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课堂教育心得体会(精选17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在提升课堂品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把理想课堂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理想课堂的工作应该成为研发卓越课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课堂的工作也应该成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理想课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可以成为家校共育活动、大讲堂活动等的一些原则。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学校推动理想课堂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掌握。
随时听课法
在学校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每位教师都认为随时被人推门听课是一个正常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多真实的课堂才能够被研究者和推动者所掌握。在进行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尽量以对课堂的优点进行表彰的方法来开展随时听课这一行动;否则,随时听课,就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不开心,这种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只有把随时听课法变成一种对优点的发现、对成绩的赞扬;同时,从暗地里变成对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让随时听课法赢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更真切地推动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可,以及主动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信心和动力。
体系教研法
学校中开展理想课堂的体系教研,和区域开展的专题教研类似,从方式、方法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的细节把握上,学校需要进行不同的整体安排。
对于区域来说,推动理想课堂行动,推动的就是全员的教学技艺的提高,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时间都不足,而课堂又是平时必须要实战的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在教研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才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完成理想课堂教研。
比如围绕教材某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集体备课;又比如围绕着不同的学科进行课堂的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工作,推动不同学科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把课堂的各类研修,和平时的其他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公开课的形式,以观摩课、研讨课等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细节的打磨。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课堂做得高效,同时把日常的备课也变得高效。这样两相结合,真正参与教研、参与理想课堂研讨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少花力气,那么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顾及到一线老师具体的工作负担,才可以协助他们节约精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一线的教学工作。
师徒结对法
传统中的师徒结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很少采用了。
从教育来说,师徒结对这样共同成长的方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好的师徒结对,不仅仅是师傅对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师德的传播,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的濡染,当然,也就会在理想课堂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师徒结对,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地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师傅和徒弟互相进入彼此的课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来上两个班学生的.课,彼此观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过程,就会成为在工作之中润物无声的提高,并且因为双方互相能够进入课堂,也就能够更深入地发现课堂之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经验这一层面上,教师互相之间传授的经验,虽然不见得有着高超的理论,但往往是对当下最为有效的。
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不能简单地把师徒结对变成一个封闭式的师徒小团体,而应该把这样的制度变成常态,师徒和师徒之间也应该互相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让徒弟互相竞争、师傅互相竞争,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让同一个徒弟拜不同师傅、同一师傅收不同徒弟,从而以多种力量更好落实师徒结对这种形式,把传统的关系转化为现代关系,让教师中的师徒也能教学相长、彼此成长,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个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教育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常常会给课堂教与学带来干扰,这是困扰老师最大的问题。
这些突发的问题,虽然形式上是突发,但是形成却有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这一次,未必就不会再发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课堂的推动中,特别推荐用个案微教研的方式,围绕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内的,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以办公室为场地的一种理想课堂教研方式。
这样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针对性强,在积累之后会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给老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提供了更多借鉴之处,能在当下拿来就用,是一种特别受老师喜爱的方法。
辩论争鸣法
理想课堂的推动中,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注重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确理念是否在课堂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特别强调,正确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来的,而是指真正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的理念可能会在新教师的心中,也可能会在老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理念的落实也是无意识中进行,对理念的修订也就变得格外艰难。因为一旦要扭转一个人的观念,必须要这个人自己从内心产生认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转一种观念,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师表面上说出认同的话,可是当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的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认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课堂“辩论争鸣法”,就是组织辩论甚至辩论赛,对有关问题进行争鸣。具体做法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要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要么是在教育书籍中所记录的,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如何开展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终赢得更多的认同。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传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一群人的理念。
这种办法虽然见效并不明显,却是一个真正能够落实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学校要想真正长久的推进正确的课堂改革,必须推行正确理念的扎根。因此,以“辩论争鸣法”构建理想课堂,是一个必须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法,缓慢而彻底地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将会让全员坚定而全面地把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
自评反思法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每位教师每天都会走上自己职业的舞台。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生命绽放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教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时记录,那么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无法留下任何印记。
采用“自评反思法”,请老师们每天选择课堂上的一个小点进行一次自评反思。自评反思不用长,两三百字、甚至一条微博140个字就够了。每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反思,积累之后再在教师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互相探讨,收获会更大。
长久的反思和积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教育难题也集中起来,对智慧进行分享,对难题集体攻关。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集中群体力量时,都会超过个体的力量,增进解决的可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应该意识到:一旦是在课堂上普遍发生的问题,就是该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从这一角度来讲,“自评反思法”也是请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学校更敏锐地发现更多问题,更积极地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课堂之所以难推动,是因为每一次推动的时候都意味着真刀实枪——每一节课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人员。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提高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教案研讨法”:写出合适的教案,就等于用大脑已经上过一次课,通过对不同的教案进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种理想课堂的研讨方法。
在生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这个常见的方法,常常做,却不见得会产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实施理想课堂的“教案研讨法”的时,要注意两大原则:教案要少,研讨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数量要少。每一次备课都应该结合着具体的工作来进行;同时,教案的书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工作的常态。用于提供研讨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为深入,不仅仅能够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够提供做法背后的理论支撑,最起码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原因。要求老师提供这样的教案,就不能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写出很多的教案,而应该留有很长的、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进行打磨。
第二,研讨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讨之中,围绕着一个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够细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真正地围绕着这个教案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指出问题的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且把问题真正地从宏观背景到具体人物都条分缕析,还能结合着这些分析,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的例子进行佐证,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教案学习更多教案,最起码是学习到上某一类课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的过程中保证了品质,也保证了热情。所以,建议类似的研讨最多一个月举行一次,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即可。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一) 高度重视前备课。
所谓前备课,这是我自创的词,实际上指的是参加集体备课前的独立备课。时下集体备课盛行,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一个职初教师只靠着集体备课而教学,很显然是本末倒置,会严重阻碍自身专业的进步。
语文备课有其特殊性,既需要教学设计,更需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设计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然后再借助相关资料深度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应该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能完全“借鉴”他人的案例。即使是名家的课堂实录,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我们自己的课堂,切不可拿来就用。只有经过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设计能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有了自己比较深入的“前备课”,再去参加集体备课,将自己的想法和同行交流乃至碰撞,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形成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成员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 客观看待公开课
时下教育界对公开课的评价,负面的居多,认为公开课是“做”出来的,不符合日常教学的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也不客观。公开课本就不同于日常课堂,对教师而言,它代表着教师个人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教师的最佳风采,我们不能要求每一节家常课上成公开课的水平,同样也不能接受一节众人观摩的公开课过于家常而丧失了观摩价值和研究价值。
对职初教师而言,“打磨”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是一个非常有利于专业水平提升的过程。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认为公开课最能锻炼人,成就人:它能锻炼一个人的“胆量”,这对职初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备课的过程不断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信念;课后接受多位同行的批评和建议,能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学的理念;成功地开设一节公开课,能够让教师获得成就感,获得一定范围内的认可,这对职初教师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和动力。
音乐家的作品是一首首广为传唱的曲子,文学家的作品是一篇篇大受欢迎的小说,那么,教师的作品是一堂堂精彩的公开课,又有何不可?
