛围非常好。其一,是自由的学术氛围,当时的学生,各持己见,但是面对分歧,他们最多争辩,绝不会将情况恶化成吵架。然而,为什么会有如此自由自在的环境呢?我想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学生之间的友谊良好。何兆武先生这里指出,人的创造力由求知自由、思想自由和个性发展组成,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正真的第一生产力。
自由的环境造就了学术的多产!其二,就是西南联大的教学状况了,何先生对此有否定,但大体上是肯定的。这些教授们表现的也比较“自由”,很多教授上课不像现在的老师一样兢兢业业,讲义都不带,高兴讲到哪就到哪,更有甚者,像现在的学生一样,来上课还得看心情。我觉得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教授的个性不应该在讲台上发挥的这么淋漓尽致。
西南联大出了很多大家,这是毋庸置疑的。对于其原因,我想有这么几点。首先,西南联大的生源较之其他大学,不能说最好,但绝对是数一数二的。其次,西南联大的周边环境比较偏僻,学生们除了在学校一心向学,毫无其他去处。然后,教授们虽然有点喜欢耍性子,但他们的水平非常不错,他们能传给学生知识,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这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认知水平高了,在学术上才能有更高的造诣。最后,西南联大的教学规模属于小班教育,众所周知,这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非常有利,学生和老师能处于更活跃的互动之中,很多新创意、新想法也随之迸发而出。
《上学记》为我们了解近代生活提供了一个平台,若是何先生能再写一部《上班记》之类的书讲述一下工作的生活那就更好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5
在电视上看到一档节目,正好在介绍何兆武先生的《上学记》,通过介绍知道这本书现在已经风靡整个知识界,想想一定很有看头,于是去书店买了这本书。
《上学记》是部口述作品,仔细阅读《上学记》这本书后,也越发认为这是一本好书。因为是通过何兆武先生的口述,所以语言表达直白、生动、真实,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上学的一些事情,更多的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风貌。虽说这是一段口述历史,但我觉得更象老人的自身经历,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所见所闻、对当时社会的亲身感受的一个回忆录。尤其是对那一代知识分子的求学经历显得格外真实。何先生在书中反复地提到“幸福”,然而实际上,何先生求学的时代,正是中国最痛苦的时代。五四退潮以后的中国是一连串的战争,烽火岂止连三月!战乱的生活是艰苦的,可是他们那一代人却处处洋溢着振奋的精神,许多人宁愿选择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不愿做亡国奴。
他们自然而然把追求国家富强当作自己的理想,把民族的整体崛起看作个人幸福的基础。而我们现在对幸福的理解却总是那样庸俗现实,每天习惯于抱怨,抱怨不涨的工资,抱怨不畅的交通,抱怨不好吃的饭菜,抱怨不通情的领导,但是却从来少有人抱怨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太低。通过读《上学记》,我才清晰意识到曾经被自己下意识深深隐藏的挑剔和浮躁,那种自惭形秽的感觉便随着纸页的翻动而慢慢增加,然后感动到甚至想流泪。
很先生在书中强调读书不一定非要有目的的去看书,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其实,求知的乐趣不正是为了更多的了解世界,读书真正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在了解一件事物时,又发现了另一件自己不知道的事物,前方似乎总有未知在等着自己,越想去了解,就会发现更多的自己不了解的东西。这无穷尽的未知才是求知的乐趣,让人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吧。
何先生求学历经战争年代,之后又是文革,对于多数人来说,这个回忆总不尽然是美好的,可是何兆武先生依然能用轻快幽默的语言婉娩道来,让人读起来有时心酸,有时好笑,有时振奋,有时颓唐,使人仿佛也融入到那个时代,沉醉在何先生的回忆以及那一个是非年代里了。
《上学记》读后感 篇16
何兆武,1921年9月生于北京,原籍湖南岳阳,1939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史系,1943年至1946年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研究生。1956年至1986年任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员。1986年至今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兼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教授和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历史理论、历史哲学及思想史的研究和西方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
