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老地方 > 短文 > 经典文章 > 正文

关于口罩的文章

2023/01/03经典文章

关于口罩的文章(精选10篇)

女儿的礼物

文/翠薇

女儿上大三了,每年过元旦时,都会给我寄礼物来。

第一年收到的是一条丝绸的围巾,五彩喜庆柔和,女儿知道我喜欢素色的衣服,搭配哪一件都合适,让我那个春节增色不少。第二年收到的是一个镶满钻石的胸针,戴在我的黑大衣上,还真是别致出众,衣服好像一下子上档次了。

这两件礼物都被我看作是至宝,经常放在身边,还在朋友面前炫耀。这不,元旦又快到了,我知道,女儿一定会想着给我准备元旦的礼物。女儿是个乖巧的孩子,不用嘱咐她自己就会想着。有时在微信上和女儿聊几句,我故意轻描淡,什么也不说。其实我心里在想,今年元旦女儿会给我买点什么呢?

女儿买什么都行,买多买少都是她的心意,只有在家里安心等着就行了,我这样安慰着自己。元旦的前一天,我接到快递哥打来的电话,让我下楼取件。不用说就是女儿寄来的,等快递哥打完电话,我换上衣服先穿上棉袄,换上鞋子准备下楼的时候,我心里暗暗思考着,会是什么呢?一件棉袄?一双鞋子?对礼物充满了好奇和期待。从自己家到大门口的快递车,这段距离,我故意放慢脚步,给自己充足的时间,猜一猜看能否猜对女儿寄来的礼物,化妆品?一个手包?还是别的什么好玩的东西呢?

当我拿到一个不小的箱子,回到家拆开,是一个浅蓝色的纸箱,写着防雾霾口罩。是整整一箱的防雾霾口罩!由浅蓝色无纺布做成,鼻子那里尖尖的,鼻梁部位还有一个扣条。右脸部分一个四四方方的凸起,像个小窗子。哦,那叫呼吸阀。

这时微信上也收到女儿的留言:妈,今年雾霾严重,我给您买了一箱防雾霾口罩。记得每次出门都要戴哦!您用不了可以送人,健康最要紧!祝妈妈元旦愉快!

老公说:还是女儿疼你。这东西好,时尚又实用啊!

口罩咏叹调

文/贺震

我原本是一个极不喜欢戴口罩的人。岂止是不喜欢,甚至是对口罩避而远之。在我的思维中,感觉戴口罩的无非两种人:一种是患病的,对这种人当然要离远一点;再一种便是冬天怕冷的,这种人似乎不够勇敢,太娇气。因此,不仅自己从来不戴口罩,而且一看到戴口罩的人便躲得远远的。

2020年,仿佛一部魔幻小说。一场疫情,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甚至改变了这个世界。2020年春节,口罩这个平日里再常见不过的东西,一时成为最抢手的“年货”。我也从此不戴口罩不出门。

我想,在此次全民抗击新冠病毒斗争中,我们的成功,一半的功劳应归于全民戴口罩。戴口罩,一方面,有效过滤了进入口鼻的空气,阻挡了病毒的“入侵”;另一方面,有效阻挡了携带病菌的飞沫进入空气环境,影响他人。

西方国家疫情控制不住的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他们崇尚自己有“不戴口罩的自由”。当然,人“自由”,病毒的传播也自由。

这自由妨碍着别人的安全。这自由威胁着自身的健康。美国前总统特朗普、英国首相约翰逊,都因不喜欢戴口罩而感染新冠病毒。更有法国前总统吉斯卡尔·德斯坦因新冠肺炎去世。而斯威士兰首相安布罗斯·曼德武洛·德拉米尼因新冠肺炎去世时,年仅52岁。

感谢口罩!感谢每天遇到的戴口罩的人们。是大家共同的努力,有效阻断了病毒的传播。

经考证发现,看似简单的口罩其实大有来历。口罩起源于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人们便意识到呼出的空气会携带不洁之物影响他人。到了元朝时,那些在宫中后厨的侍者,口鼻都罩了一层蚕丝织成的布,以使呼出的气息不会传到食物上去。这种蒙住口鼻的绢布,便是世界上最原始的口罩。经过数百年一代代中外人士无数次的改进,口罩一步步进化成今天的样子。

口罩诞生以来,一次次护佑着人们的生命安全。1910年,在我国东北和到河北、山东一带爆发的肺鼠疫传染病,以及1918年西方爆发的“西班牙流感”,最终都由口罩阻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在工业化兴起之后,空气环境遭到污染,口罩又变成了人们抵御雾霾的利器。

