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草坪的文章
关于草坪的文章(精选6篇)
小菜畦
文/艾草随笔
妈妈在院里的草坪地上整出半亩多的小菜畦,成了她的专属地。每年秋天平整土地,上点羊粪什么的,到了春天,就开始装扮她的一亩半方小菜畦。种上大葱,油白菜,菠菜等。和周围的草坪混在一起,远看却比草坪显得绿意兴旺,一派生机盎然。
现在院子里好多人家都把草坪地规划整出一部分,各占其阵,种上了菜,既美化了环境,又有绿色蔬菜品尝,一举两得。妈妈种的那一点油白菜,小葱,尽然美不胜收,自己吃点,给我吃点,还给院里的邻里尝点。院里的人就属她侍弄的菜长得好,家家都向她取经,常问问该浇水了么?尝了她的小菜,作为回报,她也经常得到别人腌得泡菜或是一点零嘴什么的。因为这小小的菜畦,一来一往,妈妈结交了好多欣赏她的人,年轻的,老的,男的,女的。连小孩子也有亲热的叫着那个”种菜的奶奶”。
我知道,其实妈妈人生的半辈子都生活在农村,和土地也打了一辈子交道,养成了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住到城里来了,城里没有改变她多少,她确把她好多农村养成的习惯,带到了城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周围的人。
也许妈妈不搬到城里来,我们住到这个小院里,几年也认不清周围的邻里。每次回到家里,妈妈可以说出这家有谁,喜欢什么,那家的孩子有多孝顺,哪家的父母好可怜,多孤单……一个院里住着,妈妈经常热心的让别人尝尝她腌的咸菜,谁家孩子大人没时间照顾,送一两个自己蒸的包子,也有人自己忙,让她帮着接送一下或是照顾一两个小时的孩子,有时给点工钱,有时买点东西给她 ……就是这样寻常的普普通通的礼尚往来,妈妈把她自己的日子过成了温情脉脉的岁月。温暖,平实,安然。
我想她的世界就是象这小小的菜畦,虽然不大,她以她自己的方式经营着,让它在贫瘠的土地上,年年岁岁,深深浅浅,静默欢喜,自得其乐的也能获得一派的丰收,呈现出一派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生命绿意。
故乡的草坪
文/徐满元
故乡的草坪,是大自然对故乡的恩赐,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开具的一张张和谐共处的有力证明。
故乡的草坪,与绿茵场上出身高贵,需要人工精心照料的草坪没有一点血缘关系。它们一块块分布于村头坝尾、田间地头,春来绿几分、秋来黄几许,一岁一荣枯。春夏之际,一时得意,疯长了一些,便自觉接受牛舌的公正裁决。而一旦暴雨不怀好意,想携足下的泥土私奔,小草们便挺身而出,个个都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当洪水来袭,村民们需要用它们来抵御洪水的侵扰时,它们会让一盘散沙的泥土抱团成一体,同心同德拒洪水于堤外,还堤内一片安宁。雨过天晴,草坪上留下的那一块块伤口,来年便会自我治愈,好像什么也不曾发生。
草坪上的一棵棵小草就是一根根银针,它们总能巧妙运用一块块草坪的补丁,把我那因贫穷而千疮百孔的童年,密密实实地缝补成一大块完整的快乐时光。
