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印象的文章
关于印象的文章(精选11篇)
印象江南
文/吴鲜
老子骑牛过青阳。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春雨江南。这些都是我对于江南最初,最直观的印象。缘自一代代文人墨客对于江南山水的青眛,生花之妙笔。八月的江南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带着疑问与向往,我们驱车前往九华山,那个“莲花佛国”的人间圣境。
车过殷家汇,天空中下起了雨。时序虽是初秋,走在中午的阳光下,还是有些燥热。邂逅一场雨,提前给我们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洗礼,也权当是来了一次灵魂的“沐浴更衣”,前往清净之地,岂能不以干净示之。同行的朋友中有“高人”,对佛学颇有研究。我经常打趣他,咋不出家当个“和尚”,寻一清净之地,寄情山水,灵魂皈依?朋友每至此,便要分辩几句,来几句偈语:“佛在心中,吾心即佛”。我们笑而不语,未置可否!他还是放不下红尘,放不下他的一双小儿女……车外的雨声渐大,一路烟雨迷濛的薄雾伴我们前行。八月的江南,群山依然苍翠欲滴,秀美可人。两旁的田野里,稻子已经饱满,成熟,一地阳光,一场雨后,一片忙碌之后,稻子该成为秋风中第一个粉墨登场的主角,来一次华丽的转身,由青变黄,从一株株带露的秧苗变成一株株沉甸甸的稻穗,滋养与哺育着这一方水土上的芸芸众生。“看,莲花……”儿子兴奋地用手指着车外一闪而过的水田里盛开着的莲花。“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我们错过了春天的江南,倒是在这个初秋的行旅中赏得大片大片莲花的盛开,便也算是一个有缘人了。江南多种植莲于水田之中,夏末初秋,莲花盛开,莲蓬耸立……莲蓬,莲籽,可食用,或药用,此乃莲的又一可爱可敬之处,莲,自古品高质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植,不蔓不枝,亭亭净直,香远溢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的《爱莲说》,在这一时刻,忽的涌入我的脑际,面对眼前满目盛开的莲花,我不禁脱口而出。
车至九华山,已近中午。我们在一个叫“柯村”的地方停车,吃饭,购票上山。这次前往九华山,有两个意思,一则儿子想单独爬爬九华山,感受一下佛教文化,此举甚好,儿子已上大学,读万卷书不若行万里路,大千世界,自然山水中,他能学好多“象牙塔”里学不到的东西。二来,妻一直想到青阳走一走,寻找她“尖上的记忆”,缘于她的一位同事,青阳人,每次回青阳,都带回一大堆当地的特产,与妻的同事们共享。饭后,儿子上山坐索道游览花台,我和妻则一路前往青阳县城。我们入住的是一个叫“静怡宾馆”的地方,不大,却很清洁干净。前台的服务员是一位土生土长的青阳人,江南女,小巧玲珑,干练麻利,脸上始终带着笑,大理石般的前额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迷人。妻一直看着我,看得我心里直“发毛”,我“鬼”一般地逃离,我可不敢“惹是生非”。晚饭的点上,儿子回到了宾馆,他很兴奋,冲了凉后,他躺在床上,发朋友圈。儿子的这一代人幸福,快乐。一路阳光地成长,一路快乐的生活相伴!人生,是一种传承,生命,血脉,爱。晚饭后,我陪妻逛青阳县城,县城不大,建筑比较陈旧,街面上倒不是太拥挤,一场雨后,空气很是清新,我向一散步的当地老者打听当年“老子骑青牛过青阳”的老街现在何处?老者神情落寞,用手指了指前方,“哪还有老街,早已拆迁了,唉,失去喽,回不来喽,多好的一条街呀!”望着老人渐行渐远的身影,我默默地远望群山,山峦依旧,而有些东西呢?比如历史,比如遗存,比如记忆,比如怀念。老子的“道法自然”,乃至“无为而治”,在所谓的“现代文明”与工业化,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怎么就那么不堪一击呢?我心生无限怅惘,拉着妻的手,默默向宾馆走去,走进夜阑更深,走进历史的深处。
第二天一早,我们和儿子“兵分两路”,他继续去爬九华山另一处景点——天台。我和妻则前往“九子岩风景区”,也就是当地人称之为“后山”的地方。我们到达景区的时候,阳光正好。白墙黄瓦,一派静穆。青山绿水,阡陌田畴,远山近树,小桥流水,一幅典型的江南山水的写意画卷。路旁的一座大殿正在修建,梵音袅袅,微风轻拂,佛法无边,普度众生。我和妻子没有上山,只是远观群山,心生默念。沿着九曲天河,我们一路行走,清凌凌的河水一路呼啸而下,妻打着遮阳伞,将阳光与喧嚣挡在伞外,此刻走进她内心的,又会是什么呢?“观山情满于山,观水情动于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看着妻一路轻盈前行的背影,我心生无比快乐与感动。