小口罩,大作用。写到这里,想起去年新冠疫情爆发时,曾有一张婴儿姓名为“戴口罩”的出生医学证明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不管真假,也算是这场沉重的疫情中一朵轻松的浪花吧。

此刻 我想对你说

文/王泽

正值暑假,境外输入引发的疫情波及我国多个省份,我市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大家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为亲人、朋友、邻居,亦或偶然路过的陌生人,我想对你说……

犹记得2020年初的春节,新冠疫情打破了过年的喜悦,本该热闹非凡的大街小巷,数月来却一直是寂寥空旷的景象。那段时间,人们工作、购物、上学都戴着口罩,隔着口罩相见,又隔着口罩分别。后来,在钟南山院士等白衣天使和无数抗疫“战士”在疫情前线夜以继日的不懈奋战下,国内疫情得到了明显的控制,确诊病例逐渐清零,华夏大地恢复了勃勃生机。而如今,境外输入引发的疫情形势又变得严峻起来……

作为家庭支柱的你,在看吗?身为家庭的中坚力量,你无时无刻不在承担着家庭的重担,挣钱养家,为了让家庭生活更幸福。但是为了那个让你在疲惫工作后得以慰藉、得以放松的小家的平安幸福,在外辛苦工作的你,一定要注意安全。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工作环境,都要时刻记得佩戴好口罩,也许你会觉得戴着口罩工作憋闷不透气,但是切记不可摘下,只有它是能随时保护你“法宝”,附带着家人对你的关心与挂念。无论上下班,都要做到勤洗手,洗去一切病菌,留下全部安心。

作为家中珍宝的你,在看吗?你是父母爱情的结晶,是三个家庭的至宝,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暑假,你应该自由自在的快乐玩耍,可是现在为了你自己的安全,也为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还有更多爱你的人放心,出去和伙伴们玩耍的时候记得戴好口罩。哦,对了,你一定是一个勇敢的孩子,对吗?家长带你去找护士阿姨打疫苗的时候,一定要勇敢地卷起袖子,护士阿姨会给你轻轻地打一针,一点也不疼。

作为家中长辈的你,在看吗?都说,人到老年就应该颐养天年、好好享福,辛苦了大半辈子的你,平日在社区内喝茶下棋,闲来约上好友同游遛弯,又或者帮上班忙碌的子女照顾孩子、料理家事……此刻,我想对你说,出去买菜、接送孩子、下楼活动或遛弯的时候,请务必戴好口罩。社区组织的疫苗接种,除特殊情况一定要去配合接种。这些是对自己的生命安全负责,也是让爱你的子女们放心。

做着疫情防控工作的你,在看吗?新冠疫情当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无论是在公共场所登记测温、检查健康码的你,还是日日研究密切接触者行动轨迹的你,亦或是在医院进行核酸检测、救治病患的你,又或是日复一日给所有包头人打疫苗的你……你们是城市安全的守护神,但是保护他人的前提是保护自己,监督他人戴口罩测温的你,一定要先做好自身的防护工作,切勿掉以轻心,只有你们平安健康,才能替万千市民守好防线。

城市中行色匆匆的你,在看吗?疫情防护的注意事项,再对你提醒一遍:一定要做到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水勤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经常通风,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一定要居家隔离休息,若出现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要及早就医。

我们都怀念2020年以前的岁月,怀念那个不用戴口罩畅快呼吸的夏天,怀念那个随时随地约见朋友到处游玩的暑假。我们都期待着,疫情能够早日结束。我坚信,不久后,我们就可以毫无顾忌的摘下口罩,去想去的地方,吃想吃的东西,见想见的人。

父亲的口罩

文/宋扬

父亲性子倔。

父亲想干的事,我们劝阻不了。父亲是小城扫广场的环卫工人。以往,我们让他戴上口罩再出门,他都断然拒绝。他的理由是广场的洒水车工作得勤,尘土不大。他还甩给我们一句反问的话---能比农村收庄稼的灰尘多嘛?言下之意,我们的卫生意识是一种矫情!

