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行者无疆》读后感

2024/05/11读后感

老地方整理的《行者无疆》读后感(精选15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2

观景,情由心生。

随着作者的笔触,一处处美景在我心中展现,虽未曾亲历过,仍会留下深刻的记忆。

安谧的欧洲,罗马的古老历史延续千年,威尼斯潺潺流水带来了欢歌笑语,宽不过一米的窄街,凝聚了自由与青春的活力。“大地在此结束,沧海由此开始”。窗外是葡萄牙人波折的历史,光辉的岁月在钟表中渐渐流逝,墓地的荒芜叹息了时过境迁的之感,传承百年的希腊神话是想象力的结晶,几经战火席卷的德国也有自己的美好,童话般的北欧有梦幻般的雪,银色的雪原别有韵味,残余的遗迹,书写了回忆,谱出了孤独。

一幕幕场景浮现于眼前,单调平凡的视野中闪现了异国风光,一本书,一行字,更仿佛是一辆驶向远方的列车,载满回忆,把我带到了素未谋面的欧洲,带到了这个蒙着神秘面纱的大陆,我惊叹于美景,品味历史,由心底深发出一种奇妙的感觉。

欧洲历史虽不比中国悠久,我惊叹于几百年纷飞不断的战火,沉醉于雪中的城堡。或许我们的脚步只局限于一个小小的圈子里,如若不能身临其境,那也可随着书籍开始浪漫的旅程,这趟旅程没有目的地,没有约束,用心灵去感受便足矣。如同书名一般“行者无疆”。

的确,我们要尽力走好脚下的路,然而心灵的方向却永不受限,让其飞翔于真正的海洋之中,感受文化深刻的内蕴,这才是旅行,一场归属于心灵的旅行。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3

最近妈妈看我对旅游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就向我推荐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记《行者无疆》。

起初,我心里有些为难,觉得像他这样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奥的,充满哲理的,读起来不会那么有趣,有意思吧。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理,对我说,不要把这当任务,也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可以先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开始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不知为什么,妈妈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自己心也静了下来,认真地翻开书页,仔细浏览着标题。这本书作者是分四卷(南欧、中欧、西欧、北欧)来记录他考察欧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历史及他的思考。我读起来并不困难,而且书中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欧篇中《南方的毁灭_庞贝古城》。我小时候看记录片《庞贝古城》时,对那场大灾难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阅读前我很好奇作者会怎样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仿佛也跟随着作者一起到了庞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他们死亡前挣扎形体,在凝固后形成的`“人形硬壳”;看到了瓦罐工场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还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门口监守岗位;还有那些"人形模壳"表现出保护儿童和老人的姿态。看到了在庞贝古城灾难降临之时,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我的内心由开始的恐惧,悲哀转变为了温暖。透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认识了"庞贝古城",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忆,还照映着灾难降临时人们优良的品质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谢作者带给我的温暖,同时也向我的伙伴们推荐这本书。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4

放假的时候老师要求我们看一本书《行者无疆》,要写读后感。实际上,《行者无疆》这本书我已经读完好久,但一直都没来得及写读后感,可能是最近太懒惰的原因,一直很喜欢余秋雨先生的文章,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受良多,明白了原来欧洲是这样的美,她的文化并不是我们国人所了解的那样的简单。当国人沉浸在日韩的流行文化当中时,沉浸在自己的各类选秀活动中时,欧洲已经开始反醒自己,反醒到底是什么力量使欧洲走向一体,走向成熟。

很多时候国人在急功尽力的做各类事情的时候反而失去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是最为经典的格言,这本书从南欧入手写到北欧结束,总结了欧洲最为主要的城市及他们的文化与历史,和最值得看的东西,当你在阅读时就好像是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体会着由于不同历史时期遗迹所产生的惶如隔世的感觉,非常舒服,这才是真正的美。