(三)乐于参加听评课
上好课是每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为了上好课,我们不仅要多读书多思考,还要乐于参加听评课,多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多向名师大家学习。
关于听课,我认为职初教师首先要走出“听一课,上一课”的误区。如果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那么提高将会变得非常缓慢。我们在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之前,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熟悉文本,要有一个初步的教学设想。听课时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听课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还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总而言之,作为职初教师去听课,决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里的一个学生,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速记员,而应该努力学习课堂观察的专业知识,从别人的课堂里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所用,促进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听课之后,职初教师应该勇于参加评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和授课教师、听课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在我们的教育界,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每次公开课后进行评课,说话机会较多的一般是资深教师,而职初教师往往只能充当一个聆听者。在这种情况下,职初教师应该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发言,主动求教。我们相信,每一个资深教师都乐于帮助年轻教师解疑答惑,乐于对年轻教师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想法进行提点,提出建议。长此以往,职初教师在课堂教学领域会越来越成熟,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将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在提升课堂品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把理想课堂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理想课堂的工作应该成为研发卓越课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课堂的工作也应该成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理想课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可以成为家校共育活动、大讲堂活动等的一些原则。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学校推动理想课堂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掌握。
随时听课法
在学校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每位教师都认为随时被人推门听课是一个正常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多真实的课堂才能够被研究者和推动者所掌握。在进行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尽量以对课堂的优点进行表彰的方法来开展随时听课这一行动;否则,随时听课,就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不开心,这种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只有把随时听课法变成一种对优点的发现、对成绩的赞扬;同时,从暗地里变成对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让随时听课法赢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更真切地推动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可,以及主动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信心和动力。
体系教研法
学校中开展理想课堂的体系教研,和区域开展的专题教研类似,从方式、方法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的细节把握上,学校需要进行不同的整体安排。
对于区域来说,推动理想课堂行动,推动的就是全员的教学技艺的提高,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时间都不足,而课堂又是平时必须要实战的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在教研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才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完成理想课堂教研。
比如围绕教材某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集体备课;又比如围绕着不同的学科进行课堂的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工作,推动不同学科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把课堂的各类研修,和平时的其他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公开课的形式,以观摩课、研讨课等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细节的打磨。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课堂做得高效,同时把日常的备课也变得高效。这样两相结合,真正参与教研、参与理想课堂研讨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少花力气,那么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顾及到一线老师具体的工作负担,才可以协助他们节约精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一线的教学工作。
师徒结对法
传统中的师徒结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很少采用了。
从教育来说,师徒结对这样共同成长的方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好的师徒结对,不仅仅是师傅对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师德的传播,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的濡染,当然,也就会在理想课堂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师徒结对,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地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师傅和徒弟互相进入彼此的课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来上两个班学生的课,彼此观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过程,就会成为在工作之中润物无声的提高,并且因为双方互相能够进入课堂,也就能够更深入地发现课堂之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经验这一层面上,教师互相之间传授的经验,虽然不见得有着高超的理论,但往往是对当下最为有效的。
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不能简单地把师徒结对变成一个封闭式的师徒小团体,而应该把这样的制度变成常态,师徒和师徒之间也应该互相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让徒弟互相竞争、师傅互相竞争,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让同一个徒弟拜不同师傅、同一师傅收不同徒弟,从而以多种力量更好落实师徒结对这种形式,把传统的关系转化为现代关系,让教师中的师徒也能教学相长、彼此成长,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个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教育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常常会给课堂教与学带来干扰,这是困扰老师最大的问题。
这些突发的问题,虽然形式上是突发,但是形成却有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这一次,未必就不会再发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课堂的推动中,特别推荐用个案微教研的方式,围绕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内的,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以办公室为场地的一种理想课堂教研方式。
这样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针对性强,在积累之后会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给老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提供了更多借鉴之处,能在当下拿来就用,是一种特别受老师喜爱的方法。
辩论争鸣法
理想课堂的推动中,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注重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确理念是否在课堂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特别强调,正确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来的,而是指真正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的理念可能会在新教师的心中,也可能会在老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理念的落实也是无意识中进行,对理念的修订也就变得格外艰难。因为一旦要扭转一个人的观念,必须要这个人自己从内心产生认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转一种观念,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师表面上说出认同的话,可是当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的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认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课堂“辩论争鸣法”,就是组织辩论甚至辩论赛,对有关问题进行争鸣。具体做法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要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要么是在教育书籍中所记录的,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如何开展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终赢得更多的认同。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传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一群人的理念。
这种办法虽然见效并不明显,却是一个真正能够落实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学校要想真正长久的推进正确的课堂改革,必须推行正确理念的扎根。因此,以“辩论争鸣法”构建理想课堂,是一个必须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法,缓慢而彻底地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将会让全员坚定而全面地把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
自评反思法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每位教师每天都会走上自己职业的舞台。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生命绽放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教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时记录,那么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无法留下任何印记。
采用“自评反思法”,请老师们每天选择课堂上的一个小点进行一次自评反思。自评反思不用长,两三百字、甚至一条微博140个字就够了。每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反思,积累之后再在教师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互相探讨,收获会更大。
长久的反思和积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教育难题也集中起来,对智慧进行分享,对难题集体攻关。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集中群体力量时,都会超过个体的力量,增进解决的可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应该意识到:一旦是在课堂上普遍发生的问题,就是该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从这一角度来讲,“自评反思法”也是请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学校更敏锐地发现更多问题,更积极地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课堂之所以难推动,是因为每一次推动的时候都意味着真刀实枪——每一节课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人员。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提高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教案研讨法”:写出合适的教案,就等于用大脑已经上过一次课,通过对不同的教案进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种理想课堂的研讨方法。
在生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这个常见的方法,常常做,却不见得会产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实施理想课堂的“教案研讨法”的时,要注意两大原则:教案要少,研讨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数量要少。每一次备课都应该结合着具体的工作来进行;同时,教案的书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工作的常态。用于提供研讨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为深入,不仅仅能够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够提供做法背后的理论支撑,最起码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原因。要求老师提供这样的教案,就不能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写出很多的教案,而应该留有很长的、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进行打磨。
第二,研讨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讨之中,围绕着一个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够细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真正地围绕着这个教案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指出问题的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且把问题真正地从宏观背景到具体人物都条分缕析,还能结合着这些分析,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的例子进行佐证,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教案学习更多教案,最起码是学习到上某一类课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的过程中保证了品质,也保证了热情。所以,建议类似的研讨最多一个月举行一次,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即可。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4
经过学习,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气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这种
融洽的师生关系运用于具体的课堂实践之中。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可以用声音素材、实物、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高潮。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不光在课堂上,在课外都要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三、以学生主体为中心
作为一名教师都深深地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而且,在学习中教师要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四、以实际生活与情境为模版
作为教师,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还可以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验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
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要能真正代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5
在提升课堂品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把理想课堂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理想课堂的工作应该成为研发卓越课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课堂的工作也应该成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理想课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可以成为家校共育活动、大讲堂活动等的一些原则。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学校推动理想课堂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掌握。
随时听课法
在学校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每位教师都认为随时被人推门听课是一个正常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多真实的课堂才能够被研究者和推动者所掌握。在进行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尽量以对课堂的优点进行表彰的方法来开展随时听课这一行动;否则,随时听课,就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不开心,这种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只有把随时听课法变成一种对优点的发现、对成绩的赞扬;同时,从暗地里变成对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让随时听课法赢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更真切地推动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可,以及主动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信心和动力。