很小的时候,我就学会了与小朋友们一起,在草坪上摸爬滚打翻跟头。稍大些,又在草坪上玩踢毽子、单腿斗鸡、老鹰捉小鸡等游戏。上学后,在农忙时节的假期里,我时常担负起替家人放牛的重任。为了打发那些难熬的漫长时光,我常约定几个放牛娃,将牛放入多草的山岗或河滩后,我们便找块阴凉下的草坪,坐下来一起玩扑克牌。有时,牛早已吃得肚子鼓成了小山包,我们却因未过牌瘾,仍然不肯牵着牛回家,便将牛拴在近旁的松树上,直到天黑,才一边分析牌局,一边懒洋洋地与牛一起踱着方步,慢腾腾地往家走。不明就里的大人们,还以为我们是多么负责人的放牛娃。
而让我永远感到最温馨的画面是:隆冬时节的晴暖日,母亲将浆洗后的被里被面缝到晒过的棉絮网套上。为便于操作,母亲将被里、棉絮网套、被面依次平整放置在冬阳下的某块干草坪上,然后再一针针将其缝合。我除了帮母亲牵被角,好把被子拉直放平外,母亲缝好被子后,特许我在上面滚来滚去,好将被子压结实,便于抱放至床上。这时的我,犹鱼之得水,极尽翻转腾挪之能事,甚至像旋转于竹筒中的骰子,想让它停都停不下来。我的那些诠释着儿童天性的滑稽动作,往往逗得母亲开怀大笑,那笑声仿佛响彻了我的整个童年。而母亲此时给予我的夸奖,也成了我记忆的布匹上永不褪色的花纹。
秋冬之际的草坪,草色逐渐由绿转黄,金缕玉衣一样保护着一块块憨厚的乡土。此时的草坪仍然是我们小伙伴的一个个游乐场。尤其是下雪的冬日,我们在草坪上打雪仗、堆雪人,既很少滑倒,又不受泥泞的干扰,让我们的欢笑因无后顾之忧而尽情将整个小山村环绕。
这就是故乡的草坪,我们曾经的快乐的铠甲、幸福的盾牌、如意的祥云!至今还隔三差五地装饰着我的梦境。故乡的草坪,似乎已成为故乡的缩影。
漓水草坪润如酥
文/蓝凡武
草坪的美景,自古就为人所钟爱。早在唐时莫休符就对草坪冠岩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山水之间亦有历代文人墨迹可寻。
草坪位于桂林市雁山区漓江东岸,是广西唯一的回族乡。草坪地界起于碧岩阁终于冠岩景区,可谓一路漓水一路美景。水随山转,色从空生;处处即景,景景妙绝。
当地民谣云:“九牛看三洲,河水两边流。五马拦江过,双狮滚绣球。白日千人拜,夜晚泊千舟。”漓江草坪段两岸的景观以及潜经的甜竹、大田的柿子、明村的黄皮果和草坪的干鱼仔皆盛名远播。当然,最著名的莫过于其丰厚的人文历史。
草坪以潜经村回民居多,多白姓。村中有白氏宗祠一座,为清时建筑。从白氏宗祠里石碑上的记载,可知白氏迁徙至此不晚于明末清初。潜经村口矗立一巨石,壁题“白崇禧老家”。人或笑曰:“杜撰成性。”此论谬矣,有潜经村白氏后人收藏民国十七年六月十二日桂林县县长于正民签字的布告原件为证。案由潜经白氏祖坟遭损,时白崇禧等人联名呈状到桂林县而颁布的告示,内文称“案据白完璧、白崇祐、白崇禧、白华、白先容、白瑛等呈称:为毁墓偷碑,恳示严禁事。缘职等籍隶桂林县,世住潜经村……”由此可见抗日名将白崇禧的祖辈曾在此落脚并繁衍生息,只是后来树大分枝而已。