可能我也没资格评论这些,只是说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最大的体会就是欧洲的'高贵与平凡并存,伟大与平庸并存,绅士与野蛮并存,骑士与现代并存。这四个并存是我自己总结的,虽然欧洲人不多,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

依然在不断的创造着奇迹,其实现代的欧洲人已经不再完全守护于传统,而是以更为现代的生活方式存在,但是他们保留了自己的传统,自己最为核心的东西;我并不是在这里做卫道士,只是觉得我们应该珍惜真正经典的东西。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5

一个人,天地间,于茫茫无垠中摸索前行;一个人,山水间,于海枯石烂中抛却悲喜。天地静寂,山水悄然,他一人上下求索。

历史是一条浑水河,蜿蜒久了才似乎透亮。也许罗马盛衰无常,可美第奇家族的符号依旧光亮;也许威尼斯的水道学会了自嘲,可佛罗伦萨的雕像犹然完好;也许庞贝古城的灵魂已经散去,可阿勒河河水仍然滚滚不息。我们从中看到了历史的欢笑与昂扬、冷清与孤寂,听到了历史的尖叫与悲啼、细语与欢歌。历史疯疯颠颠,充满嘲讽,既变也不变,只有它的离去,才能带给我们清晰的“模糊”和“模糊”的清晰。除了辛酸悲喜,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在“模糊”的历史中追寻清晰,在清晰的历史中求索真理。漫漫征途上,我们不仅要学会求索过去,也要懂得求索现在、静待未来。

监狱和一战前局势紧张的德国,两者本应拼接出阴森与恐怖。但德国海德堡大学的学生监狱却十分不同。当初因顽皮被关押的学生,完全不像惩罚的施加者想象的那样悲伤、痛苦。相反,他们在这里挥洒热血与青春,任张狂的涂鸦紧紧黏在墙上。倘若开头太过严肃,也不妨喜剧收尾。曾经的瑞士人因贫穷而受雇打仗。两方交战,与自己厮杀的',可能就是邻家腼腆的男孩。他们是忠诚的,受雇于人就要坚持到最后一刻。欧洲大地被无数瑞士人的鲜血染红。历史心软了,终于让瑞士永远保持了中立、告别了战争。曾经受过的伤,也许就是不久后的宝藏。历史总是半边苦涩,半边蜜糖。神秘的手拨弄着世界,冷酷之中仍有温情。

我们应宽容地、诙谐地,用柔软的心去看待历史。经历过风雨跌宕的老人,往往是很平和的。历史也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不需要同情、不需要哀叹。它是广袤无垠疆土上的一条大河,我们把握不了它的方向,却能触摸到它流淌的痕迹。要明白世界上没有强者,也没有弱者,无论是刽子手,还是白天使,都是我们所造就的。好与坏只是我们拟定的评判标准,但它们都有存在的理由。因此,同情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谨记每一个人,平静对待、平等对待。该走的已走,就别揪住不放。我们的怨恨与谢意,的确需要有一人一物去当容器,如希特勒、华盛顿,但真正该指责或赞扬的是我们自己。

历史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我们也应走自己的路唱自己的歌,过去的爱恨情仇知道就好,何必沉溺其中;面前的盛衰变化,模糊就好,何必忧患重重。“不在乎明日,不在乎观者,不在乎评论,一切只给自己看。”既然看不透过去与未来,就不如把握好现在。

历史是无垠,无疆却有路,但却只有一条路。我们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态,来面对这部悲喜剧,也应以不喜不悲的心情,来演好这部悲喜剧。漫漫无垠中,我们只有把握现在、静待未来,在历史的长河中求索。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6

我不是历史学爱好者。

和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一样,这本书里纷杂的历史年代、冗长的外国人名和地名总是让我绞尽脑汁。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为计划的毕业旅行做准备,因为不想有天我现在欧洲的某一个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欧洲建筑和城市风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我看来,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不读书,只行路,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不读书怎知读书不如行路?