体系教研法
学校中开展理想课堂的体系教研,和区域开展的专题教研类似,从方式、方法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的细节把握上,学校需要进行不同的整体安排。
对于区域来说,推动理想课堂行动,推动的就是全员的教学技艺的提高,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时间都不足,而课堂又是平时必须要实战的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在教研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才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完成理想课堂教研。
比如围绕教材某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集体备课;又比如围绕着不同的学科进行课堂的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工作,推动不同学科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把课堂的各类研修,和平时的其他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公开课的形式,以观摩课、研讨课等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细节的打磨。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课堂做得高效,同时把日常的备课也变得高效。这样两相结合,真正参与教研、参与理想课堂研讨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少花力气,那么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顾及到一线老师具体的工作负担,才可以协助他们节约精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一线的教学工作。
师徒结对法
传统中的师徒结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很少采用了。
从教育来说,师徒结对这样共同成长的方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好的师徒结对,不仅仅是师傅对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师德的传播,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的濡染,当然,也就会在理想课堂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师徒结对,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地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师傅和徒弟互相进入彼此的课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来上两个班学生的课,彼此观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过程,就会成为在工作之中润物无声的提高,并且因为双方互相能够进入课堂,也就能够更深入地发现课堂之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经验这一层面上,教师互相之间传授的经验,虽然不见得有着高超的理论,但往往是对当下最为有效的。
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不能简单地把师徒结对变成一个封闭式的师徒小团体,而应该把这样的制度变成常态,师徒和师徒之间也应该互相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让徒弟互相竞争、师傅互相竞争,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让同一个徒弟拜不同师傅、同一师傅收不同徒弟,从而以多种力量更好落实师徒结对这种形式,把传统的关系转化为现代关系,让教师中的师徒也能教学相长、彼此成长,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个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教育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常常会给课堂教与学带来干扰,这是困扰老师最大的问题。
这些突发的问题,虽然形式上是突发,但是形成却有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这一次,未必就不会再发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课堂的推动中,特别推荐用个案微教研的方式,围绕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内的,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以办公室为场地的一种理想课堂教研方式。
这样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针对性强,在积累之后会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给老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提供了更多借鉴之处,能在当下拿来就用,是一种特别受老师喜爱的方法。
辩论争鸣法
理想课堂的推动中,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注重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确理念是否在课堂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特别强调,正确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来的,而是指真正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的理念可能会在新教师的心中,也可能会在老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理念的落实也是无意识中进行,对理念的修订也就变得格外艰难。因为一旦要扭转一个人的观念,必须要这个人自己从内心产生认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转一种观念,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师表面上说出认同的话,可是当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的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认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课堂“辩论争鸣法”,就是组织辩论甚至辩论赛,对有关问题进行争鸣。具体做法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要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要么是在教育书籍中所记录的,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如何开展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终赢得更多的认同。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传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一群人的理念。
这种办法虽然见效并不明显,却是一个真正能够落实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学校要想真正长久的推进正确的课堂改革,必须推行正确理念的扎根。因此,以“辩论争鸣法”构建理想课堂,是一个必须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法,缓慢而彻底地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将会让全员坚定而全面地把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
自评反思法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每位教师每天都会走上自己职业的舞台。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生命绽放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教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时记录,那么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无法留下任何印记。
采用“自评反思法”,请老师们每天选择课堂上的一个小点进行一次自评反思。自评反思不用长,两三百字、甚至一条微博140个字就够了。每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反思,积累之后再在教师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互相探讨,收获会更大。
长久的反思和积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教育难题也集中起来,对智慧进行分享,对难题集体攻关。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集中群体力量时,都会超过个体的力量,增进解决的可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应该意识到:一旦是在课堂上普遍发生的问题,就是该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从这一角度来讲,“自评反思法”也是请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学校更敏锐地发现更多问题,更积极地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课堂之所以难推动,是因为每一次推动的时候都意味着真刀实枪——每一节课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人员。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提高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教案研讨法”:写出合适的教案,就等于用大脑已经上过一次课,通过对不同的教案进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种理想课堂的研讨方法。
在生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这个常见的方法,常常做,却不见得会产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实施理想课堂的“教案研讨法”的时,要注意两大原则:教案要少,研讨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数量要少。每一次备课都应该结合着具体的工作来进行;同时,教案的书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工作的常态。用于提供研讨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为深入,不仅仅能够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够提供做法背后的理论支撑,最起码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原因。要求老师提供这样的教案,就不能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写出很多的教案,而应该留有很长的、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进行打磨。
第二,研讨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讨之中,围绕着一个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够细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真正地围绕着这个教案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指出问题的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且把问题真正地从宏观背景到具体人物都条分缕析,还能结合着这些分析,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的例子进行佐证,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教案学习更多教案,最起码是学习到上某一类课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的过程中保证了品质,也保证了热情。所以,建议类似的研讨最多一个月举行一次,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即可。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6
在最近的学习中,使我对高效课堂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我觉得它主要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师生的共同进步,是知识和素养的共同提高。
一、我理解的高效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教学高效益就其内涵而言,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预习、课堂教学中实践展示和课后反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从我们教师的角度来说,高效课堂应做好以下三个条件:一是教师能够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的三维教学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导学案。二是教学的过程必须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这种主动参与主要体现在教师能否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调动和激励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三是教学中适时指导、监控、反馈、激励,以多种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高。
三、两节展示课的启示。共性的地方:
1,学生素养高,学习过程上的学习参与度高,这就使得学生专注于课堂,能够保持较高学习兴趣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评价方式的灵活高效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指标,即时、灵活的评价同样起到激励学习主动性、保持学习兴趣的作用。
3,高效课堂应是长期进行的工作,最终形成一种常态的模式。它的预习、展示、反馈都应是高效进行的。
4,高效课堂重视各学科基本素养的落实和训练。在物理课上对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语文课上对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无不突出了这一点。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更是现今我们课改的主阵地,必须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预习准备、不断改进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很多需要我们去不断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
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把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益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成功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7
在提升课堂品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把理想课堂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理想课堂的工作应该成为研发卓越课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课堂的工作也应该成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理想课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可以成为家校共育活动、大讲堂活动等的一些原则。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学校推动理想课堂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掌握。
随时听课法
在学校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每位教师都认为随时被人推门听课是一个正常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多真实的课堂才能够被研究者和推动者所掌握。在进行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尽量以对课堂的优点进行表彰的方法来开展随时听课这一行动;否则,随时听课,就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不开心,这种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只有把随时听课法变成一种对优点的发现、对成绩的赞扬;同时,从暗地里变成对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让随时听课法赢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更真切地推动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可,以及主动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信心和动力。
体系教研法
学校中开展理想课堂的体系教研,和区域开展的专题教研类似,从方式、方法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的细节把握上,学校需要进行不同的整体安排。
对于区域来说,推动理想课堂行动,推动的就是全员的教学技艺的提高,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时间都不足,而课堂又是平时必须要实战的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在教研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才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完成理想课堂教研。
比如围绕教材某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集体备课;又比如围绕着不同的学科进行课堂的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工作,推动不同学科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把课堂的各类研修,和平时的其他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公开课的形式,以观摩课、研讨课等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细节的打磨。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课堂做得高效,同时把日常的备课也变得高效。这样两相结合,真正参与教研、参与理想课堂研讨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少花力气,那么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顾及到一线老师具体的工作负担,才可以协助他们节约精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一线的教学工作。
师徒结对法
传统中的师徒结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很少采用了。
