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老地方整理的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精选12篇),经小编精挑细选,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每个孩子都能成功》这是一本西方教育名著,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学习问题专家托马斯·阿姆斯特朗先生,他进行了20xx年深入的调查研究写成的经典教育专著,他的研究成果表明,实际上根本没有天生的所谓学习上不行的孩子。绝大部分也是世人带着有色眼镜看待的结果。
本书中谈到一个叫比利的孩子,总是喜欢发明令人匪夷所思的玩意儿,例如让水沿着水槽流下,带着乒乓球滚入洞槽,轮番撞击数只铃铛鸣叫,使一头玩具小猪旋转起来,最后进入玩具鳄鱼嘴里。这样,一个鳄鱼似的小切削器便被启动了,你可以在里面削铅笔。他发明的一些其他机械,也是既富创造性又有实用性。然而,比利还是被勒令退学了,他似乎不会按学校的规定的方式办事,他甚至不会计算房间的面积。
还有一个活泼好学的六岁小姑娘,当她第一天入校时是何等地激动。她已习惯于把时间花在小池边与朋友们画画、戏水、堆砖和唱歌,在入校第一天这么一个有纪念意义的日子里,她充满了期待,她期待能在四周走动走动,她期待能了解一些事物,她期待学校能随处歌唱、玩耍,她还期待着能与其他伙伴在一起自由自在地交流。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她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得不长时间坐在座位上的世界里,在那儿,她必须去解析老师复杂的说辞,眼睛必须一眨不眨地盯着味道怪异的书本上那些细小而又弯弯曲曲的数字与字母。当她在老师面前表露出自己的失望与迷惑时,老师就建议她去专家那儿做个检查。于是,她就接受了挑、串、刺等一系列深入检查后,又被人认为是彻头彻尾的“痴呆生”。
实际上像《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中的描述的这些外国孩子,在我们中国的现实生活中又何尝少呢?在报告文学《每个父母都能成功——李圣珍老师的教育胜经》一书中介绍的北京的一位叫李圣珍的.老师,好几年来,她已经将来自全国的50多个家长和老师认为在学业上无可救药的差生转变成了人见人爱的好孩子,来李老师家之前,有的孩子在学校考试几乎门门都不及格,有的孩子上到小学四年级,数数还超不过20,有的孩子一见到书本就想撕在李老师的教育下,这些孩子在学业上全部脱胎换骨,全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有的一跃成为班上的前五名,有的当上了三好学生,还有的已经考上国内重点大学,有的还赴世界一流大学留学深造。
同托马斯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李圣珍,这位被中国教育界誉为“拯救差生的圣手”的本土教育家,在谈到她的教育经验时,她语出惊人:世界上不愿意学习好的孩子根本不存在,学业差只是教育不当的结果。
“学业残疾”这一概念应该换成“学习差异”,成千上万的被认为有“学业残疾”的小孩,并不是真正的残疾,而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而老师和家长并没有认识清楚。而且,数以百万计的孩子,之所以在校学习未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患有学校恐惧症或厌倦教室,是因为没有谁认识以及开发他们应该在学校表现出来的东西,也就是说他们特有的天赋与才华被教师和家长的傲慢与偏见彻底泯灭和忽视了。李圣珍常说:教育是一门神秘科学,需要耐心地探求和细心地分析。《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一书正是认真探析了学习这一重要的教育现象,它揭示了许多十分有学习天赋的孩子却被送进学业残疾班的令人震撼的悲剧根源,尤其是介绍了家长如何去发现你的孩子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介绍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七种不同的方法。
这样的匠心独到的指导,无论是对孩子正在接受厌学煎熬的孩子的家长,还是差生的父母,或者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小孩的家长,都有开阔思路、纠正偏差的效果。这本书值得一看。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开学初学校给我们每位课改班的老师发了《让教师爱上教学》这本书,利用工作之余我便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下面我就简单说说我的感想。
这本书从书名看起来应该是如何让老师爱上教学,但实际上讲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课,教我们如何进行课前准备,如何进行课堂讲授,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教学点拨、方法指导和调控管理等,认真读了这本书,我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方法。
反思这一节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说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为老师也许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懒惰导致很少写反思,每次学校组织要求写的时候才逼迫自己像挤牙膏一样挤出一点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光多写课后反思,更多的要写课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后行”方能提升教学效果。要反思课前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恰当,情境是否适用,反思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课件的使用是否得当,利用课件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有很大的优越性,利用课件应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该用则用,但是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图省事,每次上课直接打开课件一步步给学生看,一节课下来黑板上还是空空,这种教学模式并没有利用现代技术突破陈旧的传递式教学设计,削弱了教师的主体作用,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失去了应用课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义共识还是需要在黑板上进行书写,因为课件一闪而逝的效果很难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赖课件,电脑坏了,课件用不起来就不知道怎样上课了,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该板书的还是要板书。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讲、精讲,讲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讲的是作者自己上历史课上总喜欢在讲台上讲个没完,而忽视了学生们的感受。