我想此刻,妻,儿子,在他们的心中一定是快乐而丰盈的,因为——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返程的车上,儿子一路兴奋地与我们交谈,谈风景,谈“和尚要钱”,谈“女孩失恋”,谈小猴子从他头顶越过,谈登山的苦与乐,谈他的想法与认知,我默默地听着,经历,感知,评判,取舍,是他人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行万里路,一路风雨,一路人生,儿子的人生之路还很长,但从他率直的话语中与坚毅的眼神里,我读出了儿子所拥有的一颗善良的心。佛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心向善,我坚信,儿子的未来之路会越走越宽广,终会有一天,他会“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车过安庆长江大桥的时候,我回望江南,天空中忽然升起了一道彩虹——雨后彩虹。是“莲花佛国”的昭示,还是佛光普照大地上的芸芸众生?斯时,我醉在了印象江南的一抹远山近水的回忆里了。
江南好啊!“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忆江南?站在秋天的时光里,面对一地灿烂的阳光,我心中充满着无比的依恋与向往,待到来年春暖花开的日子,我将再次走近江南,去找寻一番“杏花春雨江南”的意蕴,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黄昏,我将独立之于群山之巅,“一览众山小”,抒怀遣意,印象江南。
印象江南,山水人生。
火盆儿印象
文/周吉福
入冬以来,不管户外如何寒冷,室内墙上的温度计始终保持在零上22度和24度之间。温室内,闲暇时,赏窗外飞雪,看麻雀觅食,上网聊天,品茗读书,很是惬意,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的冬天,想起小时候冬天漫天的大雪,想起小时候冬天刺骨的寒冷,想起小时候冬天取暖的火盆儿,想起火盆儿带给一家人的快乐……
我六七岁的时候,已经记事了,那时的冬天,雪特别大,大得推不开房门,大得没膝盖,拔不动脚。天气也是特别冷,那时,我们乡下还没有摄氏零下多少度的概念,形容寒冷的程度大多是这样的:“今年冬天真是嘎嘎地冷啊。”听听,那“嘎嘎”的象声词,说明冬天都冷出声来了。
那时的冬天,外面寒冷,屋子里同样也是冷的。虽然家家都烧火炕,但是架不住房子四面透风呀。所以,那时,家家都会用火盆儿取暖,就是烧火做饭的时候,等饭熟了,就把灶膛内的余火用小锹铲出来,放到火盆儿里压好,然后端到屋里,感觉冷的时候,就用火铲扒拉扒拉,这时,火盆儿里便会出现红彤彤的余火,屋子里就暖和一些了。
那时,家家户户都有火盆儿,大多数人家的火盆儿都是黄泥烧制的,也有的人家没有这种黄泥烧制的火盆儿,就用废弃的小铁锅做火盆儿,或者用别的什么家什替代。我家的火盆儿是黄泥烧制的,挺深的,还带一圈边沿,形状很好看。由于使用的年头久远了,火盆儿的颜色变成了红褐色,油光瓦亮的。
据说,黄泥烧制的火盆儿养火,余火在火盆儿里不容意熄灭,保温发热的效果好。至于火盆儿是怎样用黄泥烧制而成的,爸爸曾和我讲过,可是,我当时没记住,现在也回忆不起来了。那时,我的注意力不是在火盆儿如何制作上,而是在火盆儿的利用上。
冬天,晚上的那顿饭,多半是稀粥就着咸菜疙瘩。家家都要多烧些柴火,为的是让更多的余火装进火盆里。别小看装火盆儿这活计,也是有着一定技术含量的,要先把没有烧透的余火放在火盆儿的底部,火盆儿的紧底下要提前放些草木灰,目的是不让余火直接挨着火盆底儿,否则火盆的余火容易熄灭,保存的时间短。当把余火装满火盆儿的时候,紧上面同样也要盖上一层草木灰,还要用火铲把上面的草木灰压实,让火盆儿里边不透气,这样能最大限度地让火盆儿的余火保存的时间长。当然,这些“技术理论”都是大人告诉我的。
那时,乡下没有广播,更没有电视,关于“娱乐活动”,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奢侈事儿。一到晚上,一家人沐浴着煤油灯柔和、昏黄、微弱的光雾,围坐在火盆儿旁边唠嗑、取暖,就是最大的乐趣了。这时候,爸爸会拿起一张卷烟纸,从烟笸箩里捏出一点儿烟末,放到烟纸上,两只长满老茧的手快速地旋转一圈,一根烟就卷好了。然后用火钳子夹出一块火炭,嘴里叼着刚刚卷好的烟凑过去,吧嗒两下嘴唇,烟就点着了。爸爸深深地吸了一口,然后一口烟吐出来,乳白色的烟雾便“云卷云舒”地在屋内游走开来。此时,爸爸的脸上便会显出疲劳过后少见的一点轻松和满足。接下来,随着爸爸一口一口有些呛人的“蘑菇云”散发开来,随着“很久很久以前……”的开场白,一个个神话故事也从他那长满胡子的嘴边溜达出来,让我听得如醉如痴。讲到瘆人的地方,我直往爸爸的怀里钻。爸爸每当讲完一段故事,都会叮嘱我说:“你长大一定要做个好人,做坏人是会受到惩罚的。”
有时候,晚上饿了,妈妈拿来一个茶缸,里边放上一些小米,添上水,然后把茶缸放到火盆儿里,靠着火盆儿的余火加热。一会儿,茶缸里便冒起热气,同时还可以听见茶缸里发出“咕嘟咕嘟”的声响,再过一会儿,黏糊糊的小米粥就煮熟了,就点小咸菜,可香了。
有时候,我们还会在火盆儿里埋几个土豆。土豆烧熟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把土豆捧在手心里,一边用嘴吹,一边用手不停地搓,等土豆不烫手了,把烧糊的皮扒下来,露出里面冒着热气的白茬儿,咬一口,烫得直咧嘴。在那缺吃少穿的年代,几个烧土豆,无疑也是挺“拉馋”的呀!