几年前本着「读书不如行路」,遍只顾游山玩水,大学几年把周边近的远的都玩了遍,还总拿行的那几里路来当做自己不读书的借口。风风火火几年过去了,却也不见行过路的踪迹。

第一次觉得旅行有个导游也不错,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在上海外滩走了几十遍也不知道外滩浦发银行的罗马柱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这样的.罗马柱之一,而另一处支撑着巴黎的卢浮宫……

还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学校组织的外出写生,地点安排在青岛崂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农在修整后的梯田上采茶。没错,这就是崂山茶。

那时刚刚从高中毕业来到大学的我,只记得地理书上「茶——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却从不知北方也有这样规模大的茶园。

如果不是我行路来到崂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区也有茶叶的种植园。但是,如果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学过地理,就算见到崂山满园的茶也不会惊讶了,也不觉得茶种在北方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从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带……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欧洲的某个城市,能想起书里的某个章节,在欣赏异国风景之余,能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7

今天终于把余秋雨老师的《行者无疆》看完了,前后大概花了半个月时间,整本书是余秋雨老师游历欧洲的所见所思,底蕴丰厚的大师写出来的游记融入了很多欧洲的文化历史,看完之后不禁感叹原来人的脑储量还可以这样开发,余秋雨老师犹如百科全书一样解释着那一座座古堡、一座座城市、一个个熠熠发光的名字,对比余老师的游历,我们平日里的出游走马观花都配不上,只能算是曾经足迹到了而已。

合上这本书,刚好好友发来微信,问我再做什么,我说正在做欧洲梦,想再去欧洲,尤其是北欧,那童话般的梦幻一直深藏在我心底,我小时候并没有读过多少童话,一千零一夜只是听到的书名,小时候知道的童话只是语文课本中的那卖火柴的小女孩,也许是小时候童话的缺失,现在竟然对那童话般的世界及童话的家乡充满着好奇与憧憬。

刚好对前两年的欧洲之旅回忆还差英国尚未记录,今天带着这份尚未走出书本的心情给欧洲之行画上一个顿号,希望以后有机会再继续感受触摸那片世界的文明与典雅,沧桑与苦痛。我们在英国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剑桥,徐志摩的一首《再别康桥》让世人认识到了剑桥的美。

一提起剑桥,很多人都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剑桥大学这座蜚声世界的顶尖名校,事实上剑桥是一座很古老的大学城,位于伦敦北部 50 分钟车程的地方。自 13 世纪末创办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以来,剑桥一直作为一座大学城存在至今。导游告诉我们,在剑桥一不小心碰倒的人可能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这里才真是人才济济。知名学府、顶尖人才、古老小镇,优雅安静且有着浓郁的学术氛围,真有不想走的感觉。

我们在剑桥住在寄宿家庭,我们几个分到的是一个华裔家庭,十年前从成都移民到剑桥,男主人出差在外,女儿外出实践活动,家里只有女主人陈姐和她七八岁的儿子。女主人陈姐优雅娴静,给我们讲她们的移民故事和在英国的生活,接触很多移民家庭,发现出国之后她们表现出了更强烈的爱国之情,特别关注国内的发展也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母语教育,陈姐告诉我们为给孩子加强国内生活体验,每年暑假她们都会回国带上两个月,带着孩子学学中文,再带着孩子游历一下国内的大好河山,陈姐闻听我是一名数学老师,竟然还动心思想让我给孩子补习补习国内的数学教材,举手之劳我当然没问题,只是小家伙玩游戏有点投入,终没留出时间。