从教育来说,师徒结对这样共同成长的方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好的师徒结对,不仅仅是师傅对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师德的传播,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的濡染,当然,也就会在理想课堂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师徒结对,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地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师傅和徒弟互相进入彼此的课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来上两个班学生的课,彼此观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过程,就会成为在工作之中润物无声的提高,并且因为双方互相能够进入课堂,也就能够更深入地发现课堂之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经验这一层面上,教师互相之间传授的经验,虽然不见得有着高超的理论,但往往是对当下最为有效的。
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不能简单地把师徒结对变成一个封闭式的师徒小团体,而应该把这样的制度变成常态,师徒和师徒之间也应该互相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让徒弟互相竞争、师傅互相竞争,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让同一个徒弟拜不同师傅、同一师傅收不同徒弟,从而以多种力量更好落实师徒结对这种形式,把传统的关系转化为现代关系,让教师中的师徒也能教学相长、彼此成长,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个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教育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常常会给课堂教与学带来干扰,这是困扰老师最大的问题。
这些突发的问题,虽然形式上是突发,但是形成却有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这一次,未必就不会再发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课堂的推动中,特别推荐用个案微教研的方式,围绕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内的,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以办公室为场地的一种理想课堂教研方式。
这样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针对性强,在积累之后会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给老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提供了更多借鉴之处,能在当下拿来就用,是一种特别受老师喜爱的方法。
辩论争鸣法
理想课堂的推动中,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注重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确理念是否在课堂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特别强调,正确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来的,而是指真正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的理念可能会在新教师的心中,也可能会在老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理念的落实也是无意识中进行,对理念的修订也就变得格外艰难。因为一旦要扭转一个人的观念,必须要这个人自己从内心产生认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转一种观念,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师表面上说出认同的话,可是当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的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认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课堂“辩论争鸣法”,就是组织辩论甚至辩论赛,对有关问题进行争鸣。具体做法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要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要么是在教育书籍中所记录的,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如何开展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终赢得更多的认同。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传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一群人的理念。
这种办法虽然见效并不明显,却是一个真正能够落实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学校要想真正长久的推进正确的课堂改革,必须推行正确理念的扎根。因此,以“辩论争鸣法”构建理想课堂,是一个必须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法,缓慢而彻底地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将会让全员坚定而全面地把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
自评反思法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每位教师每天都会走上自己职业的舞台。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生命绽放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教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时记录,那么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无法留下任何印记。
采用“自评反思法”,请老师们每天选择课堂上的一个小点进行一次自评反思。自评反思不用长,两三百字、甚至一条微博140个字就够了。每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反思,积累之后再在教师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互相探讨,收获会更大。
长久的反思和积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教育难题也集中起来,对智慧进行分享,对难题集体攻关。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集中群体力量时,都会超过个体的力量,增进解决的可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应该意识到:一旦是在课堂上普遍发生的问题,就是该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从这一角度来讲,“自评反思法”也是请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学校更敏锐地发现更多问题,更积极地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课堂之所以难推动,是因为每一次推动的时候都意味着真刀实枪——每一节课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人员。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提高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教案研讨法”:写出合适的教案,就等于用大脑已经上过一次课,通过对不同的教案进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种理想课堂的研讨方法。
在生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这个常见的方法,常常做,却不见得会产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实施理想课堂的“教案研讨法”的时,要注意两大原则:教案要少,研讨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数量要少。每一次备课都应该结合着具体的工作来进行;同时,教案的书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工作的常态。用于提供研讨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为深入,不仅仅能够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够提供做法背后的理论支撑,最起码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原因。要求老师提供这样的教案,就不能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写出很多的教案,而应该留有很长的、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进行打磨。
第二,研讨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讨之中,围绕着一个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够细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真正地围绕着这个教案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指出问题的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且把问题真正地从宏观背景到具体人物都条分缕析,还能结合着这些分析,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的例子进行佐证,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教案学习更多教案,最起码是学习到上某一类课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的过程中保证了品质,也保证了热情。所以,建议类似的研讨最多一个月举行一次,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即可。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8
经过学习,让我认识到高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是每一位教师不断追求的目标。
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要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保持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情绪、思索判断的神态、跃跃欲试的举止,使英语课堂气氛浓郁、生动活跃,从而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素质。为了在英语教学中创设并保持“这种良好的气氛”,教师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将这种
融洽的师生关系运用于具体的课堂实践之中。
一、激发学生兴趣为基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教师可在每节课前举行英语歌曲联唱,用富于感染力的音乐激发情趣,让学生以饱满的愉快的情绪进入学习英语的状态。可以用声音素材、实物、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直观教学活动;可以选用学生们熟悉的内容或游戏方法等方法,使学生的兴趣点达到高潮。教师应对学生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充分肯定他们的聪明才智,分享他们在游戏中所获得的乐趣。教师把握好了兴趣这个支点,就能通过课堂教学这根杠杆,成功地托起自己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师生共同满足教学需要、协同教学活动、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不光在课堂上,在课外都要注意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古今中外,教育家们都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并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给予高度的评价。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形成“无拘无束”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高昂学习情绪、挖掘学生创造潜能的直接因素,它不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和信任,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学科上来。。正如古人所云:“亲其师,信其道。”
三、以学生主体为中心
作为一名教师都深深地懂得,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学生置于恰当的位置,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好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要进行良好的组织,课堂上教师要引起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先前旧知,在适当的时候主动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分析、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平等地与学生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而且,在学习中教师要乐于向学生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与此同时,教师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
四、以实际生活与情境为模版
作为教师,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从而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要能够使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用英语解决实际能力。只有接近生活的,真实的,复杂的活动才能整合多重的内容和技能。这将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课堂教学向课外体验延伸,教师可设立交际任务。把课内的虚拟情景放到课外的真实体验中,以分组合作的形式,比如还可以安排学生按英文购物单到超市完成采购任务,这样使学生充分体验交际所带来的成功感。
总之,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不仅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乐于学英语,善于学英语,真正成为学习英语的小主人;
而且还要使教学活动要能真正代表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多元化评价中形成持久的学习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成功的愉悦,从而营造出一个人性化的教学环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9
前一个月复习文言文,进行到八年级的大篇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遇到一件小事。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拦住了我的去路,说自己在做课外资料时遇到了问题。我低头看题,是关于“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补课班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欧阳修明明是说“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偏要解释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们相信别一种说法,欧阳修原来写的不过是“泉清而酒洌”,是苏轼大笔一挥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么,苏轼为什么这样改,而我们既然接受这改动,认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释的时候,为什么又认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对的呢?
认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为正确,理由大概是泉没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吗?以科学思维的观点看,大概确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学思维的眼光,则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还能闹——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月也会冷——所谓“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阳也可听得声音——所谓“羲和敲日玻璃声”,声音也可有形而圆——所谓“呖呖莺歌溜的圆”。这就通感吧:感觉之间的混而相通,在一种感觉印象中交错着别一种感觉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感觉的世界里,它们其实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统摄于一个统一的、全体的人。因此,通感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经验,所以颜色有冷暖之分,声音也有明暗之别。
只是可能在文学中,通感的表现更精微、新奇、独特。只有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中,人的各种感觉才分裂为彼此隔绝、互不相关的领地。正是因为科学的“分而治之”的态度,破坏、瓦解了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把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分析为许多彼此隔绝、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觉,重新恢复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欧阳修所说的“酿泉人”,地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吗?怎么能说泉无香?“酿泉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无香?这是感觉的、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全体、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的思维方式。
《醉翁亭记》是抒情的文学,不是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读它,首先以感觉、感性的方法领悟它、感受它、喜爱它,而不应该仅仅以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说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语文路上走的时间并不长,拿不准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译中的“词序颠倒法”,如果真有,我浅白的以为语法的这种设置在这里是不适用的。事实上,如果真要从语法上为之解,能不能说“泉香而酒洌”也应该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问题。
教语文第八年,我才开始尝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这些错位的问题,可能确实比其他许多老师晚了许多也浅了许多,但我也确实略略想了如下问题:
1、语文课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的共识,视语文为一门尴尬的学科,是为了什么?