有一回,别人给我一穗“洋苞米”,就是那种直接能崩爆米花的苞米,苞米粒是红颜色的。我扒下几个苞米粒,埋在火盆儿里,等了一会儿,我用筷子在埋苞米粒的地方一扒拉,只听“嘣”的一声,苞米粒在火盆儿里崩裂开来,连火星子带灰,崩得满屋子都是,我额头前的头发也烧焦了,脸蛋也烫起一个大泡,气得爸爸把巴掌高高地举了起来,最终却没有落下。妈妈嗔怪地说:“以后别这样瞎整了,再把脸烫坏了,媳妇都找不着了。”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在火盆儿里崩爆米花了。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村家家户户都用上了暖气和地热,再找火盆儿已是很难了。但是,有关火盆儿的印象,还有围绕火盆儿发生的故事,我始终忘不了……
黄草印象
文/袁模雄
我第一次去黄草,那是在二十年前。是因我次子在黄草开酒楼创业时,与黄草朱姓姑娘相识、相爱,喜结良缘,为操办儿子婚事,去黄草与亲家会面。
黄草镇在东江湖上游,东江湖大坝关闸蓄水后,陆路被淹没,从资兴新区到黄草必须从大坝坐船。当时大坝到黄草的客船是柴油机动力的木船,从大坝到黄草要坐三个多小时,坐在木船里,震耳欲聋的柴油机轰鸣声,两个人说话都要互相对着耳朵。船舱内两边坐人,中间放行李,十分拥挤。时不时,船头的浪花还会打进舱里将衣服弄湿。我在船里约坐了一个多小时,内急了,船上的厕所设在船尾,而去厕所必须要从船外的两边经过。旱鸭子的我紧紧抓着船顶篷的木条,小心翼翼地在10多公分宽的船沿上缓缓地向船尾移动,那种提心吊胆的感觉,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那时黄草镇街道边的房屋都是火柴盒式建筑,除镇政府办公楼是5层外,其他的几乎全是两三层楼。街上人员稀少,个个灰头土脸。街上除赶集的时候人多些外,平时是卖东西的人比买东西的人还要多,显得异常萧条和冷清。
亲家住在黄草镇的黄家村,去那的公路是砂石路,汽车一过,后面就跟着一条长长的灰龙。公路两旁的房子大多是泥土墙,屋顶盖的也大多是杉木皮。所以,黄草在我心中的印象就是原始和落后。
今年6月,亲家公七十大寿,也是我时隔二十年后第二次来到黄草。那天清晨,我一早便坐公交车来到大坝码头,夕日的木制班船已不见踪影,码头停着的都是清一色的现代玻璃钢快艇,还有很多艘豪华气派的大型游轮。我走进黄草的班船,只见船舱里宽敞明亮,坐椅干净整齐,皮垫子软软的像沙发一般,舱内还配置了空调和卫生间,坐在里面非常舒适自在。我一边享受着这舒适的船舱环境,一边欣赏着东江湖的湖光山色。只见东江湖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就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沿岸两边的移民新房,好似撒落在画里的珍珠,显得格外优美典雅。天空蔚蓝蔚蓝,湖水清澈见底,迎面吹来的风也夹着淡淡的果香……
“客船就快到黄草了,请大家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下船。”客舱前面传来女服务员甜美的声音,把我从遐思中拉了回来。我看了看手表,才坐了一个钟头十分钟。我从船舱里伸出头来,只见前面湖面宽广,水清如镜,黄草金牛岛就像一颗巨大的绿宝石镶嵌在湖面上,美不胜收。
班船很快就靠岸了,首先跃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型宣传石碑,碑上由资兴本土书法家朱小石书写的“天下游山到黄山,世间玩水到黄草”十四个龙飞凤舞的行草书法,展现了黄草深厚的水文化底蕴。
走上码头台阶,只见街道路面的青石板,油亮发光,好像刚用水清洗了一般,没有一丝灰尘。两旁典雅的仿古路灯下挂着红扑扑的灯笼,似一张张笑脸,在迎接天下游客。沿街门店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身在其中,让你怀疑自己是否在古今穿越。店内土特产琳琅满目,东江湖鱼、雷公仙茶、野生蜂蜜和深山香菇等山珍水产,应有尽有。来自广东、深圳、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接踵而至,时不时还能看到几个金发蓝眼的外国友人,整个小岛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一片繁华。
去亲家公家的公路,如今已是标准的柏油路,路面还比过去宽了许多。路边过去的泥巴墙杉木皮房子,变成了砖混结构和装修精致的农家乐民居。黄草人胸怀大志,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如今的黄草处处面貌一新,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郴州十大美丽乡镇”“湖南特色文旅小镇”和“全国美丽宜居小镇”。这次黄草行,我心灵触动,感慨万千,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于是有感而发:
黄草印象
人生相逢是缘分,金牛岛上把姻连;
艰苦创业二十载,新旧黄草两重天。
山清水秀生态好、四季水果香又甜,
银鱼香菇野蜂蜜,山珍海味均齐全。
碧波荡漾水如镜,鱼儿戏水逗游人。
雕梁画栋黄草街,任你穿越古和今。
宾馆酒店农家游,八方宾客多如云。
凝心聚力谋发展,乡村振兴领头雁。
今春花事初之印象
文/唐小乖
某日黄昏时候,我路过一处不常走的角落,竟看到一株一人半高的小树枝桠上已疏落开了几簇小花。心情既喜又惊,急步至花下,转来转去,观之不足,赏叹不已。
花白色,有的花瓣边缘晕着一小片轻浅的粉色,偶也有粉色丝丝缕缕的流向花心,像是画国画的毛笔笔端上的颜料被水洇湿了后落在纸上或轻划过纸面的样子,也像素色衣裙上的一点点染色,素净明丽中含着那么点儿娇柔的媚意。花苞因为花瓣都还拢在一起,那粉色就尤其明显,几乎要让人以为这是粉色的花朵。
花是一朵朵开的,也是一簇簇开的。几朵小花紧紧挤在一起,各开各开的,然而稍远一点看起来,成团的花也像一朵大花。挤在一起的花,因那白色不够纯粹且白处又不怎么透明,远处看起来竟然颇觉朴素,甚至有点黯淡,当然也有可能是到了黄昏时候光线不好的原因。