我觉得这一节我和作者很类似,也有同样的毛病,同样的感受,课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学生却是苦闷难耐,望天发呆,一节课讲完,累得疲惫不堪,可谓口干舌燥,效果却是不怎么好,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自己却不明白,读了这一节我找到了答案,我应当选择尝试提问,讨论式,并配合多媒体教学,应尽量做到少说少讲,用材料或者问题去诱导和启发学生思考。当然材料和提问一定要紧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一目的,在具体的操作上,特别是所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注意恰如其分,还要设计出能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的问题,并且要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能进一步的探究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试探性地上了一节课,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整节课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讲和精讲,所以只要老师把知识点讲清,把难点讲明,学生就会在合作学习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完成得尽善尽美。
教学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特别头疼的学生。本书中最后一章是调控管理篇。在课堂中,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需要排除学生的打断和干扰,在需要的时候还得对付破坏活动。那种传统教学中令教师“头疼”的学生行为背后,往往蕴藏着丰富烦人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善于课堂调控的教师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实教学计划,达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还能大大地增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欧冠,教学过程有条不紊,教学任务高效完成,不仅是学生的知识得到增长,智力得到启迪和开发,道德、情感得到升华,而且教师本人也从中树立了威信,获得了尊重,课堂气氛融洽。
赵国忠老师教给我们的这些方法,让我们每个教师在教学中只要爱上教学并持之以恒,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为我们每位青年教师成为名师指明了方向,确实是一本很不错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读。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3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而书中那个“漫长”的第七个故事,却让我的心着实有点戚戚然,这里面讲述的种种冰冷的对待,一如我现在给予我的学生的,让我有一些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很长,仿佛将那位老师长长的耐心铺在我面前,孩子从不堪造就到终得救赎,没有什么太高超的技巧,只是一个人耐心的关怀,时间让孩子感动和相信,原来她真的是来拉自己的那个人,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量化,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越来越浮躁,失去了最开始的那份忍耐和宽容,我想我应该更耐心一些,毕竟种树尚要等待十年,要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可是孩子。从耐心这一个角度带给我的启发衍生开来,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颗心,那就是平常心,其实很早就发现,现在的学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师总是在乎过学生,我们比孩子还紧张成绩、比赛、评比。考试和各种活动从孩子们的力争上游异化为老师简的明争暗斗,仿佛那智商的一个个数字可以完全代表这个老师到底厉不厉害,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种种量化的要求,才让师生之间日渐剑拔弩张,孩子越来越违逆,老是越来越暴躁。这都是因为教师失却了一颗平常心,教育本就不一定有想好要的结果,我们从来都只能尽力而为,看淡一点,看远一点,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已经不算失败。
第三,便是放手和协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必须学会认输和放手,如果永远大包大揽,手下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学会自力更生,只有适时给予他们自由,才可以创造青出于蓝的佳绩。《教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故事讲得是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力,重点在于你有没有给予他发挥这个能力的机会,我教的是低年级,一直以来想当然的觉得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是,偶尔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惊喜的发现,没有我看早读,他们也可以安静读书,没有我帮忙排座位扫地,他们也可以做好值日,看吧,孩子们从来都可以,只是你从来不相信。学会放手,也许使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课题。说到家长,就不得不提到协作这一词。家长和教师,因为学习这一件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绳结,而我们老师需要和家长同舟共济、培养默契。孩子的成长,仰仗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这两者的协作必定能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一书的第五辑便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触,也明白了题量和相互迁就的重要意义。
读了《教育如此美好》,心中五味杂成,难以表达,想说的明明有很多,却又无法一一诉诸于口,这本书中的种种事例都如此柔软,让人动容。是啊,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对于教师来说,上课是件既容易又困难的事情,课堂教学要成功也并非轻而易举。我想,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想要“上好课”必做到以下几点:
一、增强师德认识,树立教书育人德先行的思想。
具备良好的师德以我的理解应该表现在对业务的认真钻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待学生生活上要关心,学业上要严格要求,要作到“严而不畏,敬而不远”。教师在师德建设上应该时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
二、积极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去,为教改多做实际工作。