抗日时期,白崇禧曾资助在此开办成达师范附属小学,并题写“兴教建国”四字,今刻石尚存祠内。白氏宗祠一旁原来有棵歪脖子树,横斜半浸水塘中,如虬龙入水;夏天光身的小孩喜欢爬上爬下,水牛热了也在水塘里游来游去。可惜现在的水塘被石块砌得四四方方,似乎很规整很干净,却失掉了天趣。潜经老村还有几排二三十座清未至民国时期的老房子,与桂北民居建筑无异。整体结构大多保存完好,井然有序,无论东西南北皆可通达。
草坪最古老的村落当属南亭上村和南亭下村。因元时设立驿站而名世。古时驿站是一个集信息传递、物流运输、军事防御、官员接待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官方机构。元时南亭驿有大船五艘,水夫二十五名。至明时水夫增到五十名,馆夫三名。公元1406年,明大臣黄福出使安南时曾留驻于驿站,他在日记中还提到驿站前有棵一本九枝的大榕树,自宋至明已有五百余年。
近年桂林市考古工作队在南亭上下村之间的江畔挖掘金钱寺遗址时,发现一条宋元时期的鹅卵石小道,或许此路便是通向南亭驿遗址的官道。当地一直流传南亭驿兴盛时曾有九十九道孔门六十六口水井,而今在南亭上下村沿江一带数里,探明的尚有十数口古井和多处大型生活灰坑的遗迹,田野里则随处可见碎散的明清瓦砾。在古码头遗址和沙滩上常能捡到结垢了的明清铜钱,山脚下亦能看到三五尊制作精致的石雕神像,由此可遥想当年南亭驿门庭若市的繁华景象。清初南亭驿船只和人员间有增减,清中叶时则废置,随着南亭驿站的废弃,南亭一带渐渐没落。人流渐渐南移至今草坪街,慢慢形成南来北往货物的集散地,草坪街由此兴盛。至民国时民居已有两百余座,大商铺十三家,其中的泰和药房等多家已经营百余年,街道为丁字形,有三道门并设有炮楼。码头三个,平日人山人海,商船不绝。据街上老人述说日军侵占桂林时,逃难到草坪的船只和竹筏整整堵塞江面三天三夜,人们可直接从竹筏上走到对岸。草坪不仅是战乱中临时避难所,也是当年桂东北人民抗日游击纵队临阳联队抗击日军的活动据点之一。
经过历代人的努力,而今的草坪早已是闻名于世的休闲旅游主题小镇了。每年有近百万的中外游客慕名而至,而多以观游冠岩景区和草坪竹筏漂流为最。
冠岩亦称甘岩,唐宋以来历代行游冠岩者甚多,妙文者以明田汝成为胜,其《觐贺将行游广西诸山记略》道:“还舟遄发,过南亭驿,游甘岩。岩若剖甓,外窄中穹,轮广亩许,以舸艚入焉。西壁有泉侧出,渟汇岩中,深可二丈。下际沙碛,游鱼如指者三五百头,往来追逐,若与客戏者。大抵桂林岩洞,爽朗莫如龙隐,邃奥莫如栖霞,而寒冽寥寂,兼山水之奇,莫如甘岩。名义无取,殆以泉甘之故,而上人讹为官岩,不可解矣,是夕宿岩下。”几可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媲美。咏诗者甚众,亦多有流传。时在桂林为官的王宗沐与随从们游玩冠岩后亦题了“他年若问此山胜,莫道曾招墨客来”的诗句。近百年后,旅行家徐霞客在岩洞内看到此诗及众和诗时,或许看不惯附和者过于谄媚,非但没有赞许之意,而是直接打差评。他在日记中写道:“壁间有临海王宗沐题诗,号敬所,嘉靖癸丑学宪。诗不甚佳,时属而和者数十人,吉人刘天授等俱镌于壁。”这确是一段有趣的公案。出了冠岩,徐霞客一路急步到南亭驿寻找渡船,连夜冒雨行舟回桂,途中泊舟于斗米滩与寸金滩之间的江面上。草坪胜境,日观尤佳,夜视甚妙。徐霞客中夜醒来仰视,发现“萤阵烛山,远近交映,以至微而成极异,合众小而现大观。”