不知道这是什么花。我心里这样想着,下意识地又立即觉得这是樱花。应该就是樱花吧。它不是我认识的杏花,桃花,也不是梅花,好像也不能再是别的花了。于是我就理所当然又开心地想着,春来天了,樱花开了。
隔一日至周末,天晴和暖。我惦记这树花,于是再来看。我以为我是准备好了看花的心情来的,然而一见到这树,我心里还是轰然一惊,那花竟然开得满枝满树,堆堆簇簇,累累团团,劈面而来,像是浓浓的春意再也挡不住,挤着跑着拥了过来。
我几乎是奔至树下,怀着不知所措的心情,从这一朵看到那一朵,从这一枝看到那一枝,细看远看,上看下看,眼睛简直不够用,不知道看哪里好,心也装不下这繁花带来的喜悦,涨得满满的,却不好表达,只任它满溢出来,满脸傻笑,心下狂喊:啊、啊、啊。
美让人震撼。尤其这突然的繁花春意。对于一直在等花开的我,是一记幸福眩晕的重击。我干脆站在花枝中间,闭了眼,微仰了脸,去闻,去感受。却又听得满耳嗡嗡之声,是的,绕树不下百只蜜蜂,忙碌地飞来飞去采摘今春这第一桶丰盛的花蜜。我忽然想起了朱自清的散文《春》,真的,这赶趟似的开满了的花,这闹着的许多的蜜蜂,是我小时候背过的课文啊。
后来我还是知道了,它不是樱花,是樱桃花,花谢了是会结出樱桃果子的。忽然似是而非地明白了,它为什么那么美却也那么朴素。好像果树的花,总也带着点农家人的淳朴。
这是我今年看到的第一棵开满花的树。那么突然,那么热闹,那么丰盛,让我震惊而欣喜。这一树花,是我对今春花事的初之印象,也是我享花盛宴的开始。惜眼前之花,也期待接下来的繁花似锦。春天真好,春天你好。
注:两周之前的所见所感,一直敏感于心,懒诉诸笔。终于抽空潦草成篇。纪念而已。
印象不深
文/风清扬
印象不深
风清扬
眼下,大学生就业难,更别提进个好单位,找个好工作,那就更难了,这不在登彩县登彩镇的老李也正为自己的儿子小李的工作发起了愁。
要是早搁几年,老李担任登彩镇办公室主任的时候,安排小李的工作本来不叫个事。可是天有不测风云,赶上了国家出台政策精简人员,偏偏老李也在精简范围之内,一下子又回老家种地去了。
“不行,为了儿子的前程,豁出这个老脸去了。”尽管老李深谙人走茶凉的道理,可他依然拿出了有些泛黄的通讯本,给在市委政策研究室当主任的朋友老冯打了电话。听了老李的诉求,老冯喯都没打,就应承下来了,他在电话里告诉老李,市报社正准备招人,而报社的一把手是他的好朋友。老冯让老李过两天来市里一趟,一起把这个事情办成。
两天后,按照老冯的约定,老李带上了两瓶五粮液和两条软中华,和小李一大早搭着大巴车向市里赶。在车上,看着近五千元的五粮液和软中华,老李心里感慨万千。这也难怪,自从下岗后,老李家就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再也没有没有其他的生活来源,同时前几年供小李上大学,日子一直过得紧巴巴的,可如今为了儿子能有个好的前程,花费再多老李也只有忍了。
经过一路颠簸,老李父子总算赶到了市里。中午,老冯带着老李父子提前赶到了市委对面的大酒店的雅间里。大约莫过了十分钟后,一个穿着讲究的中年男子带着一名司机进来了。
见到了中年男子的到来,老冯立马起身相迎:“王社长大驾光临,有失远迎啊,快坐快坐。”王社长听到老冯这么说也应道:“老冯啊,都老朋友了,就别这么客气啦,一起坐!”
待坐定后,老冯对双方进行了介绍。很快上了两个菜,见到菜上来了,老冯端起了酒杯:“来,为了今天的相见,咱们先喝一口。”看到老冯提议了,老李也赶紧端起酒杯。
喝完第一杯酒后,双方的话匣子打开了。“王社长老家是哪里的。”老李赶紧问道。“我老家是登彩县的。”王社长吃了一口菜答道:“哦,咱们是老乡啊,我是登彩县的。”老李急忙献殷勤道,“亲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故乡水,在这里,真是缘分啊,来老兄咱们干一杯。”
菜在一个个上着,在老冯和老李的努力下,酒桌的氛围越来越热烈,几个人都喝得酒酣耳热。看到氛围很,老李小心翼友好,老李小心翼翼地问:“王社长,我儿子想到你们报社应聘,你看有问题吗?”听到这句话时,王社长正在摸自己的口袋,曾经多年在酒场拼杀的老李见到这个状况,立马知道是王社长在找烟抽,赶紧递上了一支大中华,并点着了。
王社长嘬了一口,吐了一个烟圈,不紧不慢地说:“没问题,有市委政策研究室冯主任这里呢,更何况咱们还有老乡这一层关系呢,包在我身上了,过几个月才正式招聘呢,先让你儿子在报社实习熟悉一下情况,等待招聘。”
“不过,我的儿子性格有点儿内向,不大爱说话,现在人才竞争这么厉害怕不符合贵社的要求啊!”老李接着又提出了自己的担心。“没问题,内向才能保守报社的一些机密呢,我喜欢这样的人。”王社长拍拍胸脯说道。
看到王社长打了包票,旁边的老冯提醒老李:“你们父子还不快谢谢王社长,和王社长喝一杯。”听了这话,老李赶紧举起了酒杯,而小李则没有见过这个阵势,还在一边发愣,见状,老李狠狠踢了小李一脚,压低声音说:“还不拿起酒杯敬酒。”听到了老子的喊话,小李涨红了脸,赶忙起身端起酒杯。由于紧张,小李手一哆嗦,竟将杯子里的酒洒到了王社长身上。
“真是个没用东西。”老李在心里这样咒骂着,尽管对小李的表现,老李感到很不满,可他还是满脸堆笑地说:“小孩子刚毕业,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领导,太紧张了,还望王社长不要见怪,您老人家喝一口,我们干了。”利用自己曾经在酒场上打拼的经验,老李麻利地在挽着面子。“没事儿,没事儿,我年轻的时候还不如他呢,孩子嘛,以后多锻炼锻炼就好啦。”对于小李的失态,王社长微微一笑,并不在意。
两个小时后,酒酒足饭饱,老李将带来的两瓶五粮液和两条软中华赶忙塞到了王社长的车里,连连说:“一点儿心意,请收下。”看到这些“心意”,已经喝的脑袋发胀,满脸红光的王社长手揽着老李的肩膀,打着结巴说:“你老兄,太……太客气了,下次可……不……要这样了,咱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兄弟,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放心!”