《上学记》以何兆武先生口述,文靖执笔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了何兆武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那个愚昧腐败,动荡不安却又充满希望,激起活力的时代。《上学记》是一部口述历史,但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何先生将我们带进他的世界,用他的眼光重新审视了那个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时代。
什么是幸福?书中曾多次提及到,何先生对幸福的理解,最早的一次是何先生在湘江上刚满十六岁的时候,那是对幸福的理解还只是懵懵懂懂,后来是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何先生是这样说的:幸福的条件有两个。一个是你必须觉得个人前途是光明的、美好的,可是这非常模糊,非常朦胧,并不一定有什么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整个社会的前景也必须是一天比一天更加美好,如果社会整体在腐败下去,个人是不可能幸福的。但是,就是在何先生上学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最艰苦的时代,大部分老百姓过的都会穷苦,尽管如此,也挡不住学生,知识分子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对学术抱有的积极的希望,虽然正好是战争的年代,但学子们也坚定的相信战争一定会结束,美好的生活,未来一定会到来。所以当我看到这里,就有一点点感觉,我们对幸福的理解可能显得稍许付钱,我们在生活中的抱怨显得很没有必要,幸福其实是简单的,只不过在这花花绿绿的世界上待太久了,人们的期望仿佛变得永远都难以满足,我觉得这是我们自己要尽量避免的,要对生活充满期待与希望,别总是盯着眼前的利益,生活本身也是很美好的。
在这本书中,何先生回忆了从小时候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这片深沉的土地上的记忆,从小时候北京的胡同巷再到在西南联大静享读书的时光,一切都好像艰难而却又值得,这是一批知识分子宝贵的记忆,也是属于那个时代的印记,许多爱国分子,知识分子以自己的方式参加着爱国游行,但是对政治知识又避之不及,我无法忘记在序言中,葛兆光先生回忆起自己父亲的那一段,他在书中说到“他们拿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执着的追求国家富强和相信普遍真理,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真的`是和我们不一样的,有点像精卫填海,也有点想飞蛾扑火。”这是一种无奈,更是那骨子里透出来的义无反顾,义无反顾的奔向自己心里的那片净土,尽管前方道路黑暗,但他们仍是勇往直前,这是大部分后代所没有的坚韧,这是只属于那个时代的爱国与远大抱负。
细细品着每一页散发出来的淡淡墨香,听老人讲着他独有的美好故事。当我合上这本书,何先生真的是一位很爱读书的人,无论何时(除了升学统考的时候看的少)何先生都畅游在书的海洋中,其中何先生说过“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这是我在接触到何兆武先生后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在我以前的认知里,人们读书总是要有目的的,或是提升自己的涵养,或是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量,更或是为了打发时间看一些杂文,这是第一次,有人和我说读书这个过程本来就是美好的,读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目的。
同时让我印象最深的,当属何先生在西南联大时的上学生活了,在西南联大上学的七年里,没有四处奔波,没有严格管制,学术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是何先生学习读书的做好时光,是一段最惬意的时光。
在西南连大,于在中学里不同,不用再念口号,学习、思想不用再被约束,这里的学术氛围是自由的,学生、老师可以各持己见,可以争论,这是最好的学习环境,也是最好的让自己的思想得到发展,完善的最好环境,想必,这也是为什么何先生如此喜爱西南联大的理由,不是一味地听取,而是大家一同讨论,一同交流。
同时,这里的老师教学也是很自由的,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不会一味将自己禁锢在一个很死板的框架里,他们会将自己的思想淋漓尽致的展露在学生的面前,但是并不会逼迫自己的学生全盘接受,学生可以何老师讨论,可以和老师争辩,其中,何先生就在书中举了几个例子,让我不禁想要到现场去看看,去体验一下这样的大学生后,充满了年轻人的朝气蓬勃,那是阳光穿过绿叶之间的缝隙,缓缓从老旧的教学楼上滑下,看着学生和老师思想的碰撞。就如何先生所讲的“旧社会没有标准教科室,考试没有‘标准答案’,各个老师教的不一样,各个学校也不同,有很大的自由度。”
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何先生眼里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的过程本身充斥着的就是美好。如今,在这样快速发展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加快了脚步,为了生活,为了富裕,为了一切可以满足自己的物质,大家最终目光放在了最后的结果上,但是,可曾有人停下脚步看看周围的世界,抬头享受人生的真个过程。
这是何先生的一生,我仿佛坐上了一辆列车,看到何先生的一部分人生,从北京到湖南,长沙,云南,台湾,看到何先生沉浸在每一本书,看他眼里溢出的对学习的热爱,当列车到站,我下了车,内心剩下的是久久的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