从而令其生发“余不意山之能自绘,更无物不能绘也”的顿悟哲语。在如梦如幻、一片静谧的暮色里,他集绚丽的景象和超脱的美学思想构筑了恍如红尘之外的灵魂栖所,成为后世许身山林者的美学经典格式。旅行家徐霞客以一生之功,浪迹山水穷览天下,成就了其“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旅行大志。而在甲天下的桂林山水间,迸发了他灿烂的许身山林思想光芒。这是他对桂林山水亦是对天下山水穷尽的阐述,而草坪恰是触发他思想火花的契机。
草坪如许,见者即缘。
绿而幽则是,闲人读闲书
文/轻风流水程维
眼下之暑热,依然在延续着“绿树浓阴夏日常”。天都江苑千树万树姿态万千,欣欣向荣郁郁葱葱。
虽然时值初秋酷暑未退,但在这高楼林立、绿荫满园的境地,好多好多的日光热气,都被高楼挡掉了,都被绿意驱走了。
尤喜小区里有一条全长约1000余米的环形塑胶步道,环绕楼宇蜿蜒铺设,与园内通道相伴相错,贯通着小区的南北东西。我通常每天早晨都要沿着塑胶步道不紧不慢、从从容容地走两圈。
头上碧空万里,白云朵朵。灿烂的阳光穿过楼宇之间,透过林荫间隙,播洒在塑胶步道和地砖通道上,一缕一缕,斑驳陆离。
沿着塑胶步道一路走一路看,尽情观赏,尽享清凉。
在这里,大气而又精致的建筑一幢一幢,静静地散落在绿树掩映之中,显得格外安宁阔朗、低调从容。
小区各处楼前屋后、道路两侧,无一处不是高树、低树与灌木的有机组合群。
千树万树的主角,无疑是樟树、杨树、槐树、栾树、银杏、白蜡、水杉,还有光叶榉、无患子、凤凰木、橄榄树之类高大挺拔、姿态万般的大树;郁郁葱葱的配角呢,则有红枫、紫荆、刚竹、紫叶李、罗汉松之类轻盈婆娑、韵味独特的小树,还有栀子、石楠、红叶石楠和黄天竹、六月雪、龟甲冬青等色彩丰富、姿势各异的灌木。错落在楼前屋后的大树小树,或枝繁叶茂潇洒婆娑,或枝叶扶疏秀丽婀娜;树叶红绿相映黄白有加,叶色有深有浅风雅别致。而簇拥在墙角路边、散布在草坪之上的灌木,则以三角、棱形、半圆和腰形等各种各样的图案造型摆在那里,显得得层次丰富色彩多样,繁华不尽养眼怡人
一路走一路看,微风中,不时有戏舞的树影,轻轻拂过我的面颊。
走到小区南门这里,又是赏心悦目的一处:乔木灌木树姿优美青翠丰茂,小桥流水相依相伴意味深长,突泉大理石动静相衬彼此融合——意在营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佳境。白色的鹅卵石铺设其间,别有韵味。这里还有一个下沉式的羽毛球场;离这儿不远,还有两处开辟在草坪之上、掩映在花木从中的休闲玩乐设施,方便着老人和儿童锻炼娱乐。
一圈走下来,就到了小区北门门南面这一片亮绿惹眼的大草坪跟前。
这片大草坪绿得有深有浅,轻柔可亲。两年前之所以选此新居,盖因这一大片绿草坪实在太吸眼球。
大草坪南侧有亭廊可供歇息,其东西两侧,仍有草坪相伴。两侧草坪上,高树低树俯仰生姿,林林种种参差披拂,层次丰富造型多样,曲线柔美精致可人,错落有致杂而不乱。
一路走一路看,移步异景,繁茂依然。在这里,无论你从东南西北哪一个视角望过去,眼前的主宰,总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绿”;无论你感到是多么的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你都会觉得,这高树、低树与灌木有机组合的灵魂,就在于“形散而神不散”。