教育教学改革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话,为什么要不断对教育教学进行改革呢?大家也都会说,就是改革落后教育模式、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手段。完善培养模式是教育教学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识与技能融合,这就是教育教学的理想目标,也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论点。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如何搞教改工作,我看首先要搞清基础教育的属性,我个人认为基础教育要以系统知识和实践技能为主线,坚持以质量为主教。
三、作好教学工作还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基本功。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种建康、自由、愉快的、“人性化”的教学环境中自觉接受教育,自觉学习,和谐发展。
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理解学生,引导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判断和选择。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激起学生心灵的火花,让学生在强烈的情感氛围中树立坚定的信念,培养健康的心里和积极的态度,从根本上提高教育效果。
2、娴熟精彩的教学艺术
课堂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战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挥好主动作用,教师的课堂教学要运用好讲台艺术,发挥好主动导作用,学习是真正的主体,一节课中应由学生担任学习任务。教师课堂艺术要想发挥好,首先要备好课,精心设计好课堂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好板书,这就相当于设计一出戏中的表演顺序和精彩对白。其次要给学生以“渔”,把方法道理讲透,尤其是把握好重点、难点,在“渔与鱼”的问题上深思熟虑,决不可混淆。学生只有把握了“渔”才能成为人才,才能海阔天空地想象,实现理想。教师,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要注意课堂教学艺术。
3、充分利用的课堂资源
教师上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知识的建构有赖于学生原有基础,从学生身边的教学资源入手,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纳入其知识体系中,从而建构新的知识,掌握重点内容,理解难点内容。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课程理念的解读也在不断地深入,对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已从认知领域拓展到生命领域,课堂教学不只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注学生人生的发展。面对一个个各具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应是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课堂的建构也应是动态发展、持续生成的,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上好课。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学习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李光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我颇有感悟,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社会对孩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且要培养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态的孩子。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培养,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就慢慢培养了起来,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传统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等活动,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其次,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也难免如此。这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因为过度地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会让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只学会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学生是最棒的。
最后,我认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外,还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喜欢数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熏染,培养孩子的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阶梯,作为一个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一步阶梯奠基,要让学校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我要努力让自己的每节课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6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而书中那个“漫长”的第七个故事,却让我的心着实有点戚戚然,这里面讲述的种种冰冷的对待,一如我现在给予我的学生的,让我有一些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很长,仿佛将那位老师长长的耐心铺在我面前,孩子从不堪造就到终得救赎,没有什么太高超的技巧,只是一个人耐心的关怀,时间让孩子感动和相信,原来她真的是来拉自己的那个人,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量化,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越来越浮躁,失去了最开始的那份忍耐和宽容,我想我应该更耐心一些,毕竟种树尚要等待十年,要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可是孩子。从耐心这一个角度带给我的启发衍生开来,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颗心,那就是平常心,其实很早就发现,现在的学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师总是在乎过学生,我们比孩子还紧张成绩、比赛、评比。考试和各种活动从孩子们的力争上游异化为老师简的明争暗斗,仿佛那智商的一个个数字可以完全代表这个老师到底厉不厉害,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种种量化的要求,才让师生之间日渐剑拔弩张,孩子越来越违逆,老是越来越暴躁。这都是因为教师失却了一颗平常心,教育本就不一定有想好要的结果,我们从来都只能尽力而为,看淡一点,看远一点,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已经不算失败。