谁也没有想到,这次的新冠肺炎来得这么迅疾,尽管我家离湖北很远,但我们还是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

还记得农历大年三十那天,父亲依然乐呵乐呵地从广场回来。我站在门口,手持消毒液想要给他全身喷一喷。他吃惊而不屑地瞪着我,鼻子里哼哼出四个字:“小题大做”。我不管他怎么说,坚持朝他周身喷了一遍,还对他的手套进行了重点清理。母亲从厨房里走出来帮腔:“你快点看电视里头的新闻,有点吓人喔!”我把父亲“请”到卫生间洗完手,又把他“请”到电视机前。父亲平时看电视剧多,新闻几乎不看。电视上正在通报关于这次疫情的各项数据。父亲一看,神情立即变得严肃起来:“老子天官 (天啦),还硬是(真是)有点凶喔!”我拉下脸来,说:“我们一家人,只有你天天在外面,广场上人又多,你要是不注意,危险喔!”女儿也趁热打铁:“爷爷,你要是真遭了,我们全家人可能都要受传染的喔!”父亲平时有句口头禅 “我都好几十岁了,够了!够了!”,而这一次,他却一下子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不是担心自己得病,而是担忧着一家人的生命健康。

第二天出门,父亲四处去找他的环卫口罩,我递给他一个合格的医用口罩。中午回来时,他带回来一个让人震惊的消息---他的熟人,环卫公司的一个工人,几天前送完亲从武汉回来,今天被隔离起来了。父亲说的这个人我们是认识的。劳动的间隙,他们两人会凑在一堆摆龙门阵。我们都惊呆了,忙问:“他从武汉回来后,你们一起耍过没有?”父亲心有余悸地说:“只有一次,我们隔了好几米远打了下招呼。”我们总算松了口气,却又为那个环卫工人一家感到担心。父亲说他打了电话去问,说是没有确诊为新冠肺炎,但已经被隔离起来了。

庆幸之后,母亲提出:“反正你这个临时的工作也干不长久了 (因为父亲年龄大了),干脆这次就不干了嘛!”父亲的倔脾气一下子又爆了:“哼,说得轻巧喔!这个时候说不干就不干了?街上那么多环卫工人都不吃饭了?街道都不要人扫了?”一番话连珠炮一样,说得母亲哑口无言。父亲是共产党员,虽然读书不多,也说不出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但我从他的话里却分明感受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与尊严!

我和母亲都说不出话了。父亲见气氛紧张,嘿嘿一笑,大手一挥:“开饭!大家开开心心过大年!”

从此以后,每天出门时,父亲都会自觉地戴上口罩。而当他再进家门时,他都会认认真真地给自己消毒。我知道,父亲坚持出门是责任,父亲坚持消毒是爱。正是无数个像父亲一样的中国人将对祖国的责任与对家人的爱融合在一起,才让这个不平凡的2020年多了希望和温暖!

非常爱

文/张金刚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这一拗口的名称被全国人民熟知,且念得熟稔之时,也正是这一“非常之疫”在严控之下仍不断蔓延之时,从惊心到担心到入心到同心,所有人在行动,于春节这一“非常之节”打响了一场“非常之役”。

战役注定艰难,但我们坚信必胜,撑起这一信心的便是全体国人越是艰险越向前、灾难面前一条心的“非常之爱”。

时隔17年,84岁的“非典斗士”钟南山院士再次挂帅出征武汉,让我们无不泪目,他以“最美逆行”的壮举、义举,告诉我们何为一颗“赤子之心”“医者仁心”,告诉我们灾难面前何为担当、何为大爱。

“逆风而行”者皆为勇士。无数医务工作者写下“请战书”,摁下“红手印”,主动请缨,毅然选择奔赴没有硝烟、不见敌人的战场,重重防护之下,原本就不知他们是谁,现在更看不清他们是谁,可我们深懂他们为了谁:为了每位患者,为了天下苍生。

其实,他们都是平凡的爸妈、儿女、丈夫、妻子,其中不乏我们的亲人、朋友,他们也害怕,他们也担心,他们更在忍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压力与煎熬,甚至成为一些求医问诊者的“出气筒”,但披上白大褂、穿上防护服,他们就是战袍加身、使命加身,成了时代的英雄,成了亿万人民健康的“保护神”。他们的仁爱值得所有人关爱,愿他们平安归来!

在前线,还有基层干部的身影,还有新闻记者的身影,还有与“死神”赛跑建设“火神山”“雷神山”的工人的身影,还有自愿无偿接送医务人员的司机的身影,还有愿意为滞留异地不能回家过年的湖北人提供援助的爱心人士的身影,还有无数看不见的留在武汉的武汉人的身影……他们坚守奋战前线,架起“爱的桥梁”,唱响“爱的奉献”!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我们或许无法到一线冲锋,可疫情没有真空地带,我们永远都不是旁观者,更不是局外人。爱在你我,爱在身边。此时此刻,“守土尽责,开展防控”是在作贡献,“保护好自己,不添乱”同样也是在作贡献!