陈姐带我们去超市小店购物,感受当地人生活习惯。进了商超,我们还是很受触动的,诺大的商场衣服一般都是几十英镑,一百多两百多的应该就是不错的了,当然是对工薪阶层而言(不考虑土豪标准),对比国内商场女装单件衣服也都在千元以上。我们去了一趟超市,陈姐花了不到四十镑,买了满满一推车,我们都忍不住感慨,这些在国内估计差不多要三四百元钱吧。我们看着价签,蔬菜水果牛奶等日常用品很多都是一元以下,电视机等大件商品也不过几百元。当然如果把英镑换算成人民币,好多物品并不比国内便宜。只是都是每月几千元的工资,生活用品占工资比例明显不同,工资的购买力差异巨大,这也许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吧,购买力不同导致生活压力指数差异明显。但陈姐告诉我们,她们移民的十年,也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这十年她们也错过了很多的机会,言语间尽是遗憾。

我们参观了那些平日里听起来就激动不已的学院,走到传说中砸住牛顿的那棵苹果树,又参观了议会厅,感受英国政府的办事风格。剑桥最使人留连却步的是那满城的绿色。青葱的草地几乎铺满了这座小城除了街道以外的一切空地。那一栋栋高大的校舍、教堂的尖顶和一所所爬满青藤的红砖住宅就在这一片绿色之中。

康河边上,垂柳成荫,丛林拥翠,衬托着剑河的一泓碧水,整个剑桥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绿意葱茏,令人心醉。来到剑桥一定要泛舟康河的,康河里的那些年轻帅气的船夫竟然好多都是剑桥的学生,真是让我们非常意外,船夫知道我们来自中国,划行至一段时船夫大喊:手机膜、手机膜、手机膜,过了一会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徐志摩,我们走到了那脍炙人口的----轻轻的我走了……这首诗的诞生地。

大本钟、伦敦眼、白金汉宫、泰晤士河等这些闻名与世的景点,只是停留在眼睛涉略过而已,并没有感受到太多文化和内涵,我们只能说我们曾经到过,因为自己这方面的储备就很欠缺。在一个很大的庄园里我们体验了英式下午茶,同样由于知识储备不够,只是感受到了那一份外在的惬意与优雅。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可我怎么发现不读万卷书,万里路上只是肤浅的感官体验,内涵式的体验还是需要内涵的积淀才能拥有。越走越发现自己的单薄无知!行者无疆,行者永远在路上!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8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9

我不是历史学爱好者。

和学生时代的历史课一样,这本书里纷杂的历史年代、冗长的外国人名和地名总是让我绞尽脑汁。

最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是为计划的毕业旅行做准备,因为不想有天我现在欧洲的某一个城市,看到的只有不知名的欧洲建筑和城市风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

在我看来,这三者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递进关系。

不读书,只行路,永远也不会知道为什么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说法,不读书怎知读书不如行路?

几年前本着「读书不如行路」,遍只顾游山玩水,大学几年把周边近的远的都玩了遍,还总拿行的那几里路来当做自己不读书的'借口。风风火火几年过去了,却也不见行过路的踪迹。

第一次觉得旅行有个导游也不错,是大三的十一假期,如果没有导游讲解,在上海外滩走了几十遍也不知道外滩浦发银行的罗马柱是世界上仅有的两处这样的罗马柱之一,而另一处支撑着巴黎的卢浮宫……

还有一次不算旅行的经历,也让我印象深刻。

那是学校组织的外出写生,地点安排在青岛崂山。每天早晨都能看到茶农在修整后的梯田上采茶。没错,这就是崂山茶。

那时刚刚从高中毕业来到大学的我,只记得地理书上「茶——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却从不知北方也有这样规模大的茶园。

如果不是我行路来到崂山,可能也不知道北方沿海山区也有茶叶的种植园。但是,如果我没有上过高中,没有学过地理,就算见到崂山满园的茶也不会惊讶了,也不觉得茶种在北方有什么不妥,因为我从不知道茶需要酸性的土壤,且多分布在南方低山丘陵地带……

希望有一天我站在欧洲的某个城市,能想起书里的某个章节,在欣赏异国风景之余,能想到它背后的故事。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0