第三,便是放手和协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必须学会认输和放手,如果永远大包大揽,手下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学会自力更生,只有适时给予他们自由,才可以创造青出于蓝的佳绩。《教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故事讲得是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力,重点在于你有没有给予他发挥这个能力的机会,我教的是低年级,一直以来想当然的觉得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是,偶尔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惊喜的发现,没有我看早读,他们也可以安静读书,没有我帮忙排座位扫地,他们也可以做好值日,看吧,孩子们从来都可以,只是你从来不相信。学会放手,也许使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课题。说到家长,就不得不提到协作这一词。家长和教师,因为学习这一件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绳结,而我们老师需要和家长同舟共济、培养默契。孩子的成长,仰仗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这两者的协作必定能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一书的第五辑便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触,也明白了题量和相互迁就的重要意义。
读了《教育如此美好》,心中五味杂成,难以表达,想说的明明有很多,却又无法一一诉诸于口,这本书中的种种事例都如此柔软,让人动容。是啊,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7
学习了著名数学教育专家李光树老师的《小学数学教学论》第一章《小学数学的教学思想》,我颇有感悟,现浅谈一下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既需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培养,又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应该说,情感态度的培养比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孩子积极思考的态度,使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从这几句浅显的话语中悟出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爆炸的年代,社会对孩子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不仅要培养出成绩优异的孩子,而且要培养出具有自信心的良好心态的孩子。因为实践证明,良好的心态是成功的第一保障,现代儿童的心理问题已经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多严峻的课题。因此,我认为数学课堂上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
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培养,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学习数学的兴趣。仔细思考了一下这三个方面应该是互相联系、辨证统一的。有了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自信心就慢慢培养了起来,有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就有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如何培养孩子这些方面的情感态度。
首先,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教师不能以传统填鸭式的.方式教学,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交流、讨论等活动,自己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总结出结论,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这样慢慢的培养起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其次,要多给孩子鼓励,多给孩子信心,任何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数学学习中也难免如此。这时,老师不要一味地批评,因为过度地批评会让孩子失去信心,会让孩子缺乏思考的勇气,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只学会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和思想,更谈不上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了。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多以鼓励为主,多给孩子一些信心,相信你的学生是最棒的。
最后,我认为除了在思想、情感上多以积极的心态培养孩子外,还应该给孩子们创设学习数学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一个喜欢数学的环境中学习,受到熏染,培养孩子的兴趣。
自信心是成功的第一步阶梯,作为一个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为这一步阶梯奠基,要让学校成为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摇篮,不要让孩子的自信心被扼杀在了摇篮里。
我要努力让自己的每节课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注重情感态度的培养。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8
开学第一个月,我就拿到了这一册《教育如此美好》,说实话,大学四年,并没有少读有关“教育”这一课题的书籍,无论是深奥的理论或者是生动的案例,我自问在大学那座图书馆中都多少有过涉猎,但是,看完这次这一本,我却有了原来理论竟如此苍白这样的感叹,或许是因为终于从大学的象牙塔来到了实战的课堂,这一本书在手里和心上都有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实感,书中的种种当事人和实例都可在眼前一一闪过,动容,伤感,怨愤和欣慰一一在心头回荡,仿佛一切都是自己历经。这本书中,有太多踏实的方法和理论,都可以给我们以指导和警示。