2、语文课,理应有人文教育乃至伦理教育的功能,但是这里的人文功能、伦理功能是不是都应该作最广泛意义的理解?我以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其着眼点在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受力,特别是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养成正确的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学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学趣味的普遍堕落?每年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中国人总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视我们。然而,回头检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思维的缺失,是不是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文学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许多语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歌名是不是正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某种程度来说,一直在延续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还是希望,自己作为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统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在语文课堂,这样的一刻已经毫无容身之地。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0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校由点到面开始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我而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只有一年的时间。刚开始,我也非常茫然,编制导学案不知从何下手,教材内容不知如何取舍,每上完一节课,总觉得心里不是很踏实。但一年下来,我感触颇深。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聚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下面我谈谈一年来自己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动也不动,就更谈不上互动了。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我们做了一节示范课,没有华丽的"装饰"进一步创设英语环境,比如:课前唱一支英语歌等,老师和学生共同打着节拍唱着欢快的英文歌曲,复习旧知,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向新知。而不是和学生逗趣。课堂中应该进一步激励、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自信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英语高效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灵活,表现学生个性和差异的机会要多。比如在各个小组的展示过程中,几乎小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要调动起来,本小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内容。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交流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无疑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更重要的,这种交往还可以使人和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得以增强。
三、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点拨,师生"互动"
学生思维的活动是开放的,多维的,甚至有些时候是天马行空的。老师应多表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方向,及时点拨,使得整个课堂师生互动在有序、有节、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鼓励学生相互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始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等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我们要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广博收集,周密组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互动式教学就会开展的有声有色,高效有序。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1
在提升课堂品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把理想课堂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理想课堂的工作应该成为研发卓越课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课堂的工作也应该成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理想课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可以成为家校共育活动、大讲堂活动等的一些原则。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学校推动理想课堂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掌握。
随时听课法
在学校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每位教师都认为随时被人推门听课是一个正常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多真实的课堂才能够被研究者和推动者所掌握。在进行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尽量以对课堂的优点进行表彰的方法来开展随时听课这一行动;否则,随时听课,就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不开心,这种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只有把随时听课法变成一种对优点的发现、对成绩的赞扬;同时,从暗地里变成对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让随时听课法赢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更真切地推动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可,以及主动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信心和动力。
体系教研法
学校中开展理想课堂的体系教研,和区域开展的专题教研类似,从方式、方法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的细节把握上,学校需要进行不同的整体安排。
对于区域来说,推动理想课堂行动,推动的就是全员的教学技艺的提高,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时间都不足,而课堂又是平时必须要实战的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在教研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才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完成理想课堂教研。
比如围绕教材某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集体备课;又比如围绕着不同的学科进行课堂的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工作,推动不同学科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把课堂的各类研修,和平时的其他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公开课的形式,以观摩课、研讨课等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细节的打磨。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课堂做得高效,同时把日常的备课也变得高效。这样两相结合,真正参与教研、参与理想课堂研讨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少花力气,那么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顾及到一线老师具体的工作负担,才可以协助他们节约精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一线的教学工作。
师徒结对法
传统中的师徒结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很少采用了。
从教育来说,师徒结对这样共同成长的方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好的师徒结对,不仅仅是师傅对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师德的传播,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的濡染,当然,也就会在理想课堂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师徒结对,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地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师傅和徒弟互相进入彼此的课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来上两个班学生的课,彼此观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过程,就会成为在工作之中润物无声的提高,并且因为双方互相能够进入课堂,也就能够更深入地发现课堂之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经验这一层面上,教师互相之间传授的经验,虽然不见得有着高超的理论,但往往是对当下最为有效的。
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不能简单地把师徒结对变成一个封闭式的师徒小团体,而应该把这样的制度变成常态,师徒和师徒之间也应该互相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让徒弟互相竞争、师傅互相竞争,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让同一个徒弟拜不同师傅、同一师傅收不同徒弟,从而以多种力量更好落实师徒结对这种形式,把传统的关系转化为现代关系,让教师中的师徒也能教学相长、彼此成长,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个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教育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常常会给课堂教与学带来干扰,这是困扰老师最大的问题。
这些突发的问题,虽然形式上是突发,但是形成却有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这一次,未必就不会再发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课堂的推动中,特别推荐用个案微教研的方式,围绕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内的,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以办公室为场地的一种理想课堂教研方式。
这样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针对性强,在积累之后会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给老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提供了更多借鉴之处,能在当下拿来就用,是一种特别受老师喜爱的方法。
辩论争鸣法
理想课堂的推动中,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注重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确理念是否在课堂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特别强调,正确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来的,而是指真正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的理念可能会在新教师的心中,也可能会在老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理念的落实也是无意识中进行,对理念的修订也就变得格外艰难。因为一旦要扭转一个人的观念,必须要这个人自己从内心产生认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转一种观念,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师表面上说出认同的话,可是当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的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认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课堂“辩论争鸣法”,就是组织辩论甚至辩论赛,对有关问题进行争鸣。具体做法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要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要么是在教育书籍中所记录的,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如何开展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终赢得更多的认同。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传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一群人的理念。
这种办法虽然见效并不明显,却是一个真正能够落实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学校要想真正长久的推进正确的课堂改革,必须推行正确理念的扎根。因此,以“辩论争鸣法”构建理想课堂,是一个必须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法,缓慢而彻底地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将会让全员坚定而全面地把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
自评反思法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每位教师每天都会走上自己职业的舞台。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生命绽放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教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时记录,那么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无法留下任何印记。
采用“自评反思法”,请老师们每天选择课堂上的一个小点进行一次自评反思。自评反思不用长,两三百字、甚至一条微博140个字就够了。每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反思,积累之后再在教师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互相探讨,收获会更大。
长久的反思和积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教育难题也集中起来,对智慧进行分享,对难题集体攻关。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集中群体力量时,都会超过个体的力量,增进解决的可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应该意识到:一旦是在课堂上普遍发生的问题,就是该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从这一角度来讲,“自评反思法”也是请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学校更敏锐地发现更多问题,更积极地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课堂之所以难推动,是因为每一次推动的时候都意味着真刀实枪——每一节课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人员。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提高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教案研讨法”:写出合适的教案,就等于用大脑已经上过一次课,通过对不同的教案进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种理想课堂的研讨方法。
在生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这个常见的方法,常常做,却不见得会产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实施理想课堂的“教案研讨法”的时,要注意两大原则:教案要少,研讨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数量要少。每一次备课都应该结合着具体的工作来进行;同时,教案的书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工作的常态。用于提供研讨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为深入,不仅仅能够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够提供做法背后的理论支撑,最起码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原因。要求老师提供这样的教案,就不能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写出很多的教案,而应该留有很长的、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进行打磨。
第二,研讨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讨之中,围绕着一个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够细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真正地围绕着这个教案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指出问题的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且把问题真正地从宏观背景到具体人物都条分缕析,还能结合着这些分析,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的例子进行佐证,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教案学习更多教案,最起码是学习到上某一类课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的过程中保证了品质,也保证了热情。所以,建议类似的研讨最多一个月举行一次,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即可。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2
道德标准:教人做人,使人向善,使人向上。在道德经里,“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德”即人德,即人的行为准则。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道德课堂: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课堂形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秉承道德的准则,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规律,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愉快和幸福,得到学业与身心全面发展。道德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家园。
课堂道德: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
道德课堂的本质:“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就是在养心,是在养我们教育者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
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让学习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我的认识:我最初对“道德”的认识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里的道德,即做人要讲道德。但田局长在道德课堂里的“道德”则是两层意思,即“道”是规律、教育教学规律,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一定要符合教育规律,否则,我们的教学注定是要失败的。德是我们的最高境界的目标,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
如果让课堂教学回到“先学后教”的秩序上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然后根据学生的学而教,对学再创造,这真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大创新,为此,我们将不懈努力,构建道德课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师生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3
前一个月复习文言文,进行到八年级的大篇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遇到一件小事。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拦住了我的去路,说自己在做课外资料时遇到了问题。我低头看题,是关于“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补课班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欧阳修明明是说“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偏要解释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们相信别一种说法,欧阳修原来写的不过是“泉清而酒洌”,是苏轼大笔一挥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么,苏轼为什么这样改,而我们既然接受这改动,认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释的时候,为什么又认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对的呢?