我以前并没有读过类似于《行者无疆》这样的游记,所以第一次读,甚是喜欢,而且感触颇深。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深层意思——就是行万里路其实就是在读万卷书,并且行万里路的方式更加让人深刻,还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认识到了在知识这条路上自己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大师就是大师,余秋雨先生的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叙事方式、写作方法、还有知识覆盖面上都很完美,不深不浅,结合朴实的语言,读起来很舒服。而且余秋雨先生的确是一个极有思想力的人,他去的每一个地方都是带着目的去的,而且这种目的恰巧读者们也都很感兴趣,比如去了解弗罗伦萨的文艺复兴,了解德国的二战思想,了解瑞士的中立思想等等。而且再加上先生丰富的知识储备,致使在每一个章节都可以读到一些读者们自己不知道但却很感兴趣的知识。所以这本书仅仅只通过文字就让我看到了世间许多很美好的事物,使我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给我的生活增添了动力。书籍真的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接下来为大家分享我感兴趣的几个段落。

"记得早年在一本书上读到,有一次费希特患病的夫人出现了危险的症状,他本该留下侍候,但原先约定的一次重要的演讲来不及推掉了,只得忍痛前往。没想到等他心急火燎地回来,夫人的病情居然有所好转,他激动地流着眼泪与夫人拥抱亲吻。人们说,正是这种拥抱亲吻使他传染上了夫人的病,而且因此去世,现在我看着他们夫妻俩的'合墓,世间多数广场演讲者的家里,总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绝不会不等他回来就独自离去,一次次等待,直等到长眠在一处。"这是余秋雨先生去德国了解德国哲学家费希特思想时写的。这位大文豪死后没有华丽的墓地,只是与她的妻子一起合葬在普通的墓地中(甚至称得上是简陋),而且先生还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找到,德国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他埋葬在哪。这一段之所以印象深刻,没有错我学识有些短浅,只关注到了爱情。总有一位妻子等着,等得非常殷切,不是因为血缘关系,更不是因为功名利禄,只是因为爱。这让我想到了顾城的《多想爱》。忠贞不渝的爱情是人世间最美的经历。

"那年月瑞士实在让人羡慕。我曾 用这样几句话描述: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终于散去,人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这是先生在瑞士写的,这个国家没有什么名人,也没有石油等名贵矿物,只因它免除了战争的消耗,所以几百年来平稳发展,变成了世界上富裕的国家。先生的这几句话描写的贴切至极。

先生文中描写了许多非常华丽的风景建筑,让人神往,要说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圣家族大教堂,这个教堂位于西班牙的巴塞罗那,已经建了100多年,他的设计师——高迪。用一生的时间去建造这个教堂,却只建成了这个教堂的外立面,他的学生还在继续这项伟大的工程,预计2026年,高迪逝世100年之际教堂可以完成。

一个人的意志力竟可以强大到如此地步,我敢肯定他在建造这个教堂时绝对没有考虑时间,只是专心于建造,把每一处做到最好,做到极致。以至于时间都无法阻止他的脚步。这应该就是梦想的真正力量。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1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

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物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凹凸不平的石头路,斑斑驳驳,些许潮湿,青苔遍布,路也并不宽阔。第一次看到这画面时,其实并没有什么好感,反而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感,甚至还有担忧,始终觉得会有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一贯感性的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才明白,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座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总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跟随他,穿梭于他的文字,我有幸成了行者,也努力成为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一直以来,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纵使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譬如,我多么向往去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被金钱和时间困扰。庆幸,我遇到了它——《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行者无疆》中提到,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读到这里,我的心在暖暖地微笑……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畅游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看完整本书,我不停地回顾,不停地追寻,似乎想让脑中留下更多更多。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如今,读完整本《行者无疆》,我突然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默念着这句话,咀嚼,品味,感觉还是颇有几番道理,不由地窃喜起来,这也是我的学习收获吧,虽然所要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远不止这些。