教师常常被人们称作“人类灵魂的铸造师”,每每听及,都有想笑的冲动,总觉得言过其实,但是,当我读完这一本《教育如此美好》,心上却沉甸甸的,这一份职业所带来的东西,远比我们在象牙塔中臆想的要重得多。我不止一次的想过,教师最大的职责就是教授知识,《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理当是我们老师最大的工作,然而,看过这一本书,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教育最重要的从来都不是方法,真正的教育,带给孩子们的绝对不只是成绩,更是力量,一种促人成长的力量,等到孩子们离开学校和老师,这种力量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克服困难,如何更好地生活。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可以有这样的效果,那么作为教师,才算是合格了。读过这不厚的一册书,我觉得想要做到这些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事,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尊重是教育的前提。我一直觉得,存在即合理,世界如此之大,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不能单方面的以成绩衡量一个孩子,给予每一个受教育个体应有的尊重绝对是我们教书的前提。就好像《教育》一书中的第一辑,野百合也会有春天,一个孩子会因为老师的赏识和尊重而获得重生,也许他成绩不如意,手工却是一流,最后的最后,他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当之无愧的“好学生”,不经意的鼓励和赞扬,就可以给人向上的动力,世界上本来就无好坏之分,只有做与不做的区别。经常听很多老师说最后记得自己的总是所谓的“差生”,现在想想,这根本就是衡量标准出了偏差,差不差,不到最后,都没有答案。我们给予的小小尊重和善意,就可以开出美好的花朵。
第二,是三颗心:“真心、耐心、平常心。”“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从来就是一种慢的艺术,需要铁杵成针、滴水穿石的耐心,在这一场浩大工程中,我们要有真心去打开学生的心门,也要有耐心去教会和等待他们成长。就好像书中第十一个故事,那个从来不做作业的学生,自我封闭,自怨自艾,那位班主任从头至尾都没有责骂,也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去逼迫他补作业,有的只是细心的聊天,温柔的安抚,从交流中得到真相,从安抚中开了心门,最终赢得了孩子的心和他更好地成绩,世界本来就是如此现实,等价交换下,从来只有真心换真心。而书中那个“漫长”的第七个故事,却让我的心着实有点戚戚然,这里面讲述的种种冰冷的对待,一如我现在给予我的学生的,让我有一些无地自容,这个故事很长,仿佛将那位老师长长的耐心铺在我面前,孩子从不堪造就到终得救赎,没有什么太高超的技巧,只是一个人耐心的关怀,时间让孩子感动和相信,原来她真的是来拉自己的那个人,当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量化,我们教师是不是也越来越浮躁,失去了最开始的那份忍耐和宽容,我想我应该更耐心一些,毕竟种树尚要等待十年,要知道,我们播下的种子,可是孩子。从耐心这一个角度带给我的启发衍生开来,我不得不想起另一颗心,那就是平常心,其实很早就发现,现在的学校出现了一种怪现象,那就是老师总是在乎过学生,我们比孩子还紧张成绩、比赛、评比。考试和各种活动从孩子们的力争上游异化为老师简的明争暗斗,仿佛那智商的一个个数字可以完全代表这个老师到底厉不厉害,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种种量化的`要求,才让师生之间日渐剑拔弩张,孩子越来越违逆,老是越来越暴躁。这都是因为教师失却了一颗平常心,教育本就不一定有想好要的结果,我们从来都只能尽力而为,看淡一点,看远一点,孩子们有进步,有成长,我们就已经不算失败。
第三,便是放手和协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一个老师,我们必须学会认输和放手,如果永远大包大揽,手下的孩子就永远不会学会自力更生,只有适时给予他们自由,才可以创造青出于蓝的佳绩。《教育》一书中的第十七个故事讲得是自由,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能力,重点在于你有没有给予他发挥这个能力的机会,我教的是低年级,一直以来想当然的觉得孩子这个做不好那个做不好,但是,偶尔的一次教研活动,却让我惊喜的发现,没有我看早读,他们也可以安静读书,没有我帮忙排座位扫地,他们也可以做好值日,看吧,孩子们从来都可以,只是你从来不相信。学会放手,也许使我们老师和家长的共同课题。说到家长,就不得不提到协作这一词。家长和教师,因为学习这一件事成为一个特殊的绳结,而我们老师需要和家长同舟共济、培养默契。孩子的成长,仰仗学校和家庭的共同呵护,这两者的协作必定能给教育带来便利,《教育》一书的第五辑便着重探讨了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关系,看过之后,我有很多感触,也明白了题量和相互迁就的重要意义。
读了《教育如此美好》,心中五味杂成,难以表达,想说的明明有很多,却又无法一一诉诸于口,这本书中的种种事例都如此柔软,让人动容。是啊,我们做的从来都是良心活,只能用真心去换真心,尊重宽容,刚柔并济,虽然等待难捱,但是我相信,长久的浇灌每一个孩子,迟早,收获都会来的吧。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9
假期我认真研读《教育新理念》、《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两本书。从这两本书中,我认为普通教师可以读出人生道理,教育智慧;教育管理者可以读出管理理念、办学方向;而思想者读出的更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作为一名平凡的教师 ,这两本书让我感动,更让我深思 。
通过自学使我体会到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要进行终身的学习,作为教师必须把教育看作是贯穿与人的整个一生与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新的理念,充实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不断地更新,与时代同步。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之始终,可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不再仅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仅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真正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时代也伴随知识经济时代同时降临。教育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使其形式灵活多样,促进社会学习化、学习社会化。所以作为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和了解先进的教育理念,把那些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只有如此,才能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思想的内化来指导实践;有了理念的更新,才能创造新的教育方法,适应学习时代的要求。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某年轻人来到绿洲碰到一位老先生,年轻人便问:“这里如何?”老人家反问说:“你的家乡如何?”年轻人回答:“糟透了!我很讨厌。”老人家接着说:“那你快走,这里同你的家乡一样糟。”后来又来了另一个青年问同样的问题,老人家也同样反问,青年回答说:“我的家乡很好,我很想念家乡的人、花、事物……”老人家便说:“这里也同样好。”旁听者觉得诧异,问老人家为何前后说法不一致呢?老者说:“你要寻找什么?你就会找到什么!”