有了这次酒会,加上朋友老冯无私的帮忙,小李顺利地进到报社实习。“有老冯这么个大官出面,况且王社长已经被我深厚的社交功力折服了,这事肯定成了。谁说现在办事得花大钱啊,我这不就花了几千块,事情就办成了。”想到这里,老李不禁有些佩服自己了。
果然,小李很快进了报社实习。小李还在电话里告诉老李报社里的部主任对自己很照顾,有采访任务总是带着自己出去。对小李反馈的信息,老李更坚定了自己的猜测,也就没有进一步向王社长表示。
过了三个月后,报社贴出了招聘告示,招聘正式开始了。就在老李认为这件事铁板钉钉的时候,小李却意外的落聘回家了。
见到回家的小李,这可急坏了老李,他赶紧打电话给让老冯打探情况,过了一会儿老冯打回电话:“人家说印象不深,好长时间没见过,都忘记小李这回事了,所以在应聘时,非常公正、公平地将表现不合格的小李给刷下去了。”
“那可怎么办啊,得想想办法啊,不能让孩子失业啊!”老李在电话这头说话几乎带着哭腔。最后按照老冯的建议,老李再次来到了市里,又一次约上王社长,几个人又推杯把盏一番。这次吃完饭后,老李给王社长兜里塞上了东借西凑来的两万元。看到这些“表示”,王社长还是满嘴酒气,拍了拍老李的肩膀,笑着说:“这回印象深了,放心包在兄弟身上了。”没过几天,小李回到了报社,经社长特批成了报社的一名合同记者。
小李上班去了,可老李的心里并不平静,看来印象深不深关键还得看那两万元啊,经历了半辈子人情风雨的老李,这回可又上了生动的一课。
上海印象
文/霸上客
上海有许多令人深感吃惊的地方:司机、行人是全国少数几个第敢与警察叔叔吵架的地方。
如果你到上海去,公交车是绝对不会来等你的,到时就开,尽管车上有时只有几个人!对工作在上海的人来说,每天早晨、晚上下班要做的最痛苦的事便是挤公共汽车,因为在路上有的人要花数个小时,而人又多,车又多、站又多。
如果来上海需要问路,这对他们来说是最为纠结的事了。如果你什么也不知道,那么他们一定会把你当傻瓜,会非常热情、卖力地详细地、不厌其烦地告诉你如何走,坐什么车、到什么地方下,在什么地方换车……这是因为上海太大,站与站之间间隔得太远。当然,他们这样做需要有个前提:看他们是否有的是时间,是否有热情了。
如果到上海去问路,而你又只知道一点,却又不太多,而且他们在告诉你如何走的时候,你又喜欢插嘴,那就坏了,他们一般只会说一半就停止了。
如果他们没有时间,没有耐心,就是在眼皮底下的地方,他们也不会告诉你!你,不要生气,因为在上海,问路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尤其在闹市区!这里有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人。
如果你会说上海话,那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他们会非常热情、非常热情地告诉你,有时甚至还会给你带路。
上海人要会说上海话,也喜欢说。你若乘座在公交车上,四周都是说普通话的人,一些年龄较大的上海人也会视而不见,仍旧大声说着本地方言。然而令人吃惊的是,现在的许多年轻的上海人却并不以为然,他们说着普通话,乐与外地人打交通。
上海人说普通话,可能是全国最普及的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工作单位,无处、无时不说。所以,你可能会误以为这不是上海了。
印象南陵湖
文/龙少
作为土生土长的南陵人,没听说过南陵湖,没到过南陵湖,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可我自己也只去过两回。第一次去时丫山尚养在深闺,还不叫花海石林,丫山镇也还没和何湾镇合并。我那时被抽出来到丫山镇检查验收水利兴修。在车上颠簸了好长时间,我们来到了一处塘口。目之所及,四周林幽竹密,水深且清,湖面波光粼粼,些许芦苇随风摇曳,不远处零星散布几户人家,直叹好一派山水田园风光。乍临此处,便被深深吸引。独自坐在塘边的芦苇丛,闻着山花之芬芳,竹木之清香,心情一下子好了很多。是啊,一如此塘,你来,我在;你不来,我还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那么静静地,静静地……我深深地吸口气,再深深地叹口气,站起身,和同行一道下山了。
夕阳下两道长长的影子。“那塘叫什么?”