两圈走罢,便转到了家居所在楼屋的拐角之处——颇有几分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的境地。
——身居如此境地,便能于不尽繁华之中,独得一份清幽与凉意。
退休了,闲人了;绝佳境地,正宜读书。
近日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人间草木》。此书封面、书脊、封底“一身绿”——亦在传递着草木的绿意,让我感受到一片可心的柔情。
《人间草木》内有六辑,依次是四方食事、天山行色、人间草木、自得其乐、七载云烟和一辈古人。作者阅历丰富,知识广博;在其笔下,花木虫鱼、水果蔬菜、南北饮食、古今人事无所不涉,名山大川、楼台建筑、风土人情、书法字画无所不容。
无论是酸甜苦辣咸和臭,还是枸杞槐花山丹丹,无一不是故事,无一没有趣味;无论是读书写字品名茶,还是遛鸟看画踢毽子,无一不是知识,无一没有智慧;无论是菏泽牡丹泰山石,还是天池雪水伊犁河,无一不是美好,无一没有灵动;无论是闹市闲民大妈们,还是老舍老金沈从文,无一不尽显出作者的亲切和惊喜,无一不寄托着作者的眷恋和缅怀。作者用极简的笔、极淡的墨,写尽花草树木人,道尽人间烟火味。
有人形容汪曾祺先生的散文“是一杯国产的铁观音,看似无味,细品方知甘甜,清幽宁静,有一种儒生的雅致”——可谓贴切之至。爱好广泛,博学多才,造就了作者语言文字的精美博雅。《人间草木》里的文字,没有一丝矫揉造作的味儿,不似眼下常见的那些辞采华丽而内容空空的文章,从头看到尾,不知其所云。
淡泊宁静的《人间草木》,慢慢地读,细细地品,似有所悟:美景美味终成忆,人间草木皆有情。一言以蔽之,且行且珍惜。
——绿而幽则是,闲人读闲书。
草坪沐浴星月辉
文/黄旭
俗话说,久入芝兰之室,不知其香;久在鲍鱼之肆,不闻其臭。在一个地方散步的时间长了,似乎也是如此,渐渐地就感觉不出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至少再也找不到初来此地时的那份新奇。然而,对于在燕岭的树人广场散步,又应另当别论,因为她有她的独特之处,集中体现在:开阔,文化味,青春洋溢。
开阔。广场占地30多亩,气势开阔,椭圆形的,步行一圈需要近10分钟。广场四周种植紫花风铃木,每当花开时节,一树的花,不见叶子,艳丽得令人有一种心痛的感觉。广场中间是一个大草坪,绿草如茵,生机勃勃。整个广场像一艘绿色的大船,停泊在这里。树木是她的船舷,灯光是她的航灯,草坪是她的船体。
广场的夜晚,含蓄又宁静,一幢一幢的楼房,宛如流泻开的水域,将广场围于怀中,两旁泛闪星星点点的灯光,是喋喋不休的絮语,或温婉、或锋敏、或闪烁,置身其中,令人有一种恍若置于超俗的境界,沉浸于一种难以言状的沉思之中。
旁边的荒地上,蛙声响起,如浪潮涌来。虽然有时觉得,蛙声虽然聒噪,影响到这一片的宁静,然而总是天籁。任何一种天籁,都值得聆听、感念、回想。因为,也许不知何时,它就会消失,像自然里那些消逝的事物一样,连根拔起,再也无处找寻。那样的大自然,得有多大的缺失?