认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为正确,理由大概是泉没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吗?以科学思维的观点看,大概确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学思维的眼光,则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还能闹——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月也会冷——所谓“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阳也可听得声音——所谓“羲和敲日玻璃声”,声音也可有形而圆——所谓“呖呖莺歌溜的圆”。这就通感吧:感觉之间的混而相通,在一种感觉印象中交错着别一种感觉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感觉的世界里,它们其实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统摄于一个统一的、全体的人。因此,通感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经验,所以颜色有冷暖之分,声音也有明暗之别。
只是可能在文学中,通感的表现更精微、新奇、独特。只有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中,人的各种感觉才分裂为彼此隔绝、互不相关的领地。正是因为科学的“分而治之”的态度,破坏、瓦解了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把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分析为许多彼此隔绝、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觉,重新恢复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欧阳修所说的“酿泉人”,地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吗?怎么能说泉无香?“酿泉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无香?这是感觉的、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全体、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的思维方式。
《醉翁亭记》是抒情的文学,不是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读它,首先以感觉、感性的方法领悟它、感受它、喜爱它,而不应该仅仅以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说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语文路上走的时间并不长,拿不准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译中的“词序颠倒法”,如果真有,我浅白的以为语法的这种设置在这里是不适用的。事实上,如果真要从语法上为之解,能不能说“泉香而酒洌”也应该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问题。
教语文第八年,我才开始尝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这些错位的问题,可能确实比其他许多老师晚了许多也浅了许多,但我也确实略略想了如下问题:
1、语文课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的共识,视语文为一门尴尬的学科,是为了什么?
2、语文课,理应有人文教育乃至伦理教育的功能,但是这里的人文功能、伦理功能是不是都应该作最广泛意义的理解?我以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其着眼点在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受力,特别是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养成正确的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学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学趣味的普遍堕落?每年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中国人总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视我们。然而,回头检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思维的缺失,是不是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文学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许多语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歌名是不是正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某种程度来说,一直在延续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还是希望,自己作为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统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在语文课堂,这样的一刻已经毫无容身之地。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4
在提升课堂品质的过程中,学校应该特别注意,不能把理想课堂和其他工作割裂开来。理想课堂的工作应该成为研发卓越课程工作的根本奠基工作之一;理想课堂的工作也应该成为完美教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理想课堂工作所遵循的一些原则,也可以成为家校共育活动、大讲堂活动等的一些原则。归根结底,所有的教育之道都是情理相通的。
在学校推动理想课堂这一过程之中,有一些特别的方法,需要我们更有技巧地掌握。
随时听课法
在学校应该养成一种习惯,每位教师都认为随时被人推门听课是一个正常状态。
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更多真实的课堂才能够被研究者和推动者所掌握。在进行推门听课的过程中必须要记住,尽量以对课堂的优点进行表彰的方法来开展随时听课这一行动;否则,随时听课,就会越听越紧张,越听越不开心,这种方法就不可能真正持续下去。只有把随时听课法变成一种对优点的发现、对成绩的赞扬;同时,从暗地里变成对更多不足的掌握,才能真正让随时听课法赢得人心,才可以更好地坚持下去,并且更真切地推动老师们对理想课堂的认可,以及主动希望改变自己的课堂,提升自己课堂品质的信心和动力。
体系教研法
学校中开展理想课堂的体系教研,和区域开展的专题教研类似,从方式、方法上没有大的不同,但是,从整体的细节把握上,学校需要进行不同的整体安排。
对于区域来说,推动理想课堂行动,推动的就是全员的教学技艺的提高,但是对于学校来说,人力、时间都不足,而课堂又是平时必须要实战的场所,这就需要学校在教研中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任务,才能有规划、有目标地完成理想课堂教研。
比如围绕教材某一单元的主题进行深入地探讨,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集体备课;又比如围绕着不同的学科进行课堂的教研,那么这样的教研就是了解不同学科的工作,推动不同学科进一步的发展;还可以把课堂的各类研修,和平时的其他培训结合在一起,以公开课的形式,以观摩课、研讨课等不同的目标,进行课堂细节的打磨。
在这样的前提下,才可以把理想课堂做得高效,同时把日常的备课也变得高效。这样两相结合,真正参与教研、参与理想课堂研讨的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少花力气,那么每个人都会以一种更好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也只有这样顾及到一线老师具体的工作负担,才可以协助他们节约精力,才能更好地促进一线的教学工作。
师徒结对法
传统中的师徒结对,现在很多学校已经很少采用了。
从教育来说,师徒结对这样共同成长的方式,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在这样人和人之间的互动之中,好的师徒结对,不仅仅是师傅对徒弟传、帮、带的过程,也是师德的传播,是一种完整的教育的濡染,当然,也就会在理想课堂的工作中更能体现出来。因为师徒结对,意味着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专注地一对一地进行沟通交流。师傅和徒弟互相进入彼此的课堂,甚至共同用大教室来上两个班学生的课,彼此观摩、互相提醒、共同研究的过程,就会成为在工作之中润物无声的提高,并且因为双方互相能够进入课堂,也就能够更深入地发现课堂之中的问题。尤其是在教学经验这一层面上,教师互相之间传授的经验,虽然不见得有着高超的理论,但往往是对当下最为有效的。
需要特别注意,在这样的过程之中,不能简单地把师徒结对变成一个封闭式的师徒小团体,而应该把这样的制度变成常态,师徒和师徒之间也应该互相进行交流,不仅可以让徒弟互相竞争、师傅互相竞争,而且应该在不同时期让同一个徒弟拜不同师傅、同一师傅收不同徒弟,从而以多种力量更好落实师徒结对这种形式,把传统的关系转化为现代关系,让教师中的师徒也能教学相长、彼此成长,从而推动理想课堂的效果最大化、最快化。
个案微研法
在生活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突发的教育事件,这样的事件发生在课堂上,常常会给课堂教与学带来干扰,这是困扰老师最大的问题。
这些突发的问题,虽然形式上是突发,但是形成却有漫长而复杂的原因。老师在课堂上解决了这一次,未必就不会再发生下一次。
所以,在理想课堂的`推动中,特别推荐用个案微教研的方式,围绕课堂上突发的状况,进行15分钟到30分钟内的,尤其是以年级为单位、以办公室为场地的一种理想课堂教研方式。
这样的教研,短平快、直接、针对性强,在积累之后会形成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洞察。与此同时,给老师如何处理课堂问题提供了更多借鉴之处,能在当下拿来就用,是一种特别受老师喜爱的方法。
辩论争鸣法
理想课堂的推动中,一方面要注重传、帮、带,注重老教师的丰富经验;另外一方面更要注重正确理念是否在课堂中得到贯彻和落实。
必须特别强调,正确的理念,未必就是最新提出来的,而是指真正正确的理念。因此,正确的理念可能会在新教师的心中,也可能会在老教师的心中。
在教学中有着不同的理念,就会产生不同的做法。但理念的产生是在不知不觉中进行,而理念的落实也是无意识中进行,对理念的修订也就变得格外艰难。
因为一旦要扭转一个人的观念,必须要这个人自己从内心产生认识。如果我们在工作中生硬地去扭转一种观念,势必会引发对方的反感,不可能真正地取得好的效果。即使一位老师表面上说出认同的话,可是当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的时候,一个人在行动中,一般不可能做出自己不认可的事。