“南陵湖。”
我笑了,这儿和我原来献出美好青春地方的奎潭湖,虽不可同日而语,但南陵有个南陵湖,一下子刻在了我心里。
第二次是陪上海医疗专家看美好乡村。感叹南陵乡村之美好的同时,有专家提出到花海石林去转转。主随客便,随车到景区门口,看情形一时半会进不去。我提出景区外也有个美好乡村龙山村,那里有个南陵湖,与其一行人傻傻等在门口买门票,不如去转转。为提升他们的兴趣,我说了前往南陵湖的路上还有珍珠泉、夹马石等景观。这两处也是第一次去时同行指给我看的。
于是我们几个就顺着我印象中的路边走边看。有意思的是一直到湖边的那个村,我们也没找见珍珠泉、夹马石;更有意思的是村中塘边赫然树着一块牌子——南陵湖。不对啊,我记忆中的南陵湖离村子还是有点距离的。拿出手机,我们拍得起劲,同伴们都说隔了好多年,路修宽了,村子也搞好了,肯定是我记错了。“这是南陵湖吧?”向着塘边的村人问了一句,村里的一位老人热心指点我们从前面走拐个弯才是。
终于到了南陵湖。空气还是原来一样地好,四周还是原来一样的风景。我们在湖心滩上打了会水漂,拍了会苇花,还在岸边看了下碑记,算是既赏了风景,又了解了南陵湖的名字由来和成因。站在湖边,我成了另类的导游,不断说着我第一次来南陵湖的良好印象和深刻感受,直到我们从湖这头走到湖那头。
看完了南陵湖,我们顺路行至花海石林景区的“后门”,看到了南陵、铜陵交界处的别样风景。观赏并拍摄由片石砌成直通山顶的梯田时,我突发奇想:盘下这一山的梯田,然后在山脚下造幢房子住着,种上几亩葵花,喝着南陵湖水,嗅着“凤丹”清香,啖着天然竹笋……这样随心随性、自由美好的生活,光想一想就宠辱皆忘、神仙不换啊。
回程路上,我始终盯着路边岩壁看,总算找到了夹马石,印象中的珍珠泉边有农妇正在浣洗衣裳。想起据说丫山是因金乔觉一脚跺裂而得名,我不禁浮想联翩:夹马石是不是因为想追随地藏正奔驰间而被夹的吧,珍珠泉是因为地藏菩萨跺了一脚而常年冒泡泡的吧,南陵湖也是因为地藏给地跺沉的吧……在一个个想象中,我回到了家,提起笔,迅速流淌出这段文字。
我还想去南陵湖!
桂林的印象
文/清河继世
桂林我去过两次,第一次是97年去订购设备。第二次是04年去参加全国弹簧学术会,每次都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
从两江机场乘机场大巴到市内,沿途看到的山景水景,活脱脱就是一副最美的水彩画,美不胜收。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那是一点也不假。美术写生还要选景,还要用取景框去观察,桂林就不用,眼睛所看到的任何一个范围就是一副美景,就可以拍照,就可以直接入画。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造就了桂林优美的地形特点和山水美景。是大自然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伏波山是与独秀峰相邻的漓江边上的一个直上直下的山峰,山不大,但孤峰突起,特陡峭。景区内有还珠洞,千佛岩,试剑石,听涛阁,半山亭等。集山,水,洞,石,亭,园于一体。是桂林山水美景的的缩影。沿着扶梯登上伏波山的最高处向四周望去,沿漓江的叠彩山,独秀峰,普陀山,象鼻山,净瓶山,玉带般的漓江,江桥和江心岛上的村落,起起落落的小山,楼亭,满城的桂树,漪涟的湖水,漓江上的游船,竹筏,竹筏上的渔翁和鸬鹚,都尽收眼底。
芦笛岩是桂林一个雄奇瑰丽的石灰岩溶洞,洞内景物极其造化,琳琅满目的钟乳石,石笋,石柱,石幔,石花构成红罗宝帐,高峡飞瀑,盘龙宝塔,原始森林,水晶宫等景观。可谓移步成景,步移景焕。在灯光的照射下,犹如是一座用宝石,珊瑚,翡翠雕彻的宏伟壮丽的地下宫殿。和它齐名的还有七星岩等石灰岩溶洞。
晚间在桂林游漓江就更有一番风味。漓江两岸的灯火闪烁,江船穿梭。辉映在江水上的灯光,渔船,鱼鹰,和滨江道上如织的游人,汇集成灯火的海洋,游人的海洋,令人流连忘返。
不过到哪都会有不和谐的音符,第一次在桂林就遇到一位自称是老乡的东北人,听我们的口音是大连的就开始套近乎,还打听住在哪,我们告诉一个假地址,晚上竟打听找过来,估计是被跟踪了,说是寂寞要玩扑克赌钱,最后被我们赶走。第二次开学术会在桂林遇到出租车司机,说是行业十佳,可免费服务。我们一个参会同事正好有事要到附近去,就坐了他的车,等到第二天出租车司机过来要车钱,又变得不是免费的。原来十佳是假的,因为我们收到的大部分出租车司机的名片都写的是十佳,也不知桂林出租车行业到底评了多少个十佳,真叫人哭笑不得。
珞珈印象
文/于婧
珞珈是武汉大学的别称,据说有将平实无奇的石头打造为美玉的寓意。这与武汉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气质景象很搭。
未见珞珈的时候,我们便听闻,这是一个历史悠久、有故事的大学。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建立最早的大学,承载过晚清王朝“师夷长技以自强”之宏伟愿景,经历过日军侵占虐杀之腥风血雨,见证过中华民族危急存亡时的铁骨铮铮。可以说,从这个大学里面随便拎出一棵树、一块砖或是一扇瓦,或许都比我们要年长许多。所以,当我们走进武汉大学,便顿觉肃穆,不敢喧哗,生怕打扰到这位睿智的老人。看着那斑驳的墙上布满的爬山虎,抚摸着曲折却粗壮的树干,吞吐着珞珈山上清新却有些湿重的空气,攀爬着静谧的青石阶梯,聆听着珞珈一个个传奇的故事,一点点去接近、触摸、赏读这位老人,也慢慢让自己的心境得到净化,精神得到洗礼。