四季长青的草坪,让广场显得更为宽阔。看着青青的草地,有时感慨: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谁比谁久远?只有土地知道。
文化。喜欢在这里散步,不光是这片草地,还可以感受这里浓浓的文化氛围。
不要说两旁的长凳上,聚精会神在看书的莘莘学子,也不必说明亮的教室里,静静地在学习的学生,单是说广场旁边的雕塑《问道》,再现了孔子问道于老子的历史场景,就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深邃,让人感受到雕塑所反映的阴阳相生、刚柔相济的文化精髓。
在这里散步,有时还会听到远处飘来的歌声和钢琴演奏声,这肯定是那位老师或者学生在练习音乐时洒落的音符。
不管是夏日炎炎的夜晚,还是秋风渐起的黄昏,这里都是散步的好去处。对于爱散步的人来说,出来就想寻一点闲淡的兴致,可街市的灯火已把天空映得发红,不见星辰。而这里,抬头,就可以望见蔚蓝的天空中繁星点点,星光闪烁,羞涩地散布在夜空中,就像城市夜晚里望星星一样,如今真正的羞涩已不多见。羞涩是质朴的,而质朴的品质在我们生活里是稀缺的。
青春。喜欢在这里散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看着青春活泼的学生们在活动,自己仿佛也年轻多了。
每到周末,这里必有学生聚会,三五一群,几十人一圈,散布在广场上,或歌或舞,或谈或笑。满月的傍晚,更是欢声笑语。月亮从东边冉冉而出,抖了一地月光,吸一口空气,满肺都是青草的清香,这时才体会到了天地人之间的和谐。低头,看学生们在欢聚;抬头,望月亮走我也走。中秋之夜,这里的紫花风铃木上挂着花灯。猜谜、唱歌、吟诗、赏月,一片热气沸腾的场景。不少人提着闪烁的灯笼在广场的边缘行走,好一片灯笼的世界。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诗句,不但证明了夜晚的存在,还歌颂了夜晚的可爱,在这里还可以看到一双双出双入对的倩影。
夜晚是明亮的,因为展现了更多的东西。夜晚最丰富的不是黑色素,而是成长,是成长的故事、成长的活跃性和强悍的惯性。你看,那些青春活跃的身影,每个身影后面,都有一段成长的故事,都有一段奋斗的历史,都有一个生动的梦想。明亮的月色中,广场这艘绿色的草船,淋浴在星月的光辉之中,仿佛正载着学子们,乘着月光的波浪驶向梦想的远方……
夜,渐渐深了,广场慢慢重归宁静。我想,一阵喧嚣之后还是应该把安静还给这片土地,我们可以用一些欢快的形式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于大地的感激,而大地在承载了这一切之后或许也需要得到休养。
星月同辉的夜晚,在这里散步,不但可以看到景物,感受大学的人文氛围,还可以思考人生,思考未来。一花一世界,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平凡中活出的精彩,万物随缘,只要尽力就好。穿透岁月的沧桑,人生最曼妙的风景,就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轻风阵阵,心旷神怡。坦然珍视宁静中的流年,是成长的态度,也是岁月给予的一份弥足珍贵的礼物。
木棉,飘
木棉爆开,飘。
偶然间在篮球场边站住,发现木棉树爆开的棉大部分聚在草坪边缘上,恰似浪尖的白沫,而草坪,便也成一汪绿海了。蹲下去,发现有几根无奈的小草被木棉层层捆绑、束缚,便无端地想起蜘蛛尘封岁月的方式,缠绕,然后被某把扫帚搅去。捏起一团棉絮,总能看见一个小籽儿缀在中间,旁边还有曾包裹着它们的壳儿,像炸弹的碎片,微微颤抖着曾经的轰轰烈烈。
棉絮握在手心,很温暖的感觉。我试着把这场白色的裹挟想象成一场茧化蝶的过程,只是如此盛大的舞宴之下会诞生怎样的蝶舞九天?
木棉。飘,飘过我的眼前,生于高枝,落于凡尘。我不知该如何形容这种变化,是轰轰烈烈的死亡,还是顽废的堕落?木棉树将它的孩子层层包裹,让它们得以轻巧落地,又能有一个温暖舒适的环境。不禁感叹大自然的智慧了。但是,木棉籽最终还是要植入土地,还是要独立生长的。这一点,正如天下所有生物一样。
一直觉得这个地方很美,总喜欢边打电话边看阳光穿过绿,纯绿的叶片洒在草地上,很原始,很清新,使我想起有关森林的那些油画。然而,配上木棉就更绝了,那种磅礴羡煞旁人。
木棉。飘。无声无息,飘过我零碎的遐思,裹住我残缺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