的确,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当你以欣赏的态度去看一件事,你便会看到许多优点;以批评的态度看,你便会看到无数缺点。反观我们传统的教育,多是为了分数的教育,从教师自我出发,而不真正是对幼儿这一主体人的教育,教师的抱怨也就“顺理成章”了。而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的发展。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幼儿全面发展(由于个体差异,绝对意义上的全面发展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我的理解是指孩子的发展能为个人所驾驭,孩子可以从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充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何况,“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优生”有缺点,“差生”也有闪光点,在我们教师心目中每个孩子都应是有天才的一面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教育观念,重新整合新型的师生关系,明确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欣赏者”。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应该尊重幼儿合理的心理需求与个性差异,尊重他们的爱好与选择,尊重他们的人格。同时,及时捕捉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并予以赞扬,特别是对“差生”而言,一两次别开生面的欣赏不啻是沙漠里的绿洲,久旱的甘霖,这样将会激发他们身上的潜能,让孩子在充满鼓励与期待的沃土中成长,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0
这几天我认真地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书中有很多理论思想使我受益匪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的实际意义。在读了《有效教学》的基础上,结合本人的课堂教学,有了几点不成熟的想法。今天,不妨写下来,供大家商榷。
一、课前的充分准备是和谐互动的前提。
有效教学首先体现在有效备课上,课前的充分准备就是有效备课。怎样才能算是有效备课呢第一。备而能用。备课应该备而能用,减少无效备课,"备课""上课"不能两张皮。第二。有利于教。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水平迅速提高。第三。有利于学。让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所有的知识过手,培养能力到位,力争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向课堂要效益。
曾经有老师认为,现代课堂强调师生互动和动态生成,而且在课堂教学中尚有许许多多的不可预见性,那么似乎可以简化备课,甚至不要备课。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促进者,引导者,怎样促进,怎样引导,是不可能在教学活动中随意生成的,必须在课前事先有所考虑,课堂上的生成需要教师运用教育的智慧去引导,学生学习欲望和动机需要教师去激发。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与动态生成;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就不可能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实现课堂教学的和谐互动,课前师生的充分准备是前提。
二、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是和谐互动的'保证。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是传道,授业,解惑,新课程下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必须改变传统课堂中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作为课堂中的主体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来,师生,生生之间平等的互动。教师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中解脱出来,这是两种教育观念的激烈碰撞,对教师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面对新课程,教师只有转变角色,明确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真正身份,充分重视和谐互动对学生学习的重大意义,才能处理好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关系。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教师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教师应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善于动手,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中给学生自由发言的机会,使课堂变成充满生趣的师生交流场所。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与课程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斥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的能力。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
三、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实施和谐互动的基础。