我的许多同事、朋友放弃休假,日夜奔忙在防控一线,有的在研究评估制定方案,有的在深入宣传摸底排查,有的在值班值勤备防备战,有的在加班加点加紧生产,有的在保障电力、供暖、供应,有的在保障通讯、信号、治安……有责有爱、默默奉献的他们,值得点赞。

更多普普通通的群众同样值得点赞。那日,急需口罩,给一店主打电话,他保证:“每人限量购买,绝不坐地起价,绝不昧良心发国难财!”去仅有的几家开门营业的商店买东西,老板说:“春节开门就是图个大家方便,如果情况不允许,咱照关不误。”有市民抢购粮油,多家粮油批发商店打开库房拍了小视频,告诉大家:“粮油供应充足,不要恐慌。”一位回村过年的朋友,匀出几个有限的N95口罩给了村口设卡检查的老乡,说:“这口罩防护效果好,戴上吧。”一位文艺爱好者专门录制了家乡方言版的肺炎防控注意事项“配音秀”,并告诉我:“请哥帮忙转发,这样宣传亲切好懂。”无数人在朋友圈转发官方发布的权威消息,“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用力所能及的实际行动安定人心,助力维护社会人心安定。

“宅”,这个本来并不讨喜的举动,在疫情突发的春节却成了人们的首选。然而,“隔离病毒,但不隔离爱”,没了串门拜年、走亲访友、聚会聚餐的春节,更收获了别样的本真的“爱”,人远着,心却近着。

小姨子在某医院上班,平时很少见面,虽无法回家团聚过年,但她却一天几次电话嘱咐我们“减少外出,记得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还雪中送炭地寄来几包医用口罩。上大学的“小朋友”反复劝说爷爷奶奶戴口罩无果,放出绝食的“大招”,结果全家和谐。微信给许多亲朋好友网上拜年,一句“出门戴口罩,保护好自己”,爱意满满;往年总是疲于走亲戚的阿勇乖乖在家陪父母聊天、做饭、打牌,其乐融融。而我,常年很少在家,正好利用居家隔离的时间陪陪老婆孩子,弥补一下亏欠,倍感温馨。

2020,爱你爱你。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在这个“非常春节”看到了爱、奉献了爱、传递了爱、懂得了爱,更启示我们要爱护野生动物、爱护大自然、爱护地球,爱我们的同胞、爱我们的家人、爱我们自己。

“非常爱”必定战胜“非常疫”,迎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春天。我们更期待:爱,永远不再是“非常”,而成为“寻常”,充盈照亮美好的人间。

乡村抗疫

文/杨祚华

抖落2019年的尘埃,迎来2020年的新春。

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美丽的乡村,大街小巷挂满了红灯笼,到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哪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这个幸福温馨的团圆时刻。

正月初二,正值新年之初,镇政府工作人员没有沉浸在新年的喜悦中,而是全都停止了休假,告别妻儿老小,毅然返回工作岗位,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大家怀着一颗“保护健康、珍爱生命”的责任心,奔赴街道社区、深入农户家中,逐一登记返乡人员,讲解疫情防控知识;劝导大家勤洗手、戴口罩、少出门、不串门、不聚会,严格做到居家隔离,为他人的健康和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为国家分忧解难。

场镇是人员集中的地方,尤其是春节期间回家的人多,南来北往,情况复杂。为此,镇政府迅速设立了车辆出入检查站,在公路边摆一张木桌、搭几把椅子,配上登记本、体温枪,疫情防控工作便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

大家不分昼夜值班,不间断进行车辆人员登记、测体温、验证照,工作量相当大。有时一天检查进出车辆多达五百余辆,登记人员两千余次。在春天明媚的阳光下,在落日灿烂的晚霞里,在风声萧萧的寒夜中,在车辆炫亮的光照下,检查站俨然成为一道别样的景致,为全镇筑起了一道挡住疫情的安全防线。

镇上干部三两个人负责一条街道,手持喇叭宣讲疫情防控知识,要求人们居家隔离,门市不得开门营业,切实做好防控工作。往日繁闹的街市陡然落寞,所有门市关门上锁,一条条大街不见人影,显得特别空寂、无比冷清。曾经人头攒动的热闹景象没有了,曾经喧嚣的声音远去了,从没有过的空旷大街带给这个时代的是隐隐的阵痛。