不是吗?行者本无疆,学者也无疆,思者更无疆,因此,应该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学会思考,不再浮躁,不再自满……

以上内容由一对一辅导整理编辑——针对全国中小学开设课外辅导班,辅导孩子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家长正确教育孩子成长,辅佐老师更好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2

当我的目光停留在全书的最后一个字时,我的心浮上一丝失落。在作者余秋雨这种如诗如画的语言中,我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这具有独特魅力的欧洲地区。

翻开目录,“点燃亚平宁”“稀释但丁”“追寻德国”……这些耐人寻味的题目和一处处让人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又映入眼帘,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细心的.作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果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一次美好的旅行,便是人类知识的摇篮。旅行,不仅可以拓宽你的知识面,更能陶冶你的情操。

我问自己,为什么这本书能让人舍不得将它放下。对,是作者华丽的辞藻。但是,仅凭着是远远不够的,还有他的细心与严谨。我在品味这里面的文章时,发现大量的历史典故和事件以及许多人物传记,如果没有大量的积累是不可想象的。并且,全书都融入了作者大量的议论与抒情,可以肯定这是一位热爱旅行的作者。

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不要让手机和电脑蒙蔽了你的眼睛,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有时间出去走走,去用心领略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3

离开象牙塔的忧郁,去寻找文化路上的片片诗意,点点诗情,段段诗境。 ——题记

非诚勿扰

不止一次读《行者无疆》,每一次的经历也大不一样,而收获则在一点点壮大。浅尝辄止,是读不出内涵的。用心揭去文化、景致、思想示出的“非诚勿扰”,里面竟别有洞天。冒出一丝丝灵光,受益终生。

遗迹,沉默,灭亡

历史会留下痕迹,文化会留下痕迹,兴亡会留下痕迹,当你面对那些逝去的繁华,会有何感想,缄默不语,思想却在跳跃,文化正在追溯。时空逆流成河,过往浮出水面,是在向世人警示?抑或是在兴亡的末日恍然大悟,发现人生真理?

古老的窄街,紧闭的旧门,平凡的小城,充溢着不同凡响的人生观,每一个地域有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与文化素养。每一个见识,能令人有所收获。文化的了解,过去与将来打碎,重塑在一起,重要的是鉴往知来。

智者,感知,态度

墓地荒荒,葬了多少智慧的大脑。楼宇横栋,哪一扇门后面有着世界的转折,哪一席之地曾做过闻名遐迩的文人墨客,哪一方水土养育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游历了这些智者曾经的居所,品味了他们的生活,那些个空间,弥漫着文化与智慧的芳香,智者的态度,永远滞留在这片空间,供后人借鉴。世间智者的归宿处,正是后人感知的好地方,紧靠着伟大的灵魂消闲半日,收获颇深。将智者的态度,传承下去。

山水,典雅,自然

这个片段更像是中国哲理,与欧洲大陆的'繁华相差甚远,是旅行的本义,牵引了我思绪的联想,总归是我感知的延伸。淙淙的细水长流,山峦叠嶂,林寒涧肃,自然地平凡。中国式哲学便是从这崇山细水中领悟。天下万物,延续着自然法则,生生不息。用心感受自然万物的格调,收益更是无法比拟。中国文化便是如此飘逸。文化出自现实,出自这山山水水,

从大山,学习深刻;从大海;学习勇敢;从大漠,学习沉着;从森林,学习机敏。

出发

一直钟情余秋雨老师的话。囚禁是叛逃的理由,但走得远了,这个理由渐渐退去,前一段路程了后一段的理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长久以来,文蛤被禁锢在象牙塔式的囚笼里了。旅行本义,就是文化交流,文明碰撞,旅行连接世界。旅者喜出发,文化喜出发。离开,去寻找,旅行时路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之行始于足下,智慧之行始于足下。旅行不必拘谨,仅一句“我走完了”.在人生阅历上挥毫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者无疆,旅者自得。

