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的春节的日记
老地方整理的客家的春节的日记(精选4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大家喜欢。
客家的春节的日记 篇1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这些祭品更“乖”,吃有福气的,吃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客家的春节的日记 篇2
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除夕,客家人又叫大年晡夜。正月初一,即农历一年中的`首日,俗称为大年初一,与初二、初三称为春节。客家人的过年涵盖了春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就进入年界,直到正月十五出元宵。
到了十二月二十五后,我们都叫入年界意思就是过了今天新年就算是到来了,所以各家各户都会在自己的家里,打扫卫生,办年货,酿豆腐,做煎堆(年糕)
到了年三十的除夕之夜,各家各户都会在子时一到时,争抢第一个点放鞭炮:我们当地叫打头炮。而到了年初一的早上,打开门的第一件事也是放一串鞭炮,这就叫开门红。我们客家人把年初三称为穷鬼日,那天,把堆积的秽物彻底干净地清扫出去,叫送穷鬼。
这就是我们客家人的过春节风俗。
猜你喜欢1:初一春节日记
春节到了,今天可真热闹,你瞧!
贴春联——喜庆吉祥
早上,吃过早餐后,一家人便忙开了。干吗?贴春联呀。妈妈调糨糊,爸爸扛梯子贴对联,我帮爸爸扶梯子,弟弟则在旁边蹦蹦跳跳地“指挥”个不停:“歪了,歪了,左边点,又歪了······”我手一挥:“去去去,哪凉快呆哪去。”没想到,爸爸这下着急了,左晃右晃:“扶好啊,我可是有恐高的!”一家人就这样闹闹笑笑地忙碌着!
春联贴好了,红色的边框,金色的文字,看来,今年我家一定行大运呀!
吃年饭——和和美美
我们一边唱着歌一边跑向餐桌。今天可真热闹了,姑妈、姑丈、婶婶、伯伯、表姐、表弟都来了;桌上更热闹,鸡、鸭、鱼丰富着呢!
我和弟弟可馋坏了,还没坐下,便迫不及待地把菜往嘴里送。春节是我们孩子的天下,大人们见怪不怪。饭桌上像战场,一个字“抢”呀!
大人们平时都很忙,工作的工作,出差的出差,很少有机会聚在一起,所以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谈话比吃饭更重要。大家谈谈工作,谈谈家庭,说得正起兴呢,便互相敬酒,姑丈和伯伯的脸都喝红了。一家人都吃得满面春光,笑声一阵接一阵。连平时不苟言笑的外公也笑得和不拢嘴。弟弟见此良机,便一头扎进外公的怀里:“外公,给您拜年啦!”一家人都笑了起来。外公笑呵呵地掏出红包,刮了一下弟弟的鼻子:“学习进步!”大家笑得更欢了。
赏烟花——愉悦和乐
钟声敲响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我家楼顶正是看烟花的好地方。烟花在空中猛然响起,各种烟花冲向天空。一颗颗五颜六色的礼花弹,时而升时而降;时而如火箭发射,时而如仙女散花,忽明忽暗,把天空打扮得五彩缤纷,这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烟花飞舞迎新年。”
看到如此热闹的情景,我心中充满了希望。我相信:新的一年开始了,明天会更好!
猜你喜欢2:春节二年级日记
啊!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临了, 伴随着时钟的敲响,啊!盼望已久的春节终于来临了, 伴随着时钟的敲响, 我们又迎来了美好的传统佳节——春节。 我满怀激动地呼喊着:"新年到了, 新年到了。" 我兴奋地在家里来回跑着,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悦的心情。
过年前,我们朱家尖人家家户户都贴春联, 还张灯结彩, 我们家也不例外。 一大早爸爸妈妈, 还有爷爷奶奶, 他们忙得不异乐乎。 只见妈妈利索地擦洗着桌椅, 门窗, 地板, 屋子的里里外外都被妈妈擦洗得闪闪发光, 银光发亮, 最值得惊奇的是玻璃擦得明晃晃的, 看上去像没有隔着玻璃似的。 再看看爸爸, 小心翼翼地用透明胶布把春联贴在大门两侧的墙上, 不偏左不偏右, 更不斜, 爸爸贴春联的技术那可是一流的。 站在旁边的我, 看着爸爸妈妈的举动都傻了眼。 不一会儿, 家里就焕然一新。
啊,春节!美好的春节,快乐的春节,人人喜爱的春节, 我眼中的春节, 我爱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