每逢年末岁初是乡村办喜酒的高峰时期,往年此时总是热闹非凡。今年这个特殊时期,无论镇上还是农家都已听不到喜庆的唢呐声,也看不到迎亲的长长队伍。

在这个微寒的春天,口罩成为家家必备、人人必戴的紧俏用品,药店很快销售一空,许多人因买不到口罩而怨声载道。

为此,镇政府从街上请来三位女裁缝,腾出一间办公室,专门缝制口罩。三位女裁缝不负众望,按照“一层棉布一层纱,中间加一层保鲜膜”的要求,以每天加工三百多个口罩的速度,加班加点赶制出了大批口罩,第一时间发放到广大村民手里,解了燃眉之急。

村组积极行动起来了,每个村口都有人值守,劝导村民们不上街赶集,宅在家里抗击疫情,所需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全都由村组干部义务代购。于是,一车车生活物资、一车车春耕种子和农药,送到了山里的农家院落,送到了村民的手中,也把组织的温暖送进了他们心里。

两次隔离

文/曹文通

2020年春节是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国百姓都待在家里抗疫。

那段时间,我们的城市有了非常大的变化:第一是安静了,街上行人寥寥,显得格外空旷冷清,临街门市几乎全都关闭,偶尔有一两家开着门的药店;第二是城市变得单纯了,那些纵横交错的小巷被封,还有那些拐来拐去、只有本地人知道的幽深捷径也被堵死,只留大道通行的城市磊落坦荡不再复杂。

我所居住的滨江明珠小区物业给每户业主发了一张复印的《疫情期间出入条》,一枚鲜红的公章特别醒目,下面几行小字是注意事项,规定每两天一户人家只能持此条出去一人,采购生活必需品。

第一回拿着出入条出门去超市买菜,简直就找不到路。曾经四通八达的开放式小区与街道相通的路口全部被封,转来转去终于在某一个路口找到正确的出口。那里有一个临时搭建的红色塑料窝棚,里面有一盆无烟煤炭火,为24小时值守人员提供热源。两名值班的义工都是年轻的帅哥美女,戴着红袖箍检查出入条,并在上面写清楚使用日期,然后用体温枪对准我额头来一下,确认体温正常后才放行。

到了就近的超市,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吃的东西,都使劲往推车里放。不是担心会缺货,而是想到出来一趟不容易,加之还有被感染的风险,所以一次尽量多买一些,减少出门次数,也减轻超市里面人员流通的压力,算是为抗疫分忧吧。

不能聚会,只能在微信里和亲朋相聚。那时几乎所有媒体,包括手机上什么抖音、快手等等,全是与疫情有关的报道和段子及预防病毒的科普知识。

我们住在楼层较高的一栋楼里,每当天气晴好,阳台窗下那一片居民楼的楼顶上,就有不少男男女女晒太阳,说说笑笑,声不绝耳。不难感觉到我们城区的居民心态超好,虽被隔离,但毫无怨气,邻里和睦,谈笑风生。但是,我突然发现有人没戴口罩!吓得我赶紧关窗,但心里疑惑,到底是开窗通风能防感染,还是关窗?好在过两天朋友圈又有转发专家出面科普的视频,说只要通风的地方,病毒会被稀释。于是释然,窗户照常打开,通风才是硬道理!

疫情动态方面,新增和确诊的数字在变小,治愈出院的数字在变大。疫情被这些变化的数据稀释,渐渐地,从变化的数字中,我市成了低风险区域,有序复工复产的通告也陆续发布。接着,影院、网吧、茶楼、健身房等各类场所限量开放。除学生还在家里上网课外,其他人已大致恢复了正常生活秩序。居民勿需再到楼顶放风,只要佩戴口罩,就可到已开放的湿地公园和滨河游园等处踏青散步。

我市确诊病例清零的第二天,我开车送一个亲戚去开江,老婆一同前往。把人送到后,我们马上返回,在磐石下高速,出了收费站不远被疫情防控执勤点拦下,工作人员登记了我们的身份证号码,并在表格里填上从哪来到哪去等相关信息。

我们以为也就是例行公事,完全配合执勤人员的工作。

哪知,第二天上午就接到社区的电话,询问我们是不是昨天刚从开江回来,并告知要在家自行隔离十四天。当时,从内心还有些许抵触:我身体倍棒,吃得睡得,不就是去了开江一趟嘛,怎么就要隔离呢?这种隔离与之前的隔离是不同的,以前可以拿着出入条出门,现在不能出门了。眼下身边所有人都可以自由活动,可我却要接受更加严格的隔离。老婆要上班,但必须由单位开证明,然后交到社区去,可以不在家隔离。

接着就有人来敲门。打开门,戴着口罩和手套的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在门外警惕地与我保持着安全距离。他们介绍是社区工作人员,并第一时间叫我戴上口罩,然后拿着体温枪的男士给我量了体温,并对女的说“正常”。接着,女的让我把身份证拿出来,然后靠着门外的墙壁填写了一份《居家隔离医学观察告知书》,一式两份,让我签完字后,给我留下一份。并告诉我上面有他们的电话,有什么事随时打电话找他们。接着说,要我随时自测体温,家里如果没有体温计,社区可以代买送过来。我说家里有。

他们语气和蔼,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很让人感动!