成功的课堂或者说成功的互动合作,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和谐的交流和平等的对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不再是一种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交流,不再是唯教师,唯教材而独尊的行为。而是一种体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没有对话和交流就没有真实的互动,这种交流和对话必须建立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只有在师生和谐互动中才能形成学生的体验与收获。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教师要及时反馈与鼓励。学生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才能保持开放的心态,才能产生充满活力,充满创造的体验,也才能在对话的过程中生成新的认识。如果教师上课还是"一言堂",学生只有随声附和的份儿,那就根本谈不上彼此之间敞开心扉,实现平等,民主的对话。课堂教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对话",教师和学生不仅仅通过语言进行讨论或交流,更主要的是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在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凭借丰富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感染和影响着学生,同时,学生作为一个个具有独立完整的精神的个体展示在教师面前。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一种"共享"。教师是学生年长的伙伴,真诚的朋友,贴心的师长。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营造一种生动,平等,和谐的对话情境。教师要摈弃自己唱主角,学生当配角,部分学生唱戏,多数同学当听众的状况,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影响着学生,感染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在多元的互动中,学生的见解,教师的知识阅历,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的独特感受交织在一起,从而达成课堂的教学目标,这种状态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种"共享"。这就使得课堂沟通在渠道上多样化,在信息交流上多元化,和谐互动的课堂需要对话和共享。
四、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和谐互动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热情耐心,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平等相处,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民主,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1
经历一番波折之后,终于收到了我梦寐以求的赠阅书本《翻转人生的教育》,因为一些原因,我是前几天才收到这本书的,谢谢小熙的帮助,我才得以看到这本也对我影响不少的书籍。
初看这本书的封面,我有一种久违的熟悉感、违和感。
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刚开始接触不同类型的书籍,每每看到一些封面,总能有种最能触动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本书的封面刚好打动了我,我看着标题还有那十几个年龄不一的人都在看着空中翻转的年轻人的画面,觉得很震撼,虽然看似很简单,却很能打动人,我也说不出动人的原因,就是觉得内心有种触动,眼眶有点模糊了……
我不知道是我从小就感情比较细腻,还是因为我看了书多了起来才有这种细腻感,我总认为,教育往往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无论是主动接受教育,还是无意中被教育了,这些细小的细端末节的东西,总能有种你想也想不到的结果,就像反转剧一样,开始跟结果往往是很出乎人们的意料的,或许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此,被翻转的人生难道也不是这样吗?
书中的乔治老师是一位因为欠债而决定参加这个到阿拉斯加当教师并要5年内驻扎于此的人,他携家带口的(两个女儿和一个妻子)到了他算是憧憬已久的阿拉斯加,但是想不到的是,里面的占有较多比例的人口爱斯基摩人居然是自尊自大的人,除了自己,其他人都觉得不足一提,这是长期受着美国文化的乔治一家始料未及的事情。
一开始,乔治老师的两个女儿被当地小孩子扔石头欺负,还让她们滚回美国去,到后来的大家相亲相爱、和睦友好相处,这中间是经历了多少事情呀,而且,乔治不单止改变了阿拉斯加的学生,而且阿拉斯加的学生也不同程度的改变了乔治。
乔治老师的上课跟其他老师不一样,他认为总之你能听得懂、接受得到课堂上的知识,即使你是睡觉还是觉得都学会了想出去走走,他也不会阻止,因为他觉得学习是灵活多变的,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主张跟学生保持同一高度的交流问题,而不是高高在上的让孩子俯视着你,这样的感觉其实大多数人都是不喜欢的,即使是师生关系。
乔治老师陪孩子们参加竞赛,最后获得了冠军,我觉得这不能单单用“奇迹”就可以概括掉他们的成功,而是大家互相改变着的结果,这本书充满着温情、现实和理想,有些人的理想是想走出世界去见识一下,有些只是想学个手艺以后多赚点钱……其实理想无分大小,坚持,并且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下去(当然,有个引路人是最好的),成功就离你不远了。
而且乔治老师通过“未来问题解决”项目帮助了更多的孩子引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在书的结尾,乔治写了他当中几个学生出社会后的成就,比如“默尔成了一名猎人,马歇尔成了一名猎人以及岛上企业的领导者(有几个女孩长大成人也在这个企业工作),卡莎嫁给了如今闻名于世的雕刻家布恩,阿尔文如今也成了著名的雕刻艺术家,梅雷迪斯做了世界最大的遗传工程材料制造企业的总经理,格雷琴在一所高中教授科幻小说和奇幻文学……”我觉得这些并都不是无独有偶的,都是因为乔治老师的功劳,他确实是太会“翻转孩子的人生”了,他的教育理念是比较新型和超前的,即使到了现在,我觉得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翻转人生的教育》,翻转的不止是赢得竞赛冠军的阿拉斯加的孩子们,翻转的更是你我的人生……
读书教育教学心得体会 篇12
我仔细阅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的教育专著《教育激扬生命》,这是一本有意义的书,这是向师本教育一次有力的出击,它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说教的对象,它建立了先进的生本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从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几个方面阐述了生本的新生态教育,给予了我深深的启迪。
从教十多年来,我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来说,你教的学生取得了让你满意的成绩,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让你的学生体验过你的教育给他带来的无比快乐,你为学生素质的提高做了什么,你为学生今后的和谐发展提供了哪些帮助。