当我们在珞珈生活三天之后,心情渐渐放松,了解渐渐增多,便暗生情愫了。其实,我们早知道,武汉大学是出美女的地方,当代最著名的莫过于电视剧《何以笙箫默》的赵默笙扮演者吴倩和“武大女神”黄灿灿了。但是,我们意外发现,珞珈自己仿佛也是一个“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人女子,端庄秀丽又不失神秘。浩渺的东湖是她飘零的衣袂,葱茏的树木是她浓密的秀发,老图书馆是她聪慧的大脑,相对而立的文学院和法学院是她善睐的明眸,举世闻名的樱园城堡便是她的丹唇皓齿,每到樱花四月,便仿佛给她涂上一层淡淡的粉红色口红,有天仙之貌、倾城之色。所以,置身珞珈,我们的心情是愉悦澎湃的,是怦然心动的。
武汉大学以学风自由包容著称。不大的足球场上可以同时容纳踢足球的少年、穿着民国服装拍照的少女、浓情依偎的情侣和光着膀子练着瑜伽的中年男子,这样神奇却不突兀的组合似乎在告诉我们这座大学的包容和自由。也正因如此,珞珈能够成功问鼎华语辩坛之巅,也能孕育出浪漫随性的春英诗社;珞珈能够培养出带着我们重品三国的易中天,也能启蒙小米的创始人雷军;珞珈能够悄悄生长着年逾140岁的老树,也能偷偷圈养着白色灵动的仙狐。在珞珈的每一天,她都在给我们惊喜。她又仿若一个尚未长成的雉子,每一天都在变化,每一天都有收获。拥有无限可能,不断创造美好明天。
我们是6月3日到的武汉大学。到了才听说,所有的珞珈人正在欢喜雀跃一件事情,便是6月2日,由武汉大学研制的全球首颗专业夜光遥感卫星 “珞珈一号”成功发射升空了。据说,这又是国内首颗以大学命名的卫星。6月8日离开之时,我们看到“珞珈一号”从遥远的外太空传回来的第一景图像,拍摄的是阿联酋阿布扎比和迪拜地区,那里的棕榈岛及道路网清晰可见。我们也喜不自禁,有种浓烈的自豪感。也许对于珞珈,我们只是匆匆过客。但是珞珈对于我们,却是终身记忆。我们将始终记得,曾在这座珞珈山上,惊艳过的美景、感受过的气息和恍悟过的心境。
童年腊八印象
文/吴金松
在我的老家庆云
县北部,在腊月,除了
除夕,腊八节便成了
腊月最大的节日。记
得在我儿时的岁月里,伙
伴们都会穿上新棉衣、新靴
子,走出户外,相互瞅瞅看看,
夸赞一番。小孩子也是有自尊心
的,觉得自己的衣服比别的小伙伴
好看,也总是喜形于色,溢于言表的。如今的孩子们或许都是躲在屋里玩电脑吧。
在这一天的中午,妈妈总会煮上八宝粥,印象中粥里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葡萄、花生仁等。朴实的农民比较在乎“八”这个数字,可能是与“发”谐音吧。凑足八样食材,棒子秸或者棒瓤子填进灶膛,风箱是老榆木做的,呼呼地拉着,灶膛吞吐着火苗,若此刻愣神,从火苗里您便能看到乡亲们的笑容,纯真而质朴。
“腊七腊八,冻死俩仨。”这是我们家乡的谚语。腊八节前后正是三九、四九,自然是最冷,出门的时候总是要戴着毛线织成的耳罩、手套,还要双手捂着耳朵。因为我家就在漳卫新河的东岸,村的西头,所以就会不经意地往河堤上多瞅几眼,你看,那柳树也静默了,与冷风相拥,轻轻摇晃着,和我一样,在腊八这一天更坚定了拥抱春天的准备。盼着到了除夕的时候,河边的冰雪也开始放下自己的冰冷与深沉,舍得让湿润的地面露出那么一点点模样了。
腊八,我们往往都是放假的,几个伙伴骑着自行车去村南的大湾里狂飙。一拐弯,车子摔出去老远,我们像几个棉花球重重地摔在冰面上,虽然有点疼,但是还是会坐在天然的滑冰场上哈哈大笑。过去了二十多年,这笑声还在我的耳边回荡,如今回去,恐怕是再也看不到孩子们在户外狂奔疯玩的“傻”样了。
如果再有个童年的腊八,还是那些伙伴,父母还是那样年轻,该有多好。
坚持的馈赠
渐渐地习惯了在每一个长假里,写下一篇日志,不论我在哪里,或是否外出旅游。气温渐渐地升高,我今年第一次换上了短袖,接下来,就该迎接夏天了吧,我想。
鹅之前就告诉了我,她团好了去桂林旅游票,独自一人。自从上一次她的拒绝,我们回归到了一般同事,即便偶尔有交流,也只是断断续续,短暂而不深入。我也开始反思,这一段感情,是源自内心的孤独,还是真心的喜欢。我没有刻意地去找她聊天,也许我们都需要静静地停下来,考虑清楚。我依然可以感受到她对我的挂念,尽管她拒绝和我视频,刻意地回避着晚上和我聊天。既然这样,我没有勉强,等到有天晚上,她主动Q我,之后我们短暂地视频,她说我这段时间突然成熟了许多。其实我知道,我还是那一个我,只当但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时,会卸掉在工作中的那一套庄重,展示着自己活泼,最自然最自我的那一面,而这在之前的她看来,不成熟。一直都是一个很认真的人,又真的希望我们这一段,可以跨越空间的界限,最终走到一起,但无论如何,我都祝福她能够幸福快乐。