下午,又听到一阵轻轻的敲门声。打开门,是两位穿着防护服,戴着手套、帽子、口罩、眼罩全副武装的年轻人,也是一男一女。他们是社区医院的,给我测体温,还给我送了一份居家隔离的温馨提示宣传资料;也留下电话,叫我身体如有不适随时电话通知他们。离开时告诉我,每天上、下午他们都要来测体温,叫我不要出门,并说市里还有督察组,会随时上门抽查。

他们这种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再次让我感动,心里开始那点抵触情绪早已不在……

战“疫”中的复工

文/ 百草园

春寒料峭的二月,历经全面战、阻击战、进攻战后,入侵的“敌人”在消灭一部分后开始退缩,胜利的曙光洒向大地的时候,参展的勇士们仍然奋战在一线,在于“残敌”做最后的战斗。随着战争的转圜,党中央审时度势,发出了复工复产,提振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的新的战役。各地陆续调整战“疫情”的级别,为复工复产开绿灯,一时间涌现出包机、包专列和专车接送复工返岗人员投入生产建设的高潮。我也奉命转岗投入第二战役。

柔弱的春风、温煦的春阳,即将解冻沉睡的大地,焕发春的生机春的力量。我拎上简单的行囊,戴上熟悉的外科口罩,坐上首发的出租车,在充满消毒味的车里赶往机场。

进入机场除了安检就是人工测体温和红外线照相测体温了。候机厅里人们自觉的拉开距离而坐,各色的口罩就像初春的花朵,妆点得大厅花枝招展,又像繁星一样眼花缭乱,看不到灿烂、忧伤、惊恐和喜悦,有的人用遮阳镜、简易的蛤蟆镜当作护目镜,多了一层防护,就如同面具里的人,看不清真实的脸面,也就不存在认识和性别区分了。登机后才发现座位是满员的,可见返岗复工的积极性有多高。最后一位就有点特殊待遇了,在西安居住的铁一局的职工,身份证是湖北的,独享三人坐,增加了测体温和表格填写,下机时也是最后一个,而且有穿白色防护服的专人接送。

从西安经两个小时到达南京,地铁人很少,我俩坐一节车厢。南京的地铁大部分在地上,可以看看南京初春的风景,嫩绿的棋盘式的菜地在眼前飞驰而过,古城的楼宇一瞥即逝,街道一样的清冷,没有熙熙攘攘的人流。到了南京南站,宽广的高铁广场,人烟稀少,我俩取下口罩,狠劲的吸了几口南京潮湿的空气,有点香甜的空气。然后借火抽了一支解困的香烟,烟雾很快散失的无影无踪。在大理石的广场上活动了一下腿脚,戴上口罩,轻盈的到候车室等待。

一小时后到当涂县威尼斯工地的门口,消毒和测体温后进入项目部。中午的饭早已消失殆尽,八点半吃一碗面条就算是晚饭和宵夜了。单间隔离观察,14天的独居,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在电脑前述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雨在不停的飘洒,风在窗户的缝隙里吱吱的叫着,大有压倒抽水机的声音。彩钢房的窗下,抽水机昼夜不停,怎么也抽不干桩基的积水,给我这个初来乍到者唱着催眠曲,倒让我彻夜难眠,要是有酒把自己灌醉,可能就听不到催眠曲,那该多好啊。

已过隔离期的人员,已经在工地上大干了,挖掘机不停的开挖和装载着黑色的泥土,建到九层的楼顶,搭脚手架的,绑钢筋柱的,支模的,各个都倾情投入,在口罩下看不清是谁以及流淌的汗水,塔吊不停的左右吊装材料,钢筋加工处火花飞溅,弯头加工有条不紊,制作、搬运、吊装井井有条。就在我居住的前方是小学教学楼,工人们在地基上熟练的搭起脚手架,仔细观看他们上螺丝是电动,节省了人力又加快了速度。

简陋的工装外是橙色的彩条马甲,是一种装饰还是一种标志。沾满泥土的鞋裤,丈量着复兴之路,长满老茧的双手,修筑高楼大厦,避风挡雨的安全帽,护卫些许安全,累累压痕有几人知晓,流淌的汗水把背心湿透,微笑是在晚饭后。清洗后,对着遥远的亲人,视频里把一切美好呈现,从没有一丝一毫的艰辛,从没有一星半点的怨言,从没有一丁点儿的不愉快,有的是幸福、思念、牵挂和家长里短,嘘寒问暖。