推行的理想课堂“辩论争鸣法”,就是组织辩论甚至辩论赛,对有关问题进行争鸣。具体做法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要么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要么是在教育书籍中所记录的,围绕这些案例进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如何开展讨论。在这样的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百家争鸣,通过集体的力量、智慧的碰撞,最终赢得更多的认同。这样一次又一次、一人又一人的交流和传播,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一群人的理念。
这种办法虽然见效并不明显,却是一个真正能够落实到根本的方法。如果一所学校要想真正长久的推进正确的课堂改革,必须推行正确理念的扎根。因此,以“辩论争鸣法”构建理想课堂,是一个必须努力的方向。通过这个方法,缓慢而彻底地改变陈旧的、错误的教育教学理念,最终将会让全员坚定而全面地把正确的方式方法,运用到日常的课堂中。
自评反思法
课堂,是师生的舞台。每位教师每天都会走上自己职业的舞台。那么每一堂课,不仅仅是学生的课堂,更是教师的生命绽放的一段时光。在这段时光里,教师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就像是大海中的一朵又一朵浪花,如果不及时记录,那么水花就迅速消散在水中,根本无法留下任何印记。
采用“自评反思法”,请老师们每天选择课堂上的一个小点进行一次自评反思。自评反思不用长,两三百字、甚至一条微博140个字就够了。每天对于课堂上的内容进行反思,积累之后再在教师之间进行互相沟通、互相探讨,收获会更大。
长久的反思和积累,就可以把更多的教育智慧集中起来,把更多的教育难题也集中起来,对智慧进行分享,对难题集体攻关。无论是有针对性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集中群体力量时,都会超过个体的力量,增进解决的可能。
对于一所学校的管理者来说,还应该意识到:一旦是在课堂上普遍发生的问题,就是该校教育之中存在的漏洞。从这一角度来讲,“自评反思法”也是请老师在自己的实践中,为学校更敏锐地发现更多问题,更积极地承担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教案打磨法
理想课堂之所以难推动,是因为每一次推动的时候都意味着真刀实枪——每一节课都需要时间、都需要人员。
所以,综合以上种种提高方法之外,还有一种“教案研讨法”:写出合适的教案,就等于用大脑已经上过一次课,通过对不同的教案进行共同推敲修改,就是一种理想课堂的研讨方法。
在生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可是,这个常见的方法,常常做,却不见得会产生如期的效果。
因此,真正在实施理想课堂的“教案研讨法”的时,要注意两大原则:教案要少,研讨要透。
第一,教案要少,指的是数量要少。每一次备课都应该结合着具体的工作来进行;同时,教案的书写一定不能把它变成一种工作的常态。用于提供研讨的教案,是比一般的教案更为深入,不仅仅能够有自己的做法,更能够提供做法背后的理论支撑,最起码是自己如何思考的、如何行动的原因。要求老师提供这样的教案,就不能在数量上有更多的要求,不可以一次要求写出很多的教案,而应该留有很长的、足够的时间,供老师们进行打磨。
第二,研讨要透,指的是要有深度。在研讨之中,围绕着一个教案,一定要有耐心,一定要够细心,一定要很全面。只有不放过每一个问题,真正地围绕着这个教案方方面面的问题,不仅仅指出问题的现象,更能深入分析讨论问题的原因,且把问题真正地从宏观背景到具体人物都条分缕析,还能结合着这些分析,举一反三地举出其他的例子进行佐证,才能真正举一反三,通过一个教案学习更多教案,最起码是学习到上某一类课所需要的方法和技巧。只有这样,才能在深入的过程中保证了品质,也保证了热情。所以,建议类似的研讨最多一个月举行一次,正常情况下一个学期进行两次即可。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5
随着新课改的逐渐深入,我校由点到面开始全面实施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我而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只有一年的时间。刚开始,我也非常茫然,编制导学案不知从何下手,教材内容不知如何取舍,每上完一节课,总觉得心里不是很踏实。但一年下来,我感触颇深。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要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聚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实施有效课堂教学。下面我谈谈一年来自己实施高效课堂教学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没有兴趣,学生动也不动,就更谈不上互动了。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实现师生互动的前提。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参与。我们做了一节示范课,没有华丽的"装饰"进一步创设英语环境,比如:课前唱一支英语歌等,老师和学生共同打着节拍唱着欢快的英文歌曲,复习旧知,又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走向新知。而不是和学生逗趣。课堂中应该进一步激励、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培养学生自信心,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英语高效课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师生合作,交流的方式灵活,表现学生个性和差异的机会要多。比如在各个小组的展示过程中,几乎小组每个同学的积极性都要调动起来,本小组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能力,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内容。这样使每一个学生在交流学习与合作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事实也证明,协调合作的师生关系无疑能为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产生促进作用。更重要的,这种交往还可以使人和人之间的合作精神得以增强。
三、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及时点拨,师生"互动"
学生思维的活动是开放的,多维的,甚至有些时候是天马行空的。老师应多表扬积极思考提出问题的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同时,老师还要把握好师生互动的方向,及时点拨,使得整个课堂师生互动在有序、有节、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适时点拨还包括在学生思维误入歧途时,教师迅速捕捉,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凭机智的点拨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四、鼓励学生相互质疑
传统的教学提问有如下特点:教师问,学生答,问题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答案明确唯一,最终以学生解答教师的.所有问题为教学的归宿。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提问而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全程质疑,在课堂真实问题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要始终采取积极鼓励的态度、引导学生质疑。不仅要让学生解决"是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等问题,更要鼓励学生解决"为什么"的问题。
通过进一步的学习,特别是这次学习让我认识到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的多元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智慧与挑战的课堂,我们要于创造条件把握关键,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使我们的互动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广博收集,周密组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互动式教学就会开展的有声有色,高效有序。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6
(一) 高度重视前备课。
所谓前备课,这是我自创的词,实际上指的是参加集体备课前的独立备课。时下集体备课盛行,固然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一个职初教师只靠着集体备课而教学,很显然是本末倒置,会严重阻碍自身专业的进步。
语文备课有其特殊性,既需要教学设计,更需要解读文本。解读文本是设计课堂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首先应该认真研读课文,读出自己的理解和困惑;然后再借助相关资料深度解读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也应该注重自己的独立思考,而不能完全“借鉴”他人的案例。即使是名家的课堂实录,也不一定就完全适合我们自己的课堂,切不可拿来就用。只有经过了自己独立的思考,才能真正提升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和课堂设计能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和风格。
有了自己比较深入的“前备课”,再去参加集体备课,将自己的想法和同行交流乃至碰撞,这样的集体备课才能真正形成集体的智慧,每一个成员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二) 客观看待公开课
时下教育界对公开课的评价,负面的居多,认为公开课是“做”出来的,不符合日常教学的实际。我认为,这样的看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全面,也不客观。公开课本就不同于日常课堂,对教师而言,它代表着教师个人的最高水平,展示了教师的最佳风采,我们不能要求每一节家常课上成公开课的水平,同样也不能接受一节众人观摩的公开课过于家常而丧失了观摩价值和研究价值。
对职初教师而言,“打磨”一节成功的公开课是一个非常有利于专业水平提升的过程。结合我自身的经历,我认为公开课最能锻炼人,成就人:它能锻炼一个人的“胆量”,这对职初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备课的过程不断考验着一个人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信念;课后接受多位同行的批评和建议,能拓展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学的理念;成功地开设一节公开课,能够让教师获得成就感,获得一定范围内的认可,这对职初教师而言是莫大的鼓励和动力。
音乐家的作品是一首首广为传唱的曲子,文学家的作品是一篇篇大受欢迎的小说,那么,教师的作品是一堂堂精彩的公开课,又有何不可?