离开,去寻找,聚齐零星的文化灵光。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4

记得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去读大学前几天,那时候十分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会错过,刚知道自己被大学录取,便急匆匆的买了这本书,恰巧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与我当时的境况是那么得相似,一个为着将来而远行的学子,就好像是一个行者,在不断地向前方,不知道尽头在哪儿。

伴轰隆的火车声,读着一篇篇文章,当时的感觉现在已经模糊,总觉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学录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态的安静吧。

浑浑噩噩的大学四年,少了几分平静,多了几分浮躁,很少再去读一些安静的文章,或许平静已经远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让自己很少再去阅读,前几天忽然从书箱中翻出这本书,便乘着晚上的闲暇,开始读了起来,或许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宁静吧。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初一看这本书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记,然而这里很少风景的描写,有的只是对历史的介绍和探问,行者不仅是在空间上游动,在时间上也在转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游历于几天的时间中,该用如何的姿态去面对。

重读亦有重读的乐趣,就好像十几年不见的故友,重谈起以前的琐事,才恍然记起自己以前还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读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实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现在猛然一看才发觉原来是从这里获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开朗琪罗。

由于自己知识和经历的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为什么共鸣了,权当作一本对欧洲城市历史文化的介绍来读了。

印象最深的要数庞贝古城了,刹那间,被毁灭的那么彻底,人世间的一切世态,无论善恶,无论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为历史。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偶尔也会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展示总是以人类的悲剧作为代价。就像作者所说的,将他们的毁灭归结为道德的沦伤的人,实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们总是不能抗拒,有时候去抗争,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中国的楼兰古城。

《行者无疆》读后感 篇15

今天,我终于将余秋雨先生所著的《行者无疆》拜读完毕。全书共分四部分,分别记述了他在南欧、中欧、西欧和北欧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描绘了四地区的沧桑巨变和人文风情。我对这本书感悟颇深,我既领受到余先生旅欧的艰辛、知识的渊博、独特的视野、思辨的敏锐和文笔的冷峻,也对欧洲历史和欧洲文明有了更深更细的了解。

这本书可以说是余先生的欧行漫记了,他和同行者一道远行前往欧洲进行社会考察和采访,从南欧一角踏上欧洲大陆开始,由南至北一路走去,游历了许多国家,踏遍了欧洲的山山水水,走访了许多名人故居,充分领略了欧洲古典文明曾经拥有的辉煌和现代文明的活力四射的魅力。余先生自知是匆匆过客,所以每驻足一处,总是处处留心,细致入微地观察,用历史的眼光、独特的视角,在良知的驱使下理性看待中西方之间的文明、人文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并从中对比反思,直言中国在这些方面隐存的种种弊病。的确每个国家和民族甚至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本体,都有其生存发展所固有的良性特质,但也会存有影响其生存发展的负面因素,所以只有在对比中勇于揭示自身的不足,才能不断改过自新,不断前行。我很欣赏他的这种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这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思索和对话,是对历史的直视和感悟,是一种胆略和智慧。

对此我颇有同感,欧洲社会即保留了古典传统的魅力,也辉耀着现代文明的光芒,中华文明悠悠五千年,本来应该有着比欧洲更厚重的历史沉积和更多值得世人仰慕的有价值的精神所在,而我们却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没有真正将传统文明的精髓发扬光大;人们在追求财富的同时,却忽略了精神素养的提升,从而缺失了精神文明这一臂膀的支撑,这是前进道路上的悲叹之处。在这里,我呼吁更多像余先生这样的有社会良知有历史和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涌现,靠他们的言行感召感染世人勇于面对社会和自身存在的缺失,主动学人之长弥己之短,积极提高国民的人文素养,让我们的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舞台重新大放异彩。

《行者无疆》真的是一本好书,在这里,我不便多述书中的细节内容,你不妨自己去慢慢赏读、细细体味、好好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