在战疫情中,口罩是我们取不下的牵挂,早晚两次测体温是我们对生命的探查,消毒是我们对环境的报答,距离是我们保持健康的隔阂,握手是我们暂时放弃的礼节,点头就是我们最好的表达。微笑留在口罩下,聚餐聚会放在火热的希望里。我们大胆的前行在口罩的人流里,勇敢的奔向复工复产的目标。为了明天的美好,为了肩上的一点责任,为了自己的信心和良知。

雨在下,风依然,积水何时干。

买口罩

文/郑好

考虑到妻子作护士工作的特殊性,鼠年春节我们计划在城里过年。但我一直放心不下乡下老家年过七十的父母,虽然自己没有车,趁着腊月二十九这难得的一天假,我决定坐班车回一趟家,与双亲提前吃一个年夜饭再返城。临行前,妻子叮嘱我买个一次性口罩。因为接近年关,一种新型冠状病毒悄然袭来,从江城向华中、向全国扩散。

出门接着跑了几家药店,都没有口罩卖。走在大街上,我发现戴口罩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刚从手机上得知,江城已经“封城”了,心里不免有点发怵。幸好包里还有个妻子给我备的防尘口罩,我一戴上,嘴里就有了一股灰尘的味道——— 口罩已经很久没洗了。等我上了公交车,发现车上的人基本都戴口罩,感觉这年关的气氛与往日大不相同,于是准备到了县城再买,毕竟县城人口少些。

两小时后,回到久别的县城,找到当地一家最大的药店。呵,生意火爆,阿姨大妈美女们正排着队买消毒水、洗手液、酒精等东西,几个年轻的姑娘正紧张地拿药、结算、打包。我赶忙凑上去抢着问:“有口罩吗?”

“没有,卖完了。”小姑娘眼皮都不抬,继续忙她的事。我才发现药店中间的空地上居然胡乱地堆着十几个大纸箱子,全是口罩箱。旅游小城的人消息还真灵通,不但口罩,连洗手液、酒精都开始抢购了。如果这家药店都没有,这个县城肯定难买到了。我没心思去乡镇“淘宝”,直接回家。

一路上,微信上关于疫情的消息继续发酵,大家说口罩开始涨价了。一个友人发了个图片,上面显示一家药店赫然挂牌:“口罩:120元一个”。图片下面,友人们相继发上了几个大笑的嘴巴图案,让人不禁想起了2003年“非典”时人们抢购米醋、食盐、大蒜等一出又一出的闹剧。这年头,每当市面上有风吹草动,微信和抖音上就开始来劲,真佩服那些人的智慧。

晚上吃过饭,母亲听说我没买到口罩,笑着说不用急,她最近在村卫生所打针,看到村医那里还有一堆,不下百十来个哩,可以帮我去买。太好了,我给了母亲几张钞票,叫她把村卫生所的口罩全买下来。母亲惊讶地说,家里用不着那么多,有十多个就够了,而且两个老人在家也不常用,村卫生所还得留点给别人,“好处不能自己占完”。看来母亲真会做人。

半小时后,母亲回来了,带来一个消息:口罩已于今天下午被邻村的乡亲全部买走啦!

我把这里的情况和妻说了。妻说现在疫情越来越严重了,她们的医院出现了新情况,开始有疑似病例。如果买不到口罩,又没什么事,建议我先在家陪父母,过了年再回来。

就这样,妻与我们分开过年了。除夕之夜,与父母吃了年夜饭,大家都无心看春晚,早早睡下。我也躺上床,拿着手机忧心忡忡地关注着全国的疫情。

微信里很热闹,亲戚们知道我回来了,有人说要请大家大年初一聚聚,活跃一下过年的气氛。被我礼貌地谢绝了:现在病毒传染比较厉害,昨天跑了半天,街上连口罩都卖光了。接下来,各种活动有可能会受到限制,为了大家的健康,建议大家春节少走动为好。

不一会,群里一个亲戚发话了,他说他一个刚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朋友快速批发了两万只口罩回来,今天在镇上卖,生意很好,乡亲们经常是一百个两百个地买。

我立即联系这位亲戚:贵不贵?

不贵,每只仅售一元钱。

帮我代购一百个。你看还有不有?