(三)乐于参加听评课
上好课是每一个教师最重要的任务,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最重要的目标。为了上好课,我们不仅要多读书多思考,还要乐于参加听评课,多向身边的老教师学习,多向名师大家学习。
关于听课,我认为职初教师首先要走出“听一课,上一课”的误区。如果听课仅仅是为了模仿,那么提高将会变得非常缓慢。我们在走进其他教师的课堂之前,也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熟悉文本,要有一个初步的教学设想。听课时我们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思考授课教师的设计意图。听课不仅仅关注教师的教,还应该仔细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总而言之,作为职初教师去听课,决不能把自己当成课堂里的一个学生,也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速记员,而应该努力学习课堂观察的专业知识,从别人的课堂里吸取经验和教训,为我所用,促进自身课堂教学水平的提升。
听课之后,职初教师应该勇于参加评课,说出自己的思考和困惑,和授课教师、听课教师进行充分的交流。在我们的教育界,还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论资排辈现象,每次公开课后进行评课,说话机会较多的一般是资深教师,而职初教师往往只能充当一个聆听者。在这种情况下,职初教师应该要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主动发言,主动求教。我们相信,每一个资深教师都乐于帮助年轻教师解疑答惑,乐于对年轻教师不成熟甚至不正确的想法进行提点,提出建议。长此以往,职初教师在课堂教学领域会越来越成熟,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也会越来越大,这将为自身的专业发展搭建更高的平台。
课堂教育心得体会 篇17
前一个月复习文言文,进行到八年级的大篇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时,遇到一件小事。下课回办公室的路上,一个学生拦住了我的去路,说自己在做课外资料时遇到了问题。我低头看题,是关于“泉香而酒洌”的释义。孩子答的是:“泉水透着芳香而酒色清澈。”补课班老师在“芳香”和“清澈”上各打了一个叉。我不解,孩子告诉说:正确答案是“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并转述老师的解释,说这是文言中常用的词序颠倒法。
我立刻疑惑了。欧阳修明明是说“泉香而酒洌”,为什么偏要解释成“泉洌而酒香”?或者我们相信别一种说法,欧阳修原来写的不过是“泉清而酒洌”,是苏轼大笔一挥改成了“泉香而酒洌”。那么,苏轼为什么这样改,而我们既然接受这改动,认为它比“泉清而酒洌”、“泉洌而酒香”好,在解释的时候,为什么又认定“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才是对的呢?
认为“泉水清澈而酒味芬芳”为正确,理由大概是泉没有香味。然而泉真的不能有香吗?以科学思维的观点看,大概确是如此的。然而以文学思维的眼光,则泉有香味并不是什么特例。不但泉可以有香,花还能闹——所谓“红杏枝头春意闹”,山、月也会冷——所谓“淮南皓月冷千山”,太阳也可听得声音——所谓“羲和敲日玻璃声”,声音也可有形而圆——所谓“呖呖莺歌溜的圆”。这就通感吧:感觉之间的混而相通,在一种感觉印象中交错着别一种感觉印象。通感的心理基础在于人的感觉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在感觉的世界里,它们其实是一个浑然的整体,统摄于一个统一的、全体的人。因此,通感其实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经验,所以颜色有冷暖之分,声音也有明暗之别。
只是可能在文学中,通感的表现更精微、新奇、独特。只有在科学的、分析的态度中,人的各种感觉才分裂为彼此隔绝、互不相关的领地。正是因为科学的“分而治之”的态度,破坏、瓦解了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把一个统一的、整体的人分析为许多彼此隔绝、排斥、分裂的人的碎片。
文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感性的解放、重整、醒觉,重新恢复人之为人的统一感。欧阳修所说的“酿泉人”,地处“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地方,那么野芳的幽香不就是泉水的幽香吗?怎么能说泉无香?“酿泉为酒”,酒既有香,泉又怎可无香?这是感觉的、感性的思维方式,也是全体、整体的思维方式,也是文学的思维方式。
《醉翁亭记》是抒情的文学,不是科学的说明。所以,我们读它,首先以感觉、感性的方法领悟它、感受它、喜爱它,而不应该仅仅以科学的'、逻辑的方法说明它、分析它、解剖它。
我在语文路上走的时间并不长,拿不准是否真的有文言翻译中的“词序颠倒法”,如果真有,我浅白的以为语法的这种设置在这里是不适用的。事实上,如果真要从语法上为之解,能不能说“泉香而酒洌”也应该是互文——“泉香而酒洌”者,泉又清又香,酒也又清又香也——所以,仍然不能回避泉是不是香的问题。
教语文第八年,我才开始尝试以教育叙事的方式思考和整理这些错位的问题,可能确实比其他许多老师晚了许多也浅了许多,但我也确实略略想了如下问题:
1、语文课缺少魅力,效果不佳是初高中孩子,尤其是毕业班的孩子的共识,视语文为一门尴尬的学科,是为了什么?
2、语文课,理应有人文教育乃至伦理教育的功能,但是这里的人文功能、伦理功能是不是都应该作最广泛意义的理解?我以为,语文课的人文性,其着眼点在通过开发学生的感受力,特别是对于语言的感受力,养成正确的趣味,从而激发出学生身上美好的人性。
3、科学思维在语文课堂上的大行其道,是不是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学趣味的普遍堕落?每年到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中国人总少不了抱怨一回,疑心人家歧视我们。然而,回头检视一下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思维的缺失,是不是让我们错过了许多文学感悟力很好的孩子?
前些年,许多语文人在一起研究“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个歌名是不是正确,我们的语文课堂,某种程度来说,一直在延续这个问题的讲解。我还是希望,自己作为老师,能够在语文课堂为学生保留那美好的一刻,那作为一个整体的人充溢着丰盈而统一的感受力的一刻,哪怕它短暂、哪怕它转瞬即逝——因为,除了在语文课堂,这样的一刻已经毫无容身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