记得之前听说过讲座(也可能是书上看到的),说一个人要想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或者想打动别人,做一件事也许没有太大作用,但如果你坚持一年或者数年,那基本就会成功了。在我回家的路上,有一个经常光顾的菜摊,摊主是个中年大哥,他的摊位就在自己的面包车里。前天去菜场买菜,当时是晚上,就我和另一个陌生的女孩,她买了些蒜苔,中年大哥给她3.5元/斤,她买好就走了,我也刚好差不多买好了,突然他拉住我的手,告诉我,还有一点蒜苔,3元/斤卖给我。本来,我当时已经买好了其他菜,蒜苔要不要都可以的,但听他这么说,又看了下着蒜苔也挺新鲜,索性就买下了。我开玩笑说,大哥你这么照顾我,对我印象很深吧,呵呵。他说那当然了,哈哈,付完钱,他又送了一些葱给我。在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想,其实我在他的小摊买菜,始于二、三个月前,我一般2-3天买一次菜,但也并非每次都从他那买,这样算下来,一共也不超过三十次,但他对我能有如此深刻的印象,可能源于我的一个习惯--自己带方便袋。是的,每次出门前,我的包里都准备着2个塑料袋,其实也都是以前买菜剩下的,所以面对我这个顾客,很多摊主都会有一些惊奇,有时甚至还会夸我环保。但看到家里越来越多的塑料袋,作为垃圾袋也用不完,我也不想随便乱扔影响市容。所以,我把干净的,完好的袋子,都整理到一起,等到每次出门前都会塞两个到包里,这样等到买水果或者买菜时,就拿出来重复利用,久而久之,就在中年大哥那留下了好印象,还有幸成为了他的VIP客户,享受比别人低0.5元的价格,今天去买菜,我只点了想要什么,都没仔细问价格,他主动给我便宜了5毛。
其实,在其他菜摊,老板给我报价比别人便宜5毛的事也遇到过几次。我买菜的风格一般是只问一次价格,不喜欢还价,但我会在好几个地方都买一些,对比各家的价格,如果他的价格比我的问到的几个高0.5元以上,我话不多说,直接走人,到便宜的那家去买。而且,我只用自己的塑料袋这个习惯,也渐渐让他们对我有一些印象,所以等他们熟悉了我这个年轻小伙的风格之后,大多会给我报一个很实在的价格。这种风格的养成,和我的销售工作不无关系。
我们销售的产品里,也有一些利润是0.3-0.5元/kg,而每次和客户为了一两毛钱讨价还价,已经让刚入手的我烦透了。于是,渐渐地,我想到了一个办法,我会根据这个客户的重要程度,报出成本以上0.5-0.6/kg的价格,而不管我报得高或者低,他们已经习惯了和我讨价,而这时我也不多说,问清他们打算要多少货,然后说我先去和老板申请下,看能便宜多少,再给他一个回复。这时,我不一定真的每次都去找老板或经理,我只是想先缓缓,让他感觉我在为他争取优惠的价格,一般是等二三十分钟之后,我在给他回电,便宜0.1元,并声明这是最低价了,这样他也就不好意思再和我讨价还价了,毕竟我已经努力“争取”过了。而转换风格后,我少费了很多口舌,节约了很多时间,成交率反而比之前高。有时,货源非常紧张,而价格又不能满足客户要求时,我一般都是拖着客户,说再去想经理申请,但我一般都是刻意不主动给客户回复,等到他又打电话来催我问结果,我就会把之前想好的自己很为难的一套说辞,倾诉一遍,说老板不同意,我实在没办法,要不您再看看……这时,急的是客户,而不是我,所以大多可以按我的价格成交,还在客户那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不久之前,我的同事吴也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故事,关于坚持。他和GF是以前的同事,一起在广州,他们认识一年后就在一起了,但她长得并不漂亮,而且有点胖,他是没有打算和她结婚的,在一起谈了两年多,他从没有把她带回老家。后来,她跳槽到了上海一家外企,他也跟着她一起过来了,那是经济最萧条的2009年,很多猎头找到他,他也面试了很多公司,但薪水、职位等都很难契合,曾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他拒绝了很多offer,也被拒了很多次。遭遇了人生的低谷,他整天吸烟,玩游戏,睡觉,炒股,完全丧失了刚来上海的那份自信。她默默地守护在他的身边,没有抱怨,没有责备。有一段时间,他在老家的父母,每个月都会收到陌生的包裹,没有寄件人,大多是一些小吃,日用品等,父母告诉他,他也感到奇怪,谁会给他们寄东西呢。他后来才想到了她,之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给老家父母寄过一个包裹,她刚好知道了寄件地址,所以就有了那些陌生的包裹。这些包裹,断断续续寄了大概有一年时间,这一年的坚持,也感动了他的父母,每次回家,父母开始做他的工作,想让他接受她,或者至少把她带回家来看看。就这样,他带她回了老家,情商很高的她很快就给他老家的父母,兄妹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他渐渐地也被她感化了,他再拒绝,就是对亲情的漠视和否认了。去年十一,他们终于领证结婚,走到了一起。
随着自己慢慢地接触更多的人、经历更多的事,开始感觉到,曾经在书中看到的一些道理,在现实中得到印证,这种共鸣,是如此的深刻,深刻到我有把他们写下来的冲动。我依然坚持看书,我也希望能在销售和生活中体验更丰富的经历,这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多姿多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