不久亲戚来电,口罩已买到,明天(大年初一)帮送回来。

我兴奋地打电话给妻,告诉她我初二就回去。

给家里留下一部分口罩,交待完父母注意事项后,我终于返回城里的家。没人,妻说,她上班去了,医院里收治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和确诊者,她与姐妹们已向院里写下请战书,准备和病毒决一死战,近期不回来了,告诉我呆在家里尽量不要外出。

我把口罩分成几份,送给小区里几个买不到口罩的邻居。

我在防疫指挥部的日子

文/孙嘉培

今天是我到未央防疫指挥部上班的第九天。早上睁开眼睛看着宝贝可爱的睡脸,我忍不住亲了几下,然后在心里说:“宝贝,妈妈去打仗了,你再多睡会儿。”这段时间我都会在心里这样说,算是一种鼓励自己的仪式。

指挥部在大年三十成立,我是第二批紧急从基层一线抽调上来的。抽调当天上午我正在社区摸排,前一天我刚过了一个没有蛋糕和庆祝只有工作的生日。刚到指挥部时我很不适应,感觉是让瓦工去干木工活,一下子有点懵,而且巨大的工作强度也让我吃不消,一到下午脚肿得连鞋都穿不进去。这里的人都是“疯子”,每天加班到二半夜,整夜整夜不睡觉,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不停地干活。刚来的前两天我状况不断,感冒咳嗽,回家路上打瞌睡撞车,生理期疼得直不起腰,却只能捂个暖水袋继续干活。说实话,我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自由散漫,长这么大没吃过这样的苦,分分钟感觉自己没被病毒毒死却要被活活累死。

好在人的潜力就像海绵里的水,压一压总会有的,三天后我开始适应这里的节奏,工作也顺手了不少。我发现这里的人没有最苦只有更苦,值班的人基本上一天睡不了两三个小时,我们还能轮流一下,主任、区长什么的就更惨了,因为根本没人替换。我们的办公室至少还有电脑、打印机、文件柜这些设备,主任、区长的办公室就四个字“家徒四壁”,旧桌子、烂椅子、架子床各一,还有四面光秃秃的白墙,桌上除了铺满的文件,连个水杯都没有,身上的衣服我来了九天反正没见他们换过,估计一直没回过家。这几天就连办公室最吃苦耐劳的魏姐也快撑不住了,同事们的身体也都到了极限。组长说前面这些天只是预热,真正的硬仗现在才开始,决战在元宵节前后。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只能每天给自己打气加油。我身边每天人来人往,口罩早就用完了。四小时一换的口罩,我4天一换。没有了,就不戴了。有个同事看见问我为什么不戴口罩,我说没有了,他顿了3秒,从衣服内侧贴身的口袋里掏出一个口罩给我。停顿的那3秒看表情就知道他在犹豫,这可能是他倒数第几个口罩,但是他最终还是选择给我。哎,啥也不说了,真感情!

来这里前遇到个特无厘头的事儿,我正在银行给单位办业务,因为家里快没口罩了,就跟银行的客户经理抱怨了几句,没想到人家突然说他一个医院的朋友那里还有一点口罩,我立刻就联系准备给家里买。可这时脑子里突然就冒出来前一天社区说摸排人员买不到口罩的场景。我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本来是给家里买的,结果就联系给了单位,没想到正准备第二天付钱,大晚上医院那边突然说要免费捐给我们单位。一开始我还以为我听错了,确认之后赶紧道谢,结果人家还要给我们捐消毒液,并且说如果今后再有口罩、消毒液还会给我们捐。这对于社区摸排人员来说真是最让人有安全感的事了。摸排人员口罩需求大,这些捐的口罩我一个也没用着就完了,后来没口罩用的时候我就会特别怀念那一批口罩。这个世界哪有什么高大全的英雄,不过是一些普通人做了选择而已。

女儿问我:“妈妈,你能不能请假陪陪我?”我说:“不行啊,你知道最近那个病毒吗?”女儿说:“知道,就是那个疫情。可是别人可以替你去呀。”我在脑中扫描了一下说:“已经没人了。我们单位能动的都撒下去了。就算有人替我,如果每个人都想让别人替,那谁来保护大家?谁来保护你呢?”9岁的宝宝不知道能不能听懂,她用手揉了一下眼睛,好像是在擦眼泪。

我这人向来好吃懒做,如果能像普通人一样躺床上就能为国家作贡献,我铁定一百个愿意。不过命运给了我们选择的机会,大家都做了选择,我们能做的更多。天天跟一群不睡觉的“疯子”在一起,我也“疯了”。我就不信一群未央“疯子”干不过这个病毒!保不了一方百姓平安!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